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0047A - 压力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0047A
CN114930047A CN202080091859.1A CN202080091859A CN114930047A CN 114930047 A CN114930047 A CN 114930047A CN 202080091859 A CN202080091859 A CN 202080091859A CN 114930047 A CN114930047 A CN 114930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cylinder
elastic member
oil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18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塚原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30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004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damping effect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oke
    • F16F9/49Stops limiting fluid passage, e.g. hydraulic stops or elastomeric elements inside the cylinder which contribute to changes in fluid da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16F9/325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in twin-tube type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2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iston ro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intended to affect valve bias or pre-stre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压力缓冲装置具有:缸,其设置成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收纳液体;杆,其相对于缸进行相对移动;第一活塞,其伴随着杆的相对移动而在缸内相对于缸移动,产生阻尼力;第一弹性部件,其具有弹力并设置在缸内,伴随着杆的相对移动而移位;第二弹性部件,其具有弹力并在缸内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独立设置,伴随着杆的相对移动而移位;以及第二活塞,其相对于第一活塞独立设置,并且在缸内相对于缸移动,始终由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支承为能够在缸内移动,产生根据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移位而变化的阻尼力。

Description

压力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构成为具有:活塞杆,其移动自如地贯插于缸内,并且与活塞连结;阻尼通路,其设置于活塞,将伸侧室和压侧室连通;旁通路,其绕过阻尼通路,并且经由活塞杆内将伸侧室和压侧室连通;开闭器,其相对于活塞杆被安装成在活塞杆的轴向上移动自如,对旁通路进行开闭;施力部件,其向开放旁通路的方向对开闭器施力;控制弹簧,其是一端固定于缸的圆锥螺旋弹簧;以及引导环,其安装于控制弹簧的小径侧端,与缸的内周滑动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60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只要能够根据缸与杆的相对位置而使产生的阻尼力变化,例如就能够进行与车辆的装载状态、车辆的行驶状态等对应的阻尼力的调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缸与杆的相对位置来使产生的阻尼力变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这样的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备:缸,其设置成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收纳液体;杆,其相对于所述缸进行相对移动;第一活塞,其伴随着所述杆的相对移动而在所述缸内相对于所述缸移动,产生阻尼力;第一弹性部件,其具有弹力并设置于所述缸内,伴随着所述杆的相对移动而移位;第二弹性部件,其具有弹力并在所述缸内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独立设置,伴随着所述杆的相对移动而移位;以及第二活塞,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活塞独立设置,并且在所述缸内相对于所述缸移动,始终由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支承为能够在所述缸内移动,产生根据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移位而变化的阻尼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根据缸与杆的相对位置使产生的阻尼力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以及第二活塞部的剖视图。
