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6284A -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6284A
CN114906284A CN202210619774.7A CN202210619774A CN114906284A CN 114906284 A CN114906284 A CN 114906284A CN 202210619774 A CN202210619774 A CN 202210619774A CN 114906284 A CN114906284 A CN 114906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base body
broadside
rotary
a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97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超
陈云
王乐乐
周华民
娄海峰
李新文
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to CN20221061977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062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06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62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7/00Arrangement of ship-based loading or unloading equipment for cargo or passengers
    • B63B27/14Arrangement of ship-based loading or unloading equipment for cargo or passengers of ramps, gangways or outboard ladders ; Pilot lifts
    • B63B27/143Ra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6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metal springs
    • F16F15/067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metal springs using only wound spring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3/00Audible signalling systems; Audible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 G08B3/10Audible signalling systems; Audible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 charging set comprising a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rotating at constant spe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主船体,主船体的舷侧上设有舷侧安装部,舷侧安装部的底部设有升降基体,升降基体的上方设有回转基体,舷侧安装部上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通过第一铰接部铰接于舷侧安装部的中上部,第一通道的外侧面通过第一伸缩杆连接有第二通道,回转基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部与第二通道的底面外侧铰接,第二通道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通道,第一通道的底面内侧设有第一层板,第一层板下方设有第二层板,第二层板下方设有第三层板;本发明不仅能够使登乘通道实现多个方向角度的调节,而且还可以利用乘客登乘时产生的震动进行发电,也能够提高登乘效率和增加登乘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于大型船舶,假设其需要向码头输送乘客,由于吃水深度限制无法过于靠近码头,解决方法其一,需要在离码头较远的地方建设较长的空中舷梯,此为动态结构物向固定结构物上输送乘客,由于船舶甲板相对于码头平台的高度过高,所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解决方法其二需要依靠靠泊小艇,但由于船舶在水面上的晃动,则变为了两个动态结构物之间的问题,使问题放大化,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稳定高效的登乘平台装置。
