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8916A - 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8916A
CN114978916A CN202110549236.0A CN202110549236A CN114978916A CN 114978916 A CN114978916 A CN 114978916A CN 202110549236 A CN202110549236 A CN 202110549236A CN 114978916 A CN114978916 A CN 1149789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hannel
master device
data channel
slav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492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78916B (zh
Inventor
罗飞
曹孝文
王桂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2/07659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217942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8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8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78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89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6Bandwidth or capacity management, i.e. automatical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apac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系统,第一系统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该方法包括:主设备基于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主设备切换上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从设备切换上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从设备基于第一控制信息切换上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本申请可以基于对应不同业务场景的业务标识符灵活配置数据通道,从而灵活配置数据传输带宽,避免了带宽资源被浪费和不必要的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通信接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通信接口可以将感知、计算、表达、存储等功能模块连接为系统。例如,终端的通信接口可以实现终端的处理器和存储器、显示屏、摄像头等组件之间的通信,不同业务场景下,所需的通信接口的收发带宽比例可以不同,如处理器从存储器中读出数据时所需的收发带宽比例(此时也可称为读写带宽比例)为1:0,处理器向显示屏写入数据以实现显示功能时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为0:1。然而,通信接口的收发带宽比例通常是根据上述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设计的固定值,不支持实时配置,因此存在带宽资源被浪费的情况,增加了不必要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可以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灵活配置通信接口的收发带宽比例,从而避免带宽资源被浪费和不必要的功耗。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该方法包括:所述主设备基于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所述主设备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所述主设备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从设备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所述从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
可选地,一种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可选地,不同业务场景所需的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不同,可选地,不同业务场景所需的收发带宽比例不同,收发带宽比例和不同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相关。
本申请中,主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这多个数据通道可以包括已切换传输方向和未切换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从而实现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不同的业务标识符),智能化地配置不同的收发带宽比例,避免数据通道被闲置带来的带宽资源被浪费和不必要的链路功耗,合理利用数据传输带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设备基于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包括:所述主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的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的收发带宽比例;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或所述收发带宽比例,确定所述切换传输方向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
本申请中,一种业务标识符可以对应一个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也可以对应一个收发带宽比例,对应关系的配置方式较为灵活,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从所述主设备到所述从设备的传输方向,或者为从所述从设备到所述主设备的传输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指示信息。
例如,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逻辑信道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设备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主设备通过第一通道向所述从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多个数据通道中的一个或一组数据通道,或者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的控制通道。
本申请中,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的通道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例如,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多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均为从设备到主设备时,也可称为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主设备)全收场景时,可以通过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控制通道传输第一控制信息。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设备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时,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使用的传输模式为高速模式。
例如,上述高速模式为D-PHY定义的高速HS模式。
本申请可以保持高速模式配置数据通道,相比需改变为低功耗或备用低功耗这类传输速率较低的模式才能配置数据传输通道的方式(例如D-PHY的反向通信功能),本申请满足了高带宽和低延时的需求,传输效果更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从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所述主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通道向所述从设备发送数据,以及所述主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数据通道接收所述从设备发送的数据。
本申请中,两种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可以同时用于主设备和从设备传输数据,传输效率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设备为所述第一系统内的处理器,所述从设备为所述第一系统内的存储器、显示屏或摄像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应用于主设备,所述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该方法包括:基于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从设备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
可选地,一种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可选地,不同业务场景所需的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不同,可选地,不同业务场景所需的收发带宽比例不同,收发带宽比例和不同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相关。
本申请中,主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这多个数据通道可以包括已切换传输方向和未切换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从而实现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不同的业务标识符),智能化地配置不同的收发带宽比例,避免数据通道被闲置带来的带宽资源被浪费和不必要的链路功耗,合理利用数据传输带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包括: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的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的收发带宽比例;根据所述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或所述收发带宽比例,确定所述切换传输方向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
本申请中,一种业务标识符可以对应一个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也可以对应一个收发带宽比例,对应关系的配置方式较为灵活,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从所述主设备到所述从设备的传输方向,或者为从所述从设备到所述主设备的传输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指示信息。
例如,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逻辑信道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包括:通过第一通道向所述从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多个数据通道中的一个或一组数据通道,或者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的控制通道。
