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8534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08534A CN114908534A CN202210118766.4A CN202210118766A CN114908534A CN 114908534 A CN114908534 A CN 114908534A CN 202210118766 A CN202210118766 A CN 202210118766A CN 114908534 A CN114908534 A CN 1149085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drum
- cover
- nozzl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926 pur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9 deter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9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88 plas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45—Cleaning or disinfection of machine parts, e.g. of heat exchangers or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滚筒、底座以及马达部,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滚筒的下部而提供所述滚筒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的空间,所述马达部配置于所述滚筒的后方而与所述底座隔开,并且提供用于使所述滚筒旋转的动力,所述底座包括循环流路部、热交换部、集水主体、泵、清洗流路部以及喷嘴盖部,所述清洗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顶面,并且从所述泵接收所述水并将所述水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排出,所述喷嘴盖部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顶面结合而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是能够通过对衣物施加物理力来去除附着在衣物的灰尘或异物的装置,包括洗衣机、烘干机、衣物翻新装置(Styler)等。
洗衣机通过向衣物供给水和洗衣剂来执行能够分离和去除衣物上的异物的清洗程序。
烘干机分为排气式烘干机或循环式烘干机,作为相同点,执行通过加热器来产生高温的热风并将所述热风吹送给衣物,从而去除衣物中含有的水分的烘干程序。
近年来,烘干机被设置为省略向衣物内部供水或排水的构成和在箱体内部容纳水的外桶,从而能够集中执行烘干程序。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不仅简化烘干机内部的结构,而且能够通过直接向容纳衣物的滚筒供给热风来提高烘干效率的优点。
这种烘干机可以包括容纳所述衣物的滚筒、向所述滚筒供给热风的热风供给部以及使所述滚筒旋转的驱动部。由此,所述烘干机通过向所述滚筒内部供给热风来烘干容纳于所述滚筒的衣物,并且能够通过使所述滚筒旋转来使所述衣物的表面均匀地暴露在所述热风中。其结果,能够使所述衣物的整个表面均匀地与所述热风接触而完成烘干。
另一方面,所述驱动部为了使所述滚筒旋转,有必要固定在所述箱体内部。此外,在所述驱动部设置为使结合于所述滚筒的旋转轴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有必要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结合。但是,由于烘干机不存在有固定在箱体内部的外桶,因此存在无法像洗衣机一样将驱动部固定在外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一种将所述驱动部固定于所述箱体的背面的烘干机(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5-081914A、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5-115455A、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7-063724A、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7-124674A)。
图1是示出所述驱动部结合在所述箱体背面的现有的烘干机的结构的图。
这种烘干机可以包括:箱体1,形成外观;滚筒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部,容纳衣物;以及驱动部3,设置为使所述滚筒2旋转。
所述驱动部3可以配置于所述滚筒2的背面而使所述滚筒2旋转,并且可以结合并固定于形成所述箱体1的背面的背面面板11。由此,所述驱动部3可以固定于所述箱体1并且使所述滚筒2旋转。
前述的现有的烘干机的驱动部3可以包括共同固定在所述背面面板11的定子31、因所述定子31而旋转的转子32以及与所述转子32结合并且使所述滚筒2旋转的旋转轴33,并且包括减速器37,所述减速器37通过减小所述旋转轴33的rpm而增大扭矩,并使所述滚筒2旋转。
另外,现有的烘干机还包括将所述驱动部3固定在所述背面面板11的固定部4。所述固定部4可以包括使所述定子31固定于所述背面面板11第一固定部41,和使所述旋转轴33固定于所述背面面板11的第二固定部42中的至少一个。由此,现有的烘干机可以通过将与所述滚筒2结合的旋转轴33和所述驱动部3平行配置使所述滚筒2稳定地旋转。
但是,所述箱体的背面面板11由薄的钢板构成,因此会因非常小的外力而发生变形或振动。进一步,所述背面面板11不仅承受所述驱动部3的荷重,而且还通过所述旋转轴33承受所述滚筒2的荷重,因此难以保持形状。
另外,在衣物偏心地位于所述滚筒2内部或在旋转过程中衣物反复地在所述滚筒2内部下落的情况下,外力会反复地被传递到所述背面面板11,导致所述背面面板11振动。
在振动或外力传递到所述背面面板11导致所述背面面板11临时弯曲或变形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连接所述驱动部3和所述滚筒2的旋转轴33错位的问题。因此,存在可能在所述驱动部3产生不必要的振动或噪音,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轴33破损的问题。另外,还存在有在所述背面面板11弯曲或变形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噪音的问题。
另外,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在所述背面面板11振动的过程中,所述转子32和所述定子31的间隔临时发生变化导致所述转子32与所述定子31发生碰撞或产生不必要的振动和噪音。
此外,在所述驱动部3还包括所述减速器37的情况下,与所述减速器37结合的旋转轴33和从所述减速器37连接到所述滚筒2的减速轴33a彼此分离而存在。此时,所述减速器37通过所述定子31或所述旋转轴33而被支撑在所述背面面板11,因此即便所述背面面板11发生较小的变形也可能产生所述减速轴33a和所述旋转轴33错位的问题。
换言之,与所述滚筒2连接的减速轴33a的位置变化量因所述滚筒2的荷重而小于与所述驱动部3结合的旋转轴33的位置变化量。因此,在所述背面面板11临时弯曲或变形的情况下,所述旋转轴33和所述减速轴33a的倾斜程度不同,导致所述旋转轴33和所述减速轴33a错位地配置。
因此,在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旋转轴33和所述减速轴33a在每一次的所述驱动部3运转中均发生错位,这不仅不能确保所述减速器37的可靠性,而且还存在所述减速器37破损的隐患。
因此,现有的烘干机仅以专利文献公开,存在无法作为实际产品上市的根本限制。
另外,这种现有的烘干机没有提出对供滚筒的空气在位于比滚筒更靠下部的位置的底座移动的流路,或怎样处理在所述流路冷凝的冷凝水的明确建议或结构。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没有任何在驱动部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怎样变更使用所述底座的结构的暗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形成从滚筒吐出的空气移动的通路的管道盖部的组装工程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置与管道盖部的上部结合的喷嘴盖部,在管道盖部和喷嘴盖部之间形成清洗流路部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管道盖部的上部形成有清洗流路部,能够简化生产和组装工程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能够均匀地向蒸发器表面供水的清洗流路部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由管道盖部和喷嘴盖部形成能够清洗蒸发器的清洗流路部的内表面,由此防止水向清洗流路部外部流出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向更宽的面积分散并排出供给到清洗流路部的水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包括箱体、滚筒、底座以及马达部的衣物处理装置。
具体地说,所述箱体在其前方设置有开口部,所述滚筒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且在所述滚筒的前方设置有用于投入衣物的投入口,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滚筒的下部而提供用于使所述滚筒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的空间,所述马达部配置于所述滚筒的后方并与所述底座隔开,并且提供使所述滚筒旋转的动力。
所述底座包括循环流路部、热交换部、集水主体、泵、清洗流路部以及喷嘴盖部,所述循环流路部与所述滚筒连通而从所述滚筒吸入空气并重新向所述滚筒供给,所述热交换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内部并且对所述空气进行冷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隔开并且对由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冷却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集水主体设置为在所述循环流路部外部与所述循环流路部连通并且收集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了的水,所述泵与所述集水主体结合并且使收集到所述集水主体的水移动,所述清洗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顶面并且从所述泵接收所述水并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排出,所述喷嘴盖部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顶面结合而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循环流路部可以包括移动管道和管道盖部,所述移动管道可以从所述底座向上部延伸而容纳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管道盖部可以与所述移动管道结合而遮蔽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喷嘴盖部可以与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结合而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
所述管道盖部可以包括盖贯通孔和阀连通孔,所述盖贯通孔可以贯穿管道盖部的顶面而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面对,所述阀连通孔可以配置为与所述盖贯通孔隔开而设置为与所述泵连接,所述清洗流路部可以从所述阀连通孔延伸至所述盖贯通孔。
所述清洗流路部可以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复数个,所述盖贯通孔可以以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对应的宽度设置而与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连接。
所述管道盖部可以包括凸出于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而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的侧面的流路形成部,所述流路形成部可以包围所述阀连通孔并且沿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而与所述喷嘴盖部结合。
所述喷嘴盖部可以包括凸出于所述喷嘴盖部的底面而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的侧面的流路形成部,所述流路形成部可以包围所述阀连通孔并且沿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而与所述管道盖部结合。
所述喷嘴盖部可以包括喷嘴盖主体和喷嘴结合部,所述喷嘴盖主体可以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上部结合而遮蔽所述流路形成部,并且在与所述流路形成部之间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所述喷嘴结合部可以包括从所述喷嘴盖主体朝所述流路形成部延伸而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上端结合的喷嘴结合部。
所述流路形成部和所述喷嘴结合部可以热熔接。
所述喷嘴盖主体可以以与所述清洗流路部对应的形状形成而沿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流路形成部可以包括结合凸出部、第一结合筋以及第二结合筋,所述结合凸出部可以凸出于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而形成清洗流路部的侧面,第一结合筋可以从所述结合凸出部凸出而与所述喷嘴盖主体结合并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内侧面。
第二结合筋可以包括从所述结合凸出部凸出为与所述第一结合筋隔开而与所述喷嘴结合部结合,并且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外侧面的第二结合筋。
所述第二结合筋的可以与所述喷嘴结合部热熔接,并且所述第二结合筋的外周面和所述喷嘴结合部的外周面形成连续的一面。
所述流路形成部还可以包括流路密封槽和流路密封构件,所述流路密封槽可以引入到所述第一结合筋和所述第二结合筋之间而沿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流路密封构件可以设置为安置于所述流路密封槽而与所述喷嘴盖主体接触。
所述流路密封构件可以通过遮蔽所述喷嘴盖主体和所述流路密封槽之间来防止所述清洗流路部内部的水通过所述喷嘴盖主体流出。
所述清洗流路部可以包括引导流路和排出流路部,在所述引导流路内部设置有所述阀连通孔,由此所述水可以从所述泵通过所述阀连通孔供给。
所述排出流路部的一侧与所述引导流路连接而另一侧与所述盖贯通孔连接,从而可以从所述引导流路接收所述水并从所述盖贯通孔排出。
所述排出流路部可以设置为沿所述水的移动方向倾斜,以使从所述引导流路供给的水向所述盖贯通孔移动。
所述排出流路部可以包括第一排出流路和第二排出流路,所述第一排出流路可以从所述引导流路倾斜地延伸而从所述引导流路接收水,所述第二排出流路部可以包括第二排出流路,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连接,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另一侧与所述盖贯通孔连接,从而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接收水并引向所述盖贯通孔。
以所述引导流路为基准,所述第一排出流路可以设置为比所述第二排出流路更倾斜。
所述第一排出流路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宽度可以沿着着所述水的移动方向而增大,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的宽度。
所述管道盖部还可以包括流路排出筋,所述流路排出筋从与所述清洗流路部连接的所述盖贯通孔的一端朝远离所述清洗流路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流路排出筋可以设置为容纳于所述盖贯通孔。
所述喷嘴盖部可以包括喷嘴遮蔽筋和喷嘴转换筋,所述喷嘴遮蔽筋可以从所述喷嘴盖主体延伸而与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结合为遮蔽所述盖贯通孔,所述喷嘴转换筋可以从所述喷嘴遮蔽筋朝所述盖贯通孔延伸而与所述流路排出筋面对。
所述喷嘴转换筋可以以形成与所述流路排出筋从所述盖贯通孔的所述一端延伸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的方式从所述喷嘴遮蔽筋延伸,从所述底座到所述喷嘴转换筋的末端的高度可以小于从所述底座到所述流路排出筋的末端的高度。
另外,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后板和减速器,所述后板可以设置在所述滚筒和所述马达部之间并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排出的空气引向所述滚筒内部,所述减速器可以配置在所述马达部和所述后板之间,并且与所述滚筒结合并转换所述动力使所述滚筒。
除非与其他实施例存在矛盾或排出,否则上述实施例的各个特征可以在其他实施例组合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能够缩短用于形成从滚筒吐出的空气移动的通路的管道盖部的组装工程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设置与管道盖部的上部结合的喷嘴盖部,具有能够在管道盖部和喷嘴盖部之间形成清洗流路部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管道盖部的上部形成有清洗流路部,由此具有能够简化生产和组装工程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能够均匀地向第一热交换器表面供水的清洗流路部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管道盖部和喷嘴盖部来形成能够对第一热交换器进行清洗的清洗流路部的内表面,由此具有能够防止水向清洗流路部外部流出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向更宽的面积分散并排出供给到清洗流路部的水的效果。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的记载清楚地认知到未被提及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驱动部结合于所述箱体背面的现有烘干机的结构的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将驱动部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底面或底座的现有烘干机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观的图。
图4是简略示出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的图。
图5是示出将构成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构成分离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的外观的图。
图7是将在图2中简略示出的马达部和减速器放大并详细图示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和后板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板、减速器以及马达部的结合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和定子的结合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和马达部的结合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在所述图12的底座中,从所述底座分离出结合于管道盖部和集水主体的开放的顶面的集水盖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滚筒和循环流路部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设置于管道盖部的顶面的清洗流路部的立体图。
图16是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设置有清洗流路部的管道盖部的平面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盖部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流路转换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结合有喷嘴盖部的管道盖部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喷嘴盖部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喷嘴盖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喷嘴盖部的又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3A和图23B是图22所示的喷嘴盖部的侧视图和仰视图。
图24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喷嘴盖部和流路形成部结合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喷嘴盖部和流路形成部结合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转换连接部和传递部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转换连接部和传递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28A和图28B是观察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转换连接部、传递部以及喷嘴盖部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衣物处理装置 100:箱体
200:滚筒 800:底座
810:装置设置部 820:循环流路部
821:流入管道 822:移动管道
823:排出管道 8231:风扇设置部
824:管道凸起 830:管道盖部
831:管道盖主体 8311:遮蔽盖主体
83111:蒸发器盖主体 83112:冷凝器盖主体
8312:连通盖主体 8313:盖贯通孔
8314:流入连通孔 8315a:第一散热筋
8315b:第二散热筋 8316a:第一倾斜面
8316b:第二倾斜面 8317:流入连通筋
832:管道盖延伸部 8322:盖插入部
8223:盖台阶部 833:清洗流路部
8331:引导流路 8332a:第一排出流路
8332b:第二排出流路 834:流路形成部
8341:结合凸出部 8342:第一结合筋
8343:第二结合筋 8344:流路密封槽
8345:流路密封构件 8349:流路引入槽
835:流路排出筋 836:流路划分筋
837:流路支撑部 8371:流路支撑弯曲部
838:阀连接部 8381:阀连通管
8382:阀连通孔 8383:阀紧固部
8391:盖安装钩 8392:盖结合部
8393:盖紧固孔 840:喷嘴盖部
841:喷嘴盖主体 8411:喷嘴熔接板
8412:第一喷嘴倾斜板 8413:第二喷嘴倾斜板
8414:喷嘴连通孔 8419:喷嘴紧固部
842:喷嘴延伸筋 843:喷嘴遮蔽筋
844:喷嘴结合部 846:喷嘴转换筋
847:喷嘴连通部 848:喷嘴划分筋
849:喷嘴引入部 870:流路转换阀
871:供给转换部 8711:转换流入部
8712:旋转盘容纳部 8713:驱动部设置部
8714:供给转换主体 8715:供给转换固定槽
8716:驱动部固定部件 8717:供给转换钩
872:传递部 8721:传递主体
8722:传递供给流路 8723:传递主体固定部件
8724:传递钩插入部 8725:传递紧固部
8726:传递接触部 87221:传递台阶部
8727:传递凸出部 8728:传递容纳部
873:阀驱动部 874:阀旋转部
8741:第一阀旋转轴 8742:第二阀旋转轴
875:转换旋转盘 8751:转换旋转盘
8752:旋转盘连通孔 8753:旋转盘结合槽
876:流路转换弹性部 877:转换密封部
8771:旋转盘密封构件 8772:轴密封构件
8773:连接密封构件 879:转换连接部
8791:连接供给流路 87911:连接供给孔
8792:连接传递流路 87921:传递供给孔
87922:传递排出孔 8793:转换延伸部
8794:转换固定部 8795:连接凸起
8796:转换容纳部 900:热交换部
910:第一热交换器 920:第二热交换器
93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即便在彼此不同的实施例也赋予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用首次的说明替代在后的说明。除非上下文明确表示有另外的含义,否则本说明书中使用到的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另外,在说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当判断为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使本说明书公开的实施例的主旨不清楚时,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仅仅为了容易理解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应被附图限制。
另外,后述的术语是考虑到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该术语可根据用户、使用者的意图或惯例而不同。因此,应当基于整个本说明书的内容来定义这种术语。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到的术语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并非限定。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到的“包括”或“设置有”的表述是用于表示某种特性、数字、步骤、动作、要素、它们的一部分或组合,不应被解释为排除除了提到的之外的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性、数字、步骤、动作、要素、它们的一部分或组合的存在或可能性。
另外,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种术语仅用于区分该构成要素和另一构成要素,该构成要素的本质或次序或顺序等不会被上述术语限定。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观的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箱体100。
所述箱体100可以包括:正面面板11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前方面;上部面板15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面;以及侧面面板14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侧面。侧面面板140可以包括形成左侧面的第一侧面面板141。在所述正面面板110可以设置有:开口部111,设置为与箱体100的内部连通;以及门130,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箱体100,开闭所述开口部111。
在所述正面面板110可以设置有操作面板117。在所述操作面板117可以设置有输入部118和显示部119,所述输入部118接收来自用户的控制指令,所述显示部119输出用户可选择的控制指令等信息。所述控制指令可以包括可执行一系列的烘干程序的烘干过程或烘干选项。所述箱体100内部可以设置有控制箱(参照图12),所述控制箱将内部构成控制为执行通过所述输入部118输入的所述控制指令。控制箱可以与衣物处理装置内部的构成连接并且控制相应的构成执行所输入的指令。
所述输入部118可以包括:供电请求部,请求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供电;过程输入部,使得用户在复数个过程中选择用户所希望的过程;以及开始请求部,请求开始用户所选择的过程。
所述显示部119可以包括可输出文本(text)和图形的显示面板、可输出语音信号或声音的扬声器中的至少一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将在所述烘干衣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另行存储的储水箱120。所述储水箱120可以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为可从所述正面面板110的一侧向外部引出。所述储水箱120可以设置为收集在烘干程序中产生的冷凝水。由此,用户可以从所述箱体100引出所述储水箱120并去除所述冷凝水,之后重新安装到箱体100。由此,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也可以配置于未设置下水道等的场所。
另一方面,所述储水箱120可以于所述门130的上部。由此,用户可以在从所述正面面板110引出所述储水箱120时少弯腰,由此具有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图4是简略示出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的图。
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滚筒200,容纳于所述箱体100内部,容纳衣物;驱动部,使所述滚筒200旋转;热交换部900,设置为向所述滚筒200供给热风;以及底座800,设置有循环流路部820。循环流路部820设置为与所述滚筒200连通。从所述滚筒200排出的空气可以向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供给。另外,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可以重新向滚筒200供给。
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提供使滚筒200旋转的动力的马达部500。所述驱动部可以与所述滚筒200直接连接为使所述滚筒200旋转。例如,所述驱动部可以是DD(Direct Driveunit,直接启动)类型。由此,所述驱动部可以省略皮带和滑轮等构成而直接使所述滚筒200旋转,从而控制所述滚筒200的旋转方向或所述滚筒200的转速。
所述马达部500可以以高RPM旋转。例如,可以以远大于能够使所述滚筒200内部的衣物以附着在所述滚筒200内壁的状态旋转的RPM旋转。
但是,如果所述滚筒200内部的衣物持续以贴在所述滚筒200内壁的状态旋转,则由于附着在滚筒内壁的部分不会暴露于热风,因此存在降低烘干效率的问题。
如果为了使衣物不附着在所述滚筒200内壁而在所述滚筒200内部翻滚或搅拌,使所述转子520以低RPM旋转,则存在可能无法正常使用所述驱动部可产生的输出或扭矩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驱动部还可以包括减速器600,所述减速器600能够通过降低RPM来应用马达部500的最大输出,而且能够增大扭矩。
另外,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滚筒旋转轴6341,所述旋转轴6341与所述滚筒200连接并且使所述滚筒200旋转。
所述滚筒200可以设置为呈圆筒形状并且能够容纳衣物。另外,与用于清洗的滚筒200不同地,无需向仅用于烘干的所述滚筒200内部投入水,也无需向滚筒200外部排出冷凝在所述滚筒200内部的液体状态的水。因此,在所述滚筒200可以省略沿圆周面设置的贯穿孔。即,仅用于烘干的滚筒200可以与用于清洗的滚筒200不同。
所述滚筒200可以是一体的圆筒形状,但是也可以制作成将包括圆周面的滚筒主体210和形成后方面的滚筒背面220结合的形态。
在滚筒主体210的前方可以设置有供衣物出入的投入口211。在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后方可以连接有使滚筒200旋转的驱动部。滚筒主体210和滚筒背面220可以通过如螺栓的紧固构件而结合,但是不限于此,滚筒主体210和滚筒背面220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结合,只要能够一起旋转即可。
在滚筒主体210可以设置有向上部牵引内部的衣物的提升器(lift)213,以使容纳在内部的衣物随着旋转而被搅拌。当滚筒200旋转时,容纳在内部的衣物可以通过提升器213反复进行上升和下落的过程。容纳在滚筒200内部的衣物可以随着上升和下落而均匀地与热风接触。因此,具有提高烘干效率、缩短烘干时间的效果。
在滚筒主体210的圆周面可以形成有强化筒圈212。强化筒圈212可以形成为沿滚筒200的圆周面从内部/外部凹陷或凸出。如上所述的强化筒圈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可以彼此隔开。所述强化筒圈可以呈规定的图案而设置于所述圆周面的内部/外部。
通过强化筒圈212可以提高滚筒主体210的刚性。因此,即便在将大量的衣物容纳于所述滚筒主体210,或者突然通过所述驱动部接收到旋转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所述滚筒主体210扭曲。另外,与滚筒主体210的圆周面形成为平坦的情形相比,在设置有强化筒圈212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衣物和内周面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向滚筒200供给的热风流入到衣物和滚筒200之间。通过强化筒圈212,具有提高滚筒200的耐久性,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率的效果。
通常,在DD类型洗衣机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结合并固定于容纳所述滚筒200的外桶,而所述滚筒200可以与所述驱动部结合而被支撑在所述外桶。但是,由于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设置为集中执行烘干程序,因此为了容纳所述滚筒200,省略了固定于所述箱体100的外桶(tub)。
由此,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将所述滚筒200或所述驱动部固定或支撑在所述箱体100内部的支撑部400。