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船舶登乘平台(CN112572695A),该发明包括安装轴杆,所述安装轴杆外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平台,所述平台顶部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护栏,所述护栏远离平台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扶手,所述平台底部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升降器;所述平台包括台板体,所述台板体顶部两侧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台阶,所述台板体顶部位于台阶正面和背面活动连接有拖行道,所述台板体正面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防护机构,该发明利用踩踏产生的震动进行内部能源的转化,通过磁力对内部构件进行无接触的支撑,对整体震动进行隔断,避免震动产生叠加,保护内部构件的相对的安全,降低疲劳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装置中不能自适应调节其与码头的位置关系、人员登乘时产生的震动能量无法及时消除、利用震动发电时电能损耗过大以及人员登乘效率、登乘的稳定性低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包括,主船体,主船体的舷侧上设有舷侧安装部,舷侧安装部的底部设有升降基体,升降基体具有中空的圆柱状结构,升降基体的内部设有升降杆,升降基体的上方设有回转基体,第一通道,舷侧安装部上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通过第一铰接部铰接于舷侧安装部的中上部,第一通道的外侧面通过第一伸缩杆连接有第二通道,回转基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部与第二通道的底面外侧铰接,第二通道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的另一端部通过第二伸缩杆固定连接有第四通道,第一通道的底面内侧设有第一层板,第一层板下方设有第二层板,第二层板上设有进气口,第二层板下方设有第三层板,第二层板与第三层板之间设有避震区;
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不仅能够使登乘通道实现多个方向角度的调节,而且还可以利用乘客登乘时产生的震动进行发电,也能够提高登乘效率和增加登乘的稳定性;
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通过其舷侧安装部设有的升降基体、回转基体及其内部部件,可以使登乘通道,即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实现多角度地灵活调节,以适应与码头之间的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其可以搭配智能化设备,例如智能距离补偿仪,来对其实现精准化控制,具体地,升降基体内部设有的升降杆可以在登乘平台展开之前,预设好其与码头平面之间的高度,以便于登乘通道与码头之间的对接;第一基体上设有的第一伸缩杆,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伸缩,以此来调节第二通道的长度,即对登乘通道整体的长度实现调节,以使第四通道的末端能够顺利抵达码头平面,并且在第二通道的底部搭配了第一支撑杆进行支撑,使登乘通道的中部更加的牢固,增加登乘通道整体的稳定性,避免乘客登乘时在登乘通道内部一侧大量逗留,造成登乘通道倾斜的问题,也能够避免登乘平台处于半空中时,由于海风等因素引起的剧烈晃动。
避震区内设有避震组件,避震组件具有受力顶板,受力顶板具有中空板状结构,受力顶板内部设有受力弹簧,受力顶板下方设有缓冲柱,缓冲柱下方设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下方设有承载板,承载板的截面具有工字型结构,承载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凹槽,避震组件具有受力底板,受力底板设于承载板的下部,受力底板具有中空结构,受力底板的底面内侧设有底杆,底杆上套设有受压弹簧,底杆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活动块,受力底板的底面上开设有送气孔,送气孔上连通有送气管,送气管的另一端部穿过避震区且与进气口连通;
通过避震组件的设计,配合震动发电组件,可以将震动能量利用完之后快速消除,不会向登乘平台装置的其它部件扩散,避免登乘平台装置在长时间承受较大人流量时,其产生的震动损坏装置其它部件的问题,具体地,避震组件能够利用其具有的受力顶板接收第二层板传递的震动,并且通过受力弹簧和缓冲柱传递到缓冲弹簧,然后再由缓冲弹簧传递至承载板上,使承载板不断地上下震动,并且承载板与缓冲底板内部上方处于密封状态,随着承载板的不断震动,缓冲底板内部的气体就可以不断的由上而下地通过送气孔输出,并且通过送气管向上输送到震动发电区,对震动发电区的零部件进行散热,保证用电安全的同时,并且降低了由于震动发电区内部的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造成的电能损耗。
升降基体的上部设有回转基体,回转基体具有中空结构,回转基体内底部设有回转轴承,回转轴承上同轴连接有回转丝杆,回转丝杆上套设有回转齿轮,回转齿轮与回转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回转基体能够带动登乘平台实现一定角度内的旋转运动,以适应舷侧与码头之间的各种角度调节,具体地,通过驱动回转基体内部的回转电机,进而带动回转齿轮和回转丝杆的转动,与此同时,回转轴承也随之转动,然后带动回转基体整体转动,以实现登乘平台的角度调节。
第一层板与第二层板之间设有震动发电区,震动发电区内设有震动发电组件,震动发电组件具有受力壳体,受力壳体具有弧形板状结构,受力壳体的下方对称设有两个安装轴,受力壳体的下方同轴设有散力弯板,散力弯板具有弧形板状结构,散力弯板的弧面外侧上设有散力球,散力弯板下方设有主支撑板;
