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0183B - 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70183B CN114970183B CN202210638480.9A CN202210638480A CN114970183B CN 114970183 B CN114970183 B CN 114970183B CN 202210638480 A CN202210638480 A CN 202210638480A CN 114970183 B CN114970183 B CN 1149701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rget
- area
- determining
- wind speed
- gla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6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56 Product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2—Reliability analysis or reliability optimisation; Failure analysis, e.g. worst case scenario performanc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对由体网格模型确定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能够实时对不同仿真环境下的边界条件进行有效判定,实现了对体网格模型的模型结构的有效性验证,确保了体网格模型的准确性。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该准确性高的体网格模型,能够精准仿真出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分布结果。通过对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进一步对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性校验。这样,在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仿真为有效仿真,即,大大提高了对车辆除霜风速仿真评估的有效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风速的仿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除霜的仿真技术的发展,常常需要对车辆除霜的风速进行仿真,并基于该风速的仿真结果,完成对整个车辆除霜性能的评估。
传统技术中,常常需要对风速的仿真结果进行评估。其中,通过仿真工具确定车辆玻璃表面的风速分布情况,然后对风速分布情况进行评估。然而,在风速仿真的过程中,仅仅通过仿真工具自带默认设置或者依据整体网络尺寸规划确定风速分布情况,无法体现出不同仿真环境中风速分布的细节信息,从而,导致玻璃表面除霜风速计算结果的精度不高,无法确保车辆除霜风速仿真的有效性,即存在对车辆除霜风速仿真评估的有效性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该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该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该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确定该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该第一厚度对该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该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对该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在该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所述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构建模块,用于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所述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所述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判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厚度对所述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计算模块,用于在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校验模块,用于对所述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在所述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所述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所述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所述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确定所述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厚度对所述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在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对所述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在所述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所述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所述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所述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确定所述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厚度对所述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在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对所述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在所述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所述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所述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所述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确定所述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厚度对所述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在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对所述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在所述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上述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对由体网格模型确定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能够实时对不同仿真环境下的边界条件进行有效判定,实现了对体网格模型的模型结构的有效性验证,确保了体网格模型的准确性。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该准确性高的体网格模型,能够精准仿真出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分布结果。通过对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进一步对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性校验。这样,在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仿真为有效仿真,即,大大提高了对车辆除霜风速仿真评估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前挡风玻璃所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速分布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各个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前挡风玻璃中待检测区域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目标区域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风向和基准线的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前挡风玻璃中待检测区域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区域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温升曲线的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速仿真的评估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服务器,还可以应用于包括终端和服务器的系统,并通过终端和服务器的交互实现。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该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其中,出风参数表征目标玻璃所对应的各出风口的参数。其中,该出风参数包括目标玻璃对应的除霜总风量、以及出风口截面面积等。其中,理论边界层用于表征根据流体力学理论所确定的边界层。其中,边界层是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粘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即可以理解为在高雷诺数情况下,流体的速度衰减只发生在固体表面非常薄的一层区域内。
