CN115079724B -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9724B
CN115079724B CN202211002602.1A CN202211002602A CN115079724B CN 115079724 B CN115079724 B CN 115079724B CN 202211002602 A CN202211002602 A CN 202211002602A CN 115079724 B CN115079724 B CN 115079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op
air
point
target
feasibl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026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79724A (zh
Inventor
张梦樱
李辉
陈青全
丰志伟
葛健全
高庆玉
张国斌
张青斌
杨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00260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797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79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9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79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9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1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 G05D1/101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包括:获取各空投目标点的坐标信息,并确定各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自适应地确定各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并以域内飞行距离最长的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以空投投放点离飞入路线起点的距离与各翼伞系统归航控制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加权和为性能指标,进行优化求解,确定最佳飞入路线上的最优空投投放点坐标以及各空投目标点的归航控制律。本发明应用于任务规划领域,基于空投任务现实需要得到单一投放点+多目标点空投任务的规划结果,不仅能最小化运载机所受威胁,还能最小化翼伞系统能量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任务规划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背景技术
翼伞空投是一种物资投送方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空投行动中,考虑时间成本与战场威胁等因素,一次空投行动中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多个空投任务。但目前在空投任务规划过程中,都是分别对单个空投任务的空投点进行单独设计,这无疑会增加运载机在火力密集区域的停留时间,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多目标单一空投点的确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对安全高效保障翼伞空投任务的遂行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基于翼伞空投任务现实需要得到可靠性最好的规划结果,不仅能够最小化运载机所受威胁,而且还能最小化多个翼伞系统的能量消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获取各空投目标点的坐标信息,并基于翼伞系统滑翔比确定各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
步骤2,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自适应地确定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包络的离散点数目以及各离散点的方位角,其中离散点数目用于确定自适应终端方位约束的数目,各离散点的方位角用于确定优化问题中的方位约束,接着采用最优控制方法确定各离散点的坐标,得到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
步骤3,基于各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并以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内飞行距离最长的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
步骤4,以空投投放点离飞入路线起点的距离与各翼伞系统归航控制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加权和为性能指标,并以性能指标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求解,确定最佳飞入路线上的最优空投投放点坐标以及各空投目标点的归航控制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步骤1中,所述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的获取过程为:
基于翼伞系统的速度确定滑翔比
Figure 573234DEST_PATH_IMAGE001
,为:
Figure 276617DEST_PATH_IMAGE002
式中,
Figure 55217DEST_PATH_IMAGE003
为翼伞系统在水平面内的飞行速度,
Figure 594783DEST_PATH_IMAGE004
为翼伞系统在竖直方向的飞行速度;
基于滑翔比得到理想空投可行域的最大半径
Figure 851452DEST_PATH_IMAGE005
,为:
Figure 409341DEST_PATH_IMAGE006
式中,H为空投高度;
基于最大半径确定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为:
Figure 155580DEST_PATH_IMAGE007
式中,
Figure 916863DEST_PATH_IMAGE008
为空投高度为H时的理想空投可行域,
Figure 977222DEST_PATH_IMAGE009
为以空投目标点为圆心、
Figure 140351DEST_PATH_IMAGE010
为半径的圆内的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步骤2中,所述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自适应地确定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点数目以及各离散点的方位角,具体为:
步骤2.1,确定以弦代弧的圆心角
Figure 510021DEST_PATH_IMAGE011
的最大值
Figure 289758DEST_PATH_IMAGE012
,为:
Figure 888230DEST_PATH_IMAGE013
式中,
Figure 623973DEST_PATH_IMAGE014
为空投任务的精度;
步骤2.2,自适应计算满足精度需求的自适应终端方位约束的最小个数,即离散点的数量
Figure 180857DEST_PATH_IMAGE015
,为:
Figure 713469DEST_PATH_IMAGE016
式中,
Figure 381211DEST_PATH_IMAGE017
为向上取整符号;
步骤2.3,计算各离散点对应的方位角,为:
Figure 987773DEST_PATH_IMAGE018
式中,
Figure 964825DEST_PATH_IMAGE019
为第i个离散点对应的方位角,用于确定优化问题中的方位约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步骤3中,基于各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具体为:
获取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为:
Figure 984733DEST_PATH_IMAGE020
式中,
Figure 190587DEST_PATH_IMAGE021
为第j个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
Figure 917234DEST_PATH_IMAGE022
为第j个最大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中离散点的数量,
Figure 815920DEST_PATH_IMAGE023
为第j个最大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中第i个离散点的空间坐标,n为空投目标点数量或最大空投可行域的数量;