本申请中,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的通道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例如,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多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均为从设备到主设备时,也可称为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主设备)全收场景时,可以通过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控制通道传输第一控制信息。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时,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使用的传输模式为高速模式。
例如,上述高速模式为D-PHY定义的高速HS模式。
本申请可以保持高速模式配置数据通道,相比需改变为低功耗或备用低功耗这类传输速率较低的模式才能配置数据传输通道的方式(例如D-PHY的反向通信功能),本申请满足了高带宽和低延时的需求,传输效果更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被切换之后,该还包括: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通道向所述从设备发送数据,以及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数据通道接收所述从设备发送的数据。
本申请中,两种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可以同时用于主设备和从设备传输数据,传输效率更高。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应用于从设备,所述从设备和主设备之间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该方法包括:接收所述主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切换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是所述主设备根据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的切换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
可选地,一种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可选地,不同业务场景所需的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不同,可选地,不同业务场景所需的收发带宽比例不同,收发带宽比例和不同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相关。
本申请中,主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这多个数据通道可以包括已切换传输方向和未切换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从而实现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不同的业务标识符),智能化地配置不同的收发带宽比例,避免数据通道被闲置带来的带宽资源被浪费和不必要的链路功耗,合理利用数据传输带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从所述主设备到所述从设备的传输方向,或者为从所述从设备到所述主设备的传输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指示信息。
例如,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逻辑信道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主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包括:通过第一通道接收所述主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多个数据通道中的一个或一组数据通道,或者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的控制通道。
本申请中,接收第一控制信息的通道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例如,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多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均为从设备到主设备时,也可称为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主设备)全收场景时,可以通过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控制通道传输第一控制信息。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主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时,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使用的传输模式为高速模式。
例如,上述高速模式为D-PHY定义的高速HS模式。
本申请可以保持高速模式配置数据通道,相比需改变为低功耗或备用低功耗这类传输速率较低的模式才能配置数据传输通道的方式(例如D-PHY的反向通信功能),本申请满足了高带宽和低延时的需求,传输效果更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之后,该方法还包括: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通道接收所述主设备发送的数据,以及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数据通道向所述主设备发送数据。
本申请中,两种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可以同时用于主设备和从设备传输数据,传输效率更高。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系统,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所述第一系统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设备,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和存储器,上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上述处理器调用上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从设备,包括通信接口,上述从设备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电子设备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上述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接口电路、存储器,上述存储器、上述接口电路和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上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被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执行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介绍的方法或装置。上述电子设备例如为芯片。
附图说明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用到的附图进行介绍。
图1-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数据通道的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软件架构示意图;
图7-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中,通信接口(也可称为硬件接口)可以将感知、计算、表达、存储等功能模块连接为系统,这些功能模块也可以称为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设备,系统内的IC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通信接口进行通信。
可选地,上述系统可以是终端,终端也可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终端可以但不限于是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便携式设备或车载设备等形式的电子设备,例如为:智能电视、智能摄像头等家居设备,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或手机、平板电脑、手持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桌面型、膝上型、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智慧屏等其他设备。
可选地,终端可以包括多个IC设备,例如但不限于应用处理器、调制解调处理器等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摄像头、显示屏等设备。处理器可以和其他IC设备进行通信,以实现终端的各个功能,例如和存储器进行通信实现存储功能,和收发器进行通信实现和其他终端通信的功能,和摄像头进行通信实现拍照、摄像等功能,和显示屏进行通信实现显示功能等。
可选地,通信接口可以通过数据传输通道(lane)实现系统内的IC设备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通道用于传输IC设备之间的数据,数据传输通道也可以称为数据通道,数据通道的结构示例可参见下图3,暂不详述。
可选地,基于通信接口进行通信的两端设备可以分别称为主设备和从设备,从设备在主设备的控制下工作,例如基于主设备发送的控制码流执行相应的操作。
可选地,按照数据传输方向的不同,数据通道可以称为发送通道或接收通道。发送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主设备到从设备的传输方向,接收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从设备到主设备的传输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发送通道和接收通道是以主设备的角度命名的,在具体实现中,也可以以从设备的角度命名,则发送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从设备到主设备的传输方向,接收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主设备到从设备的传输方向,本申请以主设备的角度命名数据通道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中,通信接口的规范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MIPI是MIPI联盟发起的为移动终端的应用处理器制定的规范,MIPI在物理层(physical,PHY)规定了D-PHY、M-PHY、C-PHY等通信接口的规范。接下来示例性介绍M-PHY和D-PHY的工作方式。
M-PHY是MIPI联盟推出的一种具有高带宽能力的接口技术,适用于统一协议(unified protocol,Unipro)、数字射频(digtal radio frequency,DigRF)、摄像头串行接口(camera serial interface,CSI)和显示器串行接口(display serial interface,DSI)等多种接口协议。M-PHY中的单双工链路是由单向的数据通道、发送(transmitter,TX)模块和接收(receiver,RX)模块构成的,每个传输方向上允许存在一个或多个数据通道,并且允许两个传输方向上数据通道的数量和属性不对称。不同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可以同时被使能(enable),可选地,发送通道和接收通道可以同时被使能(enable),用于传输数据。
其中,Unipro协议广泛应用于应用处理器、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等IC设备之间的通信,Unipro协议规定每个传输方向上最多支持4条数据通道,进行通信的两端设备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发送(TX)通道和接收(RX)通道,具体示例如图1所示。
请参见图1,图1示例性示出一种M-PHY数据通道的架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主设备110可以包括TX模块111和RX模块112,从设备120可以包括RX模块121和TX模块122。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可以分别通过TX模块111和RX模块121进行通信,TX模块111和RX模块121之间存在4条发送通道130,主设备110通过TX模块111发送的数据,可以经由发送通道130传输至从设备120的RX模块121进行接收。也就是说,发送通道130承载的数据的传输方向为主设备110到从设备120。