所述支撑部400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滚筒200的前方的前板410,和配置在所述滚筒200的后方的后板420。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可以形成为板形状并且配置为与所述滚筒200的前方和后方面对。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的间隔可以大于等于所述滚筒200的长度。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可以固定并被支撑在所述箱体100的底面或底座800。
所述前板410可以配置在形成箱体100的前方面的正面面板和滚筒200之间。另外,在所述前板410可以设置有与所述投入口211连通的投入连通孔412。由于在所述前板410设置有投入连通孔412,因此不仅滚筒200的前方面得到支撑,而且可以向滚筒200投入衣物或从滚筒拿出衣物。
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投入连通孔412的下侧的管道连接部416。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可以形成所述前板410的下侧面。
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贯穿管道连接部416的管道连通孔417。管道连通孔417可以呈中空的形态并且将通过滚筒的投入口211排出的空气引向所述滚筒200的下侧。另外,可以将通过投入口211排出的空气引向位于滚筒200的下部的循环流路部820。
在所述管道连通孔417可以设置有过滤部(未图示),以能够过滤在衣物产生的毛绒或颗粒大的异物。过滤部可以通过对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进行过滤来防止异物积累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进而能够防止异物积累妨碍空气的循环。
由于所述投入口211配置于前方,因此与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前板410的情形相比,优选将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后板420。所述驱动部可以安装并被支撑在后板420。由此,所述驱动部可以在其位置稳定地被所述后板420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滚筒200旋转。
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中的至少一方可以将所述滚筒200支撑为能够旋转。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中的至少一方可以将所述滚筒200的前端或后端容纳为可旋转。
例如,所述滚筒200的前方可以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所述前板410,所述滚筒200的后方可以与所述后板420隔开并且与安装在所述后板420的所述马达部500连接而间接地被支撑在所述后板420。由此,能够最小化所述滚筒200与所述支撑部400发生接触或摩擦的区域,并且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噪音或振动。
当然,所述滚筒200也可以设置为被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支撑为能够旋转。
在所述前板410的下部可以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支撑所述滚筒200的前方的支撑轮毂(wheel)415。所述支撑轮毂415可以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前板410的背面。所述支撑轮毂415可以以与滚筒200的下部接触的状态旋转。
在滚筒200因驱动部而旋转的情况下,滚筒200可以被连接于后方的滚筒旋转轴6341支撑。如果在所述滚筒200内部容纳有衣物,则滚筒旋转轴6341承受的荷重可能因所述衣物而增加。因此,存在滚筒旋转轴6341因荷重而弯曲的危险。
在支撑轮毂415支撑滚筒200的前方下部的情况下,可以减轻滚筒旋转轴6341承受的荷重。因此,能够防止滚筒旋转轴6341弯曲,防止因振动而产生噪音。
所述支撑轮毂415可以以滚筒200的旋转中心为基准设置在彼此对称的位置而支撑滚筒200的荷重。优选,支撑轮毂415分别设置于滚筒200的左右侧下部并且支撑滚筒200。但是不限于此,根据滚筒200的动作环境可以设置有更多数量的支撑轮毂415。
设置于所述底座800的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形成使所述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循环并重新向所述滚筒200内部流入的流路。
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包括:流入管道821,使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流入;排出管道823,向滚筒200供给空气;以及移动管道822,连接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排出管道823。
在从所述滚筒200的前方排出空气的情况下,所述移动管道822可以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前方侧。并且,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后方侧。
所述排出管道823还可以包括向循环流路部820外部排出空气的送风部8231。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设置于所述排出管道823的后方侧。通过所述送风部8231排出的空气可以向所述滚筒200移动。
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上侧可以结合有管道盖部830,由此可以遮蔽循环流路部820的开放的顶面的一部分。管道盖部830可以防止空气向循环流路部820的外部流出。换言之,管道盖部830可以形成供空气循环的流路的一面。
另外,设置于所述底座800的热交换部900可以包括:第一热交换器910,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内部,对空气进行冷却;以及第二热交换器920,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内部,加热被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冷却了的空气。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可以对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进行除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对被除湿了的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重新向滚筒200供给从而能够烘干容纳于滚筒200的衣物。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是流动有制冷剂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为流动有制冷剂的情况下,第一热交换器910可以是蒸发器,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是冷凝器。可以设置为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移动的制冷剂与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热交换部900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风扇950,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设置于循环流路部820并且产生循环流路部820的内部的空气流动。另外,所述热交换部900还可以包括使循环流路风扇950旋转的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从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接收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如果循环流路风扇950动作,则可以由第一热交换器910进行除湿,而在第二热交换器920加热的空气可以向滚筒200的后方移动。
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设置于流入管道821、移动管道822、排出管道823中的任意一个。由于循环流路风扇950设置为可旋转,因此当循环流路风扇950动作时,会产生噪音。因此,优选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配置于循环流路部820的后方。
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设置于所述送风部8231。另外,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可以位于所述送风部8231的后方。如果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因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而旋转,则可以利用所述送风部8231向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外部排出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内部的空气。
优选,为了使用户轻松地取出位于所述滚筒200内部的衣物,将所述滚筒200的投入口211配置于相对高的位置,因此优选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所述热交换部900配置于所述滚筒200的下部。
在所述滚筒200的后方可以设置有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引向滚筒200的后板420。所述后板420可以设置为与滚筒背面220隔开。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通过前板410接收所述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并通过所述后板420向所述滚筒200供给空气。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可以经由所述后板420而被引向所述滚筒200。
所述底座800还可以包括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引向后板420的连接器850。所述连接器850可以引导所述排出的空气向整个后板420区域均匀扩散。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于送风部8231。即,连接器850可以将从所述送风部8231排出的空气引向后板420。供给到后板420的热风可以通过所述滚筒背面220向滚筒200的内部流入。
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滚筒200可以通过与位于滚筒200的后方的驱动部直接连接来旋转,而不是通过与皮带等结合而间接地旋转。因此,与形成为前方和后方开放的圆筒形状的现有烘干机的滚筒相比,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滚筒的后方可以被遮蔽并且与所述驱动部直接结合。
如前述,所述滚筒200可以包括滚筒主体210和滚筒背面220,所述滚筒主体210形成为圆筒形状并容纳衣物,所述滚筒背面220与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后方结合并且形成所述滚筒的背面。
所述滚筒背面220设置为遮蔽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后方,并且可以提供与所述驱动部直接结合的结合面。即,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来接收旋转动力,由此使整个所述滚筒200旋转。其结果,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前方形成有投入衣物的投入口211而后方被所述滚筒背面220遮蔽。
在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设置有连接所述驱动部和滚筒背面220的衬套部300。所述衬套部300设置于所述滚筒背面220并且可以形成所述滚筒200的旋转中心。虽然所述衬套部300可以与所述滚筒背面220形成为一体,但是为了与传递动力的旋转轴牢固地结合,可以由刚性或耐久性高于所述滚筒背面220的材质形成。所述衬套部300可以在所述滚筒背面220安置并结合为与所述滚筒背面220的旋转中心呈同轴。
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包括:外周部221,与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外周面结合;安装板222,设置于所述外周部221的内侧,可与所述驱动部结合。所述衬套部300可以安置并结合于安装板222。使滚筒200旋转的旋转轴通过所述衬套部300结合于安装板222,由此具有能够更牢固地结合的效果。另外,能够防止滚筒背面220变形。
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形成有吸入孔224,所述吸入孔224贯穿形成在所述外周部221和所述安装板222之间并且使滚筒背面220的前后方连通。通过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供给的热风可以经由所述吸入孔224向所述滚筒主体210内部流入。所述吸入孔224可以是贯穿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复数个孔或网格(MESH)状的网。
使滚筒200旋转的驱动部可以位于所述后板420的后方。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产生旋转动力的马达部500和降低所述马达部500的旋转力并传递给滚筒200的减速器600。
在所述后板420的后方可以配置有马达部500。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利用所述减速器600而与后板420的后方结合。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固定于后板420的背面,马达部500可以与减速器600的背面结合。即,后板420可以提供支撑所述减速器600或马达部500的支撑面。但是不限于此,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与所述后板420结合。
图5是将构成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构成彼此分离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滚筒200,容纳衣物;前板410,支撑滚筒200的前方面;后板420,位于滚筒200的后方;底座800,设置于滚筒200的下部,提供使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循环或冷凝所述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的空间;马达部510、520、540,位于滚筒200的后方,向滚筒200提供旋转动力;减速器600,减小马达部的旋转并传递给滚筒200;以及后盖430,与所述后板420结合,防止所述马达部向外部露出。
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部820,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与滚筒200连通,空气从所述滚筒200流入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或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向所述滚筒200排出空气。
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前面板411,形成前方面;以及投入连通孔412,形成为贯穿所述前面板411,与所述滚筒200连通。前板410可以设置有前方垫圈413。所述前方垫圈413设置于所述前面板411的背面,设置为包围所述投入连通孔412的径向外侧,容纳所述滚筒主体210的一部分。
所述前方垫圈413可以将所述滚筒主体210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设置为能够与所述投入口211的外周面或内周面相接触。所述前方垫圈413可以防止所述滚筒200内部的热风从所述滚筒主体210和所述前板410之间泄漏。所述前方垫圈413可以由塑料树脂系或弹性体构成,并且可以通过额外的密封构件追加结合于所述前方垫圈413来防止衣物或热风从所述滚筒主体210向所述前板410脱离。
另一方面,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贯穿投入连通孔412的内周面的管道连通孔417。另外,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管道连接部416,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向管道连通孔417的下侧延伸,并且形成使滚筒主体210和循环流路部820连通的流路。
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可以通过管道连通孔417而与滚筒主体210连通,从所述滚筒主体210排出的空气通过管道连通孔417向管道连接部416流入,之后被引向循环流路部820。由于从滚筒主体210排出的空气被管道连接部416引向循环流路部820,因此具有能够防止滚筒200内部的空气流出的效果。
在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可以设置有过滤构件(未图示),所述过滤构件通过过滤从所述滚筒200吐出的空气中的异物或毛绒,来防止异物流入循环流路部820中。
所述前板410可以设置有支撑轮毂415,所述支撑轮毂415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前面板411的背面并支撑所述滚筒200的下部。通过所述支撑轮毂415支撑所述滚筒200的前方,具有能够防止与滚筒连接的旋转轴弯曲的效果。
所述前板410可以设置有储水箱支撑孔414。所述储水箱支撑孔414设置为贯穿前面板411,并且供存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的储水箱120(参照图1)引出或支撑该储水箱120。在储水箱支撑孔414设置于上侧的情况下,无需用户弯腰引出储水箱,因此具有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容纳衣物的滚筒200可以包括:滚筒主体210,在滚筒主体210的前方设置有供衣物出入的投入口211;以及滚筒背面220,形成滚筒200的后方面。
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包括:外周部221,与所述滚筒主体210连接;吸入孔224,形成为在所述外周部221的内侧贯穿滚筒背面220;以及安装板222,设置于滚筒背面220的旋转中心,与旋转轴结合。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吸入孔224从滚筒的后方流入。
所述滚筒背面220还可以包括从外周部221向旋转中心延伸的加强筋225。所述加强筋225可以避开所述吸入孔224而延伸。所述加强筋225具有防止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刚性因吸入孔224而变小的效果。所述加强筋225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安装板222的外周面朝所述外周部221的内周面以放射状延伸。
另外,滚筒背面220还可以包括圆周筋227,所述圆周筋227沿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周向延伸为将所述加强筋225彼此连接。所述吸入孔224可以在每一个所述加强筋225、所述圆周筋227以及所述外周部221之间配置。所述加强筋225和所述圆周筋227具有如下的效果,即便所述滚筒背面220从所述马达部500接收到旋转力也不会变形。
所述流入管道821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前板410的管道连通孔417连通,进而与设置在所述前板410内部的流路连通。所述移动管道822可以从所述流入管道821的末端向所述滚筒200的后方延伸,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设置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末端并且设置为将所述空气引向滚筒200。
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位于所述排出管道823的下游侧,送风部8231可以提供设置循环流路风扇的空间。如果循环风扇流路风扇动作,则可以向送风部8231的上部排出从流入管道821流入的空气。
另一方面,在所述底座800可以设置有热交换部900,所述热交换部900可以冷却和加热在滚筒200内部循环的空气。所述热交换部900可以包括压缩机930,所述压缩机930与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连接并且供给压缩的制冷剂。由于所述压缩机930可以设置为不直接与循环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可以位于循环流路部820外部。
另外,所述热交换部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被支撑在送风部8231的后方并且使循环流路风扇旋转。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可以与送风部8231的后方结合。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器850,所述连接器850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结合并且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热风引向所述滚筒200的后方或所述后板420。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配置于所述排出管道823的上部,并且设置为将被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加热的热风引向比所述排出管道823更靠向上方的位置。另外,所述连接器850可以与设置于送风部8231的上侧的开口部结合。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在其内部形成有流路。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将因循环流路风扇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均匀地引向所述后板420。即,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流路的面积随着远离所述送风部8231而变大。
所述后板420可以与所述底座800结合或被支撑在所述底座800并且位于所述滚筒200的后方。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后面板421,配置为与所述前板410面对;以及管道部423,在所述后面板421凹陷形成,形成供空气流动的流路,将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引向所述滚筒200。
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安装部425,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安装部425结合或被所述安装部425支撑。所述安装部425可以设置为贯穿后面板421,并且配置于管道部423的内周面。所述安装部425可以设置为从管道部423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隔开。
在此,如上所述,驱动部可以是指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的结合体。并且,所述驱动部可以仅仅是指所述马达部500。即,可以将产生动力,并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滚筒200的构成称作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可以安装于所述安装部425。所述安装部425可以支撑所述驱动部的荷重。所述驱动部可以在被支撑在安装部425的状态下与所述滚筒200连接。
所述管道部423可以设置为容纳所述滚筒背面220的一部分。所述管道部423可以与所述滚筒背面220一起形成空气移动的流路。
所述驱动部可以在所述安装部425设置为不与所述管道部423发生干扰。即,所述驱动部可以配置为从所述管道部423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隔开。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425,并且设置为其后方向外部露出,从而所述驱动部能够被外部空气冷却。
所述驱动部还可以包括提供使所述滚筒200旋转的动力的马达部500。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包括产生旋转磁场的定子510和设置为因所述定子510而旋转的转子520。
所述转子520可以是设置为容纳所述定子510并且沿所述定子510的周缘旋转的外转子类型。此时,驱动轴也可以与所述转子520结合,并且贯穿所述定子510和所述安装部425而与所述滚筒200直接连接。在此情况下,所述转子520直接传递使所述滚筒200旋转的动力。
所述转子520可以通过垫圈部540与驱动轴结合。垫圈部540可以执行连接驱动轴和转子520的功能。由于通过垫圈部540可以增大转子520和驱动轴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具有能够更有效地传递转子520的旋转的效果。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设置为连接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转换所述马达部500的动力并使所述滚筒200旋转。所述减速器600可以配置在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之间,并且接收所述马达部500的动力并对其进行转换之后传递给所述滚筒200。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设置为将所述转子的RPM转换成较小的RPM并且使扭矩值增大之后传递给所述滚筒200。
具体而言,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和与所述转子520结合而与所述转子520一起旋转的驱动轴结合。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在内部包括齿轮结合体,所述齿轮结合体与所述驱动轴啮合而旋转,由此能够使所述驱动轴的rpm发生变化并且使扭矩增大,所述齿轮结合体可以与所述滚筒200结合而与使滚筒旋转的滚筒旋转轴连接。因此,当所述驱动轴530旋转时,虽然所述滚筒旋转轴以低于所述驱动轴的rpm旋转,但是可以以更大的扭矩旋转。
这种减速器600的性能取决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是否能够保持同轴。即,如果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彼此错开,则存在所述减速器600内部中构成齿轮结合体的部件与所述驱动轴、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中的至少一个的结合变松或结合被解除的危险。因此,所述驱动轴的动力可能无法正常地传递到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或出现所述驱动轴空转的现象。
另外,即便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临时错开,所述减速器600内部的齿轮也会彼此错开而发生碰撞,导致产生不必要的振动或噪音。
另外,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的错开角度临时性地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所述减速器600完全从规定位置脱离而受损。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在设置有减速器600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优选,使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固定在即便经常发生外力也不会变形而保持原有的状态的支撑体。
例如,在洗衣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在将容纳所述滚筒200的外桶固定在箱体100之后,将所述马达部和所述减速器600固定于以注塑成型方式内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的由刚体制成的轴承罩体。由此,即便在所述外桶产生相当大的振动,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驱动部也可以与所述轴承罩体或所述固定钢板一起倾斜或振动。其结果,可以获得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驱动部自身始终保持结合的状态的效果,并且可以保持所述驱动轴和旋转轴同轴的状态。
但是,由于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是烘干机,因此没有固定在箱体100内部的外桶。另外,箱体100的背面面板由相对薄的板构成,因此即便所述定子510固定于箱体100的背面面板,由于在所述转子520旋转时,所述背面面板因斥力而容易振动或弯曲。如果所述背面面板振动或临时弯曲,则可能发生配置为与所述滚筒200结合的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的旋转中心彼此错开的问题。
另外,由于所述背面面板由薄的钢板构成,因此难以将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全部支撑。例如,在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平行地结合于所述背面面板的情况下,可能因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的总长度以及自身重量而产生力矩导致发生所述减速器600下垂的问题。其结果,与所述滚筒200结合的滚筒旋转轴6341自身可能因与所述减速器600错开而无法与所述驱动轴保持同轴。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所述定子510结合于所述后板420来支撑所述马达部500。在所述滚筒200内部容纳有大量的衣物或产生偏心的情况下,在所述滚筒200的每一次旋转,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随着所述衣物的配置而发生错开。此时,由于所述定子510与所述滚筒200分开并固定于后板420,因此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能以与所述定子510不同的幅度振动或以不同的角度倾斜。因此,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和所述驱动轴可能无法保持同轴。
从不同的观点来看,所述滚筒200可以被支撑在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设置位置进行固定。因此,与所述滚筒200结合的滚筒旋转轴6341的位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固定。由此,即便在所述滚筒200发生振动,所述振动也被所述前板410或所述后板420中的至少一个缓冲。
但是,当在所述滚筒200产生的振动传递到所述马达部500时,即便将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固定在所述后板420,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后板420的振动幅度可能大于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的振动幅度。此时,也会发生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无法保持同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使所述马达部500结合并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换言之,所述减速器600自身可以发挥整个驱动部的基准点的作用。即,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发挥整个所述驱动部的振动和倾斜角度量的基准的作用。
由于所述马达部500仅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而不固定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其他构成,因此如果在振动或外力传递到所述驱动部的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倾斜或振动,则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始终与所述减速器600同时倾斜或同时振动。
其结果,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形成一个振动系,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保持固定的状态,而不会以彼此为基准进行相对运动。
所述马达部500中的所述定子510可以直接结合并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由此,所述驱动轴530以所述减速器600为基准设置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所述驱动轴530和所述减速器600可以以中心彼此一致的状态配置,并且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以与所述减速器600的中心保持同轴的状态旋转。
第一轴M1可以是沿所述滚筒200的旋转中心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即,第一轴M1可以与X轴平行。
第二轴M2和第三轴M3可以是从衣物处理装置的前方朝后方上侧延伸的假想线。即,所述第二轴M2和第三轴M3可以与所述XZ平面平行,或与Y轴正交。
所述第一轴M1和第二轴M2可以在减速器600彼此交叉。另外,所述第一轴M1和第三轴M3可以在所述安装部425交叉。
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设计成,在所述滚筒200没有负荷或所述马达部500未动作的情况下沿与地面平行的第一轴M1配置。