基于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利用计算几何的布尔运算,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为:
Figure 510076DEST_PATH_IMAGE024
式中,
Figure 519620DEST_PATH_IMAGE025
为多目标最大空投可行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步骤3中,所述最佳飞入路线的获取过程具体为:
获取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为:
Figure 631932DEST_PATH_IMAGE026
式中,
Figure 435940DEST_PATH_IMAGE027
为高度为H时的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
Figure 882971DEST_PATH_IMAGE028
为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离散点集合中的第k个离散点,M为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离散点集合中离散点的数量;
建立最佳飞入路线求解模型,为:
Figure 227365DEST_PATH_IMAGE029
式中,
Figure 194184DEST_PATH_IMAGE030
为运载机飞入路线的长度,
Figure 169093DEST_PATH_IMAGE031
表示H高度下的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
Figure 588573DEST_PATH_IMAGE032
表示飞入路线与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交点A、B坐标,
Figure 189188DEST_PATH_IMAGE033
为运载机的进场速度方向,
Figure 807251DEST_PATH_IMAGE034
为运载机飞入的方向与平面内OX轴正方向的夹角范围,
Figure 218640DEST_PATH_IMAGE035
Figure 859837DEST_PATH_IMAGE036
为飞入路线方程的控制系数;
分别以
Figure 749296DEST_PATH_IMAGE037
为飞入点,以剩余M-1个点为飞出点确定
Figure 939975DEST_PATH_IMAGE038
条预选飞行路线,分别计算各预选飞行路线的飞行距离
Figure 256687DEST_PATH_IMAGE039
以及对应的控制系数
Figure 650759DEST_PATH_IMAGE040
,选取控制系数
Figure 343908DEST_PATH_IMAGE041
满足
Figure 389094DEST_PATH_IMAGE042
Figure 142286DEST_PATH_IMAGE043
最大的预选飞行路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即:
Figure 820392DEST_PATH_IMAGE044
式中,
Figure 51653DEST_PATH_IMAGE045
为空投投放点在高度为H时水平面内的坐标,
Figure 702077DEST_PATH_IMAGE046
Figure 875439DEST_PATH_IMAGE047
为最佳飞入路线对应的控制系数,直线
Figure 978524DEST_PATH_IMAGE048
为飞入点A、飞出点B确定的运载机飞入路线所在直线的表达式,而飞入路线方向角
Figure 13476DEST_PATH_IMAGE049
则满足
Figure 783986DEST_PATH_IMAGE0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步骤4中,所述性能指标具体为:
Figure 128248DEST_PATH_IMAGE051
式中,J为性能指标,
Figure 718630DEST_PATH_IMAGE052
为空投投放点在高度为H时水平面内的坐标,
Figure 88431DEST_PATH_IMAGE053
为飞入路线起点,u归航控制量,
Figure 713448DEST_PATH_IMAGE054
为时间微分,
Figure 713765DEST_PATH_IMAGE055
为加权常值系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步骤4中,在优化求解的过程中需满足逆风着陆约束、容许控制约束、终端方位约束与进场速度方向约束。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首先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确定最大空投可行域,将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离散,并得到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并以空投可行域内飞行距离最长的路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在确定性能指标后优化求解最佳飞入路线上的最优空投投放点以及各空投目标点的归航控制律,该方法基于翼伞空投任务现实需要得到可靠性最好的规划结果,不仅能够最小化运载机所受威胁,而且还能最小化翼伞系统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翼伞六自由度下坐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释放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自适应确定离散点数目的示意图,其中:(a)为轴测图,(b)为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多目标空投可行域的三维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多目标空投可行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运载机飞入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布尔运算计算多目标空投可行域边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落点方位约束示意图;
图10为优化算例中最优控制方法的空投可行域示意图;
图11为优化算例中最优空投点R的三维示意图;
图12为优化算例中两条航迹的控制曲线图;
图13为优化算例中两条航迹的水平面投影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实际的空投任务中,对于某个确定的空投目标点,翼伞系统并非于任何一个初始位置均能完成精确空投的要求。例如,当投放点离空投目标点的水平距离很远,而投放点高度又不够高时,则极有可能出现翼伞系统着陆时离目标点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需要对给定目标点进行翼伞系统投放区域的确定和寻优,这是空投任务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在是描述翼伞系统运动轨迹以及姿态变化中使用较多的动力学模型。其将翼伞系统中的伞体与载荷连接视作刚性连接,把翼伞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对系统整体进行动力学分析。六自由度即为翼伞系统的六个运动状态,分别是质心在惯性系下的三个平动自由度和体坐标系下的三个欧拉角,分别为
Figure 588180DEST_PATH_IMAGE056
(俯仰角)、
Figure 479781DEST_PATH_IMAGE057
(偏航角)和
Figure 693725DEST_PATH_IMAGE058
(滚转角)。图1为六自由度下的翼伞坐标系示意图,其中
Figure 130522DEST_PATH_IMAGE059
风场速度向量,G为系统质心。
在建立翼伞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前,必须先做出以下几点基本假设:
1、翼伞伞体完全展开后形状基本固定,且沿着展开方向呈对称;
2、翼伞系统中伞体和载荷呈刚性连接,可视为整体;
3、载荷表面积小,受到的阻力远大于升力,因此载荷所受升力在计算推导过程中可忽略;
4、对于刚体模型,伞体质心位置与拉力作用点位置一致;
5、大地是平面。
为了描述翼伞系统的运动状态,首先建立六自由度翼伞系统运动学方程,为:
Figure 695496DEST_PATH_IMAGE060
(1)
Figure 407100DEST_PATH_IMAGE061
(2)
式(2)中,
Figure 990397DEST_PATH_IMAGE062
Figure 394833DEST_PATH_IMAGE063
Figure 447103DEST_PATH_IMAGE064
分别表示
Figure 900081DEST_PATH_IMAGE065
Figure 354196DEST_PATH_IMAGE066
Figure 929534DEST_PATH_IMAGE067
,其它简写符号以此类推,
Figure 718367DEST_PATH_IMAGE068
为角速度矢量;式(1)表示将体坐标系下的质心速度矢量转换到惯性坐标下,其中,
Figure 975036DEST_PATH_IMAGE069
为翼伞系统在体坐标系下的质心速度矢量,
Figure 80396DEST_PATH_IMAGE070
为翼伞系统在惯性坐标系下的质心速度矢量,
Figure 29897DEST_PATH_IMAGE071
为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的转换矩阵,为:
Figure 525600DEST_PATH_IMAGE072