如图1所示,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也可以分别通过RX模块112和TX模块122进行通信,RX模块112和TX模块122之间存在4条接收通道140,主设备110通过RX模块112接收经由接收通道140发送过来的数据,该数据为从设备120通过TX模块122发送的。也就是说,接收通道140承载的数据的传输方向为从设备120到主设备110。
可选地,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可以为第一系统内不同的IC设备,例如第一系统为终端,主设备110为应用处理器,从设备120为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发送通道130和接收通道140是针对主设备110而言的,对于从设备120而言,发送通道130实际为接收数据的通道,接收通道140实际为发送数据的通道。
可以理解地,配置系统时,通常需预先配置好通信接口的收发带宽比例,可选地,收发带宽比例为读写带宽比例,例如通信接口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通信的情况。收发带宽比例也可以理解为是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比例(可称为数据通道比例)。后续以读写带宽比例和数据通道比例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之间存在4个发送通道和4个接收通道,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1:1。理想情况下,这8个数据通道均可用于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之间进行通信,但在具体实现中,由于业务场景不同,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不同。例如,存储应用存储数据的业务场景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较小,接收通道被闲置,读出带宽资源被浪费。或者,存储应用读出数据的业务场景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较大,发送通道被闲置,写入带宽资源被浪费。并且图1中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之间的数据通道高达8个,不满足硬件小型化的需求。
可选地,数据通道配置完成后(可选地,包括配置好读写带宽比例),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可以进行握手建链,握手建链后才可以通过数据通道进行双向的数据传输过程。其中,握手建链可以理解为是用于两端设备确定对方状态是否可进行数据传输,避免后续的数据传输过程失败。握手建链可以包括三个过程:发现(Discovery)(用于检测两端设备实际的数据通道的连接情况),重组(Realignment)(通过交互触发包来标记两端设备之间的数据通道的逻辑通道号),能力匹配(Capability Exchange)(两端设备获取对方的传输能力,便于在传输能力范围内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
本申请中,不同的业务场景也可理解为是对应不同的业务类型,以下实施例以业务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D-PHY是用于处理器和摄像头、显示屏等IC设备之间通信的接口规范,D-PHY提供了对DSI和CSI在物理层上的定义。D-PHY支持高速(high speed,HS)和低功耗(low power,LP)两种传输模式,其中高速模式下功耗较大,传输速率较高,低功耗模式下功耗较小,传输速率较低。示例性地,图像数据可以使用高速模式进行传输,满足了高清图像对高带宽的需求。应用处理器和摄像头、显示屏之间的控制信息、状态信息可以使用低功耗模式进行传输,满足了低功耗的需求。D-PHY最多支持5个通道(即1个时钟通道和4个数据通道),最少需要2个通道(即1个时钟通道和1个数据通道)。
请参见图2,图2示例性示出一种D-PHY数据通道的架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主设备210和从设备220之间可以通过P个数据通道连接和通信,P为大于1且小于6的整数。这P个数据通道可以包括:数据通道0、数据通道1、数据通道2、…、数据通道(P-1)。可选地,数据通道0可以作为传输时钟信号的时钟通道230使用,其他(P-2)个数据通道可以作为传输数据的数据通道240使用。可选地,主设备210可以通过时钟通道230向从设备220发送时钟信号。可选地,主设备210和从设备220可以通过数据通道240传输数据。
可选地,主设备210和从设备220可以为第一系统内不同的IC设备,例如第一系统为终端,主设备210为应用处理器,从设备220为摄像头或者显示屏。
可选地,第一系统为双向通信的系统,主设备210和从设备220可以包括低功耗发送(LP-TX)模块、高速发送(HS-TX)模块、低功耗接收(LP-RX)模块、高速接收(HS-RX)模块和低功耗争用探测器(low power contention detector,LP-CD)模块。上述P个数据通道中任意一个数据通道的具体结构示例如下图3所示。
请参见图3,图3示例性示出一种D-PHY数据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一个数据通道可以理解为包括1对差分线Dp和Dn,这对差分线可以用于连接LP-TX模块、HS-TX模块、LP-RX模块、HS-RX模块和LP-CD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从而实现不同模式下不同的传输功能。可选地,这对差分线可以连接LP-CD模块(以及TX模块和RX模块),以实现双向传输功能。可选地,这对差分线可以连接LP-TX模块,以实现低功耗模式下的发送功能。可选地,这对差分线可以连接HS-TX模块,以实现高速模式下的发送功能。可选地,这对差分线可以连接LP-RX模块,以实现低功耗模式下的接收功能。可选地,这对差分线可以连接HS-RX模块,以实现高速模式下的接收功能。可选地,数据通道可以通过数据通道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可选地,数据通道可以通过物理层协议接口(PHY protocolinterface,PPI)与其他模块(例如主设备210或从设备220内的模块)通信。可选地,PPI包括时钟(clock,CLK)、数据(data)、控制(control,Ctrl)。
可选地,数据通道的差分线连接LP-TX模块和/或HS-TX模块时,数据通道可以称为发送通道,用于传输主设备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数据通道的差分线连接LP-RX模块和/或HS-RX模块时,数据通道可以称为接收通道,用于传输从设备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D-PHY支持控制(control)模式以及快速通道模式的反向通信功能,反向通信功能通过链路周转的方式运行,链路周转可以通过LP模式的信令控制,或者HS模式中的备用低功耗(alternate low power)模式的信令控制,因此实现反向通信功能需改变为LP模式或ALP模式,传输速率较低。并且,基于D-PHY的链路的双向传输方式为半双工方式,不同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无法同时处于使能(enabled)状态(用于传输数据),即同一时刻只有一种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处于使能(enabled)状态,另一种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不用于传输数据)。示例性地,DSI定义中,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存在4个数据通道,其中1个数据通道支持反向传输,且反向传输时,正向传输的数据通道不再工作,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因此反向传输的传输速率最大仅为正向传输的传输速率的四分之一。
本申请中,使能(enable)数据通道后,数据通道处于使能(enabled)状态,用于传输数据。非使能(disable)数据通道后,数据通道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不用于传输数据。数据通道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例如但不限于处于上电状态但不用于传输数据,处于上电状态例如但不限于是该数据通道连接的TX模块和/或RX模块处于下电状态但其他相关模块(如未连接的TX模块、RX模块)处于上电状态,或者该数据通道连接的TX模块和/或RX模块处于上电状态。
可以理解地,通信接口在不同业务场景下,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可以不同,也就是所需的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比例(即数据通道比例)可以不同。例如,处理器从存储器中读出数据时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为1:0(即所需的数据通道比例为1:0)。处理器向显示屏写入数据以实现显示功能时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为0:1(即所需的数据通道比例为0:1)。但是目前通信接口的读写带宽比例通常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可选地,电路或某一总线的读写操作的总体特征)提前设置好的,不支持实时配置,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容易造成带宽被浪费。
示例性地,图1示例的M-PHY中单个数据通道只能单向传输,为实现需求的速率以及读写带宽比例(即数据通道比例)需设计多条数据通道,不满足硬件小型化的需求,而且可能存在数据通道被闲置的情况,造成带宽资源被浪费和增加不必要的功耗。
示例性地,图2示例的D-PHY中可以通过反向通信功能来达到改变数据通道比例的效果,但由于反向通信功能本身的实现方式导致传输速率较低,传输效果不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系统,第一系统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数据包中新增的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标识符对应的业务场景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当前业务场景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向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以指示从设备切换上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上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被切换成功后,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进行双向的数据传输过程,实现了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实时配置数据传输带宽,合理利用带宽资源,避免了不必要的功耗。
其中,一个业务标识符可以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业务场景可以理解为是业务运行的场景。可选地,一种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应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应用对应一种业务场景,该业务场景为该应用的业务运行的场景。例如,存储应用mysql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和存储应用Spark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不同,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也不同。可选地,一种应用的不同业务运行的场景为不同的业务场景,一种应用对应多种业务场景。例如,存储应用mysql包括存储数据的业务和读出数据的业务,存储数据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和读出数据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不同,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也不同。假设存储数据的业务场景为只写入不读出的业务场景,因此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为1:0,假设读出数据的业务场景为只读出不写入的业务场景,因此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为0:1。
接下来介绍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系统、主设备和从设备。
请参见图4,图4示例性示出一种电子设备4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和收发器403,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和收发器403通过总线相互连接。
