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66675B - 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66675B
CN115066675B CN202080096073.9A CN202080096073A CN115066675B CN 115066675 B CN115066675 B CN 115066675B CN 202080096073 A CN202080096073 A CN 202080096073A CN 115066675 B CN115066675 B CN 115066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data
data collection
unit
c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60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66675A (zh
Inventor
福田刚久
家田正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66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6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66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6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Testing And Monitoring For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数据收集装置(10)具有:校正部(13),其基于由时钟生成部(15)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与作为由时钟生成部(15)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生成校正量;时钟部(14),其对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时刻进行保存,按照时钟信号进行动作而对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时刻进行更新,按照使用校正量对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进行了校正的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时刻进行校正;数据收集部(11),其从其它设备取得数据;以及存储器(2),其将数据、和能够基于时钟部(14)的时刻对存储数据的时刻进行确定的时刻确定信息相关联地存储。数据显示装置(100)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基于时刻确定信息对存储器(23)所存储的数据进行图形显示。

Description

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工业用系统所使用的设备对数据进行收集的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工厂等中使用通过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的工业用系统。在工业用系统的控制装置中,以查明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的异常时的原因为目的,另外,以检测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的异常的预兆为目的,具有对在由控制装置实施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得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功能。而且,在工业用系统的显示装置中,具有读出由控制装置收集到的数据而进行图形显示的功能。由此,用户能够在显示装置中容易地确认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的异常产生前后的数据的变化等。
但是,工业用系统所使用的设备存在多个,通过各个设备能够收集的数据的种类大多受到限制。例如,电动机控制装置能够对指令速度的数据、电动机速度的数据、流过电动机的电流的数据进行收集,但无法收集温度数据。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能够收集温度数据,但无法对指令速度的数据、电动机速度的数据、流过电动机的电流的数据进行测量。
在工业用系统中,为了实现异常时迅速的原因查明,需要在由工业用系统的各个设备收集的全部数据中,对异常产生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确认。另外,在工业用系统中,为了实现异常预兆的尽早检测,需要在由工业用系统的各个设备收集的全部数据中对数据变化进行确认。因此,优选使由各个设备收集到的多种数据在时间轴上同步,重叠地显示于相同的显示画面之上。
作为从设备收集并显示数据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数据收集系统,该数据收集系统具有对从控制装置供给的数据进行收集的多个数据收集装置和数据显示装置,数据显示装置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使显示部对由多个数据收集装置收集到的多个数据进行显示。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将基于不同的收集周期收集的多个历史趋势数据共同显示于图形之上的监视装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02177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932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数据收集系统中,基于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发送的时刻,在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所具有的时钟的时刻对准后,由于各数据收集装置所具有的CPU的时钟频率的变动,无法对与随着时间而扩大的其它数据收集装置之间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因此不清楚收集到数据的精确的时刻。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监视装置中,由于没有在多个终端装置间进行各终端装置所具有的时钟的对准的功能,因此与专利文献1相同地,不清楚收集到数据的精确的时刻。
即,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不清楚收集到数据的精确的时刻,因此在多个异常大致同时产生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判断真正成为原因的异常是哪个这样的问题。因此,迫切希望在将多个数据收集装置中收集到的数据与数据的收集时刻一起显示时,对多个数据收集装置各自所保存的单独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如下数据收集系统,即,在将多个数据收集装置中收集到的数据与数据的收集时刻一起显示时,能够对多个数据收集装置各自所保存的单独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具有:多个数据收集装置,它们具有数据收集功能;以及数据显示装置,其将由多个数据收集装置收集到的数据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显示于图形。数据收集装置具有:时钟生成部,其生成时钟信号;校正部,其基于由时钟生成部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与作为由时钟生成部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生成对时钟信号进行校正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时钟部,其对数据收集装置中的时刻进行保存,按照时钟信号进行动作而对数据收集装置中的时刻进行更新,按照使用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对从时钟生成部供给的时钟信号进行了校正的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时刻进行校正;数据收集部,其从其它设备取得数据;以及存储器,其将数据和能够基于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对存储数据的时刻进行确定的时刻确定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另外,数据收集装置具有同步部,该同步部进行定期地使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所具有的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同步而生成同步时刻的时刻同步处理,将同步时刻发送至时钟部而使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更新为同步时刻。时钟部在未进行由同步部执行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中,按照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进行校正。数据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基于时刻确定信息对存储器所存储的数据进行图形显示。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取得在将多个数据收集装置中收集到的数据与数据的收集时刻一起显示时,能够对多个数据收集装置各自所保存的单独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装置的存储器中存储的过程数据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对图2所示的过程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特性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装置中的时刻校正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中进行时刻同步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的时刻同步处理的通信时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中的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的计算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中的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的计算处理的通信时序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数据收集装置的存储器中存储的过程数据的结构例的图。
图12是对图11所示的过程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特性图。
图1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数据收集装置的存储器中存储的过程数据的结构例的图。
