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4545U -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4545U
CN218974545U CN202223170159.7U CN202223170159U CN218974545U CN 218974545 U CN218974545 U CN 218974545U CN 202223170159 U CN202223170159 U CN 202223170159U CN 218974545 U CN218974545 U CN 2189745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solid
tested
lithium battery
bas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701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军
周仕强
李萌瑞
陈丽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231701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45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45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45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测试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测试模具包括座体和施压部,并用在测试装置中,施压部与座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测固态锂电池的测试空间;施压部设置在座体上,并可沿靠近或远离座体的方向在座体上移动,施压部具有对待测固态锂电池施加预设压力的施压位置,以及避让待测固态锂电池的避让位置;测试模具还包括加热部,加热部罩设在测试空间的外周,并能够对待测固态锂电池加热;测试装置包括检测部,检测部设置在电池测试模具的一侧,且用于与待测固态锂电池电连接,用于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上述设计避免了需要搭建高低温和恒温等实验设施的情况,也节省了加热和保温所需花费的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测设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电池分为液态锂电池和固态锂电池,其中固态锂电池基于固体电解质制成。近年来,固态锂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上。
离子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影响电池输出功率的基本指标之一,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电导率将会逐渐提高。为了获得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通常采用外部加热法,首先将待测试电池放置于测试装置的电池测试模具中,并对搭载有待测试电池的电池测试模具施压指定的压力,然后将搭载有待测试电池的电池测试模具放置于高低温恒温箱或烘箱中加热到设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将搭载有待测试电池的测试装置从高低温恒温箱或烘箱中取出,并使检测部与待测试电池的正负极实现电连接,从而测试出待测试电池在设定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
上述测试过程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并且对较厚的电池测试模具进行加热并保温至特定温度时,耗时也会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固态锂电池离子电导率测试操作繁琐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用在测试装置中,测试装置用于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包括座体和施压部,施压部与座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测固态锂电池的测试空间;施压部设置在座体上,并可沿靠近或远离座体的方向在座体上移动,施压部具有对待测固态锂电池施加预设压力的施压位置,以及避让待测固态锂电池的避让位置;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还包括加热部,加热部罩设在测试空间的外周,并能够对位于测试空间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加热;测试装置包括检测部,检测部设置在加热部的一侧,并用于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在施压部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施压部与待测固态锂电池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座体与待测固态锂电池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
可选地,加热部包括保温罩和加热件,保温罩罩设在测试空间的外周;保温罩内设置有容纳槽,测试空间位于容纳槽内,加热件设置在容纳槽的槽壁上。
可选地,加热件沿容纳槽槽壁的周向设置在容纳槽的槽壁上。
可选地,加热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测试空间内;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还包括温度控制件,温度控制件设置在保温罩的一侧,并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且与加热件电连接。
可选地,施压部包括施压件和固定件,施压件设置在座体上,测试空间形成在施压件与座体之间,保温罩设置在施压件与座体之间,在施压部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施压件与待测固态锂电池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固定件包括螺杆和固定螺母,螺杆位于保温罩的一侧,螺杆的第一端与座体固定连接,螺杆的第二端穿过施压件,并位于施压件远离座体的一侧,固定螺母螺纹连接在螺杆上,并位于施压件远离座体的一侧,固定螺母靠近座体的表面能够与施压件远离座体的表面相贴合。
可选地,施压件设置在座体的上方,施压件包括施压本体和施压盖,施压本体设置在施压盖和座体之间,测试空间形成在施压本体与座体之间,保温罩设置在施压本体与座体之间;施压盖投影至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施压本体投影至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在施压部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施压本体与待测固态锂电池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螺杆的第二端穿过施压盖,并位于施压盖远离座体的一侧,固定螺母靠近座体的表面能够与施压盖远离座体的表面相贴合。
可选地,施压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位于施压盖和施压本体之间,第一绝缘体上表面能够与施压盖下表面相贴合,第一绝缘体下表面能够与施压本体上表面相贴合。
可选地,固定件还包括垫片,垫片套设在螺杆的外周,且位于固定螺母和施压盖之间。
可选地,固定件设置有多个,多个固定件沿保温罩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在保温罩的外侧,各固定件中的螺杆的第一端均与座体固定连接,螺杆的第二端均穿过施压件,并位于施压件远离座体的一侧。
