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3966A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03966A
CN115003966A CN202080094879.4A CN202080094879A CN115003966A CN 115003966 A CN115003966 A CN 115003966A CN 202080094879 A CN202080094879 A CN 202080094879A CN 115003966 A CN115003966 A CN 115003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tower
heat dissipation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48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昌谦
崔硕浩
朴亨镐
金厚辰
崔智恩
李昌勋
郑裁赫
金柱贤
金容民
崔致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1554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8065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812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812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4481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723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38959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231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33622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241026722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681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03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039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462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6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adjusting flow cross-section, otherwise than by using adjustable stator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2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3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pecially for fans, e.g. fan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2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6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e.g. using forced circulation of air over radiators
    • F24H3/10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e.g. using forced circulation of air over radiators by plates
    • F24H3/1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e.g. using forced circulation of air over radiators by plates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3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leading edg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4Heater, e.g. gas burner, electric ai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attachable to the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空调包括: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包括吸入端口,空气通过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并且所述基座壳体在其中容纳过滤器;塔式壳体,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基座壳体的上方并包括排出端口,从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端口被排出;以及加热器,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塔式壳体内,以对所述空气进行加热。

Description

空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加热器的空调,所述加热器用于对通过附壁效应(Coandaeffect,康达效应)排出的空气进行加热。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鼓风机是一种驱动风扇以产生空气流的机械装置。在相关技术中,鼓风机具有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风扇,并且一电机使风扇旋转以产生风。
使用了轴流式风扇(axial fan)的相关技术的风扇具有在较宽范围内提供风的优点,但存在的问题是,该风扇不能在狭窄区域内集中地(intensively,强烈地)提供风。
日本专利第2019-107643号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附壁效应来向用户提供风的风扇。
在相关技术的风扇的情况中,没有公开用于控制通过附壁效应排出的空气的路径或改变被排出的空气的形状的技术。因此,在相关技术的风扇的情况中,存在以下问题:排出空气的流速非常慢,排出空气的方向不能改变,并且排出空气难以到达远处的用户。
此外,韩国专利第2003-0053400号公开了一种通过直护套加热器(straightsheath heater)和方形散热鳍片之间(通过紧密接触和焊接)的机械接触来传递热量的板形散热板结构。该现有技术具有板状结构,因此,在布置在壳体内时占用大量空间,并且形状转换受到限制。
此外,相关技术的直护套加热器仅可在一个方向上执行热交换,并且仅可在局部表面上使用焊接方法。因此,由于外部冲击、热量或氧化而导致存在可靠性(使用寿命)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的风扇装置,其能够将通过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控制到用户期望温度。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能够朝向排出端口引导流动的空气,同时减少对排出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所占用的空间。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中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具有耐热、抗冲击和抗氧化性。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能够在各个方向上并以各种形式将通过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排出。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可以将盖和主体没有间隙地紧密联接,并且当将盖和主体彼此分离时,通过向盖分离单元施加外力,可以容易地将主体和盖彼此分离。
技术解决方案
本公开包括被连接到两个散热管的多个散热销(heat-radiating pin,散热鳍片)。
具体地,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包括吸入端口,空气通过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并且所述基座壳体中容纳过滤器;塔式壳体,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基座壳体的上方并包括排出端口,从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端口被排出;以及加热器,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塔式壳体内,以对空气进行加热,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散热管,被配置为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以及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散热管;以及多个散热销,被配置为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并且所述第一散热管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散热销形成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散热表面。
所述第三散热管可以具有曲率。
所述散热销可以包括:第一管孔,所述第一散热管被插入到所述第一管孔中;以及第二管孔,所述第二散热管被插入到所述第二管孔中。
所述散热销的散热表面可以是所述散热销的最宽表面。
所述散热销的散热表面可以限定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表面。
所述散热销被布置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所述多个散热销的节距可以小于所述第一散热管与所述第二散热管之间的分隔距离。
所述排出端口可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散热销可以改变吸入的空气的方向,以将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排出端口。
所述散热销的材料和所述散热管的材料可以彼此不同。
所述加热器还可以包括被联接到所述第三散热管的顶部散热构件。
所述顶部散热构件可以包括:连接器,所述第三散热管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中;以及多个顶部散热销,被配置为被连接到所述连接器,并具有比所述连接器的表面积大的表面积。
所述空调还可以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被配置为防止加热器与外部接触,并使空气流向所述加热器。
所述保护盖可以被形成为与所述散热销间隔开以包围至少所述散热销,并且包括盖入口和盖排出端口,空气流入所述盖入口,所述盖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端口被排出。
将所述盖入口的中心与所述盖排出端口的中心相互连接的线可以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保护盖可以包括:第一保护盖,其由耐热材料形成;以及第二保护盖,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加热器之间,并由保温材料(insulation material,隔离材料)形成。
所述加热器还可以包括紧固板,所述保护盖被联接到所述紧固板,并且所述紧固板可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
所述紧固板可以被联接到所述塔式壳体。
所述散热销的一端可以设置成比所述散热销的另一端更靠近所述排出端口,并且所述散热销的该一端可以定位成高于所述散热销的该另一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包括吸入端口,空气通过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并且所述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在其中容纳过滤器;塔式壳体,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基座壳体的上方并被配置为包括第一塔和第二塔,所述第一塔和第二塔中均具有空气流动路径并被形成为彼此间隔开;吹风空间(blowing space,吹气空间),被配置为形成在第一塔和第二塔之间;第一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塔中,并将所述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第二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二塔中,并将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以及加热器,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塔式壳体内,并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排出端口和所述第二排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相邻,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散热管,被配置为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及被配置为将第一散热管的一端和第二散热管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散热管;以及多个散热销,被配置为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并且所述第一散热管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多个散热销形成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散热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又另一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包括吸入端口,空气通过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并且所述基座壳体在其中容纳过滤器;塔式壳体,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基座壳体的上方并包括第一塔和第二塔,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中均具有空气流动路径并被形成为彼此间隔开;吹风空间,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之间;第一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塔中,并将所述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第二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二塔中,并将所述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以及加热器,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塔式壳体内,并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排出端口和所述第二排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相邻,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散热管,被配置为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及被配置为将第一散热管的一端和第二散热管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散热管;以及多个散热销,被配置为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并且所述第一排出端口和所述第二排出端口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散热销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参考表面具有小于45度的倾角。
有利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空调具有以下效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加热器,用户可以将通过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控制到期望温度,并通过散热销将在壳体中流动的空气引导到排出端口,因此,可以在壳体内省略单独的引导件。
此外,根据本公开,由于多个散热销被连接到两个散热管,因此散热销被牢固地固定,并具有很强的抗外部冲击、耐热和抗氧化性。
此外,根据本公开,由于多个散热销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加热器占用的空间小,并且散热管和散热销之间的传热优异。
此外,根据本公开,可以将盖和主体没有间隙地紧密地彼此联接在一起,在盖和主体彼此联接的状态下,可以提高给予用户的美感。此外,当将盖和主体彼此分离时,外力被施加至盖分离单元,使得主体和盖可以容易地彼此分离。
此外,根据本公开,从第一塔被排出的空气和从第二塔被排出的空气引发附壁效应,随后它们彼此汇合并被排出。因此,可以增加排出空气的平直度和到达距离。
通过将散热销布置在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之间,可以防止散热销被暴露于外部,因此,可以提供即使受到外部冲击也不会变形的高度可靠的加热器组件。
此外,由于散热销由形成波纹部分的波状鳍片(wavy fin,波状翅片)构成,因此很容易制造散热销并增加其散热性能。
此外,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以及加热器通过使用包括紧固构件和弹簧的紧固装置彼此联接。因此,可以增加加热器组件的联接力,并使部件的疲劳寿命(fatigue life)最小化。
此外,由于紧固装置被构造成通过使紧固构件分离而能拆卸,因此可以便于更换或修理构成加热器组件的部件。
此外,通过在加热器和第一散热板之间设置粘合部分,可以消除加热器和第一散热板之间的间隙并改善热传导。
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通过对权利要求的描述清楚地理解其他未被提及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示例性操作视图。
图3是图2的正视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右剖视图。
图6A是图2的正剖视图。
图6B是示出了图6A中的加热器和排出端口的视图。
图6C是图6B中所示的加热器的散热销的俯视图。
图6D是示出了保护盖被联接到本公开的加热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E是图6D的分解立体图。
图6F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图2中的第二塔的内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右剖视图。
图9是当从另一方向查看图1中的空调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了过滤器从图9中的壳体上被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9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了图11中的操作状态的视图。
图13是示出了在盖和壳体彼此联接的状态下图9的操作的视图。
图14是沿图3中的线IX-IX截取的俯视剖视图。
图15是沿图3中的线IX-IX截取的仰视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了气流转换器的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了气流转换器的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气流转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示出了间隔板从气流转换器被移除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0是示出了在图19中安装有间隔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1是气流转换器的侧剖视图。
图22是示出了气流转换器的间隔板的后表面的视图。
图2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间隔板的位置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俯视剖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图2的正视图。
图25是示出了图24中的第二塔的内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6是图25的右剖视图。
图2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空调的水平气流的示例性视图。
图2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空调的上升气流的示例性视图。
图29是示出了本公开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了图29中的前缘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31是沿图30的线C1-C1’截取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了流经图29中的前缘的凹口部分的空气流的视图。
图33是根据空气量在示例和比较示例中对尖锐度(sharpness,清晰度)进行比较的实验数据。
图34是根据空气量在示例和比较示例中对噪音进行比较的实验数据。
图3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气流转换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36是图35所示的气流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37是当从与图36相对的一侧对气流转换器进行查看时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6的俯视图。
图39是图36的仰视图。
图4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另一空气引导件的正剖视图。
图41是用于说明图40中的空气引导件的视图。
图42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右剖视图。
图4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4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5是沿图43中的线45-45’截取的剖视图。
图4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正视图。