图14是对图13所示的过程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特性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的第一结构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的第二结构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的第三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数据收集系统100是对在由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得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显示的系统。数据收集系统100在由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产生了异常时,能够对异常产生前后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显示。由此,用户能够实现异常时的原因查明。另外,数据收集系统100能够以检测由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的异常的预兆为目的,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显示。由此,用户能够将异常的产生防患于未然。
数据收集系统100具有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数据显示装置20。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数据收集系统100具有两个数据收集装置1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数据收集系统100所具有的数据收集装置10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数据收集系统100也可以具有更多数量的数据收集装置10。
在数据收集系统100中,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与第一通信线路31连接,并且,在第一通信线路31连接有数据显示装置20。即,数据收集装置10和数据显示装置20可以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进行通信。另外,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连接于第二通信线路32。在第二通信线路32连接有多个控制装置40。即,数据收集装置10和控制装置40可以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进行通信。
控制装置40为对未图示的控制对象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例如,由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为代表的控制用控制器构成。此外,控制装置40也可以是PLC之外的其它控制装置。控制装置40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将在由控制装置40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得到的数据即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收集装置10。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控制装置40,第一控制装置40a和第二控制装置40b连接于第二通信线路32。
数据收集装置10从控制装置40取得在由控制装置40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得到的数据即控制数据。数据收集装置10将从控制装置40取得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而进行显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数据收集系统100具有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和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这两个数据收集装置10。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可以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与作为控制装置40的第一控制装置40a进行通信。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可以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与作为控制装置40的第二控制装置40b进行通信。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和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具有相同结构及相同功能。下面,在不对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和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数据收集装置10。
数据收集装置10具有执行各种处理的处理器1、存储信息的存储器2、进行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通信及与数据显示装置20之间的通信的通信装置3。
处理器1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在图1中示出通过使用处理器1实现的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功能结构。
数据收集部11经由通信装置3从控制装置40取得、收集在由控制装置40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得到的数据即控制数据,该控制数据是从控制装置40供给的数据。数据收集部11以预先决定的采样周期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数据收集部11将收集到的控制数据发送至存储器2而存储于存储器2。就控制数据而言,例示出对控制对象装置的动作进行指示的指令速度的数据、控制对象装置的动作速度的数据、及控制对象装置的温度的数据。在控制对象装置为电动机的情况下,就控制数据而言,例示出电动机指令速度的数据、电动机速度的数据、及电动机的温度等数据。
此外,数据收集部11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定时(timing)并不限于预先决定的采样周期。另外,数据收集部11能够从多个控制装置40对以不同的采样周期收集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
同步部12基于从通信装置3发送的时刻同步信号即时刻同步帧,针对数据收集装置10所保存的时刻,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定期地进行时刻同步处理。同步部12向时钟部14发送同步后的时刻,对同步后的时刻进行保存。数据收集装置10所保存的时刻是由时钟部14保存、更新的时刻。后面会对时刻同步处理进行叙述。
校正部13生成用于对数据收集装置10所保存的时刻即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进行校正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时刻校正用的校正量是用于对数据收集装置10所保存的时刻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所保存的时刻被同步后的、数据收集装置10所保持的时刻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所保存的时刻之间的偏移进行抑制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
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数据收集部11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与第一控制装置40a进行通信,对在由第一控制装置40a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得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数据收集部11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与第二控制装置40b进行通信,对在由第二控制装置40b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的控制中得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
时钟部14对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时刻进行更新、保存。时钟部14基于从同步部12发送来的同步后的时刻和从校正部13发送来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对时刻进行校正、保存。因此,时钟部14对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的时钟部14之间始终同步的时刻进行保存。时钟部14基于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的时钟部14之间同步后的时刻,对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时刻进行更新。时钟部14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将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发送至同步部12及存储器2。
时钟生成部15是生成用于取得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处理器1和存储器2之间的同步的信号即预先决定的时钟频率的时钟信号而供给至处理器1和存储器2的时钟发生器。因此,数据收集部11、同步部12、校正部13、时钟部14按照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进行动作。
存储器2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或EEPROM(注册商标)(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HDD(Hard Disk Drive)或SSD(Solid StateDrive)。数据收集装置10的处理程序储存于存储器2。处理器1执行在存储器2储存的程序。
存储器2将从数据收集部11发送来的控制数据与存储器2接收到控制数据的时刻相关联地作为过程数据进行存储。即,可以说过程数据是将控制数据、存储器2接收到控制数据的时刻关联起来的数据。这里的接收到控制数据的时刻是参照从时钟部14发送来的时刻而决定的。因此,存储器2构成对过程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部。通过将收集到的控制数据、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相关联地存储,能够对收集到控制数据的精确的时刻进行存储。
在数据收集装置10中,将存储器2接收到控制数据的时刻设为数据收集装置10收集到控制数据的时刻。存储器2接收到控制数据的时刻,即数据收集装置10收集到控制数据的时刻是能够对数据收集装置10收集到控制数据的数据收集时刻进行确定的时刻确定信息。
