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6200A -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16200A
CN115016200A CN202210654563.7A CN202210654563A CN115016200A CN 115016200 A CN115016200 A CN 115016200A CN 202210654563 A CN202210654563 A CN 202210654563A CN 115016200 A CN115016200 A CN 115016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focus
reflecting surfac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45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16200B (zh
Inventor
唐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5456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162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16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6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16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6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 F21V7/06Optical design with parabolic curv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 F21V7/08Optical design with elliptical curv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6Special arrangements of screening, diffusing, or reflecting devices, e.g. in studio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4Measures for saving energy, e.g. in green hou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所公开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包括反光件和光源,反光件具有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第三反射面,且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分别朝向光源的出光端,第一反射面为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的椭圆面,光源设于第一反射面的第一焦点处,第三反射面为具有第三焦点的抛物面,第三焦点与第二焦点相重合,第二反射面为具有第四焦点的抛物面,第四焦点与第一焦点重合;光源发射的第一光线依次经第一反射面和第三反射面反射后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从而减少第一光线被光源或用于安装光源的灯板组件遮挡,光源发射的第二光线经第二反射面反射后沿第二方向直接准直出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

Description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安防设备上,LED二次配光采用的光学元件主要有透镜、反射镜和折光板等。其中,反射镜采用反射或全反射原理,形状通常为旋转二次曲面,由于材料的折射率有限,反射镜的集光能力较透镜强,光能利用率更高。
但是,采用反射镜进行二次配光实现起来具有较多弊端,例如LED灯珠或灯板会遮挡光线导致反射镜的控光区域有限,进而导致一部分光线不能经反射镜准直出射,因此,反射镜在二次配光时存在光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反射镜存在的控光区域较小和光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包括反光件和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反光件设置;其中:
所述反光件具有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第三反射面,且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分别朝向所述光源的出光端;
所述第一反射面为椭圆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所述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反射面的第一焦点处,所述第三反射面为抛物面,所述第三反射面具有第三焦点,所述第三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相重合,所述光源发射的第一光线依次经第一反射面和第三反射面反射后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三反射面的开口朝向;
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抛物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具有第四焦点,所述第四焦点与所述第一焦点重合,所述光源发射的第二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后沿第二方向准直出射,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摄像机,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利用椭圆面和抛物面的光学性质改变光线路径,光源发射的第一光线在第一反射面发生反射后,反射光线入射至第三反射面、并在第三反射面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能够缓解第一反射面的反射光线被光源或用于安装光源的灯板组件遮挡,也能避免第一反射面的反射光线发散出射,光源发射的第二光线在第二反射面发生反射后直接沿第二方向准直出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相同,出射的光线总量和准直性均得到显著提升,提高了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效果;与此同时,光源发射的光线只能入射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增大了反射式补光器件的控光区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反射式补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反射式补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反射式补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在坐标系中的示意图。