(3)
式(1)、(2)分别求解了翼伞系统在惯性坐标系OX、OY、OZ三轴上的速度以及
Figure 124245DEST_PATH_IMAGE073
Figure 84110DEST_PATH_IMAGE074
Figure 204513DEST_PATH_IMAGE075
和三个欧拉角变化速率。为求解运动状态,需要得到
Figure 718671DEST_PATH_IMAGE076
Figure 317143DEST_PATH_IMAGE077
的迭代方程,因此需要继续对翼伞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推导。
为推导得到翼伞的动力学方程,需要对翼伞系统受到的力和力矩进行综合分析,推导翼伞系统的力和力矩方程,其过程为:
首先,根据质心运动定律,系统质心运动的加速度
Figure 584045DEST_PATH_IMAGE078
与系统质量
Figure 937666DEST_PATH_IMAGE079
的乘积等于系统收到的合外力矢量之和,即:
Figure 673541DEST_PATH_IMAGE080
(4)
式(4)中,m为翼伞系统总质量,
Figure 810124DEST_PATH_IMAGE081
为翼伞系统的质心加速度矢量,
Figure 947844DEST_PATH_IMAGE082
为重力矢量,
Figure 472366DEST_PATH_IMAGE083
Figure 679226DEST_PATH_IMAGE084
分别为作用在载荷和伞体的气动力矢量,上标p表示载荷(payload),b表示伞体(body)。
Figure 885079DEST_PATH_IMAGE085
为附加质量作用在系统上产生的附加力矢量。
然后对
Figure 674044DEST_PATH_IMAGE086
进行分析:质心加速度矢量包括线加速度矢量
Figure 307150DEST_PATH_IMAGE087
和向心加速度矢量。由向心加速度矢量的计算公式可得,向心加速度矢量又为角速度矢量
Figure 752038DEST_PATH_IMAGE088
与线速度矢量
Figure 10850DEST_PATH_IMAGE089
叉乘,因此最后
Figure 654321DEST_PATH_IMAGE090
计算公式:
Figure 458329DEST_PATH_IMAGE091
(5)
式(5)中,为减小计算量并方便计算,将
Figure 390513DEST_PATH_IMAGE092
改写为其体坐标系下的反对称矩阵
Figure 203748DEST_PATH_IMAGE093
,即可将角速度矢量
Figure 419835DEST_PATH_IMAGE094
与线速度矢量
Figure 191481DEST_PATH_IMAGE095
的叉乘转换为
Figure 876541DEST_PATH_IMAGE096
Figure 962308DEST_PATH_IMAGE097
的乘积。其中
Figure 580372DEST_PATH_IMAGE098
矩阵具体为:
Figure 726182DEST_PATH_IMAGE099
(6)
式(6)中,
Figure 616647DEST_PATH_IMAGE100
Figure 771684DEST_PATH_IMAGE101
Figure 244254DEST_PATH_IMAGE102
分别为角速度矢量在体坐标系下的三轴投影分量;
再对
Figure 826545DEST_PATH_IMAGE103
进行分析:需要将惯性系下的重力矢量转换到体坐标系下来,具体转换为:
Figure 955038DEST_PATH_IMAGE104
(7)
然后对
Figure 897455DEST_PATH_IMAGE105
Figure 490111DEST_PATH_IMAGE106
分析:在计算作用于载荷气动力时考虑上文提出的假设,忽略升力的影响而只考虑阻力的作用效果。由空气阻力计算公式
Figure 977724DEST_PATH_IMAGE107
(其中C为空气阻力系数,
Figure 593513DEST_PATH_IMAGE108
为空气密度,S为物体的迎风面积,V为物体相对空气的运动速度。)可以推导出:
Figure 90353DEST_PATH_IMAGE109
(8)
在计算作用于伞体的气动力时,则需要同时考虑空气带来的升力与阻力,
Figure 537515DEST_PATH_IMAGE110
计算式如下:
Figure 710876DEST_PATH_IMAGE111
(9)
式(8)、(9)中,
Figure 813962DEST_PATH_IMAGE112
Figure 645651DEST_PATH_IMAGE113
Figure 150582DEST_PATH_IMAGE114
Figure 979998DEST_PATH_IMAGE115
Figure 367117DEST_PATH_IMAGE116
Figure 658290DEST_PATH_IMAGE117
分别为载荷速度矢量
Figure 80044DEST_PATH_IMAGE118
和伞体速度矢量
Figure 80361DEST_PATH_IMAGE119
在体坐标系下的分量。
Figure 158038DEST_PATH_IMAGE120
Figure 331531DEST_PATH_IMAGE121
分别是伞体和载荷的受风面积。
Figure 60321DEST_PATH_IMAGE122
Figure 231539DEST_PATH_IMAGE123
分别为伞体和载荷的空气阻力系数,
Figure 796513DEST_PATH_IMAGE124
为伞体的空气升力系数。又因在假设中将载荷和伞体的连接视为刚性连接,因此在计算载荷速度矢量
Figure 773696DEST_PATH_IMAGE125
和伞体速度矢量
Figure 373305DEST_PATH_IMAGE126
时需要同时考虑系统质心运动线速度矢量
Figure 964692DEST_PATH_IMAGE127
与载荷或伞体绕质心转动的速度。因此
Figure 548120DEST_PATH_IMAGE128
Figure 532257DEST_PATH_IMAGE129
计算式如下
Figure 720792DEST_PATH_IMAGE130
(10)
Figure 499393DEST_PATH_IMAGE131
(11)
式(10)、(11)中,
Figure 570117DEST_PATH_IMAGE132
Figure 76053DEST_PATH_IMAGE133
分别为载荷与伞体到系统质心的矢量。
最后对
Figure 384675DEST_PATH_IMAGE134
进行分析:
Figure 130914DEST_PATH_IMAGE135
为附加质量-m F 作用在系统上产生的附加力矢量,因此计算式如下:
Figure 157776DEST_PATH_IMAGE136
(12)
Figure 218136DEST_PATH_IMAGE137
(13)
Figure 896111DEST_PATH_IMAGE138
(14)
式(10)、(11)、(12)中,A、B、C分别表示附加质量在体坐标系中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
Figure 750934DEST_PATH_IMAGE139
为空气密度,AR为展弦比,k A 、k B k C 都表示三维效应的修正系数,b、c、e为载荷的长、宽、高。
综上,可得到
Figure 796251DEST_PATH_IMAGE140
的迭代方程为:
Figure 660301DEST_PATH_IMAGE141
(15)
下一步分析翼伞系统所受的力矩
Figure 677936DEST_PATH_IMAGE142
,由于重力的特殊性,在推导时只需考虑气动力矩和附加力带来的力矩,为:
Figure 765978DEST_PATH_IMAGE143
(16)
式(16)中,
Figure 751120DEST_PATH_IMAGE144
Figure 153283DEST_PATH_IMAGE145
分别代表气动力矩和附加力矩。分别带入气动力矩和附加力矩的求解公式,最后得到的力矩平衡方程(即
Figure 291003DEST_PATH_IMAGE146
的迭代方程),为:
Figure 549946DEST_PATH_IMAGE147
(17)
式(17)中,
Figure 773117DEST_PATH_IMAGE148
Figure 228238DEST_PATH_IMAGE149
分别表示系统的转动惯量和附加质量作用于系统的转动惯量,求解公式分别为:
Figure 220465DEST_PATH_IMAGE150
(18)
Figure 650309DEST_PATH_IMAGE151
(19)
Figure 95197DEST_PATH_IMAGE152
(20)
Figure 104741DEST_PATH_IMAGE153
(21)
式(18)-(21)中,
Figure 748212DEST_PATH_IMAGE154
Figure 67067DEST_PATH_IMAGE155
为伞体和载荷质量,
Figure 733671DEST_PATH_IMAGE156
Figure 343644DEST_PATH_IMAGE157
Figure 44884DEST_PATH_IMAGE158
为体坐标系下的载荷质心位置,I A 、I B 、I C 分别表示附加转动惯量在体坐标系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
Figure 19793DEST_PATH_IMAGE159
Figure 688541DEST_PATH_IMAGE160
Figure 836626DEST_PATH_IMAGE161
表示三维效应的三个修正系数,
Figure 657951DEST_PATH_IMAGE162
是滚转角速率引起的滚转力矩系数,
Figure 803762DEST_PATH_IMAGE163
是滚转角引起的滚转力矩系数,
Figure 507275DEST_PATH_IMAGE164
是俯仰力矩系数,
Figure 662313DEST_PATH_IMAGE165