震动发电区内的震动发电组件能够为装置储存电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震其具有的受力壳体能够与第一层板接触,并对进行第一层板进行加强,增加第一通道底部的承重能力,散力弯板和散力球能够使震动能量在震动发电组件内部均匀分布,有利于其产生电流的稳定性,主支撑板则再次增加了震动发电组件自身的强度,同时也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通道底部的承重能力。
第四通道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设于码头上,缓冲装置具有缓冲顶板,缓冲顶板的下方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转动液压杆,转动液压杆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表面上设有转动连接端,转动连接端上设有限位转动支架,限位转动支架的中间设有固定块,每个固定块上设有液压缸,限位转动支架的下方设有缓冲底板;
缓冲装置的设计可以减少登乘平台使用时整体的晃动幅度,并且能够根据登乘平台上所受的重力和受力集中方向,来自动调节登乘通道的倾斜角度与高度,使登乘平台一直处于最佳受力状态,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登乘通道倾斜,引起人员落水事故,具体地,其通过缓冲顶板与第四通道底部接触,以承受登乘通道整体所受重力,并且通过其下方设有的转动液压杆,可以始终保持缓冲顶板处于水平状态,即保证了第四通道的水平状态,并且通过下方的液压缸对上述的转动液压杆实现主动控制,还可以通过限位转动支架来对上述的转动液压杆进行限位,避免其调节角度过大。
第四通道的底面内侧上横向设有若干个摩擦力感应条,第四通道的一侧壁上设有语音播报器;
摩擦力感应条能感应人员行走时摩擦力的方向,当检测到有人员反向行走时,摩擦力感应条会将此信号传递至语音播报器,进行善意疏导,以此来提高通行效率,避免乘客因观光徘徊造成的通道堵塞问题,也能够避免因人员拥挤、推搡造成的人员踩踏事件发生以及人员落水的风险。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步骤如下:
-当主船体靠近码头后,通过控制第一铰接部放下第一通道,然后通过控制升降杆对第一通道的高度进行调节,并且通过驱动回转基体内部部件对第一通道的角度进行调节,随后通过伸长第一伸缩杆将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向码头方向延伸,最后再通过控制第二伸缩杆放下第四通道;
-当乘客登乘时,其首先进入到第四通道,与此同时,其可以通过缓冲装置的多角度适应性调节,减少登乘平台的晃动;
-当乘客行走至第一通道时,震动发电组件通过传递震动发电,而避震组件则可以对震动进行缓冲和减弱,并且通过送气孔产生的气体对震动发电区进行散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通过其舷侧安装部设有的升降基体、回转基体及其内部部件,可以使登乘通道,即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实现多角度地灵活调节,以适应与码头之间的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
2.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通过避震组件的设计,配合震动发电组件,可以将震动能量利用完之后快速消除,不会向登乘平台装置的其它部件扩散,避免登乘平台装置在长时间承受较大人流量时,其产生的震动损坏装置其它部件的问题;
3.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能够通过震动发电区内的震动发电组件为装置储存电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也能够通过其具有的受力壳体能够与第一层板接触,并对进行第一层板进行加强,增加第一通道底部的承重能力;
4.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通过缓冲装置的设计可以减少登乘平台使用时整体的晃动幅度,并且能够根据登乘平台上所受的重力和受力集中方向,来自动调节登乘通道的倾斜角度与高度,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登乘通道倾斜;
5.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通过摩擦力感应条能感应人员行走时摩擦力的方向,当检测到有人员反向行走时,摩擦力感应条会将此信号传递至语音播报器,进行善意疏导,以此来提高通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第一通道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震动发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避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Ⅰ-Ⅰ的放大图;