图中:
100-反光件,110-第一反射面,111-第一线段、120-第二反射面,112-第二线段、130-第三反射面,131-第三线段;
200-光源;
300-灯板组件;
a-第一距离;b-第二距离;c-第三距离;d-第四距离;e-第五距离;f-第六距离;g-第七距离;h-第八距离;
F1-第一焦点,F2-第二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6,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射式补光器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图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所公开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包括反光件100和光源200,光源200邻近反光件100设置,光源200朝向反光件100发射光线,并通过反光件100的反射实现配光。
具体地,反光件100具有第一反射面110、第二反射面120和第三反射面130。如图4所示,第一反射面110、第二反射面120和第三反射面130在第三方向的截面中分别包括第一线段111、第二线段121和第三线段131。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二反射面120分别朝向光源200的出光端,且均可以为朝向光源200的凹面,光源200发射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二反射面120发生反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源200发射的入射在第一反射面110的光线为第一光线,光源200发射的入射在第二反射面120的光线为第二光线。
第一反射面110为椭圆面,第一反射面110具有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也是椭圆面的两个焦点,光源200设于第一反射面110的第一焦点F1处,利用椭圆面的光学性质可知,由第一焦点F1发射的光线经第一反射面110反射后,形成的反射光线交于第二焦点F2,因此,第一反射面110的反射光线可以等效于光源200在第二焦点F2发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反射面130为抛物面(即第三反射面130为第一抛物面的一部分),第三反射面130具有第三焦点,第三焦点为第一抛物面的焦点,第三焦点与第二焦点F2重合,光源200发射的第一光线依次经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三反射面130反射后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利用抛物面的光学性质可知,位于第三焦点的光源200发射的光线经第三反射面130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出射,因此,光源200发射的第一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10发生第一次反射后,反射光线汇聚于第二焦点F2处,接着反射光线入射在第三反射面130上,可以等效于光源200在第二焦点F2处发射光线,使得第一光线最终在第三反射面130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第一方向为第三反射面130的开口朝向。换句话说,在第三反射面130所在的完整的抛物面(即第一抛物面)上,第一方向为从该第一抛物面的顶点至第一抛物面的开口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面120为抛物面(即第二反射面120为第二抛物面的一部分),第二反射面120具有第四焦点,第四焦点与第一焦点F1重合,利用抛物面的光学性质可知,光源200发射的第二光线经第二反射面120反射后沿第二方向准直出射,第二方向为第二反射面120的开口朝向。同理,在第二反射面120所在的完整的抛物面(即第二抛物面)上,第二方向为从该第二抛物面的顶点至第二抛物面的开口的方向。
上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光源200发出的光线能够保证配光的强度和均匀度,又能简化光源配置,从而得到设计性良好的照明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利用椭圆面和抛物面的光学性质改变光线路径,光源200发射的第一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10发生反射后,反射光线入射至第三反射面130、并在第三反射面130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能够避免第一反射面110的反射光线被光源200或用于安装光源的灯板组件300遮挡,也能避免第一反射面110的反射光线发散出射,光源200发射的第二光线在第二反射面120发生反射后直接沿第二方向准直出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由于光源200发出的光线较少被遮挡而无法出射,因此出射的光线总量得到提升,进而提高了光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采用抛物面出射的方式,能够使得出射的准直性得到显著提升,提高了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效果;与此同时,光源200发射的光线只能入射在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二反射面120,并且均能够得到控制,进而增大了反射式补光器件的控光区域。
入射在第二反射面120的第二光线直接准直出射,光源200可以为LED光源,安装在灯板组件300上的LED光源具有0°~180°的发光角度。
反光件100具有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反光件100在第一端具有第一端面,第一端面为平面,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均位于第一端面所在的平面内,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二反射面120凹陷于第一端面,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二反射面120在第一端面形成凹陷腔体。
