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6628B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芯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6628B
CN115036628B CN202110237021.5A CN202110237021A CN115036628B CN 115036628 B CN115036628 B CN 115036628B CN 202110237021 A CN202110237021 A CN 202110237021A CN 115036628 B CN115036628 B CN 1150366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width
seal
sealing part
sea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70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36628A (zh
Inventor
李学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70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6628B/zh
Priority to US17/683,525 priority patent/US20220285766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036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66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366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66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外壳、极耳、第一密封胶和第二密封胶。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与外壳主体连接的密封部。外壳主体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密封部设置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极耳从密封部穿出,极耳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密封胶用于密封连接第一极耳与密封部,部分第一密封胶设置于密封部外。第二密封胶用于密封连接第二极耳与密封部,部分第二密封胶设置于密封部外。位于第一密封胶与第一侧面之间的密封部为第一密封部,位于第一密封胶与第二密封胶之间的密封部为第二密封部。在外壳的长度方向,第一密封部的宽度大于第二密封部的宽度。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芯的用电装置。本申请能够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电芯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及具有所述电芯的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成熟应用,客户对整机应用风险越来越关注。例如,对电子产品抗跌落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芯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抗跌落性能具有要求。
在电芯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封头对上下层的铝塑膜进行热封,从而将裸电芯和电解液密封在铝塑膜内。然而当电芯跌落时,裸电芯和游离的电解液的运动方向与电芯的跌落方向一致,在电芯接触地面的瞬间,电芯会反弹,而裸电芯和游离的电解液则由于惯性作用继续运动,从而对铝塑膜的封边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封边处容易被冲开,导致漏液或短路起火等风险,引发电芯失效,降低电芯的使用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以上不足之处,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芯。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芯的用电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外壳、极耳、第一密封胶和第二密封胶。所述外壳包括收容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壳主体和与所述外壳主体连接的密封部。所述外壳主体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所述极耳从所述密封部穿出,所述极耳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密封胶用于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密封部,且部分所述第一密封胶设置于所述密封部外。所述第二密封胶用于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密封部,且部分所述第二密封胶设置于所述密封部外。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所述密封部为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与所述第二密封胶之间的所述密封部为第二密封部。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外周缘不超出所述第一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缘。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宽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所述密封部的宽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二密封胶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所述密封部为第三密封部。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外周缘不超出所述第二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缘。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宽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所述密封部的宽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密封部还包括第四密封部。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与所述第二密封胶之间的所述第二密封部向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的穿出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四密封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四密封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所述第四密封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胶靠近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至所述第二密封胶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四密封部的宽度之和小于所述第一密封部或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宽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电芯。
本申请设置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与第一侧面之间的第一密封部的宽度大于位于第一密封胶与第二密封胶之间的第二密封部的宽度,使得位于第一密封胶与第一侧面之间的密封部的宽度相对增加,因此该部分密封部的封印强度也相应增加。当电芯发生机械滥用时,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在该部分密封部处受到的冲击阻力增加,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完全冲开该部分密封部所需的行程也增加,因此减少了该部分密封部被冲开的可能性,降低了电芯失效风险,提高了电芯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位于第一密封胶与第一侧面之间的密封部在宽度增加的同时不会占用外壳的外壳主体的内部空间,从而避免了该部分密封部宽度增加造成电芯能量密度的损失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芯外壳的封装膜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芯于一实施例中沿III-III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芯于另一实施例中沿III-III的部分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用电装置 1
外壳 10
外壳主体 11
密封部 12
第一极耳 20
第二端 21
第一密封胶 30
第二极耳 40
第四端 41
第二密封胶 50
电芯 100、200
封装膜 110
第一封装膜 110a
第二封装膜 110b