可选地,座体包括座体本体和支撑座,支撑座设置在座体本体上,并位于座体本体靠近施压部的一侧,测试空间形成在支撑座和施压件之间,保温罩设置在支撑座与施压本体之间,在施压部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支撑座与待测固态锂电池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保温罩的上表面与施压本体的下表面相抵接,保温罩的下表面与支撑座的上表面相抵接;螺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座体本体上,保温罩设置在座体本体上,且罩设在支撑座的外周,支撑座位于容纳槽内;座体还包括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位于支撑座与座体本体之间,第二绝缘体上表面能够与支撑座下表面相贴合,第二绝缘体下表面能够与座体本体上表面相贴合。
本申请提供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时,带动施压部向远离座体的方向移动,并将待测固态锂电池放置于测试空间内,然后使待测固态锂电池与座体相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与座体实现电连接,接着带动施压部向靠近座体的方向移动,直至施压部与待测固态锂电池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与施压部实现电连接,然后继续带动施压部向靠近座体的方向移动,以使施压部施加给待测固态锂电池的施压力逐渐增大,当施加的按压力到预设压力时,停止施压,此时施压部处于施压位置,预设压力根据待测固态锂电池的规格以及其他实际情况而定,随后使施压部与检测部实现电连接,座体与检测部实现电连接;最后启动加热部,加热部对位于测试空间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进行加热处理,待加热到设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检测部将会显示出该温度下的待测固态锂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加热温度的度数可根据需求进行设定,如此便可测出待测固态锂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通过采用本申请的这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避免了需要搭建高低温和恒温等实验设施的情况,节省了室内空间,同时也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此外也节约了加热和保温所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的电路示意图。
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100、座体;110、座体本体;120、支撑座;130、第二绝缘体;200、施压部;210、施压件;211、施压本体;212、施压盖;213、第一绝缘体;220、固定件;221、螺杆;222、固定螺母;300、加热部;310、保温罩;320、加热件;330、温度传感器;400、温度控制件;500、待测固态锂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器件,其具有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无记忆效应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现有的锂电池分为液态锂电池和固态锂电池,其中液态锂电池基于液态有机电解液制成,使用过程中存在过渡金属溶解,电解液氧化分解、正极材料析氢以及锂枝晶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固态锂电池采用固体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杜绝了电解液漏液、胀气或持续高温等安全隐患,具有能量密度高、机械强度高、安全系数高、自放电率低以及工作温度适宜等优点,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近年来,固态锂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上。
离子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影响电池输出功率的基本指标之一,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电导率将会逐渐提高。为了获得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通常采用外部加热法,首先将待测试电池放置于测试装置的电池测试模具中,并对搭载有待测试电池的电池测试模具施压指定压力,然后将搭载有待测试电池的电池测试模具放置于高低温恒温箱或烘箱中加热到设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将搭载有待测试电池的测试装置从高低温恒温箱或烘箱中取出,并使检测部与待测试电池的正负极实现电连接,从而测试出待测试电池在设定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上述测试过程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并且对较厚的电池测试模具进行加热并保温至特定温度时,耗时也会较长。
参照图1和图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该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用在测试装置中,测试装置用于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包括座体100和施压部200,施压部200与座体100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测试空间;施压部200可沿靠近或远离座体100的方向在座体100上移动,施压部200具有对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施加预设压力的施压位置,以及避让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避让位置。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还包括加热部300,加热部300罩设在测试空间的外周,并能够对位于测试空间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加热;测试装置包括检测部,检测部设置在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的一侧,并用于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离子电导率;在施压部200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施压部20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座体10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压部200设置在座体100的上方,并可沿靠近或远离座体100的方向在座体100上方移动,测试空间设置在施压部200的下表面与座体100的上表面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施压部200也可设置在座体100的一侧,并可沿靠近或远离座体100的方向在座体100一侧移动,测试空间设置在施压部200靠近座体100的表面与座体100靠近施压部200的表面之间。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形状为圆柱形,测试空间的形状也为圆柱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形状还可以为方形、六边形或者其他能够进行压力测试的形状;检测部为固态电解质测试装置,座体100和施压部200上分别电连接有信号传输线,两根信号传输线分别与固态电解质测试装置电连接,以供固态电解质测试装置测试出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固态电解质测试装置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检测部还可以为其他能够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装置。