若第一焦点F1位于第一端面,第二焦点F2位于凹陷腔体之外(即假设第二焦点F2位于图6中当前位置的左侧,即位于图6中所示的F1与F2连线的背向第二反射面120的第一侧),那么,第一反射面110反射的少量光线会入射在光源200或灯板组件300上,即光源200或灯板组件300会对第一反射面110的反射光线进行遮挡,使得在第三反射面130出射的光线量减少,补光效果受限;若第一焦点F1位于第一端面,第二焦点F2位于凹陷腔体内(即假设第二焦点F2位于图6中当前位置的右侧,即位于F1与F2连线的朝向第二反射面120的第二侧),那么,第一反射面110反射的部分光线会入射在第二反射面120上,因第二反射面的第四焦点与第一焦点F1相重合,那么,第二反射面120面积减小,进而可能会导致光源200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投射到第三反射面130,进而导致这部分光线无法从第三反射面130准直射出,进而导致整个反射式补光器件准直性变差。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均位于第一端面,即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的连线与光源200的光轴相垂直,即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的连线位于图6的Y轴上,也是椭圆面的长轴方向;光源200发射的光线中心线朝向Z轴的延伸方向,即光源200的发射的光线中心线,与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的连线垂直。如此设置下,光源200发射的0°~180°光线在经过反光件100的反射后,能够完全且准直地出射,保障了准直出射的光线量,反光件100能够对光源200进行完全控光,不会出现副光斑,照明效果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反光件100具有凸出于第一端面的凸出部,第三反射面130设于凸出部,如图2所示;如此设置下,光源200发射的光线全部入射在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二反射面120上,避免光源200发射的部分光线直接入射在第三反射面130,从而造成该部分光线的反射光线较难准直出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10在第一端面具有第一边缘,第一反射面110在反光件100内具有第二边缘,第二反射面120在第一端面具有第三边缘,第二反射面120在反光件100内具有第四边缘。
在光源200的光轴方向上,即光源200发射的光线分布的中心线,第二边缘与第一端面具有第一距离a,第四边缘与第一端面具有第二距离b,若第一距离a大于第二距离b,那么,在第二方向上,第二反射面120所在的区域相对第一反射面110形成第一凸台,第一反射面110的邻近第二反射面120的区域的部分反射光线会投射在第一凸台上,导致准直出射的第一光线减少,补光效果较差,当然具备第一凸台的结构有利于反光件100在制造过程中的脱模。光源200的光轴方向与椭圆面的短轴方向平行。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距离a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b;此种情况下,第二反射面120所在的区域相对第一反射面110未能形成第一凸台,入射在第一反射面110的第一光线经第一反射面110反射后,能够全部投射在第三反射面130,保证在第三反射面130准直出射的第一光线的光线数量,保证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射式补光器件还包括灯板组件300,光源200设于灯板组件300,在第三方向上,光源200与第一边缘之间具有第三距离c,第三距离c大于或等于0.3mm,此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反光件100、光源200和灯板组件300之间具有适宜的装配间隙,避免反光件100和光源200相互干涉而造成光源200受损。第三方向为椭圆面的长轴方向。
在第三方向上,光源200的光轴距离第二边缘具有第四距离d,第一焦点F1距离第二焦点F2具有第五距离e,若第四距离d较大,即第一反射面110的延伸较长,相应地,第三反射面130需要在第二方向上具有足够大的跨度接收第一反射面110的反射光线,这不利于反射式补光器件向小型化发展。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距离e大于或等于第四距离d的二倍,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五距离e大于或等于第四距离d的二倍,如此设置下,能够避免第一反射面110在第三方向上延伸过长,从而可以减小第三反射面130在第二方向上的跨度,在保证反射式补光器件补光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反射式补光器件的尺寸。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为椭圆面的长轴方向。
灯板组件300具有朝向第三边缘的第五边缘,第五边缘位于第一反射面110沿光源200的光轴的投影区域内,第五边缘距离第二边缘具有第六距离f。第二光线入射在第二反射面120,反射光线可能存在微小的偏角,从而导致少量第二光线的反射光线投射在灯板组件300上。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六距离f大于或等于0.5mm;如此设置下,能够使得产生微小偏转的部分光线能够避开灯板组件300的遮挡而出射,使在第二反射面120反射的第二光线的光线数量不缺失,保证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效果。
第三反射面130在第一端面具有第六边缘,在椭圆面的长轴方向上,第六边缘距离光源200具有第七距离g,第三边缘距离光源200具有第八距离h,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若第七距离g小于第八距离h,在第三方向上,第三反射面130所在的区域相对第二反射面120形成第二凸台,第二反射面120的邻近第三反射面130的区域的部分反射光线会投射在第二凸台上,导致准直出射的第二光线减少,补光效果较差。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七距离g可以大于或等于第八距离h;此种情况下,在第三方向上,第三反射面130所在的区域相对第二反射面120未能形成第二凸台,入射在第二反射面120的第二光线经第二反射面120反射后,反射光线能够全部准直出射,保证在第二反射面120准直出射的第二光线的光线数量,保证了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效果。
由前述可知,光源200可以为LED光源,LED光源可为平面封装LED光源、硅胶透镜LED光源,硅胶透镜LED光源的硅胶透镜可能对第一反射面110的光线的光路造成干扰,使得部分第一光线较难在第二焦点F2汇聚、并投射在第三反射面130上。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源200为平面封装LED光源,平面封装LED光源的出光面为平面,不会对光线光路造成干涉,从而避免影响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效果。
光源200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为i,第一焦点F1距离第二焦点F2具有第五距离e,则c=(a1-c1-i/2)。其中,第一反射面110满足椭圆方程式(y1-e/2)^2/a1^2+z1^2/b1^2=1,c1=a1^2-b1^2,其中,a1和b1分别为椭圆面的半长轴长度和半短轴长度,c1为椭圆面的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之间距离的一半,e为第一焦点F1距离第二焦点F2之间的距离。a1和b1设定后,c1为确定值,根据c=(a1-c1-i/2)可以得到c与i之间的对应关系。