但是,在所述滚筒200或马达部500发生振动的情况下,由于振动传递到所述减速器600导致减速器600倾斜,因此所述减速器600可能临时成为沿第二轴M2倾斜的状态。
此时,由于所述马达部500处于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的状态,因此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一起振动或倾斜。由此,所述马达部500可以配置为在第二轴M2上与所述减速器600平行。因此,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也可以沿所述第二轴M2平行配置。
其结果,即便所述减速器600倾斜,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一体地移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保持同轴。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结合并固定于后板420。在此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以与后板420结合的状态倾斜或振动,因此可以视为所述后板420发挥包括所述减速器600、所述马达部500、所述滚筒200的振动系的中心的作用。在此情况下,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仅结合并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而不直接与所述后板420结合。
在所述减速器600与所述马达部500及所述滚筒200沿第一轴M1平行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可能因滚筒200或马达部500的振动而倾斜为与第三轴M3平行。所述第三轴M3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后板420的减速器600。此时,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结合,从而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同样地倾斜为与第三轴M3平行。
最终,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结合于所述减速器600,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以所述减速器600为基准彼此平行地倾斜或同时振动。
前述的同轴和一致并非是物理上完美的同轴和一致,而是指在机械工程上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认为同轴或一致的水准的范围。例如,可以将所述驱动轴530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错开5度的范围定义为同轴或一致的状态。但是,这样的角度值仅为一个示例,在设计上允许的误差可以发生变化。
虽然所述驱动轴530以所述减速器600为基准旋转,但是被固定为防止倾斜,并且所述定子510也是被固定在所述减速器600,因此所述定子510和所述转子520的间隔可以始终保持。其结果,可以防止所述定子510和所述转子520的碰撞,可以从根本上阻止因随着所述转子520相对于所述定子510进行旋转使旋转中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噪音或振动。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设置为从所述减速器600内部向所述滚筒200延伸,并且与所述减速器600一起振动与所述减速器600一起倾斜。即,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仅设置为在所述减速器600旋转,而设置的位置可以被固定。其结果,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和所述驱动轴530可以始终配置成平行,并且形成同轴。换言之,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的中心和所述驱动轴530的中心可以保持彼此一致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滚筒背面220和所述后板420之间可以配置有密封部450。所述密封部450可以使滚筒背面220和后板420之间密闭,以使流入到后板420的管道部423的空气不会向外部流出,而向所述吸入孔224流入。
所述密封部450可以分别配置在所述管道部423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在所述管道部423的径向外侧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件451,在径向内侧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件452。所述第一密封件451可以防止热风从滚筒背面220和管道部423之间朝径向外侧流出,所述第二密封件452可以防止热风从滚筒背面220和管道部423之间朝径向内侧流出。
换句话说,所述密封部450可以分别配置在所述吸入孔224的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在吸入孔224的径向外侧,而第二密封件452可以设置在吸入孔224的径向内侧。
为了防止热风流出,所述密封部450优选设置为与所述滚筒背面220和所述后板420均接触。由于所述滚筒200在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过程中旋转,因此滚筒背面220对密封部450持续地施加摩擦。因此,优选,所述密封部450由性能不会因随着旋转而产生的摩擦力、摩擦热而下降,并且能够密封滚筒背面220和管道部423之间的材质构成。
另一方面,在后板420的后方可以结合有马达部500或减速器600,由于所述后板420可以由薄的铁板材料形成,因此存在因通过减速器600和滚筒200而传递到减速器600的荷重而发生弯曲或变形的可能性。即,为了设置所述减速器600、马达部500等,有必要确保所述后板420的刚性。
为此,后板420还可以包括用于加强结合刚性的支架700。在所述后板420可以追加结合有支架700,而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借助所述支架700与所述后板420结合。
减速器600可以同时与支架700和后板420结合。可以通过使用紧固构件同时贯穿减速器600、后板420、支架700而结合。通过支架700的结合,可以确保后板420的刚性。在确保了刚性的后板420可以结合有减速器600、马达部500等。
可以采用先将减速器600结合于所述支架700,之后将所述支架700结合于后板420的方式进行紧固。即,所述减速器600也可以借助支架700而固定于后板420,而不直接与后板420结合。
另一方面,当在后板420的后方结合有马达部500或减速器600时,马达部500和减速器600可能够向外部露出。因此,有必要防止马达部500结合于后板420的后方而露出。另外,所述管道部423可以被热风加热。因此,有必要对所述管道部423的背面进行隔热。
所述后盖430可以通过与所述后板420的后方结合来防止所述管道部423、所述马达部500或减速器600向外部露出。所述后盖430可以与所述管道部423和所述驱动部隔开配置。
后盖430具有如下的效果,能够防止马达部500受外部的干扰而破损,或通过管道部423发生了热损失导致烘干效率下降。
图6A和图6B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的外观的图。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形成减速器600的外观的减速器罩体610、620。所述减速器罩体610、620可以包括设置为与滚筒面对的第一罩体610和设置为与马达部面对的第二罩体620。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可以设置为从马达部接收动力,将所述马达部的RPM转换为较小的RPM而增大扭矩值,并传递给所述滚筒。所述齿轮箱的大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二罩体620内部,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遮蔽所述减速器600内部。由此,可以缩小所述减速器600的整体厚度。关于齿轮箱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包括: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设置为遮蔽所述第二罩体620;以及第一罩体支承部612,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朝远离第二罩体620的方向延伸。第一罩体支承部612可以容纳滚筒旋转轴6341并且将滚筒旋转轴6341支撑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包括支撑马达部的定子结合部613。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的周面朝远离所述第一罩体支承部612的方向延伸。
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包括能够紧固马达部的定子紧固孔615。所述定子紧固孔615可以在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凹陷而形成。在所述定子紧固孔615可以插入有单独的紧固构件。通过所述紧固构件可以结合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和马达部。
所述第一罩体610还可以包括用于引导马达部的结合的结合引导件614。所述结合引导件614可以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的周面朝远离所述第一罩体支承部612的方向延伸。所述结合引导件614可以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延伸为与定子结合部613连接。在将所述定子510结合于定子结合部613的情况下,所述结合引导件614可以引导所述定子510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参照图6A和图6B,在所述第二罩体620的内部可以容纳有齿轮结合体。通常,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的齿轮箱可以包括太阳齿轮、相对于所述太阳齿轮进行公转的行星齿轮、容纳所述行星齿轮并引导所述行星齿轮旋转的齿圈。所述第二罩体620可以包括: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与所述第一罩体610结合;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从所述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朝远离所述第一罩体610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容纳齿轮箱的空间;以及第二罩体支承部623,从所述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的内周面延伸为远离所述第一罩体610而支撑驱动轴530。
所述第一罩体610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中心可以设计成配置在同轴上。驱动轴530与滚筒旋转轴6341位于同轴上有利于动力传递。因此,优选,与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旋转轴6341的第一罩体支承部612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驱动轴530的第二罩体支承部结合为形成同轴。
所述驱动轴530可以插入到所述第二罩体620的内部,并且可以在所述第二罩体620的内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所述驱动轴530可以结合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转子520的垫圈部540。所述垫圈部540可以包括:容纳主体542,在其中心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驱动轴530的轴支撑孔543;以及垫圈结合主体541,从所述容纳主体542的外周面沿径向延伸,以形成与所述转子520结合的面。所述轴支撑孔543可以设置为与凸起相对应的槽形状,使得形成在所述驱动轴530的外周面上的凸起能够与其结合。
所述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垫圈结合凸起5411,其设置成从所述垫圈结合主体541朝远离所述减速器600的方向凸出。另外,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贯通所述垫圈结合主体541的垫圈结合孔5412。
所述垫圈结合凸起5411可以与形成于所述转子520的容纳槽结合。所述垫圈结合孔5412可以用于使贯穿所述转子520的紧固构件插入,以将所述转子520与所述垫圈部540结合。
所述垫圈结合凸起5411和所述垫圈结合孔5412可以在所述垫圈结合主体541的表面上沿圆周方向彼此交替地设置,并且可以设置为复数个。
图7是放大并详细示出图2B中简要示出的驱动部的剖视图。
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马达部500,产生旋转动力;以及减速器,用于降低马达部500的旋转速度并向滚筒200传递。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使滚筒200旋转的滚筒旋转轴6341。
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包括:定子510,通过接收外部电源来产生旋转磁场;以及转子520,设置为围绕所述定子510的外周面。在所述转子520的内周面可以配置有永久磁铁。
在由所述定子510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位于所述转子520的内周面的永久磁铁可以沿特定方向运动,所述永久磁铁可以固定在所述转子520的内周面。因此,所述转子520可以通过定子510的旋转磁场旋转。
在所述转子520的旋转中心可以结合有驱动轴530,所述驱动轴530与转子520一起旋转并传递转子520的旋转动力。所述驱动轴53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转子520一起旋转。所述驱动轴530可以通过垫圈部540与所述转子520结合。
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与所述转子520直接连接,但是,由于在通过垫圈部540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与转子520更牢固地结合,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所述转子520的旋转力。另外,由于防止了荷重集中地施加到驱动轴530,因此具有能够增加驱动轴530的耐久性的效果。
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与滚筒200直接连接,但是,驱动轴530以与转子520的旋转速度相同的速度旋转,由此可能出现需要减速的情况。因此,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与减速器600连接,减速器600可以与滚筒200连接。即,所述减速器600可以通过对驱动轴530的旋转进行减速来使滚筒200旋转。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形成其外观的第一罩体610和第二罩体620以及降低驱动轴530的动力的齿轮箱630。所述第二罩体620可以提供能够容纳齿轮箱630的空间,第一罩体610可以遮蔽由第二罩体620提供的容纳空间。
所述第二罩体620可以包括:与第一罩体610结合的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从所述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的内周面向后方延伸而形成容纳空间并容纳齿轮箱630的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以及从所述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向后方延伸并设置为容纳驱动轴530的第二罩体支承部623。
所述齿轮箱630可以包括沿所述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的内周面设置的齿圈633。在齿圈633的内周面可以设置有与所述齿圈633齿轮结合的一个以上行星齿轮632,在齿圈633的内侧可以设置有太阳齿轮631,所述太阳齿轮631与行星齿轮632齿轮结合,并且与驱动轴530一起旋转。
太阳齿轮631可以设置为与驱动轴530结合并旋转。太阳齿轮631可以设置为与驱动轴530分开的构件,但不限于此,太阳齿轮631也可以与驱动轴530形成为一体。
所述太阳齿轮631、行星齿轮632以及齿圈633可以设置为斜齿轮。在每种齿轮都设置为斜齿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噪音并增加动力传递效率。但是,并不限于此,太阳齿轮631、行星齿轮632以及齿圈633可以设置为平齿轮。
作为齿轮箱630的运转例,如果随着转子旋转,驱动轴530和与驱动轴530连接的太阳齿轮631旋转,则在太阳齿轮631的外周面上齿轮结合的行星齿轮632可以在齿圈633和太阳齿轮631之间齿轮结合并旋转。
所述行星齿轮632可以包括插入到自传中心的行星齿轮轴6323。所述行星齿轮轴6323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行星齿轮632。
所述减速器还可以包括支撑所述行星齿轮轴6323的第一齿轮架6342和第二齿轮架6343。所述行星齿轮轴6323的前方可以由第二齿轮架6343支撑,而后方可以由第一齿轮架6342支撑。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从所述第二齿轮架6343的旋转中心向远离马达部的方向延伸而设置。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二齿轮架6343分开的构成,并且可以结合为一起旋转。相反,滚筒旋转轴6341也可以从第二齿轮架6343延伸并与第二齿轮架6343形成为一体。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与滚筒结合而使滚筒旋转。如上所述,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借助衬套部等连接体来与滚筒200结合,并且可以直接与滚筒结合而无需单独的连接体。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由所述第一罩体610支撑。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包括: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遮蔽第二罩体620的容纳空间;以及第一罩体支承部612,从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向远离第二罩体620的方向延伸,以容纳滚筒旋转轴6341。在第一罩体支承部612的内周面与压入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轴承660和第二轴承670,从而能够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
所述第一罩体610和第二罩体620可以通过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彼此结合。另外,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可以同时贯穿所述第一罩体610和所述第二罩体620并将这两个构件结合。另外,所述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可以同时贯穿第一罩体610、第二罩体620以及后板420,以在将所述第一罩体610与第二罩体620结合的同时,将所述减速器600固定到后板420。
所述后板420可以由厚度较薄的铁板形成。因此,可能难以确保用于支撑所有减速器600、与减速器600结合的马达部500以及与减速器600连接的滚筒200的刚性。因此,在将所述减速器600与后板420结合可以利用支架700,以确保后板420的刚性。所述支架700可以由刚性比所述后板420高的材料形成,并且可以与所述后板420的正面或背面结合。
所述支架(bracket)700可以与所述后板420的正面结合,以确保所述减速器600能够结合的刚性,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同时与所述后板420和所述支架700结合。为了将所述后板420、所述支架700以及所述减速器600结合,可以使用螺杆等紧固构件。
另外,为了将所述减速器600固定到所述后板420,可以使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罩体610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所述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即,所述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可以依次贯穿所述第二罩体620、所述第一罩体、所述后板420以及支架700而结合。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结合的情况下,所述后板420的前方可以由支架700支撑,并且后方可以由第一罩体610支撑,因此,即使结合减速器600也能够确保刚性。然而,并不限于此,可以首先利用减速器紧固构件681仅将第一罩体610与第二罩体620结合,然后,利用单独的紧固构件将减速器600结合到后板420。
另外,在所述第一罩体610的径向外侧可以形成有定子结合部613,马达部500可以与所述定子结合部613结合。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包括在定子结合部613凹入形成的结合槽。
所述定子510可以与所述后板420直接结合,或者可以与所述定子结合部613结合。定子510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内周面以支撑定子的固定肋512。所述固定肋512可以与所述定子结合部613结合。所述固定肋512和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通过定子结合销617相互结合。
所述马达部500在与所述后板420隔开的同时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由此,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形成一个振动体。因此,即使从外部施加振动,也能够容易地将与所述转子520结合的驱动轴530和与减速器600连接的滚筒旋转轴6341保持同轴。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存在其轴向可能因滚筒200的振动而扭曲的风险。然而,由于马达部500与支撑滚筒旋转轴6341的第一罩体610结合,因此,即使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的轴向扭曲,所述驱动轴530的轴向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罩体610相似地扭曲。即,马达部500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一体地移动,从而即使从外部施加力,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和所述驱动轴530也可以保持同轴。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合结构,具有如下效果:由所述马达部500产生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滚筒200的效率性和可靠性提高,并且能够防止滚筒旋转轴6341和驱动轴530的轴扭曲导致的齿轮箱630的磨损、动力传递的效率降低以及耐久性和可靠性的降低等。
图8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和后板的图。
参照图8,所述后板420可以位于滚筒的后方。所述后板420可以将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热风引导到滚筒200。即,后板420可以位于滚筒200的后方以形成流路,使得热风均匀地供应到整个滚筒200。
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后面板421,与滚筒200背面相对;以及管道部423,设置成从所述后面板421向后方凹入,以形成流路。所述管道部423可以通过从后面板421向后方按压来设置。所述管道部423可以设置为容纳滚筒200背面的一部分。
所述管道部423可以包括位于循环流路部后方的流入部4233和位于滚筒200后方的流动部4231。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设置为容纳滚筒200的一部分。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容纳滚筒200的一部分,从而形成设置在滚筒200后方的流路。
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以与形成在滚筒200背面上的吸入孔相对的方式设置为环形。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设置成从后面板421凹入。即,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设置为其前方敞开,并且可以与滚筒200的背面一起形成流路。
在所述流动部4231的前方设置成敞开的情况下,移动到所述流动部4231的热风可以直接移动到滚筒200而不通过单独的构成。因此,能够防止在热风通过单独的构成时发生热损失。即,具有能够通过减少热风的热损失来增加烘干效率的效果。
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设置在流动部4231的径向内侧的安装部425。所述安装部425可以提供用于结合减速器600或马达部500的空间。即,后板420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内侧的安装部425和在安装部425的径向外侧设置为环形的流动部4231。
具体而言,流动部4231可以包括从外侧围绕热风流动的内部空间的流动外周部4231a。另外,流动部4231可以包括从内侧围绕热风流动的内部空间的流动内周部4231b。即,流动外周部4231a可以形成流动部4231的外周,流动内周部4231b可以形成流动部4231的内侧边缘。
另外,流动部4231可以包括形成供热风移动的流路的后方面的流动凹陷面4232。所述流动凹陷面4232可以设置为连接流动外周部4231a和流动内周部4231b。即,可以由流动内周部4231b、流动外周部4231a、流动凹陷面4232形成供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热风流动的空间。
另外,通过流动凹陷面4232防止热风泄漏到后方,由此可以朝滚筒200引导热风。即,流动凹陷面4232可以是指流动部4231的凹陷面。
所述流入部4233可以位于与循环流路部820相对的位置。所述流入部可以位于与送风部8231相对的位置。所述流入部4233可以设置成从后面板421向后方凹入,以防止其与送风部8231发生干涉。所述流入部4233的上侧可以与流动部4231连接。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与送风部8231连接的连接器850。所述连接器850可以将从送风部8231排出的热风引导到流动部4231。所述连接器850可以在其内部形成流路,以将从送风部4231排出的热风引导到流动部4231。即,所述连接器850可以形成连接送风部8231和流动部4231的流路。设置在连接器850的内部的流路的截面面积可以设置为随着远离所述送风部8231逐渐增大。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位于与所述流入部4233相对的位置。所述流入部4233可以形成为向后方凹入,以防止与所述连接器850发生干涉。另外,所述连接器850的顶端可以设置为分隔所述流动部4231和流入部4233。即,可以使从所述连接器850排出的热风流入到所述流动部4231,而防止其流入到所述流入部4233。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向所述流动部4231均匀地供应热风。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其宽度随着远离送风部8231而增加。所述连接器850的顶端可以沿所述流动外周部4231a的圆周方向延长线设置。
因此,从连接器850排出的所有热风可以供应到流动部4231而不移动到流入部4233。所述连接器850可以通过防止热风集中在流动部4231的一侧来向滚筒200的内部均匀地供应热风。因此具有提高衣物的烘干效率的效果。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越接近上游侧其宽度越大,使得沿连接器850移动的热风的速度随着流动方向减小。即,连接器850可以执行调节热风的速度的扩散器(diffuser)的功能。连接器850可以通过减小热风的速度来防止热风只被集中地供应到滚筒的特定部分。
由于上述的连接器850的形状,设置为与所述连接器850相对,并且设置为防止与连接器850发生干涉的流入部4233也可以设置成其宽度随着远离送风部8231而增加。由于所述流入部4233的形状,当从前方观察时,管道部423的整体形状可以呈如“9”的形状。
所述滚筒200设置为在烘干程序中进行旋转,因此,所述滚筒200可以设置成与所述流动部4231隔开规定距离。热风可以通过所述隔开空间流出。
因此,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防止热风从滚筒200和流动部4231之间的隔开空间泄漏的密封部450。所述密封部450可以沿所述流动部4231的圆周设置。
密封部450可以包括沿流动部4231的外侧边缘设置的第一密封件451。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在滚筒和流动部4231的外侧边缘之间。另外,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成与滚筒背面220和后板420都接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泄漏。
另一方面,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850的前方面相接触。另外,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850的顶端接触。所述连接器850可以与所述流动部4231一起形成供热风流动的流路。因此,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成与连接器850接触,以防止热风从滚筒和连接器850之间泄漏。
密封部450可以包括沿流动部4231的内周设置的第二密封件452。第二密封件452可以设置在滚筒和流动部4231的内周之间。另外,第二密封件452可以设置成与滚筒背面220和后板420都接触。第二密封件452能够防止沿流动部4231移动的热风向安装部425方向泄漏。
由于滚筒200在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过程中进行旋转,因此,密封部450被滚筒背面220施加持续的摩擦。由此,密封部450优选设置为能够封闭滚筒背面220和流动部4231之间的材料,该材料即使受到由旋转产生的摩擦力、摩擦热也不会降低性能。
图9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板、减速器以及马达部的结合结构的图。
参照图9,减速器600可以被后板420支撑,马达部500可以与减速器600结合。即,所述后板420可以设置为对减速器600和马达部500都进行支撑。
在所述后板420的后方可以设置有提供旋转动力的马达部500和降低马达部的动力并向滚筒传递的减速器600。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以位于管道部423的内部的方式设置在后板420上。所述减速器600可以位于流动部4231的径向内侧,以防止与流动部4231发生干涉。
减速器600内部的齿轮装置可能被沿所述流动部4231移动的热风的热气损坏。因此,所述流动部4231和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设置为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结合成贯通所述后板420。因此,减速器600可以与位于后板420前方的滚筒连接。
定子510可以与减速器600结合。所述定子510可以与减速器600结合,并设置成与所述后板420隔开。此时,减速器600可以位于滚筒200和马达部500之间,以从后板420隔开的方式支撑滚筒200和马达部500。即,所述减速器600可以是支撑所述滚筒200和马达部500的中心。
另一方面,所述定子510可以包括:本体主体511,设置为环形状;固定肋512,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周面延伸,以与所述减速器的定子结合部613结合;齿514,设置为沿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圆周从外周面延伸,用于缠绕线圈;以及极靴(pole shoe)515,设置在所述齿514的自由端,以防止线圈脱离。
转子520可以包括设置为呈圆筒的中空形状的转子主体521。另外,转子520可以包括从转子主体521的背面向前方凹入的设置主体522。转子520可以沿转子主体521的内周面配置有永久磁铁。
所述转子520可以与驱动轴530结合,以通过驱动轴530将转子520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外部。所述驱动轴530可以通过垫圈部540与所述转子520连接。
另外,马达部500可以包括支撑驱动轴530的垫圈部540。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与转子结合的垫圈结合主体541。垫圈结合主体541可以设置为圆盘形状。
垫圈部540可以包括容纳于转子520的容纳主体542。所述容纳主体542可以设置成从垫圈结合主体541向后方凸出。垫圈部540可以包括轴支撑孔543,其设置为贯通容纳主体542的中央。驱动轴530可以插入到轴支撑孔543并由垫圈部540支撑。
另外,垫圈部540可以包括贯通垫圈结合主体541而设置的垫圈结合孔5412。另外,设置主体522可以包括设置在与垫圈结合孔5412相对应的位置的转子结合孔526。即,垫圈部540和转子520可以通过同时贯穿垫圈结合孔5412和转子结合孔526而结合的结合构件彼此结合。即,垫圈部540和转子520可以彼此结合为一起旋转。
另外,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从垫圈结合主体541向后方凸出的垫圈结合凸起5411。另外,设置主体522可以包括与垫圈结合凸起5411相对应地设置的垫圈凸起容纳孔525。垫圈结合凸起5411可以插入到垫圈凸起容纳孔525,以支撑垫圈部540和转子520的结合。
另外,转子520可以包括设置为贯穿设置主体522的中央的转子设置孔524。转子设置孔524可以容纳所述容纳主体542。由此,垫圈部540可以通过转子520与驱动轴530一起旋转,并且可以牢固地支撑驱动轴530和转子520的结合。因此,具有能够确保整个马达部50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效果。