具体地,终端从不同车型中确定目标车型,并从目标车型中的多个车辆中确定进行仿真的目标车辆。终端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终端确定与出风参数对应的雷诺数,并基于该雷诺数,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车型可以是商用车或者汽车,也可以是商用车中的不同车型,也可以是汽车中的不同车型,具体不作限定。
例如,终端从商用车的多个车型中确定目标车型,并从属于该目标车型的多个车辆中选取一个车辆作为目标车辆。终端确定目标车辆中前挡风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参数,左侧车门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二出风参数、以及右侧车门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三出风参数。终端基于该第一出风参数确定与前挡风玻璃所对应的第一理论边界层,基于该第二出风参数确定与左侧车门玻璃所对应的第二理论边界层,并基于该第三出风参数确定与右侧车门玻璃所对应的第三理论边界层。终端将第一理论边界层的厚度作为第一厚度、第二理论边界层的厚度作为第一厚度、第三理论边界层的厚度作为第一厚度。
步骤S104,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该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该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其中,预设网格参数表征网格的参数,比如,预设网格参数包括面网格最大尺寸、面网格最小尺寸、增长率、体网格最大尺寸、体网格密度等,具体不作限定。
具体地,终端获取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根据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其中,该体网格模型中包括各个目标玻璃、以及与各个目标玻璃对应的出风口。该体网格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空调风道模型、空调箱体模型、驾驶室内部模型等。
步骤S106,确定该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该第一厚度对该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其中,待检测边界层用于表征根据体网络模型所确定的边界层。其中,边界层是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粘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即可以理解为在高雷诺数情况下,流体的速度衰减只发生在固体表面非常薄的一层区域内。
具体地,终端确定体网格模型所在的整车坐标系,并基于该整车坐标系,确定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切割面。终端通过各个切割面对体网格模型进行切割,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并确定各个待检测边界层分别对应的第二厚度。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均对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进行差值计算、差值百分比计算、余值计算、触发计算、均值计算中的一种计算,得到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计算结果。终端基于各个计算结果确定误差判定结果。其中,差值百分比计算涉及到两个数,一个是测量数,一个参考数。差值百分比计算是将测量数和参考数的差除以参考数的计算。
例如,以前挡风玻璃为例,确定前挡风玻璃的待检测边界层。如图2所示,图2为前挡风玻璃所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示意图。终端确定整车坐标系下前挡风玻璃的切割面为X=0。终端基于该X=0的前挡风玻璃的切割面,确定该前挡风玻璃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
步骤S108,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该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具体地,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终端获取预设稳态计算公式,并将该预设稳态计算公式输入至该体网格模型,得到稳态仿真模型。终端确定目标车辆的出风总量,或者风机转数值中的至少一种。终端将目标玻璃的出风总量,或者风机转速值输入至该稳态仿真模型,以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其中,预设稳态计算公式是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不可压缩粘性流体、以及Realizable K-ε(可实现的K-ε模型)所确定的公式。
例如,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终端将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不可压缩粘性流体、以及Realizable K-ε(可实现的K-ε模型)所确定的公式配置在体网格模型中,得到稳态仿真模型。终端获取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出风口的风量,并将各个风量的和作为目标车辆的出风总量。或者,终端获取空调风机转速值。将目标玻璃的出风总量,或者风机转速值输入至该稳态仿真模型,以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其中,该风速分布结果携带有目标玻璃中各个点的风速值。该风速分布图如图3所示。
步骤S110,对该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在该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其中,有效校验是对风速分布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校验。
具体地,终端确定各个除霜出风口的风向,基于该风向,确定各个目标玻璃中的有效面积,并基于各个目标玻璃的有效面积,确定有效校验结果。在该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终端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其中,该有效仿真表征基于该体网格模型构建得到稳态仿真模型为有效模型,有利于后续的化霜仿真过程。
上述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中,通过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对由体网格模型确定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能够实时对不同仿真环境下的边界条件进行有效判定,实现了对体网格模型的模型结构的有效性验证,确保了体网格模型的准确性。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该准确性高的体网格模型,能够精准仿真出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分布结果。通过对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进一步对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性校验。这样,在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仿真为有效仿真,即,大大提高了对车辆除霜风速仿真评估的有效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包括:
步骤S402,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出风参数,确定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
其中,特征平均流速表征目标车辆中风的平均流速。
具体地,终端获取目各个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总风量、以及出风口截面面积、各个出风口风量分配的权值(即各个出风口风量分配百分比设计值)。对于每个目标玻璃,通过流量分配公式对相应目标玻璃的除霜总风量,确定相应目标玻璃的出风口风量。其中,该流量分配公式如下:
qn=Q*an······
其中,qn为相应目标玻璃的出风口风量,Q为相应目标玻璃的除霜总风量,an为权值,n为出风口的标号。
然后,终端根据管内流量计算公式对出风口截面面积进行计算,得到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各个出风口的平均流速。其中,管内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vn=qn/sn······
其中,相应目标玻璃中的第n个出风口平均流速为vn,sn为相应目标玻璃中第n个出风口的截面面积。
然后,终端根据各个出风口的平均流速以及各个权值,通过加权计算,得到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具体如下所示:
V=v1*a1+v2*a2…vn*an······。
其中,V为相应目标玻璃的特征平均流速,a1、a2、an分别为相应目标玻璃中各个出风口的权值。
步骤S404,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
其中,雷诺数表征流体流动情况的无量纲数。
具体地,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根据流体力学公式,对相应目标玻璃的特征平均流速进行计算,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其中,具体如下所示:
Re=ρVL/μ······
其中,Re为雷诺数、ρ为空气密度、V为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μ为空气动力粘度、L为该相应目标玻璃特征尺寸。
步骤S406,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
具体地,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通过壁面摩擦系数计算公式,对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摩擦系数。其中,具体如下:
其中,Cf为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摩擦系数,k1和k2分别对应的经验系数。
然后,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通过壁面切应力公式,对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摩擦系数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切应力。具体如下:
其中,τw为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切应力。
然后,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通过壁面切向速度公式,对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切应力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切向速度。具体如下所示:
其中,u*为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切向速度。
最后,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通过边界层厚度计算公式,对相应目标玻璃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壁面切向速度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具体如下:
δ=y+μ/ρu*······
其中,δ为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y+是为了研究流体湍流流动的数学特征,而引入的一个无量纲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进行相关流体力学的计算,能够准确确定理论计算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这样,基于该理论边界层厚度能够确定理论计算得到边界条件,有利于后续对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进行有效判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基于该第一厚度对该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包括: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间的差值,并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差值与第一厚度之间的比例。在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比例均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在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玻璃的比例不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不通过。
具体地,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间的差值。终端判断各个目标玻璃所对应的比例是否处于预设比例范围之内。在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比例均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终端确定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在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玻璃的比例不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终端确定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不通过,并对体网格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并基于优化参数,重新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并返回至确定该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步骤继续执行,直至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时停止。
例如,若前挡风玻璃对应的比例、右侧车门玻璃所对应的比例、以及左侧车门玻璃所对应的比例均在±5%之内,则确定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若前挡风玻璃对应的比例、或者右侧车门玻璃所对应的比例、或者左侧车门玻璃所对应的比例存在至少一个比例不在±5%之内,则确定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不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对由体网格模型确定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能够实时对不同仿真环境下的边界条件进行有效判定,实现了对体网格模型的模型结构的有效性验证,确保了体网格模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包括:确定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区域,并根据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目标区域。基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和各个目标区域,确定每个目标区域中风速满足风速阈值的有效面积,并对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有效面积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
具体地,终端根据汽车除霜除雾性能试验标准,将各个目标玻璃进行划分,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区域。终端根据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目标玻璃中各个待检测区域的目标区域。终端基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确定各个目标区域中风速满足风速阈值的有效面积。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将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有效面积均与面积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有效校验结果。或者,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计算每个有效面积在目标区域中的面积比例,并将各个面积比例与目标比例进行比较,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具体不作限定。其中,如图5所示,根据该汽车除霜除雾性能试验标准(比如,国标GB11555-2009规定),将前挡风玻璃分为三个待检测区域,分别是A1区、A2区、以及B区。其中,A1区、A2区可以视为对称的。其中,风速阈值可以为1.5m/s,具体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目标区域。这样,根据风向所确定的目标区域能够真实反映出风口风速分布覆盖方向性的情况,确保后续有效校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合能够反映风速分布覆盖情况的目标区域,能够精准定位各个目标区域的有效面积。这样,根据精准性高的有效面积,能够得到可信度高且准确的有效校验结果,从而,确保了风速分布仿真的有效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根据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目标区域,包括:
步骤S602,根据该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点,并将垂直于该风向的线作为基准线。
具体地,终端确定除霜出风口中风向。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终端根据该风向模拟风,并该风第一次到达待检测区域的点作为基准点。终端将垂直于该风向的线作为基准线。其中,该风向和基准线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风向为z轴,基准线为Y轴。其中,该O点表征风按照风向扩散时第一次达到待检测区域A1区的点,即待检测区域A1区的基准点为a。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确保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线是垂直于该风向的线即可。