参照图6,以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的中心点为原点、第二方向为Z轴、第三方向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其中,第一反射面110为椭圆面,第一反射面110上的点的坐标为P1(z1,y1),因此,第一反射面110满足椭圆方程式(y1-e/2)^2/a1^2+z1^2/b1^2=1,c1=a1^2-b1^2,其中,a1和b1分别为椭圆的半长轴长度和半短轴长度,c1为第一焦点F1或第二焦点F2距离原点的距离,e为第一焦点F1距离第二焦点F2之间的第五距离,a1和b1可以设定为光源200发射的光线不会干涉光源200和灯板组件300;第二反射面120和第三反射面130分别为开口朝向Z轴负半轴的抛物面,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第二反射面120的第四焦点位于第一焦点F1处,第三反射面130的第三焦点位于第二焦点F2处,光源200发射的第一光线依次经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反射后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光源200发射的第二光线经第二反射面120反射后同样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本实施例的反射式补光器件既能实现对光源200的完全控光,又能实现光线小角度准直出射,能够有效保证反射式补光器件的补光效果。
本申请公开一种摄像机,所公开的摄像机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反射式补光器件。
本申请公开一种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所公开的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包括光源200和反光件100,光源200用于生成发射光,反光件100用于对发射光进行反射,其中,反光件100在第三方向的截面中包括用于反射发射光的线段,用于反射发射光的线段被配置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111、第二线段121和第三线段131,其中第一线段临近光源200。这里的第一线段111、第二线段121和第三线段131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10、第二反射面120和第三反射面130在第三方向上的截面中相应的线段。第三方向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方向一致。
其中,第一线段111、第二线段121和第三线段131的形状限定为:第一线段111反射发射光,反射后得到的第一反射光线全部直接经由第三线段131再次反射,反射后得到的第三反射光线准直射出,且,第三线段131不接收直接来自光源200的发射光。
第二线段121反射发射光,反射后得到的第二反射光线准直射出。
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的发射光可全部经由反光件100反射,反射后得到准直射出的补光光线。第二反射光线和第三反射光线可以是朝向第一方向准直射出。准直射出是指第二反射光线和第三反射光线射出的光线是平行光线。本实施实施例中的光源200发射至第一线段111的发射光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光线,光源200发射至第二线段121的发射光为前述实施例中第二光线。
光源200发出的发射光全部发射至第一线段111和第二线段121,光源200发射至第一线段111的发射光,经第一线段111的反射形成的第一反射光线,全部发射至第三线段131,并经第三线段131反射形成的第三反射光线全部准直射出。光源200发射至第二线段121的发射光,经第二线段121的反射形成的第二反射光线全部准直射出,从而使得光源200发出的发射光全部准直射出,从而可以提高光源200在补光时的发射光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还可以包括灯板组件300。光源200可以安装在灯板组件300上。在第三方向上,光源200和灯板组件300均与第一线段111的两端点之间的区域相对,以使得光源200和灯板组件300不设置在补光光线的光路中,第三方向与光源的光轴垂直。
第一反射光线可汇聚至汇聚点后再射向第三线段131。具体的,光源200发射至第一线段111的发射光经第一线段111的反射形成第一反射光线,第一反射光线先汇聚于汇聚点后再发射至第三线段131。对于需要汇聚于不同的交点时,可以对第一线段111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从而满足将第一反射光线汇聚。通过将第一反射光线汇聚后再发射至第三线段131,进而便于对第三线段131进行设计,以使从汇聚点射出第一反射光线到达第三线段131时可以准直射出,例如汇聚点可以是第三线段的焦点,第三线段的焦点发射至第三线段131的光线可以准直射出。
具体的,在第三方向上,汇聚点设置在光源200与第二线段121中远离光源200的一端之间,且汇聚点与光源200的连接线段平行于第三方向。第三线段131的靠近光源200的一端位于汇聚点与光源200的连接线段的延伸方向上,汇聚点位于第三线段131的靠近光源200的一端与光源200之间。
第一线段111为第一椭圆线段,第三线段131为第一抛物线线段,汇聚点是第一椭圆线段和第一抛物线线段共有的第二焦点F2。第一椭圆线段的与第一抛物线线段共有的焦点为第二焦点F2,光源200位于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F1,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不同,光源200发射的发射光经第一椭圆线段的反射汇聚于第二焦点F2,通过第二焦点F2后再发射至第一抛物线线段,由于第二焦点F2是第一抛物线线段的焦点,从而使得从第一抛物线线段的焦点射向至第一抛物线线段的第一反射光线经第一抛物线线段的反射形成的第三反射光线准直射出。
进一步的,参照图6,以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的中心点为原点、第一方向为Z轴、第三方向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垂直,第一椭圆线段上的点的坐标为P1(z1,y1)。光源200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值为i,光源200在第三方向上与第一线段111最近距离为c,即对应于前述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上的光源200与第一边缘之间的第三距离。光源200在第三方向上距离汇聚点的距离值是e,即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之间的距离。则c=(a1-c1-i/2);其中第一椭圆线段满足椭圆方程式(y1-e/2)^2/a1^2+z1^2/b1^2=1,c1=a1^2-b1^2,其中,a1和b1分别为第一椭圆线段的半长轴长度和半短轴长度,e为第一焦点F1距离第二焦点F2之间的距离,c1为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之间距离的一半,即c1为e/2。a1和b1设定后,c1为确定值,可以根据c=(a1-c1-i/2),确定c与i的关系。
具体的,第一线段111可以为第一椭圆线段、第二线段121可以为第二抛物线线段,第三线段131可以为第一抛物线线段,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F1为第一椭圆线段和第二抛物线段共有的第一焦点F1。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二焦点F2为第一椭圆线段与第一抛物线共有第二焦点F2,光源200可以位于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F1,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不同,第二抛物线线段的焦点位于光源200处,即位于第一焦点F1。
