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1441A -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51441A
CN115051441A CN202210752607.XA CN202210752607A CN115051441A CN 115051441 A CN115051441 A CN 115051441A CN 202210752607 A CN202210752607 A CN 202210752607A CN 115051441 A CN115051441 A CN 115051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harging
voltage
circuit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526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俊伟
潘晓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5260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514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51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144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0680 priority patent/WO202400108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该充放电电路包括:电池,其中,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第一充电电路,与电池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第一放电电路,与电池和负载单元分别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其中,第一充电电路独立于第一放电电路。这样,利用该充放电电路可以解决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所导致的不稳定问题。

Description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供电、储能等装置大多都是锂离子电池,而其中用到最多的还是石墨负极。虽然石墨负极具有成本低、嵌锂电势低等优点,但是随着近年来智能终端、电动汽车等电子设备的功能不断强化,对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石墨负极的比容量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更多比容量高的负极随之被应用,比如硅负极。硅负极电池可以将电池的放电深度从3.4V降低至3.0V,甚至可以降低至2.5V,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能够在相同空间内实现更优的电池容量。然而,已有的充放电方案中,虽然可以通过调整充电倍率来提高电池充电速度,但是并无法解决电池电压在3.4V以下时的放电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在于提出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该充放电电路可以包括:
电池,其中,所述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
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第一放电电路,与所述电池和负载单元分别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所述负载单元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独立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检测电池的电池电压;其中,所述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
在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在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放电电路将所述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独立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充放电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该充放电电路包括:电池,其中,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第一充电电路,与电池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第一放电电路,与电池和负载单元分别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其中,第一充电电路独立于第一放电电路。这样,基于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可以提高电池容量,增加了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而且通过对电池电压的检测,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即处于低压状态)时,利用第一放电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可以提升低压状态时电池的放电电压,从而能够保证电子设备中所有负载的性能;而且利用独立于第一放电电路的第一充电电路为电池充电,还可以实现低压状态时充电电路与放电电路的分离,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所导致的不稳定问题,从而还能够提升该充放电电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还需要指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能量密度,即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所能储存的电量,是电池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在于改进正极和负极材料,尤其是负极材料。常用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一般是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为石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采用负极材料为硅的锂离子电池(简称“硅负极电池”)作为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池。石墨负极的工作电压范围可为3.4V~4.45V,硅负极的工作电压范围可为2.5V~4.45V或3.0V~4.45V。由此,石墨负极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一般设置为3.4V,硅负极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可设置为2.5V~3.0V间的任意值。
可以理解地,单电芯硅负极电池逐渐成为电子设备中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的优选。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可以将电池的放电深度从3.4V降低至3.0V,甚至可以降低至2.5V,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在相同的空间内实现更优的电池容量。但是,由于电子设备中一些平台设置的软件最小工作电压为3.2V,因此电子设备的关机保护电压一般设置为3.4V,从而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果将单电芯硅负极电池运用到电子设备中时,如果设置关机保护电压为3.4V,而由于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为2.5V~3.0V,由此,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电量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电子设备的一部分负载无法直接利用低于3.4V的电源,原因是低电压电源会导致射频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等芯片性能变差。
在相关技术中,虽然也存在一些硅负极电池的充放电方案,例如,利用硅负极电池与碳负极电池串联,共同为待供电单元供电;或者,在各电池电压下使用不同的充电倍率提高硅负极电池的充电效率,并避免由电池内阻产生较大的浮压。但是这些方案均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前者仅用于双电芯电池,且要求必须为硅负极电池与碳负极电池串联连接,并不适用于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后者主要是用于充电阶段,无法解决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的放电问题,即存在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该充放电电路应用于单电芯硅负极电池,而且包含充电与放电方案,可实现以下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基于升压电路来保证放电电压始终在3.4V及以上,解决了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的放电电路和充电电路的分离,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1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充放电电路10可以包括:电池11、第一充电电路12、第一放电电路13和负载单元14;其中,
