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5410A -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5410A
CN114935410A CN202210679252.6A CN202210679252A CN114935410A CN 114935410 A CN114935410 A CN 114935410A CN 202210679252 A CN202210679252 A CN 202210679252A CN 114935410 A CN114935410 A CN 114935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temperature measuring
temperature
contact
experi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792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伍晓勇
吴璐
覃检涛
何文
李佳文
宁知恩
滕常青
宋小蓉
毛建军
王桢
方忠强
杨帆
吴拥军
斯嘉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21067925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354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35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54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02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 G01K7/04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the object to be measured not forming one of th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14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001Mechanical simulator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10Structural combination of fuel element, control rod, reactor core, or moderator structure with sensitive instruments, e.g. for measuring radioactivity, strain
    • G21C17/112Measuring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包括采用接触式测温装置对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开展模拟失水事故实验并输出根据温度补偿曲线修正后的测温示数;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包括实验底座、实验炉体、样品支架、非接触式测温仪、接触式测温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样品支架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固定连接,非接触式测温仪设置在实验炉体的上方,接触式测温传感器设置在样品支架上,且与试样贴合;本发明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标定非接触式测温仪的测温示数,然后在进行模拟事故时,可以通过非接触式测温仪实现快速精准的测温。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燃料循环及辐照效应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失水事故(Loss of Coolant Accident,LOCA)是指反应堆一回路中的管道破裂或失效引起冷却剂流失的现象,可能引起燃料元件的温度快速升高(升温速率最高可达900℃/min,温度可达1300℃以上),导致燃料元件失效,影响反应堆的安全运行。因此,研究燃料元件的失效行为、获得其失水事故安全准则一直是核动力装置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堆外模拟反应堆失水事故条件下燃料试样的高温失效行为,需要同时考虑反应堆在正常工况下的恒定温度保温(250℃~300℃)过程和发生失水事故时的快速升温(升温速率≥300℃/min,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升温速率越快)过程。
传统的温度测量方法一般采用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或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但受热交换速率以及热电偶材质的影响,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不适应于快速升温过程及较高温度的测温。而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容易受被测对象表面发射率和中间介质的影响,且在低温下(≤500℃)的测温精度不高。两者均不能满足本实验对测温范围广(250℃~1300℃)、灵敏度高及控温精度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温度测量方法存在反应较慢或者测温精度不高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解决了传统测温方法的不适应于快速升温过程及较高温度的测温或测温精度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与试样接触的接触式测温装置,与试样不接触的非接触式测温装置;
开展温度标定实验,改变试样温度,并采用接触式测温装置对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
开展模拟失水事故实验,通过非接触式测温装置测量试样的温度,并输出根据温度补偿曲线修正后的测温示数。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包括:
实验底座,其具有水平的贴合面;
实验炉体,其具有上端和下端,所述实验炉体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所述实验炉体的上端设置有观察孔,所述实验炉体的下端设置有样品放置孔;
样品支架,其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的贴合面固定连接,所述样品支架的上端穿过所述样品放置孔设置在所述实验炉体内,且用于放置试样;
非接触式测温仪,其设置在所述实验炉体的上方,且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的探测射线穿过所述观察孔对准所述试样;
接触式测温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样品支架上,且与所述试样贴合;
控制系统,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的信号输出端和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实验炉体包括:
壳体,其上端面设置有所述观察孔,所述观察孔内设置有耐热玻璃,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样品放置孔;
隔热层,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面;
加热组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壳体为不锈钢材质,所述加热组件为多组呈环形分布的加热电阻线圈,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样品支架包括:
第一样品支撑杆,其竖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垂直连接;
第一样品支撑台,其与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且所述第一样品支撑台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一样品放置槽;
第二样品支撑杆,其竖直设置,且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垂直连接;
第二样品支撑台,其与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且所述第二样品支撑台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二样品放置槽;