保护层 111
第一粘结层 112
金属层 113
第二粘结层 114
封装层 115
顶面 116
底面 117
第一侧面 118
第二侧面 119
第一密封部 121
第二密封部 122
第三密封部 123
第四密封部 124
未密封区 125
长度 L1~L3
宽度 W1~W8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芯100,包括外壳10、电极组件(图未示)、电解液(图未示)、极耳、第一密封胶30和第二密封胶50。
外壳10包括外壳主体11和与外壳主体11连接的密封部12。外壳主体11用于收容电极组件和电解液。请一并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0为采用封装膜110封装得到的包装袋,即电芯100为软包电芯。封装膜110包括依次叠设的保护层111、第一粘结层112、金属层113、第二粘结层114和封装层115,封装层115靠近电极组件,而保护层111远离电极组件。保护层111的材质为高分子树脂,用于保护金属层113,避免金属层113因外力作用破损,同时能够阻止外部环境的空气渗透,维持电芯100内部处于无水无氧的环境。金属层113用于阻止外部环境的水分渗透,并防止外力对电芯100造成损伤,如金属层113具体可以为铝箔层。封装层115用于对封装膜110进行封装,防止封装膜110被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溶解或溶胀,封装层115还用于阻止电解液中的电解质与金属层113接触而导致金属层113被腐蚀。第一粘结层112用于粘结保护层111和金属层113,第二粘结层114用于粘结金属层113和封装层115。实际应用中,可将封装膜110对折形成第一封装膜110a和第二封装膜110b(在图3中标出),然后在第一封装膜110a和第二封装膜110b表面施加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进行热封,使第一封装膜110a和第二封装膜110b二者的封装层115熔融,从而形成密封部12。
如图1所示,其中,外壳主体11包括顶面116、底面117、第一侧面118和第二侧面119。顶面116和底面117相对。第一侧面118和第二侧面119相对,且第一侧面118和第二侧面119均连接于顶面116和底面117之间。密封部12连接于顶面116。定义第一侧面118至第二侧面119的方向为外壳10的宽度方向,底面117至顶面116的方向为外壳10的长度方向。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密封部12设置于第一侧面118与第二侧面119之间。
极耳从密封部12穿出以电连接外部元件。具体地,极耳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极耳20和第二极耳40。第一极耳20包括第一端(图未示)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21。第一端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第二端21从密封部12穿出以电连接外部元件。第二极耳40包括第三端和与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41。第三端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第四端41从密封部12向外穿出以电连接外部元件。
第一密封胶30用于密封连接第一极耳20与密封部12,且部分第一密封胶30设置于密封部12外。第二密封胶50用于密封连接第二极耳40与密封部12,且部分第二密封胶50设置于密封部12外。其中,第一密封胶30用于在封装时,防止第一极耳20与封装膜110中的金属层113之间发生短路,而且第一密封胶30在封装时与封装膜110的封装层115热熔连接在一起,防止电芯100漏液。同理,第二密封胶50用于在封装时,防止第二极耳40与封装膜110中的金属层113之间发生短路,而且第二密封胶50在封装时与封装膜110的封装层115热熔连接在一起,防止电芯100漏液。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30与第一侧面118之间的密封部12为第一密封部121,位于第一密封胶30与第二密封胶50之间的密封部12为第二密封部122。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第一密封部121的宽度W6大于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7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第一密封部121的宽度W6大于位于第一极耳20与第二极耳40之间的密封部12的宽度。
现有技术中,相较于设有第一密封胶和第二密封胶的密封部,位于第一密封胶与第一侧面之间的密封部封装强度相对较低,当电芯发生机械滥用(如跌落、碰撞、挤压等)时,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容易冲开该部分密封部,引发电芯失效风险。本申请设置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30与第一侧面118之间的第一密封部121的宽度大于位于第一密封胶30与第二密封胶50之间的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使得位于第一密封胶30与第一侧面118之间的密封部12的宽度相对增加,因此该部分密封部12的封印强度也相应增加。当电芯100发生机械滥用时,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在该部分密封部12处受到的冲击阻力增加,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完全冲开该部分密封部12所需的行程也增加,因此减少了该部分密封部12被冲开的可能性,降低了电芯100的失效风险,提高了电芯100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位于第一密封胶30与第一侧面118之间的密封部12在宽度增加的同时不会占用外壳10的外壳主体11的内部空间,从而避免了该部分密封部12宽度增加造成电芯100能量密度的损失的情况发生。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密封部121的外周缘不超出第一密封胶3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外周缘。即,第一密封部121超出第二密封部122的部分的宽度W3小于或等于第一密封胶3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1。如此,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密封部121不会导致外壳10整体长度的增加。可选地,W3≤10mm。
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密封部121的长度L1小于第一密封胶30靠近第一侧面118的一端到第一侧面118之间的距离。如此,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密封部121不会导致外壳10整体宽度的增加,从而避免了电芯100能量密度的损失。可选地,5mm≤L1≤100mm。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密封胶50与第二侧面119之间的密封部12为第三密封部123。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第三密封部123的宽度W8大于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7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第三密封部123的宽度W8大于位于第一极耳20与第二极耳40之间的密封部12的宽度。
本申请设置位于第二密封胶50与第二侧面119之间的第三密封部123的宽度大于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使得位于第二密封胶50与第二侧面119之间的密封部12的宽度相对增加,因此该部分密封部12的封印强度也相应增加。当电芯100发生机械滥用时,减少了该部分密封部12被冲开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电芯100失效的风险,提高了电芯100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位于第二密封胶50与第二侧面119之间的密封部12在宽度增加的同时不会占用外壳主体11的内部空间,从而避免了该部分密封部12宽度增加造成电芯100能量密度的损失的情况发生。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密封部123的外周缘不超出第二密封胶外5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外周缘。即,第三密封部123超出第二密封部122的部分的宽度W4小于或等于第二密封胶5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2。如此,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密封部123不会导致外壳10整体长度的增加。可选地,W4≤10mm。