图3中(A)和(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小行程状态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大行程状态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以及第二活塞部的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大行程状态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以及第二活塞部的剖视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以及第二活塞部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液压缓冲装置1]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图。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在轴向上,将液压缓冲装置1的上侧称为“一侧”,将液压缓冲装置1的下侧称为“另一侧”。另外,将图1所示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左右方向称为“半径方向”。并且,在半径方向上,将中心轴侧称为“半径方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的那一侧称为“半径方向外侧”。
如图1所示,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的一例)具备:缸部10,其收纳油;以及杆20,其一侧从缸部10突出地设置,并且另一侧能够滑动地插入到缸部10内。另外,液压缓冲装置1具备:第一活塞部30(第一活塞的一例),其设置于杆20的另一侧的端部,产生阻尼力;以及第二活塞部40(第二活塞的一例),其设置于第一活塞部30的另一侧,产生阻尼力。并且,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第一弹簧51(第一弹性部件的一例),其具有弹力,设置在第一活塞部30与第二活塞部40之间;以及第二弹簧52(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例),其具有弹力,设置在第二活塞部40的另一侧。并且,液压缓冲装置1具备设置于缸部10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底部7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第二活塞部40由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始终支承在缸部10内。并且,关于液压缓冲装置1,根据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进入程度,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移位,根据移位而产生的阻尼力发生变化。
在此,例如以乘车人数少的状态且车辆停止的情况下的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位置关系为基准。并且,例如,在乘车人数少的状态下车辆以一定的速度在比较平坦的路面上直行那样的情况下,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距基准位置的移位量比较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样的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距基准位置的移位量变小的状态称为“小行程状态”。另一方面,例如,在产生车辆加速时的蹲伏、急减速时的俯仰、或在乘车人数多的状态下车高变低的情况下,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距基准位置的移位量比较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样的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距基准位置的移位量变大的状态称为“大行程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小行程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小。另一方面,在大行程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大。以下,对阻尼力像这样根据行程状态而变化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详细说明。
[缸部10]
缸部10具有收纳油的第一缸11和设置于第一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缸12。
第一缸11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一缸11在半径方向内侧收纳杆20的另一侧、第一活塞部30、第二活塞部40、第一弹簧51以及第二弹簧52,并且使它们分别能够在轴向上移动。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缸11在轴向上的另一侧的内周部具有支承第二弹簧52的支承部11F。支承部11F被固定于第一缸11的内周面。并且,支承部11F从第一缸11的内周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
此外,支承第二弹簧52的“支承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支承部11F的方式。例如,也可以通过由底部70的后述的螺母75支承第二弹簧52,从而螺母75作为支承部发挥功能。并且,也可以在将图1所示的后述的螺栓74与螺母75的位置相互调换的基础上,使螺栓74作为支承部发挥功能。
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以使第一缸11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使第一缸11凹陷来构成支承部。
作为其他例子,支承部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缸11与阀座71之间。另外,在液压缓冲装置1构成为仅具备第一缸11的所谓的单缸式液压缓冲装置的情况下,设置于第一缸11的另一侧并形成用于进行杆20的体积补偿的气体室的自由活塞也可以作为支承部发挥功能。
第二缸12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二缸12在与第一缸11之间形成积存油的储存室R。储存室R伴随着杆20相对于第一缸11的相对移动,而吸收第一缸11内的油,或向第一缸11内供给油。
[杆20]
杆20是在轴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棒状的部件。杆20在另一侧与第一活塞部30连接。另外,杆20在一侧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件等与例如车体连接。