图4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中的空气流的立体图。
图48是示出了空调的构造的视图,该空调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以下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提供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确保本公开的披露是完整的,并向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告知本公开所属的范围,并且本公开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示例性操作视图,图3是图2的正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参考图1至图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1包括提供外观的壳体100。壳体100包括基座壳体150和塔式壳体140,过滤器200安装于所述基座壳体中,所述塔式壳体用于通过附壁效应排出空气。
此外,塔式壳体140包括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它们被分开并设置成两个塔柱(column)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塔110设置在左侧,第二塔120设置在右侧。
在本说明书中,上下方向被限定为与风扇32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方向(竖直方向)是指塔式壳体140在壳体100中定位的方向,下方向是指基座壳体150在壳体100中定位的方向。
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彼此间隔开,并且吹风空间105被形成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吹风空间105的前侧、后侧和上侧是敞开的,并且吹风空间105的上端间隙和下端间隙彼此相同。
包括有第一塔、第二塔和吹风空间的塔式壳体140被形成为截锥形形状。
分别设置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中的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将空气排出到吹风空间105中。当需要对排出端口进行区分时,在第一塔110中形成的排出端口被称为第一排出端口117,在第二塔120中形成的排出端口被称为第二排出端口127。
第一排出端口和第二排出端口设置在吹风空间的高度内,并且与吹风空间105相交的方向被限定为空气排出方向。
由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左右设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空气排出方向可以被形成为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
也就是说,与吹风空间105相交的空气排出方向包括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第一空气排出方向S1和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第二空气排出方向S2。
在第一空气排出方向S1上流动的空气被称为水平气流,在第二空气排出方向S2上流动的空气被称为上升气流。
应理解的是,水平气流并不意味着空气仅在水平方向上流动,而是指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空气的流量(flow rate)更大。类似地,应理解的是,上升气流并不意味着空气仅向上流动,而是指向上流动的空气的流量更大。
在本实施例中,吹风空间105的上端间隙和下端间隙被形成为彼此相同。不同于本实施例,吹风空间105的上端间隙可以被形成为比其下端间隙更窄或更宽。
通过将吹风空间105的左右宽度形成为一致的,可以更均匀地形成在吹风空间的前方流动的空气流。
例如,当上侧的宽度和下侧的宽度不同时,较宽侧的流速可能会形成得较低,并且可能会基于上下方向而发生速度的偏差。当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空气的速度偏差时,空气可达长度(air reaching length)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从第一排出端口和从第二排出端口被排出的空气在吹风空间105中彼此汇合之后,经汇合的空气可以流向用户。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出端口117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出端口127的排出空气不会单独地流向用户,而是第一排出端口117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出端口127的排出空气在吹风空间105中彼此汇合,随后,经汇合的空气被提供给用户。
吹风空间105可以被用作排出空气彼此汇合并进行混合的空间。此外,吹风空间后方的空气也可以通过被排出到吹风空间105的排出空气而流入吹风空间。
由于第一排出端口117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出端口127的排出空气在吹风空间中彼此汇合,因此可以改善排出空气的平直度(straightness,直线度)。此外,通过使第一排出端口117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出端口127的排出空气在吹风空间中彼此汇合,在第一塔和第二塔周围的空气也可以间接地在空气排出方向上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空气排出方向S1被形成为从后向前,第二空气排出方向S2被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
为了第二空气排出方向S2,第一塔110的上端111和第二塔120的上端121彼此间隔开。也就是说,在第二空气排出方向S2上排出的空气不会引起与空调1的壳体的干涉。
此外,为了第一空气排出方向S1,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彼此间隔开,并且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也彼此间隔开。
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每者中,面向吹风空间105的表面被称为内表面,不面向吹风空间105的表面被称为外表面。
第一塔110的外壁114和第二塔120的外壁124设置在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并且第一塔110的内壁115和第二塔120的内壁125面向彼此。
当需要对内壁115和内壁125进行区分时,第一塔的内表面被称为第一内壁115,第二塔的内表面被称为第二内壁125。
类似地,当需要对外壁114和外壁124进行区分时,第一塔的外表面被称为第一外壁114,第二塔的外表面被称为第二外壁124。
第一外壁114被形成在第一内壁115的外侧。第一外壁114和第一内壁115形成空气流动通过的空间。第二外壁124被形成在第二内壁125的外侧。第一外壁124和第一内壁125形成空气流动通过的空间。
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为流线型形状。
具体地,第一内壁115和第一外壁114中的每一个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流线型形状,第二内壁125和第二外壁124中的每一个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流线型形状。
第一排出端口117设置在第一内壁115上,第二排出端口127设置在第二内壁125上。
第一内壁115和第二内壁125之间的最短距离被称为B0。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位于最短距离B0处的后侧。
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之间的分隔距离被称为第一分隔距离B1,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之间的分隔距离被称为第二分隔距离B2。
在本实施例中,B1和B2彼此相同。不同于本实施例,B1或B2中的任一个可以比另一个长。
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设置成介于B0和B2之间。
优选地,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设置成比B0处更靠近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
由于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设置成更靠近后端113和后端123,因此更容易控制下文所描述的通过附壁效应的气流。
第一塔110的内壁115和第二塔120的内壁125直接地提供附壁效应,第一塔110的外壁114和第二塔120的外壁124间接地提供附壁效应。
内壁115和内壁125将从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排出的空气直接地引导至前端112和前端122。也就是说,内壁115和内壁125将从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排出的空气提供为水平气流。
由于吹风空间105中的气流,在外壁114和外壁124中也会出现间接的气流。外壁114和外壁124相对于间接气流引发附壁效应,并将间接气流引导至前端112和前端122。
吹风空间的左侧被第一内壁115阻挡,吹风空间的右侧被第二内壁125阻挡,但是吹风空间105的上侧是敞开的。
稍后描述的气流转换器可以将穿过吹风空间的水平气流转换成上升气流,并且上升气流可以流向吹风空间的敞开的上侧。上升气流抑制排出空气直接流向用户,并可以主动地使室内空气进行对流。
此外,排出空气的宽度可以通过在吹风空间中汇合的空气的流量来进行调节。通过将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的上下长度设置为比吹出空间的左右宽度B0、B1、B2长得多,第一排出端口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出端口的排出空气可以被诱导为在吹出空间中彼此汇合。
参考图1至图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1的壳体100包括:基座壳体150,过滤器能拆卸地安装在该基座壳体中;以及塔式壳体140,被安装在基座壳体150的上方并由基座壳体150支撑。
塔式壳体140包括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将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彼此连接的塔基座130,并且塔基座130被组装到基座壳体150。塔基座130可以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一体地制造。
不同于本实施例,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被直接组装到基座壳体150,而不需要塔基座130,或者第一塔和第二塔可以与基座壳体150一体地制造。
基座壳体150形成空调1的下部,塔式壳体140形成空调1的上部。
空调1可以通过基座壳体150吸入环境空气,并排出由塔式壳体140过滤的空气。塔式壳体140可以从高于基座壳体150的位置处排出空气。
空调1是直径向上减小的塔柱形状。空调1整体可以具有锥形形状或截锥形形状。
不同于本实施例,空调1可以包括其中布置了两个塔的形式。此外,不同于本实施例,不需要具有横截面向上变窄的形状。
然而,如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横截面向上变窄,则重心会降低,并且由于外力而导致的翻倒风险会降低。为了便于组装,在本实施例中,基座壳体150和塔式壳体140被彼此分离并进行制造。
不同于本实施例,基座壳体150和塔式壳体140可以是彼此一体的。例如,基座壳体和塔式壳体可以制造成一体制造的前壳体和后壳体的形式,随后彼此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壳体150被形成为朝向上端其直径逐渐地减小。塔式壳体140也被形成为朝向上端其直径逐渐地减小。
基座壳体150和塔式壳体140的外表面被连续地形成。具体地,塔基座130的下端和基座壳体150的上端彼此紧密接触,并且塔基座130的外表面和基座壳体150的外表面形成连续的表面。
为此,塔基座130的下端的直径可以与基座壳体150的上端的直径相同或略小于基座壳体的上端的直径。塔基座130对从基座壳体150供应的经过滤的空气进行分配,并将经分配的空气提供给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
塔基座130将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彼此连接,吹风空间105设置在塔基座130的上方。此外,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设置在塔基座130的上方,并且上升气流和水平气流形成在塔基座130的上方。
为了使与空气的摩擦最小化,塔基座130的上表面131被形成为弯曲表面。具体地,上侧被形成为向下凹陷的弯曲表面,并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表面131的一侧131a被连接到第一内壁115,上表面131的另一侧131b被连接到第二内壁125。
参考图4,当从俯视图查看时,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相对于中心线L-L’左右对称。具体地,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设置成相对于中心线L-L’左右对称。
中心线L-L’是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之间的假想线,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该中心线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并设置成穿过上表面131。
不同于本实施例,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被形成为不对称的形状。然而,对于控制水平气流和上升气流而言,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设置成相对于中心线L-L’对称是更有利的。
图5是图2的右剖视图,图6A至图6F是图2的正剖视图。
参考图1、图5或图6A至图6F,空调1包括:过滤器200,设置在壳体100内;以及风扇装置,设置在壳体100内并使空气流向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200和风扇装置300设置在基座壳体150内。在本实施例中,基座壳体150被形成为截锥形形状,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基座壳体的上侧是敞开的。
基座壳体150包括:基座151,安置于地面上;基座外部152,其与基座151的上侧联接,并包括形成在其中的空间和形成在其中的吸入端口155。
当从俯视图查看时,基座151被形成为圆形形状。基座151的形状可以被形成为各种形状。
基座外部152被形成为具有敞开的上侧和下侧的截锥形形状。此外,基座外部152的侧表面的一部分是由开口形成的。基座外部152的敞开部分被称为过滤器插入端口154。
壳体100还包括盖,所述盖用于遮挡过滤器插入端口154或/和吸入端口。盖153可以从基座外部152能拆卸地组装。在本实施例中,盖153对过滤器插入端口154和吸入端口一起进行遮挡。
用户可以移除盖153,并将过滤器200从壳体100中取出。本公开还可以包括使盖153分离的盖分离单元。将在图9至图13中对盖分离单元进行详细描述。
吸入端口155可以形成在基座外部152和盖153的至少一个中。在本实施例中,吸入端口155被形成在基座外部152和盖153两者中,并且可以从围绕壳体100的360(度)的所有方向上吸入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吸入端口155被形成为孔形状,并且吸入端口155可以具有各种形状。
过滤器200被形成为圆柱形形状,该圆柱形形状在其上下方向上为中空的。过滤器200的外表面面向吸入端口155。
室内空气穿过过滤器200,并从过滤器的外部流向其内部,在此过程中,可去除空气中的异物或有害气体。
风扇装置300设置在过滤器200的上方。风扇装置300可以使已穿过过滤器200的空气流向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
风扇装置300包括:风扇电机310;以及由风扇电机310旋转的风扇320,并且风扇装置设置在基座壳体150内。
风扇电机310设置在风扇320的上方,风扇电机310的电机轴与设置在下方的风扇320联接。
其中安装有风扇电机310的电机外壳330设置在风扇320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外壳330具有包围整个风扇电机310的形状。由于电机外壳330覆盖整个风扇电机310,因此可以相对于从下侧流向上侧的空气减小流动阻力(flowresistance)。
不同于本实施例,电机外壳330可以被形成为包围仅风扇电机310的下部。
电机外壳330包括下电机外壳332和上电机外壳334。下电机外壳332和上电机外壳中的至少一个被联接到壳体100。
在本实施例中,下电机外壳332被联接到壳体100。在风扇电机310被安装在下电机外壳332的上方之后,覆盖上电机外壳334,使得风扇电机310被包围。
风扇电机310的电机轴穿过下电机外壳332,并被组装到设置在下侧上的风扇320。
风扇320可以包括:毂(hub,轮毂),风扇电机的轴被联接到该毂;护罩(shroud),其与毂间隔开;以及多个叶片,其将毂和护罩彼此连接。
已经穿过过滤器200的空气被吸入护罩中,随后由旋转的叶片进行加压并流动。毂设置在叶片上方,护罩设置在叶片下方。毂可以被形成为向下凹陷的碗状形状,并且下电机外壳332的下侧可以被部分地插入到毂中。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20是混流式风扇(mixed flow fan)。混流式风扇将空气吸入轴向中心,并沿径向方向排出空气,并将排出空气形成为使得排出空气相对于轴向方向倾斜。
由于全部空气从下侧流向上侧,所以当像普通离心式风扇一样空气沿径向方向被排出时,由于流动方向的改变,会产生较大的流损失(flow loss,流动损失)。螺旋流风扇(screw flow fan)通过沿径向方向向上地排出空气,可以将气流损失降至最低。
同时,扩散器340可以进一步设置在风扇320上方。扩散器340在向上方向上引导由风扇320产生的气流。
扩散器330用于进一步减少气流中的径向分量,并加强气流中的向上分量。电机外壳330设置在扩散器330和风扇320之间。为了使电机外壳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装高度最小化,电机外壳330的下端可以被插入到风扇320中,以与风扇320重叠。此外,电机外壳330的上端可以被插入扩散器340中,以与扩散器340重叠。
此处,电机外壳330的下端设置成高于风扇320的下端,电机外壳330的上端设置成低于扩散器340的上端。
为了优化电机外壳330的安装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外壳330的上侧设置在塔基座130内,电机外壳330的下侧设置在基座壳体150内。不同于本实施例,电机外壳330可以设置在塔基座130或基座壳体150内。
同时,吸入格栅350可以设置在基座壳体150内。当过滤器200被分离时,吸入格栅350防止用户的手指进入风扇320,从而保护用户和风扇320。
过滤器200设置在吸入格栅350的下方,风扇320设置在吸入格栅350的上方。吸入格栅35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多个通孔,使得空气可以流动。
在壳体100内,吸入格栅350下方的空间被限定为过滤器安装空间101。壳体100内位于吸入格栅350与排出端口117和127之间的空间被限定为吹风空间102。在壳体100内,第一塔110与第二塔120(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设置于其中)之间的内部空间被限定为排出空间103。
室内空气通过吸入端口155被引入到过滤器安装空间101中,随后通过吹风空间102和排出空间103被排出到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
接下来,参考图5或图8,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呈长形。第一排出端口117设置在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后端113之间且设置为靠近后端113。由于附壁效应,从第一排出端口117排出的空气可以沿着第一内壁115流动,并且可以朝向前端112流动。
第一排出端口117包括:第一边界117a,其在空气排出侧(本实施例中的前端)上形成边缘;第二边界117b,其在与空气排出侧相对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的后端)上形成边缘;上边界117c,其形成第一排出端口117的上边缘;以及下边界117d,其形成第一排出端口117的下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界117a和第二边界117b彼此平行设置。上边界117c和下边界117d彼此平行设置。
第一边界117a和第二边界117b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V倾斜。此外,第一塔110的后端113也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V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界117a和第二边界117b中的每一个相对于竖直方向V的倾角(inclination,倾斜)a1为4(度),后端113的倾角a2为3(度)。也就是说,排出端口117的倾角a1大于塔的外表面的倾角。
第二排出端口127与第一排出端口117是左右对称的。
第二排出端口127包括:第一边界127a,其在空气排出侧(本实施例中的前端)上形成边缘;第二边界127b,其在与空气排出侧相对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的后端)上形成边缘;上边界127c,其形成第二排出端口127的上边缘;以及下边界127d,其形成第二排出端口127的下边缘。
第一边界127a和第二边界127b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V倾斜,第一塔110的后端113也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V倾斜。此外,排出端口127的倾角a1大于塔的外表面的倾角a2。
在下文中,将对安装在空调中的加热器500进行描述。
参考图3和图6A,加热器500是设置在第一排出空间103a或第二排出空间103b中以对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部件。加热器500对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并将经加热的空气排出到空调的外部。
加热器500可以设置在空调的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中。
加热器500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加热器500在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
加热器500可以设置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每者中。设置在第一塔110中的加热器500可以被称为第一加热器500(501),设置在第二塔120中的加热器500可以被称为第二加热器500(502)。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对称,并且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设置成相对于中心轴线对称。
加热器500的上端可以设置在间隔板410上端的下方。加热器500的下端可以设置在间隔板410下端的上方。
参考图4,当从顶部查看时,加热器500的上端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的中心处。参考图5,加热器500的上端设置在加热器500下端的前方。换言之,加热器500设置成倾斜的,使得下端设置成位于上端的后方。