利用施压部200对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施压时,将测试装置竖直放置于压力机上,此时施压部200位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上方,压力机中的输出端将会驱动施压部200向靠近座体100的方向移动,直至驱动施压部200移动至所需位置为止,压力机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具体应用中,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时,带动施压部200向远离座体100的方向移动,并将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放置于测试空间内,然后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座体100相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座体100实现电连接,接着带动施压部200向靠近座体100的方向移动,直至施压部20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施压部200实现电连接,然后继续带动施压部200向靠近座体100的方向移动,以使施压部200施加给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施压力逐渐增大,当施加的按压力到预设压力时,停止施压,此时施压部200处于施压位置,预设压力根据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规格以及其他实际情况而定,随后使施压部200与检测部实现电连接,座体100与检测部实现电连接;最后启动加热部300,加热部300对位于测试空间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进行加热处理,待加热到设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检测部将会显示出该温度下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加热温度的度数可根据需求进行设定,如此便可测出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通过采用本申请的这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避免了需要搭建高低温和恒温等实验设施的情况,节省了室内空间,同时也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此外也节约了加热和保温所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加热部300包括保温罩310和加热件320,保温罩310罩设在测试空间的外周;保温罩310内设置有容纳槽,测试空间位于容纳槽内,加热件320设置在容纳槽的槽壁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温罩310的形状为圆柱形,并竖直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温罩310的形状还可以为长方体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保温罩310采用既能保温,又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容纳槽的形状为圆柱形,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横截面的面积略小于容纳槽横截面的面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外表面也可与容纳槽的槽壁相贴合;加热件320采用硅胶发热片,硅胶发热片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容纳槽的槽壁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硅胶发热片还可以利用螺钉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槽的槽壁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件320还可以采用热电偶或者其他能够对测试空间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进行加热处理的部件。设置的保温罩310既便于搭载加热件320,从而使加热件320能够更好地对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进行加热,同时也降低了测试空间内热量的散失,进一步缩短了加热和保温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所需花费的时间。
参照图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加热件320沿容纳槽槽壁的周向设置在容纳槽的槽壁上,同时加热件3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抵接,以使加热件320构成环形。如此设计便于更好地对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进行加热,起到了均匀加热的效果,避免了因未均匀加热而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内部产生温度梯度,从而导致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内部衰减速度不一致,进而影响测试数据的问题。
参照图2和图3,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加热部3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330,温度传感器330设置在测试空间内,以测试测试空间内的温度;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还包括温度控制件400,温度控制件400设置在保温罩310的一侧,并与温度传感器330电连接,且与加热件320电连接。
在本可选方式中,座体100靠近施压部200的表面上设置有安装槽,温度传感器330安装在安装槽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330还可安装在容纳槽的槽壁上,以不影响加热件320的摆放为主;温度控制件400采用加热控温器。
具体应用中,需测试不同温度下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时,直接在温度控制件400中设定好所需温度,启动温度控制件400,温度控制件400向加热件320下达启动信号,加热件320开始加热,当测试空间内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温度传感器330向温度控制件400反馈相应的信号,温度控制件400将会自动向加热件320下达停止信号,加热件320停止加热,接着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利用检测部测试出该设定温度下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上述设计不仅便于测试出不同温度下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同时也提高了测试操作的便利性。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施压部200包括施压件210和固定件220,施压件210设置在座体100上,测试空间形成在施压件210与座体100之间,保温罩310设置在施压件210与座体100之间,在施压部200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施压件21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固定件220包括螺杆221和固定螺母222,螺杆221位于保温罩310的一侧,螺杆221的第一端与座体100固定连接,螺杆221的第二端穿过施压件210,并位于施压件210远离座体100的一侧,固定螺母222螺纹连接在螺杆221上,且位于施压件210远离座体100的一侧,固定螺母222靠近座体100的表面能够与施压件210靠近座体100的表面相贴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螺杆221竖直设置,施压件210设置在座体100的上方,施压件210能够在螺杆221和固定螺母222的配合下向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施加预设压力;施压件210上设置有供螺杆221穿设的穿设通孔。