[底部70]
底部70具有:阀座71,其具有多个油路;第一底阀72,其设置于阀座71的另一侧;以及第二底阀73,其设置于阀座71的一侧。并且,底部70具有相对于阀座71分别保持第一底阀72及第二底阀73的螺栓74及螺母75。并且,底部70划分出第一油室Y1和储存室R。
并且,第一底阀72在压缩行程时打开阀座71的油路,从第一油室Y1向储存室R在对油的流动进行节流的同时使油流通。第二底阀73在伸展行程时打开阀座71的油路,从储存室R向第一油室Y1在对油的流动进行节流的同时使油流通。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30及第二活塞部40的剖视图。
[第一活塞部30]
如图2所示,第一活塞部30具有:第一活塞体31,其形成有多个油路;第一压侧阻尼阀32,其设置于第一活塞体31的一侧;以及第一伸侧阻尼阀33,其设置于第一活塞体31的另一侧。另外,第一活塞部30具有设置于第一伸侧阻尼阀33的另一侧的第一承受部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活塞部30与第二活塞部40之间形成中间油室Y3。并且,关于第一活塞部30,在第一缸11中在第一活塞部30的一侧形成收纳油的空间即第二油室Y2。
第一活塞体31具有:贯通孔31H,其设置于半径方向内侧;第一压侧油路311,其设置于贯通孔31H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第一伸侧油路312,其设置于贯通孔31H的半径方向外侧。
杆20的另一侧的端部插入在贯通孔31H中。
第一压侧油路311是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能够实现中间油室Y3与第二油室Y2之间的油的流动的油路。
第一伸侧油路312是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伸展行程时能够实现第二油室Y2与中间油室Y3之间的油的流动的油路。
此外,第一压侧油路311和第一伸侧油路312在第一活塞体31的周向上分别设置有多个。
第一压侧阻尼阀32例如是以金属为材料的圆盘状的板。并且,第一压侧阻尼阀32覆盖第一压侧油路311的一侧,始终开放第一伸侧油路312的一侧。
第一伸侧阻尼阀33例如是以金属为材料的圆盘状的板。第一伸侧阻尼阀33覆盖第一伸侧油路312的另一侧,始终开放第一压侧油路311的另一侧。
第一承受部34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圆筒部341和相对于圆筒部341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42。并且,第一承受部34通过圆筒部341螺纹紧固于杆20的另一侧的端部。因此,第一承受部34固定于杆20,不会相对于杆20移动。另外,第一承受部34也作为将第一活塞体31、第一压侧阻尼阀32及第一伸侧阻尼阀33相对于杆20固定的部件发挥功能。
凸缘部342在另一侧承受第一弹簧51。
[第二活塞部40]
如图2所示,第二活塞部40具有:第二活塞体41,其形成有多个油路;第二压侧阻尼阀42,其设置于第二活塞体41的一侧;以及第二伸侧阻尼阀43,其设置于第二活塞体41的另一侧。另外,第二活塞部40具有:固定部件44,其固定构成第二活塞部40的多个部件;以及第二承受部45,其设置于第二压侧阻尼阀42的一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活塞部40与第一活塞部30之间形成中间油室Y3。另外,第二活塞部40在第一缸11中,在第二活塞部40的另一侧形成收纳油的空间即第一油室Y1。
第二活塞体41具有:贯通孔41H,其设置于半径方向内侧;第二压侧油路411,其设置于贯通孔41H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第二伸侧油路412,其设置于贯通孔41H的半径方向外侧。
在贯通孔41H中插入固定部件44。第二压侧油路411是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能够实现第一油室Y1与中间油室Y3之间的油的流动的油路。第二伸侧油路412是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伸展行程时能够实现中间油室Y3与第一油室Y1之间的油的流动的油路。
此外,在第二活塞体41的周向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压侧油路411和第二伸侧油路412。
第二压侧阻尼阀42例如是以金属为材料的圆盘状的板。并且,第二压侧阻尼阀42覆盖第二压侧油路411的一侧,而使第二伸侧油路412的一侧始终开放。
第二伸侧阻尼阀43例如是以金属为材料的圆盘状的板。第二伸侧阻尼阀43覆盖第二伸侧油路412的另一侧,而使第二压侧油路411的另一侧始终开放。
固定部件44具有螺栓部441和与螺栓部441螺纹紧固的螺母部442。并且,螺栓部441以及螺母部442通过夹入构成第二活塞部40的多个部件来保持这些部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母部442在另一侧承受第二弹簧52。
第二承受部45具有:圆筒部451,其形成为圆筒状;以及凸缘部452,其相对于圆筒部451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圆筒部451中插入第一承受部34的圆筒部341。另外,圆筒部451相对于圆筒部341在轴向上滑动。并且,第二承受部45在圆筒部451处由第一承受部34的圆筒部341引导,由此,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并且,圆筒部451具有开口部45H,该开口部45H能够在圆筒部451的半径方向内侧与半径方向外侧之间实现油的流通。
凸缘部452在一侧承受第一弹簧51。另外,凸缘部452在另一侧与第二压侧阻尼阀42接触。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第一活塞部30产生的最大的阻尼力被设定得比在第二活塞部40产生的最大的阻尼力高。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产生阻尼力时,第一活塞部30为主,第二活塞部40为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侧油路311或第一伸侧油路312是第一流路的一例。另外,第一压侧阻尼阀32或第一伸侧阻尼阀33是第一阀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压侧油路411或第二伸侧油路412是第二流路的一例。另外,第二压侧阻尼阀42或第二伸侧阻尼阀43是第二阀的一例。
[第一弹簧51]