如下文将要描述的,当加热器500设置成倾斜的以使得下端设置在上端的后方时,散热销520在与排出端口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可以防止穿过加热器500的空气的流量降低,并且从上侧流向下侧的空气借助于散热销520的方向被转换成水平方向,从而被供应到排出端口,以降低空气压力损失。
更具体地,加热器500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加热器500设置成与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平行。这里,加热器500的倾斜方向是指下文将要描述的第一散热管511或第二散热管512的倾斜方向,加热器500的延伸方向是指下文将要描述的第一散热管511或第二散热管512的延伸方向。
加热器500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具有a3的倾角(角度)。第一散热管511或第二散热管512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具有a3的倾角(角度)。
例如,加热器500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基于4(度)的角度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倾斜。第二排出端口127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具有a1的倾角。例如,第二排出端口127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基于4(度)的角度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倾斜。尽管在图5中未示出,但显而易见的是,第一排出端口117也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具有a1的倾角。
加热器500的倾角a3可以对应于以下值。也就是说,倾角a3可以对应于相对于地面的竖直轴线V与散热销520之间的倾角、相对于地面的竖直轴线与散热销管510之间的倾角,以及散热销520与地面之间的倾角。
加热器500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与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平行。换言之,加热器500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角a3与第一排出端口117/第二排出端口127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角a1可以彼此相同。加热器500设置成与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平行,因此由散热销520引导的均匀量的空气可以流向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
加热器500设置在塔式壳体140内,并且设置在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的上游侧。上游侧是指其基于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空气流入方向上。也就是说,加热器500设置在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的空气流入方向上。更具体地,加热器500设置在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的前方。
参考图6B,加热器500包括散热管510和散热销520,散热管510散发热量,散热销520传递来自散热管510的热量。此外,加热器500还可以包括紧固板530。
散热管510是接收能量并将能量转换为热能以散发热量的部件。散热管510被连接到电装置以接收电能,并且其由电阻器构成以将电能转换为热能。
可替代地,散热管510可以包括制冷剂流动通过的管道,并通过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热交换来加热空气。此外,散热管510包括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进行改变的范围内。
散热管510可以被形成为U形。具体地,散热管510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管511和第二散热管512,以及将第一散热管511的一端与第二散热管512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散热管513。
第一散热管511和第二散热管512每者的长度可以长于第三散热管513的长度。第三散热管513可以具有笔直形状或弯曲形状。第三散热管513具有曲率(curvature),并且第一散热管511至第三散热管513彼此一体地形成并被弯折以完成散热管510的U形。
第一散热管511或第二散热管512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散热管510或第二散热管512沿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呈长形。也就是说,第一散热管511、第二散热管512、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此处,第一方向是上下方向或相对于上下方向具有4(度)以内的倾角的方向。
当第一散热管511和第二散热管512在排出端口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时,无论是上部部分还是下部部分,从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都变得恒定。当使用U形的散热管510时,由于两个散热管510被联接到散热销520,因此被传递到散热销520的热量增加,并且散热销520与散热管510之间的联接力增加。
紧固板530提供了一空间,在该空间中联接有将在下文进行描述的保护盖540。在紧固板530中可以形成有联接孔(未示出),穿过保护盖540的紧固构件被联接到该联接孔。此外,紧固板530将加热器500固定到壳体。
具体地,紧固板530被联接到第一散热管511和第二散热管512。紧固板530具有板形状,并且在与第一散热管511和第二散热管512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紧固板530位于散热销520的下方。紧固板530被联接到塔式壳体。
参考图6B和图6C,散热销520是被连接到散热管510并传递来自散热管510的热量的部件。由于散热销520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通过散热管510接收的热量可以被有效地传递给流动的空气。
散热销520改变空气流动方向,以将空气引导至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吸入端口设置在下方,而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设置在上方。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内,空气形成从底部向顶部上升的流。散热销520将从底部向顶部上升的流改变为从前向后移动的流。
多个散热销520设置成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散热销520被联接到第一散热管511和第二散热管512,但第三散热管513的下端和第一散热管511的下端以及第二散热管512的下端除外。所述多个散热销520的节距不受限制。
优选地,所述多个散热销520的节距小于第一散热管511与第二散热管512之间的分隔距离。如果散热销520的节距过大,则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如果散热销520的节距过小,则当空气穿过散热销520时压力损失增加。
散热销520可以包括:散热表面523,设置成彼此面对;以及销侧表面525,其连接两个散热表面523的边缘并且其面积小于散热表面523的面积。散热表面523在散热销520中具有最大的面积。散热表面523是在散热销520中用作主要散热的表面。
散热销520包括第一管孔521和第二管孔522,第一散热管511被插入到第一管孔中,第二散热管512被插入到第二管孔中。第一管孔521和第二管孔522穿过散热表面523而形成。散热销520可以通过粘合剂或压缩方法(compression method)被联接到第一散热管511(其被插入到第一管孔521中)和第二散热管512(其被插入到第二管孔522中)。
散热销520的长度W22可以大于第一散热管511与第二散热管512之间的距离。第一管孔521和第二管孔522在散热销520的长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第一管孔521与第二管孔522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小于散热销520的长度W22。第一管孔521与第二管孔522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是散热销520的长度W22的30%至50%。散热销520的宽度W21可以是散热销520的长度W22的30%至50%。
优选地,散热销52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当散热销520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时,从底部向顶部移动的空气会从前向后移动,以与散热销520进行热交换,这将增加热交换面积和时间。
散热表面523可以限定与第一散热管511延伸的第一方向相交的表面。优选地,散热表面523限定与第一方向垂直的表面。作为另一示例,散热销520可以相对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参考表面具有小于45(度)的倾角。
具体地,当第一散热管511和520相对于竖直轴线V形成约4(度)的角度时,散热销520的散热表面523可以相对于地面形成约4(度)的角度。
因此,被吸入的空气于在塔式壳体内上升的同时与每个散热销520进行接触,并与散热销520热交换。此外,吸入空气的方向被改变成沿着散热表面523的水平方向,并且吸入空气被供应到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
更具体地,散热销520的一端设置成比散热销520的另一端更靠近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并且散热销520的该一端可以被定位成高于散热销520的该另一端。因此,当空气的方向被改变成水平方向时,由于从底部到顶部被吸入的空气被平滑地改变,因此施加到空气的压力损失减少。
第一排出端口117在第一塔11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呈长形,第二排出端口127在第二塔12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呈长形,多个散热销520沿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127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空气可以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地被分布到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中的每者。
散热销520相对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参考表面可以具有小于45(度)的倾角。散热销520可以由具有优异传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形成。例如,散热销520的材料可以不同于散热管510的材料。散热销520的材料可以包括铝,而散热管510可以包括保温材料。
本公开还可包括保护加热器500的保护盖540。
参考图6D和图6E,保护盖540防止与加热器500的外部接触,从而防止加热器500被损坏。保护盖540将加热器500固定到壳体,并防止从加热器500散发的热量被传递到壳体。此外,保护盖540允许在壳体内流动的空气流动通过加热器500。
保护盖540可以被形成为与散热销520间隔开,以包围至少散热销520。此外,保护盖540包括空气流入的盖入口544以及空气通过其被排出的盖排出端口545,并且盖入口544和盖排出端口545可以被定位成彼此面对。
将盖入口544的中心和盖排出端口545的中心连接的线可以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具体地,将盖入口544的中心和盖排出端口545的中心连接的线可以平行于前后方向,或者可以平行于散热销520的长度方向。
例如,保护盖540可以包括设置成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以及将第一侧盖板541的一端与第二侧盖板542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侧盖板543。
至少散热销520位于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之间。优选地,散热销520和散热管510位于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之间。盖入口544和盖排出端口545被限定在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之间。
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设置成平行于散热销520的长度方向,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优选地,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中每者的长度长于加热器500的长度。
更具体地,在保护盖540中,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呈长形,并且第一侧盖板541的上端和第二侧盖板542的上端通过第三侧盖板543彼此连接。
第一侧盖板541的下端和第二侧盖板542的下端被联接到加热器500的紧固板530。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的上端或下端包括紧固孔,将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紧固到塔式壳体的紧固构件(未示出)通过该紧固孔联接。
散热销520的左右方向由第一侧盖板541和第二侧盖板542覆盖,散热销520的向上方向由第三侧盖板543覆盖,散热销520的向下方向由紧固板530覆盖,因此,限定了在散热销520的前后方向上的盖入口544和盖排出端口545。
因此,保护盖540保护散热销520,并且不干扰流动通过散热销520的空气。
优选地,保护盖540由具有优异耐热性(heat resistance)和隔热性(heatinsulation,绝热形,保温性)的材料形成,以便防止电驱动加热器500短路以及外部物理冲击,并防止加热器500的热量移动至壳体。
此外,保护盖540可以具有复合材料或多层结构,以提供耐热性和隔热性。例如,保护盖540可以包括耐热材料的第一保护盖540a,以及设置在第一保护盖540a与加热器500之间的保温材料的第二保护盖540b。
第一保护盖540a可以包括SUS,第二保护盖540b可以包括云母或PPS/PPA。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器还可以包括顶部散热构件551、552和553。
参考图6F,顶部散热构件551、552和553被联接到第三散热管513,以散发来自第三散热管513的热量并与空气热交换。顶部散热构件551、552和553可以能拆卸地联接到第三散热管513。
由于第三散热管513是弯折的,因此插入到第一散热管511和第二散热管512中的散热销520不能被联接到第三散热管513。因此,顶部散热构件551、552、553将热量从第三散热管513传递到空气。
顶部散热构件551、552和553可以包括连接器551,第三散热管513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该连接器中;以及多个顶部散热销553,它们被连接到连接器551,以具有比连接器551的表面积更大的表面积。多个顶部散热销553可以通过销连接构件553进行连接。
连接器551可以通过力配合的方式被联接到第三散热管513。具体地,优选地,连接器551具有2/3圆的横截面。顶部散热销520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下文中,将对用于将盖153从基座壳体150分离的盖分离单元600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9和图10,本公开的盖153被没有间隙地联接到壳体100,以为用户带来美感。具体地,盖153磁性地联接到壳体100,并且磁铁(未示出)可以被安装在盖153和壳体100上。在下文中,将被描述的方向是指盖153被联接到壳体100的状态下的方向,除非另有规定。
此外,盖153具有包围基座壳体150的整个外表面(具体地,外周表面)的形状。因此,盖153被形成为圆柱形形状,并且具有与基座壳体150的外周表面对应的形状。此外,为了便于分离并减小联接期间的间隙,盖153可以被分离成两件。
具体地,盖153可以包括:前盖153a,其覆盖基座壳体150的前表面;以及后盖153b,其覆盖基座壳体150的除前表面以外的其余表面。前盖153a和后盖153b中的每者具有半圆柱形形状。因此,盖153遮挡形成在基座壳体150中的过滤器插入端口154和吸入端口155两者,从而为用户提供了优异的美感。
此外,盖153的外表面与沿着塔式壳体140的外表面延伸的表面或线重合。因此,当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时,盖153与塔式壳体140具有整体的感觉,并且不存在间隙。在这种情况下,改善了给予用户的美感。然而,不存在供用户的手进入的空间,因此,用户很难将盖153从基座壳体150分离。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盖分离单元600,其用于使用户容易地将盖153从基座壳体150分离。
盖分离单元600被安装在壳体100中,以将盖153从基座壳体150分离。例如,盖分离单元600可以包括杆610和上部盖推动件620。对于另一示例,盖分离单元600可以包括杆610、上部盖推动件620、滑块(slider,滑动件)630和下部盖推动件640,以同时地使盖153的顶部和底部分离。
参考图11和图12,杆610被安装在壳体100中,并沿壳体100的外表面滑动。杆610可以被安装在基座壳体150或塔式壳体140中。在本实施例中,盖153覆盖整个基座壳体150,杆610被安装在塔式壳体140中并沿塔式壳体140的外表面滑动。
杆610将外力传输给上部盖推动件620或/和下部盖推动件640。杆610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壳体100的外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杆610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塔式壳体140的外表面。杆610可以设置在盖153的上方。
杆610暴露于塔式壳体140的一个表面,并在外力作用下上下移动。因此,用户可以在无需过度地弯腰的情况下对杆610进行操作,并且由于杆610沿着壳体100的外表面移动,因此当杆610移动时,杆610不会突出到壳体100的外部。因此,降低了使用杆610时由于杆610突出到壳体100的外部而导致杆610损坏的可能性。
杆610可以被容纳在壳体100中形成的杆接收槽1310中。杆接收槽1310可以被形成在塔式壳体140中,也可以被形成在基座壳体150中。
在本实施例中,塔式壳体140的外周表面在中心方向上凹陷,从而形成杆接收槽1310。此外,杆接收槽1310可以与下文将要描述的推动件接收槽1521连通。也就是说,杆接收槽1310的下部是敞开的,以与推动件接收槽1521连通。杆接收槽1310容纳杆610,并提供杆610在其中移动的空间。
引导狭缝1311被形成在杆接收槽1310中。引导狭缝1311引导杆610并防止杆610与壳体100分离。杆610还可以包括保持件611。
保持件611的一端通过引导狭缝1311连接到杆610,保持件611的另一端位于塔式壳体140内,并具有比引导狭缝1311宽度更宽的宽度。因此,即使杆610上下移动,也可以防止杆610与壳体100分离。
盖分离单元600还包括复位弹簧660,该复位弹簧为杆610提供恢复力。复位弹簧660给杆610提供向上的恢复力。具体地,复位弹簧660的一端被连接到壳体100,其另一端被连接到杆610。更具体地,复位弹簧660的一端被连接到塔式壳体140的内表面,其另一端被连接到保持件611。
上部盖推动件620能旋转地联接至杆610,并被引导至壳体100的外表面以推动盖153。因此,当外力被施加到杆610时,盖153借助于上部盖推动件620与壳体100分离。
上部盖推动件620能旋转地被联接至杆610包括:上部盖推动件620被铰链联接(hinge-coulped)至杆610以被旋转,以及上部盖推动件620以能弯折的方式被连接到杆610的一端上以被旋转。此外,上部盖推动件620能旋转地被联接至杆610包括:上部盖推动件620由柔性材料形成,并且在整个上部盖推动件620被弯折的同时,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一端沿外表面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盖153的推动件被铰链联接到杆610的下端。
上部盖推动件620可以设置在基座壳体150的联接区域中,在该联接区域中,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此处,联接区域是指在基座壳体150中与盖153水平重叠的位置。联接区域可以是基座壳体150的一部分,或者可以是整个基座壳体150。
上部盖推动件620位于盖153和基座壳体150之间。当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时,上部盖推动件620由于盖153而不被暴露于外部。上部盖推动件620位于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的形成在基座壳体150中的推动件接收槽1521中。
因此,在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的状态下,上部盖推动件620由盖153覆盖,因此,可以改善给予用户的美感。此外,由于不需要单独的空间供上部盖推动件620旋转,因此还具有实现了纤薄产品的优点。
当使上部盖推动件620沿基座壳体150的外表面移动时,上部旋转引导件1520引导上部盖推动件620,使得上部盖推动件620沿一个方向旋转。此外,上部旋转引导件1520容纳上部盖推动件620。
上部旋转引导件1520可以包括上部引导表面1522,该上部引导表面在与基座壳体150的外表面(外周表面)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并引导上部盖推动件620。上部引导表面1522可以在与基座壳体150的外周表面的上下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具体地,上部引导表面1522相对于基座壳体150的外表面可以具有大于0度的倾斜角度。上部引导表面1522可以从基座壳体150的内部朝其外部向下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下表面可以从内部向外部向下倾斜,以对应于上部引导表面1522。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可以具有恒定的倾斜角度。因此,当上部盖推动件620由于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下表面和上部引导表面1522之间的干涉而向下移动时,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下端向外突出。
上部引导表面1522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上端竖直地重叠。在联接有过滤器的状态下,上部引导表面1522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上端竖直地重叠。
上部旋转引导件1520被形成在基座壳体150中。具体地,上部旋转引导件1520设置在基座壳体150中与盖153水平重叠的区域中。因此,当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时,上部旋转引导件1520由于盖153而不被暴露于外部。
更具体地,基座壳体150包括内基座壳体150a和外基座壳体150b,外基座壳体150b设置成包围内基座壳体150a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上部引导表面1522被形成在外基座壳体150b的外表面上。
上部旋转引导件1520还可以包括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该上部推动件接收槽用于容纳上部盖推动件620。当杆610向下移动时,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可以容纳杆610的一部分。