具体应用中,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时,带动施压件210向远离座体100的方向移动,并将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放置于测试空间内,然后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下表面与座体100的上表面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座体100实现电连接,接着将螺杆221与穿设通孔对齐,并带动施压件210向靠近座体100的方向移动,直至施压件210的下表面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上表面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施压件210实现电连接,然后继续带动施压件210向靠近座体100的方向移动,以使施压件210施加给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施压力逐渐增大,当施加的按压力到预设压力时,停止施压,接着将固定螺母222从螺杆221的第二端旋入螺杆221中,直至使固定螺母222靠近座体100的表面与施加件远离座体100的表面相贴合为止,随后使施压件210与检测部实现电连接,座体100与检测部实现电连接;最后启动加热部300,加热部300对位于测试空间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进行加热处理,待加热到设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检测部将会显示出该温度下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施压件210设置在座体100的上方,施压件210包括施压本体211和施压盖212,施压本体211设置在施压盖212和座体100之间,测试空间形成在施压本体211和座体100之间,保温罩310设置在施压本体211与座体100之间;施压盖212投影至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施压本体211投影至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在施压部200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施压本体211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螺杆221的第二端穿过施压盖212,并位于施压盖212远离座体100的一侧,固定螺母222靠近座体100的表面能够与施压盖212远离座体100的表面相贴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压本体211的形状为圆柱状,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且竖直设置,容纳槽的上槽口延伸至保温罩310的外侧,施压本体211的下表面不仅处于保温罩310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上表面相抵接,以使施压本体211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实现电连接,同时也与保温罩310的上表面相抵接;施压盖212水平设置,且搭载在施压本体21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施压盖212也可固定连接在施压本体211上。设置的施压盖212不仅增大了施压件210的施压承受面积,提高了施压操作的便利性,同时也避免了螺杆221需穿过施压本体211,导致施压本体211强度发生变化的问题,保证了施压本体211能够稳定地对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进行施压。
参照图2,在本可选方式中,施压件210还包括第一绝缘体213,第一绝缘体213位于施压盖212和施压本体211之间,第一绝缘体213上表面能够与施压盖212下表面相贴合,第一绝缘体213下表面能够与施压本体211上表面相贴合。
在本可选方式中,第一绝缘体213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施压盖212采用金属材质制成,第一绝缘体213搭载在施压本体211上,施压盖212搭载在第一绝缘体213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213也可固定连接在施压本体211上,施压盖212也可固定连接在第一绝缘体213上。设置的第一绝缘体213尽可能避免了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在测试过程中受到金属材质的施压盖212的影响,从而保证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固定件220还包括垫片,垫片套设在螺杆221的外周,且位于固定螺母222和施压盖212之间。设置的垫片加强了固定螺母222对施压盖212的固定效果,尽可能保证了施压本体211施加给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预设压力的准确性。
参照图1和图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固定件220设置有多个,多个固定件220沿保温罩310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在保温罩310的外侧,各固定件220中的螺杆221的第一端均与座体100固定连接,螺杆221的第二端均穿过施压件210,并位于施压件210远离座体100的一侧。
在本可选方式中,固定件220设置有三个,三个固定件220沿保温罩31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在保温罩310的外侧,各固定件220中的螺杆221的第二端均穿过施压盖212,并位于施压盖212远离座体100的一侧。设置的三个固定件220使施压盖212能够更加稳定地对施压本体211施压预设压力,尽可能保证了施压本体211施加给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预设压力的准确性,进而保证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座体100包括座体本体110和支撑座120,支撑座120设置在座体本体110上,并位于座体本体110靠近施压部200的一侧,测试空间形成在支撑座120和施压件210之间,保温罩310设置在支撑座120与施压本体211之间,在施压部200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支撑座12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保温罩310的上表面与施压本体211的下表面相抵接,保温罩310的下表面与支撑座120的上表面相抵接;螺杆2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座体本体110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座120竖直设置在座体本体110上,支撑座120的形状为圆柱形,支撑座120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容纳槽的下槽口延伸至保温罩310的外侧;测试空间形成在支撑座120和施压本体211之间,同时支撑座120的上表面与处于保温罩310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下表面相抵接,以使支撑座12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实现电连接。支撑座120投影至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小于座体本体110投影至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设置的支撑座120便于更好地对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起到支撑作用。
参照图1和图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座体100包括第二绝缘体130,第二绝缘体130位于支撑座120与座体本体110之间,第二绝缘体130上表面能够与支撑座120下表面相贴合,第二绝缘体130下表面能够与座体本体110上表面相贴合。