步骤S604,确定该待检测区域的面积,并确定与各个待检测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一面积占比。
其中,第一面积占比为待检测区域中任一区域的面积占待检测区域面积的面积比。该第一面积占比用于确定待检测区域中的目标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待检测区域的第一面积占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不作限定。比如,如图8所示,A1区的第一面积占比为80%;A2区的第一面积占比为80%;B区的第一面积占比为70%。此外,比如,在左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左车门视野区)的第一面积占比为80%,在右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右车门视野区)的第一面积占比为80%。
步骤S606,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控制基准线从该基准点开始、且按照该风向进行运动,直至达到预设条件时停止,该预设条件为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面积的面积占比达到第一面积占比,该区域面积包括有基准点。
具体地,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终端控制基准线从基准点开始、且按照该风向进行运行,直至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面积的面积占比达到第一面积占比时为止。其中,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包含基准点。其中,如图9所示,基准线的方向为沿Z轴的正轴方向,即竖直向上。
步骤S608,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将该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其中,如图9所示,对于A1区,该与A1区对应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a1;对于左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C区,该与C区对应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c;对于右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D区,该与D区对应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d。
需要说明的是,右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至少存在一个区域,左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至少存在一个区域。如图9所示,由于左侧车门玻璃有两块,则相应的存在两个待检测区域c。同理地,由于右侧车门玻璃有两块,则相应的存在两个待检测区域d。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点以及基准线,确保了基准线的运动是与风向同向。这样,根据风向所确定的目标区域能够真实反映出风口风速分布覆盖方向性的情况,确保后续有效校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对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有效面积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包括:确定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目标面积。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均基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目标面积和有效面积,确定与相应区域对应的有效面积占比。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通过。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小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不通过。
具体地,对于每个目标区域,终端将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目标面积除以有效面积,得到与相应区域对应的有效面积占比。终端将各个有效面积占比分别与第二面积占比进行比较。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通过。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小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不通过。其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第二面积占比相同,比如第二面积占比为95%。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在左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左车门视野区)是有两块时,两块的待检测区域的第二面积占比也是相同的,即均是95%。在右侧车门玻璃对应的待检测区域(右车门视野区)是有两块时,两块的待检测区域的第二面积占比也是相同的,即均是95%。
需要说明的是,在涉及到有效面积占比、第一面积占比和第二面积占比时,确定有效面积和目标面积均是根据网格单元确定的。比如,确定待检测区域的区域面积时,确定待检测区域中的网格单元个数,并根据待检测区域中的网格单元个数和每个网格单元的面积,确定区域面积。比如,确定目标区域中的网格单元个数,基于网格单元个数和每个网格单元的面积,确定目标面积。其中,各个网格单元分别携带有风速信息。比如,基于目标区域中的各个网格单元的风速,确定风速大于风速阈值的网格单元的个数,基于风速大于风速阈值的网格单元的个数、以及每个网格单元的面积,确定有效面积。其中,每个网格单元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能够反映风速分布覆盖情况的目标区域,能够精准定位各个目标区域的有效面积。这样,根据精准性高的有效面积,能够得到可信度高且准确的有效校验结果,从而,确保了风速分布仿真的有效性。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个更为详细实施例进行描述。如图10所示,具体如下:
步骤1:终端从商用车的多个车型中确定目标车型,并从属于该目标车型的多个车辆中选取一个车辆作为目标车辆。终端确定目标车辆中前挡风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参数,左侧车门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二出风参数、以及右侧车门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三出风参数。其中,第一出风参数、第二出风参数、第三出风参数,均对应图中的获取除霜出风系统设计参数值。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出风参数,终端确定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即对应图中的计算挡风玻璃内表面除霜出风平均流速)。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终端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即对应图中计算挡风玻璃内表面除霜气流的雷诺数)。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即对应图中计算挡风玻璃内表面除霜风速分布仿真的理论边界层厚度)。
步骤2:终端中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工具获取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根据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其中,该体网格模型中包括各个目标玻璃、以及与各个目标玻璃对应的出风口。该体网格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空调风道模型、空调箱体模型、驾驶室内部模型等。
步骤3:终端确定体网格模型所在的整车坐标系,并基于该整车坐标系,确定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切割面。终端通过各个切割面对体网格模型进行切割,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并确定各个待检测边界层分别对应的第二厚度(即对应图中计算挡风玻璃内表面除霜风速分布仿真的待检测的边界层厚度)。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终端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间的差值。终端判断各个目标玻璃所对应的比例是否处于预设比例范围之内。在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比例均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终端确定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在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玻璃的比例不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终端确定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不通过,并对体网格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并基于优化参数,重新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并返回至确定该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步骤继续执行,直至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时停止。