当杆610未被操作时,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容纳上部盖推动件620,并且当杆610向下移动时上部推动件接收槽对上部盖推动件620的移动进行引导,以对杆610的移动进行引导。
在本实施例中,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由外基座壳体150b的外周表面向内凹陷而形成。也就是说,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在外基座壳体150b中向外敞开。此外,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在向上方向上是敞开的,并与杆接收槽1310的下部连通,以便当杆610向下移动时容纳和引导杆610。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和杆接收槽1310被定位成使得它们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竖直地重叠。
上部引导表面1522被形成在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的一个表面上。上部引导表面1522被形成在上部推动件接收槽1521的下表面上。上部盖推动件620沿上部引导表面1522被引导,因此,上部盖推动件620从推动件接收槽1521向外部进行分离。
滑块630与上部盖推动件620间隔开,并被安装成在壳体100上滑动,并被连接至杆610。滑块630在受到杆610约束的同时移动。滑块630被安装成在基座壳体150上滑动。滑块630将从杆610传输来的外力传输到下部盖推动件640。
滑块630可以被容纳在壳体100中形成的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中。当滑块630在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内移动时,滑块630的移动方向由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进行引导。
滑块630可以被定位在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下方。滑块630可以被定位在基座壳体150和盖153之间。因此,有利的是,在盖153被联接到壳体100的状态下,滑块630从外部是不可见的。
滑动狭缝1534被形成在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中。滑动狭缝1534引导滑块630并防止滑块630与壳体100分离。
滑块630还可以包括滑动保持件631。滑动保持件631的一端通过滑动狭缝1534被连接到滑块630,滑动保持件631的另一端位于基座壳体150内,并且其具有比滑动狭缝1534宽度更宽的宽度。因此,即使当使滑块630上下移动时,也会防止滑块630与壳体100分离。
滑块630和杆610通过连接连杆650彼此连接。连接连杆650的一端被连接到保持件611,连接连杆650的另一端被连接到滑动保持件631。连接连杆650被杆610的移动约束,并与杆610一起移动。
连接连杆650可以位于壳体100内。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连杆650位于内基座壳体150a和外基座壳体150b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可以由内基座壳体150a和外基座壳体150b进行引导。
下部盖推动件640能旋转地联接至滑块630,并被引导至壳体100的外表面以推动盖153。因此,当外力被施加到滑块630时,盖153借助于下部盖推动件640与壳体100分离。
下部盖推动件640能旋转地联接到滑块630包括:下部盖推动件640被铰链联接到滑块630以被旋转,以及下部盖推动件640以能弯折的方式被连接到滑块630的一端以被旋转。此外,下部盖推动件640能旋转地联接到滑块630包括:下部盖推动件640由柔性材料形成,以及当整个下部盖推动件640被弯折时,下部盖推动件640的一端沿外表面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盖153的推动件被铰链联接到滑块630的下端。
下部盖推动件640可以设置在基座壳体150的联接区域中,在该联接区域中,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此处,联接区域是指在基座壳体150中与盖153水平重叠的位置。联接区域可以是基座壳体150的一部分,或者可以是整个基座壳体150。
下部盖推动件640位于盖153和基座壳体150之间。当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时,下部盖推动件由于盖153而不会被暴露于外部。下部盖推动件640位于将在下文进行描述的形成在基座壳体150中的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中。
因此,在盖153与基座壳体150联接的状态下,下部盖推动件640被盖153覆盖,因此,可以改善给予用户的美感。此外,由于不需要单独的空间供下部盖推动件640旋转,因此也具有实现了纤薄产品的优点。
下部盖推动件640可以被定位在上部盖推动件620的下方。当杆610被操作时,盖153的上部和下部由上部盖推动件620和下部盖推动件640同时地进行分离,因此,盖153被平稳地分离。
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引导下部盖推动件640,使得当使下部盖推动件640沿基座壳体150的外表面移动时,下部盖推动件640沿一个方向旋转。此外,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容纳下部盖推动件640。
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可以包括下部引导表面1532,该下部引导表面相对于基座壳体150的外表面(外周表面)倾斜,并引导下部盖推动件640。
下部引导表面1532可以在与基座壳体150的外周表面的上下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下部引导表面1532可以在与上下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具体地,下部引导表面1532可以具有与基座壳体150的外表面不平行的倾斜。下部引导表面1532可以从基座壳体150的内部朝向其外部向下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下部盖推动件640的下表面641可以从内部向外部向下倾斜,以对应于下部引导表面1532。因此,当下部盖推动件640由于下部盖推动件640的下表面与下部引导表面1532之间的干涉而向下移动时,下部盖推动件640的下端向外突出。
下部引导表面1532的至少一部分与下部盖推动件640的上端竖直地重叠。在联接有盖153的状态下,下部引导表面1532的至少一部分与下部盖推动件640的上端竖直地重叠。
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被形成在基座壳体150中。具体地,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设置在基座壳体150中与盖153水平重叠的区域中。因此,当盖153被联接到基座壳体150时,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由于盖153而不被暴露于外部。
更具体地,基座壳体150包括内基座壳体150a和外基座壳体150b,该外基座壳体设置成围绕内基座壳体150a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下引导表面1532被形成在外基座壳体150b的外表面上。
下部旋转引导件1530还可以包括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该下部推动件接收槽用于容纳下部盖推动件640。当滑块630向下移动时,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可以容纳滑块630的一部分。
当滑块630未被操作时,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容纳下部盖推动件640和滑块630,并且当滑块630向下移动时,该下部推动件接收槽对下部盖推动件640和滑块630的移动进行引导。
在本实施例中,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由外基座壳体150b的外周表面在向内方向上凹陷而形成。也就是说,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在外基座壳体150b中是向外敞开的。此外,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在向下方向上是敞开的,并与滑块630接收槽的下部连通,以便当杆610向下移动时容纳和引导滑块630。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和滑块630接收槽被定位成使得它们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竖直地重叠。
下部引导表面1532被形成在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的一个表面上。下部引导表面1532被形成在下部推动件接收槽1531的下侧上。下部盖推动件640沿下部引导表面1532被引导,因此,下部盖推动件640从推动件接收槽1521向外部分离。
盖分离单元600的位置不受限制。优选地,由于用户通常将空调1的后部朝向墙壁放置,因此盖分离单元600设置在空调1的后部处。
具体地,盖分离单元600设置在盖分离单元600与吹风空间105的至少一部分竖直地重叠的位置处。杆610被定位成与吹风空间105的至少一部分竖直地重叠。杆610设置在吹风空间105的下方。此外,上部盖推动件620、下部盖153推动件和滑块630可以设置在与吹风空间105竖直地重叠的位置处。
图14是沿图3的线IX-IX截取的俯视剖视图,图15是沿图3的线IX-IX截取的仰视剖视图。
参考图5、图14或图15,第一塔110的第一排出端口117设置成朝向第二塔120,第二塔120的第二排出端口127设置成朝向第一塔(110)。
从第一排出端口117排出的空气通过附壁效应使空气沿着第一塔110的内壁115流动。从第二排出端口127排出的空气通过附壁效应使空气沿着第二塔120的内壁125流动。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排出壳体170和第二排出壳体180。
第一排出端口117被形成在第一排出壳体170中,并且第一排出壳体170被组装到第一塔110。第二排出端口127被形成在第二排出壳体180中,并且第二排出壳体180被组装到第二塔120。
第一排出壳体170被安装成穿透第一塔110的内壁115,第二排出壳体180被安装成穿透第二塔120的内壁125。
第一排出开口118(第一排出壳体170安装于其中)被形成在第一塔110中,第二排出开口128(第二排出壳体180安装于其中)被形成在第二塔120中。
第一排出壳体170形成第一排出端口117,并包括第一排出引导件172和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第一排出引导件172设置在第一排出端口117的空气排出侧上,第二排出引导件174形成第一排出端口117,并设置在与第一排出端口117的空气排出侧相对的一侧上。
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外表面172a和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外表面174a提供了第一塔110的内壁115的一部分。
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内侧设置成朝向第一排出空间103a,其外侧设置成朝向吹风空间105。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内侧设置成朝向第一排出空间103a,其外侧设置成朝向吹风空间105。
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外表面172a可以具有弯曲表面。外表面172a可以提供与第一内壁115连续的表面。具体地,外表面172a形成与第一内壁115的外表面连续的弯曲表面。
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外表面174a可以提供与第一内壁115连续的表面。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内表面174b可以被形成为弯曲表面。具体地,内表面174b可以形成与第一外壁115的内表面连续的弯曲表面,因此,第一排出空间103a中的空气可以被引导到第一排出引导件172侧。
第一排出端口117被形成在第一排出引导件172和第二排出引导件174之间,第一排出空间103a中的空气被吹送通过第一排出端口117而被排出到吹风空间105。
具体地,第一排出空间103a中的空气被排出到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外表面172a和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内表面174b之间,并且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外表面172a与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内表面174b之间的间隙被限定为排出间隙175。排出间隙175形成一预定通道。
排出间隙175被形成为使得中间部分175b的宽度比入口175a和出口175c的宽度更窄。中间部分175b被限定为第二边界117b与外表面172a之间的最短距离。
横截面面积从排出间隙175的入口到中间部分175b逐渐变窄,并且横截面面积从中间部分175b到出口175c再次增大。中间部分175b位于第一塔110内。当从外部查看时,排出间隙175的出口175c可以被视为排出端口117。
为了诱发附壁效应,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内表面174b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外表面172a的曲率半径。
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外表面172a的曲率中心位于外表面172a的前方,并被形成在第一排出空间103a内。第二排出引导件174的内表面174b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一排出引导件172的侧部上,并被形成在第一排出空间103a内。
第二排出壳体180形成第二排出端口127,并包括:第一排出引导件182,其设置在第二排出端口127的空气排出侧上;以及第二排出引导件184,其形成第二排出端口127,并设置在与第二排出端口127的空气排出侧相对的一侧上。
排出间隙185被形成在第一排出引导件182和第二排出引导件184之间。由于第二排出壳体180相对于第一排出壳体170左右对称,因此省略了对第二排出壳体的详细描述。
同时,空调1还可以包括气流转换器400,其改变吹风空间105中的空气流动方向。气流转换器400是打开吹风空间105或关闭吹风空间105以改变流动通过吹风空间105的空气的方向的部件。
当然,气流转换器400可以部分地打开吹风空间105或部分地关闭吹风空间105,以改变流动通过吹风空间105的空气的方向。在本实施例的吹风空间105中,气流转换器400可以将流动通过吹风空间105的水平气流转换为上升气流。
图16和图17是气流转换器400的立体图。更具体地,图16示出了打开吹风空间105的前方并实现前方排出气流的气流转换器400。在图1至图6A中,气流转换器400被示出为一盒子,并且气流转换器400设置在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的上方。
图17示出了关闭吹风空间105的前方并实现上升气流的气流转换器400,参考图6A,气流转换器400包括设置在第一塔110中的第一气流转换器401,以及设置在第二塔120中的第二气流转换器402。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和第二气流转换器402左右对称并且具有相同的构造。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并且将省略对具有与第一气流转换器401相同构造的第二气流转换器402的描述。
气流转换器400包括:间隔板410,设置在塔式壳体140中,并在吹风空间105与塔式壳体140内往复运动;引导电机420,其提供驱动力以使间隔板410移动;以及板引导件430,被安装在塔式壳体140中并对间隔板410的移动进行引导。
参考图15至图17,间隔板410设置在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中的至少一个中,并在塔与吹风空间105内之间移动,以选择性地改变吹风空间105前方的排出区域(dischargearea,排出面积)。间隔板410借助于板狭缝119和129暴露于吹风空间105的前方。
间隔板410可以被隐藏在塔内,并且当引导电机420被操作时可以从塔突出以遮挡吹风空间105。在本实施例中,间隔板410包括设置在第一塔110中的第一间隔板410和411以及设置在第二塔120中的第二间隔板410和412。
为此,参考图15,形成有穿透第一塔110的内壁115的板狭缝119,以及形成有穿透第二塔120的内壁125的板狭缝129。
在第一塔110中形成的板狭缝119被称为第一板狭缝119,在第二塔120中形成的板狭缝被称为第二板狭缝129。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设置成左右对称。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上呈长形。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V)倾斜。
第一塔110的前端112被形成为具有3(度)的倾角,并且第一板狭缝119被形成为具有4(度)的倾角。第二塔120的前端122被形成为具有3(度)的倾角,第二板狭缝129被形成为具有4(度)的倾角。
间隔板410可以被形成为平板形状或弯曲板形状。间隔板410可以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呈长形,并且可以设置成相对于吹风空间105的中心向前偏置。间隔板410可以包括在径向方向上凸出的弯曲表面。间隔板410可以阻挡流入吹风空间105的水平气流,并将方向改变为向上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隔板410和411的内端411a与第二间隔板410和412的内端412a彼此紧靠或彼此靠近以形成上升气流。不同于本实施例,一个间隔板410可以与相对的塔进行紧密接触,以形成上升气流。
当气流转换器400形成上升气流时,第一间隔板410和411的内端411a可以关闭第一板狭缝119,并且第二间隔板410和412的内端412a可以关闭第二板狭缝129。
当气流转换器400形成水平气流时,第一间隔板410和411的内端411a可以穿过第一板狭缝119并突出进入吹风空间105中,第二间隔板410和412的内端412a可以穿过第二板狭缝129并突出进入吹风空间105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隔板410和411以及第二间隔板410和412通过旋转操作而突出进入吹风空间105中。不同于本实施例,第一间隔板410和411以及第二间隔板410和41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以滑动方式线性地移动并被暴露于吹风空间105。第一间隔板410和411以及第二间隔板410和412沿第一方向(水平方向)移动。
当从顶部查看时,第一间隔板410和411以及第二间隔板410中的每者都被形成为弧形形状。第一间隔板410和411以及第二间隔板410和412中的每者形成预定曲率半径,并且其曲率中心位于吹风空间105中。
当间隔板410被隐藏在塔内时,优选地,在径向方向上位于间隔板410内部的体积大于径向方向外部的体积。
间隔板410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
引导电机420是将驱动力提供给间隔板410的部件。引导电机420设置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中的至少一者中。引导电机420设置在间隔板410的上方。
引导电机420包括:第一引导电机421,其用于向第一间隔板410和411提供旋转力;以及第二引导电机422,其用于向第二间隔板410和412提供旋转力。
第一引导电机421可以设置在上侧和下侧中的每者上,并且当需要对第一引导电机421进行区分时,第一引导电机421可以被分成为上部第一引导电机421和下部第一引导电机421。
第二引导电机422也可以设置在上侧和下侧中的每者上,并且当需要对第二引导电机422进行区分时,第二引导电机422可以被分成为上部第二引导电机422和下部第二引导电机422。
具体地,参考图18,引导电机420可以被紧固到塔式壳体140。塔式壳体140可以包括其上安装有引导电机420的引导本体440。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电机420被紧固到引导本体440。引导本体440可以与塔式壳体140一体地形成,或者可以被单独地构造以便于组装。
小齿轮423被轴联接(shaft-coupled)到引导电机420。小齿轮423被联接到引导电机420的轴(未示出)。当引导电机420被操作时,小齿轮423旋转。
小齿轮423的旋转轴线可以设置在与间隔板410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优选地,小齿轮423的旋转轴线设置成平行于水平方向。
小齿轮423被齿轮联接(gear-coupled)到形成于板引导件430上的齿条436。当小齿轮423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时,齿条436上下移动,并且与齿条436连接的板引导件430被升高和降低。
板引导件430是将引导电机420的驱动力传输到间隔板410的部件。板引导件430设置在引导电机420的前方且设置在间隔板410的后方。板引导件430被连接到间隔板410,并在与间隔板410的移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板引导件430在上下方向上被升高或降低。
设置在第一塔110中的板引导件430被限定为第一板引导件430a,设置在第二塔120中的板引导件430被限定为第二板引导件430b。
板引导件430可以设置成平行于间隔板410。板引导件430可以设置成与第一板狭缝119或第二板狭缝129平行。
板引导件430的前表面可以具有弯曲表面。板引导件430的前表面与间隔板410的后表面相邻。当间隔板410的后表面被形成为弧形形状时,板引导件430的前表面被形成为弯曲表面,以使得间隔板410可以沿着板引导件430的前表面滑动。
板引导件430的后表面可以具有平坦表面。板引导件430的后表面与气流转换器第一盖441的前表面相邻。板引导件430可以沿气流转换器第一盖441滑动。
板引导件430的上端设置在间隔板410的上方。当形成将引导电机420与排出空间103a和103b遮挡开的板时,间隔板410的上端可以设置成低于该板,并且板引导件430的上端可以设置在该板的上方。
板引导件430可以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一狭缝432。间隔板410的第一突起4111被插入到第一狭缝432中,从而当板引导件430移动时,使间隔板410移动。
参考图19和图20,第一狭缝432通过对板引导件430开口而形成,以引导间隔板410的移动。第一突起4111被形成为从间隔板410的一侧突出,并且第一突起4111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第一狭缝432中,并沿着第一狭缝432滑动。
第一狭缝432的左端(参考图19)设置成靠近板引导件430的左端,第一狭缝432的右端设置在板引导件430的右端处。
在第一狭缝432中,相对地靠近吹风空间105的部分的高度可以低于相对地远离吹风空间105的部分的高度。具体地,第一狭缝432的下端设置成比第一狭缝432的上端更靠近吹风空间105。例如,参考图19,在第一板引导件430和第一板引导件430a上形成的第一狭缝432的下端设置在第一狭缝432的上端的右侧。类似地,尽管未示出,但形成在第二板引导件430和第二板引导件430b上的第二狭缝434的下端设置在第二狭缝434的上端的左侧。
第一狭缝432包括狭缝倾斜部分4321。狭缝倾斜部分4321可以包括朝向吹风空间105向下倾斜的倾角。例如,参考图19,在第一板引导件430a上形成的第一狭缝432沿右向向下倾斜。类似地,尽管未示出,但在第二板引导件430b上形成的第一狭缝432沿左向向下倾斜。优选地,狭缝倾斜部分4321可以具有基于竖直方向的40至60(度)的倾斜角度。
当狭缝倾斜部分4321沿吹风空间105的方向向下倾斜时,引导电机420的定位转矩(detent torque,启动转矩)会减小,所述定位转矩在引导电机420的电源关闭的状态下由于间隔板410的自身重量而产生。
随着板引导件430的升高或降低,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位置上下移动。当板引导件430被升高时,第一突起4111指向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下端。相反,当板引导件430被降低时,第一突起4111指向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上端。