其中,所述第一样品放置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样品放置槽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所述第二样品放置槽的侧面设置有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所述试样的两端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样品放置槽和所述第二样品放置槽内,且所述试样与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贴合。
可选地,所述实验底座包括:
基座;
支撑座,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支撑座的上端与所述实验炉体的下端贴合,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支撑座外部和内部的水平通孔;
水平移动钢管,其水平设置在所述水平通孔内,且所述水平移动钢管的外侧面与所述水平通孔的内侧面动密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水平移动钢管的内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移动钢管驱动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向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样品支撑台、所述第二样品支撑台为碳化硼陶瓷块,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为实心碳化硼陶瓷杆,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为空心碳化硼陶瓷杆,所述水平移动钢管为空心不锈钢管;
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的补偿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和所述水平移动钢管内,并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升降组件;
所述升降组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实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的升降端与所述实验炉体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驱动所述实验炉体相对于所述实验底座上下移动;
当所述升降组件的升降端位于最下端时,所述实验炉体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
当所述升降组件的升降端位于最上端时,所述实验炉体的下端位于所述样品支架的上端的上方。
更进一步,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升降台架;
所述升降台架的固定端与所述实验炉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架的升降端与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架驱动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相对于所述实验炉体上下移动。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升降组件、所述升降台架为螺纹丝杠结构、直线电机、气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基于如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升降组件上移,并将试样置于样品支架的上端;
控制水平移动钢管移动,使第一样品支撑台和第二样品支撑架夹持试样,并使接触式测温传感器接触试样的侧面;
控制升降组件下移,将实验炉体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
控制升降台架升降,并调节非接触式测温仪的聚焦旋钮,使非接触式测温仪的测温点聚焦至试样表面;
开展温度标定实验,将试样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采用接触式测温传感器对非接触式测温仪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仪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
设定模拟失水事故实验条件的升温曲线;
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和非接触式测温仪同时进行测温,并将测温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通过非接触式测温仪的测温值控制升温组件的加热功率,使装置内部温度符合设定的升温曲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不与试样贴合的非接触式测温仪,设置与试样贴合的接触式测温传感器,通过样品支架实现对试样的夹持,并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标定非接触式测温仪的测温示数,然后在进行模拟失水事故的快速升温时,可以通过非接触式测温仪实现快速精准的测温。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样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实验炉体;2-非接触式测温仪;3-支撑座;4-接触式测温传感器;5-信号处理器;6-控制计算机;7-升降台架;8-观察孔;9-加热组件;10-隔热层;11-升降组件;12-第一样品支撑台;13-试样;14-第一样品支撑杆;15-第二样品支撑杆;16-基座;17-水平移动钢管;18-补偿导线;19-样品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传统的温度测量方法一般采用热电偶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等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及全辐射测温仪、亮度测温仪、比色测温仪等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两种测量技术各有优缺点,如热电偶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的测温方法简单、可靠且精度较高,但受热交换速率以及热电偶材质的影响,不适应于快速升温过程及较高温度的测温。
而以比色测温仪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测量温度上限高等优点,但容易受被测对象表面发射率和中间介质的影响,且在低温下≤500℃的测温精度不高。
但两者均不能满足对测温范围广250℃~1300℃、灵敏度高及控温精度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模拟燃料元件试样13在失水事故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高温失效行为,本发明综合了传统接触式测温及非接触式测温方法的优点,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过程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主要用于连续准确的测量、显示和反馈快速升温过程中试样13的实时温度,从而更加真实的模拟失水事故条件下燃料元件的高温行为。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解决的问题是:接触式测温装置的反应速度较慢,即试样13发生了温度改变,接触式测温装置受热交换速率以及热电偶材质的影响,不能快速改变温度。
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虽然可以快速测温,但是因为其不接触的特性,容易受被测对象表面发射率和中间介质的影响,测温精度较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与试样13接触的接触式测温装置,与试样13不接触的非接触式测温装置。
S2、开展温度标定实验,改变试样13温度,并采用接触式测温装置对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通过能够精确测温的接触式测温装置对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进行温度标定,并将标准值和非标准值进行对应,最终使得可以通过读取非标准值的温度获得标准值的温度。
S3、开展模拟失水事故实验,通过非接触式测温装置测量试样13的温度,并输出根据温度补偿曲线修正后的测温示数。即通过非接触式测温装置的快速测温,并结合温度补偿曲线进行修正,可以快速获得标准温度值。