图1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和定子的结合结构的后视图。
所述定子510可以包括:本体主体511,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并且设置为环形状;固定肋512,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周面延伸,以与所述减速器的定子紧固孔615结合;齿514,设置为沿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圆周从外周面延伸,用于缠绕线圈;极靴515,设置在所述齿514的自由端,以防止线圈脱离;以及端子(未图示),用于控制向所述线圈的供应电流。
所述定子510可以包括贯通本体主体511而设置在本体主体511的内部的容纳空间513。所述固定肋512可以在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部以容纳空间513为基准隔开预定角度设置为复数个,在所述固定肋512的内侧可以设置有用于设置固定构件的固定肋孔5121,以使用销等固定构件来使固定肋孔5121与减速器的定子紧固孔615结合。
在所述定子510与所述减速器600直接结合的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的一部分可以容纳于所述定子510。尤其,当所述减速器600容纳于所述定子510时,包括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的整个驱动部的厚度减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展滚筒200的容积。
为此,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设置为小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直径。即,所述第一罩体610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最大直径可以小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直径。由此,所述减速器60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于所述本体主体511而配置。然而,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在所述减速器600的壳体延伸,以能够与所述固定肋512重叠。由此,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与所述固定肋512结合,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部。
图1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和马达部的结合的图。
所述定子510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可以与从所述减速器600的壳体凸出到外部的定子结合部613结合,使得所述减速器60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到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部。由此,所述本体主体511的中心、所述驱动轴530以及所述减速器600的中心可以始终保持同轴。
另一方面,所述转子520可以配置为在与所述极靴515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下容纳所述定子510。由于所述转子520固定到所述减速器600,在所述减速器600中,所述驱动轴530容纳于所述本体主体511,因此,能够始终保持所述转子520和所述定子510的间隔G1。
因此,防止了所述转子520与所述定子510碰撞或在所述定子510中暂时扭曲并旋转,从而能够防止出现噪音或不必要的振动。
另一方面,穿过所述减速器600的中心和驱动轴530的中心的假想的第一直径线K1、穿过所述本体主体511的中心的假想的第二直径线K2以及穿过所述转子520的中心的假想的第三直径线K3可以都配置在所述减速器600的旋转中心。
由此,所述减速器600本身成为所述驱动轴530的旋转中心,所述定子510直接固定到所述减速器600,因此,能够防止所述驱动轴530相对于所述减速器600扭曲。其结果,能够确保所述减速器600的可靠性。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800部分的立体图。
参照图12,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部820,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设置在底座800的一侧,用于使滚筒200的空气循环。另外,在所述底座800的另一侧可以设置有装置设置部810,所述装置设置部810提供用于设置运转烘干机所需的构成的空间。所述装置设置部810可以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外部。
在现有的烘干机中,在底座800上设置有循环流路部820,并且在底座800上还设置有用于旋转滚筒200的驱动部。由于驱动部占据了底座800的设置空间中的大部分,因此,在除了循环流路部820以外的底座800的空间中形成的装置设置部810中的空间狭小,由此不易设置其他衣物处理装置的构成。
然而,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使滚筒200旋转的马达部500可以与底座800隔开而配置在滚筒200的后方,因此,能够以各种方式应用原本用于设置马达部500的底座800的空间。
在所述装置设置部810可以设置有用于压缩热交换所需的制冷剂的压缩机930。另外,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860,所述集水部860设置为与所述压缩机930隔开,并且用于收集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产生的冷凝水。在装置设置部81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压缩机930、马达部等的控制箱190。
所述控制箱190可以设置在底座800上并被牢固地支撑。另外,用于连接控制箱190和由控制箱控制的构成的连接线也可以被底座800牢固地支撑。
作为另一例,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不配置在压缩机930和循环流路部820之间,而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压缩机930重叠。由于集水部860可以位于现有技术中配置马达部的空间,因此,能够增大集水部860的体积。如果集水部860的体积增加,则能够减少排空收集的冷凝水的频率,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在所述底座800的侧面可以结合有形成箱体的侧面的侧面面板。所述侧面面板可以包括第一侧面面板141和第二侧面面板142。所述控制箱190可以设置在所述装置设置部810上,并且可以设置成接近所述侧面面板中的任意一个。
控制箱190可以相当于控制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运转的部分。因此,可能出现许多检查或修理所述控制箱190的情况。
在所述控制箱190设置成与第一侧面面板141相邻的情况下,用户只要拆卸第一侧面面板141就能接近所述控制箱190。因此,具有增加了维护的便利性的效果。
在拆卸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接近压缩机930、控制箱190等各种构成,因此,第一侧面面板141可以被称为服务面板。
图12示出了所述装置设置部810位于底座800的左侧只要拆卸第一侧面面板141就能接近控制箱190的状态。然而,并不局限于成,如果循环流路部820形成在左侧而装置设置部810形成在右侧,则可以通过拆卸未图示的右侧面板来修理或检查控制箱或压缩机等。
另一方面,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还可以包括管道盖部830,所述管道盖部830位于循环流路部820的上侧,形成供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移动的流路。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与循环流路部820的敞开的顶面结合。
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所述移动管道822的顶面敞开,从而空气可以通过敞开的顶面流入和流出。管道盖部830可以遮蔽所述移动管道822的敞开的顶面。因此,管道盖部830可以使滚筒200的空气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流入,并且可以防止流入到所述流入管道821的空气通过所述移动管道822的敞开的顶面流出。即,管道盖部830可以形成将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流入的空气引导至排出管道823的流路的一面。
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包括向所述排出管道823的外部排出空气的送风部8231。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将流经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的空气排出到排出管道823的外部。
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提供用于设置使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风扇950的空间。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通过强制地使空气流动来增加空气的循环速度,并且增加衣物的烘干速度,从而具有缩短所需时间的效果。
当循环流路风扇950旋转时,空气可以以通过形成在所述送风部8231的上侧的开口部排出的方式流动。从所述送风部8231排出的空气可以再次流入到滚筒200内部,从而用于烘干衣物。
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应用各种形式的风扇。作为一例,可以应用西洛克(sirocco)风扇,使得空气沿旋转轴方向流入并沿径向排出空气。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设计目的将各种风扇用于产生空气流动。
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与流入管道821的上侧结合的连通盖主体8312和与移动管道822的上侧结合的遮蔽盖主体8311。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从所述连通盖主体8311延伸,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与连通盖主体8312设置为一体。
连通盖主体8312可以包括连通所述滚筒和流入管道821的流入连通孔8314。即使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与流入管道821结合,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也可以将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引导到流入管道821。
另外,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遮蔽所述移动管道822的顶面,因此,流入到流入管道821的空气可以被引导到排出管道823,而不会通过所述移动管道822流出到循环流路部820的外部。
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包括清洗流路部833,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设置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以使水能够流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接收水并朝位于所述管道盖部830下侧的第一热交换器910喷射水。
在清洗流路部833的下游侧可以设置有上下贯通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盖贯通孔8313。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可以通过盖贯通孔8313喷射到遮蔽盖主体8311的下侧。
在盖贯通孔8313的下部可以设置有对从滚筒排出的空气进行除湿的第一热交换器910。因此,穿过盖贯通孔8313的水可以朝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喷射,以对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进行清洗。
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上侧可以结合有喷嘴盖部840。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遮蔽清洗流路部833的敞开的顶面。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防止沿移动管道822移动的空气通过所述盖贯通孔8313泄漏。另外,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通过遮蔽清洗流路部833的顶面来防止沿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飞散到外部。
与此不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还可以包括管道过滤器(未图示),所述管道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前方,用于过滤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的空气的异物。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可以配置在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之间,以防止异物层叠到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正面,由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烘干效率和热交换效率。
在异物层叠到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上的情况下,可能妨碍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的空气的循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向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喷射水,从而通过水压来去除层叠在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上的异物。
但是,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以省略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的设置的衣物处理装置为中心进行说明。
还可以包括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流路切换阀870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结合,以向清洗流路部833供应清洗所需的水。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与供水源连接,以选择性地向清洗流路部833供应水。所述供水源可以包括集水部860。
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通过软管与集水部860连接,以将集水部860中收集的水引导到清洗流路部833。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将集水部860中收集的水引导到储水箱120(参照图1)。
图13是示出将所述图12的底座中的管道盖部和集水盖从所述底座分离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3,与滚筒200内部的空气依次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彼此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而设置在所述管道盖部830的下部。流入到所述流入管道821的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可以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中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被去除水分,被去除水分的空气可以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中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被加热。所述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排出管道823而再次被供应到滚筒200的内部。
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之间的水盖826。所述水盖826可以设置为被所述移动管道822支撑。
所述水盖826可以位于第一热交换器910的下部,设置为支撑第一热交换器910的底面。所述水盖826可以以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隔开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中,从滚筒200排出的湿蒸汽被冷凝,从而可能产生冷凝水。如果所述冷凝水没有从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排出而残留,则存在产生臭味或降低烘干效率的问题。为此,需要将所述冷凝水与第一热交换器910或第二热交换器920分开地收集,并排出收集的冷凝水。
所述水盖826可以以与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隔开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从而在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和所述水盖826之间形成空间。冷凝水可以沿由所述水盖826形成的空间流出到所述集水部860。
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除湿的空气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中被加热,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空气的含水量少,并且随着被加热,饱和水蒸气量增加,因此难以产生冷凝水。因此,所述水盖826可以位于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相邻的下部面,水盖826可以设置为与第二热交换器920隔开。
在图13中,仅示出了所述水盖826的顶面的一部分,因此,将在后述中说明由所述水盖826形成的流路的形状和所述水盖826的详细结构。
另一方面,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860,所述集水部860设置成与循环流路部820隔开,以收集在循环流路部820产生的冷凝水。集水部860可以包括集水主体862,所述集水主体862形成用于收集冷凝水的空间。
所述集水部860还可以包括遮蔽集水主体862的敞开的顶面的集水盖863。所述集水部860的周边可以设置有易受潮的构成。因此,需要防止收集到集水主体862中的冷凝水飞散到外部。所述集水盖863可以与集水主体862结合,以防止冷凝水从集水主体862的顶面泄漏。
另外,所述集水部860可以包括使收集在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冷凝水移动到外部的泵。为了使泵发挥其功能,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必须充分封闭。所述集水盖863可以通过封闭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来提高泵的可靠性。
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包括形成集水主体862的遮蔽面的集水盖主体8631。另外,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包括设置为支撑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的支撑主体8635和设置为将集水盖主体8631与集水主体862结合的紧固钩8636中的至少任一个。
所述支撑主体8635可以从集水盖主体8631的外围凸出,以安置到所述底座800。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形成为从集水盖主体8631凸出。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将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牢固地固定到所述集水主体862。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插入到后述的钩孔而固定。
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收集有在循环流路部820产生的冷凝水。并且,由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顶面呈敞开,由此冷凝水可以飞散到外部。然而,集水主体862位于与控制箱190、压缩机930等相邻的位置,因此,如果冷凝水飞散到集水主体862的外部,则可能发生机械装置的故障。
所述集水盖863可以通过利用集水盖主体8631遮蔽集水主体862的敞开的顶面来防止冷凝水飞散,支撑主体8635和紧固钩8636可以将所述集水盖主体9631牢固地固定到集水主体862。因此,能够防止冷凝水飞散导致的装置发生故障。
另外,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包括贯通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而设置为供泵插入的泵设置部8634。另外,集水盖863可以包括排水流路8637,所述排水流路8637从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向上侧凸出,并设置为连通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和外部的管形状。
在所述泵设置部8634可以设置有泵,所述泵设置为使收集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冷凝水移动到集水主体862的外部。当所述泵运转时,储存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所述排水流路8637排出。
在所述排水流路8637可以连接有软管,以将排出的冷凝水引导到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外部。所述软管的一端可以与排水流路8637结合,而另一端可以与流路切换阀870连接。然而,并不局限与此,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可以位于箱体100的外部,以将冷凝水直接排出到箱体100的外部。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可以与位于箱体100的上部的储水箱120(参照图1)连接,以将集水主体862中收集的冷凝水引导到储水箱120。
所述集水盖863还可以包括返回流路8638,所述返回流路8638与排水流路8637隔开,并连通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和外部。所述返回流路8638可以设置成将所述集水主体862与储水箱连通。所述返回流路8638可以将储水箱120的水再次引导到集水主体862。
所述返回流路8638可以通过软管与形成在箱体100上部的储水箱120(参照图1)连接。为了防止水从储水箱120溢出,在储水箱120中装满水的情况下,所述储水箱120中储存的水可以通过连接返回流路8638和储水箱120的软管再次移动到集水主体862。具有能够通过减少用户直接排水的频率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用于切换集水部860中收集的冷凝水移动的流路的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泵可以通过软管与流路切换阀870连接。所述集水主体862中储存的水可以在所述泵的作用下移动而移动到所述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将移动的所述水引导到各种路径。
流路切换阀870可以与清洗流路部833连接,以将所述水移动到清洗流路部833。被引导到清洗流路部833的水可以用于清洗第一热交换器910。
另外,流路切换阀870可以通过软管与所述储水箱120连接,以将从集水主体862移动的冷凝水引导到储水箱120。用户可以通过取出储存有冷凝水的储水箱120来直接进行排水。
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由所述控制箱190控制,并且可以根据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时间点不同地运转。例如,在烘干循环中的第一热交换器910的运转全部结束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箱190可以控制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将冷凝水引导到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另外,在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清洗全部结束的时间点,所述控制箱190可以控制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将冷凝水引导到所述储水箱120。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为了使所述泵正常运转,优选封闭所述泵排水的空间的内部。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利用所述支撑主体8635和所述紧固钩8636来与所述集水主体862牢固地结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封闭用于储存冷凝水的空间。由此,能够提高泵861的运转可靠性。在所述集水盖863和所述集水主体862结合的部位可以附加密封件,以提高空间的封闭性。
另一方面,所述集水盖863可以设置为能够封闭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并且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在集水主体862。在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中包含的棉绒等异物可以流入到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在颗粒较大的异物流入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干扰所述泵的运转的问题。
因此,为了根据需要去除流入到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异物,需要拆卸所述集水盖863。因此,所述集水盖863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集水主体862。此时,具有能够利用所述紧固钩8636容易地将所述集水盖863从所述集水主体862拆卸的效果。
即,在一般的使用环境下,所述支撑主体8635和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通过牢固地遮蔽所述集水主体862的敞开的顶面来防止冷凝水飞散到外部。
相反,在需要拆卸集水盖863以去除层叠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异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所述紧固钩8636容易地将集水盖拆卸。
另一方面,管道盖部830就可以包括沿其外围形成的盖安装钩8391,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包括管道凸起824,所述管道凸起824设置成沿其外围凸出以能够与盖安装钩8391紧固。
所述盖安装钩8391可以与管道凸起824结合,以将所述管道盖部830与循环流路部820结合。即,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在安置在所述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的外围的状态下,利用所述盖安装钩8391牢固地紧固到所述管道凸起824。
在所述管道盖部830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接触面附加有密封件,从而能够防止空气从循环流路部820的内部流出到外部。
图14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滚筒和循环流路部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在此,将省略与图13中说明到的构成重复的内容。
所述箱体100可以包括:第一侧面面板141,位于所述滚筒200的一侧而形成所述箱体100的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面板142,位于所述滚筒200的另一侧而形成所述箱体100的另一侧面。
在此情况下,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配置为更接近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和所述第二侧面面板142中的某一个。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接近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和所述第二侧面面板142中的另一个。
作为一例,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更接近所述第二侧面面板142的位置,所述移动管道822和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更接近所述第二侧面面板142的位置。以所述滚筒200为基准,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可以是左侧面,而所述第二侧面面板142可以是右侧面。
由此,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隔开而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外部,在所述第二侧面面板142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之间可以设置有所述集水部860。
另一方面,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结合为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连通,并且将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传递冷凝水。此时,所述流路转换阀870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结合而以规定长度L9延伸,因此存在所述流路转换阀870根据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配置而与所述滚筒200发生干扰的可能性。
为此,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配置为低于所述管道盖部830的顶面,并且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侧面面对。作为一例,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设置为配置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之间并且与所述集水部860面对。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上端可以低于所述管道盖部830的顶面。
由此,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避免与所述滚筒200的干扰,用户可以在不分离所述滚筒200的情况下通过分离所述第一侧面面板141轻松地对所述流路转换阀870进行修理和保养。
另外,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向集水部860延伸而与所述集水部860面对的阀连接部838。所述阀连接部838可以设置为配置于所述集水部860的上部,并且可以设置为与所述集水部860平行。
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底面结合而向所述集水部860延伸。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设置为其一端形成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顶面而与所述流路转换阀870连通。
通过所述流路转换阀870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底面结合,可以进一步防止所述流路转换阀870与所述滚筒200发生干扰。另外,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滚筒200的半径R可以在不与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发生干扰的范围内尽可能扩张,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根据所述阀连接部838的位置而自由地配置。
下面,对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包括:供给转换部871,与所述泵861连通,从所述泵861接收所述水;以及转换连接部879,与所述供给转换部871连通,与所述管道盖部830结合,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传递所述水。