参考图19和图21,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可以形成台阶部分。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前端宽度可以小于后端宽度。
当前端宽度小于后端宽度时,当第一突起4111沿着狭缝倾斜部分4321移动时防止第一突起4111的分离。
第一突起4111形成锁定台阶部分4111b,以对应于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台阶部分。也就是说,第一突起4111的锁定台阶部分4111b设置在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后端处。因此,第一突起4111不会与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分离。
第一狭缝432包括竖直部分4322。竖直部分4322的下端被连接到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上端。竖直部分4322在板引导件430的长度方向(竖直方向)上延伸。
第一狭缝432的竖直部分4322用作止动器。也就是说,第一突起4111的最大向上移动距离为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上端,因此,第一突起4111不沿着竖直部分4322滑动。
第一狭缝432的竖直部分4322可以形成台阶部分。在第一狭缝432的竖直部分4322中,前端的宽度可以窄于后端的宽度。第一突起4111形成锁定台阶部分4111b,以对应于第一狭缝432的竖直部分4322的台阶部分。也就是说,第一突起4111的锁定台阶部分4111b设置在第一狭缝432的竖直部分4322的后端处。因此,第一突起4111不会与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分离。
第一狭缝432包括第一突起插入部分4323,该第一突起插入部分设置在竖直部分4322的上端处,并且第一突起4111通过该第一突起插入部分被插入到第一狭缝432中。
第一突起插入部分4323可以被形成为与第一突起4111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第一突起插入部分4323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一突起4111的直径。更具体地,第一突起插入部分4323的直径大于第一突起的锁定台阶部分4111b的直径。
第一突起4111被插入到第一突起插入部分4323中。第一突起4111沿着竖直部分4322下降,并且间隔板410被紧固到板引导件430。第一突起4111沿着狭缝倾斜部分4321向下滑动或向上滑动,并且间隔板410移动。
可以形成多个第一狭缝432。在板引导件430中形成三个第一狭缝432。第二狭缝434被形成在这些第一狭缝432之间。第一狭缝432的数量不受限制,并且该数量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采用的范围内进行改变。
参考图18,第二狭缝434可以形成在板引导件430上。第二狭缝434在板引导件430的长度方向(竖直方向)上延伸。通过在水平方向上对板引导件430开口而形成第二狭缝434。
第二狭缝434设置在一个第一狭缝432与另一第一狭缝432之间。第二狭缝434和第一狭缝432设置成交替的。通过交替地设置第二狭缝434和第一狭缝432,力可以被分散并且板引导件430的弯曲应力(bending stress)可以被消除。
引导本体440的本体突起444被插入到第二狭缝434中,并且板引导件430沿着本体突起444滑动。
引导本体440的本体突起444在与引导本体440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突出。具体地,本体突起444在水平方向上从引导本体440突出。
更具体地,本体突起444被形成在第一盖441的前表面上。本体突起444被形成为从第一盖441向前突出。本体突起444具有在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侧表面。参照图18,本体突起44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板引导件430可以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齿条436。齿条436被连接到小齿轮423,以当引导电机420被操作时使板引导件430移动。齿条436将引导电机420的旋转力以线性运动的方式传输给板引导件430。齿条436设置在板引导件430的与面向间隔板410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面。具体地,齿条436可以设置在板引导件430的上部的后表面上。
气流转换器400包括引导电机420和引导本体440,板引导件430安装在该引导本体中。引导本体440设置在板引导件430的后方。引导本体440包括第一盖441、第二盖442和电机支撑板443。
第一盖441支撑板引导件430的后表面,并引导板引导件430的滑动。第一盖441的左端(即,第一盖441的外端)设置在第一塔110的外壁上。第一盖441的右端(即,第一盖441的内端)设置在第一塔110的内壁上。
第二盖442的外端与板引导件430的内表面进行接触。因此,板引导件430可以沿着第二盖442的外表面滑动。电机支撑板443设置在第一盖441的上端上,并且板443的一个表面支撑引导电机420,其另一侧支撑板引导件430。
电机支撑板443可以被形成为从第一盖441的上端向上突出。电机支撑板443设置在第二盖442的外侧上。电机支撑板443的上端设置在电机上方。更具体地,电机支撑板443的上端设置在小齿轮423的上方。
如图22所示,引导本体440可以包括导轨445,导轨445引导下文中将描述的辊412。
第一突起4111被形成在间隔板410上。更具体地,第一突起4111被形成在间隔板410的后表面上。参考图22,第一突起4111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与间隔板410的一端相邻。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第一突起4111的位置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采用的范围内进行改变。
第一突起4111可以形成锁定台阶部分4111b。参考图21,第一突起的锁定台阶部分4111b被形成为从第一突起4111的端部径向地向外突出。第一突起的锁定台阶部分4111b由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或竖直部分4322的台阶部分卡住,因此第一突起的锁定台阶部分不会被分离。
当板引导件430和第一狭缝432被升高或降低时,第一突起4111和间隔板410被引入或突出。当板引导件430被升高时,第一突起4111位于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下端处。当第一突起4111位于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下端处时,间隔板410沿周向方向移动,并通过第一板狭缝119被引入到塔式壳体140中。当板引导件430被降低时,第一突起4111位于第一狭缝432的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上端处。当第一突起4111位于狭缝倾斜部分4321的上端处时,间隔板410沿周向方向移动,并通过第一板狭缝119从塔式壳体140向外突出。
板引导件430包括穿过一侧而形成的第二狭缝434。引导本体440被形成为从一侧突出,并包括本体突起444,其中引导本体440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第二狭缝434中。
参考图18,气流转换器400包括摩擦减少突起437(friction reductionprotrusion),该摩擦减少突起将板引导件430和间隔板410彼此分离,以防止表面接触。摩擦减少突起437在水平方向上将间隔板410和板引导件430彼此分离。
摩擦减少突起437可以被形成在板引导件430和间隔板410的至少一者中。摩擦减少突起43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从板引导件430和间隔板410突出。在下文中,将基于摩擦减少突起437形成在板引导件430上的情况进行描述,但该描述可以依原样应用于形成在间隔板410上的摩擦减少突起437。
摩擦减少突起437被形成在板引导件430上,从面向间隔板410的表面突出,并且可以与间隔板410接触。具体地,摩擦减少突起437被形成为从前表面438向前突出,该前表面是板引导件430中的面向间隔板410的表面。
作为另一示例,摩擦减少突起437被形成在间隔板410上,从面向板引导件430的表面突出,并且可以与间隔板410接触。具体地,摩擦减少突起437被形成为从间隔板410中的面向板引导件430的后表面向后突出。
由于间隔板410在水平方向(第一方向)上往复运动,摩擦减少突起437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摩擦减少突起437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长的长度。摩擦减少突起437在第二方向(竖直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摩擦减少突起437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并小于板引导件430的宽度。如果摩擦减少突起437的宽度过宽,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摩擦减小效果,因此,优选地,宽度为5mm或更小。
因此,摩擦减少突起437减小了间隔板410与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板引导件430之间的摩擦。然而,如果仅设置一个摩擦减少突起437,则间隔板410的移动会变得不平稳。因此,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设置多个摩擦减少突起437。更优选地,三个摩擦减少突起437可以设置在板引导件430的上部部分、中间部分和下部部分上。
参考图18和图22,气流转换器400还可以包括辊412,该辊将塔式壳体140与间隔板410彼此分离,以防止塔式壳体140与间隔板410之间的表面接触。
辊412可以被安装在塔式壳体140和间隔板410中的任一者中。在本实施例中,辊412被安装在间隔板410中。辊412可以位于间隔板410的下部中。辊412的旋转轴线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辊412的旋转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辊412被安装在间隔板410的后表面的下部上,并且辊412由塔式壳体140的上表面支撑。辊412在支撑间隔板410的重量的同时沿塔式壳体140滑动。具体地,辊412由塔式壳体140的引导本体440支撑。辊412可以通过导轨445对引导本体440进行引导。
当辊412在沿竖直方向支撑间隔板410的同时在塔式壳体140中移动时,辊412可以减小塔式壳体140与间隔板410之间的摩擦,同时支撑间隔板410的重量。此外,当间隔板410移动时,辊412平稳地保持间隔板410。
具体地,即使当间隔板410朝向吹风空间105突出时,辊412也可以设置成在间隔板410的宽度方向上被偏压至一侧,以使得辊412由塔式壳体140支撑。具体地,辊412可以位于间隔板41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中距吹风空间105侧较远的一端处。
尽管附图中未示出,气流转换器400还可以包括引导销,该引导销将塔式壳体140和间隔板410分离,并被设置在塔式壳体140和间隔板410中的任一者中。
引导销可以被安装在塔式壳体140和间隔板410中的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销被安装在间隔板410上。引导销可以位于间隔板410的下部中。引导销被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圆形柱。引导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当引导销在沿竖直方向支撑间隔板410的同时在塔式壳体140上滑动时,可以在支撑间隔板410的重量的同时减小塔式壳体140与间隔板410之间的摩擦。引导销可以位于间隔板41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中距吹风空间105侧较远的一端处。
基于空气排出方向,气流转换器400设置在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的前方。空气从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被向前排出。当空气穿过第一内壁115或第二内壁125时,产生附壁效应。气流转换器400设置在第一内壁115或第二内壁125中,以选择性地改变风向。气流转换器400可以根据突出的程度(degree)产生广域风、集中风或上升气流。
气流转换器400的驱动方法如下。
参考图16和图17,当引导电机420被操作时,小齿轮423旋转,与小齿轮423啮合的齿条436移动,并且板引导件430升高或降低。
当板引导件430升高时,第一狭缝432和第二狭缝434的位置也会增高。第二狭缝434沿着本体突起444向下滑动。随着第一狭缝432的位置增高,第一突起4111逐渐地向右移动,并且间隔板410穿过板狭缝并突出到吹风空间105中。
也就是说,吹风空间105由间隔板410封闭。通过吹风空间105被排出的空气形成上升气流。
当板引导件430被降低时,第一狭缝432和第二狭缝434的位置也会降低。第二狭缝434沿着本体突起444滑动地升高。随着第一狭缝432的位置降低,第一突起4111逐渐地向左移动,并且间隔板410通过板狭缝被引入到塔式壳体140中。也就是说,吹风空间105由间隔板410打开。通过吹风空间105排出的空气被向前排出并向左右扩散,以形成广域风。
当板引导件430被升高或降低并位于中间时,间隔板410穿透板狭缝以封闭吹风空间105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吹风空间105被间隔板410部分地打开。通过吹风空间105被排出的空气被集中地向前排出,以形成集中风。
参考图14和图15,第一塔110被设置成朝向吹风空间105,并包括第一内壁115,第一排出端口117被形成在第一内壁115上。第二塔120被设置成朝向吹风空间105,并包括第二内壁125,第二排出端口被形成在第二内壁125上。加热器500被设置成与第一内壁115和第二内壁125中至少一个的内表面间隔开。在加热器500与第一内壁115之间形成有空气可以流动通过的空间,并且空气在该空间中流动。在加热器500与第二内表面之间形成空气可以流动通过的空间,并且空气在该空间中流动。空气在加热器500与内表面之间流动,从而形成空气壁(a wall of air)。因此,从加热器500散发的热量不能被传递到第一内壁115或第二内壁125,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内壁115和第二内壁125被过度加热。
参考图14和图15,第一塔110包括第一外壁114,该第一外壁被形成在第一内壁115的外侧上。第二塔120包括第二外壁124,该第二外壁被形成在第二内壁125的外侧上。加热器500被设置成与第一外壁114或第二外壁124的内表面间隔开。在加热器500与第一外壁11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气可以流动通过的空间,并且空气在该空间中流动。在加热器500和第二外壁12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气可以流动通过的空间,并且空气在该空间中流动。空气在加热器500与外壁的内表面之间流动,从而形成空气壁。因此,从加热器500散发的热量不能被传递到第一外壁114或第二外壁124,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外壁114和第二外壁124被过度加热。
参考图14和15,加热器500被设置成更靠近第一内壁115而不是第一外壁114。加热器500被设置成更靠近第二内壁125而不是第二外壁124。从第一排出端口117排出的空气高速地流动通过第一内壁115,从第二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高速地流动通过第二内壁125。当空气高速地流向第一内壁115和第二内壁125时,产生强制对流(forced convection),并且第一内壁115和第二内壁125可以更快地被冷却。然而,由于间接的附壁效应,空气低速地流向第一外壁114和第二外壁124。因此,第一外壁114的冷却速率比第一内壁115的冷却速率慢,第二外壁124的冷却速率比第二内壁125的冷却速率慢。因此,通过将加热器500设置成更靠近第一内壁115或第二外壁124,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塔式壳体140的过度加热。
参考图5,加热器500的下端设置成更靠近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的后下端,而不是其前下端。因此,排出空间103的下部处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其上部处的横截面面积。
从第一塔或第二塔120下端流出的空气的量最大,并且随着空气流向上部,空气穿过加热器500并被排出到吹风空间105中,流至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上端的空气的量最小。加热器500的下端可以设置成更靠近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的后下端而不是前下端,以形成适合于空气流量(air flow rate)的排出空间103。因此,可以补偿压力差以防止压力损失并提高效率。
加热器500还包括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用于遮挡空气以防止空气在散热销530与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之间流动。参考图5,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设置在加热器500的下端处,并朝向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的下端延伸。
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被置在塔式壳体140内。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的下端被设置在吸入格栅的上方。
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倾斜,以使得其后端设置在其前端的上方。
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延伸到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的后端。
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的下端被设置在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的上方。
如图7所示,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从下部水平板513的前端向左或向右延伸,并向后延伸。因此,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可以被形成为半圆形形状。可替代地,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可以被形成为具有与下部水平板513的宽度相同的宽度,如图5所示,并且可以延伸到后端。
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防止流动通过第一排出空间103a或第二排出空间103b的空气被直接地排出到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而不穿过加热器500。更具体地,流动路径遮挡构件540遮挡加热器500的后下端、左下端和右下端和第一塔110的内表面、以及加热器500的后下端、左下端和右下端和第二塔120的内表面。因此,阻挡了气流从加热器500的后下端、左下端和右下端被直接地排出到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从而提高了效率。
参考图24至图26,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除包括加热器500外,还可以包括用于对空气进行引导的空气引导件160,其中空气的方向已经被改变为朝向第一排出端口117或第二排出端口。
空气引导件160是用于将排出空间103中的空气流动方向转换为水平方向的部件。可以设置多个空气引导件160。
空气引导件160将从下侧流向上侧的空气转换为水平方向,转换后的空气流向排出端口117和排出端口127。
当需要对空气引导件160进行区分时,设置在第一塔110内的空气引导件被称为第一空气引导件161,设置在第二塔120内的空气引导件被称为第二空气引导件162。
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外端被联接到第一塔110的外壁。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内端与第一加热器501相邻。
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前端靠近第一排出端口117。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前端可以被联接到与第一排出端口117相邻的内壁。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后端与第一塔110的后端间隔开。
为了将从下侧流过来的空气引导到第一排出端口117,第一空气引导件161被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凸出的弯曲表面,并且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后端被设置成低于其前端。
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可以被分成为弯曲部分161f和平坦部分161e。
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平坦部分161e的后端靠近第一排出引导件。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平坦部分160e可以向前延伸,更具体地,可以相对于地面水平地延伸。
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1f的后端设置在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平坦部分上。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0f向前和向下延伸,同时形成弯曲表面。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0f的前端设置成低于其后端。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0f的前端与后端可以具有相对于地面10mm至20mm的水平距离。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0f的前端与后端之间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距离被定义为曲率长度。也就是说,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的曲率长度可以介于10mm至20mm之间。
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0f的前端的进入角度a4可以是10(度)。进入角度a4被定义为相对于地面的竖直线与第一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0f的前端的切线之间的角度。
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右端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器500的外侧相邻,其余部分被联接到第一塔110的内壁。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左端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外壁紧密接触或被联接到第一塔110的外壁。
因此,沿着排出空间103向上移动的空气从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后端流向其前端。换言之,已经穿过风扇装置300的空气被升高,并在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引导下流向后部。