实施例二
为了实现实施例一种的温度测量方法,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包括实验底座、实验炉体1、样品支架19、非接触式测温仪2、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和控制系统。
实验底座具有水平的贴合面,实验炉体1具有上端和下端。
实验炉体1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通过实验炉体1和实验底座的配合,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可以通过对封闭的腔体进行升温或降温操作,来改变试样13的温度。
实验炉体1的上端设置有观察孔8,非接触式测温仪2设置在实验炉体1的上方,且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探测射线穿过观察孔8对准试样13。
非接触式测温仪2可以为全辐射测温仪、亮度测温仪、比色测温仪等,根据具体的选择,探测射线穿过观察孔8,采集试样13的相关数据,即可以实现远程测温。
实验炉体1的下端设置有样品放置孔,样品支架19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固定连接,样品支架19的上端穿过样品放置孔设置在实验炉体1内,且用于放置试样13,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设置在样品支架19上,且与试样13贴合。
通过实验炉体1与实验底座的可分离设置,将实验炉体1上移即可以完成对试样13的安装,并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实现对实验的测温。
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可以为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由碳化硼陶瓷包壳管、热电偶组成,热电偶设置在碳化硼包壳管的内部,热电偶通过补偿导线18与控制系统相连。
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与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信号输出端和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控制系统可以接收非接触测温仪的温度信号,还可以接收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输出的温度信号,并可以在控制系统内部执行实施例一中的S2/S3步骤。
控制系统包括用于处理信号的信号处理器5,和对整个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计算机6,对其不进行赘述,通过信号处理器5将信号处理后传输至控制计算机6即可,信号处理器5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或进行其他类型的信号处理。
下面对实验炉体1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实验炉体1包括壳体、隔热层10和加热组件9。
壳体上端面设置有观察孔8,观察孔8内设置有耐热玻璃,通过设置耐热玻璃可以实现对壳体的密封,避免实验炉体1内部的热空气从观察孔8内流出,壳体的下端设置有样品放置孔。
隔热层10设置在壳体的内侧面,加热组件9设置在壳体内部,通过加热组件9实现对实验炉体1内部的升温,并通过隔热层10减少热量的散失。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相关部件的选择,例如:壳体为不锈钢材质,加热组件9为多组呈环形分布的加热电阻线圈,加热组件9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具体结构选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换,只要能够实现固定、升温、隔热等操作即可。
如图2所示,下面对样品支架19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样品支架19包括第一样品支撑杆14、第二样品支撑杆15、第一样品支撑台12和第二样品支撑台。
第一样品支撑杆14竖直设置,且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下端与实验底座垂直连接;第二样品支撑杆15竖直设置,且第二样品支撑杆15的下端与实验底座垂直连接;
第一样品支撑台12与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上端连接,且第一样品支撑台12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一样品放置槽;第二样品支撑台与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上端连接,且第二样品支撑台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二样品放置槽。
第一样品支撑杆14和第二样品支撑杆15竖直且平行设置。第一样品支撑台12和第二样品支撑台上设置有可拼接的第一样品放置槽和第二样品放置槽,第一样品放置槽的底面与第二样品放置槽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通过将第一样品放置槽和第二样品放置槽进行拼接,形成一个放置试样13的凹槽,且因为试样13的大小不唯一,将第一样品支撑台12和第二样品支撑台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可以通过改变两个样品台支撑台之间的距离,来改变放置试验的凹槽的尺寸。
为了配合样品支架19实现对试样13的固定,实验底座包括基座16、支撑座3和水平移动钢管17。
基座16可以为与支撑座3连接的整体结构,也可以为支腿结构,甚至可以直接省略。
支撑座3固定设置在基座16上,支撑座3的上端与实验炉体1的下端贴合,支撑座3上设置有连通支撑座3外部和内部的水平通孔;
水平移动钢管17水平设置在水平通孔内,且水平移动钢管17的外侧面与水平通孔的内侧面动密封连接,通过在外部移动水平移动钢管17,可以实现改变第二样品支撑杆15相对于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位置的目的,从而可以达到改变第一样品放置槽和第二样品放置槽之间的距离的目的,最终实现改变放置试样13的凹槽的大小,可以将其改变成为与试样13适配的尺寸,实现对试样13的夹持。在本实施例中,设定水平移动钢管17的最大移动距离为6mm。
另外,第二样品放置槽的侧面设置有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试样13的两端分别放置在第一样品放置槽和第二样品放置槽内,且试样13与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贴合。
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下端与支撑座3固定连接,第二样品支撑杆15的下端与水平移动钢管17的内端垂直固定连接,水平移动钢管17驱动第二样品支撑杆15向第一样品支撑杆14移动。通过移动第二样品支撑杆15可以更好的将试样13与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贴合,实现测温操作。
实施例三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测量装置还包括升降组件11和升降台架7。
升降组件11用于改变实验炉体1的位置,可以便于对试样13进行安装,升降组件11的固定端与实验底座固定连接,升降组件11的升降端与实验炉体1固定连接,升降组件11驱动实验炉体1相对于实验底座上下移动;
当升降组件11的升降端位于最下端时,实验炉体1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
当升降组件11的升降端位于最上端时,实验炉体1的下端位于样品支架19的上端的上方。
升降台架7用于改变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相对高度,便于对非接触测温仪的测温点的调节,增强其对焦能力,使得测温点可以对焦在试样13的表面。
升降台架7的固定端与实验炉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升降台架7的升降端与非接触式测温仪2固定连接,升降台架7驱动非接触式测温仪2相对于实验炉体1上下移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针对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的各个构件的优选,第一样品支撑台12、第二样品支撑台为碳化硼陶瓷块,第一样品支撑杆14为实心碳化硼陶瓷杆,第二样品支撑杆15为空心碳化硼陶瓷杆,水平移动钢管17为空心不锈钢管;