第一弹簧51能够使用压缩螺旋弹簧。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51配置于第一活塞部30的另一侧。另外,第一弹簧51配置于第二活塞部40的一侧。即,第一弹簧51配置在第一活塞部30与第二活塞部40之间。并且,第一弹簧51的一侧的端部挂在第一承受部34上,另一侧的端部挂在第二承受部45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51的弹簧常数比第二弹簧52的弹簧常数高。即,第一弹簧51在施加了规定的大小的力的情况下的移位量比对第二弹簧52施加了相同的规定的大小的力的情况下的移位量小。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面叙述那样,在第一弹簧51及第二弹簧52分别向压缩的方向移位时,第一活塞部30与第二活塞部40难以接触。
[第二弹簧52]
第二弹簧52能够使用压缩螺旋弹簧。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52设置于第二活塞部40的另一侧。并且,第二弹簧52的一侧的端部挂在固定部件44的螺母部442上,第二弹簧52的另一侧的端部挂在第一缸11的支承部11F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第二活塞部40为始终由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支承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承受部45与第二活塞部40的第二压侧阻尼阀42接触。由此,通过第一弹簧51及第二弹簧52移位而产生的弹簧反作用力经由第二承受部45作用于第二压侧阻尼阀42。
此外,第一弹簧51的弹簧常数也可以与第二弹簧52的弹簧常数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51以及第二弹簧52使用压缩螺旋弹簧,但并不限定于压缩螺旋弹簧。第一弹簧51以及第二弹簧52只要能够始终支承第二活塞部40,并且随着杆20的移动而移位,则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弹性部件。
[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
接着,对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对小行程状态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小行程状态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
此外,图3的(A)表示压缩行程时的油的流动,图3的(B)表示伸展行程时的油的流动。
首先,对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的(A)所示,在压缩行程时,杆20相对于第一缸11向另一侧相对移动。并且,在第二活塞部40中,通过第一油室Y1与中间油室Y3之间的压力差,堵塞第二压侧油路411的第二压侧阻尼阀42打开。此时,第二压侧阻尼阀42在承受经由第二承受部45作用于第二压侧阻尼阀42的第一弹簧51及第二弹簧52的弹簧反作用力的状态下,由于上述的压力差而打开。并且,第一油室Y1的油通过第二压侧油路411向中间油室Y3流出。
并且,在压缩行程时,在第一活塞部30中,通过中间油室Y3与第二油室Y2之间的压力差,堵塞第一压侧油路311的第一压侧阻尼阀32打开。并且,中间油室Y3的油通过第一压侧油路311而向第二油室Y2流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通过串联设置的第一活塞部30及第二活塞部40,产生压缩行程时的阻尼力。
接下来,对液压缓冲装置1的伸展行程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的(B)所示,在伸展行程时,杆20相对于第一缸11向一侧进行相对移动。在第一活塞部30中,通过第二油室Y2与中间油室Y3之间的压力差,堵塞第一伸侧油路312的第一伸侧阻尼阀33打开。并且,第二油室Y2的油通过第一伸侧油路312而向中间油室Y3流出。
并且,在伸展行程时,在第二活塞部40中,通过中间油室Y3与第一油室Y1之间的压力差,堵塞第二伸侧油路412的第二伸侧阻尼阀43打开。并且,中间油室Y3的油通过第二伸侧油路412而向第一油室Y1流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通过串联设置的第一活塞部30以及第二活塞部40,产生伸展行程时的阻尼力。
接着,对大行程状态的液压缓冲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大行程状态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
在大行程状态下,油在第一活塞部30和第二活塞部40中流动的路径与参照图3说明的小行程状态的情况相同。但是,在大行程状态的情况下,在压缩行程时,在第二活塞部40产生的阻尼力变大。其结果为,在大行程状态下的压缩行程时的情况下,在液压缓冲装置1产生的阻尼力变大。
如图4所示,在大行程状态的情况下,设置于杆20的第一活塞部30朝向另一侧大幅移动。并且,第一活塞部30经由第一弹簧51使第二活塞部40朝向另一侧移动。此时,第一弹簧51被压缩,第一弹簧51移位。另外,通过第二活塞部40向另一侧移动,第二弹簧52被压缩,第二弹簧52移位。
在大行程状态下第一弹簧51及第二弹簧52压缩而产生的弹簧反作用力经由第二承受部45而作用于第二压侧阻尼阀42。大行程状态下的弹簧反作用力与小行程状态(参照图2)的情况相比变大。其结果为,在压缩行程时,第二活塞部40产生的阻尼力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塞部40相对于第一活塞部30串联设置。因此,主要由第一活塞部30和第二活塞部40产生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的阻尼力变高。