第二空气引导件162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左右对称。
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外端被联接到第二塔120的外壁。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内端与第二加热器502相邻。
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前端靠近第二排出端口127。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前端可以被联接到与第二排出端口相邻的内壁。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后端与第二塔120的后端间隔开。
为了将从下侧流过来的空气引导到第二排出端口127,第二空气引导件162被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凸出的弯曲曲面,并且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后端设置成低于其前端。
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被分成为弯曲部分162f和平坦部分162e。
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平坦部分162e的后端靠近第二排出引导件。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平坦部分可以向前延伸,更具体地,可以相对于地面水平地延伸。
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2f的后端设置在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平坦部分162e的前端上。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2f向前和向下延伸,同时形成弯曲表面。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2f的前端设置成低于后端。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2f的前端和后端具有相对于地面10mm至20mm的水平距离。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2f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距离被限定为曲率长度。也就是说,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2f的曲率长度可以介于10mm至20mm之间。
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162f的前端的进入角度a4可以是10(度)。进入角度(a4)被限定为相对于地面的竖直线与第二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的前端的切线之间的角度。
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左端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加热器502的外侧相邻,其余部分被联接到第二塔120的内壁。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右端可以与第二塔120的外壁紧密接触或被联接到第二塔120的外壁。
因此,沿着排出空间103向上移动的空气从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后端流向其前端。换言之,已经穿过风扇装置300的空气被升高,并在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引导下流向后部。
当安装有空气引导件160时,在竖直方向上上升的空气的方向被改变为水平方向。因此,这是一个优点,因为具有均匀流量的空气可以从形成为上下长形的空气排出端口被排出。此外,还存在空气可以被水平地排出的效果。
当空气引导件160的进入角度a4较大或曲率长度较长时,存在一个问题,即空气引导件160对在竖直方向上上升的空气造成阻碍且噪音增大。相反,如果空气引导件的曲率长度较短,则空气引导件不会起到对空气进行引导的作用,并且不能将空气水平地排出。因此,当空气引导件设置成处于根据本公开的进入角度a4或者被形成为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曲率长度时,存在增加空气量(air volume,风量)和降低噪音的效果。
图33和图34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空气引导件与根据相关技术的空气引导件之间的效果差异的图表。
图33示出了根据空气引导件的入口角度a4,排出的空气量与风扇的旋转速度的比较。尽管在图33中未被提及,但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的曲率长度可能影响空气量。当风扇的旋转速度较低时,差异不大。然而,当风扇的旋转速度增加时,示例和比较示例之间在排出的空气量方面出现差异。例如,当风扇的旋转速度为2500RPM时,从根据相关技术的空气净化器中排出的流量约为13.4CMM,但是从具有根据本公开的空气引导件的空气净化器中排出的流量约为14CMM。当风扇基于相同RPM时,与相关技术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空气量增加约4%。
图34示出了根据空气引导件的入口角度a4,产生的噪音与风扇的空气量的比较。尽管在图34中未提及,但空气引导件的弯曲部分的曲率长度可能影响噪音。当排出的空气量较低时,差异不大。然而,当空气量增加时,在所产生的噪音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当空气量为10.0CMM时,根据相关技术的空气净化器产生的噪音约为40.5dB,但具有根据本公开的空气引导件的空气净化器产生的噪音约为40dB。基于相同的空气量,与相关技术相比,根据本公开存在使所产生的噪音降低约0.5dB的效果。
气流转换器400可以设置在加热器500的上方。更具体地,引导电机420可以设置在加热器500的上方。引导电机420产生驱动力,间隔板410改变排出的空气,并且板引导件430将引导电机420的驱动力传输到间隔板410。间隔板410和板引导件430可以设置在加热器500的前方,而引导电机420设置在加热器500的上方。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并且防止引导电机420干扰排出空间103内的气流。引导电机420是产生热量的部件,并存在引导电机420容易受热损坏的缺点。因此,通过将引导电机420设置在加热器500的上方,引导电机420没有被设置在空气流动路径上,并且可以防止加热器500与引导电机420的热对流。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4描述从顶部看到的围绕加热器流动的气流。穿过风扇装置300的空气在加热器的前方上升。从加热器的前方上升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成朝向后方。大部分空气通过加热器进行加热,热空气被排出进入到吹风空间中。一些空气流动通过加热器与外壁114和124之间的空间。该空气在加热器与外壁之间形成空气幕(air curtain,风障),防止热量从加热器对流至外壁。一些其他空气流入到加热器与内壁之间的空间中。该空气在加热器与内壁之间形成空气幕,防止热量从加热器对流至内壁。
图2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的水平气流的示例图。
参考图27,当提供水平气流时,第一间隔板411被隐藏在第一塔110内,第二间隔板412被隐藏在第二塔120内。
第一排出端口117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出端口127的排出空气在吹风空间105中彼此汇合,并经过前端112和前端122以向前流动。
此外,吹风空间105后方的空气可以被引导进入吹风空间105中,随后向前流动。
并且,第一塔110周围的空气可以沿第一外壁114向前流动,第二塔120周围的空气可以沿第二外壁124向前流动。
由于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呈长形,并且设置成左右对称,因此流向第一排出端口117和第二排出端口127的上侧的空气以及从第一排出端口和第二排出端口的下侧流出来的空气可以更均匀地形成。
此外,从第一排出端口和第二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在吹风空间105中合并,从而改善了排出空气的平直度,并且空气可以流至更远的位置。
图2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的上升气流的示例图。
参考图28,当提供上升气流时,第一间隔板411和第二间隔板412突出到吹风空间105并阻挡吹风空间105的前部。
由于吹风空间105的前部被第一间隔板411和第二间隔板412阻挡,因此从排出端口117和127排出的空气沿着第一间隔板411和第二间隔板412的后表面上升,并被排出到吹风空间105的顶部。
通过在空调1中形成上升气流,可以防止排出的空气直接地流向用户。此外,当室内空气进行循环时,空调1可以按照上升气流进行操作。
例如,当一空调和一空调同时使用时,可以通过将空调1按照上升气流进行操作来促进室内空气的对流,并且可以更快地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
在下文中,将对用于降低噪音和噪音尖锐度的空调风扇320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29,本公开的风扇320包括:毂328,被连接至旋转轴线Ax;多个叶片325,其以预定间隔被安装在毂328的外周表面上;以及护罩32,其与毂328间隔开以围绕毂328并连接到多个叶片325中每一个的一端。
风扇320还可以包括背板324,该背板设置有用于联接旋转中心轴线的毂328。取决于实施例,可以省略背板324和护罩32。毂328具有圆柱形形状,该圆柱形形状的外周表面平行于旋转轴线Ax。
可以设置从背板324延伸的多个叶片325。叶片325可以延伸,使得叶片325的轮廓是弯曲的。
叶片325构成风扇320的旋转叶片,并执行将风扇320的动能传递到流体的作用。多个叶片325可以以预定间隔设置,并且可以在背板324上设置成幅射状形状(radialshape)。多个叶片325中的每一个的一端被连接到毂328的外周表面。
此外,护罩32被连接(联接)到叶片325的一端。护罩32被形成在与背板324相对的位置处,并且可以形成为圆环形形状。护罩32和毂328均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
护罩32具有:吸入端部分321,流体被引入到该吸入端部分中;以及排出端部分323,流体通过该排出端部分被排出。护罩32可以被形成为弯曲的,使得护罩32的直径从排出端部分323朝向吸入端部分321减小。
也就是说,风扇32可以包括连接部分322,该连接部分以弯曲的方式连接吸入端部分321和排出端部分323。连接部分可以被倒圆以具有曲率,使得护罩32的内部横截面面积(inner cross-sectional area)变宽。
护罩32可以与背板324和叶片325一起形成流体的移动通道。在流体的移动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叶片325的旋转,沿中心轴线方向被引入的流体沿风扇320的周向方向流动。
也就是说,风扇320可以借助于离心力通过增加流速而沿着风扇320的径向方向排出流体。
被联接到叶片325的端部的护罩32可以被形成为与背板324间隔预定间隔。护罩32被设置为具有平行面对背板324的表面。
在下文中,将对叶片325和形成在叶片325中的凹口40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30和图31,每个叶片325包括:前缘33(leading edge),其在毂328的旋转方向上限定一个表面:后缘(trailing edge),其在与前缘33相反的方向上限定一个表面:负压表面34,其将边缘37的上端和前缘33的上端彼此连接,并具有比前缘33的面积和后缘37的面积大的面积;以及压力表面36,其将前缘33的下端和后缘37的下端彼此连接,并面向负压表面34。
也就是说,在每个叶片325中,板形状的负压表面34和压力表面36分别限定了最宽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形成了叶片325的两个侧表面,并且与长度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图31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形成了前缘33和后缘37。后缘37的面积和前缘33的面积小于负压表面34的面积和压力表面36的面积。
前缘33位于后缘37的上方(基于图31)。
每个叶片325包括多个凹口40,以减小由风扇产生的噪音和噪音的尖锐度。
每个凹口40可以被形成在前缘33的一部分和负压表面34的一部分上。此外,前缘33和负压表面34相遇处的角部(corner)35在向下方向上凹陷,因此可以形成凹口40。也就是说,每个凹口40被形成在前缘33的中间部分和上端部分以及负压表面34上与前缘33相邻的部分区域上。
凹口40的横截面形状不受限制,并且可以具有各种形状。然而,优选地,凹口40的横截面形状具有U形形状或V形形状,以便提高风扇的效率并降低风扇的噪音。将在下文中描述凹口40的形状。
凹口40的宽度W可以从底部向顶部扩展。凹口40的宽度W可以逐渐地朝向顶部扩展,或者朝向顶部呈台阶状扩展。
凹口40的方向可以是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任意圆周的切线方向。此处,凹口40的方向是指凹口40的长度L11的方向。也就是说,凹口40的相同横截面形状沿圆周的切线方向延伸。
凹口40可以沿着以风扇320的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任意圆周的弧而形成。也就是说,凹口40可以具有弯曲形状。具体地,凹口40的相同横截面形状沿着圆周而形成。
随着远离前缘33与负压表面34相遇的点,凹口40的深度H11可以减小。凹口40的深度H11在中心处较高,并在长度方向上朝向两端减小。
在下文中,将对每个凹口40的形状进行详细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凹口40的横截面形状为V形形状。
具体地,凹口40可以包括:第一倾斜表面42;第二倾斜表面43,其面向第一倾斜表面42并被连接到第一倾斜表面42的下端;以及底线(bottom line,底部线)41,其被限定为被连接到第一倾斜表面42和第二倾斜表面43。
第一倾斜表面42和第二倾斜表面43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随着其上行而增加。第一倾斜表面42和第二倾斜表面43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逐渐地或呈台阶地增加。第一倾斜表面42和第二倾斜表面43中的每者都可以是平坦的或弯曲的。第一倾斜表面42和第二倾斜表面43中的每者都可以具有三角形形状。
底线41可以在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任意圆周的切线方向上延伸。作为另一示例,底线41可以沿着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任意圆周而延伸。也就是说,底线41可以形成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弧。
底线41与凹口40的长度L11相同。底线41的方向是指凹口40的方向。底线41的方向可以是用于减小在前缘33和负压表面34中发生的流动分离(flow separation)以及减小空气阻力的方向。
具体地,底线41可以相对于与旋转轴线Ax垂直的水平平面具有0度至10度的倾角。优选地,底线41可以平行于与旋转轴线Ax垂直的水平平面。因此,当叶片325旋转时,可以通过凹口40来减小阻力。
底线41的长度L11可以比前缘33的高度H22长。如果底线41的长度L11过短,则无法减小在负压表面34上发生的流动分离,如果底线41的长度L11过长,则风扇的效率降低。
凹口40的长度L11(底线41的长度L11)可以大于凹口40的深度H11和凹口40的宽度W。优选地,凹口40的长度L11可以是5mm至6.5mm,凹口40的深度H11可以是1.5mm至2.0mm,凹口40的宽度W可以是2.0mm至2.2mm。
凹口40的长度L11是凹口40深度H11的2.5倍至4.33倍,凹口40的长度L11是凹口40宽度W的2.272倍至3.25倍。
底线41的一端位于前缘33上,底线41的另一端位于负压表面34上。优选地,底线41的一端位于前缘33处的点的位置为前缘33的中间高度。
角部35与底线41的一端位于前缘33处的点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小于底线41的另一端位于负压表面34上的点与角部35之间的分隔距离。
优选地,底线41的另一端位于负压表面34上的点的位置介于负压表面34宽度的1/5点至1/10点之间。
由底线41与负压表面34形成的角度A11以及由底线41与前缘33形成的角度A12不受限制。优选地,由底线41与负压表面34形成的角度A11小于由底线41与前缘33形成的角度A12。
优选地,提供了三个凹口40。凹口40可以包括:第一凹口40;第二凹口40,其定位得比第一凹口40更远离毂328;以及第三凹口40,其定位得远离第二凹口40。优选地,凹口40之间的分隔距离为6mm至10mm。凹口40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大于凹口40的深度H11和凹口40的宽度W。
前缘33被分成为与毂328相邻的第一区域S1和与护罩32相邻的第二区域S2,三个凹口40中的两个可以位于第一区域S1中,其余凹口40可以位于第二区域S2中。
具体地,第一凹口40和第二凹口40可以位于第一区域S1中,第三凹口40可以位于第二区域S2中。更具体地,第一凹口40距毂328的分隔距离可以是前缘33长度的19%至23%,第二凹口40距毂328的分隔距离可以是前缘33长度的40%至44%,第一凹口40距毂328的分隔距离可以是前缘33长度的65%至69%。
在多个凹口40中,与毂328间隔最远的凹口40可以具有最长的长度。具体地,第三凹口40的长度L11可以大于第二凹口40的长度L11,并且第二凹口40的长度L11可以大于第一凹口40的长度L11。
根据凹口40的形状、布置和数量,可以减少风扇的叶片325中发生的流动分离,因此,可以减小由风扇引起的噪音。
参考图32,在经过前缘33的一些流体中,经过凹口40的流体流产生湍流,并沿着叶片表面流动,并与经过前缘33的流体相混合。因此,在叶片表面上不发生流动分离的状态下,流体沿着表面流动,因此,对噪音的降低进行了改善。
参考图33和图34,可以看出,当在相同环境中对普通风扇(比较示例)和实施例的噪音和尖锐度进行测试时,实施例中的噪音和尖锐度显著地降低。
将参考图35至图39对能够形成上升气流的另一实施例的气流转换器700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在与图16至图22的实施例不同的方面来描述气流转换器700,并且不再具体描述视为与图16至图22的实施例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转换器700可以将流动通过吹风空间105的水平气流转换成上升气流。
气流转换器700包括设置在第一塔110中的第一气流转换器701和设置在第二塔120中的第二气流转换器702。第一气流转换器701和第二气流转换器702左右对称,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
气流转换器700包括:引导板710,设置在塔中并突出到吹风空间105;引导电机720,其提供驱动力以使引导板710移动;动力传输构件730,其将引导电机720的驱动力提供给引导板710;以及板引导件740,其设置在塔内,以引导引导板710的移动。
引导板710可以被隐藏在塔内,并且当引导电机720被操作时可以突出到吹风空间105。引导板710包括设置在第一塔110中的第一引导板711和设置在第二塔120中的第二引导板7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板711设置在第一塔110内,并且可以选择性地突出到吹风空间105。类似地,第二引导板712设置在第二塔120内,并且可以选择性地突出到吹风空间105。
为此,分别形成了穿透第一塔110的内壁115的板狭缝119和穿透第二塔120的内壁125的板狭缝129。
在第一塔110中形成的板狭缝119被称为第一板狭缝119,在第二塔120中形成的板狭缝被称为第二板狭缝129。
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设置成左右对称。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呈长形。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可以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V倾斜。
第一引导板711的内端711a可以暴露于第一板狭缝119,第二引导板712的内端712a可以暴露于第二板狭缝129。
优选地,内端711a和712a不从内壁115和125突出。当内端711a和712a从内壁115和125突出时,可以诱发附加的附壁效应。
当竖直方向为0时,第一塔110的前端112以第一倾角形成,并且第一板狭缝119以第二倾角形成。第二塔120的前端122也以第一倾角形成,并且第二板狭缝129以第二倾角形成。
第一倾角可以形成于竖直方向与第二倾角之间,第二倾角应大于水平方向。第一倾角和第二倾角可以彼此相同,或者第二倾角可以大于第一倾角。
基于竖直方向,板狭缝119和129可以设置成比前端112和122更倾斜。
第一引导板711设置成平行于第一板狭缝119,第二引导板712设置成平行于第二板狭缝129。
引导板710可以被形成为平坦或弯曲板形状。引导板710可以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伸长,并且可以设置在吹风空间105的前方。
引导板710可以阻挡流入吹风空间105的水平气流,并可以将气流的方向转换成向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板711的内端711a和第二引导板712的内端712a可以彼此紧靠或彼此靠近,以形成上升气流。不同于本实施例,一个引导板710可以与相对的塔紧密接触,以形成上升气流。
当气流转换器700未在操作时,第一引导板711的内端711a可以封闭第一板狭缝119,第二引导板712的内端712a可以封闭第二板狭缝129。
当气流转换器700被操作时,第一引导板711的内端711a可以穿过第一板狭缝119并突出到吹风空间105,第二引导板712的内端712a可以穿过第二板狭缝129并突出到吹风空间105。
由于第一引导板711封闭第一板狭缝119,因此可以防止第一排出空间103a中的空气泄漏。由于第二引导板712封闭第二板狭缝129,因此可以防止第二排出空间103b中的空气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板711和第二引导板712被旋转,以突出到吹风空间105。不同于本实施例,第一引导板711和第二引导板71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以滑动方式线性地移动,以突出到吹风空间105。
当从俯视图查看时,第一引导板711和第二引导板712中的每者被形成为弧形形状。第一引导板711和第二引导板712中的每者都形成预定曲率半径,并且曲率中心位于吹风空间105中。
当引导板710被隐藏在塔内时,优选地,在径向方向上引导板710内侧的体积大于在径向方向上引导板710外侧的体积。
引导板710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发光构件750(诸如LED)可以设置在引导板710中,并且整个引导板710可以通过发光构件750所产生的光而发射光。发光构件750可以设置在塔内的排出空间103中,并且可以设置在引导板710的外端712b上。
可以沿引导板710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发光构件750。
引导电机720包括向第一引导板711提供旋转力的第一引导电机721,以及向第二引导板712提供旋转力的第二引导电机722。
第一引导电机721可以被分别布置在第一塔内的上侧和下侧上,并且如果需要对第一引导电机进行区分,则第一引导电机可以被分成为上部第一引导电机721和下部第一引导电机721。上部第一引导电机设置成低于第一塔110的上端111,下部第一引导电机设置成高于风扇320。
第二引导电机722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塔内的上侧和下侧上,如果需要对第二引导电机722进行区分,则第二引导电机722可以被分成为上部第二引导电机722a和下部第二引导电机722b。上部第二引导电机设置成低于第二塔120的上端121,下部第二引导电机设置成高于风扇3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电机721和第二引导电机722的旋转轴沿竖直方向设置,使用齿条齿轮结构来传输驱动力。动力传输构件730包括:驱动齿轮731,被联接到引导电机720的电机轴;以及齿条732,被联接到引导板710。