另外,所述流路转换阀870还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和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之间的传递部872。所述传递部872可以配置为与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和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分别结合,并且将从所述供给转换部871接收到的水引向所述转换连接部879。换句话说,沿所述冷凝水移动的方向,可以按所述供给转换部871、所述传递部872以及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顺序彼此结合。
在此,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与所述阀连接部838结合而向所述集水部860延伸,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配置为与所述集水主体862面对。另外,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底面结合,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连通,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传递冷凝水。
另一方面,所述集水部860可以包括:排水流路8637,从所述集水盖863向上部凸出,使所述集水盖863的外部和所述集水主体862连通;以及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连接所述排水流路8637和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由此冷凝水从所述泵861向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移动。所述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可以是使冷凝水从所述泵861向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移动的通路。
作为一例,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与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连接从而通过所述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从所述泵861接收冷凝水,供给到所述供给转换部871的冷凝水可以向所述传递部872、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传递。
随着所述流路转换阀870从所述阀连接部838向所述集水部860延伸,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配置在所述集水部860的上部而与所述集水部860面对。
由此,可以缩短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和所述泵861之间的距离,通过连接所述泵861和所述供给转换部871的所述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的延伸长度缩短,能够防止冷凝水残留在所述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内。
图15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设置于管道盖部的顶面的清洗流路部的立体图。
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遮蔽盖主体8311,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上部结合,遮蔽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以及连通盖主体8312,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向前方延伸,与所述流入管道821的上部结合。
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设置为遮蔽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开放的顶面,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可以设置为安置于所述流入管道821的顶面。
此时,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可以形成为一体。由此,可以简化所述管道盖部830的组装工程,并且能够防止所述移动管道822和流入管道821内部的空气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连通盖主体8312之间流出。
另外,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可以包括流入连通孔8314,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贯穿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的一面并且使所述滚筒200和所述流入管道821连通。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可以与图4所示的管道连通孔417连通,由此,从所述滚筒200排出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流入。
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宽度,由此,安置于所述流入管道821的顶面的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可以大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宽度。
另外,形成于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的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宽度,由此所述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可以顺畅地向与所述滚筒200连通的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流入。
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的直径大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直径,由此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的一端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平行,而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的另一端向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凸出。
另一方面,通过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供给到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水沿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移动并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排出,由此,能够去除附着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正面的异物。
为此,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包括盖贯通孔8313,所述盖贯通孔8313贯穿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而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至少一部分面对。所述盖贯通孔8313可以配置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端部,并且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连通。
所述盖贯通孔8313可以成为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出口,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可以通过所述盖贯通孔8313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喷射。
由此,无需用户分离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额外地进行清洗,附着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异物可以被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通过所述盖贯通孔8313排出的水去除。
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宽度可以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宽度方向对应,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宽度W5可以小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宽度,并且可以形成为与图14所示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宽度对应。
另一方面,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设置为与图14所示的传递部872连接而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传递水。为此,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与所述传递部872连通而从所述传递部872接收水。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可以贯穿所述阀连接部838并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连通,从而可以将从所述传递部872接收到的冷凝水传递给所述清洗流路部833。
另外,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阀连通孔8382,所述阀连通孔8382贯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底面而与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连通。从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供给到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所述阀连通孔8382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流入。所述阀连通孔8382可以配置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顶面,并且沿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的延伸方向配置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
另一方面,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配置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而将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流入的水引导至所述盖贯通孔8313。即,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设置为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延伸至所述盖贯通孔8313。所述阀连通孔8382可以是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始点,所述盖贯通孔8313可以是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终点。
例如,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一端可以与所述阀连接部838连接,而另一端可以与所述盖贯通孔8313连接。另外,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一端可以向阀连接部838延伸,而另一端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
另一方面,随着通过所述阀连通孔8382供给到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冷凝水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移动,可能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表面发生摩擦,并且流速可能渐渐减小。由此,可能无法及时排出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的冷凝水而残留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
为此,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包括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中的一部分向前方倾斜延伸的倾斜面8316。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在所述倾斜面8316。
由此,能够最小化无法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排出而残留的残水量。另外,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的流速可以沿所述倾斜面8316移动而自然地增大,由此能够去除形成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异物。
作为一例,所述倾斜面8316可以包括:第一倾斜面8316a,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朝前方倾斜地延伸;以及第二倾斜面8316b,从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朝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倾斜地延伸。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可以比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更倾斜地延伸。
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引导流路8331,与所述阀连通孔8382连通,水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供给到所述引导流路8331;以及排出流路8332,与所述引导流路8331连接,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
所述引导流路8331可以配置为高于所述倾斜面8316的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所述排出流路8332可以配置于所述倾斜面8316。
另外,所述排出流路8332可以包括:第一排出流路8332a,与所述引导流路8331连接,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以及第二排出流路8332b,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连接,配置于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
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一端可以设置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顶面而向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延伸,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一端与所述引导流路8331连通,而另一端与第二排出流路8332b连通,从而可以将在所述引导流路8331移动的水引向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
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连通,而其另一端与盖贯通孔8313连接,在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移动的水可以被引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
由此,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向所述引导流路8331供给的水的流速在经由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时可以自然地增大。换句话说,随着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倾斜地延伸,从引导流路8331移动到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水的流速可以自然地增大。
另外,由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的水沿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的水不能及时从所述盖贯通孔8313排出而残留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
另一方面,由于液体具有在流速随着移动而变快时直径逐渐变小的性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部的水可能不会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末端均匀地分散。这会导致水仅从所述盖贯通孔8313中的特定区域集中排出,从而无法向第一热交换器910的表面均匀地供水。
因此,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且配置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末端可以分别与所述盖贯通孔8313连接。由此,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中的任意一个末端的宽度可以小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形成为单个时的宽度。
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第一清洗流路833a,其复数个清洗流路部833中最接近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一端;第二清洗流路833b,其在复数个清洗流路部833中最接近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另一端;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和所述第二清洗流路833b之间。
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的末端可以与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清洗流路833b的末端可以与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盖贯通孔8313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的末端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的宽度可以彼此均一,但是如果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结构上难以使水分散到特定区域,则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的宽度可以彼此不同。
另外,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的一端可以在所述喷嘴盖部840的顶面彼此接触,并且可以沿所述冷凝水的移动方向分开延伸。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所述盖贯通孔8313,
另外,图14所示的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与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连通,并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供水。
具体而言,所述阀连通孔8382的数量可以与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数量对应,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的数量可以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数量对应。
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供给流路8791a,与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连通;第二连接供给流路8791b,与所述第二清洗流路833b连通;以及第三连接供给流路8791c,与所述第三清洗流路833c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供给流路8791a、第二连接供给流路8791b以及第三连接供给流路8791c可以根据图14所示的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动作而选择性地通过所述供给转换部871供给冷凝水。由此,水选择性地被供给到所述第一连接供给流路8791a、第二连接供给流路8791b以及第三连接供给流路8791c中的任意一个,并且依次供给到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中的任意一个,并从所述盖贯通孔8313排出。
由此,从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中的任意一个排水的水压可以大于从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向全部的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供给冷凝水时的水压。随着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排出的水压的增加,能够完美的去除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异物。
另一方面,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流路形成部834,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形成能够使水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的流路。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凸出并且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形成为一体。
由此,无需将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另行结合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从而能够降低所述管道盖部830的制作成本,并且简化组装工程。
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
即,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周面。具体而言,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设置为形成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内周面和排出流路8332的内周面。另外,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设置为形成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内周面。
另一方面,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流路排出筋835,所述流路排出筋835设置为将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排出的水引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
所述流路排出筋835可以从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末端向前方延伸。所述流路排出筋835可以向下部延伸,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末端可以位于所述盖贯通孔8313并进一步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延伸。由此,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排出的水可以沿所述流路排出筋835朝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恒定地移动。
图16是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设置有清洗流路部的管道盖部的平面图。
经由所述阀连通孔8382而流入到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冷凝水的流速,可以在经过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时自然地增大。由于液体具有在流速随着移动而变快时直径逐渐变小的性质,因此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设置为其宽度沿冷凝水的移动方向增大,由此能够引导冷凝水在末端较宽地扩散。
具体而言,所述引导流路8331可以设置为其宽度t1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朝着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逐渐变大。
另外,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宽度,由此能够引导从所述引导流路8331流入到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水均匀地被排出。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宽度t2可以大于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宽度t1。
另外,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宽度,由此能够引导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流入到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水能够均匀地被排出。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宽度t3可以大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宽度t2。
另外,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宽度可以沿着所述水的移动方向而增加。
由此,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正面均匀地喷水,其结果,能够向整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均匀地供水。
另一方面,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吐出的水的压力可以随着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而变低,而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厚度可以沿着所述水的移动方向而减小。即,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厚度t5可以随着远离所述阀连通孔8382而变小。与此不同地,为了使整个所述管道盖部830的成型容易,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厚度t5可以设置为恒定。
另一方面,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的内周面的第一流路形成部834、形成所述第二清洗流路833b的内周面的第二流路形成部834以及形成所述第三清洗流路833c的内周面的第三流路形成部834。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834a的末端和所述第三流路形成部834c的末端可以设置为彼此接触,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834a的末端和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834b的末端可以设置为彼此接触。
另外,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流路划分筋836,所述流路划分筋836设置为划分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
所述流路划分筋836可以设置为从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834a的末端和所述第三流路形成部834c的末端朝着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即,可以从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834a的末端和所述第三流路形成部834c的末端接触的部位朝着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
由此,从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排出的水可以沿所述流路划分筋836均匀地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排出。所述流路划分筋836可以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向所述流路排出筋835延伸而配置于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顶面。
另外,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使所述排出流路8332和所述盖贯通孔8313连通的连通流路8333。
所述连通流路8333可以设置于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上端而与所述盖贯通孔8313面对。所述连通流路8333可以设置为使从所述排出流路8332排出的水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
另外,所述流路形成部834设置为形成所述连通流路8333的内周面,由此能够防止从所述排出流路8332排出的水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外部流出。
另一方面,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包括支撑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流路支撑部837。
可以包括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外周面向外侧延伸的流路支撑部837。所述流路支撑部837可以设置为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顶面凸出,并且可以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外周面结合而支撑所述流路形成部834。所述流路支撑部837可以沿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外周面的周缘设置有复数个。
由此,通过所述流路支撑部837支撑所述流路形成部834,所述流路形成部834能够承受内部的水的压力,并且能够提高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图1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盖部的底面的立体图。
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阻断热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传递到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第一散热筋8315a和第二散热筋8315b。
所述第一散热筋8315a可以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底面凸出而延伸为远离所述盖贯通孔8313。所述第二散热筋8315b可以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底面凸出而与所述盖贯通孔8313平行地延伸。
所述第一散热筋8315a和所述第二散热筋8315b可以设置有复数个,所述第二散热筋8315b可以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散热筋8315a并且连接复数个所述第一散热筋8315a。
所述第一散热筋8315a和所述第二散热筋8315b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面对,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筋8315a和第二散热筋8315b可以减少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传递的热。
