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7956A - 风扇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扇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7956A
CN115047956A CN202210576281.XA CN202210576281A CN115047956A CN 115047956 A CN115047956 A CN 115047956A CN 202210576281 A CN202210576281 A CN 202210576281A CN 115047956 A CN115047956 A CN 1150479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fan
wind shielding
movable
grou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628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晓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628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479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47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79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风扇和电子设备,用于防止气流反向流经风扇,保证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保障电子设备的内部器件的正常工作。风扇包括壳体、转子和多个挡风组。壳体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壳体的内侧连通。转子和多个挡风组均安装于壳体的内侧,转子位于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且可相对壳体旋转。多个挡风组位于转子朝向出风口的一侧,且与转子间隔设置。每个挡风组包括一个活动挡片和一个限位件,且活动挡片与壳体活动连接,限位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互相间隔。限位件用于限定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打开角度为活动挡片相对壳体能旋转的最大角度,至少两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不同。

Description

风扇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扇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服务器等电子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为保证器件的正常工作,一般采用多个风扇将热量及时排除。目前,多个风扇往往并联设置以进行散热,当其中一个风扇故障时,其他风扇在入风口位置产生的负压,会导致气流反向流经故障风扇,导致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降低,甚至会造成电子设备的内部器件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风扇和电子设备,用于防止气流反向流经风扇,保证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保障电子设备的内部器件的正常工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风扇,包括壳体、转子和多个挡风组。壳体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壳体的内侧连通。转子和多个挡风组均安装于壳体的内侧,转子位于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且可相对壳体旋转。
多个挡风组位于转子朝向出风口的一侧,且与转子间隔设置。每个挡风组包括一个活动挡片和一个限位件,且活动挡片与壳体活动连接,限位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互相间隔。
限位件用于限定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打开角度为活动挡片相对壳体能旋转的最大角度,至少两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不同。
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多个活动挡片均相对壳体打开,入风口与出风口连通。
本申请所示风扇中,将多个挡风组设置于出风口位置,至少两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不同,以调整风扇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的风向和风速。风扇用于电子设备中时,每一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可依据各发热器件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设置,不仅可以防止风扇故障时气体回流,还可以保证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保障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其中,挡风组为风扇中能起到防回流作用的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或者,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大于或等于-88度且小于0度,或者,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88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或者,每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大于或等于-88度且小于0度,或者,每一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88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挡风组中最左侧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大于多个挡风组中最右侧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以使自出风口吹出的气体呈汇聚型吹向外部的发热器件,以实现对多个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挡风组中最左侧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小于多个挡风组中最右侧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以使出风口吹出的气体呈辐射型吹向外部的发热器件,以实现对处理器等存在散热瓶颈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挡风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挡风组和至少一个第二挡风组,第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第二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
其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以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一挡风组位于至少一个第二挡风组的左侧,以使风扇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呈辐射型吹向外部的发热器件,以实现对多个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一挡风组位于至少一个第二挡风组的右侧,以使风扇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呈汇聚型吹向外部的发热器件,以实现对处理器等存在散热瓶颈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组有多个,多个第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不同,和/或,第二挡风组有多个,多个第二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不同,以调整风扇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的风向和风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风扇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均相对壳体关闭,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共同遮挡出风口。