处理器40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401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1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和调制解调处理器(modem)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存储器4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存储器402(memory)用于存储相关计算机程序及信息。收发器403用于接收和发送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1个或T个摄像头,T为大于1的正整数。摄像头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可选地,这T个摄像头可以是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升降式摄像头、可拆卸式摄像头等,本申请实施例对T个摄像头和电子设备400的连接方式以及机械机构没有限定。本申请中,电子设备400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用户的人脸信息,并基于该人脸信息实现人脸解锁、访问应用锁等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还可以包括显示屏。显示屏用于显示图像、视频、文字等。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可选地,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1个或T个显示屏,T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可选地,通信接口可以包括MIPI接口,MIPI接口可以被用于连接处理器401与显示屏、摄像头等外围器件。MIPI接口可以包括CSI、DSI等。可选地,处理器401和摄像头通过CSI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400的拍摄功能。可选地,处理器401和显示屏通过DSI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400的显示功能。不限于此,通信接口还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串行器/解串器(SERializer/DESerializer,serdes)接口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可以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的第一系统,其中主设备可以是处理器401,从设备可以是存储器402、摄像头、显示屏或收发器403等IC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可以是第一系统内的主设备。可选地,存储器402用于存储预设配比(即预设场景下的数据通道比例),没有应用层业务触发时,主设备可以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该过程也可称为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可选地,存储器402用于存储业务标识符和数据通道比例的对应关系,可选地,一个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可选地,一个业务标识符对应一个适用于该业务场景下的数据通道比例。可选地,一个数据通道比例适用于一个业务场景具体为:在该业务场景下使用该数据通道比例,数据通道被闲置或者不足的概率小于或不大于预设阈值,带宽资源被充分利用。不限于此,存储器402还可以存储图7-图8所示方法中的数据内容。
可选地,收发器403可以包括TX模块和RX模块。收发器403用于电子设备400和第一系统内的从设备(也包括TX模块和RX模块)通过具有双向传输能力的数据通道进行通信。示例性地,电子设备400向从设备发送上述预设配比,以使从设备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即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示例性地,电子设备400通过数据通道0(lane0)向从设备发送控制码流,或者通过带外通道(例如对应CTRL接口的control通道)向从设备发送控制码流,以使从设备改变数据通道比例。主设备也会改变数据通道比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可以是第一系统内的从设备。可选地,存储器402用于存储第一系统内的主设备发送的预设配比。可选地,收发器403可以包括TX模块和RX模块。收发器403用于电子设备400和第一系统内的主设备(也包括TX模块和RX模块)通过具有双向传输能力的数据通道进行通信。示例性地,电子设备400接收主设备发送的预设配比,并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即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示例性地,电子设备400接收主设备通过lane0发送的控制码流,或者接收主设备通过带外通道(例如control通道)发送的控制码流,并基于该控制码流改变数据通道比例。主设备也会改变数据通道比例。
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情况,上述数据通道比例(包括预设配比)也可以替换为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
可选地,电子设备400中的处理器401用于读取存储器4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执行图7-图8所示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电子设备400为其中的主设备或从设备。
请参见图5,图5示例性示出一种第一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第一系统可以包括主设备510、从设备520,以及用于主设备510和从设备520之间通信的数据通道530和带外通道540。其中,主设备510可以包括初始化场景配置模块511、物理层512、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和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可选地,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包括数据通道反向控制模块514A和重新建链控制模块514B。从设备520可以包括初始化场景配置模块521、物理层522和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23。可选地,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23包括数据通道反向控制模块523A和重新建链控制模块523B。可选地,数据通道530包括N个数据通道:数据通道0、数据通道1、…、数据通道(N-1)。带外通道540为数据通道530以外的通道,例如对应CTRL接口的control通道。
初始化场景配置模块511/521,可选地,用于进行数据通道530的初始化配置,可选地,基于预设场景下的数据通道比例(即预设配比)配置数据通道530。例如预设配比为0:1,则可以将数据通道530设置为全发。或者预设配比为1:0,则可以将数据通道530设置为全收。或者将数据通道530中发送通道和接收通道的配比(即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1:1(预设配比)。其中,预设场景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为存储应用的业务场景。
可选地,数据通道530的初始化配置完成后,可以控制数据通道530进行握手建链,以记录主设备510和从设备520的传输能力信息(例如可用的数据通道的数量、支持的传输速率等),以及配置数据通道530的参数。
初始化场景配置模块511为可选的模块。
初始化场景配置模块521为可选的模块。例如,从设备520也可以直接接收主设备510发送的预设配比,然后基于预设配比进行数据通道530的初始化配置。
物理层512/522,用于进行有效载荷数据的传输,可选地,用于在数据通道530的初始化配置完成后,进行有效载荷数据的传输。
具体地,物理层512用于主设备510经由数据通道530或带外通道540和从设备520进行通信。物理层522用于从设备520经由数据通道530或带外通道540和主设备510进行通信。其中,物理层512可以包括N个收发模块(包括TX模块和RX模块,简称TRX模块),具体为:TRX模块0、TRX模块1、…、TRX模块(N-1)。物理层522可以包括N个TRX模块,具体为:TRX模块0、TRX模块1、…、TRX模块(N-1)。
可选地,数据通道530中的N个数据通道分别对应物理层512中的N个TRX模块和物理层522中的N个TRX模块,一个数据通道对应物理层512中的一个TRX模块和物理层522中的一个TRX模块,一起用于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例如,数据通道0对应物理层512中的TRX模块0和物理层522中的TRX模块0。主设备510发送的数据通过物理层512中的TRX模块0(实际工作的为其中的TX模块)传输至数据通道0,然后经由数据通道0传输至物理层522中的TRX模块0,从设备520通过物理层522中的TRX模块0(实际工作的为其中的RX模块)接收上述主设备510发送的数据。主设备510通过物理层512中的TRX模块0(实际工作的为其中的RX模块)接收从设备520发送的数据,该数据是从设备520通过物理层522中的TRX模块0(实际工作的为其中的TX模块)发送的,该数据经由数据通道0传输。
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为可选的模块。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可选地,用于根据业务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在物理层512判断是否改变数据通道530的数据通道比例。当确定不需要改变数据通道比例时可以进入数据传输流程(通过物理层512实现)。当确定需改变数据通道比例时可以进入数据通道的配置流程(通过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实现)。
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可选地,用于根据业务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在物理层512判断是否改变数据通道530中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当确定不改变时可以进入数据传输流程(通过物理层512实现)。当确定改变时可以进入数据通道的配置流程(通过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实现)。
可选地,主设备510可以通过数据通道530中的任意一个数据通道(例如数据通道0)或者带外通道540向从设备520发送控制码流,以使从设备520进行数据通道的配置流程。
可选地,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还可以用于根据业务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需改变的数据通道比例(可称为目标配比)。可选地,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还可以用于管理业务标识符和数据通道比例的对应关系。可选地,一个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可选地,一个业务标识符对应一个适用于该业务场景下的数据通道比例。可选地,一个数据通道比例适用于一个业务场景具体为:在该业务场景下使用该数据通道比例,数据通道被闲置或者不足的概率小于或不大于预设阈值,带宽资源被充分利用。
可选地,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还可以用于根据业务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可选地,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还可以用于管理业务标识符和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的对应关系。可选地,一个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可选地,一个业务标识符对应一个适用于该业务场景下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可选地,设置为适用于该业务场景下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时,数据通道被闲置或者不足的概率小于或不大于预设阈值,带宽资源被充分利用。