步骤4: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终端获取预设稳态计算公式,并将该预设稳态计算公式输入至该体网格模型,得到稳态仿真模型。终端确定目标车辆的出风总量,或者风机转数值中的至少一种。终端将目标玻璃的出风总量,或者风机转速值输入至该稳态仿真模型,以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即对应图中的进行驾驶室挡风玻璃内表面除霜风速仿真分析,并获取驾驶室挡风玻璃内表面除霜风速分布结果)。
步骤5:确定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区域,并根据该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点,并将垂直于该风向的线作为基准线。确定该待检测区域的面积,并确定与各个待检测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一面积占比。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控制基准线从该基准点开始、且按照该风向进行运动,直至达到预设条件时停止。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将该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基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和各个目标区域,确定每个目标区域中风速满足风速阈值的有效面积,并确定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目标面积。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均基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目标面积和有效面积,确定与相应区域对应的有效面积占比。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通过。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小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不通过(该步骤5对应图中的判断仿真分析结果是否合格的部分)。
步骤6:在该有效校验结果不通过的情况下,优化体网格模型对应的产品设计,并返回至确定目标车辆中前挡风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参数,左侧车门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二出风参数、以及右侧车门玻璃所对应出风口的第三出风参数的步骤继续执行。
步骤7:在该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终端进行瞬态仿真。具体如下述:
步骤7.1:终端将稳态仿真模型转换为瞬态仿真模型,并获取预设的除霜出风的温升曲线,如图11所示。终端将该温升曲线输入至瞬态仿真模型中进行驾驶室化霜瞬态计算,以模拟驾驶室动态化霜过程,得到各个目标玻璃中各个待检测区域对应的化霜结果。其中,该化霜结果中携带有在预设时间段内各个目标玻璃中的待检测区域化霜面积占比。
步骤7.2:终端确定除霜标准条件(比如,根据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确定除霜标准条件)。对于每个目标玻璃中的每个待检测区域,终端基于相应待检测区域对应的除霜标准条件,对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化霜结果进行评估。若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评估结果均通过,则确定化霜模拟合格。若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玻璃的评估结果不通过,则确定化霜模拟不合格。例如,对于目标玻璃为前挡风玻璃,A1区域的除霜标准条件为:除霜仿真开始后20min,A1区域有80%面积已完成除霜。A2区域的除霜标准条件为:除霜仿真开始后25min,A2区域有80%面积已完成除霜。B区域的除霜标准条件为:除霜仿真开始后40min,B区域有90%面积已完成除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对由体网格模型确定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能够实时对不同仿真环境下的边界条件进行有效判定,实现了对体网格模型的模型结构的有效性验证,确保了体网格模型的准确性。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该准确性高的体网格模型,能够精准仿真出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分布结果,使得该风速分布结果与实际车辆在实际除霜过程中风速分布结果更接近,提高目标车辆表面除霜风速性能仿真分析的精度。通过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目标区域。这样,根据风向所确定的目标区域能够真实反映出风口风速分布覆盖方向性的情况,确保后续有效校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合能够反映风速分布覆盖情况的目标区域,能够精准定位各个目标区域的有效面积。这样,根据精准性高的有效面积,能够得到可信度高且准确的有效校验结果,从而,确保了风速分布仿真的有效性。这样,在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仿真为有效仿真,即,大大提高了对车辆除霜风速仿真评估的有效性。这样,能够极大提高仿真中车辆除霜效果与真实整车除霜性能效果的一致性,确保除霜性能均满足GB 11555-2009《汽车除霜除雾性能试验》要求。同时,通过对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能够减少因仿真边界条件不全面而导致的重复仿真分析,即减少了仿真轮次,强化了风速仿真的稳定性,确保了仿真分析工作的效率。此外,由于减少了仿真轮次,大大降低产品开发周期,节约产品开发成本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实车的挡风玻璃表面中除霜风速的评估。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的风速仿真的评估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风速仿真的评估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了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装置,包括:确定模块1202、构建模块1204、判定模块1206、计算模块1208和校验模块1210,其中:
确定模块1202,用于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该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构建模块1204,用于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该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该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判定模块1206,用于确定该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该第一厚度对该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计算模块1208,用于在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该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校验模块1210,用于对该风速分布结果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在该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确定模块1202,用于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出风参数,确定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判定模块1206,用于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间的差值,并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差值与第一厚度之间的比例。在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比例均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在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玻璃的比例不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该误差判定结果表征不通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校验模块1210,用于确定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区域,并根据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目标区域。