应当理解的是,风扇处于初始状态是指,风扇处于工作状态以外的其他状态时,即风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一般是指风扇未通电时,或者,风扇因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时。
当多个风扇用于电子设备时,在一个风扇因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而其余风扇正常工作时,其余风扇会引起反向气流,多个活动挡片会在反向气流的作用下处于关闭位置,以使多个活动挡片均相对壳体关闭,此时多个活动挡片共同遮挡出风口,反向气流无法经出风口进入风扇的内部,也就无法导致电子设备的内部的有效风量降低,保证了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保障了各个发热器件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风扇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也可以不相对壳体关闭,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也可以不遮挡出风口,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均转动连接壳体,且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夹角形成打开角度;
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每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均位于打开位置;
风扇处于初始状态时,每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均位于关闭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挡风组的限位件为限位块。限位块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内表面。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每一限位块限位一个活动挡片,以限制活动挡片的打开位置,进而限制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挡风组的限位件也可以为铰链等结构件,以实现对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挡风组的限位块具有限位角度,限位角度与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限位块均具有限位面,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每一限位块的限位面限位一个活动挡片;其中,限位面为平面,限位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形成限位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壳体设有出风口,第二壳体设有入风口,转子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均活动连接第一壳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中间壳体,中间壳体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且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固定连接,转子安装于中间壳体的内侧,且与中间壳体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发热器件和上述任一种风扇,发热器件和风扇均安装于外壳的内侧,风扇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器件。
本申请所示电子设备中,将多个挡风组设置于风扇的出风口位置,至少两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不同,以调整风扇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的风向和风速。每一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可依据发热器件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设置,以保证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保障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热器件和风扇均有多个,每一风扇的出风口朝向至少一个发热器件。
本申请所示电子设备中,由于多个挡风组设置于风扇的出风口位置,不仅可以防止风扇故障时发生气体回流,而且每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可依据各发热器件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设置,还可以保证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保障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第一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第一风扇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的第一壳体和多个挡风组的限位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的中间壳体和转子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的第一壳体和多个挡风组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中挡风组的活动挡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第一壳体和多个挡风组的限位件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第一风扇中第一壳体和多个挡风组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中第一风扇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第一风扇中第一壳体和多个挡风组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中第一风扇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的第一风扇中第一壳体和多个挡风组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子设备中第一风扇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可为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等需要进行散热的设备。本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100为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0包括外壳110、发热单元120和散热单元130,发热单元120和散热单元130均收容于外壳110的内部,散热单元130位于发热单元120的一侧,且与发热单元120间隔设置。外壳110内部的气体可自散热单元130背离发热单元120的一侧进入散热单元130的内部,并在散热单元130的作用下自散热单元130朝向发热单元120的一侧吹向发热单元120,实现对发热单元120的散热。
本实施例中,发热单元120包括多个发热器件,多个发热器件并排设置。其中,发热器件可为处理器、内存条或硬盘驱动器等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的器件。示例性的,发热单元120可包括四个发热器件,四个发热器件分别为第一器件122、第二器件123、第三器件124和第四器件125,第一器件122、第二器件123、第三器件124和第四器件125依次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多个”是指数量为两个及以上,后文相关的描述可做同样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单元12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发热器件,本申请对发热器件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