攻角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Figure 321834DEST_PATH_IMAGE166
是俯仰角速率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Figure 904125DEST_PATH_IMAGE167
是偏航角速率引起的偏航力矩系数,
Figure 94935DEST_PATH_IMAGE168
表示攻角。
至此,通过对翼伞系统六自由度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最终得到了能够用于迭代计算翼伞系统状态的式(15)与(17)。由上述两式,可以对
Figure 788084DEST_PATH_IMAGE169
Figure 318422DEST_PATH_IMAGE170
进行迭代求解,进而计算得到翼伞系统的六个状态量,即惯性坐标系下的三维位置和三个欧拉角。
由上述翼伞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推导过程可以发现,求解系统所受气动力与气动力矩时使用了大量的气动参数。为了得到求解精度高的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较为复杂,且计算效率较低。因此,为简化求解过程,可对翼伞系统做出以下三点假设:
(1)翼伞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小幅度的单侧下拉操纵只改变翼伞的航向角角速度,而不改变翼伞的水平速度、竖直下降速度和滑翔比;
(2)风对翼伞系统作用只体现在水平投影面上的移动,而不改变翼伞的运动状态;
(3)翼伞系统受到小幅度的单侧下拉操纵后的响应时间忽略不计,即翼伞系统的航向角角速度可在小范围内发生突变。
根据以上几点假设,在翼伞航迹仿真与规划中可采用质点模型进行研究,得到描述翼伞在稳定状态下的位置和航向角变化的四自由度运动学方程如下:
Figure 55303DEST_PATH_IMAGE171
(22)
式(22)中,
Figure 733409DEST_PATH_IMAGE172
为翼伞系统质心在惯性系下的位置,
Figure 964670DEST_PATH_IMAGE173
Figure 615095DEST_PATH_IMAGE174
分别为翼伞的水平运动速度大小、竖直运动速度大小,
Figure 335926DEST_PATH_IMAGE175
Figure 439011DEST_PATH_IMAGE176
分别为风场速度在惯性系OX和OY轴上的投影大小,
Figure 457652DEST_PATH_IMAGE177
为翼伞系统运动过程中航向角角速度,u为翼伞系统由于小幅度单侧下拉而产生的归航控制量。
在上述翼伞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参考图2,该规划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步骤4。
步骤1,获取各空投目标点的坐标信息,并确定各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
在实际的空投任务中,对于某个确定的空投目标点,翼伞系统并非于任何一个初始位置均能完成精确空投的要求。例如,当投放点离空投目标点的水平距离很远,而投放点高度又不够高时,则极有可能出现翼伞系统着陆时离目标点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需要对给定目标点进行翼伞系统空投可行域的确定和寻优。在四自由度的动力学模型中,可基于翼伞系统的速度确定滑翔比
Figure 24899DEST_PATH_IMAGE178
,为:
Figure 119894DEST_PATH_IMAGE179
(23)
式中,
Figure 710275DEST_PATH_IMAGE180
为翼伞系统在水平面内的飞行速度,
Figure 548918DEST_PATH_IMAGE181
为翼伞系统在竖直方向的飞行速度。由滑翔比
Figure 423202DEST_PATH_IMAGE182
定义可知,假设在高度为H的地方投放空投翼伞系统,若要使得翼伞系统能够着陆在指定的目标点,则要满足目标点与空投投放点的水平距离
Figure 423519DEST_PATH_IMAGE183
。因此,可以将对指定落点的翼伞系统的可行投放区域表示如下:一个以空投目标点为坐标原点,以坐标轴的OZ轴为圆锥轴轴线,且圆锥体母线斜率为
Figure 297935DEST_PATH_IMAGE184
的倒圆锥。
如图3所示,该倒圆锥的圆锥面及所包含空间区域即为翼伞空投区域可行解,将这样的倒圆锥称为释放锥。此释放锥代表的物理含义为:翼伞系统在此释放锥内任意位置释放,都能以不超出其机动能力的控制操作,到达指定的空投目标点,且若在圆锥面上任意一点释放,则可在无风且无控的情况下沿着母线到达空投目标点。一般地,对于任意一个滑翔比为
Figure 674689DEST_PATH_IMAGE185
的翼伞系统,以空投目标点为原点,无风条件下其在高度为H处的理想最大投放区域
Figure 888633DEST_PATH_IMAGE186
的最大半径
Figure 574698DEST_PATH_IMAGE187
为:
Figure 936409DEST_PATH_IMAGE188
(24)
因此,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为:
Figure 116855DEST_PATH_IMAGE189
(25)
式中,
Figure 450884DEST_PATH_IMAGE190
为空投高度为H时的理想空投可行域,
Figure 793004DEST_PATH_IMAGE191
为以空投目标点为圆心、
Figure 94541DEST_PATH_IMAGE192
为半径的圆内的点。
步骤2,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自适应地确定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点数目以及各离散点的方位角,其中离散点数目用于确定自适应终端方位约束的数目,各离散点的方位角用于确定优化问题中的方位约束,接着采用最优控制方法确定各离散点的坐标,得到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
在步骤1中所确定的空投可行域
Figure 78678DEST_PATH_IMAGE193
为理想空投区域,理论上要得到确切的投放区域包络,需要多次更改终端条件求解最大投影距离航迹,得到对应多个投放点位置,通过投放点位置的集合近似空投区域边界。实际操作中,可以沿理想空投区域
Figure 63951DEST_PATH_IMAGE194
周向每隔一个圆心角
Figure 842551DEST_PATH_IMAGE195
进行一次最大投影距离的最优航迹求解,通过多次求解离散投放点位置,从而逼近最大空投可行区域的准确范围。然而,不同的型号的翼伞系统、不同质量的空投载荷和不同任务需求等对于投放区域的求解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导致所需求解的最优轨迹次数
Figure 382117DEST_PATH_IMAGE196
各有不同。为适应不同情况下求解空投投放区域的需要,这里提出一种基于空投精度的自适应确定离散点数目,从而求解最大空投可行域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由简单锥估计法得到理想条件下的空投可行区域包络
Figure 888054DEST_PATH_IMAGE197
。根据式(23)-(25),已知翼伞系统滑翔比
Figure 196675DEST_PATH_IMAGE198
和投放高度
Figure 942914DEST_PATH_IMAGE199
,可以得到理想条件下的最大空投可行区域半径
Figure 704197DEST_PATH_IMAGE200
,通常可表示为
Figure 764557DEST_PATH_IMAGE201
。如图4所示,设中心为O的圆形区域
Figure 724423DEST_PATH_IMAGE202
为理想的空投可行区域,其中,
Figure 359672DEST_PATH_IMAGE203
是可行区域边界上的任意点,
Figure 342672DEST_PATH_IMAGE204
第二步,基于精度要求获取近似空投可达区域对应的圆心角
Figure 3460DEST_PATH_IMAGE205
。假设变换空投飞入方向,所得的理想空投可行域的近似圆域
Figure 286674DEST_PATH_IMAGE206
,则每变化圆心角
Figure 312399DEST_PATH_IMAGE207
对应微小圆弧段
Figure 297541DEST_PATH_IMAGE208
即为可行域微段。如图4所示,要使离散点的集合
Figure 762021DEST_PATH_IMAGE209
所构成的多边形近似空投可达区,则要使空投可行区包络上两相邻离散点
Figure 899741DEST_PATH_IMAGE210
Figure 96367DEST_PATH_IMAGE211
,与中心O构成的扇形
Figure 116276DEST_PATH_IMAGE212
可由三角形
Figure 322129DEST_PATH_IMAGE213
近似。根据具体空投任务需求、翼伞自身性能以及地面环境限制等因素可确定空投任务的精度
Figure 298044DEST_PATH_IMAGE214
,则要为满足近似要求,则需要使圆弧
Figure 196730DEST_PATH_IMAGE215
的弓高
Figure 703935DEST_PATH_IMAGE216
满足条件:
Figure 182321DEST_PATH_IMAGE217
(26)
因此,“以弦代弧”的圆心角
Figure 294633DEST_PATH_IMAGE218
的最大值
Figure 895379DEST_PATH_IMAGE219
为:
Figure 342409DEST_PATH_IMAGE220
(27)
第三步,确定终端方位约束的自适应个数
Figure 624486DEST_PATH_IMAGE221