电池11,其中,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
第一充电电路12,与电池11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第一放电电路13,与电池11和负载单元14分别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其中,第一充电电路12独立于第一放电电路1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11可以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硅负极是负极层面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硅负极的放电曲线与传统的石墨负极不同,导致具有硅负极的锂离子电池不适于直接应用于到已有的电子设备中。目前电子设备的关机保护电压一般设置为3.4V,从而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这里的预设阈值可以设置为3.4V,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然而,由于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为2.5V~3.0V,由此会导致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电量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硅负极电池的电量,可以对电子设备的系统进行调整,即需要对电子设备的系统软件、电路等进行改进,使得系统的最小工作电压降低,例如降低到3.0V甚至以下;但是这需要改变整个系统架构,调整电子设备的供电系统,应用成本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硅负极电池的电量,还可以对充放电电路进行电路结构调整。具体地,在充放电电路10中设置第一放电电路13,当电池电压低于3.4V时,通过第一放电电路13将电池电压升压后提供给系统负载进行供电;由此,不仅可以使得硅负极电池在电池电压低于3.4V时能够继续给系统负载供电,而且还可以解决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13独立于第一充电电路12,使得在电池电压低于3.4V(即低压状态)时,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所导致的不稳定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2,第一放电电路13可以包括升压电路131,且升压电路131的一端与负载单元14连接,升压电路13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升压电路131,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升压电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升压电路131至少可以包括下述其中一项:升压变换电路、升降压变换电路和升压/旁路变换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这些变换电路均为直流转直流(DirectCurrent-to-Direct Current,DC-DC)电路。因此,升压电路131也可以是升压DC-DC电路、升降压DC-DC电路,或者升压/旁路DC-DC电路等,这里并不作任何限定。另外,虽然升降压DC-DC电路或者升压/旁路DC-DC电路也可以满足对电池电压的升压变换,但是成本高于升压DC-DC电路,故本实施例中的升压电路131可以选择升压DC-DC电路,即升压变换电路(也可简称为Boost电路),以实现对电池电压的升压变换。
这样,以预设阈值为3.4V为例,如果电池电压低于3.4V,那么可以控制升压电路131处于导通状态;如果电池电压高于3.4V,那么可以控制升压电路131处于关断状态,从而能够保证电池11的放电电压始终在3.4V及以上,解决了电池电压在3.4V以下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系统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2,第一充电电路12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且第一充电芯片121的一端用于接收初始充电电压,第一充电芯片12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第一充电芯片121,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充电芯片121可以为主充芯片(Main Charger IC),主要用于在电池电压低于3.4V时实现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以便为电池11充电。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充放电电路10还可以包括充电接口(图中未示出),该充电接口用于提供初始充电电压。其中,初始充电电压可以是直流母线电压(VBUS),也可以是由外部电源提供的初始充电电压。在这里,充电接口与外部电源连接,而外部电源可以是适配器、移动电源、充电器、充电宝等等,对此并不作任何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输入电压过大,造成器件损坏,在充电接口之后还可以设置过压保护(Over Voltage Protection,OVP)电路。这样,如果初始充电电压超过OVP阈值,那么过压保护电路的输出就会关闭,从而还能够保护器件不会因为电压过高而损坏。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电压不仅可以低于预设阈值,而且还可能存在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的情况。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3,充放电电路10还可以包括第二充电电路15和第二放电电路16;其中,
第二充电电路15,与电池11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第二放电电路16,与电池11和负载单元14分别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将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充电电路15和第一充电电路12可以复用相同的充电路径,即第二充电电路15可以复用第一充电电路12中的第一充电芯片121。具体地,在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4,第二充电电路15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且第一充电芯片121的一端用于接收初始充电电压,第一充电芯片12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第一充电芯片121,还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电路12对应于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的充电路径,第二充电电路15对应于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的充电路径,即针对任意的电池电压,都可以通过第一充电芯片121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以便为电池11充电。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放电电路16可以与第二充电电路15共用同一路径,或者可以说是第二放电电路16也可以复用第一充电电路12中的第一充电芯片121。具体地,在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4,第二放电电路16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且第一充电芯片121的一端与负载单元14连接,第一充电芯片12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第一充电芯片121,还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13对应于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的放电路径,第二放电电路16对应于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的充电路径,即低压状态下的放电路径与高压状态下的放电路径是分离的。对于低压状态(例如,电池电压低于3.4V),通过升压电路131可以保证放电电压始终在3.4V及以上,解决了电池电压在3.4V以下时电子设备的一部分系统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另外,对于高压状态(例如,电池电压大于3.4V),通过第一充电芯片121将电池电压直接提供给负载单元14,而非是通过升压电路131进行放电,还能够提高3.4V以上的放电效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充电电路15不仅包括有第一充电芯片131,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元件。