散热单元130包括多个风扇,多个风扇并联设置。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风扇彼此接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风扇也可以彼此间隔,此时散热单元130也可以包括多个结构件,每一结构件设置于相邻两个风扇之间,以防止回流,提高散热单元130的散热性能。
每一风扇均设有出风口(图未示)和入风口(图未示),出风口朝向发热单元120,入风口与出风口的朝向相反。外壳110内部的气体可自入风口进入风扇的内部,并可在风扇的作用下自出风口吹向发热单元120,以实现对发热单元120的散热。需要说明的是,多个风扇并联设置是指,沿垂直于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多个风扇并排设置。
示例性的,散热单元130包括四个风扇,每一风扇的出风口朝向至少一个发热器件,每一风扇用以对至少一个发热器件散热。具体的,四个风扇分别为第一风扇132、第二风扇133、第三风扇134和第四风扇135。第一风扇132的出风口朝向第一器件122,第一风扇132用以对第一器件122进行散热。第二风扇133的出风口朝向第二器件123,第二风扇133用以对第二器件123进行散热。第三风扇134的出风口朝向第三器件124,第三风扇134用以对第三器件124进行散热。第四风扇135的出风口朝向第四器件125,第四风扇135用以对第四器件125进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风扇的数量与发热器件的数量相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扇的数量也可以少于发热器件的数量,此时,一个风扇的出风口可朝向两个以上的发热器件,一个风扇用以同时对两个以上的风热器件进行散热,或者,风扇的数量也可以多于发热器件的数量,此时,两个以上的风扇的出风口可朝向同一个发热器件,两个以上的风扇用以对同一个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第一风扇13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第一风扇132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第一风扇132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第一风扇132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第一风扇132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第一风扇132包括壳体136、转子137和多个挡风组138,壳体136设有出风口101和入风口201,出风口101和入风口201均与壳体136的内侧连通。转子137和多个挡风组138均安装于壳体136的内侧。转子137位于出风口101和入风口201之间,且可在电机(图未示)的驱动下相对壳体136旋转。多个挡风组138位于转子137朝向出风口101的一侧,且与转子137间隔设置,并与出风口101相对设置。其中,挡风组138为可起到防止气体回流作用的部件。示例性的,挡风组138有七个。
每个挡风组138包括一个活动挡片50和一个限位件40。活动挡片50与壳体136活动连接。限位件40与壳体136固定连接,且用于限定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具体的,活动挡片50转动连接壳体136,以实现活动挡片50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相互切换。其中,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相互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活动挡片50相对壳体136能旋转的最大角度。即,打开角度为活动挡片50自关闭位置旋转至打开位置的旋转角度。也即,活动挡片50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夹角形成打开角度。
其中,每一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88度,或者,大于或等于-88度且小于0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也可以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或者,每一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也可以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时,所提及的正角度和负角度均可表明活动挡片50相对壳体136的旋转方向。当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正角度时,表明活动挡片50自关闭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时相对壳体136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当打开角度为负角度时,表明活动挡片50自关闭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时相对壳体136绕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风扇132处于工作状态时,转子137在电机的驱动下相对壳体136旋转,气体自入风口201进入第一风扇132的内部,且在转子137的作用下吹向出风口101,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可被气体吹动而相对壳体136旋转至相对壳体136打开。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处于打开位置,且均平行(或近似于平行)于第一风扇132的出风方向。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不阻挡出风口101,出风口101和入风口201连通,气体可自出风口101进入第一风扇132的内部,也可自第一风扇132的内部经出风口101传输至第一风扇132的外部。
第一风扇132处于初始状态时,转子137不相对壳体136旋转,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相对壳体136关闭。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处于关闭位置,且均垂直于第一风扇132的出风方向。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共同遮挡出风口101,以阻隔于出风口101和入风口201之间,气体无法自出风口101进入第一风扇132的内部,也无法自第一风扇132的内部经出风口101传输至第一风扇132的外部。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风扇132处于初始状态”是指,第一风扇132处于工作状态以外的其他状态时,即第一风扇13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一般是指第一风扇132未通电时,或者,第一风扇132因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时。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风扇132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且第二风扇133(或第三风扇134或第四风扇135)正常工作时,第二风扇133(或第三风扇134或第四风扇135)会引起反向气流,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会在反向气流的作用下处于关闭位置。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共同遮挡出风口101,反向气流无法经出风口101进入第一风扇132的内部,也就无法导致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的有效风量降低,保证了电子设备100的散热性能,保障了各个发热器件的正常工作。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扇132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也可以不处于关闭位置。当第一风扇132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且第二风扇133(或第三风扇134或第四风扇135)正常工作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会在反向气流的作用下旋转至相对壳体136关闭。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处于关闭位置,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同样可以防止气体回流,保证电子设备100的散热性能。