存储器2针对控制数据的各个种类,对过程数据进行存储。在数据收集部11从控制装置40收集了2种控制数据的情况下,存储器2将2种过程数据存储于不同的单独的存储区域。存储于存储器2的过程数据通过数据收集部11的控制经由通信装置3被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
图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装置10的存储器2存储的过程数据的结构例的图。在图2中示出作为过程数据的采样数据1-1及采样数据1-2。采样数据1-1和采样数据1-2是以不同的采样周期收集到的采样数据,即以不同的采样周期收集到的过程数据。因此,采样数据1-1和采样数据1-2是在不同的定时收集到的采样数据,即在不同的定时收集到的过程数据。
就采样数据1-1而言,从数据收集开始时刻t1至数据收集结束时刻tn为止,收集了将从数据收集部11发送来的控制数据存储于存储器2的时刻即“数据收集时刻”和在各数据收集时刻收集到的“信号1至信号m的数据”设为1个组的过程数据。这里的控制数据是在各数据收集时刻收集到的“信号1至信号m的数据”。
图3是对图2所示的过程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特性图。图3所示的图形示出对图2所示的采样数据1-1和采样数据1-2的信号1进行了图形显示的情况下的例子。即,在图3所示的图形中,将以不同的采样周期收集到的采样数据、即以不同的采样周期收集到的过程数据显示于1个图形之上。
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与数据显示装置20进行通信,将从存储器2发送来的过程数据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另外,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与控制装置40进行通信,对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从控制装置40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接收。通信装置3将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收集部11。此外,数据收集部11也可以是不经由通信装置3及第二通信线路32而是与控制装置40直接进行通信的结构。
另外,通信装置3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对时刻同步信号即时刻同步帧进行收发。
数据显示装置20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对由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收集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显示。具体而言,数据显示装置20在数据显示装置20的后述的显示装置24之上的1个图形之上,将从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取得的多种控制数据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在匹配于相同时间轴的基础上进行重叠显示。
在数据收集系统100中,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的时刻被同步。因此,从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的多种过程数据所包含的时刻被同步。由此,数据显示装置20能够将从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取得的多种过程数据在匹配于相同时间轴的基础上进行重叠显示。
对数据显示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数据显示装置20具有:通信装置21,其进行与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的通信;处理器22,其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23,其对信息进行存储;以及显示装置24,其对信息进行显示。
通信装置21能够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与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进行通信,对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从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发送来的过程数据进行接收。通信装置21将接收到的过程数据发送至显示控制部211。
处理器22为CPU。
在图1中示出通过使用处理器22实现的数据显示装置20的功能结构。显示控制部211使从通信装置21发送来的过程数据存储于存储器23。另外,显示控制部211基于在存储器23存储的过程数据的内容,生成文字信息或图像信息这样的显示信息。显示控制部211进行如下控制,即,向显示装置24发送所生成的显示信息,使过程数据显示于显示装置24。显示控制部211生成显示信息,该显示信息以在存储器23存储的不同的多种过程数据的时间轴一致的方式,使不同的多种过程数据匹配于相同时间轴而显示于显示装置24之上的1个图形之上。另外,显示控制部211生成使与数据显示装置20的控制相关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24的显示信息,向显示装置24发送。
显示控制部211的功能由处理器22及软件的组合实现。显示控制部211的功能也可以由处理器22及固件的组合实现,还可以由处理器22、软件及固件的组合实现。软件或固件被记述为程序,储存于存储器23。处理器22读出软件或固件。处理器22执行软件或固件。
存储器23包含RAM、ROM、闪存、EPROM或EEPROM(注册商标)、HDD或SSD。从通信装置21发送来的过程数据、数据显示装置20的处理程序被储存于存储器23。即,存储器23构成对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从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发送来的过程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部。处理器22执行在存储器23储存的程序。
存储器23针对各个数据收集装置10,且针对控制数据的各个种类,对过程数据进行存储。例如,当在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中取得2种控制数据,在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中取得1种控制数据的情况下,存储器23将3种过程数据的每一者存储于不同的单独的存储区域。
显示装置24是在画面中对信息进行显示的显示部。显示装置24按照从显示控制部211发送来的显示信息而进行过程数据的显示。即,显示装置24按照来自显示控制部211的指示,使不同的多种过程数据匹配于相同的时间轴而显示于显示装置24之上的1个图形之上。另外,显示装置24按照从显示控制部211发送来的显示信息,对与数据显示装置20的控制相关的信息进行显示。
显示装置24按照从显示控制部211发送来的显示信息,例如将图2所示的采样数据1-1及采样数据1-2的信号1的数据,如图3所示以匹配于相同时间轴的方式显示于显示装置24之上的1个图形之上。各采样数据基于数据收集时刻被绘制于图形之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数据收集装置10取得从控制装置40发送来的控制数据。具体而言,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数据收集部11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对从第一控制装置40a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发送至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存储器2。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数据收集部11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周期被存储于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数据收集部11。
另外,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数据收集部11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对从第二控制装置40b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发送至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存储器2。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数据收集部11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周期被存储于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数据收集部11。
在步骤S2中,数据收集装置10基于取得的控制数据,对过程数据进行存储。具体而言,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存储器2对从第一控制装置40a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接收,与接收到控制数据的时刻相关联地作为过程数据进行存储。另外,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存储器2对从第二控制装置40b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接收,与接收到控制数据的时刻相关联地作为过程数据进行存储。
在步骤S3中,数据收集装置10将存储于存储器2的过程数据经由通信装置3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具体而言,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数据收集部11将在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的存储器2存储的过程数据经由通信装置3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另外,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数据收集部11将在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的存储器2存储的过程数据经由通信装置3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数据收集装置10可以将存储于存储器2的过程数据在任意的定时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也可以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
在步骤S4中,数据显示装置20将从数据收集装置10发送来的多种过程数据,在匹配于相同时间轴的基础上重叠于1个图形之上而进行图形显示。