如上所述,例如在车辆在道路上以一定的速度直行行驶那样的小行程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产生的阻尼力比较小,因此,能够维持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例如在车辆的加速时、急减速时、随着装载量的增加而车高变低时等大行程状态下,在液压缓冲装置1产生的阻尼力比较大,因此,能够提高减振性和稳定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能够根据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相对位置而使产生的阻尼力变化。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第二弹簧52的一侧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挂在第二活塞部40的第二伸侧阻尼阀43上。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压缩第一弹簧51及第二弹簧52而产生的弹簧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二活塞部40的第二伸侧阻尼阀43。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230及第二活塞部40的剖视图。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一活塞部230]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第一活塞部23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30不同。具体而言,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230具有:第一活塞体31、第一压侧阻尼阀32、第一伸侧阻尼阀33、第一承受部34、以及被第一伸侧阻尼阀33按压的按压部件35。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承受部34没有支承第一弹簧51。并且,第一承受部34引导按压部件35并使按压部件35能够在轴向上移动。
按压部件35具有:被引导部351,其被第一承受部34引导;以及阀接触部352,其与第一伸侧阻尼阀33接触。被引导部351能够相对于第一承受部34在轴向上滑动。并且,按压部件35能够一边在被引导部351处被第一承受部34引导一边在轴向上移动。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第一弹簧51的另一侧的端部挂在第二承受部45上,第一弹簧51的一侧的端部挂在按压部件35上。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大行程状态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大行程状态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的油的流动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能够使在大行程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在压缩行程时和伸展行程时与小行程状态相比都比较高。
如图6所示,在大行程状态下,设置于杆20的第一活塞部230朝向另一侧大幅移动。并且,第一活塞部230经由第一弹簧51使第二活塞部40朝向另一侧移动。该状态下,第一弹簧51被压缩,第一弹簧51移位。另外,通过第二活塞部40向另一侧移动,第二弹簧52被压缩,第二弹簧52移位。
并且,通过压缩第一弹簧51及第二弹簧52而产生的弹簧反作用力经由第二承受部45作用于第二压侧阻尼阀42。该弹簧反作用力与小行程状态相比较大。其结果为,第二活塞部40在大行程状态的压缩行程时产生的阻尼力变高。
另外,通过压缩第一弹簧51及第二弹簧52而产生的弹簧反作用力经由按压部件35而作用于第一伸侧阻尼阀33。该弹簧反作用力与小行程状态相比较大。其结果为,第二活塞部40在大行程状态且伸展行程时产生的阻尼力变高。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大行程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在压缩行程时和伸展行程时这两者时与小行程状态相比都比较高。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30及第二活塞部240的剖视图。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杆20具有孔流路2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孔流路21通过在杆20设置贯通孔而形成。并且,孔流路21的一侧与第二油室Y2连接,孔流路21的另一侧与中间油室Y3连接。孔流路21是油的绕过在第一活塞部30中分别打开第一压侧阻尼阀32、第一伸侧阻尼阀33的第一压侧油路311、第一伸侧油路312的流动的流路。
[第二活塞部240]
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第二活塞部24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活塞部40不同。具体而言,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活塞部240具有:第二活塞体41、第二压侧阻尼阀42、第二伸侧阻尼阀43、固定部件44、第二承受部45、以及控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的孔调整部46。
孔调整部46具有:流路形成部件461,其与孔流路21连接;以及控制阀462(控制部的一例),其相对于流路形成部件461进行相对移动。
流路形成部件461在一侧与杆20连接,在另一侧具有开口部46H。开口部46H为供在孔流路21中流动的油流通的路径。
控制阀462的另一侧与固定部件44连接,控制阀462在一侧具有对开口部46H进行开闭的开闭部46V。开闭部46V的一侧的外径比另一侧的外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46V形成为另一侧相对于一侧变细的锥状。并且,控制阀462贯通开口部46H地设置。
并且,孔调整部46通过使开闭部46V相对于开口部46H的位置根据杆20的动作而变化,从而控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例如在杆20相对于缸部10以较低的速度,即以较低的频率进行动作而成为小行程状态的情况下,开闭部46V位于相对于开口部46H分离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孔调整部46允许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即,孔调整部46产生油的绕过了第一活塞部30的流动。因此,例如在小行程状态的情况下,至少抑制了第一活塞部30中的阻尼力的产生,通过在油在孔流路21中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和第二活塞部40产生阻尼力。此时的阻尼力与在第一活塞部30以及第二活塞部40两者产生阻尼力的情况相比变小。