(即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离散点的数量)。根据式(23)、(24)、(27),如已知空投任务的落点距离精度
Figure 591305DEST_PATH_IMAGE222
、空投释放高度
Figure 831794DEST_PATH_IMAGE223
和翼伞型号滑翔比
Figure 500541DEST_PATH_IMAGE224
,则可计算满足精度需求的自适应终端方位约束的最小个数
Figure 648626DEST_PATH_IMAGE225
,为:
Figure 469951DEST_PATH_IMAGE226
(28)
式(28)中,
Figure 615762DEST_PATH_IMAGE227
为向上取整符号;
第四步,计算
Figure 319276DEST_PATH_IMAGE228
组终端方位约束对应的方位角
Figure 208734DEST_PATH_IMAGE229
。为计算最大空投可行域边界,需针对
Figure 133834DEST_PATH_IMAGE230
组不同终端方位约束对应的最大距离航迹进行优化求解,从而确定各离散点的空间坐标,其中方位角
Figure 512863DEST_PATH_IMAGE231
的表达式为:
Figure 906935DEST_PATH_IMAGE232
(29)
式(29)中,
Figure 334505DEST_PATH_IMAGE233
为第i个离散点对应的方位角,用于确定优化问题中的方位约束。
通过上述自适应的确定离散点数目的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空投任务条件下的投放区域离散点数量确定问题,有助于程序化地采用最优控制方法求解最大空投可行域
Figure 864844DEST_PATH_IMAGE234
步骤3,基于各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并以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内飞行距离最长的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
由于实际作战任务的需要,一次空投行动中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多个空投任务,为了使所有的空投系统均能准确地降落到空投目标点,因此需要对能满足多个空投任务的空投区域进行求解。由步骤1-2可知,
当高度为H时翼伞系统指定空投目标点的空投可行区域是一个倒立的底面无限高的圆锥或斜圆锥体,而针对一次投放+多目标的空投任务,其可行的空投释放点的集合,即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实际是多个目标点对应空投可行区域的交集。
如图5所示
Figure 867303DEST_PATH_IMAGE235
即有两个目标点的情况,假设目标点1和2对应释放高度给定的空投可行区域分别为
Figure 545410DEST_PATH_IMAGE236
Figure 776671DEST_PATH_IMAGE237
,则对于飞入高度为H的运输机,其能完成任务的多目标空投释放点的集合
Figure 427095DEST_PATH_IMAGE238
可表示为:
Figure 882347DEST_PATH_IMAGE239
(30)
式(30)中,
Figure 251011DEST_PATH_IMAGE240
为各个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交集,即多目标空投可行空域。理论上,在该区域内任意一点,空投释放多个翼伞系统,各翼伞系统都能各自通过归航控制,分别到达指定的地面目标点,完成多点精确空投任务。
特别地,当空投高度给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简化成图6所示的二维平面区域
Figure 269652DEST_PATH_IMAGE241
,其能完成任务的多目标空投释放点的集合
Figure 40162DEST_PATH_IMAGE242
可表示为:
Figure 666315DEST_PATH_IMAGE243
(31)
式(30)-(31)中,
Figure 522276DEST_PATH_IMAGE244
表示三维空间,
Figure 95340DEST_PATH_IMAGE245
表示二维空间。
多点空投问题中,运载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方向将决定翼伞系统的初始状态,且其飞行路线L需经过多目标空投可行域,沿路线投放翼伞系统,才能使空投系统到达目标点。因此,需对运载机的运动从飞入点开始,进行路线分析与设计。为简化分析,假设执行空投任务的运载机定高匀速直线飞行,则空投任务释放点的可行域将进一步缩小,转化为运载机飞行路线和式(31)中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平面
Figure 251514DEST_PATH_IMAGE246
的交集,即线段
Figure 790116DEST_PATH_IMAGE247
,为:
Figure 602214DEST_PATH_IMAGE248
(32)
例如,在图5中,假设有
Figure 244548DEST_PATH_IMAGE249
Figure 520808DEST_PATH_IMAGE250
三条飞入方向不同的运载机路线,则空投任务释放点的可行域表示为多目标空投可行域所截得的各路线上的三段不同线段,即:
Figure 957606DEST_PATH_IMAGE251
(33)
式(33)中,P为路线与可行域
Figure 506268DEST_PATH_IMAGE252
的交点,下标i为各路径编号,下标e(earliest)表示最早的可行释放点,l(latest)表示最迟的可行释放点。因此,在
Figure 483451DEST_PATH_IMAGE253
区间内投放的翼伞,能通过归航控制到达目标点。针对同一个运载机飞入方向
Figure 817481DEST_PATH_IMAGE254
,理论上有无数条相互平行的可行空投飞行路线。图7展示了投放区域
Figure 159600DEST_PATH_IMAGE255
中三条可行的飞行线路
Figure 211870DEST_PATH_IMAGE256
,考虑到实际空投任务时的可操作性和稳健性,通常选取在投放区域内距离最长的一条路线(即图7中为路线
Figure 727165DEST_PATH_IMAGE257
),以使得运载机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空投任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已知多个空投目标点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可以得到的多个空投任务投放可行区域。出于空投任务时的可操作性和稳健性要求,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路线,其在投放区域里的飞行距离尽量长。因此,可以求解如下所示的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即式(34)中的最佳飞入路线求解模型,为:
Figure 430547DEST_PATH_IMAGE258
(34)
式(34)中,
Figure 943568DEST_PATH_IMAGE259
为运载机飞入路线的长度,
Figure 279872DEST_PATH_IMAGE260
表示H高度下的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
Figure 802120DEST_PATH_IMAGE261
表示飞入路线与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交点A、B坐标,
Figure 845162DEST_PATH_IMAGE262
为运载机的进场速度方向,
Figure 591401DEST_PATH_IMAGE263
Figure 601952DEST_PATH_IMAGE264
为飞入路线的控制系数,
Figure 662312DEST_PATH_IMAGE265
为运载机飞入的方向与平面内OX轴正方向的夹角范围,这表示运载机只能在某些飞入方向范围来完成空投任务。
上述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具体求解过程为:
第一步,假设
Figure 825440DEST_PATH_IMAGE266
个空投目标点,对应
Figure 945842DEST_PATH_IMAGE267
个最大空投可行域
Figure 709268DEST_PATH_IMAGE268
,其中
Figure 370056DEST_PATH_IMAGE269
为空投目标点编号。各最大空投可行域边界均可由一组离散的坐标点的集合
Figure 122112DEST_PATH_IMAGE270
表示,为:
Figure 678995DEST_PATH_IMAGE271
(35)
式(35)中,
Figure 211608DEST_PATH_IMAGE272
为第j个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的离散点集合,
Figure 613770DEST_PATH_IMAGE273
为第j个空投可行域包络的离散点集合中离散点的数量,
Figure 735179DEST_PATH_IMAGE274
为第j个空投可行域包络的离散点集合中第i个离散点的空间坐标,n为空投目标点数量或空投可行域的数量。式(35)中所有坐标点按顺时针首尾依次连接即为第
Figure 259701DEST_PATH_IMAGE275
个空投目标点的空投可行域包络。
第二步,采用布尔运算计算多目标空投可行域边界
Figure 482872DEST_PATH_IMAGE276
,其具体实施过程为:
根据式(31),多目标空投可行域
Figure 423146DEST_PATH_IMAGE277