接着,对上述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动作中的各结构部的动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校正部13使用CPU的时钟偏差,向时钟部14发送由时钟部14进行的时刻校正所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即,校正部13基于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至校正部13及时钟部14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即由时钟生成部15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与作为时钟生成部15所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于时钟生成部15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生成对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进行校正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而向时钟部14发送。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时刻校正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校正部13从数据收集装置10的CPU启动时起,以预先决定的周期的定时对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的数量进行测量。如上所述,从时钟生成部15将时钟信号供给至校正部13及时钟部14。
在步骤S10中,校正部13取得在预先决定的周期CP中的此次测量定时即第二定时测量出的时钟信号的数量即此次计数值C2。校正部13存储有在预先决定的周期CP中的前一次测量定时即第一定时测量出的时钟信号的数量即前一次计数值C1。
在步骤S20中,校正部13根据前一次计数值C1和此次计数值C2,对前一次计数值C1与此次计数值C2之间的差值即差值计数值C3进行计算。这里,预先决定的周期CP中的差值计数值C3可以说是每预先决定的单位时间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至时钟部14的时钟信号的数量。而且,通过将预先决定的单位时间换算为1秒,从而得到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至时钟部14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
在步骤S30中,校正部13对差值计数值C3的值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间的差值是否落在允许范围外进行判定。计数值的理论值C0是原本在预先决定的周期CP的期间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的时钟数的理论值,预先被存储于校正部13。计数值的理论值C0例如在上述预先决定的单位时间为1秒的情况下,是作为时钟生成部15所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的时钟信号的设定频率。
这里,差值计数值C3的值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间的差值为差值计数值C3的值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间的偏差。因此,在上述预先决定的单位时间为1秒的情况下,差值计数值C3的值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间的差值是差值计数值C3的值与作为时钟生成部15所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
作为对差值计数值C3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间的差值是否落在允许范围外进行判定的方法,例示出如下方法,例如,在计数值的理论值C0为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的基本频率的情况下,对差值计数值C3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间的差值是否落在数据收集装置10的CPU的时钟频率的标准偏差内进行判定。此外,对差值计数值C3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间的差值是否落在允许范围外进行判定的方法并不限于此。CPU的时钟频率的标准偏差为由时钟生成部15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针对各个数据收集装置10预先进行计算而存储于各个数据收集装置10的校正部13。
在差值计数值C3的值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差落在允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在步骤S30中为Yes,进入步骤S40。在差值计数值C3的值与计数值的理论值C0之差未落在允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在步骤S30中为No,进入步骤S70。
在步骤S40中,校正部13对差值计数值C3的值进行校正,生成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即,校正部13将校正后的差值计数值C3设为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校正部13将计算出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向时钟部14发送。作为差值计数值C3的校正,例示出例如将计算出的此次的差值计数值C3替换为计数值的理论值C0或前一次的差值计数值C3的校正。此外,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的计算方法只要是能够对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进行计算的方法即可,没有限定,其中,该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能够对时钟部14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的时钟部14之间不进行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的时钟部14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
在步骤S70中,校正部13在不对差值计数值C3进行校正的情况下生成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发送至时钟部14。即,校正部13将差值计数值C3作为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向时钟部14发送。
在步骤S50中,时钟部14使用从校正部13发送来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进行在时钟部14保存的时刻的更新。即,时钟部14针对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按照以使得预先决定的周期CP中的时钟信号数量成为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的方式进行了校正的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时刻进行更新。
在步骤S60中,校正部13等待至下次的时刻更新时,如果成为下次的时刻更新时,则返回到步骤S10。时刻更新时是时钟部14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的时钟部14之间不进行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中的预先决定的定时。
如上所述,校正部13能够基于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至校正部13及时钟部14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即由时钟生成部15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与作为时钟生成部15所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于时钟生成部15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生成对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进行校正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向时钟部14发送。校正部13能够在未进行由同步部12执行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生成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向时钟部14发送。
而且,时钟部14能够在未从同步部12接收到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期间,即在未进行由同步部12执行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使用时刻校正用的校正量而对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进行校正,按照校正后的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保存于时钟部14的时刻进行更新。
同步部12与可以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相对于通信装置3进行通信的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定期地进行时刻同步处理,将时刻同步后的时刻发送至时钟部14。时钟部14在接收到由同步部12生成而发送来的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情况下,将所保存的时刻替换为从同步部12接收到的被同步后的时刻,对保存于时钟部14的时刻进行更新。由此,数据收集装置10能够对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的时刻的偏移的产生进行抑制。
另外,时钟部14在未从同步部12接收到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期间,即在未进行由同步部12执行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使用从校正部13以预先决定的周期CP定期地发送的时刻校正用的校正量,对保存于时钟部14的时刻进行更新。由此,数据收集装置10能够对未从同步部12接收到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期间中的各数据收集装置10内的由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的变动引起的时钟部14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
这样,在数据收集系统100中,同步部12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定期地进行时刻同步处理,并且在未从同步部12接收到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期间,使用时刻校正用的校正量,对保存于时钟部14的时刻进行更新,由此能够大幅地抑制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的时刻的偏移的产生。