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523为可选的模块。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523,可选地,用于实现数据通道的配置流程,该配置流程和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不同,可选地,该配置流程的目的在于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通过业务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体现)配置数据通道比例,而初始化场景配置模块511/521实现的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的目的在于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可选地,该配置流程在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之后实现,即可以对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后的数据通道比例进行改变。
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情况,上述数据通道比例(包括预设配比)也可以替换为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
可选地,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523包括数据反向控制模块514A/523A。主设备510中的数据反向控制模块514A,用于进行通道反向切换,即调整部分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可选地,基于业务场景管理模块513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需反向传输的数据通道,并对确定的数据通道进行反向切换,以调整该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从设备520中的数据反向控制模块523A,用于基于主设备510发送的控制码流进行通道反向切换,可选地,基于上述控制码流确定需反向传输的数据通道,可选地,将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的数据通道确定为需反向传输的数据通道,可选地,从设备520对确定的数据通道进行反向切换,以调整该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可选地,上述对确定的数据通道进行反向切换,具体可以是:切换该数据通道的电路开关,将发送通道/接收通道切换为接收通道/发送通道。
可选地,数据通道管理模块514/523包括重新建链控制模块514B/523B。重新建链控制模块514B/523B,用于控制数据通道530重新进行握手建链,可选地,用于完成通道反向切换的流程后,控制数据通道530重新进行握手建链。具体可参见图1中握手建链的说明,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若图5所示的主设备510为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则物理层512对应收发器403,可选地,数据通道530和带外通道540对应收发器403,其他模块对应处理器401。
示例性地,若图5所示的从设备520为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则物理层522对应收发器403,可选地,数据通道530和带外通道540对应收发器403,其他模块对应处理器401。
可以理解地,图5所示模块可以是软件模块,也可以是硬件模块。
可以理解地,图4-图5所示结构仅为示例,第一系统、主设备和从设备包括的模块的数目可以更多也可以更少,包括的多个模块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一个模块也可以包括多个子模块,不应构成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系统可以是终端,例如上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
终端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例如,分层架构的软件系统可以是安卓(Android)系统,也可以是华为移动服务(huawei mobile services,HMS)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终端600的软件结构。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6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
如图6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音乐,视频,文件管理,mysql,Spark,Nginx,Redis等应用程序。
本申请中,应用程序层中的应用程序可以产生业务数据包,该业务数据包在封装时可以添加业务标识符,一个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业务场景,业务场景可以理解为是业务运行的场景。不同业务场景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可以不同。可选地,一种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应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应用对应一种业务场景,该业务场景为该应用的业务运行的场景。例如,mysql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和Spark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不同。可选地,一种应用的不同业务运行的场景为不同的业务场景,一种应用对应多种业务场景。例如,存储应用mysql包括存储数据的业务和读出数据的业务,存储数据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和读出数据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不同。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6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终端600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接下来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系统,第一系统可以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可选地,第一系统可以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主设备可以是处理器401,从设备可以是存储器402、摄像头、显示屏或者收发器403等。可选地,主设备或从设备可以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可选地,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是图5所示的主设备510和从设备520。
请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S101:主设备基于预设配比配置数据通道。
具体地,S101是可选的步骤。可选地,假设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包括N个具有双向传输能力的数据通道,这N个数据通道中任意一条数据通道可以作为发送通道,即数据是按照主设备到从设备的方向传输的,也可以作为接收通道,即数据是按照从设备到主设备的方向传输的。
可选地,预设配比可以为预设场景下的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比例(即数据通道比例),即读写带宽比。可选地,在没有应用层业务触发的情况下,主设备可以默认当前处于预设场景,因此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该步骤也可称为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可选地,预设配比可以是根据主设备和从设备所在的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例如电路或某一总线的读写操作的总体特征)确定的。可选地,预设场景可以是主设备确定的大多数情况下所处的场景,例如所处预设场景的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示例性地,假设处于存储应用的业务场景,主设备为CPU,从设备为memory。主设备可以将数据通道配置为全发状态,即预设配比为0:1,此时主设备可以通过N个发送通道向从设备发送数据,从设备仅接收数据,也就是说,预设场景具体为存储应用下只写入不读出的业务场景。或者,主设备可以将数据通道配置为全收,即预设配比为1:0,此时从设备可以通过N个接收通道向主设备发送数据,主设备仅接收数据,也就是说,预设场景具体为存储应用下只读出不写入的业务场景。或者,主设备可以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1:1的预设配比,此时主设备可以利用(N/2)个发送通道向从设备发送数据,从设备也可以利用其他(N/2)个接收通道向主设备发送数据,也就是说,预设场景具体为存储应用下读写的业务场景(读写带宽比例为1:1)。
S102: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具体地,S102为可选的步骤。可选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从设备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即指示从设备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例如,第一指示信息通过差分信号线线态转换的形式传输,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包括多个控制码,可以称为控制码流。
S103:从设备基于第一指示信息配置数据通道。
具体地,S103为可选的步骤。可选地,S101和S103之后,主设备和从设备的数据通道比例保持一致,即均为预设配比。
可选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预设配比。可选地,从设备预置有预设配比,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直接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置的预设配比,例如从设备为上图5所示的从设备520,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通过初始化场景配置模块521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
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情况,预设配比也可以替换为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包括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
S104: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握手建链。
具体地,S104为可选的步骤。主设备和从设备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后,可以进行握手建链,具体可参见图1中握手建链的说明。可选地,握手建链后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获取到可用的数据通道的数目(假设为上述N),以及这N个数据通道的逻辑通道号(假设为lane0、lane1、…、lane(N-1))。
S105:主设备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改变数据通道的配置。
具体地,S105为可选的步骤。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数据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对应的业务场景,确定切换数据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非使能(disable)的S个数据通道,然后从这S个数据通道中确定出切换数据传输方向的T个数据通道,S和T均为正整数,S大于或等于T。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对应的业务场景,确定非使能(disable)的S个数据通道,然后从这S个数据通道中确定出切换数据传输方向的T个数据通道。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也可以称为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