即为多个空投任务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交集构成,由计算机几何学中的布尔运算交集得到,即图8所示;
Figure 415373DEST_PATH_IMAGE278
Figure 110796DEST_PATH_IMAGE279
边界上的点集,可由构成各最大空投可行域多边形的各点集取并集后,再与
Figure 539373DEST_PATH_IMAGE280
取交集得到,即为:
Figure 548917DEST_PATH_IMAGE281
(36)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利用MATLAB中polyshape函数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例如,polyshape函数为A=polyshape(x1,y1)、B=polyshape(x2,y2)、pgon=intersect(A,B);其中x1、x2,y1、y2为1×n的向量,分别代表各空投可行区域的横坐标与纵坐标。polyshape函数返回pgon中包含2组1×n的向量,分别表示满足多空投任务的空投可行区域离散点的横、纵坐标。这样就求解得到了非线性规划问题中的构成H高度下的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
Figure 457967DEST_PATH_IMAGE282
的离散点集。
第三步,采用穷举法求解最佳空投飞入路线方向角。
由第二步得到的是非线性规划问题中的
Figure 261975DEST_PATH_IMAGE283
,其由一组多空投任务的空投可行区域离散点坐标表示。为确定最佳的飞行路线,首先将边界用离散点用点集
Figure 194159DEST_PATH_IMAGE284
表示:
Figure 991082DEST_PATH_IMAGE285
(37)
分别以
Figure 754639DEST_PATH_IMAGE286
为飞入点,以剩余M-1个点为飞出点确定
Figure 729548DEST_PATH_IMAGE287
条预选飞行路线,分别计算各预选飞行路线的飞行距离
Figure 149028DEST_PATH_IMAGE288
以及对应的控制系数
Figure 297113DEST_PATH_IMAGE289
,选取控制系数
Figure 118438DEST_PATH_IMAGE290
满足
Figure 716779DEST_PATH_IMAGE291
Figure 623555DEST_PATH_IMAGE292
最大的预选飞行路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
Figure 496702DEST_PATH_IMAGE293
,即:
Figure 234851DEST_PATH_IMAGE294
(38)
式中,
Figure 551563DEST_PATH_IMAGE295
为空投投放点在高度为H时水平面内的坐标,
Figure 680056DEST_PATH_IMAGE296
Figure 373205DEST_PATH_IMAGE297
为最佳飞入路线对应的控制系数,直线
Figure 965861DEST_PATH_IMAGE298
为飞入点A、飞出点B确定的运载机飞入路线所在直线的表达式,而飞入路线方向角
Figure 702741DEST_PATH_IMAGE299
则满足
Figure 584110DEST_PATH_IMAGE300
步骤4,以空投投放点离飞入路线起点的距离与各翼伞系统归航控制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加权和为性能指标,并以性能指标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求解,确定最佳飞入路线上的最优空投点以及各空投目标点的归航控制律。
由步骤3的分析可知,多任务空投任务规划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最佳飞入路线
Figure 612108DEST_PATH_IMAGE301
中求出一个多任务目标共同的一次空投释放点
Figure 262533DEST_PATH_IMAGE302
,二是设计基于不同目标点的多个翼伞的分组归航控制律,从而完成多目标定点空投任务。问题转换成已知归航轨迹终端落点,需要求解初始空投点并规划轨迹的最优控制问题,需要对航迹进行逆向的规划,即从目标点向上优化寻找最优空投释放点
Figure 921047DEST_PATH_IMAGE303
。此时值得注意的是,最优空投释放点是本实施例中的各翼伞系统的共同的末端位置,而不再是正常伞降问题中的初始点了。为避免定义混淆,采用
Figure 86449DEST_PATH_IMAGE304
用以代替
Figure 370669DEST_PATH_IMAGE305
。下面,以两个空投目标任务的投放点寻优问题为例进行空投任务规划问题建模。
在优化过程中,对于翼伞系统的运动过程采用简化的四自由度运动学模型,表示如下:
Figure 610020DEST_PATH_IMAGE306
(39)
式(39)与式(22)相比,式(39)对x、y、z
Figure 705015DEST_PATH_IMAGE307
均添加了一个负号。因此,式(39)中选用的坐标轴与式(22)中相同,
Figure 560976DEST_PATH_IMAGE308
为翼伞系统水平运动速度大小,
Figure 383307DEST_PATH_IMAGE309
为翼伞系统竖直运动速度大小,u为控制量大小,各项前的负号只表示优化求解方向从地面落点指向空投释放点。
在空投点规划问题中需考虑两方面的指标。一方面是运载机自飞入路线起点投放区域中飞行的距离。实际应用场景中,出于运载机规避火力攻击等安全性方面的考虑,空投投放点
Figure 805061DEST_PATH_IMAGE310
离飞入路线起点
Figure 805378DEST_PATH_IMAGE311
的水平距离应尽量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要求该距离能够尽量小。另一方面,由于翼伞系统受惯性作用影响,控制量响应存在一定的迟滞。因此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安全地飞行,应尽量避免频繁和大行程地操作翼伞,使控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最小。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性能指标J设置如下:
Figure 883056DEST_PATH_IMAGE312
(40)
本实施例中认为两个性能指标重要程度相当,因此采用加权方法,引入常值系数
Figure 322127DEST_PATH_IMAGE313
使得前后两个性能指标数量级相同。本实施例中,将加权常值系数设置为
Figure 536071DEST_PATH_IMAGE313
=1000。
为贴近实际运用中的要求,进行翼伞空投任务的具体航迹规划优化求解时,还需要引入以下几类约束。
一是逆风着陆约束,逆风着陆约束是指翼伞系统在归航过程中达到着陆的临界高度时,必须保证翼伞速度方向与风场速度方向相反。此约束要求翼伞系统在靠近着陆目标点时,调整转弯角度以实现逆风对准,这使得翼伞系统在着陆最后时刻保证了较低相对速度,有利于平稳和安全的着陆,提升空投任务质量。由于投放区求解相当于一个由目标点向投放点的航迹逆向求解的过程,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本需考虑的逆风着陆约束改为初始逆风约束,即在给定航向角“初始值”时便满足逆风着陆约束对航向角的要求,具体设置如下:
Figure 222136DEST_PATH_IMAGE314
(41)
式(41)中,
Figure 583847DEST_PATH_IMAGE315
表示运载机在初始时刻的航向角,
Figure 498714DEST_PATH_IMAGE316
表示风场速度与OX轴正方向的夹角。
二是容许控制约束。在实际应用时,翼伞系统受到的控制量(即控制器的作用力矩,对应于翼伞系统的航向角角速度)存在上限,并不能无限地增大,因此将该约束具体设置如下:
Figure 98322DEST_PATH_IMAGE317
(42)
式(42)中,u值为正代表翼伞系统进行逆时针盘旋,u值为负代表翼伞系统进行顺时针盘旋,
Figure 440442DEST_PATH_IMAGE318
Figure 741979DEST_PATH_IMAGE319
分别代表控制量的代数最小值和最大值。
三是终端方位约束。终端方位约束是指翼伞系统空投点与目标点在水平面投影点的连线与OX轴正方向呈夹角
Figure 257274DEST_PATH_IMAGE320
,对应物理上指运载机飞入方向,即:
Figure 711389DEST_PATH_IMAGE321
(43)
图9是终端方位约束示意图,曲线
Figure 224410DEST_PATH_IMAGE322
为某一条归航轨迹,空投释放点R坐标
Figure 763976DEST_PATH_IMAGE323
应满足式(43),其中
Figure 82962DEST_PATH_IMAGE324
Figure 375272DEST_PATH_IMAGE325
分别为翼伞系统投放点的X轴、Y轴坐标。
四是进场速度方向约束。进场速度方向约束主要指实际投放问题中,运载机通常只能沿一个飞入方向进入任务区域。由于本实施例中是从翼伞航迹的终点到起点进行逆向求解,因此进场速度方向约束角
Figure 324773DEST_PATH_IMAGE326
进而表示如下:
Figure 86056DEST_PATH_IMAGE327
(44)
下面以一个优化算例对本实施例中的任务规划方法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在优化算例中,以空投目标点作为坐标系原点,选择投放高度H为2000m,侧风风场风速大小为1.414m/s,方向与OX轴正方向成45°夹角,控制量
Figure 208733DEST_PATH_IMAGE328