另外,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包括:蒸发器盖主体83111,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面对;以及冷凝器盖主体83112,从所述蒸发器盖主体83111朝后方延伸,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面对。在所述蒸发器盖主体83111的底面可以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筋8315a和所述第二散热筋8315b,所述盖贯通孔8313可以贯穿所述蒸发器盖主体83111。
另一方面,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流路引入槽8349,所述流路引入槽8349从所述所述管道盖部830的底面凹陷而形成所述流路形成部834。所述流路引入槽8349可以设置为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底面凹陷并向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延伸。
所述流路引入槽8349可以沿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流路引入槽8349可以在注塑成型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过程中产生,由于可以分散所述流路形成部834承受的荷重,因此能够加强流路形成部834的结构刚性。
另一方面,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管道盖延伸部832,所述管道盖延伸部832沿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连通盖主体8312的周缘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的外边面朝着厚度方向延伸。图13所示的所述移动管道822和流入管道821可以与管道盖延伸部832结合。
所述管道盖延伸部832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连通盖主体8312的两侧面、正面、背面中的至少一方朝厚度方向凸出,由此不仅提高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连通盖主体8312的耐久性,而且能够提供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连通盖主体8312的上部安置额外的构成的空间。
另一方面,所述管道盖延伸部832可以包括:盖插入部8322,沿管道盖延伸部832的厚度方向延伸而插入到所述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的内表面;以及盖台阶部8223,从所述盖插入部8322的外周面向外侧隔开,沿厚度方向Z2延伸,与所述移动管道822和流入管道821的外表面结合。
在所述盖台阶部8223的内周面和所述盖插入部8322的外周面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安置部8324,所述移动管道822和流入管道821的上端插入到所述密封安置部8324。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移动管道822和流入管道821可以插入到所述密封安置部8324而在所述盖台阶部8223和盖插入部8322之间结合。由此,所述移动管道822和所述流入管道821可以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和连通盖主体8312分别结合而所述移动管道822和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开放的顶面被遮蔽。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流路转换阀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8中,对选择性地向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供水的流路转换阀87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8是由下朝上(Z方向)观察流路转换阀870的图。
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可以包括:供给转换部871,与所述泵861连通,从所述泵861接收所述水;以及转换连接部879,与所述供给转换部871连通,与所述阀连接部838连接,将所述水传递给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以及传递部872,配置在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和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之间,与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及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结合。
另一方面,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连接传递流路8792,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与所述传递部872连通并从所述传递部872接收水。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可以与所述储水箱120连通,从而成为使从所述传递部872供给到的水向储水箱120移动的通路。
由此,所述储水箱120利用所述流路转换阀870,通过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接收从泵861向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移动的水,并临时存储所述水。
在此情况下,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的一端可以朝向所述传递部872,而另一端朝向所述储水箱120。
另外,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的一端和另一端可以隔开配置为不彼此面对。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可以配置为其一端和另一端在直线上不面对。
另一方面,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包括:旋转盘(scroll)容纳部8712,与所述传递部872结合;以及转换流入部8711,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朝所述集水部860延伸,与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参照图14)连接。
所述转换流入部8711可以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的内部连通,由此能够从所述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接收水并且使水向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的内部移动。
另外,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包括:驱动部设置部8713,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延伸为远离所述传递部872;阀驱动部873,设置于所述驱动部设置部8713,提供旋转动力;以及阀旋转部874,配置在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内,设置为与所述阀驱动部873结合而旋转。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包括使所述阀驱动部873固定于所述驱动部设置部8713的驱动部固定部件8716。
另外,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包括转换旋转盘875,所述转换旋转盘875容纳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并且设置为与所述阀旋转部874结合而旋转。
所述阀旋转部874可以包括:第二阀旋转轴8742,与所述阀驱动部873结合而旋转;以及第一阀旋转轴8741,与所述第二阀旋转轴8742和所述转换旋转盘875结合而旋转。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传递主体8721,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结合;以及传递接触部8726,从所述传递主体8721向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延伸,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结合。
另外,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传递供给流路8722,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贯穿所述传递主体8721和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并且与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连通。
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可以沿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的周缘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分别与复数个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和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连通。
所述转换旋转盘875可以包括:转换旋转盘8751,容纳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而旋转;旋转盘连通孔8752,贯穿所述转换旋转盘8751,与复数个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选择性地连通;以及旋转盘结合槽8753,贯穿所述转换旋转盘8751,与第一阀旋转轴8741结合。
所述转换旋转盘8751可以与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的一端接触而旋转,所述旋转盘连通孔8752可以设置为随着所述转换旋转盘8751的旋转而选择性地与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中的任意一个连通。
由此,随着所述转换旋转盘8751的旋转而流入到所述转换流入部8711的水,可以选择性地被引导至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
如果水供给到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则存储于所述集水部860的水可以向所述储水箱120移动。另外,如果水供给到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中的任意一个,则水可以供给到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中的任意一个。
由此,可以根据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动作,向所述储水箱120或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中的任意一个选择性地供水。另外,如果水供给到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中的任意一个,则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排出的水压可以高于持续向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全部供水时的水的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供给到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水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和所述喷嘴盖部840之间流出,则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装置可能会与水接触。
为了防止发生上述情形,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可以与所述阀连接部838形成为一体。由此,能够防止水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和所述阀连接部838之间流出。
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可以贯穿所述阀连接部838的底面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连通。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可以先从所述阀连接部838向下部延伸,然后朝着远离所述阀连接部838的方向延伸。
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可以设置为低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顶面。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可以贯穿所述阀连接部838,并且一端插入到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
另一方面,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从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的外周面和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的外周面扩张的转换延伸部8793。
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可以与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结合。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可以与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形成为一体,并且发挥固定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的作用。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从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的外周面延伸而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结合的传递紧固部8725。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向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延伸而与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结合的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
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和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可以设置为彼此面对,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的一端可以容纳并结合于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如图所示,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可以配置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一侧和另一侧,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可以配置于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且与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面对。
另外,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外周面凸出而与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隔开配置的连接凸起8795。另外,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从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的外周面延伸的传递安装钩8724,所述连接凸起8795插入到所述传递安装钩8724。
所述传递安装钩8724可以设置于与所述连接凸起8795对应的位置而与所述连接凸起8795结合。作为一例,如图所示,所述连接凸起8795可以形成为在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高度方向(Z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凸出,所述传递安装钩8724可以配置于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的高度方向(Z方向)一侧和另一侧。
由此,所述传递部872可以通过所述连接凸起8795和转换固定部8794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结合,并且防止所述传递部872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隔开。
另外,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传递凸出部8727,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从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的中央向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凸出,并且插入到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可以通过插入到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中来防止所述传递部872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脱离。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将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固定于所述传递主体8721的传递主体固定部件8723,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可以包括供所述传递主体固定部件8723插入的供给转换固定槽8715。另外,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凸出设置有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的外周面延伸而与所述传递主体8721结合的供给转换钩8717。
另一方面,流路转换阀870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和所述传递部872之间的连接密封构件8773。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设置在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和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之间,能够防止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和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之间的水流出。
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设置为容纳于所述传递接触部8726或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中的任意一个。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设置为包围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a、8791b、8791c。
所述转换密封部877可以包括:轴密封构件8772,设置在第二阀旋转轴8742和所述第一阀旋转轴8741之间,防止水向阀驱动部873流出;以及旋转盘密封构件8771,包围所述转换旋转盘8751的外周面,防止水从所述旋转盘容纳部8712和所述传递主体8721之间流出。
在所述转换旋转盘875和所述第一阀旋转轴8741之间可以包括流路转换弹性构件876,所述流路转换弹性构件876沿着远离所述第一阀旋转轴8741的方向对所述转换旋转盘875施加压力。
图19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结合有喷嘴盖部的管道盖部的立体图。
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还可以包括喷嘴盖部840,所述喷嘴盖部840通过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来防止在清洗流路部833流动的水向外部飞散。
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上部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上端结合。当从所述喷嘴盖部840的上侧观察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时,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容纳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并且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上端结合,由此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能够被所述喷嘴盖部840遮挡。
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延伸方向延伸。即,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从配置有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一侧向配置有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的另一侧延伸。作为一例,所述一侧可以是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远离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的一侧,所述另一侧可以是配置有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的前方(X方向)。
另外,所述喷嘴盖部840的沿前后方延伸的长度L4可以小于等于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L2。所述喷嘴盖部840的沿前后方延伸的长度L4可以大于等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延伸的长度,这可以根据清洗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所需的水量而适当地设计。
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设置为与图15所示的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上端结合而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如图所示,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的上端结合并遮蔽所述第一清洗流路833a、第二清洗流路833b以及第三清洗流路833c。
由此,所述喷嘴盖部840能够防止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流动的水向外部飞散。
图2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喷嘴盖部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0是示出图19所示的管道盖部830和喷嘴盖部840内部的长度方向(B-B'线)的剖视图。
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包括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喷嘴盖主体841。
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可以与图15所示的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上端8341结合而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喷嘴盖主体841与所述引导流路8331平行延伸,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和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之间的距离可以沿所述水的移动方向而之间逐渐增大。
即,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底面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之间的距离可以沿着所述水的移动方向而逐渐增大。
另外,所述喷嘴盖部840还可以包括喷嘴遮蔽筋843,所述所述喷嘴遮蔽筋843使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
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的末端向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延伸。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可以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一起发挥遮蔽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作用,并且可以设置于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末端。
即,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一端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连接,而另一端可以与喷嘴遮蔽筋843连接。与此不同地,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可以与所述盖贯通孔8313隔开而位于比所述盖贯通孔8313更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可以发挥将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排出的水临时存储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的作用,并且可以使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发生碰撞,并引导水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
另一方面,从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排出的冷凝水可以沿着所述流路排出筋835通过所述盖贯通孔8313排出。此时,所述冷凝水不会沿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延伸方向朝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排出,而是朝着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更前方的位置排出。尤其,通过了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冷凝水的速度越快,冷凝水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流入面接触的次数越小。
为此,所述喷嘴盖部840还可以包括将通过了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水引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喷嘴转换筋846。
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而与所述流路排出筋835面对。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可以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延伸,所述喷嘴转换筋846的末端可以比所述盖贯通孔8313更向下部凸出。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可以与所述流路排出筋835倾斜地延伸,所述喷嘴转换筋846的末端和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末端可以设置为彼此隔开。
所述喷嘴转换筋846的末端可以配置为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正面更靠前方,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末端可以配置为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正面更靠后方。由此,通过了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水可以与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发生碰撞并从所述喷嘴转换筋846的末端和所述流路排出筋835的末端之间排出。
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倾斜角θ1、即第一倾斜面8316a的倾斜角θ1,可以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倾斜角θ2、即第二倾斜面8316b的倾斜角θ2。
由此,流入到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水可以经由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第二排出流路8332b并因重力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而全部排出。另外,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和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的厚度可以设置为恒定。
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喷嘴盖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下面,以与图20的喷嘴盖部840不同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所述喷嘴盖部840还可以包括减小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和所述喷嘴盖主体841之间的距离的喷嘴引入部849。
所述喷嘴引入部849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朝着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部凸出。所述喷嘴引入部849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的顶面朝着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凸出。
通过所述喷嘴引入部849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朝着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凸出,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的厚度可以增加。所述喷嘴引入部849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凸出的长度随着所述冷凝水的移动方向而逐渐增加。
所述喷嘴引入部849可以设置为其面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一面形成与所述倾斜面8316对应的倾斜角。
作为一例,所述喷嘴引入部849中与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面对的一面的倾斜角θ4可以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θ1对应,所述喷嘴引入部849中与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面对的一面的倾斜角θ3可以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θ2对应。
所述喷嘴引入部849中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面对的一面和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之间距离,可以与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底面和顶面之间的高度对应。