具体地,在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5,第二充电电路15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和第一开关元件151,且第一充电芯片121的一端用于接收初始充电电压,第一充电芯片121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元件151的一端连接,第一开关元件15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第一充电芯片121,还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121和第一开关元件151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元件151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或简称MOS管),但是也可以为开关管、三极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IGBT)等具有开关功能的器件,这里并不作任何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放电电路16可以与第二充电电路15共用同一路径,或者可以说是第二放电电路16可以复用第二充电电路15中的第一充电芯片121和第一开关元件151。具体地,在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5,第二放电电路16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和第一开关元件151,且第一充电芯片121的一端与负载单元14连接,第一充电芯片121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元件151的一端连接,第一开关元件15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第一充电芯片121,还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放电模式,如果电池电压低于3.4V,那么需要控制升压电路131处于导通状态,以及第一充电芯片121与第一开关元件151处于断开状态,以导通第一放电电路,关断第二放电电路;如果电池电压高于3.4V,那么需要控制升压电路131处于断开状态,以及第一充电芯片121与第一开关元件151处于导通状态,以关断第一放电电路,导通第二放电电路。需要注意的是,在电池电压高于3.4V时,这时候第一充电芯片121中的电池充电功能是关闭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对于低于充电电路12来说,如果电池电压低于3.4V,这时候第一充电电路12中也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与第一开关元件151,即第一充电电路12和第二充电电路15共用同一路径,那么针对任意的电池电压,都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充电芯片121与第一开关元件151处于导通状态,以实现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13连接在电池11与负载单元14之间,而第一充电电路12、第二充电电路15和第二放电电路16可以共用相同的路径,能够复用第一充电芯片121或者复用第一充电芯片121与第一开关元件151;从而一方面,基于升压电路来保证放电电压始终在3.4V及以上,解决了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的放电电路和充电电路的分离,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
还可以理解的是,考虑到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和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这两种情况进行切换时的控制复杂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放电电路13与第二放电电路16可以复用第一充电芯片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6,第一放电电路13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和升压电路131,且第一充电芯片121的一端与负载单元14连接,第一充电芯片121的另一端与升压电路131的一端连接,升压电路13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第一充电芯片121,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121和升压电路131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升压电路131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13与第二放电电路16复用第一充电芯片121,主要是考虑到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和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这两种情况进行切换时的控制复杂度。虽然对于第一放电电路13来说,通过升压电路131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可直接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但是这时候由第一放电电路(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况)向第二放电电路(即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的情况)切换时,需要同时控制第一充电芯片121与第一开关元件151均处于导通(即打开)状态,才可以导通第二放电电路16,以及控制升压电路131处于关断(即关闭、断开)状态来断开第一放电电路13;反之,如果第一充电芯片121作为第一放电电路13与第二放电电路16的复用部分,那么在进行切换时,只需要控制第一开关元件151的导通/关断状态以及升压电路131的导通/关断状态,就能够实现第一放电电路与第二放电电路之间的切换,简化了切换时的控制复杂度。
进一步地,为了解决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所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需要第一放电电路13与第一充电电路12是完全分离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引入第二充电芯片。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6,第一充电电路12可以包括第二充电芯片122,且第二充电芯片122的一端用于接收初始充电电压,第二充电芯片122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
第二充电芯片122,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第二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以预设阈值为3.4V为例,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第一充电电路12包括第二充电芯片122,而第一放电电路13包括第一充电芯片121和升压电路131,也可以实现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的放电电路和充电电路的分离,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131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充电芯片121可以为主充芯片(MainCharger IC),第二充电芯片122可以为辅充芯片(Sub Charger IC),第一开关元件151可以为MOS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第一放电电路13与第二放电电路16来说,虽然第一充电芯片121是处于导通状态,但是这时候第一充电芯片121中的电池充电功能是关闭的。另外,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3.4V时,升压电路131处于导通状态,即通过升压电路131进行放电;而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3.4V时,升压电路131处于关断状态,第一开关元件151处于导通状态,即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51而非是升压电路131进行放电,还可以提高3.4V以上的放电效率。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这时候可以使用第一充电芯片121为电池充电。但是对于充电功率较大的情况,例如若适配器提供的充电功率为9V/2A,则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2和第二充电电路15同时处于工作状态,即同时使用第一充电芯片121和第二充电芯片122为电池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的放电模式,可以是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升压电路131的一端与负载单元14直接连接,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升压电路131的一端通过第一充电芯片121与负载单元14间接连接。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负载单元14划分为第一负载单元和第二负载单元;其中,第一负载单元包括负载电压高于预设阈值的负载模块,第二负载单元包括负载电压低于预设阈值的负载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4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7,负载单元14包括第一负载单元141和第二负载单元142,且第一放电电路13与第一负载单元141连接,第二放电电路16与第二负载单元142连接;