Figure 371861DEST_PATH_IMAGE329
。其它参数如表1所示。以地面上两点
Figure 475952DEST_PATH_IMAGE330
Figure 990110DEST_PATH_IMAGE331
作为空投目标点,运载机的飞入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飞行,即在确定直线
Figure 650898DEST_PATH_IMAGE332
时满足
Figure 402954DEST_PATH_IMAGE333
表1 翼伞系统优化初始参数
Figure 959837DEST_PATH_IMAGE334
在本算例中,任务规划方案求解思想主要包括两步:第一步,分别采用最优控制方法优化得到两个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进而求解得到适用性好的飞入方向和路线;第二步,根据最优控制方法求解得到最优的投放点坐标和各空投任务的归航控制律。
首先,以最优控制方法得到最大空投可行区域:
依据最优控制方法得到两个空投任务的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如图10所示,此区域两个端点分别为
Figure 492449DEST_PATH_IMAGE335
Figure 143879DEST_PATH_IMAGE336
。以点A、B所在直线为运载机选取的飞行路线所在直线,飞入方向为由A到B。
然后,求解最优空投点和各空投任务的归航控制律。根据步骤4中的性能指标与约束,可得到如图11所示的优化结果,即最优空投点R的三维示意图。从图11和图13中可以看到,最优空投点R位于线段AB上,满足初始空投点的方位约束。从最优空投点R开始,两个翼伞在控制下分开并进行盘旋和滑降,最终分别在目标点
Figure 16020DEST_PATH_IMAGE337
实现逆风着陆。
图12-13分别是图11中两条归航轨迹的控制曲线图和水平投影图。可以看出,控制量u均在在区间
Figure 743805DEST_PATH_IMAGE338
之间变化,两条航迹连续、平滑,便于跟踪,整个过程中控制量无突变,变化平缓,且均满足容许控制的约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获取各空投目标点的坐标信息,并基于翼伞系统滑翔比确定各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其中,基于翼伞系统的速度确定滑翔比
Figure 100286DEST_PATH_IMAGE001
为:
Figure 881160DEST_PATH_IMAGE002
式中,
Figure 663171DEST_PATH_IMAGE003
为翼伞系统在水平面内的飞行速度,
Figure 238509DEST_PATH_IMAGE004
为翼伞系统在竖直方向的飞行速度;
步骤2,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自适应地确定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包络的离散点数目以及各离散点的方位角,其中离散点数目用于确定自适应终端方位约束的数目,各离散点的方位角用于确定优化问题中的方位约束,接着采用最优控制方法确定各离散点的坐标,得到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
步骤3,基于各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并以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内飞行距离最长的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
步骤4,以空投投放点离飞入路线起点的距离与各翼伞系统归航控制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加权和为性能指标,并以性能指标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求解,确定最佳飞入路线上的最优空投投放点坐标以及各空投目标点的归航控制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的获取过程为:
基于滑翔比得到理想空投可行域的最大半径
Figure 574813DEST_PATH_IMAGE005
,为:
Figure 910110DEST_PATH_IMAGE006
式中,H为空投高度;
基于最大半径确定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为:
Figure 15469DEST_PATH_IMAGE007
式中,
Figure 761709DEST_PATH_IMAGE008
为空投高度为H时的理想空投可行域,
Figure 585308DEST_PATH_IMAGE009
为以空投目标点为圆心、
Figure 707985DEST_PATH_IMAGE010
为半径的圆内的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自适应地确定各空投目标点最大空投可行域包络的离散点数目以及各离散点的方位角,具体为:
步骤2.1,确定以弦代弧的圆心角
Figure 667851DEST_PATH_IMAGE011
的最大值
Figure 601303DEST_PATH_IMAGE012
,为:
Figure 912198DEST_PATH_IMAGE013
式中,
Figure 838566DEST_PATH_IMAGE014
为空投任务的精度;
步骤2.2,自适应计算满足精度需求的自适应终端方位约束的最小个数,即离散点的数量
Figure 652938DEST_PATH_IMAGE015
,为:
Figure 272138DEST_PATH_IMAGE016
式中,
Figure 555483DEST_PATH_IMAGE017
为向上取整符号;
步骤2.3,计算各离散点对应的方位角,为:
Figure 754384DEST_PATH_IMAGE018
式中,
Figure 954421DEST_PATH_IMAGE019
为第i个离散点对应的方位角,用于确定优化问题中的方位约束。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基于各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具体为:
获取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为:
Figure 478943DEST_PATH_IMAGE020
式中,
Figure 498852DEST_PATH_IMAGE021
为第j个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
Figure 767022DEST_PATH_IMAGE022
为第j个最大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中离散点的数量,
Figure 303789DEST_PATH_IMAGE023
为第j个最大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中第i个离散点的空间坐标,n为空投目标点数量或最大空投可行域的数量;
基于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利用计算几何的布尔运算,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为:
Figure 733633DEST_PATH_IMAGE024
式中,
Figure 506417DEST_PATH_IMAGE025
为多目标最大空投可行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最佳飞入路线的获取过程具体为:
获取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为:
Figure 312699DEST_PATH_IMAGE026
式中,
Figure 956170DEST_PATH_IMAGE027
为高度为H时的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集合,
Figure 88074DEST_PATH_IMAGE028
为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离散点集合中的第k个离散点,M为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离散点集合中离散点的数量;
建立最佳飞入路线求解模型,为:
Figure 567728DEST_PATH_IMAGE029
式中,
Figure 177701DEST_PATH_IMAGE030
为运载机飞入路线的长度,
Figure 206837DEST_PATH_IMAGE031
表示H高度下的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
Figure 244063DEST_PATH_IMAGE032
表示飞入路线与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交点A、B坐标,
Figure 725860DEST_PATH_IMAGE033
为运载机的进场速度方向,
Figure 873945DEST_PATH_IMAGE034
为运载机飞入的方向与平面内OX轴正方向的夹角范围,
Figure 508320DEST_PATH_IMAGE035
Figure 716447DEST_PATH_IMAGE036
为飞入路线方程的控制系数;
分别以
Figure 419961DEST_PATH_IMAGE037
为飞入点,以剩余M-1个点为飞出点确定
Figure 637316DEST_PATH_IMAGE038