图7为图1所示第四通道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主船体;11、舷侧安装部;12、升降基体;13、升降杆;14、回转基体;15、回转丝杆;16、回转电机;17、回转齿轮;18、回转轴承;2、第一通道;21、第一铰接部;22、第一伸缩杆;23、第一支撑杆;24、第一层板;25、第二层板;26、第三层板;27、震动发电区;28、避震区;29、第二通道;210、第三通道;211、第二伸缩杆;3、震动发电组件;31、安装轴;32、散力弯板;33、散力球;34、主支撑板;4、避震组件;41、受力顶板;42、缓冲柱;43、缓冲弹簧;44、承载板;45、凹槽;46、活动块;47、底杆;48、受压弹簧;49、送气孔;410、送气管;411、进气口;412、受力弹簧;413、受力底板;5、缓冲装置;51、缓冲顶板;52、转动液压杆;53、连接板;54、转动连接端;55、缓冲底板;56、固定块;57、液压缸;58、限位转动支架;6、第四通道;61、摩擦力感应条;62、语音播报器;7、码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包括,主船体1,主船体1的舷侧上设有舷侧安装部11,舷侧安装部11的底部设有升降基体12,升降基体12具有中空的圆柱状结构,升降基体12的内部设有升降杆13,升降基体12的上方设有回转基体14,第一通道2,舷侧安装部11上设有第一通道2,第一通道2通过第一铰接部21铰接于舷侧安装部11的中上部,第一通道2的外侧面通过第一伸缩杆22连接有第二通道29,回转基体14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3,第一支撑杆23的另一端部与第二通道29的底面外侧铰接,第二通道29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通道210,第三通道210的另一端部通过第二伸缩杆211固定连接有第四通道6,第一通道2的底面内侧设有第一层板24,第一层板24下方设有第二层板25,第二层板25上设有进气口411,第二层板25下方设有第三层板26,第二层板25与第三层板26之间设有避震区28;
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不仅能够使登乘通道实现多个方向角度的调节,而且还可以利用乘客登乘时产生的震动进行发电,也能够提高登乘效率和增加登乘的稳定性;
该舷侧登乘平台装置通过其舷侧安装部11设有的升降基体12、回转基体14及其内部部件,可以使登乘通道,即第一通道2、第二通道29、第三通道210、第四通道6实现多角度地灵活调节,以适应与码头7之间的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其可以搭配智能化设备,例如智能距离补偿仪,来对其实现精准化控制,具体地,升降基体12内部设有的升降杆13可以在登乘平台展开之前,预设好其与码头7平面之间的高度,以便于登乘通道与码头7之间的对接;第一基体上设有的第一伸缩杆22,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伸缩,以此来调节第二通道29的长度,即对登乘通道整体的长度实现调节,以使第四通道6的末端能够顺利抵达码头7平面,并且在第二通道29的底部搭配了第一支撑杆23进行支撑,使登乘通道的中部更加的牢固,增加登乘通道整体的稳定性,避免乘客登乘时在登乘通道内部一侧大量逗留,造成登乘通道倾斜的问题,也能够避免登乘平台处于半空中时,由于海风等因素引起的剧烈晃动。
请参阅图2-4,避震区28内设有避震组件4,避震组件4具有受力顶板41,受力顶板41具有中空板状结构,受力顶板41内部设有受力弹簧412,受力顶板41下方设有缓冲柱42,缓冲柱42下方设有缓冲弹簧43,缓冲弹簧43下方设有承载板44,承载板44的截面具有工字型结构,承载板44的下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凹槽45,避震组件4具有受力底板413,受力底板413设于承载板44的下部,受力底板413具有中空结构,受力底板413的底面内侧设有底杆47,底杆47上套设有受压弹簧48,底杆47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活动块46,受力底板413的底面上开设有送气孔49,送气孔49上连通有送气管410,送气管410的另一端部穿过避震区28且与进气口411连通;
通过避震组件4的设计,配合震动发电组件3,可以将震动能量利用完之后快速消除,不会向登乘平台装置的其它部件扩散,避免登乘平台装置在长时间承受较大人流量时,其产生的震动损坏装置其它部件的问题,具体地,避震组件4能够利用其具有的受力顶板41接收第二层板25传递的震动,并且通过受力弹簧412和缓冲柱42传递到缓冲弹簧43,然后再由缓冲弹簧43传递至承载板44上,使承载板44不断地上下震动,并且承载板44与缓冲底板55内部上方处于密封状态,随着承载板44的不断震动,缓冲底板55内部的气体就可以不断的由上而下地通过送气孔49输出,并且通过送气管410向上输送到震动发电区27,对震动发电区27的零部件进行散热,保证用电安全的同时,并且降低了由于震动发电区27内部的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造成的电能损耗。
请参阅图1、图6,升降基体12的上部设有回转基体14,回转基体14具有中空结构,回转基体14内底部设有回转轴承18,回转轴承18上同轴连接有回转丝杆15,回转丝杆15上套设有回转齿轮17,回转齿轮17与回转电机16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回转基体14能够带动登乘平台实现一定角度内的旋转运动,以适应舷侧与码头7之间的各种角度调节,具体地,通过驱动回转基体14内部的回转电机16,进而带动回转齿轮17和回转丝杆15的转动,与此同时,回转轴承18也随之转动,然后带动回转基体14整体转动,以实现登乘平台的角度调节。
请参阅图2-3,第一层板24与第二层板25之间设有震动发电区27,震动发电区27内设有震动发电组件3,震动发电组件3具有受力壳体35,受力壳体35具有弧形板状结构,受力壳体35的下方对称设有两个安装轴31,受力壳体35的下方同轴设有散力弯板32,散力弯板32具有弧形板状结构,散力弯板32的弧面外侧上设有散力球33,散力弯板32下方设有主支撑板34;