第一放电电路13,还用于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第一负载单元141供电;
第二放电电路16,还用于在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将电池电压提供给第二负载单元142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负载单元14而言,负载单元1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模块:处理器模块、键盘模块、显示模块、短信息应用模块、通讯录应用模块、第三方应用模块等。在这里,负载单元14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负载单元141和第二负载单元142。其中,以预设阈值为3.4V为例,第一负载单元141中的负载电压高于3.4V,第二负载单元142中的负载电压低于3.4V。另外,对于负载电压等于3.4V的情况,可以归属于第一负载单元141,也可以归属于第二负载单元14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任何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13中可以包括升压电路131,第二放电电路16中可以包括低于充电芯片121。这里所包括的升压电路131的数量可以不只一个,如果包括有两个以上数量的升压电路131时,这些升压电路131为并联关系。
进一步地,对于升压电路131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13,具体用于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升压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以及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第一负载单元141供电;或者,在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通过升压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旁路变换,以及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第一负载单元141供电。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升压电路131可以选择升压/旁路DCDC电路,以实现对电池电压的升压变换或者旁路变换。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仍以预设阈值为3.4V为例,那么第一负载单元141可以是需要3.4V以上电压的一部分系统负载,第二负载单元142则是3.4V以下电压的其他部分系统负载。这样,升压电路131除了直接连接到全部系统负载之外,也可以仅连接到需要3.4V以上电压的一部分系统负载,其余部分系统负载仍然由电池11通过第一充电芯片121直接供电。其中,如图7所示,如果电池电压低于3.4V,这时候的升压电路131处于升压模式,需要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再传输给需要3.4V以上电压的部分系统负载;如果电池电压高于3.4V,这时候的升压电路131处于旁路模式,对电池电压进行旁路变换后再传输给需要3.4V以上电压的部分系统负载。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8,充放电电路10还可以包括第三充电电路17,且第三充电电路17与电池11连接;
第三充电电路17,用于在电池的充电速度高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三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三充电电路17可以包括电荷泵电路171和第二开关元件172,且第二开关元件172的一端用于接收初始充电电压,第二开关元件172的另一端与电荷泵电路171的一端连接,电荷泵电路171的另一端与电池11连接;其中,
电荷泵电路171,用于在所述电荷泵电路171和第二开关元件172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三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171可以为充电电荷泵(Chargepump)。示例性地,电荷泵电路171可以为2:1的充电电荷泵,这里的2:1是指充电电荷泵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元件172可以为MOS管,也可以为开关管、三极管、IGBT等具有开关功能的器件,这里并不作任何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充放电电路10的输入端与适配器连接。根据适配器的充电速度可以分为普充适配器和快充适配器,而且普充适配器的充电速度低于快充适配器的充电速度。对应地,第一充电电路12和第二充电电路15用于根据普充适配器为电池11进行普通充电,第三充电电路17则是用于根据快充适配器为电池11进行快速充电。其中,在普通充电的情况下,第一充电电路12是针对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的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15是针对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的充电电路。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充电电路12、第一放电电路13、第二充电电路15、第二放电电路16等电路的导通与关断(即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可以是由应用处理芯片中的控制模块来实现;而对于电池电压的检测,可以是由应用处理芯片中的检测模块来实现。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充放电电路10的基础上,参见图9,充放电电路10还可以包括应用处理芯片18,应用处理芯片18中可以包括检测模块181和控制模块182;其中,
检测模块181,用于对电池进行电压检测,确定电池电压;
控制模块182,用于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2处于工作状态,和/或,控制第一放电电路13处于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处理芯片18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处理芯片,例如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在这里,AP中可以集成有检测模块181和控制模块182。其中,检测模块181用于检测电池11的电池电压;控制模块182用于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2和/或第一放电电路13处于工作状态,而且由于第一充电电路12与第一放电电路13的分离,还可以解决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82,还用于根据电池电压选择导通第一放电电路13或者第二放电电路16。具体来讲,以预设阈值为3.4V为例,如果电池电压低于3.4V,即电池电压属于低压状态,这时候可以控制第一放电电路13导通,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否则,如果电池电压高于3.4V,即电池电压属于高压状态,这时候可以控制第二放电电路16导通,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将电池电压直接提供给负载单元14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82,还用于根据电池电压选择导通第一充电电路12或者第二充电电路15。具体来讲,以预设阈值为3.4V为例,如果电池电压低于3.4V,即电池电压属于低压状态,这时候可以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2导通,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否则,如果电池电压高于3.4V,即电池电压属于高压状态,这时候可以控制第二充电电路15导通,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11充电。另外,对于充电功率较大的情况,例如若适配器提供的充电功率为9V/2A,则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2和第二充电电路15同时导通,即同时使用第一充电芯片121和第二充电芯片122为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放电电路13来说,具体可以由控制模块182来控制第一放电电路13中的升压电路131,如果控制升压电路131导通,那么意味着第一放电电路13处于工作状态;如果控制升压电路131关断,那么意味着第一放电电路13处于非工作状态。对于第一充电电路12来说,具体可以由控制模块182来控制第一充电芯片121,如果控制第一充电芯片121导通,那么意味着第一充电电路12处于工作状态;如果控制第一充电芯片121关断,那么意味着第一充电电路12处于非工作状态。除此之外,对于第一开关元件151、第二充电芯片122、电荷泵电路171等的导通或关断,也都是由控制模块182对其进行控制的;而第二开关元件172的导通或关断,则是由电荷泵电路171为其提供控制信号。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电池电压等于预设阈值(如3.4V)的情况,如无特殊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是与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的执行动作保持一致,或者也可以是与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的执行动作保持一致,这里不作任何限定。