另外,所述喷嘴引入部849中与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面对一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之间距离可以与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底面和顶面之间的高度对应。
所述喷嘴引入部849可以发挥缩小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部空间的作用,由此,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高度减小,流到所述喷嘴遮蔽筋843的水的流速增加而能够快速地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移动。
另外,随着形成有所述喷嘴引入部849,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设置为其高度恒定。由此,当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水移动时,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空气占有的体积可以变小。另外,可以降低因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的水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周面发生碰撞而产生的噪音和振动。
另外,即便水先到达所述喷嘴引入部849的特定区域,所述水也可以沿所述喷嘴引入部849的整个区域通过所述盖贯通孔8313均匀地排出。
图2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喷嘴盖部的又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2是所述管道盖部830和喷嘴盖部840内部的剖视图。(B-B')
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可以包括:喷嘴熔接板8411,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遮蔽所述引导流路8331;第一喷嘴倾斜板8412,从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延伸,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遮蔽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以及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从所述第一喷嘴倾斜板8412延伸,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遮蔽所述第二排出流路。
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可以从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的末端向下部延伸而与所述管道盖主体831的顶面结合。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可以从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或所述喷嘴遮蔽筋843朝着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
所述第一喷嘴倾斜板8412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沿水的移动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可以设置为从所述第一喷嘴倾斜板8412沿水的移动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喷嘴倾斜板8412相对于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的倾斜角θ3可以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θ1对应,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相对于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的倾斜角θ4可以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θ2对应。由此,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部高度可以恒定地延伸。
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所述第一喷嘴倾斜板8412以及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的厚度可以恒定,这具有降低所述喷嘴盖部840的制造成本的效果。
图23A和图23B是图22所示的喷嘴盖部的侧视图和仰视图。图23A是从侧面观察喷嘴盖部840的图,图23B是所述喷嘴盖部840的仰视图。
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可以从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或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向所述盖贯通孔8313延伸。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和所述喷嘴遮蔽筋843之间的角度θ5可以是10度以上80度以下,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和所述喷嘴遮蔽筋843之间的角度θ5可以根据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配置关系或所述喷嘴遮蔽筋843和所述盖贯通孔8313的配置关系而不同地设计。
所述喷嘴遮蔽筋843的高度H7可以低于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的高度,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的高度H6可以低于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的高度而高于所述第二倾斜面8316b的高度。
由此,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以规定高度凸出而与所述喷嘴盖部840结合,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与所述第一倾斜面8316a、第二倾斜面8316b面对,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以规定的高度形成。
另一方面,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包括与所述流路划分筋836一起划分从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排出的水的喷嘴划分筋848。
所述喷嘴划分筋848可以从所述喷嘴转换筋846向所述流路划分筋836延伸。所述喷嘴划分筋848可以设置为与所述流路划分筋836重叠,作为一例,所述喷嘴划分筋848可以设置为与所述流路划分筋836结合。
所述喷嘴划分筋848可以与所述流路划分筋836一起划分从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排出的水,由此,所述喷嘴划分筋848可以通过防止从任意一个清洗流路部833排出的水向其他清洗流路部833移动,来引导水均匀地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喷射。
如图23B所示,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包括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的喷嘴结合部844。
所述喷嘴结合部844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向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延伸,并且可以设置为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上端结合。
所述喷嘴结合部844可以通过熔接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上端而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形成为一体,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可以设置为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上端接触。所述喷嘴结合部844可以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面对并且沿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延伸方向延伸。
另外,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包括防止所述喷嘴盖主体841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脱离的喷嘴延伸筋842。
所述喷嘴延伸筋842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的外周面沿厚度方向延伸而容纳所述流路形成部834。所述喷嘴延伸筋842设置为其宽度大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宽度,以容纳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外周面。
与此不同地,当在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外周面设置有所述流路支撑部837的情况下,所述喷嘴延伸筋842可以设置为容纳所述流路支撑部837的上端。
另一方面,喷嘴结合部844的从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延伸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t1可以与所述引导流路8331的宽度t1对应。
喷嘴结合部844的从所述第一喷嘴倾斜板8412延伸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t2可以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8332a的宽度t2对应,喷嘴结合部844的从所述第二喷嘴倾斜板8413延伸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t3可以与所述第二排出流路8332b的宽度t3对应。
由此,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可以通过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来防止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的水向外部流出。
图24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喷嘴盖部和流路形成部结合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所述流路支撑部837可以包括所述流路支撑弯曲部8371,以使所述喷嘴延伸筋842容易结合。
所述流路支撑弯曲部8371可以包括设置为与所述喷嘴延伸筋842的至少一部分隔开的流路支撑弯曲部8371。所述流路支撑弯曲部8371可以形成于与所述喷嘴延伸筋842结合的末端。
所述喷嘴延伸筋842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的外周面朝着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可以沿所述流路支撑弯曲部8371与所述流路支撑部837结合。由此,能够防止在所述喷嘴延伸筋842的下端部8422与所述流路支撑部837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毛刺(burr)。
另外,所述流路形成部834从所述管道盖主体831的顶面凸出的高度H7可以大于等于所述流路支撑部837凸出的高度H8,由此,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可以设置为与所述流路支撑部837隔开。
另一方面,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厚度可以小于等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宽度t1,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高度可以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高度H7对应。
另外,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可以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上端部8341结合,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通过热熔接工程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结合为一体,例如,可以通过熔接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结合。
在此,热熔接过程可以是通过对两个热塑型构件的表面施加热和压力使它们彼此结合的工程。换句话说,可以是指,通过对喷嘴结合部844施加热来使所述喷嘴结合部844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接触,由此使所述喷嘴结合部844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形成为一体的结合方式。
另外,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可以通过振动熔接过程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结合。
在此,振动熔接工程可以是指对两个热塑型构件彼此加压,并利用通过上下或左右振动而在接触部位产生的摩擦热,将两个热塑型构件熔融之后凝固的两个构件结合的工程。
换句话说,振动熔接过程可以是指,使所述喷嘴盖主体841或所述流路形成部834振动,并通过在所述喷嘴结合部844和所述流路形成部834之间产生的摩擦热来使所述喷嘴结合部844和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的工程。
由此,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可以比利用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和钩或螺栓-螺母结合时更有效地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并且由于开槽和修理时间变长,从而能够延长整个产品的寿命。
另外,所述喷嘴盖主体841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为一体,由此能够降低材料成本,并且能够简化组装工程。
另外,即便没有额外的清洗流路管,也可以通过喷嘴盖部840和所述管道盖部830的结合来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从而具有制作过程简单的优点。
图25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喷嘴盖部和流路形成部结合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4示出了所述喷嘴盖部840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的状态,而图25示出了在所述喷嘴盖部840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之前的隔开规定距离的状态。
所述流路形成部834还可以包括:第一结合筋8342,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侧面;以及第二结合筋8343,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外侧面。
所述第一结合筋8342可以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凸出而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结合,所述第二结合筋8343可以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凸出为与所述第一结合筋8342隔开,并且与所述喷嘴结合部844结合。所述第二结合筋8343的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凸出的高度H11可以与所述第一结合筋8342对应。
另一方面,所述喷嘴结合部844的下端可以与所述第二结合筋8343的上端接触,所述喷嘴熔接板8411和所述第一结合筋8342可以设置为彼此接触。
所述第二结合筋8343可以通过热熔接过程与所述喷嘴结合部844结合,也可以通过振动熔接过程结合。在此过程中,所述喷嘴结合部844可以熔融而与所述第二结合筋8343结合。另一方面,所述流路形成部834还可以包括:流路密封槽8344,设置在所述第一结合筋8342和所述第二结合筋8343之间,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及流路密封构件8345,安置于所述流路密封槽8344,遮蔽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和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之间。
所述第二结合筋8343和所述第一结合筋8342的凸出高度H11可以与所述流路密封构件8345的直径对应。
所述流路密封构件8345设置为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接触,遮蔽所述喷嘴盖主体841和所述流路密封槽8344之间,防止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内部的水通过所述喷嘴盖主体841流出。即,通过所述流路密封构件8345,能够防止水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内部向外部流出。
另外,所述流路密封槽8344和所述流路密封构件8345可以在所述流路形成部834之间设置有复数个,并且设置为沿宽度方向重叠。
如果所述流路密封槽8344和所述流路密封构件8345设置有复数个,则所述喷嘴盖主体841的遮蔽力可以比所述流路密封槽8344和所述流路密封构件8345设置有单个时的遮蔽力增加。
另一方面,所述流路引入槽8349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t6可以小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的厚度t5,由此所述流路引入槽8349可以容纳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转换连接部和传递部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以下,省略与前述的结构重复的内容。
图26A是从所述流路转换阀870去除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并以转换连接部879和所述传递部872为中心示出的立体图,图26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图26B的转换连接部879和传递部872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与所述阀连接部838结合而向所述传递部872延伸。所述传递部872可以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连接并将从所述供给转换部871接收到的冷凝水引向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另外,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与所述传递部872连接而向所述传递部872供给冷凝水。
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可以位于所述集水部860的上部而与所述传递部872连接,由此,所述传递部872承受由所述供给转换部871带来的荷重。
另外,所述传递部872可以位于所述集水部860的上部而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连接,由此所述转换连接部879承受所述供给转换部871的重量和所述传递部872的重量带来的荷重。
因此,为了支撑所述传递部872和所述供给转换部871,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与所述传递部872的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a、8725b结合的转换固定部8794。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可以设置为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外周面凸出。
为了防止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与所述阀连接部838接触,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朝向所述传递部872的末端可以比所述阀连接部838更凸出。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的上端可以位于比所述阀连接部838和所述第一结合筋8342更靠上侧的位置。
另外,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可以包括: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a,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向一侧延伸;以及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b,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向另一侧延伸。
例如,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延伸的一侧可以是指以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为基准的上侧,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延伸的另一侧可以是指以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为基准的下侧。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沿复数个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的外周面周缘向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延伸的传递容纳部8728。
可以与复数个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形成为一体,可以配置为比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的末端更接近所述阀连接部838。
另外,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可以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连接而容纳复数个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在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内周面安置有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由此能够遮蔽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和连接供给流路8791及连接传递流路8792之间。
另外,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延伸而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结合的传递紧固部8725。
作为一例,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可以包括: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与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结合;以及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与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结合。
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可以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朝着一侧延伸而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可以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朝着另一侧延伸而配置于与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对应的位置。
此时,作为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可以是以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为基准的上侧,作为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可以是以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为基准的下侧。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可以包括容纳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的传递紧固筋87251。所述传递紧固筋87251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的直径以容纳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
所述传递紧固筋87251可以包括:第一传递紧固筋87251a,从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凸出而容纳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以及第二传递紧固筋87251b,从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凸出而容纳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
由此,防止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a、8725b在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沿上下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增大所述传递紧固部8725a、8725b和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的结合力。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延伸的传递凸起8729,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与所述传递凸起8729结合的连接安装钩8797。
所述连接安装钩8797可以设置为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外周面凸出而向所述传递凸起8729延伸。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可以设置为与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或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中的任意一个连通。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可以沿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周缘配置。
作为一例,复数个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供给流路8791a连通的第一传递供给流路8722a、与所述第二连接供给流路8791b连通的第二传递供给流路8722b、与所述第三连接供给流路8791c连通的第三传递供给流路8722c以及与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连通的第四传递供给流路8722d。
另外,所述传递部872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传递供给流路8722a、第二传递供给流路8722b、第三传递供给流路8722c以及第四传递供给流路8722d之间的传递凸出部8727。
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转换插入部8799,所述转换插入部8799设置于与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对应的位置,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插入到所述转换插入部8799中。
所述转换插入部8799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供给流路8791a、第二连接供给流路8791b、第三连接供给流路8791c以及连接传递流路8792之间而与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面对。
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可以具有与所述转换插入部8799对应的直径而插入到所述转换插入部8799中,由此,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可以防止所述传递部872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隔开。
另一方面,流路转换阀870可以包括防止从所述传递部872供给到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水流出的连接密封构件8773。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可以包括安置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的转换容纳部8796。
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一端可以比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更向所述传递部872凸出,所述转换容纳部8796可以设置于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外周面而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面对。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设置为配置在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和所述传递部872之间而安置于所述转换容纳部8796。
作为一例,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设置为容纳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外周面。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发挥密封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与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之间的作用。
所述第一传递紧固筋87251a可以从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的外周面朝着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a延伸而容纳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a,所述第二传递紧固筋87251b可以从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的外周面朝着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b延伸而容纳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b。
传递供给孔87921是,连接于供给转换部871,并且水从供给转换部871流入的构成。传递排出孔87922是,与储水箱120连接,并且将流入到传递供给孔87921的水引导至所述储水箱120的构成。传递排出孔87922配置成与传递供给孔87921隔开,以防止面向传递供给孔87921。
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转换连接部和传递部的内部剖视图。以下,省略对与前述内容重复的构成的说明。
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b可以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延伸为比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a更长。