光源200发射的发射光经第一椭圆线段的反射汇聚于第二焦点F2,通过第二焦点F2后再发射至第一抛物线线段,由于第二焦点F2是第一抛物线线段的焦点,从而使得从第一抛物线线段的焦点射向至第一抛物线线段的第一反射光线经第一抛物线线段发射后形成的第三发射光线准直射出。光源200发射的发射光经第二抛物线线段反射后直接准直射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即为上文中椭圆面的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第一抛物线线段的焦点即为第一抛物面的焦点,即第二焦点F2,第二抛物线线段的焦点为第二抛物面的焦点,即第一焦点F1。
反光件100可以具有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反光件100在第一端具有第一端面,第一端面为平面,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位于第一端面所在的平面内,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凹陷于第一端面。
若第一焦点F1位于第一端面,第二焦点F2位于第一端面的背离凹陷于第一端面的第一线段的一侧,(即假设第二焦点F2位于图6中当前位置的左侧),那么,第一线段111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少部分会反射至灯板组件300和光源200上,从而使得反射至第三线段131的第一反射光线减少,从而影响补光效果。若第一焦点F1位于第一端面,第二焦点F2凹陷于第一端面(即假设第二焦点F2位于图6中当前位置的右侧),那么,第一线段111反射的第一反射光线的部分会投射至第二线段121上。
进一步的,第三线段131可以凸出于第一端面,以避免光源200发出的发射光投射到第三线段131上。光源200可以为LED光源,安装在灯板组件300上的LED光源具有0°~180°的发光角度。光源200发射的光线中心线朝向Z轴的延伸方向,即光源200的发射的光线中心线,与第一焦点F1与第二焦点F2的连线垂直。
本申请公开一种摄像机,所公开的摄像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包括反光件100和光源200,所述光源200邻近所述反光件100设置;其中:
所述反光件100具有第一反射面110、第二反射面120和第三反射面130,且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和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分别朝向所述光源200的出光端;
所述第一反射面110为椭圆面,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所述光源200设于所述第一反射面110的第一焦点处,所述第三反射面130为抛物面,所述第三反射面130具有第三焦点,所述第三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相重合,所述光源200发射的第一光线依次经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三反射面130反射后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三反射面130的开口朝向;
所述第二反射面120为抛物面,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具有第四焦点,所述第四焦点与所述第一焦点重合,所述光源200发射的第二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反射后沿第二方向准直出射,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反射面120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同。
所述反光件100具有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反光件100在所述第一端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平面,所述第一焦点和所述第二焦点均位于所述第一端面所在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和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凹陷于所述第一端面。
所述反光件100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凸出部,所述第三反射面130设于所述凸出部。
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在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一边缘,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在所述反光件100内具有第二边缘,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在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三边缘,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在所述反光件100内具有第四边缘;
在所述光源200的光轴方向,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一距离a,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二距离b,所述第一距离a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b。
在第三方向上,所述光源200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具有第三距离c,所述第三距离c大于或等于0.3mm,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椭圆面的长轴方向。
在第三方向上,所述光源200的光轴距离所述第二边缘具有第四距离d,所述第一焦点距离所述第二焦点具有第五距离e,所述第五距离e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距离d的二倍,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椭圆面的长轴方向。
所述反射式补光器件还包括灯板组件300,所述光源200设于所述灯板组件300,所述灯板组件300具有朝向所述第三边缘的第五边缘,所述第五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110沿所述光源200的光轴的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五边缘距离所述第二边缘具有第六距离f,所述第六距离f大于或等于0.5mm。
所述第三反射面130在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六边缘,在所述椭圆面的长轴方向上,所述第六边缘距离所述光源200具有第七距离g,所述第三边缘距离所述光源200具有第八距离h,所述第七距离g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八距离h。
所述光源200为平面封装LED光源。