对于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同步部12进行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时刻同步方式,能够使用IEEE802.1AS或IEEE1588等公知的时刻同步方式,方式没有特别限定。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中进行时刻同步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中,存在时钟部14保存基准时刻的作为主站的数据收集装置10即1个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使时钟部14的时刻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所保存的基准时刻同步的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即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
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将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对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指示时刻同步的时刻同步帧,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定期地发送至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
如果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接收到时刻同步帧,则基于时刻同步帧,使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所保存的基准时刻同步。即,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定期地接收时刻同步帧,定期地进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的时刻同步。同步部12向时钟部14发送同步后的时刻,对同步后的时刻进行保存。
接着,对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同步处理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此外,下面,有时将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记载为主站,将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记载为从站。图8是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和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同步处理的通信时序图。
在步骤S110中,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经由通信装置3及第一通信线路31将时刻同步帧发送至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另外,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参照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时钟部14定期地发送来的时刻,将发送了时刻同步帧的时刻即时刻同步帧发送时刻T1发送至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
在步骤S12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对是否接收到时刻同步帧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接收到时刻同步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120中为Yes,进入步骤S130。在判定为未接收到时刻同步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120中为No,进入步骤S170。
在步骤S13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参照从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钟部14定期地发送来的时刻,取得并保存接收到时刻同步帧的时刻即时刻同步帧接收时刻T2。
在步骤S14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取得并保存继时刻同步帧之后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发送来的时刻同步帧发送时刻T1。
在步骤S15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使用后述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与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之间的传输延迟即主站与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使用下式(1)所示的计算式,对校正时间进行计算。此外,下面,有时将主站与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记载为传输延迟时间。校正时间是用于对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进行校正的时间。
校正时间=(T1+传输延迟时间)-T2…(1)
在步骤S16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使用校正时间对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进行校正。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将同步后的时刻向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钟部14发送,将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更新为同步后的时刻。由此,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能够将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即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钟部14的时刻同步为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时刻即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时钟部14的时刻。
在步骤S17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等待至下次的时刻校正时刻,如果成为下次的时刻更新时刻,则返回到步骤S110。这里的时刻校正时刻是进行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与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刻同步处理的预先决定的定时的时刻。
与第一通信线路31连接的全部数据收集装置10都进行上述时刻同步处理,从而能够将与第一通信线路31连接的全部数据收集装置10的时刻同步。
接着,对图6所示的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与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即主站与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的计算处理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中的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的计算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中的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的计算处理的通信时序图。
在步骤S21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将请求消息发送至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另外,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参照从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钟部14定期地发送来的时刻,对发送了请求消息的时刻即请求发送时刻T11进行保存。
在步骤S220中,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对从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发送来的请求消息进行接收,并且参照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时钟部14定期地发送的时刻,取得并保存接收到请求消息的时刻即请求接收时刻T12。
在步骤S230中,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将请求接收时刻T12发送至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另外,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参照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时钟部14定期地发送来的时刻,取得并保存发送出请求接收时刻T12的时刻即发送时刻T13。
在步骤S24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对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发送来的请求接收时刻T12进行接收并保存。另外,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参照从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时钟部14定期地发送来的时刻,取得并保存接收到请求接收时刻T12的时刻即接收时刻T14。
在步骤S250中,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将发送时刻T13向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发送。
在步骤S26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接收并保存从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M的同步部12发送来的发送时刻T13。
在步骤S270中,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0S的同步部12使用下式(2)所示的计算式,对主站与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进行计算。
传输延迟时间=((T14-T11)-(T13-T12))/2…(2)