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先获取第一应用的第一数据包,第一应用为主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可选地,第一应用为主设备和从设备所在的第一系统上运行的应用。可选地,应用层中的第一应用的业务触发主设备执行S105。可选地,第一应用为已运行的应用,例如预设场景下运行的应用。应用在不同场景下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也可能不同,即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比例可能不同。可选地,可以由用户操作设置,例如用户输入第一指令以切换场景。例如,相机应用在拍照场景下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和在摄像场景下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不同。例如,存储应用在存储数据的场景下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较小,所需的发送通道的数目较多,存储应用在读出数据的场景下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较大,所需的接收通道的数目较多。可选地,第一应用为新运行的应用,例如和预设场景下运行的应用均不同。不同应用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可以不同,即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比例可能不同。例如,不同的存储应用所需的读写带宽比例不同。
可选地,第一数据包中可以包括业务标识符,例如,第一数据包在应用层进行封装时可以被添加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业务标识符。可选地,一个业务标识符可以标识一种业务场景,业务场景可以理解为是业务运行的场景。可选地,可以对应一个适用于该业务场景下的读写带宽比例(也可以理解为是数据通道比例)。可选地,一个数据通道比例适用于一个业务场景具体为:在该业务场景下使用该数据通道比例,数据通道被闲置或者不足的概率小于或不大于预设阈值,带宽资源被充分利用。可选地,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可以标识第一数据包对应的应用,主设备可以在物理层识别第一数据包的业务标识符。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包的业务标识符确定适用于第一数据包对应的应用的读写带宽比例。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确定的读写带宽比例确定所需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包的业务标识符确定所需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内置多个业务标识符和读写带宽比例的对应关系。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内置多个业务标识符与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的对应关系。具体示例如下表1所示。
表1业务标识符的对应关系。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151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161
其中,[x]为对x取整,例如,[N/3]为对(N/3)取整。可选地,发送通道的数目可以根据数据通道的总数(即N)和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确定,例如应用spec2017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为2:1,则对应的发送通道的数目等于N/(2+1)*1=N/3。
示例性地,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为01h,主设备可以根据该业务标识符确定对应的发送通道的数目为(N/3)。
上表1以一种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应用为例进行说明,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应用对应一种业务场景,该业务场景为该应用的业务运行的场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一种业务标识符用于标识一种应用的一种业务,一种应用的不同业务运行的场景为不同的业务场景,一种应用对应多种业务场景。例如,存储应用mysql包括存储数据的业务和读出数据的业务,存储数据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和读出数据的业务数据包中携带的业务标识符不同,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也不同。假设存储数据的业务场景为只写入不读出的业务场景,因此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为1:0,假设读出数据的业务场景为只读出不写入的业务场景,因此对应的读写带宽比例为0:1。可选地,主设备确定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对应的数据通道比例(可称为目标配比)后,可以判断预设配比和目标配比是否相同,可选地,若相同则无需改变数据通道比例,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可选地,若不同则需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目标配比,然后再进行数据传输,可选地,该数据传输可以在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标识的业务场景下进行。图7以预设配比和目标配比不同为例进行说明,预设配比和目标配比相同的示例可参见下图8。
可选地,主设备确定第一数据包的业务标识符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后,可以判断当前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和上述确定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是否相同,可选地,若相同则无需改变数据通道比例,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可选地,若不同则可以将数据通道中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配置为上述确定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然后再进行数据传输,可选地,该数据传输可以在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标识的业务场景下进行。图7以数目不同为例进行说明,数目相同的示例可参见下图8。
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目标配比确定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类型(发送通道或接收通道)和数目。可选地,主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包的业务标识符对应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确定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类型(发送通道或接收通道)和数目。也就是说,主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包的业务标识符确定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
不限于此,主设备也可以根据当前业务场景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具体说明和上述根据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说明类似,不再赘述。
S106:主设备通过第一通道向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
具体地,S106为可选的步骤。可选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可选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从设备切换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将发送通道/接收通道切换为接收通道/发送通道,可选地,以达到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目标配比的效果。例如,第一控制信息通过差分信号线线态转换的形式传输,例如第一控制信息包括多个控制码,可以称为控制码流。
可选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指示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指示信息。可选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标识,例如逻辑信道号。可选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目标配比,目标配比用于从设备确定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可选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业务标识符用于从设备确定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
可选地,第一通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第一通道为带内通道,即N个数据通道中任意一个或任意一组数据通道,例如为数据通道0(即lane0)。后续以第一通道为带内通道时,具体为lane0为例进行说明。可选地,配置数据通道的过程中可以保存lane0的发送功能以用于发送控制信息,实现数据通道的反向切换。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通道为带内通道,则主设备和从设备不会对第一通道进行通道反向切换,即第一通道的传输方向无法改变(主设备确定的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不包括第一通道)。可选地,预设配比和目标配比不会为1:0,即预设场景和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业务场景不会为只读出不写入的场景。通过带内通道传输第一控制信息,传输效率较高,通道反向切换的速度较快。
情况二:第二通道为带外通道,可选地,带外通道为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除N个数据通道外的传输通道,可选地,带外通道不用于传输数据,非数据传输通道。例如上图5所示的带外通道540(如control通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带外传输方式发送控制信息,实现灵活配置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并且,预设场景和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业务场景可以为任意一种业务场景(例如:只读出不写入的场景),覆盖场景更为全面。
S107:主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
具体地,S107为可选的步骤。
S108:从设备基于第一控制信息进行通道反向切换。
具体地,S108为可选的步骤。可选地,主设备或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时,可以切换N个数据通道中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将发送通道切换为接收通道和/或将接收通道切换为发送通道,可选地,以达到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目标配比的效果。可选地,切换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可以具体为:切换数据通道的第一开关,第一开关用于将数据通道的TX PHY/RX PHY电路切换为RX PHY/TX PHY电路,实现将发送通道/接收通道切换为接收通道/发送通道的效果。可选地,若第一通道为S106的情况一所述的带内通道,则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时,不会切换该带内通道的传输方向。例如:主设备在确定需要切换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时,不会将该第一通道确定为需要切换方向的数据通道。
可选地,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之前,主设备或从设备可以先非使能(disable)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
可选地,主设备可以非使能(disable)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可选地,主设备可以向从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以指示从设备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的数据通道。可选地,从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控制信息,对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的数据通道(即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进行通道反向切换。