一种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式补光器件。
一种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包括:
光源200,用于生成发射光;
反光件100,用于对所述发射光进行反射,其中,所述反光件100在第三方向的截面中包括用于反射所述发射光的线段,所述线段被配置为包括:
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111、第二线段121和第三线段131,其中所述第一线段111临近所述光源200;
所述第一线段111、所述第二线段121和所述第三线段131的形状限定为:
所述第一线段111反射所述发射光,反射后得到的第一反射光线全部直接经由所述第三线段131再次反射,反射后得到的第三反射光线准直射出,且,所述第三线段131不接收直接来自所述光源200的所述发射光;
所述第二线段121反射所述发射光,反射后得到的第二反射光线准直射出;
所述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的所述发射光可全部经由所述反光件100反射,反射后得到准直射出的补光光线。
所述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还包括灯板组件300;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光源200和所述灯板组件300均与所述第一线段111的两端点之间的区域相对,以使得光源200和所述灯板组件300不设置在所述补光光线的光路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光源200的光轴垂直。
所述第一反射光线可汇聚至汇聚点后再射向所述第三线段131。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汇聚点设置在所述光源200与所述第二线段121中远离所述光源200的一端之间,且所述汇聚点与所述光源200的连接线段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
所述第一线段111为第一椭圆线段,所述第三线段131为第一抛物线线段,所述汇聚点是所述第一椭圆线段和所述第一抛物线线段共有第二焦点,所述光源200位于所述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不同。
所述光源200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为i,所述光源200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段111最近距离为c,所述光源200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距离所述汇聚点的距离值是e,则c=a1-c1-i/2;
其中,所述第一椭圆线段满足椭圆方程式y1-e/2^2/a1^2+z1^2/b1^2=1,c1=a1^2-b1^2,其中,a1和b1分别为所述第一椭圆线段的半长轴长度和半短轴长度,c1为所述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与第二焦点之间距离的一半,e为所述第一焦点距离所述第二焦点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线段111为第一椭圆线段、所述第二线段121为第二抛物线线段,所述第三线段131为第一抛物线线段,所述第一椭圆线段的第一焦点为所述第一椭圆线段和所述第二抛物线段共有的第一焦点。
所述反光件100具有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反光件100在所述第一端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平面,所述第一焦点和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第一端面所在的平面内,所述第一线段111和所述第二线段121凹陷于所述第一端面。
所述第三线段突出于所述第一端面。
一种摄像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光件(100)和光源(200),所述光源(200)邻近所述反光件(100)设置;其中:
所述反光件(100)具有第一反射面(110)、第二反射面(120)和第三反射面(130),且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和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分别朝向所述光源(200)的出光端;
所述第一反射面(110)为椭圆面,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所述光源(200)设于所述第一反射面(110)的第一焦点处,所述第三反射面(130)为抛物面,所述第三反射面(130)具有第三焦点,所述第三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相重合,所述光源(200)发射的第一光线依次经第一反射面(110)和第三反射面(130)反射后沿第一方向准直出射,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三反射面(130)的开口朝向;
所述第二反射面(120)为抛物面,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具有第四焦点,所述第四焦点与所述第一焦点重合,所述光源(200)发射的第二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反射后沿第二方向准直出射,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反射面(120)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件(100)具有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反光件(100)在所述第一端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平面,所述第一焦点和所述第二焦点均位于所述第一端面所在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和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凹陷于所述第一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件(100)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凸出部,所述第三反射面(130)设于所述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在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一边缘,所述第一反射面(110)在所述反光件(100)内具有第二边缘,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在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三边缘,所述第二反射面(120)在所述反光件(100)内具有第四边缘;