此外,主站与从站之间的传输延迟时间的计算方法也可以适当变更为,定期地进行传输延迟时间的计算,将计算出的多次传输延迟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传输延迟时间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中,同步部12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定期地进行时刻同步处理,将时刻同步后的时刻发送至时钟部14。另外,校正部13基于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至校正部12及时钟部14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即由时钟生成部15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与作为时钟生成部15所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于时钟生成部15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生成对时钟部14所保存的时刻进行校正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而向时钟部14发送。
时钟部14在从同步部12接收到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情况下,将所保存的时刻替换为从同步部12接收到的被同步后的时刻,对保存于时钟部14的时刻进行更新。由此,各数据收集装置10能够对与其它数据收集装置10之间的时刻的偏移的产生进行抑制。
另外,时钟部14在未从同步部12接收到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期间,按照使用从校正部13发送来的时刻校正用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而对时钟信号进行了校正的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保存于时钟部14的时刻进行更新。由此,各数据收集装置10能够对未从同步部12接收到被同步后的时刻的期间中的各数据收集装置10内的由从时钟生成部15供给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的变动引起的时钟部14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
由此,在数据收集系统100中,在将由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收集到的控制数据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图形显示于数据显示装置20的显示装置24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将各控制数据所收集到的时刻匹配于相同时间轴而进行图形显示。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取得得到如下数据收集系统这样的效果,即,在将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中收集到的控制数据与控制数据的收集时刻一起显示时,能够对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各自所保存的单独的时刻的偏移进行抑制。而且,通过将数据收集系统100应用于工业用系统,得到容易对在工业用系统中产生的成为真正原因的异常进行判断这样的效果。而且,通过基于高精度地被时刻同步后的时刻,将控制数据绘制于图形之上,从而取得如下效果,即,针对大致同时产生的异常也能够准确地掌握时刻的前后关系,能够容易地进行成为真正原因的异常判定。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数据收集系统100中的控制数据的收集定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控制数据的收集定时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不同,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2中的数据收集装置10的存储器2存储的过程数据的结构例的图。在图11中示出作为过程数据的采样数据1-1及采样数据1-2。
在图11所示的采样数据1-2中,控制数据不是周期性地取得的,而是如时刻t1’、时刻t7’、时刻t9’、…、时刻tk’那样,在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任意定时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而且,采样数据1-1和采样数据1-2是在不同的定时收集到的采样数据,即在不同的定时收集到的过程数据。
图12是对图11所示的过程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特性图。图12所示的图形示出对图11所示的采样数据1-1和采样数据1-2的信号1进行了图形显示的情况下的例子。即,在图12所示的图形中,将在不同的定时收集到的采样数据即以不同的定时周期收集到的过程数据显示于1个图形之上。
在本实施方式2中,当在数据收集装置10的存储器2存储的过程数据被数据显示装置20的显示装置24对控制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基于数据收集时刻,将收集到的控制数据绘制于图形之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在数据收集装置10中的任意定时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因此在数据收集装置10中能够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图形显示于数据显示装置20的显示装置24上的控制数据的自由度变大。由此,在将数据收集系统100应用于工业用系统的情况下,更容易对在工业用系统中产生的成为真正原因的异常进行判断。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数据收集系统100中的控制数据的收集定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3中的数据收集装置10的存储器2存储的过程数据的结构例的图。在图13中示出作为过程数据的采样数据2。
在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13所示,替代图2所示的“数据收集时刻”,将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预先决定的周期即“采样周期P”、开始向存储器2存储控制数据的时刻即收集开始时刻及其后的收集开始时刻之外的任意1个时刻即“开始点之外的某1点的数据收集时刻T”设为时刻信息。而且,数据收集部11将该时刻信息、针对各个采样周期P收集到的“信号1至信号m”的控制数据合起来而作为过程数据存储于存储器2。
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预先决定的周期即“采样周期P”、与控制数据向存储器2的收集开始时刻及其后的收集开始时刻之外的任意1个时刻即“开始点之外的某1点的数据收集时刻T”的组合信息是能够对数据收集装置10收集到控制数据的数据收集时刻进行确定的时刻确定信息。
图14是对图13所示的过程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特性图。图14所示的图形示出对图13所示的采样数据2的信号1进行了图形显示的情况下的例子。在图14中,基于“开始点之外的某1点的数据收集时刻T”和“采样周期P”的组合信息,将控制数据绘制于图形之上。作为“开始点之外的某1点的数据收集时刻T”,例示出控制数据的采样的触发时刻或控制数据的采样的结束时刻等。只要是不需要取得每个周期的时刻信息的点的时刻,则数据收集时刻的点不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通过数据显示装置20的显示装置24对采样数据进行图形显示的情况下,信号1的数据d1(T)被绘制于数据收集时刻T的时刻处,信号1的数据d1(T-P)被绘制于数据收集时刻T-采样周期P的时刻处。另外,信号1的数据d1(T+P)被绘制于数据收集时刻T+采样周期P的时刻处。信号1的数据d1(T-a*P)被绘制于数据收集时刻T-a*采样周期P的时刻处。另外,信号1的数据d1(T+b*P)被绘制于数据收集时刻T+b*采样周期P的时刻处。以下相同地,对各时刻的信号数据进行绘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3中,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可以不是针对各个控制数据对“数据收集时刻”进行存储,因此能够削减数据收集装置10的存储器2的使用容量。
此外,作为上述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具体的结构例而例示出下面3个结构例。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第1结构例的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第二结构例的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的第三结构例的图。此外,下面的数据收集装置10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第1结构例是数据收集装置10和控制装置40构成为独立的装置的结构例,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对应的结构例。作为多个数据收集装置10,第1结构例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a具有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和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这两个数据收集装置10。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及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与数据显示装置20可以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a进行通信。下面,在不对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和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数据收集装置10。数据收集装置10具有上述图1所示的结构及功能。
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a可以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a与作为控制装置40的第一PLC41a进行通信。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b可以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a与作为控制装置40的第二PLC 41b进行通信。下面,在不对第一PLC 41a和第二PLC 41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PLC41。
第一PLC 41a通过通信线33而与第一伺服放大器42a连接,能够与第一伺服放大器42a进行有线通信。此外,第一PLC 41a与第一伺服放大器42a的通信也可以是无线通信。第二PLC 41b通过通信线33与第二伺服放大器42b连接,能够与第二伺服放大器42b进行有线通信。此外,第二PLC 41b与第二伺服放大器42b的通信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下面,在不对第一伺服放大器42a和第二伺服放大器42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伺服放大器42。