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三密封部123的长度L2小于第二密封胶50靠近第二侧面119的一端到第二侧面119之间的距离。如此,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三密封部123不会导致外壳10整体宽度的增加,从而避免了电芯100能量密度的损失。可选地,5mm≤L2≤10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部121的外周缘可与第一密封胶3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外周缘大致齐平。即,第一密封部121超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3等于第一密封胶3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1,且一并参照图3所示,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密封部121延伸至第一封装膜110a和第二封装膜110b的边缘。第三密封部123超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4等于第二密封胶5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2,且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密封部123也可延伸至第一封装膜110a和第二封装膜110b的边缘。如此,在不占用外壳11所占空间的前提下,第一密封部121的宽度和第三密封部123的宽度最大化,使得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在该部分密封部12处受到的冲击阻力最大,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完全冲开该部分密封部12所需的行程也最大。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部121超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3也可以小于第一密封胶3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1,第三密封部123超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4小于第二密封胶5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2。即,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密封部121和第三密封部123未延伸至封装膜110的边缘。如图4所示,此时,密封部12还可包括未密封区125,其中未密封区125处的第一封装膜110a和第二封装膜110b未熔融连接。未密封区125位于第一密封部121或第三密封部123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表面。
请参照图5,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芯200。与上述电芯100不同之处在于,密封部12还进一步包括第四密封部124。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密封胶30与第二密封胶50之间的第二密封部122向第一极耳20或第二极耳40的穿出方向延伸形成第四密封部124。
本申请通过将位于第一密封胶30与第二密封胶50之间的第二密封部122延伸形成第四密封部124,使得位于第一密封胶30与第二密封胶50之间的密封部12的宽度相对增加,因此该部分密封部12的封印强度也相应增加,使得在电芯200的宽度方向上整个密封部12的封印强度均得以增加。当电芯200发生机械滥用时,减少了该部分密封部12被冲开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电芯200失效风险,提高了电芯200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第四密封部124不会占用外壳主体11的内部空间,因此避免了第四密封部124造成电芯200能量密度的损失的情况发生。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第四密封部124的宽度W5小于或等于第一密封胶3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1,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密封胶50外露出第二密封部122的宽度W2。如此,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增设第四密封部124不会导致外壳10整体长度的增加。可选地,W5≤10mm。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第二密封部122与第四密封部124的宽度之和小于第一密封部121或第三密封部123的宽度。
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第四密封部124的长度L3小于第一密封胶30靠近第二极耳40的一端至第二密封胶50靠近第一极耳20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如此,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第四密封部124不会导致外壳10整体宽度的增加,从而避免了电芯100能量密度的损失。可选地,5mm≤L3≤100mm。
其中,本申请的电芯100、200可以是所有种类的原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电容器(例如超级电容器)。特别地,所述二次电池可以为锂二次电池,包括锂金属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
请参阅图6,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1,用电装置1包括如上的电芯100(或电芯200)。在一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用电装置1可以是,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将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封装于外壳中,得到电芯。外壳尺寸为:长度90mm、宽度66mm、厚度6.1mm。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密封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从密封部穿出。第一密封胶密封第一极耳与密封部,第二密封胶密封第二极耳与密封部,部分第一密封胶和部分第二密封胶设置于密封部外。
位于第一密封胶与外壳主体的第一侧面之间的密封部为第一密封部,位于第一密封胶与第二密封胶之间的密封部为第二密封部,位于第二密封胶与外壳主体的第二侧面之间的密封部为第三密封部,在外壳的长度方向,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段的宽度均大于第二密封部的宽度。其中,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的长度均为12mm,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超出第二密封部的宽度均为3mm。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位于第二密封胶与外壳主体的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三密封部的宽度等于第二密封部的宽度。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位于第一密封胶和第二密封胶之间的第二密封部向第一极耳或第二极耳的穿出方向延伸形成第四密封部。
对比例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的宽度均等于第二密封部的宽度。
对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电芯进行跌落测试,并将对应的跌落测试结果记录于下表1中。其中,每组实施例和每组对比例的电芯各取10个进行测试,跌落测试的具体方法为:先将电芯的电压调整到100%SOC,并在充电静置2小时后测量跌落前的电芯的电压和内阻;将电芯放入夹具仓,并在电芯表面放上1mm硅胶垫,用5kg压块压12h后,装夹具仓的上盖板;用自动跌落设备将带有电芯的夹具仓以夹具仓头部、尾部、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为一轮的着地的方式依次从1.5米位置跌落至钢板上,共计跌落6轮即36次。每轮跌落后测量电芯的电压,当电芯出现起火、发热、漏液、电压降≥50mV时则停止继续跌落,否则继续跌落完成6轮。完成6轮跌落后拆解电芯,统计外壳的密封部被冲开的比例。
表1
密封部被冲开的比例
实施例1 0/10
实施例2 0/10
实施例3 0/10
对比例 5/10
从表1数据可知,相较于对比例,实施例1-3的电芯的密封部在跌落测试中均未被冲开,因此电芯安全性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实质。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包括:
电极组件;
外壳,包括收容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壳主体和与所述外壳主体连接的密封部,所述外壳主体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极耳,从所述密封部穿出,所述极耳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第一密封胶,用于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密封部,且部分所述第一密封胶设置于所述密封部外;及
第二密封胶,用于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密封部,且部分所述第二密封胶设置于所述密封部外;