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的补偿导线18设置在第一样品支撑杆14和水平移动钢管17内,并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升降组件11、升降台架7为螺纹丝杠结构、直线电机、气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在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执行实施例一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一:控制升降组件11上移,并将试样13置于样品支架19的上端,此时试样13还未被第一样品放置槽和第二样品放置槽夹紧。
步骤二:控制水平移动钢管17移动,使第一样品支撑台12和第二样品支撑架夹持试样13,并使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接触试样13的侧面。
步骤三:控制升降组件11下移,将实验炉体1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使得整个装置处于密封的状态,避免加热组件9产生的热量外溢。
步骤四:控制升降台架7升降,并调节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聚焦旋钮,使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测温点聚焦至试样13表面,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温仪2对试样13的测温。
步骤五:开展温度标定实验,将试样13分别在不同温度【例如: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及1300℃】下保持一定时间【30min及以上】,采用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对非接触式测温仪2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仪2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使得非接触式测温仪2测量的第一温度与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测量的第二温度匹配,即可以通过第一温度来确定第二温度的值。
步骤六:打开信号处理器5、控制计算机6、升温组件等相关设备,并在控制计算机6中设定模拟失水事故实验条件的升温曲线,通过控制计算机6控制升温组件对实验炉体1内的试样13进行升温。
步骤七: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和非接触式测温仪2同时进行测温,并将测温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
在本步骤中,控制计算机6根据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测温值【即测温值为第一温度对应的第二温度】控制升温组件的加热功率,使装置内部温度符合设定的升温曲线,因为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具有延后性,因此通过非接触式测温仪2可以快速的对试样13的温度进行测量,然后控制计算器通过破校准后的第二温度控制升温组件的功率,可以及时的根据试样13的温度对实验炉体1内的试样13的进行调整。
同时,在保温阶段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对温度进行复验,保证温度的准确性。
实施例六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的步骤五至步骤七。
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执行程序等。
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的步骤五至步骤七。
不失一般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等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RAM、ROM、EP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计算机存储介质不局限于上述几种。上述的系统存储器和大容量存储设备可以统称为存储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与试样(13)接触的接触式测温装置,与试样(13)不接触的非接触式测温装置;
开展温度标定实验,改变试样(13)温度,并采用接触式测温装置对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
开展模拟失水事故实验,通过非接触式测温装置测量试样(13)的温度,并输出根据温度补偿曲线修正后的测温示数。
2.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所述装置包括:
实验底座,其具有水平的贴合面;
实验炉体(1),其具有上端和下端,所述实验炉体(1)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所述实验炉体(1)的上端设置有观察孔(8),所述实验炉体(1)的下端设置有样品放置孔;
样品支架(19),其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的贴合面固定连接,所述样品支架(19)的上端穿过所述样品放置孔设置在所述实验炉体(1)内,且用于放置试样(13);
非接触式测温仪(2),其设置在所述实验炉体(1)的上方,且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探测射线穿过所述观察孔(8)对准所述试样(13);
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其设置在所述样品支架(19)上,且与所述试样(13)贴合;
控制系统,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信号输出端和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炉体(1)包括:
壳体,其上端面设置有所述观察孔(8),所述观察孔(8)内设置有耐热玻璃,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样品放置孔;
隔热层(10),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面;
加热组件(9),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支架(19)包括:
第一样品支撑杆(14),其竖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垂直连接;
第一样品支撑台(12),其与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上端连接,且所述第一样品支撑台(12)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一样品放置槽;
第二样品支撑杆(15),其竖直设置,且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15)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垂直连接;
第二样品支撑台,其与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上端连接,且所述第二样品支撑台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二样品放置槽;
其中,所述第一样品放置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样品放置槽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所述第二样品放置槽的侧面设置有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所述试样(13)的两端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样品放置槽和所述第二样品放置槽内,且所述试样(13)与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底座包括:
基座(16);
支撑座(3),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16)上,所述支撑座(3)的上端与所述实验炉体(1)的下端贴合,所述支撑座(3)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支撑座(3)外部和内部的水平通孔;