基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和各个目标区域,确定每个目标区域中风速满足风速阈值的有效面积,并对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有效面积进行有效校验,得到有效校验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校验模块1210,用于根据该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点,并将垂直于该风向的线作为基准线。确定该待检测区域的面积,并确定与各个待检测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一面积占比。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控制基准线从该基准点开始、且按照该风向进行运动,直至达到预设条件时停止,该预设条件为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面积的面积占比达到第一面积占比,该区域面积包括有基准点。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将该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校验模块1210,用于确定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目标面积。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均基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目标面积和有效面积,确定与相应区域对应的有效面积占比。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通过。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该有效面积占比小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不通过。
上述风速仿真的评估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3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简称I/O)和通信接口。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风速仿真的评估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3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所述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所述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所述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确定所述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厚度对所述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在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确定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区域;
根据所述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点,并将垂直于所述风向的线作为基准线;
确定所述待检测区域的面积,并确定与各个待检测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一面积占比;
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控制基准线从所述基准点开始、且按照所述风向进行运动,直至达到预设条件时停止,所述预设条件为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面积的面积占比达到第一面积占比,所述区域面积包括有基准点;
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将所述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基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和各个目标区域,确定每个目标区域中风速满足风速阈值的有效面积;
确定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目标面积;
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均基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目标面积和有效面积,确定与相应区域对应的有效面积占比;
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所述有效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通过;
在所述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包括:
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出风参数,确定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
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
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厚度对所述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包括:
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间的差值,并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差值与第一厚度之间的比例;
在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比例均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
在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玻璃的比例不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不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所述有效面积占比小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不通过。
5.一种风速仿真的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车辆中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除霜出风口的出风参数,并确定与各个出风参数分别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所述理论边界层表征在目标玻璃表面上风速衰减所发生的空间区域;
构建模块,用于获取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预设网格参数,并基于所述预设网格参数和各个理论边界层,构建与目标车辆对应的体网格模型,所述体网格模型表征风速在目标车辆内部的分布情况;
判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体网格模型中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边界层的第二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厚度对所述第二厚度进行误差判定,得到误差判定结果;
计算模块,用于在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体网格模型,对各个目标玻璃上的风速进行稳态计算,得到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
校验模块,用于确定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待检测区域;根据所述除霜出风口中风向,确定各个待检测区域的基准点,并将垂直于所述风向的线作为基准线;确定所述待检测区域的面积,并确定与各个待检测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一面积占比;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控制基准线从所述基准点开始、且按照所述风向进行运动,直至达到预设条件时停止,所述预设条件为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面积的面积占比达到第一面积占比,所述区域面积包括有基准点;对于每个待检测区域,将所述基准线与相应待检测区域所构成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基于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风速分布结果和各个目标区域,确定每个目标区域中风速满足风速阈值的有效面积;确定各个目标区域分别对应的目标面积;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均基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目标面积和有效面积,确定与相应区域对应的有效面积占比;对于每个目标区域,在所述有效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第二面积占比的情况下,确定与相应目标区域对应的有效校验结果表征通过;