第一伺服放大器42a通过通信线34与第一控制对象装置43a连接,能够与第一控制对象装置43a进行有线通信。此外,第一伺服放大器42a与第一控制对象装置43a的通信也可以是无线通信。第二伺服放大器42b通过通信线34与第二控制对象装置43b连接,能够与第二控制对象装置43b进行有线通信。此外,第二伺服放大器42b与第二控制对象装置43b的通信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下面,在不对第一控制对象装置43a和第二控制对象装置43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控制对象装置43。
作为上位控制装置的PLC 41通过对作为下位控制装置的伺服放大器42进行控制而对控制对象装置43的动作进行控制。伺服放大器42按照PLC 41的控制对控制对象装置43的动作进行控制。
数据收集装置10从PLC 41取得在由PLC 41执行的经由伺服放大器42的控制对象装置43的控制中得到的数据即控制数据。数据收集装置10将取得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而进行显示。
具体而言,数据收集装置10的数据收集部11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对从PLC 41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发送至数据收集装置10的存储器2。数据收集装置10的数据收集部11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周期被存储于数据收集装置10的数据收集部11。
数据收集装置10的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a与数据显示装置20进行通信,将从存储器2发送来的过程数据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a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另外,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a与PLC 41进行通信,对经由第二通信线路32a从PLC41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接收。通信装置3将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收集部11。此外,数据收集部11也可以是与PLC 41直接进行通信而不经由通信装置3及第二通信线路32a的结构。
第二结构例是数据收集装置10构成为控制装置40中的1个功能的结构例。第二结构例与第一结构例的区别在于,具有作为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功能的数据收集功能部51被安装于PLC 41。
就第二结构例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b而言,具有作为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功能的第一数据收集功能部51a被作为控制装置40即第一PLC 41a中的1个功能而安装于第一PLC41a。另外,具有作为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功能的第二数据收集功能部51b被作为控制装置40即第二PLC 41b中的1个功能而安装于第二PLC 41b。第一数据收集功能部51a及第二数据收集功能部51b由上述图1所示的结构实现。下面,在不对第一数据收集功能部51a和第二数据收集功能部51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数据收集功能部51。
数据收集功能部51从伺服放大器42取得在由PLC 41执行的经由伺服放大器42的控制对象装置43的控制中得到的数据即控制数据。数据收集功能部51将取得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而进行显示。
具体而言,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数据收集部11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对从伺服放大器42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发送至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存储器2。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数据收集部11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周期被存储于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数据收集部11。
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b与数据显示装置20进行通信,将从存储器2发送来的过程数据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b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另外,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通信线33与伺服放大器42进行通信,对经由通信线33从伺服放大器42发送的控制数据进行接收。通信装置3将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收集部11。此外,数据收集部11也可以不从伺服放大器42直接取得控制数据,而是在PLC 41的内部取得由PLC 41经由通信线33从伺服放大器42取得的控制数据。
第三结构例是数据收集装置10被构成为控制装置40中的1个功能的模式。第三结构例与第二结构例的区别在于,不具有PLC 41,具有作为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功能的数据收集功能部51被安装于伺服放大器42。
就第三结构例涉及的数据收集系统100c而言,具有作为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功能的第一数据收集功能部51a被作为控制装置40即第一伺服放大器42a中的1个功能而安装于第一伺服放大器42a。另外,具有作为数据收集装置10的功能的第二数据收集功能部51b被作为控制装置40即第二伺服放大器42b中的1个功能而安装于第二伺服放大器42b。
数据收集功能部51从伺服放大器42及控制对象装置43取得在由伺服放大器42执行的控制对象装置43的控制中得到的数据即控制数据。数据收集功能部51将取得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而进行显示。
具体而言,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数据收集部11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对从控制对象装置43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发送来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发送至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存储器2。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数据收集部11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对伺服放大器42的内部的控制数据进行收集,发送至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存储器2。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数据收集部11对控制数据进行收集的周期被存储于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数据收集部11。
数据收集功能部51的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c与数据显示装置20进行通信,将从存储器2发送来的过程数据经由第一通信线路31c发送至数据显示装置20。另外,通信装置3能够经由通信线34与控制对象装置43进行通信,对经由通信线34从控制对象装置43发送的控制数据进行接收。通信装置3将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发送至数据收集部11。此外,数据收集部11也可以不从控制对象装置43直接取得控制数据,而是在伺服放大器42的内部取得由伺服放大器42经由通信线34从控制对象装置43取得的控制数据。
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的是一个例子,可以与其它的公知技术进行组合,也可以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标号的说明
1、22处理器,2、23存储器,3、21通信装置,10数据收集装置,10a第一数据收集装置,10b第二数据收集装置,10M主站数据收集装置,10S从站数据收集装置,11数据收集部,12同步部,13校正部,14时钟部,15时钟生成部,20数据显示装置,24显示装置,31、31a、31b、31c第一通信线路,32、32a第二通信线路,33、34通信线,40控制装置,40a第一控制装置,40b第二控制装置,41PLC,41a第一PLC,41b第二PLC,42伺服放大器,42a第一伺服放大器,42b第二伺服放大器,43控制对象装置,43a第一控制对象装置,43b第二控制对象装置,51数据收集功能部,51a第一数据收集功能部,51b第二数据收集功能部,100、100a、100b、100c数据收集系统,211显示控制部,C0计数值的理论值,C1前一次计数值,C2此次计数值,C3差值计数值,T1时刻同步帧发送时刻,T2时刻同步帧接收时刻,T11请求发送时刻,T12请求接收时刻,T13发送时刻,T14接收时刻。

Claims (4)

1.一种数据收集系统,其具有:
多个数据收集装置,它们具有数据收集功能;以及
数据显示装置,其将由多个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收集到的数据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显示于图形,
该数据收集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收集装置具有:
时钟生成部,其生成时钟信号;
校正部,其基于由所述时钟生成部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与作为由所述时钟生成部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生成对所述时钟信号进行校正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
时钟部,其对所述数据收集装置中的时刻进行保存,按照所述时钟信号进行动作而对所述数据收集装置中的时刻进行更新,按照使用所述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对从所述时钟生成部供给的所述时钟信号进行了校正的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所述时刻进行校正;
数据收集部,其从其它设备取得所述数据;
存储器,其将所述数据和能够基于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对存储所述数据的时刻进行确定的时刻确定信息相关联地存储;以及
同步部,其进行定期地使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与其它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所具有的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同步而生成同步时刻的时刻同步处理,将所述同步时刻发送至所述时钟部而使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更新为所述同步时刻,
