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1738A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51738A CN115051738A CN202210675962.1A CN202210675962A CN115051738A CN 115051738 A CN115051738 A CN 115051738A CN 202210675962 A CN202210675962 A CN 202210675962A CN 115051738 A CN115051738 A CN 1150517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lecting surface
- channel
- intelligent reflecting
- intelligent
- current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86 linear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6 standar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63385 Intellectual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13—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45—Passive relay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2—Traffic simulation tools or mod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针对高速列车在距离基站远近两种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问题,提出利用小区边缘和列车顶部布置智能反射面以扩展小区覆盖范围和提高小区容量。同时提出一种多时隙共用的智能反射面优化方法,能够降低反射系数的更新频率,降低反射系数的优化复杂度,减少信令开销,降低时延,以及降低智能反射面的硬件功耗,从而实现在不增加基站发射功率的情况下,以低复杂度、低成本的方式扩大小区覆盖范围,提高小区中心的通信容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正在朝着高速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智能的高速铁路需要先进的通信技术作为支撑,以满足列控信号传输,运行环境智能检测和移动用户的高数据流通信等任务的需求。然而在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中,由列车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导致列车通信性能严重下降,现有技术难以支撑未来智能高速铁路对无线通信速率和可靠性的需求。智能反射面近年来作为无线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智能反射面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工作进展迅速,有望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物理层关键技术。智能反射面由大量低成本的反射单元组成,这些反射单元以无源的方式反射电磁信号,功耗极低。通过独立调节每个反射单元的反射系数,可以实现对无线信道的重塑,使得以往不可控的无线信道能够按照设计人员的意图实现智能可控。
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的优化选择需要获取信道状态信息,当通信环境发生变化,即信道变化后,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理应需要进行相应地更新以更好地匹配信道。然而,在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中,列车的高速运动导致信道变化迅速,根据信道的变化实时更新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在工程实现上非常困难,也不现实。因为实时更新反射系数需要执行大量的优化程序、增加信令开销和频繁地调节反射单元。这无疑带来了极大的计算复杂度,增加了传输时延以及智能反射面的硬件功耗。因此,需要一种在不增加基站发射功率的情况下,以低复杂度、低成本的方式扩大小区(指一个基站的信号所能覆盖的范围)覆盖范围,提高小区中心的通信容量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列车行驶在距离最近的基站的小区边缘,同时与设置于所述小区边缘的智能反射面A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a时,列车中继通过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并关闭车顶的智能反射面B;
当列车与所述智能反射面A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a时,关闭所述智能反射面A,启动所述智能反射面B,通过所述智能反射面B与距离最近的基站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智能反射面B还包括以下优化方法:
根据轨道的地理位置,预测所述列车未来T个时隙的全局信道状态信息,在预设发送功率条件下,优化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智能反射面B的反射系数;
所述全局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状态信息、智能反射面到列车中继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状态。本发明考虑到智能反射面的双路径损耗导致其覆盖范围受限,因此针对高速列车在距离基站远近两种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问题,提出在小区边缘和列车车顶分别布置合适的智能反射面以分别提高小区覆盖范围和增加小区中心容量。同时本发明考虑到列车的运动轨迹固定且可预测,预测多个时隙的信道状态信息,然后根据多个时隙的信道状态信息联合设计一个多时隙共用的智能反射面优化方法,能够降低反射系数的更新频率,降低反射系数的优化复杂度,减少信令开销,降低时延,以及降低智能反射面的硬件功耗,从而实现在不增加基站发射功率的情况下,以低复杂度、低成本的方式扩大小区覆盖范围,提高小区中心的通信容量。因此降低反射系数的更新频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反射系数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智能反射面到距离最近的基站的信道模型、智能反射面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以及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
S2:建立以最大化T个时隙的平均速率为优化目标,以反射系数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方程,并采用串行凸近似方法,得到反射函数的优化方程;
S3:更新惩罚因子,根据所述优化方程对所述反射函数进行迭代优化;
惩罚因子的更新方式为:
Pt [m+1]=qPt [m];
Pt [m]=min(Pt[m],P0);
其中,m为迭代优化次数,每次迭代后m=m+1,q为预设的缩放因子,P0为预设的惩罚因子最大值。
S4:判断迭代优化的结果是否满足预设的收敛条件;若满足,输出此时的反射函数以及系统平均速率;若不满足,进入步骤S3继续迭代。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1中所述智能反射面A的信道模型表示如下:
所述基站到所述智能反射面A之间的信道h1 H:
所述智能反射面A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2,t:
其中,t∈{1,2,…,T}为时隙序号,T为时隙数量;β2,t为当前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系数;K2,t为当前信道的莱斯因子;为当前信道的视距传输信道;为当前信道的非视距传输信道;为当前信道服从均值为0,协方差为单位阵的复高斯分布;
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d,t:
所述智能反射面B的信道模型表示如下:
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智能反射面B之间的信道h1,t H:
所述智能反射面B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2:
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d,t: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1中大尺度衰落系数β的计算式如下:
其中,C0为相距参考距离时的路径损耗,d0为预设的参考距离,d为传输距离,α为路径损耗指数。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2中优化方程为:
εn'≥0;
其中为反射系数Φ的向量形式;ε=[ε1,ε2,…,ε2N]T是引入的松弛变量;p为基站的发射功率;为第n个反射单元的反射系数,N为当前智能反射面的反射单元数目;n'∈{1,2,…,2N}为预设变量;σ2为高斯白噪声,Pt [m]为惩罚因子;为第m次迭代优化得到的当前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为的共轭;为第m次迭代优化后得到的Bt为常数,
当前智能反射面为所述智能反射面A时,ht H=h1 Hdiag(h2,t);当前智能反射面为所述智能反射面B时,ht H=h1,t Hdiag(h2)。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2通过凸优化工具箱进行求解。
一种用于以上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基站以及列车顶部的列车中继,还包括若干放置于小区边缘的智能反射面A以及放置于列车顶部的智能反射面B。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基站为单天线基站,所述列车中继为单天线中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考虑到智能反射面的双路径损耗导致其覆盖范围受限,因此针对高速列车在距离基站远近两种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问题,提出在小区边缘和列车车顶分别布置合适的智能反射面以分别提高小区覆盖范围和增加小区中心容量。同时本发明考虑到列车的运动轨迹固定且可预测,预测多个时隙的信道状态信息,然后根据多个时隙的信道状态信息联合设计一个多时隙共用的智能反射面优化方法,能够降低反射系数的更新频率,降低反射系数的优化复杂度,减少信令开销,降低时延,以及降低智能反射面的硬件功耗,从而实现在不增加基站发射功率的情况下,以低复杂度、低成本的方式扩大小区覆盖范围,提高小区中心的通信容量。因此降低反射系数的更新频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中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中基站、列车与智能反射面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中智能反射面A辅助高速铁路通信的系统平均速率;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中智能反射面B辅助高速铁路通信的系统平均速率;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列车行驶在距离最近的基站的小区边缘,同时与设置于所述小区边缘的智能反射面A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a时,列车中继通过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并关闭车顶的智能反射面B;
当列车与所述智能反射面A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a时,关闭所述智能反射面A,启动所述智能反射面B,通过所述智能反射面B与距离最近的基站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智能反射面B还包括以下优化方法:
根据轨道的地理位置,预测所述列车未来T个时隙的全局信道状态信息,在预设发送功率条件下,优化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智能反射面B的反射系数;
所述全局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状态信息、智能反射面到列车中继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状态。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反射系数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智能反射面到距离最近的基站的信道模型、智能反射面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以及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
S2:建立以最大化T个时隙的平均速率为优化目标,以反射系数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方程,并采用串行凸近似方法,得到反射函数的优化方程;
S3:更新惩罚因子,根据所述优化方程对所述反射函数进行迭代优化;
所述惩罚因子Pt [m]的更新公式为:
Pt [m+1]=qPt [m];
Pt [m]=min(Pt[m],P0);
其中,m为迭代优化次数,每次迭代后m=m+1,q为预设的缩放因子,P0为预设的惩罚因子最大值。
S4:判断迭代优化的结果是否满足预设的收敛条件;若满足,输出此时的反射函数以及系统平均速率;若不满足,进入步骤S3继续迭代。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所述优化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智能反射面到距离最近的基站的信道模型、智能反射面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以及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