驱动齿轮731是一小齿轮,并在水平方向上旋转。齿条732被联接到引导板710的内表面。齿条732可以被形成为与引导板710相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齿条732被形成为弧形形状。齿条732的齿设置成朝向塔的内壁。
齿条732设置在排出空间103中,并可以与引导板710一起转动。
板引导件740可以对引导板710的转动运动进行引导。当使引导板710转动时,板引导件740可以支撑引导板710。
在本实施例中,板引导件740设置在齿条732的基于引导板710的相对侧上。板引导件740可以支撑由齿条732施加的力。不同于本实施例,与引导板的转动半径相对应的沟槽可以被形成在板引导件740中,并且引导板可以沿着沟槽移动。
板引导件740可以被组装到塔的外壁114和124。板引导件740可以在径向方向上设置在引导板710的外部,因此,可以最小化与流动通过排出空间103的空气的接触。
板引导件740包括移动引导件742、固定引导件744和摩擦减少构件746。移动引导件742可以被联接到与引导板一起移动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引导件742可以被联接到齿条732或引导板710,并可以与齿条732或引导板710一起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引导件742设置在引导板710的外表面710b上。当从俯视图查看时,移动引导件742被形成为弧形形状,并且被形成为具有与引导板710相同的曲率。
移动引导件742的长度比引导板710的长度短。移动引导件742设置在引导板710和固定引导件744之间。移动引导件742的半径大于引导板710的半径且小于固定引导件744的半径。
当移动引导件742移动时,由于与固定引导件744相互接合,移动可能受到限制。固定引导件744设置成从移动引导件742径向地向外,并可以支撑移动引导件742。
固定引导件744形成有引导沟槽745,移动引导件742被插入到引导沟槽745中并移动。引导沟槽745被形成为与移动引导件742的旋转半径和曲率对应。
引导沟槽745被形成为弧形形状,并且移动引导件742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引导沟槽745中。引导沟槽745被形成为在向下方向上凹入。移动引导件742被插入到引导沟槽745中,并且引导沟槽745可以支撑移动引导件742。
当移动引导件742旋转时,移动引导件742由引导沟槽745的前端745a支撑,以限制移动引导件742在一个方向(突出进入到吹风空间中的方向)上的旋转。
当移动引导件742旋转时,移动引导件742由引导沟槽745的后端745b支撑,以限制移动引导件742在另一方向(被存储到塔内的方向)上的旋转。
此外,当移动引导件742移动时,摩擦减少构件746减少移动引导件742与固定引导件744之间的摩擦。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辊作为摩擦减少构件746,并且在移动引导件742与固定引导件744之间提供滚动摩擦。辊的轴沿上下方向形成,并被联接到移动引导件742。
可以通过摩擦减少构件746来减少摩擦和操作噪音。摩擦减少构件746的至少一部分在移动引导件742的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
摩擦减少构件746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并在径向方向上可以由固定引导件744弹性地支撑。
也就是说,取代移动引导件742,摩擦减少构件746弹性地支撑固定引导件744,并且当引导板710旋转时,摩擦减少构件可以减少摩擦和操作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减少构件746与引导沟槽745的前端745a和后端745b接触。
同时,还可以设置电机安装件760,用于支撑引导电机720并将引导电机720固定到塔。
电机安装件760设置在引导电机720下方,并支撑引导电机720。引导电机720被组装到电机安装件760。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安装件760被联接到塔的内壁114和125。电机安装件760可以与内壁114和124一体地制造。
<空气引导件的另一示例>
参考图40和图41,用于将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为水平方向的空气引导件160设置在排出空间103中。可以设置多个空气引导件160。
空气引导件160将从下侧流向上侧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为水平方向,并且转换后的空气流向排出端口117和127。
当需要对空气引导件进行区分时,位于第一塔110内的空气引导件被称为第一空气引导件161,位于第二塔120内的空气引导件被称为第二空气引导件162。
设置多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并且多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沿上下方向设置。设置多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并且多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沿上下方向设置。
当从正面查看时,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可以被联接到第一塔110的内壁和/或外壁。当从侧面查看时,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后端161a靠近第一排出端口117,并且其前端161b与第一塔110的前端间隔开。
为了将从下侧流过来的气流引导至第一排出端口117,多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凸出的弯曲表面。
多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使前端161b设置成低于后端161a,因此,可以将空气引导到第一排出端口117,同时最小化从下侧流过来的空气的阻力。
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左端161c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左壁紧密接触或联接。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右端161d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右壁紧密接触或联接。
因此,沿着排出空间103向上移动的空气从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前端流向其后端。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相对于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左右对称。
当从正面查看时,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被联接到第二塔110的内壁和/或外壁。当从侧面查看时,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后端162a靠近第二排出端口127,并且其前端162b与第二塔120的前端间隔开。
为了将从下侧流过来的气流引导至第二排出端口127,多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凸出的弯曲表面。
多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使前端162b设置成低于后端162a,因此,可以将空气引导到第二排出端口127,同时最小化从下侧流过来的空气的阻力。
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左端162c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二塔120的左壁紧密接触或联接。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右端162d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右壁紧密接触或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从下侧到上侧被称为2-1空气引导件162-1、2-2空气引导件162-2、2-3空气引导件162-3、2-4空气引导件162-4。
在2-1空气引导件162-1和2-2空气引导件162-2中,前端162b设置成低于后端162a,并将空气朝向后上侧引导。
同时,在2-3空气引导件162-3和2-4空气引导件162-4中,后端162a设置成低于前端162b,并将空气朝向后下侧引导。
空气引导件的这种设置允许排出空气汇聚到吹风空间105高度的中间处,因此,可以增加排出空气的到达距离。
2-1空气引导件162-1和2-2空气引导件162-2各自被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弯曲表面,并且设置在下侧的2-1空气引导件162-1可以被形成为比2-2空气引导件(162-2)更凸出。
设置在2-3空气引导件162-3和2-4空气引导件162-4下侧的2-3空气引导件162-3向上凸出,但2-4空气引导件162-4被形成为平板形状。
设置在下侧的2-2空气引导件162-2形成了比2-3空气引导件162-3更凸出的弯曲表面。也就是说,空气引导件的弯曲表面可以从下侧到上侧逐渐地变得平坦。
设置在最上侧的2-4空气引导件162-4的后端162a低于前端162b,并且具有平坦形状。由于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构造与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构造对称,因此省略了对第一空气引导件的详细描述。
参考图42,图4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另一实施例的空调。
参考图42,可以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穿透塔基座130的上表面131的第三排出端口132。在第三排出端口132中还布置有用于引导经过滤的空气的第三空气引导件133。
第三空气引导件133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第三空气引导件133的上端133a设置在前方,下端133b设置在后方。也就是说,上端133a设置在下端133b的前方。
第三空气引导件133包括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多个叶片(vane)。
第三空气引导件133设置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之间,设置在吹风空间105的下方,并将空气朝向吹风空间105排出。第三空气引导件133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角被限定为空气引导角度C。
根据本公开的空调具有以下效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加热器,用户可以将通过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控制到期望温度,并通过散热销将壳体中流动的空气引导到排出端口,从而可以省略壳体内的单独引导件。
此外,根据本公开,由于多个散热销被连接到两个散热管,因此散热销被牢固地固定,并且具有很强的抗外部冲击、耐热和抗氧化性。
此外,根据本公开,由于多个散热销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加热器占用的空间较小,并且散热管和散热销之间的传热优异。
此外,根据本公开,可以将盖和主体彼此紧密地联接而没有间隙,在盖和主体彼此联接的状态下,可以提高给予用户的美感。此外,当将盖和主体彼此分离时,外力被施加到盖分离单元,使得主体和盖可以容易地彼此分离。
此外,根据本公开,从第一塔排出的空气和从第二塔排出的空气诱发附壁效应,随后它们彼此汇合并被排出。因此,可以增加排出空气的平直度和到达距离。
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对权利要求的描述中将清楚地理解其他未被提及的效果。
<热结构>
参考图43至图4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1010包括设置成彼此间隔的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以及被设置在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之间的加热销。
第一散热板1030可以具有近似四边形的板形状。具体地,第一散热板1030包括第一散热板主体1031,该第一散热板主体具有第一联接表面,加热鳍片1050(heating fin,加热翅片)的一端被联接到该第一联接表面。
在第一散热板主体1031中形成有供紧固构件1061穿过的第一通孔1033。可以形成多个第一通孔1033,并且多个第一通孔1033可以形成得与第一散热板主体1031的四个角部相邻。
第一散热板1030还包括两个弯折部分1032,这两个弯折部分从散热板主体1031的两个侧端弯折并延伸。第一散热板1030可具有由散热板主体1031和两个弯折部分1032形成的
Figure BDA0003767014900000601
形状。
第二散热板1040可以具有近似四边形的板形状。具体地,第一散热板1040包括第二散热板主体1041,该第二散热板主体具有第二联接面,加热鳍片1050的另一端被联接到该第二联接面。
在第二散热板主体1041中形成第二通孔1043,紧固构件1061被联接到该第二通孔。可以形成多个第二通孔1043,并且多个第二通孔1043可以被形成为与第二散热板主体1041的四个角部侧相邻。
加热器组件1010还包括与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联接的加热元件1020。加热元件1020可以被设置为粘附地附接到第一散热板1030。
具体地,加热元件1020可以设置在第一散热板1030的
Figure BDA0003767014900000602
形状中,即,设置由第一散热板主体1031和弯折部分1032限定的凹陷空间中。加热元件1020可以具有薄的六面体形状。
例如,加热元件1020可以是平面加热器(planar heater)。与PTC加热器相比,平面加热器具有较高的加热速率和较低的热阻,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电效率和恒定的浪涌电流供应(supply of inrush current)来改善加热器操作的稳定性。
加热元件1020可以包括加热电阻器和将该加热电阻器的两端彼此连接的电极。例如,加热电阻器可以被配置为具有糊状(paste膏状)组合物,该糊状组合物包括银和选自碳纳米管和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另一示例,加热电阻器可以被配置为具有糊状组合物,该糊状组合物包括从碳纳米管和碳纤维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和银,并且还包括从钌和钯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在加热元件1020中形成加热器孔1023,紧固构件1061被联接到该加热器孔。可以形成多个加热器孔1023,并且多个加热器孔1023可以被形成为与加热元件1020的四个角部相邻。
粘合部分1070可以被设置在加热元件1020和第一散热板1030之间。也就是说,加热元件1020可以通过连结部分1070被粘附到第一散热板1030上。
粘合部分1070可以被构造成移除加热元件1020和第一散热板1030之间的间隙,以增加接触面积,并提高从加热元件1020朝向第一散热板1030的热传导性能。例如,粘合部分1070可以由油脂(10油脂)或导热粘合剂(10热结合剂)构成。
粘合部分1070通过施加油脂(10油脂)或导热粘合剂(10热结合剂),随后对它们进行干燥而构造,并且粘合部分被配置为具有这样的表面形状,加热元件1020和第一散热板1030在该表面形状中彼此接触,即,具有
Figure BDA0003767014900000611
形状。
紧固构件1061可以穿过加热元件1020和粘合部分1070,并且可以被插入到第一散热板1030中。因此,在粘合部分1070中可以形成粘合孔1073,紧固构件1061穿过该粘合孔。可以形成多个粘合孔1073,并且多个粘合孔1073可以被形成为与粘合部分1070的四个角部相邻。
加热鳍片1050被设置在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之间,并且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对应于加热鳍片1050的高度。
加热销1050可以由波状鳍片组成,其中,薄的销被多次弯折或弯曲以形成波纹部分1050a。
在附图中,示出了波纹部分1050a通过以锯齿形形状(zigzag shape,Z形)重复被弯折成
Figure BDA0003767014900000612
形状的部分而构成。然而,与此不同的是,波纹部分可以通过以锯齿形形状重复被弯折成三角形形状的部分而构成,或者通过以锯齿形形状重复被弯折成波状形状的部分而构成。
加热销1050可以被配置为包括多个波纹销。具体地,加热销1050包括:第一波纹销1051,其具有多个波纹部分1050a;第二波纹销1053,被设置成与第一波纹销1051的一侧相邻且具有多个波纹部分1050a;以及第三波纹销1055,被设置成与第二波纹销1053的一侧相邻且具有多个波纹部分1050a。
被设置在第一波纹销至第三波纹销1051、1053和1055每者中的波纹部分1050a可以被配置为具有设定节距10P。此外,第一波纹翅片至第三波纹翅片1051、1053和1055可以设置成在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的长度方向(基于图43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例如,第一波纹销1051和第二波纹销1053可以设置成以第一设定距离S1间隔,第二波纹销1053和第三波纹销1055可以设置成以第二设定距离S2间隔。第一设定距离S1或第二设定距离S2可以被形成为大于设定节距P。此外,第一设定距离S1和第二设定距离S2可以被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值。
由于第一波纹销至第三波纹销1051、1053和1055设置成彼此间隔开,因此当空气穿过加热器组件1010时,可以防止空气的流动阻力增加。
加热器组件1010还包括紧固装置1060,该紧固装置将第一散热板1030、第二散热板1040、加热销1050和加热元件1020彼此联接。加热器组件1010的联接状态可以由紧固装置1060牢固地保持。
紧固装置1060包括被联接到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以及加热元件1020上的紧固构件1061。紧固构件1061可以被插入到第一散热板1030的第一通孔1033、第二散热板1040的第二通孔1043和加热元件1020的加热器孔1023中。
具体地,紧固构件1061穿过加热元件1020的加热器孔1023且朝向第一散热板1030侧延伸,并且穿过第一散热板1030的第一通孔1033且朝向第二散热板1040侧延伸。此外,紧固构件1061可以被联接到第二散热板1040的第二通孔1043上。
由于紧固构件1061被设置在与加热销1050的外侧间隔开的位置处,因此当紧固构件1061被紧固到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以及加热元件1020时,紧固件1061可以不干扰加热销1050。也就是说,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的面积或加热元件1020的面积可以大于加热鳍片1050所占的面积。
紧固构件1061可以包括螺栓或铆钉。
当紧固构件1061由螺栓构成时,可以在第一散热板1030的通孔1033和第二散热板1040的通孔43以及加热元件1020的加热器孔1023中形成螺纹。此外,紧固装置1060还可以包括与螺栓1061联接的螺母1065。螺母1065可以被设置在第二散热板主体1041中,并被紧固到已经穿过第二通孔1043的螺栓1061。
紧固装置106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之间的弹簧1063。例如,弹簧1063可以由张力螺旋弹簧(tension coil spring,张力卷簧)构成。
弹簧1063被设置成盘绕螺栓1061的外周表面。也就是说,由于螺栓1061被插入到弹簧1063中以对弹簧1063进行支撑,因此当弹簧1063变形时,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横向变形(lateral deformation,侧向变形)。
紧固装置1060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弹簧1063的弹簧固定部分1064a和1064b。弹簧固定部分1064a和1064b包括设置在第一散热板1030中的第一固定部分1064a和设置在第二散热板1040中的第二固定部分1064b。
第一固定部分1064a可设置在第一散热板主体1031的第一联接表面上且被联接到弹簧1063的一个端部。此外,第二固定部分1064b可设置在第二散热板主体1041的第二联接表面上且被联接到弹簧1063的另一端。
将对使用紧固装置1060的加热器组件1010的组装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将加热销1050设置在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之间,且弹簧1063的两端被固定到第一固定部分1064a和第二固定部分1064b。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借助于弹簧1063的恢复力而在使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受到力。因此,加热鳍片1050可以与第一散热板1030和第二散热板1040紧密接触。
多个紧固构件1061可以穿过第一散热板1030和加热元件1020并可被插入到第二散热板1040中以被紧固。此外,螺母1065可设置在第二散热板1040中,并可以被紧固到紧固构件1071。
根据该组件,加热器组件1010的部件(即,与加热元件1020联接的第一散热板1030、加热销1050和第二散热板1040)被牢固地紧固,并且部件的联接状态可以通过紧固构件1061的紧固力和弹簧1063的恢复力来保持。
图4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中的气流的立体图。
参考图4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1010可以被安装在用于产生气流的装置(例如空气净化器)中。
空气可以从加热器组件1010的一侧(A,入口侧)被引入并加热,随后被排出到另一侧(B,出口侧)。
加热销1050可以包括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延伸的热交换表面,并可以在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弯折,以形成多个波纹部分1050a。空气可以流动通过一空间,该空间形成了多个波纹部分1050a之间的节距P以及第一至第三波纹销1051、1053和1055之间的间隔空间S1和间隔空间S2。
因此,可以在降低流的流动阻力的同时改善热交换性能。
图48是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的空气净化器的构造的视图。
加热器组件1010可以被设置在空调内。
加热器组件1010是设置在第一排出空间103a或第二排出空间103b中用于对流动空气进行加热的部件。加热器组件1010可以设置在空调的第一塔110或第二塔120中。加热器组件1010可以设置在塔基座130中。
加热器组件1010可以设置成使得空气的流入方向面向下且排出方向面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加热销1050的热交换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多个波纹部分1050a可以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此外,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波纹销至第三波纹销1051、1053和1055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根据本公开的空调具有以下效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加热器,用户可以将通过排出端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控制到期望温度,并通过散热销将在壳体中流动的空气引导到排出端口,因此,可以在壳体内省略单独的引导件。
此外,根据本公开,由于多个散热销被连接到两个散热管,因此散热销被牢固地固定,并且具有很强的抗外部冲击、耐热和抗氧化性。