在本可选方式中,第二绝缘体130采用绝缘材质制成,座体本体110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支撑座120搭载在第二绝缘体130上,第二绝缘体130搭载在座体本体11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座120可与第二绝缘体130固定连接,第二绝缘体130可与座体本体110固定连接。设置的第二绝缘体130尽可能避免了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在测试过程中受到金属材质的座体本体110的影响,从而保证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上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和检测部,检测部设置在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的一侧,并用于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离子电导率;在施压部200处于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施压部20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座体10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检测部电连接。通过采用本申请的这种测试装置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避免了需要搭建高低温和恒温等实验设施的情况,节省了室内空间,同时也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此外也节约了加热和保温所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时,带动施压部200向远离座体100的方向移动,并将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放置于测试空间内,然后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座体100相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座体100实现电连接,接着带动施压部200向靠近座体100的方向移动,直至施压部200与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接触,以使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与施压部200实现电连接,然后继续带动施压部200向靠近座体100的方向移动,以使施压部200施加给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施压力逐渐增大,当施加的按压力到预设压力时,停止施压,此时施压部200处于施压位置,预设压力根据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规格以及其他实际情况而定,随后使施压部200与检测部试实现电连接,座体100与检测部实现电连接;最后启动加热部300,加热部300对位于测试空间内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进行加热处理,待加热到设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检测部将会显示出该温度下的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加热温度的度数可根据需求进行设定,如此便可测出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通过采用本申请的这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中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避免了需要搭建高低温和恒温等实验设施的情况,节省了室内空间,同时也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此外也节约了加热和保温所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用在测试装置中,所述测试装置用于测试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所述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包括座体(100)和施压部(200),所述施压部(200)与所述座体(100)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测试空间;
所述施压部(200)设置在所述座体(100)上,并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座体(100)的方向在所述座体(100)上移动,所述施压部(200)具有对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施加预设压力的施压位置,以及避让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避让位置;
所述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还包括加热部(300),所述加热部(300)罩设在所述测试空间的外周,并能够对位于所述测试空间内的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加热;
所述测试装置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在所述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的一侧,并用于测试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的离子电导率;在所述施压部(200)处于所述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施压部(200)与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所述检测部电连接,所述座体(100)与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所述检测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300)包括保温罩(310)和加热件(320),所述保温罩(310)罩设在所述测试空间的外周;所述保温罩(310)内设置有容纳槽,所述测试空间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加热件(320)设置在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320)沿所述容纳槽槽壁的周向设置在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3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330),所述温度传感器(330)设置在所述测试空间内;
所述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还包括温度控制件(400),所述温度控制件(400)设置在所述保温罩(310)的一侧,并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30)电连接,且与所述加热件(320)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部(200)包括施压件(210)和固定件(220),所述施压件(210)设置在所述座体(100)上,所述测试空间形成在所述施压件(210)与所述座体(100)之间,所述保温罩(310)设置在所述施压件(210)与所述座体(100)之间,在所述施压部(200)处于所述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施压件(210)与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所述检测部电连接;