本实施例中,壳体136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中间壳体30,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彼此固定连接,中间壳体30位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且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均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0设有出风口101。第二壳体20设有入风口201。转子137安装于中间壳体30的内侧,且中间壳体30间隔设置。其中,转子137位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且可在电机的驱动下相对中间壳体30旋转。
请参阅图4,图4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132的第一壳体10和多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呈方形框状。第一壳体10包括前壳体11、两个第一侧框12和两个第二侧框13。前壳体11设有出风口101。示例性的,出风口101大致呈圆形。沿Z轴方向上,两个第一侧框12相对且间隔设置。一个第一侧框12固定连接于前壳体11的顶端,另一个第一侧框12固定连接于前壳体11的底端。沿X轴方向上,两个第二侧框13相对且间隔设置。一个第二侧框13固定连接于前壳体11的左端,另一个第二侧框13固定连接于前壳体11的右端。其中,两个第二侧框13均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框1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方位词“前”、“后”、“顶”、“底”、“左”和“右”均参照图2所示第一风扇132的方位进行描述,以朝向Y轴正方向为“前”,以朝向Y轴负方向为“后”,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顶”,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底”,以朝向X轴正方向为“右”,以朝向X轴负方向为“左”,其并不形成第一风扇132于实际应用中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侧框12的结构相同。第一侧框12设有多个限位孔126。每一限位孔126的开口均位于第一侧框12的内表面。限位孔126自第一侧框12的内表面向第一侧框12的外表面的方向(图示Z轴负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侧框12的外表面。即,限位孔126沿第一侧框12的厚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贯穿第一侧框12。其中,沿X轴方向上,多个限位孔126依次间隔排布。示例性的,限位孔126有七个,七个限位孔126分别用以限制七个挡风组138的安装位置。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侧框13的结构相同。第二侧框13设有第一卡持孔139,第一卡持孔139的开口位于第二侧框13的内表面。第一卡持孔139自第二侧框13的内表面向外表面的方向(图示X轴负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二侧框13。即,第一卡持孔139沿第二侧框13的厚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贯穿第二侧框13。其中,第一卡持孔139有两个,沿X轴方向,两个第一卡持孔139间隔排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持孔139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图4所示的方形孔,也可以为圆形孔或其他异形孔。
请参阅图5,图5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132的第二壳体20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呈方形框状。第二壳体20包括后壳体21、第一边框22和第二边框23。后壳体21设有入风口201。示例性的,入风口201大致呈圆形。沿X轴方向上,第一边框22和第二边框23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边框22固定连接于后壳体21的左端,第二边框23固定连接于后壳体21的右端。
第一边框22设有避让缺口221,避让缺口221的开口位于第一边框22的底端面。避让缺口221自第一边框22的底端面向顶端面的方向(图示Z轴正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边框2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其中,避让缺口221为方形缺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避让缺口221也可以为圆形缺口或其他异形缺口。
第一边框22还设有第一卡扣222和第二卡扣223。第一卡扣222固定连接于第一边框22的前端面。第一卡扣222自第一边框22的前端面向背离后壳体21的方向(图示Y轴正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卡扣222有两个,沿Z轴方向上,两个第一卡扣222间隔排布。
第二卡扣223固定连接于避让缺口221的槽底壁。第二卡扣223自避让缺口221的槽底壁向避让缺口221的开口方向(图示Z轴负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卡扣223有两个,沿Y轴方向上,两个第二卡扣223间隔排布。
第二边框23设有第三卡扣231,第三卡扣231固定连接于第二边框23的前端面。第三卡扣231自第二边框23的前端面向背离后壳体21的方向(图示Y轴正方向)延伸。其中,第三卡扣231有两个,沿Z轴方向上,两个第三卡扣231间隔排布。沿X轴方向上,每一第三卡扣231与一个第一卡扣222间隔且相对设置。
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组装时,两个第一卡扣222分别扣合于一个第一边框22的两个第一卡持孔139,两个第三卡扣231分别扣合于另一个第一边框22的两个第一卡持孔139,以实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3和图6,图6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132的中间壳体30和转子137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中间壳体30包括主壳体31和辅助板32。主壳体31的内侧收容转子137。辅助板32固定连接于主壳体31的左侧,且与主壳体31间隔设置。主壳体31设有第一固定孔311和第二固定孔312。第一固定孔311设于主壳体31的前端,第二固定孔312设于主壳体31的后端。其中,第一固定孔311和第二固定孔312均有四个。四个第一固定件60分别穿过四个第一固定孔311,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0,以将主壳体31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0,进而实现中间壳体30与第一壳体10之间的固定连接。四个第二固定件70分别穿过四个第二固定孔312,且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20,以将主壳体31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20,进而实现中间壳体30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固定连接。
辅助板32设有第二卡持孔321,第二卡持孔321的开口位于辅助板32朝向主壳体31的表面。第二卡持孔321自辅助板32朝向主壳体31的表面向背离主壳体31的表面的方向(图示X轴负方向)凹陷,且贯穿辅助板32背离主壳体31的表面。即,第二卡持孔321沿辅助板32的厚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贯穿辅助板32。其中,第二卡持孔321有两个,沿Y轴方向上,两个第二卡持孔321间隔排布。
请参阅图5和图6,辅助板32可收容于避让缺口221内,第一边框22的两个第二卡扣223可分别扣合于两个第二卡持孔321,以实现辅助板32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固定连接,以辅助实现中间壳体30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固定连接,提高中间壳体30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
请参阅图4和图7,图7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132的第一壳体10和多个挡风组138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7所示俯视示意图是沿X-Y轴平面截去部分组装结构后,沿Z轴负方向观看组装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处于打开位置,虚线所示位置为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关闭位置。