条预选飞行路线,分别计算各预选飞行路线的飞行距离
Figure 109885DEST_PATH_IMAGE039
以及对应的控制系数
Figure 239646DEST_PATH_IMAGE040
,选取控制系数
Figure 696035DEST_PATH_IMAGE041
满足
Figure 185923DEST_PATH_IMAGE042
Figure 778578DEST_PATH_IMAGE043
最大的预选飞行路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即:
Figure 594087DEST_PATH_IMAGE044
式中,
Figure 6614DEST_PATH_IMAGE045
为空投投放点在高度为H时水平面内的坐标,
Figure 47995DEST_PATH_IMAGE046
Figure 760736DEST_PATH_IMAGE047
为最佳飞入路线对应的控制系数,直线
Figure 481567DEST_PATH_IMAGE048
为飞入点A、飞出点B确定的运载机飞入路线所在直线的表达式,而飞入路线方向角
Figure 912549DEST_PATH_IMAGE049
则满足
Figure 744238DEST_PATH_IMAGE05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性能指标具体为:
Figure 45907DEST_PATH_IMAGE051
式中,J为性能指标,
Figure 953951DEST_PATH_IMAGE052
为空投投放点在高度为H时水平面内的坐标,
Figure 341070DEST_PATH_IMAGE053
为飞入路线起点,u归航控制量,
Figure 976451DEST_PATH_IMAGE054
为时间微分,
Figure 663784DEST_PATH_IMAGE055
为加权常值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在优化求解的过程中需满足逆风着陆约束、容许控制约束、终端方位约束与进场速度方向约束。
CN202211002602.1A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Active CN1150797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02602.1A CN115079724B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02602.1A CN115079724B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9724A CN115079724A (zh) 2022-09-20
CN115079724B true CN115079724B (zh) 2022-11-04

Family

ID=83244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02602.1A Active CN115079724B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79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9446B (zh) * 2022-12-13 2023-03-07 北京瀚科智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于空投的全维随组式自主滑降集装载具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6604A (zh) * 2011-09-08 2012-05-0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多目标进化方法的多弹协同航路计算方法
CN105260508A (zh) * 2015-09-16 2016-01-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空投物最佳投放点预测方法
CN111880555A (zh) * 2020-06-24 2020-11-03 淮阴工学院 翼伞系统避障航迹规划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6604A (zh) * 2011-09-08 2012-05-0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多目标进化方法的多弹协同航路计算方法
CN105260508A (zh) * 2015-09-16 2016-01-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空投物最佳投放点预测方法
CN111880555A (zh) * 2020-06-24 2020-11-03 淮阴工学院 翼伞系统避障航迹规划方法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Terminal Homing Control Method of Parafoil Based on Deep Neural Network;Zhiwei Feng 等;《IEEE》;20211231;全文 *
Consensus-Based Cooperative Formation Guidance Strategy for Multiparafoil Airdrop Systems;Qi Chen 等;《IEEE》;20201231;全文 *
翼伞空投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周靓 等;《航天返回与遥感》;20171231;第38卷(第2期);全文 *
翼伞系统5段归航轨迹优化研究;高峰 等;《兵工学报》;20201231;第41卷(第5期);全文 *
自主导航多翼伞系统的协同空投研究;陈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202201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9724A (zh)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imenez et al. Multi-objective control for cooperative payload transport with rotorcraft UAVs
CN105045286B (zh) 一种基于自驾仪和遗传算法的监测无人机悬停范围的方法
CN111027143B (zh) 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舰载机进近引导方法
Hehn et al. Real-time trajectory generation for interception maneuvers with quadrocopters
CN115079724B (zh)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CN108153330A (zh) 基于可行域约束的无人飞行器三维航迹自适应跟踪方法
CN112256064B (zh) 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滑翔段轨迹规划方法和系统
CN111367314A (zh) 一种基于多航天器编队的空间非合作目标协同抓捕方法
CN109703768A (zh) 一种基于姿态/轨迹复合控制的软式空中加油对接方法
CN115903865A (zh) 一种飞行器近距空战机动决策实现方法
CN114756959A (zh) 一种飞行器近距空战机动智能决策机模型设计方法
CN114063644A (zh) 基于鸽群反向对抗学习的无人作战飞机空战自主决策方法
CN111880574A (zh) 一种无人机避撞方法及系统
CN115639830A (zh) 一种空地智能体协同编队控制系统及其编队控制方法
CN116560249A (zh) 一种机动飞行的高自由度简化建模与轨迹仿真方法
Chen et al. Model of UAV and downwash for multi-UAV path planning
CN114537674B (zh) 一种可分离式飞行器、操控方法及电子设备
RU2654238C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беспилотным планирующим летательным аппаратом
CN112258896A (zh) 基于航迹的无人机融合空域运行方法
CN115859461A (zh) 一种低速固定翼无人机纵向可控域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Salinas et al. Unified motion control for multilift unmanned rotorcraft systems in forward flight
Cui et al. Research on missile 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Jung et al. Stability and control assessment of a blended-wing-body airliner configuration
CN113282103A (zh) 基于改进自适应调整阈值势场法的无人机冲突探测和解脱方法
Sun et al.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cable-drogue system in aerial recovery of micro air vehicles based on Gauss's princip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