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例如在杆20相对于缸部10以较高的速度,即以高频率进行动作而成为大行程状态的情况下,产生第二活塞部40无法跟随第一活塞部30的移动的状况。该状况下,第一活塞部30与第二活塞部40之间的相对距离分离,由此,开闭部46V相对于开口部46H接触或接近。并且,孔调整部46限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因此,在大行程状态的情况下,在第一活塞部30以及第二活塞部40产生阻尼力。此时的阻尼力与上述的小行程状态相比变大。
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利用孔调整部46,根据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位置来控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由此,能够使产生的阻尼力变化。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活塞部30及第二活塞部340的剖视图。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基本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例如,杆20具有孔流路21。
[第二活塞部340]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活塞部340具有:第二活塞体41、第二压侧阻尼阀42、第二伸侧阻尼阀43、固定部件44、第二承受部45、以及控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的控制阀47(控制部的一例)。
控制阀47的另一侧与固定部件44连接,控制阀47在一侧具有开闭孔流路21的开闭部47V。开闭部47V的一侧的外径比另一侧的外径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47V形成为一侧相对于另一侧而变细的锥状。
并且,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控制阀47通过使开闭部47V相对于孔流路21的位置根据杆20的动作而变化,由此,控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小行程状态的情况下,开闭部47V位于相对于孔流路21分离的位置。该状态下,控制阀47允许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即,控制阀47产生油的绕过第一活塞部30的流动。因此,例如在小行程状态的情况下,至少抑制了第一活塞部30中的阻尼力的产生,通过油在孔流路21中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和第二活塞部40产生阻尼力。此时的阻尼力与在第一活塞部30以及第二活塞部40双方产生阻尼力的情况相比变小。
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大行程状态的情况下,开闭部47V相对于孔流路21接近。特别是,在开闭部47V与孔流路21的另一侧的开口接触或接近的情况下,控制阀47限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因此,在大行程状态的情况下,在第一活塞部30以及第二活塞部40产生阻尼力。此时的阻尼力与上述的小行程状态相比变大。
如上所述,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利用控制阀47,根据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位置来控制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由此,能够使产生的阻尼力变化。
特别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变更孔调整部46、控制阀47的形状,就能够改变孔流路21中的油的流动的控制。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与阻尼力特性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变高。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
图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图。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缸部510的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
[缸部510]
缸部510具有:第一缸11;第二缸12,其设置于第一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第三缸13,其进一步设置于第二缸12的半径方向外侧。即,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为所谓的三重管构造。
第一缸11形成为圆筒状,在一侧具有缸开口11H。缸开口11H连接第二油室Y2与后述的连通路L。
第二缸12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第二缸12与第一缸11之间形成连通路L。
第三缸13形成为圆筒状。而且,在第三缸13与第二缸12之间形成供油积存的储存室R。储存室R伴随着杆20相对于第一缸11的相对移动,吸收第一缸11内的油,或向第一缸11内供给油。
另外,缸部510在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控制连通路L中的油的流动的提升阀11V。提升阀11V在伸展行程时限制欲从第二油室Y2通过连通路L而向储存室R流出的油的流动。即,提升阀11V在伸展行程时限制从第二油室Y2向连通路L流出的油的流动。另一方面,提升阀11V在压缩行程时,允许从储存室R通过连通路L向第二油室Y2流入的油的流动。即,提升阀11V在压缩行程时允许从连通路L向第二油室Y2流入的油的流动。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第一活塞部30、第二活塞部40中的油的流动与参照图3以及图4说明的内容相同。