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充放电电路10是基于升压电路的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充放电方案。在该充放电电路10中,其面向的是单电芯硅负极电池,而且包含了充电与放电方案。在这里,不仅可以将低压状态(低于3.4V)的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放电电压提升至3.4V以上,保证电子设备中所有负载的功能和性能正常;而且还可以有效利用单电芯硅负极电池高于常规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密度特性,在体积不变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电池容量,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续航体验;另外,还能够实现低压状态下充电通路和放电通路的分离,使得升压电路仅工作于正向放电模式,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从而也提升充电电路的稳定性以及降低对电子设备内其他器件的噪声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该该充放电电路包括:电池,其中,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第一充电电路,与电池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第一放电电路,与电池和负载单元分别连接,用于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其中,第一充电电路独立于第一放电电路。这样,基于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可以提高电池容量,增加了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而且通过对电池电压的检测,在电池电压低于3.4V时,利用第一放电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可以提升低压状态时电池的放电电压,从而能够保证电子设备中所有负载的性能;而在电池电压高于3.4V时,利用第二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直接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从而还能够提高3.4V以上的放电效率;另外,利用独立于第一放电电路的第一充电电路为电池充电,还可以实现低压状态时充电电路与放电电路的分离,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所导致的不稳定问题,从而还能够提升该充放电电路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10,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10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充放电电路10可以包括过压保护电路1001、主充芯片1002、辅充芯片1003、升压电路1004、MOS管1005、快充开关1006、充电电荷泵1007、应用处理芯片1008和电池1009。其中,主充芯片1002即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充电芯片,辅充芯片1003即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充电芯片,充电电荷泵1007即为前述实施例的电荷泵电路,而且该充电电荷泵可以为2:1的充电电荷泵;应用处理芯片1008即为电子设备中的AP,其内部包括有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这里的电池1009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升压电路1004和MOS管1005的控制信号是应用处理芯片1008中的控制模块提供的,而快充开关1006的控制信号则是充电电荷泵1007提供的。另外,主充芯片1002、辅充芯片1003、充电电荷泵1007的控制信号也是由应用处理芯片1008中的控制模块提供的(图中未示出)。需要注意的是,升压电路1004和MOS管1005的控制信号和驱动信号都是由应用处理芯片1008中的控制模块来提供,而主充芯片1002、辅充芯片1003、充电电荷泵1007的控制信号是由应用处理芯片1008中的控制模块来提供,但是驱动信号则是由自身提供的。
在图10中,对于快充路径,可以用加粗实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小于3.4V时的普充路径,可以用虚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小于3.4V时的放电路径,可以用实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大于3.4V时的放电路径,可以用长短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大于3.4V时的普充路径,可以用点划线标识。由图9可见,在电池电压小于3.4V时,放电路径和充电路径(包括普充路径和快充路径)都是分离的;而在电池电压大于3.4V时,放电路径与普充路径是共用相同的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电压可以为VBUS,系统负载电压可以为Vsys。其中,如果输入电压超过OVP阈值,那么过压保护电路1001的输出就会关闭,从而能够保护器件不会因为电压过高而损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为系统负载供电的情况下,若输入电流仍然存在余量,则输入电流不仅可以为系统负载供电,还可以为电池1009进行充电。或者,在利用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为系统负载供电的情况下,这时候也可以同时由电池1009为系统负载供电。
在这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主充芯片、辅充芯片、升压电路、MOS管、充电电荷泵、AP中的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包括:
(1)AP实时检测电池电压;
(2)若电池电压小于3.4V,则升压电路打开;若电池电压大于3.4V,则升压电路关闭;从而能够保证放电电压始终在3.4V及以上,解决了电池电压在3.4V以下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系统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
(3)若电池电压小于3.4V,则MOS管截止,即关闭MOS管;若电池电压大于3.4V,则MOS管导通,即打开MOS管;从而在电池电压大于3.4V时使用MOS管而非升压电路放电,可以提高3.4V以上的放电效率;
(4)若电池电压小于3.4V,则主充芯片关闭内部的开关管(如电池开关管BATFET)的充电功能,快充时使用充电电荷泵,普充时使用辅充芯片,放电时使用升压电路和主充芯片;从而可以实现低压状态下充电通路和低压放电通路的分离,使得升压电路仅工作于正向放电模式,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
(5)若电池电压大于3.4V,则快充时仍然使用充电电荷泵,普充时使用主充芯片;另外,如果需要支持9V/2A的充电,那么也可以同时使用主充芯片和辅充芯片。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10,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10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充放电电路10可以包括过压保护电路1101、主充芯片1102、升压电路1103、快充开关1104、充电电荷泵1105、应用处理芯片1106和电池1107。其中,对于主充芯片1102和升压电路1103来说,主充芯片1102串联在系统负载端和电池之间,升压电路1103也是直接串联在系统负载端与电池之间。
在这里,升压电路1103的控制信号是应用处理芯片1106中的控制模块提供的,而快充开关1104的控制信号则是充电电荷泵1105提供的。另外,主充芯片1102、充电电荷泵1105的控制信号也是由应用处理芯片1106中的控制模块提供的(图中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对于快充路径,可以用加粗实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小于3.4V时的普充路径,可以用虚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小于3.4V时的放电路径,可以用实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大于3.4V时的放电路径,可以用长短线标识;对于电池电压大于3.4V时的普充路径,可以用点划线标识。由图10可见,在电池电压小于3.4V时,放电路径和充电路径(包括普充路径和快充路径)都是分离的;在电池电压大于3.4V时,放电路径与普充路径是复用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电压可以为VBUS,系统负载电压可以为Vsys。其中,这里可以是由专用充电端口(Dedicated Charging Port,DCP)来提供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例如5V/2A。另外,如果输入电压超过OVP阈值,那么过压保护电路1101的输出就会关闭,从而能够保护器件不会因为电压过高而损坏。
在这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主充芯片、升压电路、充电电荷泵、AP中的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包括:
(1)AP实时检测电池电压;
(2)若电池电压小于3.4V,则升压电路打开;若电池电压大于3.4V,则升压电路关闭;从而能够保证放电电压始终在3.4V及以上,解决了电池电压在3.4V以下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系统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另外,在电池电压大于3.4V时使用主充芯片内部的BATFET而非升压电路进行放电,还能够提高3.4V以上的放电效率;
(3)将升压电路的输出直接连接到系统负载端,从而可以实现低压状态下充电通路和低压放电通路的分离,使得升压电路仅工作于正向放电模式,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
(4)任意电池电压下,快充时使用充电电荷泵,普充时使用主充芯片。
简单来说,本申请实施例为基于升压变换的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充放电方案。这里可以包含两套充放电方案(如图10和图11所示),这两套充放电方案的相同点为:当电池电压小于3.4V时,利用升压电路将放电电压提高至3.4V(称为低压放电通路),而且低压放电通路和低压充电通路是分离的,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这两套充放电方案的差异点为:图10所示的充放电方案,需要增加一个辅充芯片和一个MOS管来实现分离;而图11所示的充放电方案,需要将升压电路的输出直接连接到系统负载端来实现分离。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10,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10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充放电电路10可以包括过压保护电路1201、主充芯片1202、升压/旁路电路1203、快充开关1204、充电电荷泵1205、应用处理芯片1206和电池1207。其中,对于主充芯片1202和升压/旁路电路1203来说,升压/旁路电路1203是串联在3.4V以上的供电负载端与电池之间,主充芯片1202则是串联在除3.4V以上的供电负载之外的其他系统负载端和电池之间。
在这里,升压/旁路电路1203的控制信号是应用处理芯片1206中的控制模块提供的,而快充开关1204的控制信号则是充电电荷泵1205提供的。另外,主充芯片1202、充电电荷泵1205的控制信号也是由应用处理芯片1206中的控制模块提供的(图中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10和图11使用的升压电路为升压DC-DC电路;或者也可以选用升降压DC-DC电路,或升压/旁路DC-DC电路。其中,升降压DC-DC电路和升压/旁路DC-DC电路的作用与本申请所使用的升压DC-DC电路均一致,但是成本高于本申请使用的升压DC-DC电路。在图12的充放电电路10中,升压/旁路电路1103即为选择使用升压/旁路DC-DC电路。在这里,在电池电压小于3.4V时,升压/旁路电路1103处于升压模式,此时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在电池电压大于3.4V时,升压/旁路电路1103处于旁路模式,此时对电池电压进行旁路变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升压/旁路电路1103而言,考虑到单个升压/旁路电路1103的供电能力,如果3.4V以上的供电负载较多,那么这里可以使用N个升压/旁路电路1103,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这样,图11所示的升压电路除了直接连接到全部系统负载之外,也可以考虑仅连接到需要3.4V以上电压的部分系统负载,其余部分系统负载仍然由电池直接供电。具体地,图12示出了为升压/旁路电路的输出仅连接到需要3.4V以上电压的部分系统负载,而其余部分系统负载仍然由电池直接供电的示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该实施例对前述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根据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从中可以看出,利用升压电路将低压状态(<3.4V)的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放电电压提升至3.4V以上,可以保证电子设备中所有负载的功能和性能正常,而且有效利用单电芯硅负极电池高于常规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密度特性,在体积不变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电池容量,为电子设备的用户带来更好的续航体验;另外,还能够实现低压充电通路和低压放电通路的分离,使得升压电路仅工作于正向放电模式,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导致升压电路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从而提升充电电路的稳定性以及降低对电子设备内其他器件的噪声干扰。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1301:检测电池的电池电压。
S1302: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
S1303: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硅负极电池的电量,可以对电子设备的系统进行调整,即需要对电子设备的系统软件、电路等进行改进,使得系统的最小工作电压降低,例如降低到3.0V甚至以下;但是这需要改变整个系统架构,调整电子设备的供电系统,应用成本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硅负极电池的电量,还可以对充放电电路进行电路结构调整。具体地,在充放电电路中设置第一放电电路,当电池电压低于3.4V时,通过第一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升压后提供给系统负载进行供电;由此,不仅可以使得硅负极电池在电池电压低于3.4V时能够继续给系统负载供电,而且还可以解决电池电压低于3.4V时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负载性能变差的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充电电路与第一放电电路的分离,即第一放电电路独立于第一充电电路,使得在电池电压低于3.4V(即低压状态)时,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所导致的不稳定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了包括第一充电电路和第一放电电路之外,充放电电路还可以包括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通过检测模块对所述电池进行电压检测,确定电池电压;
在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处于工作状态,和/或,控制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处于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S1302来说,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可以包括: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第一充电芯片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可以包括升压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S1303来说,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可以包括: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升压电路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升压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充放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二充电电路和第二放电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二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二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第二放电电路也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此时第二充电电路、第二放电电路和第一充电电路共用同一条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第一充电芯片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或者,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第一充电芯片将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第二放电电路也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此时第二充电电路、第二放电电路和第一充电电路共用同一条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或者,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将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负载单元可以包括第一负载单元和第二负载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第一负载单元供电;