至少两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不同,以便于调整第一风扇132的出风口101吹出的气体的风向和风速。此时,每一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可依据发热器件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设置,以保证实现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保证电子设备100的正常工作。
多个挡风组138包括多个第一挡风组和多个第二挡风组,第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第二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具体的,多个第一挡风组位于多个第二挡风组的左侧。其中,多个第一挡风组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多个第二挡风组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挡风组和多个第二挡风组也可以交错排布,或者,多个挡风组138也可以仅包括一个第一挡风组,或者,多个挡风组138也可以仅包括一个第二挡风组。
其中,多个第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不同,多个第二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不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至少部分第一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相同,和/或,至少部分第二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七个挡风组138包括三个第一挡风组和四个第二挡风组。具体的,三个第一挡风组分别为第三挡风组a、第四挡风组b和第五挡风组c。沿X轴正方向上,第三挡风组a、第四挡风组b和第五挡风组c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三挡风组a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a1,第四挡风组b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a2,第五挡风组c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a3。示例性的,a1=80度,a2=85度,a3=87度。
四个第二挡风组分别为第六挡风组d、第七挡风组e、第八挡风组f和第九挡风组g。第六挡风组d与第五挡风组c固定连接。沿X轴正方向上,第六挡风组d、第七挡风组e、第八挡风组f和第九挡风组g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六挡风组d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a4、第七挡风组d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a5、第八挡风组f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a6和第九挡风组g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a7。示例性的,a4=-81度,a5=-86度,a6=-85度,a7=-80度。
请参阅图4和图8,图8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132中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结构大体相同。活动挡片50包括活动轴52和挡片53,挡片53与活动轴52固定连接,且包裹活动轴52的部分周面。活动轴52包括两个安装端部521,两个安装端部521相对设置,且均相对挡片53伸出。
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活动连接第一壳体10。具体的,活动轴52安装于两个第一侧框12之间,且可相对两个第一侧框12旋转,即可相对第一壳体10旋转。其中,两个安装端部521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一边框22的限位孔126,且可在限位孔126内相对第一壳体10旋转。活动轴52在限位孔126内相对第一壳体10旋转时,带动挡片53相对第一壳体10旋转。此时,限位件40可止挡挡片53,以限制挡片53相对第一壳体10旋转的最大旋转角,即限制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
请参阅图4、图7和图9,图9是图4所示第一壳体10和多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9所示俯视示意图是沿X-Y轴平面截去部分组装结构后,从沿Z轴负方向观看组装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多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均为限位块。限位件40固定连接于第一侧框12的内表面。限位件40自第一侧框12的内表面向背离第一侧框12的外表面的方向(图示Z轴正方向)凸出。具体的,限位件40具有限位面(图未标),限位面与第一侧框12的内表面连接。限位面用于限位活动挡片50,以限定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即活动挡片50相对第一壳体10的最大旋转角度。其中,沿X轴方向上,多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依次排布。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也可以为铰链等结构件,以实现对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的限制,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具体的,每一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均具有限位角度,每一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与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相同。示例性的,每一限位件40的限位面为平面,每一限位件40的限位面与基准面O之间的夹角形成限位角度。
应当理解的是,基准面O为垂直于第一风扇132的出风方向的平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活动挡片50处于关闭位置时,活动挡片50垂直于第一风扇132的出风方向D,因此定义垂直于第一风扇132的出风方向的平面为基准面O。
其中,任一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88度,或者,等于或大于-88度且小于0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角度也可以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或者,等于或大于-90度且小于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时,所提及的正角度和负角度均可表明限位件40所限位的活动挡片50的旋转方向。当限位角度为正角度时,表明限位件40限制的是活动挡片50相对壳体136(或第一壳体1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最大角度,当限位角度为负角度时,表明限位件40限制的是活动挡片50相对壳体136(或第一壳体10)绕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最大角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的限位件40的限位面为限位件40的左端面,第一挡风组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第二挡风组的限位件40的限位面为限位件40的右端面,第二挡风组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其中,多个第一挡风组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不同,多个第二挡风组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不同。
具体的,沿X轴正方向上,第三挡风组a的限位件40、第四挡风组b的限位件40和第五挡风组c的限位件40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三挡风组a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为θ1,第四挡风组b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为θ2,第五挡风组c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为θ3。示例性的,θ1=a1=80度,θ2=a2=85度,θ3=a3=87度。