所述时钟部在未进行由所述同步部执行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中,按照所述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进行校正,
所述数据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基于所述时刻确定信息对所述存储器所存储的所述数据进行图形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收集装置的所述数据收集部在任意定时对所述数据进行收集,使所述数据与基于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的所述数据向所述数据收集部的收集时刻相关联地存储于所述存储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收集装置的所述数据收集部以预先决定的周期对所述数据进行收集,使所述数据与开始向所述存储器存储所述数据的时刻即收集开始时刻及其后的所述收集开始时刻之外的任意时刻及所述预先决定的周期相关联地存储于所述存储器。
4.一种数据收集装置,其对由数据显示装置显示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该数据显示装置将收集到的所述数据以时间轴一致的方式显示于图形,
该数据收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时钟生成部,其生成时钟信号;
校正部,其基于由所述时钟生成部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与作为由所述时钟生成部生成的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而预先设定的设定频率之间的偏差,生成对所述时钟信号进行校正的时钟信号的校正量;
时钟部,其对时刻进行保存,按照所述时钟信号进行动作而对所述时刻进行更新,按照使用所述时钟信号的校正量对从所述时钟生成部供给的所述时钟信号进行了校正的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所述时刻进行校正;
数据收集部,其从其它设备取得数据;
存储器,其将所述数据和能够基于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对存储所述数据的时刻进行确定的时刻确定信息相关联地存储;以及
同步部,其进行定期地使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与其它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所具有的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同步而生成同步时刻的时刻同步处理,将所述同步时刻发送至所述时钟部而使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更新为所述同步时刻,
所述时钟部在未进行由所述同步部执行的时刻同步处理的期间中,按照所述校正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对所述时钟部所保存的时刻进行校正。
CN202080096073.9A 2020-02-14 2020-02-14 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 Active CN115066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5848 WO2021161520A1 (ja) 2020-02-14 2020-02-14 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収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66675A CN115066675A (zh) 2022-09-16
CN115066675B true CN115066675B (zh) 2023-04-04

Family

ID=74879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6073.9A Active CN115066675B (zh) 2020-02-14 2020-02-14 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7320B1 (zh)
CN (1) CN115066675B (zh)
WO (1) WO2021161520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8942A (ja) * 2001-03-01 2002-09-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監視データ収集記録装置
JP2005047645A (ja) * 2003-07-31 2005-02-2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情報表示制御システム
CN101636972A (zh) * 2007-04-04 2010-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管理装置、通信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6663048A (zh) * 2014-06-12 2017-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日志记录系统、日志记录装置、数据日志记录方法
EP3211497A1 (en) * 2016-02-26 2017-08-30 Omron Corporation Master device, slave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event log collect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of master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slave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JP2020005881A (ja) * 2018-07-09 2020-0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及び放射線撮影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8665B2 (ja) * 2018-04-20 2022-01-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8942A (ja) * 2001-03-01 2002-09-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監視データ収集記録装置
JP2005047645A (ja) * 2003-07-31 2005-02-2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情報表示制御システム
CN101636972A (zh) * 2007-04-04 2010-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管理装置、通信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6663048A (zh) * 2014-06-12 2017-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日志记录系统、日志记录装置、数据日志记录方法
EP3211497A1 (en) * 2016-02-26 2017-08-30 Omron Corporation Master device, slave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event log collect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of master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slave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JP2020005881A (ja) * 2018-07-09 2020-0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及び放射線撮影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61520A1 (ja) 2021-08-19
JP6847320B1 (ja) 2021-03-24
JPWO2021161520A1 (zh) 2021-08-19
CN115066675A (zh) 202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9480B2 (en) Fast frequency adjustment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network clocks
CN107645374B (zh) 用于维持时刻精度的服务器、方法以及系统
JP6152920B2 (ja) 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システム、そのコントローラ
EP2811672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ime synchronization
CN107229246B (zh) 光学测量装置
KR101988103B1 (ko) 광학 계측 장치
JPWO2013099026A1 (ja) ノード装置および時刻同期方法
CN102033487A (zh) 测量数据同步系统和测量数据同步方法
CN106576038B (zh) 网络系统、时间主站点、以及时间从站点
CN102986237B (zh)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系统
US1131002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program
CN115066675B (zh) 数据收集系统及数据收集装置
CN102415129B (zh) 无线基站
US10222786B2 (en)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having synchronous control function between units
CN115080495B (zh) 一种标准外设扩展接口设备的时间同步方法及系统
JP4788260B2 (ja) 多変量伝送器
CN109286461B (zh) 用于匹配在检测传感器数据时的时间戳的方法
US20230067697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4035740A (zh) 一种时钟晶振同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EP3521946B1 (e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2020053737A (ja) 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JP6385057B2 (ja) 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15314142B (zh) 时间校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JP2021113705A (ja) 測定システム及び測定データ生成方法
JP2020053738A (ja) 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