在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二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提供给第二负载单元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一充电芯片和升压电路,此时第一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二充电芯片,以实现第一放电电路与第一充电电路的分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S1302和S1303来说,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第一充电芯片和升压电路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升压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通过第一充电芯片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
在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第二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第二充电芯片将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充放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三充电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电池的充电速度高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通过第三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电池需求的第三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控制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升压电路的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充放电方案。在该方法中,其面向的是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包含了充电与放电方案。在这里,不仅可以将低压状态(低于3.4V)的单电芯硅负极电池的放电电压提升至3.4V以上,保证电子设备中所有负载的功能和性能正常;而且有效利用了单电芯硅负极电池高于常规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密度特性,在体积不变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电池容量,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续航体验。
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4,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4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电子设备140可以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1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40也可以被称为“通信终端”、“智能终端”或者“终端”。其中,电子设备140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10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电脑、掌上型电脑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此外,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智能穿戴设备、移动电源(如充电宝、旅充)、无线鼠标、无线键盘、无线耳机、蓝牙音箱等具有充电功能的可充电设备,这里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40包括有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该充放电电路面向的是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包含了充电与放电方案。这样,基于单电芯硅负极电池,可以提高电池容量,增加了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而且通过对电池电压的检测,在电池电压低于3.4V时,利用第一放电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可以提升低压状态时电池的放电电压,从而能够保证电子设备中所有负载的性能;而在电池电压高于3.4V时,利用第二放电电路将电池电压直接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从而还能够提高3.4V以上的放电效率;另外,根据该充放电电路还可以实现低压状态时充电通路与放电通路的分离,解决了低压状态下同时充电和放电所导致升压电路的DC-DC工作模式不稳定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
电池,其中,所述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
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第一放电电路,与所述电池和负载单元分别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所述负载单元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独立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包括升压电路,且所述升压电路的一端与所述负载单元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所述预设阈值且所述升压电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对所述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所述负载单元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第一充电芯片,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初始充电电压,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所述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第二充电电路和第二放电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充电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第二放电电路,与所述电池和所述负载单元分别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电池电压提供给所述负载单元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所述第一充电芯片,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初始充电电压,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还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所述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第二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初始充电电压,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还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和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电路包括所述第一充电芯片,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一端与所述负载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还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所述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电池电压提供给所述负载单元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电路包括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和第一开关元件,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一端与所述负载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还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高于所述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和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电池电压提供给所述负载单元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单元包括第一负载单元和第二负载单元,且所述第一放电电路与所述第一负载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电路与所述第二负载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放电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所述第一负载单元供电;