第六挡风组d的限位件40固定连接于第五挡风组c的限位件40。沿X轴正方向上,第六挡风组d的限位件40、第七挡风组e的限位件40、第八挡风组f的限位件40和第九挡风组g的限位件40依次间隔排布。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沿X轴正方向上,第五挡风组c的限位件40和第六挡风组d的限位件40也可以间隔排布。
其中,第六挡风组d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为θ4,第七挡风组e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为θ5,第八挡风组f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为θ6,第九挡风组g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为θ7。示例性的,θ4=a4=-81度、θ5=a5=-86度、θ6=a6=-85度和θ7=a7=-80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是固定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角度也可以是可调整的,可依据第一风扇132的具体使用场景进行适应性调节。
请一并参阅图10,图10是图3所示第一风扇132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气体的流动方向。
第一风扇132处于工作状态时,七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面限位活动挡片50,位于左侧的多个第一挡片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88度,位于右侧的多个第二挡片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等于或大于-88度且小于0度,此时第一风扇132的出风口101的气体呈辐射型吹向发热单元120,第一风扇132不仅可以对第一器件122进行散热,还可以对位于第一器件122附近的器件(比如第二器件123、第三器件124和第四器件125)进行散热,在其他风扇故障而无法对对应的器件进行散热时,还可以保证其余发热器件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中,四个风扇的结构相同。接下来,以第一风扇132故障,第二风扇133、第三风扇134和第四风扇均可正常工作为例,对电子设备100工作时内部气体流动进行具体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11,图11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散热单元130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气体的流动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电子设备100的散热单元130的工作过程中,当第一风扇132故障而无法工作,第二风扇133、第三风扇134和第四风扇135均正常工作时,由于第二风扇133、第三风扇134和第四风扇135的出风口101的气体均呈辐射型吹向发热单元120,因此第二风扇133、第三风扇134和第四风扇135的出风口101吹出的气体均可朝向第一器件122,实现对第一器件122的有效散热,可避免第一器件122因过热而损坏,保证了第一器件122的正常使用,保障了电子设备100的正常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当四个发热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不同时,可适应性调整四个风扇中每一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以调整四个风扇的出风口的风向和风速,使更多的气体吹向存在散热瓶颈的发热器件,以防止发热器件过烧,保证各个发热器件的正常使用。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第一风扇中第一壳体10和多个挡风组138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2所示俯视示意图是沿X-Y轴平面截去部分组装结构后,沿Z轴负方向观看组装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处于打开位置,虚线所示位置为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关闭位置。
本实施例所示第一风扇与上述第一种电子设备100中第一风扇132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个第一挡风组位于多个第二挡风组的右侧,且与第二挡风组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一挡风组位于第一侧框12的右侧,四个第二挡风组位于第一侧框12的左侧。沿X轴正方向上,第六挡风组d、第七挡风组e、第八挡风组f、第九挡风组g、第三挡风组a、第四挡风组b和第五挡风组c依次间隔排布。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中第一风扇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气体的流动方向。
第一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七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面限位活动挡片50,位于左侧的多个第二挡片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等于或大于-88度且小于0度,位于右侧的多个第一挡片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88度,此时第一风扇132的出风口101的气体呈汇聚型吹向发热单元120,以实现对第一器件122的集中散热,当第一器件122为处理器等存在散热瓶颈的发热器件时,可实现对第一器件122的快速散热,保证第一器件122的正常使用。
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第一风扇中第一壳体10和多个挡风组138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4所示俯视示意图是沿X-Y轴平面截去部分组装结构后,沿Z轴负方向观看组装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处于打开位置,虚线所示位置为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关闭位置。
本实施例所示第一风扇与上述第一种电子设备100中第一风扇132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个挡风组138均为上述第一挡风组。即,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88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也可以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具体的,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左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β1,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右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β2,β1>β2。示例性的,β1=80度,β2=70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挡风组138也可以均为上述第二挡风组,此时,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等于或大于-90度且小于0度。其中,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左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β1,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右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β2,β1的绝对值大于β2的绝对值,即|β1|>|β2|。
请参阅图14和图15,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中第一风扇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气体的流动方向。