在所述光源(200)的光轴方向,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一距离(a),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二距离(b),所述第一距离(a)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上,所述光源(200)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具有第三距离(c),所述第三距离(c)大于或等于0.3mm,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椭圆面的长轴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上,所述光源(200)的光轴距离所述第二边缘具有第四距离(d),所述第一焦点距离所述第二焦点具有第五距离(e),所述第五距离(e)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距离(d)的二倍,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椭圆面的长轴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式补光器件还包括灯板组件(300),所述光源(200)设于所述灯板组件(300),所述灯板组件(300)具有朝向所述第三边缘的第五边缘,所述第五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110)沿所述光源(200)的光轴的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五边缘距离所述第二边缘具有第六距离(f),所述第六距离(f)大于或等于0.5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面(130)在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六边缘,在所述椭圆面的长轴方向上,所述第六边缘距离所述光源(200)具有第七距离(g),所述第三边缘距离所述光源(200)具有第八距离(h),所述第七距离(g)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八距离(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补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00)为平面封装LED光源。
10.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反射式补光器件。
CN202210654563.7A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Active CN1150162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4563.7A CN115016200B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4563.7A CN115016200B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6200A true CN115016200A (zh) 2022-09-06
CN115016200B CN115016200B (zh) 2023-07-28

Family

ID=83074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4563.7A Active CN115016200B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1620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30610A (zh) * 2023-08-09 2023-11-10 深圳市诺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传感器及其光路设计优化方法
CN117030610B (zh) * 2023-08-09 2024-05-31 深圳市诺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传感器及其光路设计优化方法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69180A (en) * 1949-02-11 1952-03-26 Ets Claude Paz & Silva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ighting fixtures
JPH05217402A (ja) * 1992-02-04 1993-08-27 Koito Mfg Co Ltd 車輌用前照灯の反射鏡
US20050094402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Pierre Albou Lighting module for a vehicle headlight
CN101566297A (zh) * 2008-04-23 2009-10-28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JP2009251291A (ja) * 2008-04-07 2009-10-29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EP2295852A2 (de) * 2009-09-10 2011-03-16 Münz, Christoph Reflektoranordnung
CN102460002A (zh) * 2009-04-21 2012-05-16 法雷奥照明公司 具有改善的远光功能的用于车辆的照明模块和装置
JP2013186988A (ja) * 2012-03-07 2013-09-19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発光装置
CN103471036A (zh) * 2013-09-10 2013-12-25 复旦大学 一种理论无损光效的led光全反射准直系统
CN103499067A (zh) * 2013-10-11 2014-01-08 复旦大学 对称结构式理论无损光效的led光全反射准直系统
CN105135314A (zh) * 2015-08-13 2015-12-09 芜湖市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led前照灯的配光系统
CN106895365A (zh) * 2015-12-18 2017-06-27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光反射器以及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
US20170205685A1 (en) * 2014-09-14 2017-07-20 Phototechn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hotographic lighting
CN107036028A (zh) * 2017-04-07 2017-08-11 中山市富同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次反射结构led汽车近光灯
CN208092398U (zh) * 2018-03-20 2018-11-1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
CN111609378A (zh) * 2019-02-25 2020-09-01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补光透镜和摄像设备