所述智能反射面A的信道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t∈{1,2,…,T}为时隙序号,T为时隙数量;β2,t为当前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系数;K2,t为当前信道的莱斯因子;为当前信道的视距传输信道;为当前信道的非视距传输信道;为当前信道服从均值为0,协方差为单位阵的复高斯分布;建模为:
其中,θd,t是第t时隙的信号离开角。因为短时间内,列车的运动轨迹呈直线形式,因此T个时隙内的离开角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为T个时隙能够共用一套反射系数提供了条件。
所述智能反射面B的信道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θa,t是第t时隙信号的到达角。
其中,θd是信号的离开角。
其中,所述大尺度衰落系数β的计算式如下:
其中,C0为相距参考距离时的路径损耗,d0为预设的参考距离,d为传输距离,α为路径损耗指数。
S2:建立以最大化T个时隙的平均速率为优化目标,以反射系数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方程,并采用串行凸近似方法,得到反射函数的优化方程。
所述优化方程为:
εn'≥0;
其中为反射系数Φ的向量形式;ε=[ε1,ε2,…,ε2N]T是引入的松弛变量;p为基站的发射功率;为第n个反射单元的反射系数,N为当前智能反射面的反射单元数目;n'∈{1,2,…,2N}为预设变量;σ2为高斯白噪声,Pt [m]为惩罚因子;为第m次迭代优化得到的当前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为的共轭;为第m次迭代优化后得到的Bt为常数,
其中,所述优化方程的具体获取过程如下:
对于所述智能反射面A:
在第t时隙,列车中继接收到的信号建模为:
其中,Φ是智能反射面的对角相移矩阵,p是基站的发射功率,x是发射信号,w是功率为σ2的噪声。基站到列车下行传输的可达速率可以通过香农容量公式进行表征:
Φ定义为如下的对角矩阵:
建立以最大化T个时隙的平均速率为优化目标,以Φ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方程:
上式为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的模1约束。该方程是非凸问题,很难用标准解法求取全局最优解,因此本发明方案采用串行凸近似的方法求取次优解。
用串行凸近似将上式化为关于反射系数的线性函数,可以得到如下的目标函数:
对于非凸约束,采用惩罚concave-convex procedure(CCP)方法将其转为凸约束。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εn'≥0,1≤n'≤2NA;
对于所述智能反射面B:
上述三种信道中,大尺度衰落系数β定义如下:
其中,C0是在参考距离d0=1米时的路径损耗,d表示传输距离,α是路径损耗指数。
在第t时隙,列车中继接收到的信号建模为:
其中,Φ是智能反射面的对角相移矩阵,p是基站的发射功率,x是发射信号,w是功率为σ2的噪声。基站到列车下行传输的可达速率可以通过香农容量公式进行表征:
Φ定义为如下的对角矩阵:
进一步地,建立以最大化T个时隙的平均速率为优化目标,以Φ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方程:
上式为反射系数的模1约束。该方程是非凸问题,很难用标准解法求取全局最优解,因此本发明方案采用串行凸近似的方法求取次优解。
用串行凸近似将上式化为关于反射系数的线性函数,可以得到如下的目标函数:
对于非凸约束优化方程,采用惩罚concave-convex procedure(CCP)方法将其转为凸约束。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εn'≥0,1≤n'≤2NB;
S3:更新惩罚因子,根据所述优化方程对所述反射函数进行迭代优化。其中,本实施例中缩放因子q=1.2,惩罚因子最大值P0=3。
S4:判断迭代优化的结果是否满足预设的收敛条件;若满足,输出此时的反射函数以及系统平均速率;若不满足,进入步骤S3继续迭代。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2所述方法的具体实验例,即基于MATLAB仿真软件对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进行仿真。假设一个时隙列车前进5m,T=3。噪声功率σ2=-90dBm。对于基站而言,因为智能反射面B和列车中继天线相隔较近,因此它们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参数几乎相同。假定相邻基站之间的距离超过250m。
对于智能反射面A辅助通信的场景,如图3所示,基站与智能反射面A之间的距离是100m,t=1时,智能反射面A与列车中继的距离是40m。基站-智能反射面A,智能反射面A-列车中继,基站-列车中继三条链路的莱斯因子分别为15dB,10dB,2dB,路径损耗指数分别为2.1,2.2,3.4。
对于智能反射面B辅助通信的场景,如图3所示,智能反射面B与列车中继天线之间的距离是0.6m,t=1时,基站与列车中继天线(智能反射面B)的距离是40m。基站-列车中继天线(智能反射面B)和智能反射面B-列车中继天线链路的莱斯因子分别为10dB,20dB,路径损耗指数分别为2.2,2.0。
图4和图5分别展示了智能反射面A和智能反射面B对系统平均速率的影响。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相比于无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高速铁路通信具有显著的性能增益,并且增大智能反射面的反射单元个数能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这一结果证明,智能反射面在辅助高速铁路通信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实施例4
一种用于实施实施例1-2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基站以及列车顶部的列车中继,若干放置于小区边缘的智能反射面A以及放置于列车顶部的智能反射面B。如图6所示,列车通过车顶的列车中继与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的智能反射面是一种人造超材料,其能够以编程的方式可控地改变入射电磁波的相位、幅度以及频率等参数,从而实现对电磁信号的人为操控。另外,智能反射面的组成结构一般包括无源基底、无源反射单元和有源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来实现对反射系数的配置。
所述基站是指部署在铁路沿线,能够为列车提供无线通信的通信基础设施,本发明采用单天线基站。
所述列车中继是指列车的车载中继(本发明采用单天线中继),车载中继用以辅助列车和基站的通信,其功能是将基站信号引入到车厢内或者将车厢内信号引出到车厢外。
当列车行驶在小区边缘,同时靠近反射面A时,列车通过反射面A的辅助与基站建立通信,此时关闭车顶的智能反射面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当列车行驶至距离反射面A较远,距离基站较近时,关闭反射面A,启动车顶反射面B。因为此时乘性的双路径损耗使得反射面A对系统性能提升非常小,为了降低系统复杂度,所以关闭反射面A。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当列车行驶在距离最近的基站的小区边缘,同时与设置于所述小区边缘的智能反射面A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a时,列车中继通过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并关闭车顶的智能反射面B;