可选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指示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指示信息,例如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的逻辑信号。从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控制信息确定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然后对这些数据通道进行通道反向切换。可选地,上述需改变传输方向的数据通道可以为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中的部分或全部。
S109: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握手建链。
具体地,S109为可选的步骤。可选地,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目标配比后,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重新进行握手建链,具体过程和S104一致。
S110: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主设备可以通过发送通道向从设备发送数据,从设备可以通过发送通道接收数据。和/或,从设备可以通过接收通道向主设备发送数据,主设备可以通过接收通道接收数据。可选地,上述数据可以在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标识的业务场景下传输。
S111:主设备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
具体地,S111为可选的步骤。
S112:从设备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
具体地,S112为可选的步骤。可选地,数据传输完成后,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即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设置方式和上述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目标配比的过程(即S106-S109)类似,不再赘述。
可选地,主设备可以等待下一次应用层业务的触发,然后根据业务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判断是否改变数据通道比例。若确定改变数据通道比例则进行数据通道的配置流程,该流程和S106-S112类似,不再赘述。若确定不改变数据通道比例则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数据传输完成,可以理解为是:主设备或从设备接收到最后一个数据包(即携带有结束标志位的数据包)。可选地,发送最后一个数据包的设备(从设备或主设备)可以在最后一个数据包中携带结束标志位,以标识此次数据传输完成。
其中,S101和S102的顺序不作限定,S101和S103的顺序不作限定,但S102在S103之前。S106和S107的顺序不作限定,S107和S108的顺序不作限定,但S106在S108之前。S111和S112的顺序不作限定。
接下来介绍一些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的示例(以处于存储应用的业务场景,主设备为中央处理器(CPU),从设备为存储器(memory)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一:假设预设场景为只写入不读出的第一业务场景,即预设配比为0:1,则发送通道的数目为N,接收通道的数目为0。并且,假设目标配比为M:(N-M),第二业务场景下的第一数据包触发主设备执行S105,通道反向切换后,发送通道的数目为(N-M),接收通道的数目为M,M为小于N的正整数。假设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的第一通道为lane0(带内通道),此时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的流程如下表2所示。
表2 M个发送通道的反向切换流程(由发送通道切换为接收通道)。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181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191
如表2所示,M个发送通道(lane(N-M)、lane(N-M+1)、…、(laneN-1))的传输方向被改变,即切换为M个接收通道,则发送通道从N减少至(N-M),接收通道从0增加至M,即数据通道比例被设置为M:(N-M)。
可选地,握手建链后,主设备和从设备不仅可以通过M个接收通道(lane(N-M)、lane(N-M+1)、…、(laneN-1))传输数据,也可以通过其他(N-M)个发送通道(lane0、lane1、…、lane(N-M-1))传输数据,具体为主设备通过上述(N-M)个发送通道发送数据,从设备通过上述(N-M)个发送通道接收数据。
可选地,数据传输结束后,例如memory接收到CPU发送的携带结束标志位的数据包,memory侧的发送功能可以被释放,CPU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以达到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的目的。可选地,CPU可以重新等待应用层业务触发。
示例二:假设预设场景为读写的第三业务场景(预设配比为1:1),则发送通道和接收通道的数目均为(N/2),发送通道包括lane0、lane1、…、lane(N/2-1),接收通道包括lane(N/2)、lane(N/2-1)…、lane(N-1)。并且,假设目标配比为0:1,只写入不读出的第一业务场景下的第一数据包触发主设备执行S105,通道反向切换后,接收通道的数目为0,发送通道的数目为N。假设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的第一通道为lane0(带内通道),此时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的流程如下表3所示。
表3(N/2)个接收通道的反向切换流程(由接收通道切换为发送通道)。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192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201
如表3所示,(N/2)个接收通道(lane(N/2)、lane(N/2-1)…、lane(N-1))的传输方向被改变,即切换为(N/2)个发送通道,则接收通道从(N/2)减少至0,发送通道从(N/2)增加至N,即数据通道比例被设置为0:1。
可选地,握手建链后,主设备和从设备不仅可以通过(N/2)个发送通道(lane(N/2)、lane(N/2-1)…、lane(N-1))传输数据,也可以通过其他(N/2)个发送通道(lane0、lane1、…、lane(N/2-1))传输数据。
可选地,数据传输结束后,例如memory接收到CPU发送的携带结束标志位的数据包,memory和CPU可以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以达到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的目的。可选地,CPU可以重新等待应用层业务触发。
示例三:假设预设场景为读写的第三业务场景(预设配比为1:1),则发送通道和接收通道的数目均为(N/2),发送通道包括lane0、lane1、…、lane(N/2-1),接收通道包括lane(N/2)、lane(N/2+1)…、lane(N-1)。并且,假设目标配比为M:(N-M),第二业务场景下的第一数据包触发主设备执行S105,通道反向切换后,接收通道的数目为M,发送通道的数目为N-M。其中,M为小于N的正整数且M不等于N/2,即第二业务场景也为读写场景但和第三业务场景不同(数据通道比例不为1:1)。假设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的第一通道为带外通道,此时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道反向切换的流程又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当(N-M)>(N/2)时,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进行K1个接收通道的反向切换流程,具体如下表4所示,其中,K1=|(N-M)-(N/2)|,这K1个接收通道假设为lane(N/2)、…、lane(N-M-1)。
表4 K1个接收通道的反向切换流程(由接收通道切换为发送通道)。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202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211
如表4所示,K1个接收通道(lane(N/2)、…、lane(N-M-1))的传输方向被改变,即切换为K1个发送通道,则发送通道从(N/2)增加至(N-M),接收通道从(N/2)减少至M,即数据通道比例被设置为M:(N-M)。
可选地,握手建链后,主设备和从设备不仅可以通过K1个发送通道(lane(N/2)、…、lane(N-M-1))传输数据,也可以通过其他(N/2)个发送通道(lane0、lane1、…、lane(N/2-1))传输数据,以及也可以通过其他M个接收通道(lane(N-M)、lane(N-M+1)、…、laneN-1)传输数据。
情况二:当(N-M)<(N/2),即M>(N/2)时,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进行K2个发送通道的反向切换流程,具体如下表5所示,其中,K2=|M-(N/2)|,这K2个发送通道假设为lane0、…、lane(M-N/2-1)。
表5 K2个发送通道的反向切换流程(由发送通道切换为接收通道)。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212
Figure BDA0003074090220000221
如表5所示,K2个发送通道(lane0、…、lane(M-N/2-1))的传输方向被改变,即切换为K2个接收通道,则发送通道从(N/2)减少至(N-M),接收通道从(N/2)增加至M,即数据通道比例被设置为M:(N-M)。
可选地,握手建链后,主设备和从设备不仅可以通过K2个接收通道(lane0、…、lane(M-N/2-1))传输数据,也可以通过其他(N/2)个接收通道(lane(N/2)、lane(N/2+1)…、lane(N-1))传输数据,以及也可以通过其他N-M个发送通道(lane(M-N/2)、lane(M-N/2+1)、…、lane lane(N/2-1))传输数据。
可选地,数据传输结束后,例如memory接收到CPU发送的携带结束标志位的数据包,memory和CPU可以初始化配置数据通道,以达到将数据通道比例设置为预设配比的目的。可选地,CPU可以重新等待应用层业务触发。
在图7所描述的方法中,可以在协议层为数据包添加业务标识符,以及在物理层基于业务标识符执行数据通道的配置流程,从而实现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智能化实时地配置不同的数据通道比例(即收发带宽比例),避免数据通道被闲置带来的带宽资源被浪费和不必要的链路功耗等问题,合理利用数据传输带宽。并且,执行数据通道的配置流程时,在物理层触发带内通道或者带外通道发送控制码流,以切换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根据业务需求配置数据通道比例的方式较为灵活。
相比图1示例的M-PHY,本申请实施例无需设计多条数据通道,不仅避免数据通道被闲置带来的带宽资源被浪费和不必要的链路功耗等问题,而且满足了硬件小型化的需求。
相比图2-图3示例的D-PHY,本申请实施例无需通过反向通信功能进行数据通道的配置,而是直接基于业务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进行数据通道的配置,可以保持高速模式不变,无需改变为低功耗或ALP这类传输速率较低的模式,满足了高带宽和低延时的需求。并且反向传输的数据通道和正向传输的数据通道可以一起工作(处于使能(enabled)状态),不会出现反向传输速率仅为正向传输速率的四分之一的情况,传输效果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设备也可以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不改变数据通道的配置,即预设配比和目标配比相同,则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具体示例如下图8所示。
请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S201:主设备基于预设配比配置数据通道。
S202: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S203:从设备基于第一指示信息配置数据通道。
S204: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握手建链。
具体地,S201-S204和上图7的S101-S104一致,不再赘述。
S205:主设备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不改变数据通道的配置。