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电池电压高于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电池电压提供给所述第二负载单元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包括第一充电芯片和升压电路,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一端与所述负载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升压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所述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充电芯片和所述升压电路均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所述升压电路对所述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将变换后的电池电压提供给所述负载单元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第二充电芯片,且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初始充电电压,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用于在所述电池的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充电芯片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第三充电电路,且所述第三充电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第三充电电路,用于在所述电池的充电速度高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第三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电压检测,确定所述电池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处于工作状态,和/或,控制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处于工作状态。
14.一种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电池的电池电压;其中,所述电池为单电芯硅负极电池;
在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初始充电电压转换为所述电池需求的第一充电电压,为所述电池充电;
在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放电电路将所述电池电压进行升压变换后提供给负载单元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独立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
CN202210752607.XA 2022-06-28 2022-06-28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0514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2607.XA CN115051441A (zh) 2022-06-28 2022-06-28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140680 WO2024001088A1 (zh) 2022-06-28 2022-12-21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2607.XA CN115051441A (zh) 2022-06-28 2022-06-28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1441A true CN115051441A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64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52607.XA Pending CN115051441A (zh) 2022-06-28 2022-06-28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51441A (zh)
WO (1) WO20240010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088A1 (zh) * 2022-06-28 2024-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28511B2 (ja) * 2007-12-03 2011-11-3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バックアップ電源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20191541A1 (zh) * 2019-03-22 2020-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供电装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078699A (zh) * 2020-01-03 2021-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其供电方法、充放电管理电路
CN214479704U (zh) * 2021-02-19 2021-10-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051441A (zh) * 2022-06-28 2022-09-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088A1 (zh) * 2022-06-28 2024-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01088A1 (zh) 2024-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7152B (zh) 电子装置和用于dc电压转换的系统
CN102498635B (zh) 混合电源系统
US20070077468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with fuel cell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903449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protecting circuit and hybrid power source equipment
US8212526B2 (en) Controlling a charging operation of a battery based on a charge voltage and cut-off current
US20090115374A1 (en) Charging Circuit For Secondary Battery, Power Supply Switching Method In Charging Circuit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Power Supply Unit
CN1691477A (zh) 电子装置
KR20120008353A (ko) 연료 전지 시스템 및 그것에서의 전력 관리 방법
US11722062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JP2001268814A (ja) 電源供給装置、電気機器および電力供給方法
CN115051441A (zh)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696384A (zh) 终端的供电控制方法、供电控制器及终端
JP2006210100A (ja) 電源装置
JP2006318818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WO2006061894A1 (ja) 電源装置
EP4187748A1 (en) Circuit for controlling cell,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70096372A (ko) 연료전지와 축전지의 선택 제어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CN201222649Y (zh) 一种可充电池的过放电保护电路
CN214479704U (zh) 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9860619U (zh) 一种具有36V、18V和Type_C三种电压输出的锂电池组
CN113574714A (zh) 供电电路、充放电电路与智能终端
JP2007299532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R20200085075A (ko) 직렬접속된 2차전지 배터리군의 정파워 출력 회로
CN216134279U (zh) 一种基于4g平台基带芯片的手机充电系统
KR100389964B1 (ko) 태양 전지를 이용한 충전 전원 공급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