当列车与所述智能反射面A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a时,关闭所述智能反射面A,启动所述智能反射面B,通过所述智能反射面B与距离最近的基站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智能反射面B还包括以下优化方法:
根据轨道的地理位置,预测所述列车未来T个时隙的全局信道状态信息,在预设发送功率条件下,优化所述智能反射面A与所述智能反射面B的反射系数;
所述全局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状态信息、智能反射面到列车中继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系数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智能反射面到距离最近的基站的信道模型、智能反射面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以及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模型;
S2:建立以最大化T个时隙的平均速率为优化目标,以反射系数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方程,并采用串行凸近似方法,得到反射函数的优化方程;
S3:更新惩罚因子Pt [m],根据所述优化方程对所述反射函数进行迭代优化;所述惩罚因子Pt [m]的更新公式为:
Pt [m+1]=qPt [m];
Pt [m]=min(Pt [m],P0);
其中,m为迭代优化次数,每次迭代后m=m+1,q为预设的缩放因子,P0为预设的惩罚因子最大值;
S4:判断迭代优化的结果是否满足预设的收敛条件;若满足,输出此时的反射函数以及系统平均速率;若不满足,进入步骤S3继续迭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智能反射面A的信道模型表示如下:
所述基站到所述智能反射面A之间的信道h1 H:
所述智能反射面A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2,t:
其中,t∈{1,2,…,T}为时隙序号,T为时隙数量;β2,t为当前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系数;K2,t为当前信道的莱斯因子;为当前信道的视距传输信道;为当前信道的非视距传输信道;为当前信道服从均值为0,协方差为单位阵的复高斯分布;
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d,t:
所述智能反射面B的信道模型表示如下:
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智能反射面B之间的信道h1,t H:
所述智能反射面B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2:
所述基站在第t时隙到所述列车中继的信道hd,t: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优化方程为:
εn'≥0;
其中为反射系数Φ的向量形式;ε=[ε1,ε2,…,ε2N]T是引入的松弛变量;p为基站的发射功率;为第n个反射单元的反射系数,N为当前智能反射面的反射单元数目;n'∈{1,2,…,2N}为预设变量;σ2为高斯白噪声,Pt [m]为惩罚因子;为第m次迭代优化得到的当前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为的共轭;为第m次迭代优化后得到的Bt为常数,
当前智能反射面为所述智能反射面A时,ht H=h1 Hdiag(h2,t);当前智能反射面为所述智能反射面B时,ht H=h1,t Hdiag(h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通过凸优化工具箱进行求解。
9.一种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基站以及列车顶部的列车中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放置于小区边缘的智能反射面A以及放置于列车顶部的智能反射面B。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为单天线基站,所述列车中继为单天线中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75962.1A CN115051738B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75962.1A CN115051738B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51738A true CN115051738A (zh) | 2022-09-13 |
CN115051738B CN115051738B (zh) | 2024-06-18 |
Family
ID=83160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75962.1A Active CN115051738B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5173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02367A (zh) * | 2023-01-30 | 2023-03-14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中继传输的相移优化方法及系统 |
CN116886133A (zh) * | 2023-09-06 | 2023-10-13 | 北京奥威通科技有限公司 | 面向轨道交通通信的智能反射面优化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22162A (zh) * | 2020-12-10 | 2021-02-26 | 中山大学 | 智能反射面鲁棒波束成形方法及系统 |
CN113329415A (zh) * | 2021-04-19 | 2021-08-31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管隧道内列车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天线选择方法 |
CN113890586A (zh) * | 2021-09-13 | 2022-01-04 | 广州大学 | 一种智能超表面与中继的协作系统辅助无人机通信方法 |
CN113973305A (zh) * | 2021-10-26 | 2022-01-2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搭载于无人机上的智能反射面位置和波束联合优化方法 |
WO2022033042A1 (en) * | 2020-08-14 | 2022-02-1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dia-bas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assisted modulation |