就所述传递部872向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传递的荷重而言,所述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b接收到的荷重大于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a接收到的荷重,因此第二转换固定部8794b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延伸的长度H11可以大于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a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延伸的长度H10。
由此,即便传递部872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结合,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也能够稳定地支撑所述传递部872和供给转换部871的重量。
另外,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的直径D1可以与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直径D2对应。
由此,从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排出的可以稳定地向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和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移动,并且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遮蔽所述传递供给流路8722与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及所述连接传递流路8792之间的细小的缝隙。
另一方面,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可以设置为贯穿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而插入到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中。由此,能够防止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从所述传递部872和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之间脱离。
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可以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倾斜地延伸,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可以以10度以上90度以下的倾斜角θ6形成。
例如,如果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倾斜角θ6小于10度,则向所述转换连接部879流入的水压变为过低,会不利于泵861的能效。
如果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倾斜角θ6超过90度,则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从所述阀连接部838延伸的长度L6过小,从而导致所述转换连接部879无法支撑所述传递部872和供给转换部871的荷重。
但是,从所述阀连通孔8382到所述连接供给孔87911之间的距离H8可以根据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延伸长度而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设置为容纳于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一端,并且包围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各自的一端。所述连接供给孔87911可以设置为被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包围,所述连接供给孔87911可以设置为比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更接近所述传递部872。
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直径可以大于复数个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直径,并且可以从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的外周面延伸。
在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的末端可以安置有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设置为包围复数个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
图28A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转换连接部、传递部以及喷嘴盖部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8B是示出从不同方向观察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图28A的转换连接部、传递部以及喷嘴盖部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下面,以图26A和图26B所示的传递部872和转换连接部879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果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从所述阀连接部838凸出的距离过长,则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和所述阀连接部838接触的部位所承受的力矩可能增大。即,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结构刚性可能会降低。
为此。所述阀连接部838的末端可以比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末端更凸出。换句话说,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末端可以位于所述阀连接部838的下侧。
由此,可以缩短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从所述阀连接部838凸出的长度,能够减小所述转换连接部879承受的力矩。
另外,随着所述阀连接部838的末端比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末端更凸出,所述转换固定部8794可以省略从所述转换延伸部8793向一侧延伸而结合有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的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a。
在此情况下,所述喷嘴盖部840可以包括喷嘴紧固部8419,所述喷嘴紧固部8419通过与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或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结合来加强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结构刚性。
所述喷嘴紧固部8419可以配置于与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或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中的任意一个对应的位置,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喷嘴盖部840的顶面向高度方向(Z方向)凸出。所述喷嘴紧固部8419可以从所述喷嘴盖主体8411向上部凸出而向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延伸。
通过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与所述喷嘴紧固部8419结合,能够减轻支撑所述传递部872、供给转换部871以及第一集水排出管8911a的重量的转换连接部879的负荷。换句话说,由于所述喷嘴盖部840在相对宽的面积与所述流路形成部834结合,因此施加到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的荷重可以传递并分散到所述喷嘴盖部840。
另外,所述转换连接部879从所述阀连接部838延伸的长度可以减小,而所述传递部872可以更接近所述管道盖部830,因此能够整体上缩短所述流路转换阀870的延伸长度。
由此,不仅能够显著减小所述流路转换阀870与所述滚筒200发生干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缩小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和连接传递流路8792的长度,能够减少所述连接供给流路8791和连接传递流路8792内部的残水量。
另一方面,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的长度对应。与图26A和图26B不同地,由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省略了所述第一转换固定部8794,因此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和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的长度可以不相异。
作为一例,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向上部延伸的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的长度可以与从所述传递容纳部8728的外周面向下部延伸的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的长度对应。
由此,能够使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和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的制作和修理变为容易。另外,在组装所述传递部872时,可以交换所述第一传递紧固部8725a和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的位置,由此使所述第二传递紧固部8725b结合于所述喷嘴紧固部8419。由此,能够轻松地将所述传递部872组装于所述转换连接部879和喷嘴盖部840。
另一方面,所述连接密封构件8773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密封构件8773a,容纳所述第一连接供给流路8791a的外周面;第二连接密封构件8773b,容纳所述第二连接供给流路8791b的外周面;第三连接密封构件8773c,容纳所述第三连接供给流路8791c的外周面;以及第四连接密封构件8773d,容纳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
所述第一连接密封构件8773a、第二连接密封构件8773b以及第三连接密封构件8773c可以以彼此对应的直径和厚度形成,并且可以彼此接触。
所述第四连接密封构件8773d可以以与所述传递凸出部8727对应的形状形成,并且沿周缘可以配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密封构件8773a、第二连接密封构件8773b以及第三连接密封构件8773c。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实施例,但是需要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各样的变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说明到的实施例,应当由后述的权利要求书和与该权利要求书均等的范围来确定。
Claims (17)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在所述箱体的前方设置有开口部;
滚筒,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箱体,在所述滚筒的前方设置有用于投入衣物的投入口;
底座,设置于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提供使所述滚筒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的空间;以及
马达部,提供使所述滚筒进行旋转的动力,
所述底座包括:
循环流路部,与所述滚筒连通而从所述滚筒吸入空气,并且将所述空气重新向所述滚筒供给;
热交换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内部并对所述空气进行冷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隔开并对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被冷却的空气进行加热;
集水主体,设置成在所述循环流路部的外部与所述循环流路部连通并收集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被冷凝的水;
泵,用于使收集到所述集水主体的水移动;
清洗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上方,并且从所述泵接收水并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排出;以及
喷嘴盖部,与所述循环流路部的顶面结合并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流路部包括:
移动管道,从所述底座向上部延伸,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容纳于所述移动管道;以及
管道盖部,与所述移动管道结合并遮蔽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喷嘴盖部与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结合并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盖部包括:
盖贯通孔,贯穿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面对;以及
阀连通孔,配置成与所述盖贯通孔隔开,并连接于所述泵,
所述清洗流路部从所述阀连通孔延伸至所述盖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流路部沿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复数个,
所述盖贯通孔以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对应的宽度设置,并且连接于复数个所述清洗流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流路部包括流路形成部,所述流路形成部从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凸出并与所述喷嘴盖部结合,
所述流路形成部从所述阀连通孔延伸至所述盖贯通孔的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盖部包括:
喷嘴盖主体,结合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上部并遮蔽所述流路形成部,并且在与所述流路形成部之间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以及
喷嘴结合部,从所述喷嘴盖主体向所述流路形成部延伸并结合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上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和所述喷嘴结合部被热熔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盖主体形成为与所述清洗流路部对应的形状,并且沿着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包括:
第一结合筋,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上端部凸出并结合于所述喷嘴盖主体,并且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内侧面;以及
第二结合筋,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上端部凸出并与所述第一结合筋隔开,并且结合于所述喷嘴结合部并形成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外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结合筋与所述喷嘴结合部热熔接,使得所述第二结合筋的外周面和所述喷嘴结合部的外周面形成连续的一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还包括:
流路密封槽,在所述第一结合筋和所述第二结合筋之间引向下部,并且沿着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及
流路密封构件,安置于所述流路密封槽并设置成与所述喷嘴盖主体接触,
所述流路密封构件通过遮蔽所述喷嘴盖主体和所述流路密封槽之间来防止所述清洗流路部的内部的水经由所述喷嘴盖主体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流路部包括:
引导流路,在所述引导流路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阀连通孔,以从所述泵经由所述阀连通孔供给所述水;以及
排出流路,所述排出流路的一侧与所述引导流路连接,所述排出流路的另一侧与所述盖贯通孔连接,以从所述引导流路接收所述水并向所述盖贯通孔排出,
所述排出流路设置成沿着所述水的移动方向倾斜,使得从所述引导流路供给到的水向所述盖贯通孔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流路包括:
第一排出流路,从所述引导流路倾斜地延伸并从所述引导流路接收水;以及
第二排出流路,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连接,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另一侧与所述盖贯通孔连接,以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接收水并将所述水引导至所述盖贯通孔;
以所述引导流路为基准,所述第一排出流路设置成比所述第二排出流路更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出流路和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宽度沿着所述水的移动方向增大,
所述第二排出流路的宽度形成为大于所述第一排出流路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盖部还包括流路排出筋,所述流路排出筋从所述盖贯通孔的与所述清洗流路部连接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清洗流路部的方向延伸,
所述流路排出筋容纳于所述盖贯通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盖部还包括:
喷嘴遮蔽筋,从所述喷嘴盖主体延伸并与所述管道盖部的顶面结合,以遮蔽所述盖贯通孔;以及
喷嘴转换筋,从所述喷嘴遮蔽筋向所述盖贯通孔延伸并与所述流路排出筋面对,
所述喷嘴转换筋以形成与所述流路排出筋从所述盖贯通孔的所述一端延伸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的方式从所述喷嘴遮蔽筋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转换筋的末端比所述流路排出筋的末端更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凸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10017560A KR20220114270A (ko) | 2021-02-08 | 2021-02-08 | 의류처리장치 |
KR10-2021-0017560 | 2021-02-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08534A true CN114908534A (zh) | 2022-08-16 |
CN114908534B CN114908534B (zh) | 2024-09-06 |
Family
ID=8011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18766.4A Active CN114908534B (zh) | 2021-02-08 | 2022-02-08 | 衣物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51767A1 (zh) |
EP (1) | EP4039876B1 (zh) |
KR (1) | KR20220114270A (zh) |
CN (1) | CN1149085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20114269A (ko) * | 2021-02-08 | 2022-08-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KR20220114268A (ko) * | 2021-02-08 | 2022-08-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CN114941223A (zh) * | 2021-02-08 | 2022-08-2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衣物处理装置 |
KR20220126427A (ko) * | 2021-03-09 | 2022-09-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KR20220126430A (ko) * | 2021-03-09 | 2022-09-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KR20220126428A (ko) * | 2021-03-09 | 2022-09-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KR20240148621A (ko) * | 2023-04-04 | 2024-10-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의류처리장치의 제어방법 |
KR20240148625A (ko) * | 2023-04-04 | 2024-10-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의류처리장치의 제어방법 |
KR20240148651A (ko) * | 2023-04-04 | 2024-10-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의류처리장치의 제어방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4273A (ja) * | 1997-10-13 | 1999-04-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JP2010035894A (ja) * | 2008-08-07 | 2010-02-18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CN103547728A (zh) * | 2011-03-29 | 2014-01-2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具有热交换器清洗装置的衣物处理装置 |
EP2719819A1 (en) * | 2012-10-15 | 2014-04-16 |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
CN205999667U (zh) * | 2016-07-29 | 2017-03-08 |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蒸汽发生器的喷嘴组件、蒸汽发生装置及干衣装置 |
US20170096771A1 (en) * | 2015-10-02 | 2017-04-06 | Lg Electronics Inc. | Washing machine |
CN106958125A (zh) * | 2015-10-07 | 2017-07-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洗涤物处理设备 |
CN107700158A (zh) * | 2016-08-08 | 2018-02-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衣物处理装置 |
CN112074638A (zh) * | 2018-05-08 | 2020-12-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14776A (en) * | 1934-05-02 | 1938-04-19 | Prosperity Co Inc | Dry cleaning machine |
US4016174A (en) | 1975-04-10 | 1977-04-05 | Ncr Corporation | Benzoindole phthalides |
JPS5581914A (en) | 1978-12-13 | 1980-06-20 | Kingu Nenshiyouki Kk | Snow remover |
JPS5763724A (en) | 1980-10-03 | 1982-04-17 | Hitachi Ltd | Sf6 gas insulated electric device |
JPS57124674A (en) | 1981-01-23 | 1982-08-03 |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 Refrigerator with thawing chamber |
KR101341461B1 (ko) * | 2006-12-15 | 2013-12-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팀 건조기 |
DE102009001548A1 (de) * | 2009-03-13 | 2010-09-16 |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 Wäschetrocknungsgerät mit einem innerhalb eines Prozessluftkreislaufs angeordneten Flusensieb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s Wäschetrocknungsgeräts |
PL2471994T3 (pl) * | 2011-01-04 | 2019-12-31 |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 Urządzenie do suszenia materiałów pranych |
US9096079B2 (en) * | 2012-10-11 | 2015-08-04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Dryer impinging heating liquid onto moistened medium |
EP2918722B1 (en) * | 2014-03-14 | 2021-01-20 | Whirlpool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treating clothes in a dryer |
EP3126765B1 (en) * | 2014-03-31 | 2020-04-22 | Pyrotek, Inc. | Chip dryer with integrated exhaust gas treatment |
KR102515952B1 (ko) * | 2016-01-05 | 2023-03-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US10544539B2 (en) * | 2017-02-27 | 2020-01-28 | Whirlpool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 filter for self lint cleaning system in dryer appliance |
KR20220114268A (ko) * | 2021-02-08 | 2022-08-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KR20220114269A (ko) * | 2021-02-08 | 2022-08-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US12000081B2 (en) * | 2021-03-18 | 2024-06-04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Travel cycle for a condenser or heat pump dryer appliance |
US12000073B2 (en) * | 2021-04-30 | 2024-06-04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Adjusted operation of a combination washer/dryer appliance |
-
2021
- 2021-02-08 KR KR1020210017560A patent/KR20220114270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22
- 2022-02-02 EP EP22154699.7A patent/EP4039876B1/en active Active
- 2022-02-08 US US17/666,998 patent/US2022025176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2-08 CN CN202210118766.4A patent/CN1149085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4273A (ja) * | 1997-10-13 | 1999-04-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JP2010035894A (ja) * | 2008-08-07 | 2010-02-18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CN103547728A (zh) * | 2011-03-29 | 2014-01-2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具有热交换器清洗装置的衣物处理装置 |
EP2719819A1 (en) * | 2012-10-15 | 2014-04-16 |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
US20170096771A1 (en) * | 2015-10-02 | 2017-04-06 | Lg Electronics Inc. | Washing machine |
CN106958125A (zh) * | 2015-10-07 | 2017-07-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洗涤物处理设备 |
CN205999667U (zh) * | 2016-07-29 | 2017-03-08 |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蒸汽发生器的喷嘴组件、蒸汽发生装置及干衣装置 |
CN107700158A (zh) * | 2016-08-08 | 2018-02-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衣物处理装置 |
CN112074638A (zh) * | 2018-05-08 | 2020-12-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08534B (zh) | 2024-09-06 |
EP4039876B1 (en) | 2023-09-06 |
EP4039876A1 (en) | 2022-08-10 |
KR20220114270A (ko) | 2022-08-17 |
US20220251767A1 (en) | 2022-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908534A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EP4039874A1 (en) |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 |
CN114908538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4941223A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EP4227458A1 (en) | Cloth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 |
CN114908537B (zh) | 衣物处理装置及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
KR20220114266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CN114908508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KR20230111012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CN114908533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KR20220114271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CN114908539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4908540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KR20220114267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KR20230000173A (ko) | 의류 처리장치 | |
KR20230000174A (ko) | 의류 처리장치 | |
KR20230007049A (ko) | 의류 처리장치 | |
CN114960149A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