并且,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从连通路L向因在压缩行程时第一活塞部30以及第二活塞部40向另一侧移动而使得压力降低的第二油室Y2供给油。由此,例如伴随着第二油室Y2的压力降低而可能产生的气蚀等不良情况得以抑制。因此,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不易受到为了抑制第二油室Y2中的压力降低而需要将例如由第一活塞部30及第二活塞部40产生的阻尼力抑制得较低这样的制约。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能够将由第一活塞部30和第二活塞部40产生的阻尼力设定得更大等,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51经由第二承受部45使弹簧力作用于第二活塞部40的第二压侧阻尼阀42,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第一弹簧51例如也可以与第二压侧阻尼阀42直接接触,由此,使弹簧力作用于第二压侧阻尼阀42。这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一样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塞部40相对于第一活塞部30设置于底部70侧,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
例如,第二活塞部40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活塞部30设置于杆20侧。该情况下,第二活塞部40设置成被杆20贯通,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杆20移动。并且,该情况下,在第一活塞部30与第二活塞部40之间配置第一弹簧51,在第二活塞部40的一侧配置第二弹簧52。
并且,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活塞部40。该情况下,能够在第一活塞部30的另一侧和第一活塞部30的一侧这两者分别设置第二活塞部40。该情况下,也是只要在第一活塞部30与第二活塞部40之间设置第一弹簧51,在第二活塞部40中在设置第一弹簧51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第二弹簧52即可。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通过在杆20设置贯通孔而形成孔流路21,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液压缓冲装置1只要设置有如下路径即可,所述路径能够实现油的绕过在第一活塞部30中产生阻尼力的第一压侧油路311和第一伸侧油路312的流动。例如,在液压缓冲装置1中,也可以在杆20与第一活塞体31之间形成供油流动的路径,或在第一活塞体31形成与第一压侧油路311和第一伸侧油路312不同的其他路径。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一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组合,或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替换。
标号说明
1:液压缓冲装置;10:缸部;20:杆;30:第一活塞部;31:第一活塞体;32:第一压侧阻尼阀;33:第一伸侧阻尼阀;40:第二活塞部;41:第二活塞体;42:第二压侧阻尼阀;43:第二伸侧阻尼阀;51: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

Claims (8)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有:
缸,其设置成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收纳液体;
杆,其相对于所述缸进行相对移动;
第一活塞,其伴随着所述杆的相对移动而在所述缸内相对于所述缸移动,产生阻尼力;
第一弹性部件,其具有弹力并设置在所述缸内,伴随着所述杆的相对移动而移位;
第二弹性部件,其具有弹力并在所述缸内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独立设置,伴随着所述杆的相对移动而移位;以及
第二活塞,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活塞独立设置,并且在所述缸内相对于所述缸移动,始终由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支承为能够在所述缸内移动,产生根据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移位而变化的阻尼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的所述一侧,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的所述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塞的与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的大小为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的大小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有孔流路,该孔流路能够实现所述液体的绕过所述第一活塞的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有孔流路,该孔流路能够实现所述液体的绕过所述第一活塞的流动,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之间的距离来控制所述孔流路中的油的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的所述一侧,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的所述另一侧,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有孔流路,该孔流路形成所述液体的绕过所述第一活塞的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的所述一侧、所述另一侧、以及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这二者中的任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活塞具有:第一流路,所述液体伴随着所述第一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的移动而在该第一流路中流动;以及第一阀,其开闭所述第一流路,