所述固定件(220)包括螺杆(221)和固定螺母(222),所述螺杆(221)位于所述保温罩(310)的一侧,所述螺杆(221)的第一端与所述座体(100)固定连接,所述螺杆(221)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施压件(210),并位于所述施压件(210)远离所述座体(100)的一侧,所述固定螺母(222)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221)上,并位于所述施压件(210)远离所述座体(100)的一侧,所述固定螺母(222)靠近所述座体(100)的表面能够与所述施压件(210)远离所述座体(100)的表面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件(210)设置在所述座体(100)的上方,所述施压件(210)包括施压本体(211)和施压盖(212),所述施压本体(211)设置在所述施压盖(212)和所述座体(100)之间,所述测试空间形成在所述施压本体(211)与所述座体(100)之间,所述保温罩(310)设置在所述施压本体(211)与所述座体(100)之间;所述施压盖(212)投影至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施压本体(211)投影至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在所述施压部(200)处于所述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施压本体(211)与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所述检测部电连接;
所述螺杆(221)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施压盖(212),并位于所述施压盖(212)远离所述座体(100)的一侧,所述固定螺母(222)靠近所述座体(100)的表面能够与所述施压盖(212)远离所述座体(100)的表面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件(210)还包括第一绝缘体(213),所述第一绝缘体(213)位于所述施压盖(212)和所述施压本体(211)之间,所述第一绝缘体(213)上表面能够与所述施压盖(212)下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一绝缘体(213)下表面能够与所述施压本体(211)上表面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20)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套设在所述螺杆(221)的外周,且位于所述固定螺母(222)和所述施压盖(21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2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220)沿所述保温罩(310)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在所述保温罩(310)的外侧,各所述固定件(220)中的所述螺杆(221)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座体(100)固定连接,所述螺杆(221)的第二端均穿过所述施压件(210),并位于所述施压件(210)远离所述座体(100)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100)包括座体本体(110)和支撑座(120),所述支撑座(120)设置在所述座体本体(110)上,并位于所述座体本体(110)靠近所述施压部(200)的一侧,所述测试空间形成在所述支撑座(120)和所述施压件(210)之间,所述保温罩(310)设置在所述支撑座(120)与所述施压本体(211)之间,在所述施压部(200)处于所述施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支撑座(120)与所述待测固态锂电池(500)电连接,并与所述检测部电连接,所述保温罩(310)的上表面与所述施压本体(211)的下表面相抵接,所述保温罩(310)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座(120)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螺杆(2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座体本体(110)上;
所述座体(100)还包括第二绝缘体(130),所述第二绝缘体(130)位于所述支撑座(120)与所述座体本体(110)之间,所述第二绝缘体(130)上表面能够与所述支撑座(120)下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二绝缘体(130)下表面能够与所述座体本体(110)上表面相贴合。
CN202223170159.7U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Active CN2189745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0159.7U CN218974545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0159.7U CN218974545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4545U true CN218974545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7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70159.7U Active CN218974545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45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98972U (zh) 一种锂电池原位显微成像装置、原位高温显微成像装置
CN112557924A (zh) 基于温压控制的锂电池材料电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218974545U (zh) 一种具备自加热功能全固态电池测试模具
CN109916951B (zh) 一种锂电池隔膜闭孔-破膜温度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CN207965101U (zh) 一种软包电芯充放电寿命测量装置
CN11112264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导热性能的测试方法
CN208298975U (zh) 低温锂电池
CN111413573A (zh) 空气电极寿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209247993U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测试装置
CN110376242A (zh) 一种圆柱形动力电池的比热容和径向热导率测试方法
CN111929582A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热失控工装及测试方法
KR102577275B1 (ko) 2차 전지의 실시간 열 거동 분석용 모듈 및 그 동작방법
CN216621497U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涂布工艺便携式恒温加热测温装置
CN215575358U (zh) 一种用于隔膜离子电导率测试的装置
CN214845664U (zh) 电池测试辅助装置及电池测试装置
CN210109237U (zh) 隔膜测试装置
CN204228291U (zh) 一种隔膜闭孔温度的测量装置及系统
CN212658771U (zh) 老化测试设备及其加热组件
CN210071718U (zh) 一种锂电池隔膜闭孔-破膜温度检测装置
CN111521846B (zh) 一种用于热电池单体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的夹具
CN113740628A (zh) 老化测试设备及其加热组件
CN220399610U (zh) 一种固态电池针刺产热测试装置
CN217086655U (zh) 固态电池加热模具
CN220357222U (zh) 一种热失控装置
CN112525792A (zh) 一种基于压力控制的锂电池隔膜温度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