CN112540495A (zh) * 2020-12-14 2021-03-2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光透镜及监控组件的补光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69180A (en) * 1949-02-11 1952-03-26 Ets Claude Paz & Silva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ighting fixtures
JPH05217402A (ja) * 1992-02-04 1993-08-27 Koito Mfg Co Ltd 車輌用前照灯の反射鏡
US20050094402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Pierre Albou Lighting module for a vehicle headlight
JP2009251291A (ja) * 2008-04-07 2009-10-29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01566297A (zh) * 2008-04-23 2009-10-28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CN102460002A (zh) * 2009-04-21 2012-05-16 法雷奥照明公司 具有改善的远光功能的用于车辆的照明模块和装置
EP2295852A2 (de) * 2009-09-10 2011-03-16 Münz, Christoph Reflektoranordnung
JP2013186988A (ja) * 2012-03-07 2013-09-19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発光装置
CN103471036A (zh) * 2013-09-10 2013-12-25 复旦大学 一种理论无损光效的led光全反射准直系统
CN103499067A (zh) * 2013-10-11 2014-01-08 复旦大学 对称结构式理论无损光效的led光全反射准直系统
US20170205685A1 (en) * 2014-09-14 2017-07-20 Phototechn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hotographic lighting
CN105135314A (zh) * 2015-08-13 2015-12-09 芜湖市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led前照灯的配光系统
CN106895365A (zh) * 2015-12-18 2017-06-27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光反射器以及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
CN107036028A (zh) * 2017-04-07 2017-08-11 中山市富同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次反射结构led汽车近光灯
CN208092398U (zh) * 2018-03-20 2018-11-1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
CN111609378A (zh) * 2019-02-25 2020-09-01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补光透镜和摄像设备
CN112540495A (zh) * 2020-12-14 2021-03-2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光透镜及监控组件的补光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30610A (zh) * 2023-08-09 2023-11-10 深圳市诺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传感器及其光路设计优化方法
CN117030610B (zh) * 2023-08-09 2024-05-31 深圳市诺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传感器及其光路设计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6200B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6446B2 (en) Thin aspect lighting system with cutoff
JP5813717B2 (ja) 車用照明装置
US8579485B2 (en) Vehicular lamp
JP5596282B2 (ja) 自動車用照明または信号装置
US20070236950A1 (en) Headlight assembly having strongly trained cut-off
EP0153416B1 (en) Lighting apparatus
US7645061B2 (en) Headlight assembly
EP2993392A1 (en) Lens member and vehicle lighting unit
JP2006302902A (ja) カットオフビームを与える自動車用照明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の照明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るヘッドライト
US8562191B2 (en) Vehicle light
CN107101178B (zh) 光导组件以及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
US8354781B2 (en) Asymmetric LED bulb optic
CN108375043B (zh) 光束调整装置、光学组件与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
US802916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bi-convex lens assembly and coaxial concave reflector
CN209977826U (zh) 一种实现车灯均匀发光的光学系统
US10697613B2 (en) Light source guiding device with refracting unit and reflecting unit
EP1589282B1 (en) Thin-plate light for motor vehicles
CN109973931B (zh) 一种车灯近光照明分光反射器、光学装置及汽车前照灯总成
CN115016200A (zh) 一种反射式补光器件和摄像机
CN115047692B (zh) 摄像机用补光灯组件和摄像机
CN113251384A (zh) 光准直组件和发光装置
CN220323631U (zh) 一种折反光学单元
CN219510649U (zh) 一种照明装置和车灯
CN220911223U (zh) 多个带有花纹的内配镜配合的光学器件
CN219623862U (zh) 一种照明模组以及车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