所述第二活塞具有:第二流路,所述液体伴随着所述第二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的移动而在该第二流路中流动;以及第二阀,其开闭所述第二流路,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伴随着移位的弹力作用于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中的至少任一方。
CN202080091859.1A 2020-02-21 2020-02-21 压力缓冲装置 Withdrawn CN1149300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7015 WO2021166214A1 (ja) 2020-02-21 2020-02-21 圧力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0047A true CN114930047A (zh) 2022-08-19

Family

ID=77390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1859.1A Withdrawn CN114930047A (zh) 2020-02-21 2020-02-21 压力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1482A1 (zh)
JP (1) JPWO2021166214A1 (zh)
CN (1) CN114930047A (zh)
DE (1) DE112020005512T5 (zh)
WO (1) WO202116621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29308A (en) * 1952-01-05 1956-01-03 Gabriel Co Multiple stage shock absorber
JPH08326824A (ja) * 1995-05-29 1996-12-10 Kayaba Ind Co Ltd 位置依存型油圧緩衝器
JP2005076712A (ja) * 2003-08-29 2005-03-24 Tokico Ltd 油圧ダンパ
DE102008008268B4 (de) * 2008-02-08 2021-10-07 Stabilus Gmbh Dämpfer
JP5466437B2 (ja) * 2009-06-23 2014-04-0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DE102010031144B4 (de) * 2010-07-09 2012-02-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amplitudenabhängiger Dämpfkraft
JP5909422B2 (ja) * 2012-08-03 2016-04-26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5936128B2 (ja) 2012-12-26 2016-06-15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AU2017101642A4 (en) * 2017-08-10 2018-01-04 Aeroklas Asia Pacific Group Pty Ltd Shock Absorber With Hydraulic Bump Sto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66214A1 (ja) 2021-08-26
DE112020005512T5 (de) 2022-08-25
US20220341482A1 (en) 2022-10-27
JPWO2021166214A1 (zh) 2021-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0282B2 (en) Damper with digital valve
CN100422591C (zh) 与行程相关的旁路
US8857582B2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CN100564931C (zh) 行程决定的减震
US8256586B2 (en) Shock absorber hav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with base line valving
US5960915A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of damping force adjusting type
US7438164B2 (en) Solenoid actuat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servo valve for adjusting damping in shock absorbers and struts
US20100078275A1 (en) High velocity compression damping valve
US6464048B1 (en) Solenoid actuat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shock absorber
US20110290604A1 (en) Two stage valve and hydraulic damped valve
US9285011B2 (en) High velocity compression damping valve
US8820494B2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of vehicle
CN111601982A (zh) 用于车辆的减振器
WO2020179682A1 (ja) 緩衝器
CN114930047A (zh) 压力缓冲装置
JP6047035B2 (ja) 車両用液圧緩衝器
KR20220131558A (ko) 완충기
US20050127587A1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of vehicle
US6793048B1 (en) Solenoid actuat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shock absorber
EP4311955A1 (en) Damper
US20030173167A1 (en) Shock absorber
JPH10176730A (ja) 減衰力可変制御式緩衝器
JPH0676739U (ja) 油圧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