第一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七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面限位活动挡片50,由于最左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大于最右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此时第一风扇132的出风口101的气体呈汇聚型吹向发热单元120,以实现对第一器件122的集中散热,当第一器件122为处理器等存在散热瓶颈的发热器件时,可实现对第一器件122的快速散热,保证第一器件122的正常使用。
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的第一风扇中第一壳体10和多个挡风组138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6所示俯视示意图是沿X-Y轴平面截去部分组装结构后,沿Z轴负方向观看组装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此时,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均处于打开位置,虚线所示位置为多个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关闭位置。
本实施例所示第一风扇与上述第三种电子设备中第一风扇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左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γ1,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右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γ2,γ1<γ2。示例性的,γ1=70度,γ2=80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挡风组138也可以均为上述第二挡风组,此时,多个挡风组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均等于或大于-90度且小于0度。其中,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左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γ1,多个挡风组138中最右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为γ2,γ1的绝对值小于γ2的绝对值,即|γ1|<|γ2|。
请参阅图16和图17,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子设备中第一风扇工作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气体的流动方向。
第一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七个挡风组138的限位件40的限位面限位活动挡片50,由于最左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小于最右侧的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此时第一风扇132的出风口101的气体呈辐射型吹向发热单元,第一风扇不仅可以对第一器件进行散热,还可以对位于第一器件附近的器件(比如第二器件、第三器件和第四器件)进行散热,在其他风扇故障而无法对对应的器件进行散热时,还可以保证其余发热器件正常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示电子设备的发热单元中多个风扇的结构相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单元中多个风扇可以任意采用上述四种实施例所示第一风扇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电子设备100中,将多个挡风组138设置于风扇的出风口101位置,每一挡风组138的活动挡片50的打开角度可依据各发热器件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设置,不仅可以防止风扇故障时气体回流,还可以保证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保障电子设备100的正常工作。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转子和多个挡风组,所述壳体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壳体的内侧连通,所述转子和多个所述挡风组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转子位于所述入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且可相对所述壳体旋转;
多个所述挡风组位于所述转子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每个所述挡风组包括一个活动挡片和一个限位件,且所述活动挡片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互相间隔;
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定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所述打开角度为所述活动挡片相对所述壳体能旋转的最大角度,至少两个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等于或大于-90度且小于0度,或者,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或者,每一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挡风组中最左侧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大于多个所述挡风组中最右侧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挡风组中最左侧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小于多个所述挡风组中最右侧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的绝对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挡风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挡风组和至少一个第二挡风组,所述第一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所述第二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0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挡风组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挡风组的左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挡风组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挡风组的右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组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不同,和/或,所述第二挡风组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的打开角度均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均相对所述壳体关闭,多个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共同遮挡所述出风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均转动连接所述壳体,且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所述关闭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的夹角形成所述打开角度;
所述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时,每一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均位于所述打开位置;
所述风扇处于初始状态时,每一所述挡风组的所述活动挡片均位于所述关闭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挡风组的所述限位件为限位块。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发热器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所述发热器件和所述风扇均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发热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和所述风扇均有多个,每一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朝向至少一个所述发热器件。