US20220094417A1 (en) * | 2020-09-22 | 2022-03-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obility-aware antenna beam tracking for mov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2022
- 2022-06-15 CN CN202210675962.1A patent/CN11505173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33042A1 (en) * | 2020-08-14 | 2022-02-1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dia-bas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assisted modulation |
US20220094417A1 (en) * | 2020-09-22 | 2022-03-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obility-aware antenna beam tracking for mov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
CN112422162A (zh) * | 2020-12-10 | 2021-02-26 | 中山大学 | 智能反射面鲁棒波束成形方法及系统 |
CN113329415A (zh) * | 2021-04-19 | 2021-08-31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管隧道内列车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天线选择方法 |
CN113890586A (zh) * | 2021-09-13 | 2022-01-04 | 广州大学 | 一种智能超表面与中继的协作系统辅助无人机通信方法 |
CN113973305A (zh) * | 2021-10-26 | 2022-01-2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搭载于无人机上的智能反射面位置和波束联合优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奚韬: "基于空间调制和智能表面的高速铁路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15 January 2022 (2022-01-15)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02367A (zh) * | 2023-01-30 | 2023-03-14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中继传输的相移优化方法及系统 |
CN116886133A (zh) * | 2023-09-06 | 2023-10-13 | 北京奥威通科技有限公司 | 面向轨道交通通信的智能反射面优化方法及系统 |
CN116886133B (zh) * | 2023-09-06 | 2024-02-13 | 北京奥威通科技有限公司 | 面向轨道交通通信的智能反射面优化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51738B (zh) | 2024-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051738A (zh)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高速铁路通信方法及系统 | |
CN113179232B (zh)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无源智能反射表面的信道估计方法 | |
CN113285897B (zh) | 车联网环境下ris系统中基于定位信息辅助的信道估计方法及系统 | |
CN111865387A (zh) | 智能反射面辅助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 |
CN110166100B (zh) | 基于位置公平的毫米波高铁车地通信稳定波束成形方法 | |
CN113489521B (zh) | 反射面辅助无小区大规模mimo网络联合波束赋形方法 | |
CN113873622B (zh) |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通信网络节能方法 | |
CN113114317B (zh) | 一种irs辅助下行多用户通信系统的相移优化方法 | |
CN110912629A (zh) | 信噪比预测方法、装置及卫星通信链路自适应调节方法 | |
CN114339775B (zh) | 基于优化的ddpg的ris辅助非授权频谱共存方法 | |
CN113630165B (zh) |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上行多用户共生通信系统 | |
CN112272418A (zh) | 一种ris辅助的d2d通信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 |
Zhao et al. | Applications of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in smart high speed train communications | |
CN114222310B (zh) | 一种联合3d波束赋形和智能反射面反射优化方法 | |
Shaddad et al. | Channel estimation for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n 6G wireless network via deep learning technique | |
Wang et al. | Reinforcement learning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in millimeter-wave networks | |
CN116248173A (zh) | Ris辅助的背向散射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法 | |
CN114157392B (zh) | 一种分布式irs辅助通信系统安全传输的优化方法 | |
CN117793927B (zh) | Active-RIS辅助的多播组认知通信系统及其公平资源分配方法 | |
CN117478258A (zh) | 高速移动下多ris辅助隧道场景的信道建模与容量分析方法 | |
CN115189789B (zh) | 面向物理层安全通信的低复杂度智能超表面相位控制方法 | |
CN117200846A (zh) | 一种基于列车位置和ris的毫米波波束成形方法及系统 | |
CN116800320A (zh) | 一种star-ris辅助无线通信系统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 |
CN115967948A (zh) | 一种基于无人机智能反射面的移动车载网络下行安全通信方法 | |
Wang et al. | Adaptive beam alignment based on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high speed railway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