水平移动钢管(17),其水平设置在所述水平通孔内,且所述水平移动钢管(17)的外侧面与所述水平通孔的内侧面动密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14)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座(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15)的下端与所述水平移动钢管(17)的内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移动钢管(17)驱动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15)向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14)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样品支撑台(12)、所述第二样品支撑台为碳化硼陶瓷块,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14)为实心碳化硼陶瓷杆,所述第二样品支撑杆(15)为空心碳化硼陶瓷杆,所述水平移动钢管(17)为空心不锈钢管;
所述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的补偿导线(18)设置在所述第一样品支撑杆(14)和所述水平移动钢管(17)内,并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组件(11);
所述升降组件(11)的固定端与所述实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11)的升降端与所述实验炉体(1)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11)驱动所述实验炉体(1)相对于所述实验底座上下移动;
当所述升降组件(11)的升降端位于最下端时,所述实验炉体(1)的下端与所述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
当所述升降组件(11)的升降端位于最上端时,所述实验炉体(1)的下端位于所述样品支架(19)的上端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台架(7);
所述升降台架(7)的固定端与所述实验炉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架(7)的升降端与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2)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架(7)驱动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2)相对于所述实验炉体(1)上下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11)、所述升降台架(7)为螺纹丝杠结构、直线电机、气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
所述壳体为不锈钢材质,所述加热组件(9)为多组呈环形分布的加热电阻线圈,所述加热组件(9)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10.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如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升降组件(11)上移,并将试样(13)置于样品支架(19)的上端;
控制水平移动钢管(17)移动,使第一样品支撑台(12)和第二样品支撑架夹持试样(13),并使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接触试样(13)的侧面;
控制升降组件(11)下移,将实验炉体(1)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贴合;
控制升降台架(7)升降,并调节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聚焦旋钮,使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测温点聚焦至试样(13)表面;
开展温度标定实验,将试样(13)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采用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对非接触式测温仪(2)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仪(2)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
设定模拟失水事故实验条件的升温曲线;
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4)和非接触式测温仪(2)同时进行测温,并将测温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通过非接触式测温仪(2)的测温值控制升温组件的加热功率,使装置内部温度符合设定的升温曲线。
CN202210679252.6A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Pending CN1149354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9252.6A CN114935410A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9252.6A CN114935410A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5410A true CN114935410A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68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79252.6A Pending CN114935410A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354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24456A (zh) * 2022-10-10 2022-12-2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模拟失水事故复杂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24456A (zh) * 2022-10-10 2022-12-2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模拟失水事故复杂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0285B (zh) 短支热电偶温度校验炉及短支热电偶的校准方法
CN104502000A (zh) 一种浅式微型温度校验炉及校验方法
CN102175939B (zh) 一种电力电容器温升试验的方法
CN110927212B (zh) 一种气体扩散层压缩状态导热系数及接触热阻的测试装置
CN114935410A (zh) 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US4393025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power distribution in nuclear reactor cores
CN204389067U (zh) 一种浅式微型温度校验炉
CN108760073A (zh) 一种用于测试加热炉炉温均匀性的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3868357B (zh) 一种板材试样疲劳试验加热炉
CN102768085A (zh) 一种温度传感器高精度标定装置
CN111830080B (zh) 一种精密绝热量热计及其量热方法
CN216208734U (zh) 一种测定混凝土高温热膨胀的仪器
CN109471037A (zh) 一种快速测试的盐桥式热电化学电池试验台及其方法
US3392570A (en) Device for the thermal study of a sample
CN112924786A (zh) 变压器绕组温控器热模拟装置温升特性的试验方法及装置
CN11112264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导热性能的测试方法
CN214408556U (zh) 一种针入度试验器
CN206960391U (zh) 一种采用电信号检测铁矿粉同化温度的装置
CN218955960U (zh) 一种用于热电偶检测的校准装置
CN113777127B (zh) 一种测定混凝土高温热膨胀的仪器及方法
CN115560880B (zh) 一种长杆低温温度计的校准装置和方法
CN218974545U (zh)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CN212324065U (zh) 一种太阳电池组件温度系数测试装置
CN216209930U (zh) 用于辐射加工级准绝热电子束石墨量热计的温度控制装置
JPS6211317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