CN202210576281.XA 2022-05-25 2022-05-25 风扇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0479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6281.XA CN115047956A (zh) 2022-05-25 2022-05-25 风扇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6281.XA CN115047956A (zh) 2022-05-25 2022-05-25 风扇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7956A true CN115047956A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59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6281.XA Pending CN115047956A (zh) 2022-05-25 2022-05-25 风扇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47956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03126A1 (en) * 2008-07-04 2010-01-07 Inventec Corporation Wind guiding cover
CN201600635U (zh) * 2009-12-14 2010-10-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挡风装置及具有挡风装置的电子装置
US20120145257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ublic Co., Ltd. Backflow prevention device and fan assembly
CN102523721A (zh) * 2011-11-24 2012-06-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装置及包括该导流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3327458U (zh) * 2013-05-21 2013-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百叶窗的风扇模块
CN104895844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回流装置及风扇
CN205778361U (zh) * 2016-01-27 2016-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百叶窗以及插箱
CN210042667U (zh) * 2019-04-11 2020-02-07 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出风口回风的电子设备
CN210829860U (zh) * 2019-10-14 2020-06-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防回流的叶片、防回流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5683104U (zh) * 2021-09-23 2022-01-28 北京同方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回流装置和服务器
CN216561694U (zh) * 2021-12-31 2022-05-17 联想(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03126A1 (en) * 2008-07-04 2010-01-07 Inventec Corporation Wind guiding cover
CN201600635U (zh) * 2009-12-14 2010-10-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挡风装置及具有挡风装置的电子装置
US20120145257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ublic Co., Ltd. Backflow prevention device and fan assembly
CN102523721A (zh) * 2011-11-24 2012-06-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装置及包括该导流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3327458U (zh) * 2013-05-21 2013-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百叶窗的风扇模块
CN104895844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回流装置及风扇
CN205778361U (zh) * 2016-01-27 2016-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百叶窗以及插箱
CN210042667U (zh) * 2019-04-11 2020-02-07 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出风口回风的电子设备
CN210829860U (zh) * 2019-10-14 2020-06-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防回流的叶片、防回流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5683104U (zh) * 2021-09-23 2022-01-28 北京同方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回流装置和服务器
CN216561694U (zh) * 2021-12-31 2022-05-17 联想(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18354B2 (en) Flexure back-flow stopper
JP4342317B2 (ja) 逆流防止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US9157536B2 (en) Backflow prevention device and fan assembly
US20080138194A1 (en) Frame Structure Of A Cooling Fan, The Cooling Fan And Heat Generating Device Having The Fan
DE112017000214T5 (de) Rückströmungsstopper mit schallbarriere
US8503178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closed-type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019039B1 (en) Clamshell-type electronic device and dual-axis hinge module thereof
TW201306725A (zh) 風扇組合
US20130108431A1 (en) Fan assembly
TW201334675A (zh) 電子裝置導風結構
CN115047956A (zh) 风扇和电子设备
US20100294385A1 (en) Fan unit
EP0673066A1 (en) Heat sink
US6655908B2 (en) Heat-dissipating assembly
TWM562995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JP6592924B2 (ja) ファン装置
EP3517786A1 (en) Louver integrated design for fan module
WO2023065824A1 (zh) 风扇及电子设备
JP2002266795A (ja) 軸流ファンモータ
US20200128694A1 (en) Fan with Pivotable Blades, and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s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s
CN112055265B (zh) 一种计算机网络安全设备使用的多重防护装置
US20130004308A1 (en) Fan assembly
WO2024016950A1 (zh) 风扇框结构、交换机及通信设备
CN111309122A (zh) 便携式计算机的散热器
KR102439461B1 (ko) 액티브 에어 플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