此外,根据本公开,由于多个散热销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加热器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并且散热管和散热销之间的传热优异。
此外,根据本公开,可以将盖和主体紧密地彼此联接在一起而没有间隙,在盖和主体彼此联接的状态下,可以提高给予用户的美感。此外,当将盖和主体彼此分离时,外力被施加到盖分离单元上,使得主体和盖可以容易地彼此分离。
此外,根据本公开,从第一塔被排出的空气和从第二塔被排出的空气会诱发附壁效应,随后它们彼此汇合并被排出。因此,可以增加排出空气的平直度和到达距离。
通过将散热销布置在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之间,可以防止散热销被暴露于外部,因此,可以提供高度可靠的加热器组件,所述加热器组件即使受到外部冲击也不会变形。
此外,由于散热销由形成了波纹部分的波状鳍片构成,因此很容易地制造散热销并改善其散热性能。
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不改变技术思想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具体形式实施本公开。因此,应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中都是说明性的和非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下文将描述的权利要求的范围而不是上述详细描述来指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含义和范围以及源自等效概念的任何改变或修改应被解释为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包括:
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包括吸入端口,空气通过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并且所述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在其中容纳过滤器;
塔式壳体,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基座壳体的上方并包括排出端口,从所述吸入端口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端口被排出;以及
加热器,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塔式壳体内,以对所述空气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
散热管,被配置为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以及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散热管,及
多个散热销,被配置为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并且
所述第一散热管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所述散热销形成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散热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三散热管具有曲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散热销包括:第一管孔,所述第一散热管被插入到所述第一管孔中;以及第二管孔,所述第二散热管被插入到所述第二管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散热销的散热表面是所述散热销的最宽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散热销的散热表面限定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散热销布置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多个散热销的节距小于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之间的分隔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排出端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
所述散热销改变被吸入的空气的方向,以将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排出端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散热销的材料和所述散热管的材料彼此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散热管联接的顶部散热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顶部散热构件包括:连接器,所述第三散热管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中;以及多个顶部散热销,被配置为连接到所述连接器且具有比所述连接器的表面积大的表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保护盖,被配置为防止加热器与外部接触,并使空气流向所述加热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保护盖被形成为与所述散热销间隔开以包围至少所述散热销,并包括盖入口和盖排出端口,空气流入所述盖入口,且所述盖内的空气通过所述盖排出端口被排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其中,将所述盖入口的中心与所述盖排出端口的中心相互连接的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保护盖包括:第一保护盖,其由耐热材料形成;以及第二保护盖,其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加热器之间,并由保温材料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紧固板,所述保护盖被联接到所述紧固板,并且
所述紧固板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紧固板被联接到所述塔式壳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散热销的一端设置成比所述散热销的另一端更靠近所述排出端口,并且
所述散热销的所述一端定位成高于所述散热销的所述另一端。
19.一种空调,包括:
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包括吸入端口,空气通过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并且所述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在其中容纳过滤器;
塔式壳体,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基座壳体的上方并包括第一塔和第二塔,所述第一塔和第二塔每者中均具有空气流动路径并被形成为彼此间隔开;
吹风空间,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之间;
第一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塔中,并将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
第二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二塔中,并将所述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以及
加热器,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塔式壳体内,并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排出端口和所述第二排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相邻,
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
散热管,被配置为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以及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散热管,及
多个散热销,被配置为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并且
所述第一散热管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所述多个散热销形成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散热表面。
20.一种空调,包括:
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包括吸入端口,空气通过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并且所述基座壳体被配置为在其中容纳过滤器;
塔式壳体,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基座壳体的上方并包括第一塔和第二塔,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每者中具有空气流动路径并被形成为彼此间隔开;
吹风空间,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之间;
第一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塔中,并将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
第二排出端口,被配置为形成在所述第二塔中,并将所述被吸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吹风空间;以及
加热器,被配置为设置在所述塔式壳体内,并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排出端口和所述第二排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相邻,
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
散热管,被配置为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以及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散热管,及
多个散热销,被配置为联接到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并且
所述第一排出端口和所述第二排出端口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所述散热销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参考表面具有小于45度的倾角。
CN202080094879.4A 2019-11-28 2020-11-27 空调 Pending CN1150039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7220.4A CN117968152A (zh) 2019-11-28 2020-11-27 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55450A KR102580657B1 (ko) 2019-11-28 2019-11-28 히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KR10-2019-0155450 2019-11-28
KR10-2020-0066278 2020-06-02
KR10-2020-0066279 2020-06-02
KR1020200066278A KR102658126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80 2020-06-02
KR1020200066280A KR102658127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79A KR102644819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72336 2020-06-15
KR1020200072336A KR102389592B1 (ko) 2020-06-15 2020-06-15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123153 2020-09-23
KR1020200123153A KR102336220B1 (ko) 2020-09-23 2020-09-23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PCT/KR2020/017112 WO2021107696A1 (en) 2019-11-28 2020-11-27 Air conditioner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67220.4A Division CN117968152A (zh) 2019-11-28 2020-11-27 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03966A true CN115003966A (zh) 2022-09-02

Family

ID=761295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67220.4A Pending CN117968152A (zh) 2019-11-28 2020-11-27 空调
CN202080094879.4A Pending CN115003966A (zh) 2019-11-28 2020-11-27 空调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67220.4A Pending CN117968152A (zh) 2019-11-28 2020-11-27 空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2603A1 (zh)
EP (1) EP4065906A4 (zh)
JP (1) JP2023503659A (zh)
CN (2) CN117968152A (zh)
TW (2) TWI800771B (zh)
WO (1) WO202110769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7188A (zh) * 2020-06-02 2021-12-07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0165B (zh) * 2021-06-07 2022-07-19 何育林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的负离子挡片流道组件
CN113203160B (zh) * 2021-06-07 2022-07-19 何育林 一种导流板空气流道组件
KR102572842B1 (ko) 2021-09-03 2023-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로워
KR102518293B1 (ko) 2021-09-03 2023-04-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로어
KR102585889B1 (ko) * 2021-09-15 2023-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로어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72068B1 (ko) * 2006-08-07 2007-10-31 (주) 아모센스 보조난방장치용 리본 히터
KR20100056893A (ko) * 2008-11-20 2010-05-28 최종성 탄소섬유 발열체를 이용한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온풍기
KR20110099318A (ko) * 2009-03-04 2011-09-07 다이슨 테크놀러지 리미티드 팬 어셈블리
CN202361602U (zh) * 2011-11-08 2012-08-01 上海华族实业有限公司 金属ptc单管空调加热器
KR20130033435A (ko) * 2010-08-06 2013-04-03 다이슨 테크놀러지 리미티드 팬 어셈블리
CN107355914A (zh) * 2017-06-15 2017-11-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散热结构参数确定方法及空调散热结构
CN109067298A (zh) * 2018-07-24 2018-12-21 巢湖市金辉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防尘散热装置
CN208635295U (zh) * 2018-07-20 2019-03-22 厦门华业新电热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加热器及空调
CN208671183U (zh) * 2018-07-16 2019-03-29 太仓市阳光船舶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节能高效散热结构风机盘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2797U (zh) * 1978-10-05 1980-04-08
JPS60118884U (ja) * 1984-01-20 1985-08-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イン付シ−ズヒ−タ
JP2004119107A (ja) * 2002-09-25 2004-04-1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加温装置及び加温装置を備えた冷温貯蔵庫
WO2007061191A1 (en) * 2005-11-23 2007-05-3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TWM327456U (en) * 2007-08-27 2008-02-21 Eiko Pacific Ltd Room temperature heating device
GB2482549A (en) * 2010-08-06 2012-02-08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with a heater
GB2500903B (en) * 2012-04-04 2015-06-24 Dyson Technology Ltd Heating apparatus
DK2789926T3 (da) * 2013-04-12 2019-08-26 El Bjoern Ab Ventilatorvarmer
KR101405820B1 (ko) * 2014-01-21 2014-06-11 주식회사 에이엔에이치테크 자동 에어 배출구조를 갖는 팬코일 유닛
CN105363284B (zh) * 2014-08-25 2019-11-0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机
CN207268503U (zh) * 2017-09-06 2018-04-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72068B1 (ko) * 2006-08-07 2007-10-31 (주) 아모센스 보조난방장치용 리본 히터
KR20100056893A (ko) * 2008-11-20 2010-05-28 최종성 탄소섬유 발열체를 이용한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온풍기
KR20110099318A (ko) * 2009-03-04 2011-09-07 다이슨 테크놀러지 리미티드 팬 어셈블리
KR20130033435A (ko) * 2010-08-06 2013-04-03 다이슨 테크놀러지 리미티드 팬 어셈블리
CN202361602U (zh) * 2011-11-08 2012-08-01 上海华族实业有限公司 金属ptc单管空调加热器
CN107355914A (zh) * 2017-06-15 2017-11-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散热结构参数确定方法及空调散热结构
CN208671183U (zh) * 2018-07-16 2019-03-29 太仓市阳光船舶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节能高效散热结构风机盘管
CN208635295U (zh) * 2018-07-20 2019-03-22 厦门华业新电热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加热器及空调
CN109067298A (zh) * 2018-07-24 2018-12-21 巢湖市金辉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防尘散热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7188A (zh) * 2020-06-02 2021-12-07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US11739760B2 (en) 2020-06-02 2023-08-29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CN113757188B (zh) * 2020-06-02 2023-10-27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68152A (zh) 2024-05-03
TW202331107A (zh) 2023-08-01
EP4065906A4 (en) 2024-02-07
US20220412603A1 (en) 2022-12-29
EP4065906A1 (en) 2022-10-05
TW202128268A (zh) 2021-08-01
TWI800771B (zh) 2023-05-01
WO2021107696A1 (en) 2021-06-03
JP2023503659A (ja)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03966A (zh) 空调
JP7343674B2 (ja) 空気調和機用ファン装置
EP3919749B1 (en) Fan apparatus for air conditioner
EP3919751B1 (en) Fan apparatus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5664165A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KR102336220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KR102356609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KR102553490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KR102389592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58132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30058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
KR102553489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KR20220090767A (ko) 공기 조화기
CN111795371B (zh) Led灯
CN116335988A (zh) 陶瓷发热体支架、发热组件及发热组件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515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