所述校验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有效校验结果通过的情况下,确定目标车辆除霜风速的仿真为有效仿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出风参数,确定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相应目标玻璃内表面的特征平均流速,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对于每个目标玻璃,基于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雷诺数,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理论边界层的第一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定模块,用于对于每个目标玻璃,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间的差值,并确定与相应目标玻璃对应的差值与第一厚度之间的比例;在各个目标玻璃分别对应的比例均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误差判定结果表征通过;在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玻璃的比例不处于预设比例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所述误差判定结果表征不通过。
8.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38480.9A CN114970183B (zh) | 2022-06-08 | 2022-06-08 | 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38480.9A CN114970183B (zh) | 2022-06-08 | 2022-06-08 | 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70183A CN114970183A (zh) | 2022-08-30 |
CN114970183B true CN114970183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8296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38480.9A Active CN114970183B (zh) | 2022-06-08 | 2022-06-08 | 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70183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69249A1 (zh) * | 2015-04-21 | 2016-10-27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行驶交通工具仿真模型前处理模板及处理方法 |
CN113792413A (zh) * | 2021-08-18 | 2021-12-14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空调除霜性能的仿真验证方法及仿真验证系统 |
CN114169195A (zh) * | 2021-11-25 | 2022-03-11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除霜除雾性能评价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2022
- 2022-06-08 CN CN202210638480.9A patent/CN1149701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69249A1 (zh) * | 2015-04-21 | 2016-10-27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行驶交通工具仿真模型前处理模板及处理方法 |
CN113792413A (zh) * | 2021-08-18 | 2021-12-14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空调除霜性能的仿真验证方法及仿真验证系统 |
CN114169195A (zh) * | 2021-11-25 | 2022-03-11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除霜除雾性能评价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汽车除霜的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周安勇;王树桂;刘旌扬;;汽车技术;20121224(12);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70183A (zh) | 2022-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4798B (zh) | 基于区间响应面模型的随机模型修正方法 | |
CN111814342B (zh) | 一种复杂设备可靠性混合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 |
CN113158589B (zh) |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仿真模型校准方法以及装置 | |
JPWO2020054086A1 (ja) | 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mbdプログラムによる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数値解析装置、mbd用数値解析システム、数値解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mbdプログラム | |
Danquah et al. | Statistical model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concept in automotive vehicle design | |
CN115795920B (zh) | 基于多应力耦合加速模型的产品可靠性评价方法和装置 | |
Groth et al. | RBF-based mesh morphing approach to perform icing simulations in the aviation sector | |
CN113360983A (zh) | 一种边坡可靠度分析与风险评估方法 | |
Abdi et al. | Wind flow simulations in idealized and real built environments with models of various level of complexity | |
CN114970183B (zh) | 风速仿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 |
Huang et al. | A method to optimize sampling locations for measuring indoor air distributions | |
CN114384547A (zh) | 一种基于雷达传感器模型的保真度检测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 |
Hwang et al. | Large-eddy simulations of wind-driven cross ventilation, Part 2: Comparison of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ventilation configurations | |
CN114819449A (zh) | 预测车辆除霜性能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ary et al. | Current practice unstructured grid CFD results for 3rd AIAA High Lift Prediction Workshop | |
Fang et al. |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essing model accuracy at design points for radial basis functions | |
Will et al. | Metamodell of optimized prognosis (MoP)-an automatic approach for user friendly parameter optimization | |
WO2020054086A1 (ja) | 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mbdプログラムによる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数値解析装置、mbd用数値解析システム、数値解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mbdプログラム | |
CN116522502A (zh) | 基于风噪声的车辆零部件检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 |
CN105354737A (zh) | 一种适合大数据价值评价的计算方法 | |
Dreßler et al. | Customer loads correlation in truck engineering | |
CN115438312A (zh) | 一种新能源出力的概率分布模型建立、应用方法及介质 | |
Frery et al. | Stochastic particle packing with specified granulometry and porosity | |
Kukreja et al. | Nonlinear black-box modeling of aeroelastic systems using structure detection approach: application to F/A-18 aircraft data | |
US20020029135A1 (en) | Process for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a computer in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and a computer for performing that proces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