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所述密封部为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与所述第二密封胶之间的所述密封部为第二密封部,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外周缘不超出所述第一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宽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所述密封部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密封胶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所述密封部为第三密封部,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外周缘不超出所述第二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宽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所述密封部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还包括第四密封部,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胶与所述第二密封胶之间的所述第二密封部向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的穿出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四密封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四密封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密封胶外露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宽度;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所述第四密封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胶靠近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至所述第二密封胶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四密封部的宽度之和小于所述第一密封部或所述第三密封部的宽度。
1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CN202110237021.5A 2021-03-03 2021-03-03 电芯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1150366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7021.5A CN115036628B (zh) 2021-03-03 2021-03-03 电芯及用电装置
US17/683,525 US20220285766A1 (en) 2021-03-03 2022-03-01 Cell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7021.5A CN115036628B (zh) 2021-03-03 2021-03-03 电芯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6628A CN115036628A (zh) 2022-09-09
CN115036628B true CN115036628B (zh) 2024-04-09

Family

ID=83116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7021.5A Active CN115036628B (zh) 2021-03-03 2021-03-03 电芯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85766A1 (zh)
CN (1) CN11503662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56425A (ko) * 2005-11-29 2007-06-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140001575U (ko) * 2012-09-07 2014-03-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구조를 가지는 전지셀
CN204792942U (zh) * 2015-07-31 2015-11-18 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顶封头
KR20170020996A (ko) * 2015-08-17 2017-02-27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모듈
CN209496945U (zh) * 2019-01-15 2019-10-1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以及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00469B1 (ko) * 2010-12-07 2012-11-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차등적 실링 폭을 갖는 이차 전지
KR101547403B1 (ko) * 2013-01-11 2015-08-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일체형 양극 리드 및 음극 리드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514654B1 (ko) * 2013-01-25 2015-04-24 세방전지(주) 가스배출이 용이한 전지셀의 씰링장치
CN207852828U (zh) * 2018-02-10 2018-09-11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一种软包电芯
KR20220068070A (ko) * 2020-11-18 2022-05-2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690550A (zh) * 2021-07-14 2021-11-23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56425A (ko) * 2005-11-29 2007-06-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140001575U (ko) * 2012-09-07 2014-03-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구조를 가지는 전지셀
CN204792942U (zh) * 2015-07-31 2015-11-18 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顶封头
KR20170020996A (ko) * 2015-08-17 2017-02-27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모듈
CN209496945U (zh) * 2019-01-15 2019-10-1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以及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6628A (zh) 2022-09-09
US20220285766A1 (en) 2022-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6349B (zh) 电池组
KR101438439B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내장형 전지셀
KR20040066412A (ko) 전지부 유니트와,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02184364A (ja) 角型電池およびその外装方法
CN101320791A (zh) 电池组
US8865343B2 (en) PCM assembly and prismatic typ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CN108682755A (zh) 纽扣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210668585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US20130189567A1 (en)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5036628B (zh) 电芯及用电装置
KR20110059096A (ko) 이차전지 및 그의 패킹 방법
EP4243141A1 (en)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CN115347291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97434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775946A (zh) 一种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KR101510076B1 (ko) 스프레이 페인트로 도포된 전지셀
CN113097617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217921912U (zh) 一种锂电池用膨胀胶带
JP2009004303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220710445U (zh) 一种动力电池壳体及电芯
CN214411326U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CN219286613U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20400721U (zh) 电池封装膜、电池、电子设备
US20230238626A1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782212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耳软连接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