具体地,S205为可选的步骤。主设备基于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判断是否改变数据通道的说明可参见上图7的S105的说明,图8以确定不改变数据通道的配置为例进行说明,例如S205中主设备确定预设配比和目标配比相同,或者S205中主设备确定当前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和根据第一数据包中的业务标识符确定的发送通道和/或接收通道的数目相同。
S206: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地,S206和图7的S110类似,可选地,该数据为在预设场景下传输的数据。
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情况,在具体实现中,数据通道处于非使能(disabled)状态,也可以为该数据通道的相关模块均为下电状态,例如该数据通道(一对差分线)连接和未连接的TX模块和RX模块等均为下电状态,此时非使能(disabled)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是关闭状态。
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情况,在具体实现中,通信接口还可以是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 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本申请对通信接口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情况,在具体实现中,通信接口的传输模式也可以不仅包括LP模式和HS模式(以及HS模式下的ALP模式)。上述高速模式也可以是其他通信接口的传输速率较高的模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计算机程序相关的硬件完成,该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1)

1.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通过多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设备基于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
所述主设备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
所述主设备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从设备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
所述从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基于第一业务标识符确定切换传输方向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包括:
所述主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的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业务标识符对应的收发带宽比例;
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数据通道的数量或所述收发带宽比例,确定所述切换传输方向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为从所述主设备到所述从设备的传输方向,或者为从所述从设备到所述主设备的传输方向。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指示信息。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主设备通过第一通道向所述从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多个数据通道中的一个或一组数据通道,或者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的控制通道。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时,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之间使用的传输模式为高速模式。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切换所述至少一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向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通道向所述从设备发送数据,以及所述主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数据通道接收所述从设备发送的数据。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为所述第一系统内的处理器,所述从设备为所述第一系统内的存储器、显示屏或摄像头。
9.一种第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所述第一系统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电子设备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549236.0A 2021-02-27 2021-05-19 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49789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6596 WO2022179427A1 (zh) 2021-02-27 2022-02-17 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1278 2021-02-27
CN2021102212781 2021-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8916A true CN114978916A (zh) 2022-08-30
CN114978916B CN114978916B (zh) 2023-11-28

Family

ID=82973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49236.0A Active CN114978916B (zh) 2021-02-27 2021-05-19 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8916B (zh)
WO (1) WO20221794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32804B (zh) * 2024-01-26 2024-05-10 深圳曦华科技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447A (zh) * 2010-04-02 2010-09-22 北京恒光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带宽适配装置及方法
US20180184037A1 (en) * 2014-07-03 2018-06-28 Sony Corporation Interface circuit, transmiss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ire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90050365A1 (en) * 2018-06-25 2019-02-14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ynamic high speed lane direction switching for asymmetrical interfaces
CN110474722A (zh) * 2019-08-15 2019-11-19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道切换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447A (zh) * 2010-04-02 2010-09-22 北京恒光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带宽适配装置及方法
US20180184037A1 (en) * 2014-07-03 2018-06-28 Sony Corporation Interface circuit, transmiss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ire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90050365A1 (en) * 2018-06-25 2019-02-14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ynamic high speed lane direction switching for asymmetrical interfaces
CN110474722A (zh) * 2019-08-15 2019-11-19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道切换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79427A1 (zh) 2022-09-01
CN114978916B (zh)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7001B1 (ko) 그래픽스 멀티미디어 ic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US8972640B2 (en) Controlling a physical link of a first protocol using an extended capability structure of a second protocol
US10467154B2 (en) Multi-port multi-sideband-GPIO consolidation technique over a multi-drop serial bus
US992997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sending data via a plurality of data lines on a bus
US20190227971A1 (en) Architecture for consolidating multiple sources of low-bandwidth data over a serial bus
US20060160569A1 (en) Cellular phone and portable storage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8028529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sending data via additional secondary data lines on a bus
KR102151178B1 (ko) 직렬 통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7191262B2 (en) High-throughput UART interfaces
WO2024088268A1 (zh) Rdma事件管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MX2007005812A (es) Metodo, producto de programa de computadora y aparato de interfaz de tarjeta multimedia.
CN114978916B (zh) 一种数据传输带宽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KR102613449B1 (ko) Pcie(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링크에서의 측파대 시그널링
US10176133B2 (en) Smart device with no AP
US885505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data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WO2023035834A1 (zh) 一种Wi-Fi直连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1276317A (zh)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终端
CN112770356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637027B (zh) 基于uart的帧边界界定装置及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CN115840728A (zh) 图形处理系统、gpu核、传输控制器及主核配置方法
CN116745768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