震动发电区27内的震动发电组件3能够为装置储存电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震其具有的受力壳体35能够与第一层板24接触,并对进行第一层板24进行加强,增加第一通道2底部的承重能力,散力弯板32和散力球33能够使震动能量在震动发电组件3内部均匀分布,有利于其产生电流的稳定性,主支撑板34则再次增加了震动发电组件3自身的强度,同时也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通道2底部的承重能力。
请参阅图1、图5,第四通道6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缓冲装置5,缓冲装置5设于码头7上,缓冲装置5具有缓冲顶板51,缓冲顶板51的下方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转动液压杆52,转动液压杆52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3,连接板53的下表面上设有转动连接端54,转动连接端54上设有限位转动支架58,限位转动支架58的中间设有固定块56,每个固定块56上设有液压缸57,限位转动支架58的下方设有缓冲底板55;
缓冲装置5的设计可以减少登乘平台使用时整体的晃动幅度,并且能够根据登乘平台上所受的重力和受力集中方向,来自动调节登乘通道的倾斜角度与高度,使登乘平台一直处于最佳受力状态,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登乘通道倾斜,引起人员落水事故,具体地,其通过缓冲顶板51与第四通道6底部接触,以承受登乘通道整体所受重力,并且通过其下方设有的转动液压杆52,可以始终保持缓冲顶板51处于水平状态,即保证了第四通道6的水平状态,并且通过下方的液压缸57对上述的转动液压杆52实现主动控制,还可以通过限位转动支架58来对上述的转动液压杆52进行限位,避免其调节角度过大。
请参阅图7,第四通道6的底面内侧上横向设有若干个摩擦力感应条61,第四通道6的一侧壁上设有语音播报器62;
摩擦力感应条61能感应人员行走时摩擦力的方向,当检测到有人员反向行走时,摩擦力感应条61会将此信号传递至语音播报器62,进行善意疏导,以此来提高通行效率,避免乘客因观光徘徊造成的通道堵塞问题,也能够避免因人员拥挤、推搡造成的人员踩踏事件发生以及人员落水的风险。
工作原理:
-当主船体1靠近码头7后,通过控制第一铰接部21放下第一通道2,然后通过控制升降杆13对第一通道2的高度进行调节,并且通过驱动回转基体14内部部件对第一通道2的角度进行调节,随后通过伸长第一伸缩杆22将第二通道29和第三通道210向码头7方向延伸,最后再通过控制第二伸缩杆211放下第四通道6;
-当乘客登乘时,其首先进入到第四通道6,与此同时,其可以通过缓冲装置5的多角度适应性调节,减少登乘平台的晃动;
-当乘客行走至第一通道2时,震动发电组件3通过传递震动发电,而避震组件4则可以对震动进行缓冲和减弱,并且通过送气孔49产生的气体对震动发电区27进行散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9)

1.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包括,
主船体(1),所述主船体(1)的舷侧上设有舷侧安装部(11),所述舷侧安装部(11)的底部设有升降基体(12),所述升降基体(12)具有中空的圆柱状结构,所述升降基体(12)的内部设有升降杆(13),所述升降基体(12)的上方设有回转基体(14),
第一通道(2),所述舷侧安装部(11)上设有第一通道(2),所述第一通道(2)通过第一铰接部(21)铰接于所述舷侧安装部(11)的中上部,所述第一通道(2)的外侧面通过第一伸缩杆(22)连接有第二通道(29),所述回转基体(14)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3),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通道(29)的底面外侧铰接,所述第二通道(29)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通道(210),所述第三通道(210)的另一端部通过第二伸缩杆(211)固定连接有第四通道(6),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的底面内侧设有第一层板(24),所述第一层板(24)下方设有第二层板(25),所述第二层板(25)上设有进气口(411),所述第二层板(25)下方设有第三层板(26),所述第二层板(25)与所述第三层板(26)之间设有避震区(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区(28)内设有避震组件(4),所述避震组件(4)具有受力顶板(41),所述受力顶板(41)具有中空板状结构,所述受力顶板(41)内部设有受力弹簧(412),所述受力顶板(41)下方设有缓冲柱(42),所述缓冲柱(42)下方设有缓冲弹簧(43),所述缓冲弹簧(43)下方设有承载板(44),所述承载板(44)的截面具有工字型结构,所述承载板(44)的下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凹槽(4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组件(4)具有受力底板(413),所述受力底板(413)设于所述承载板(44)的下部,所述受力底板(413)具有中空结构,所述受力底板(413)的底面内侧设有底杆(47),所述底杆(47)上套设有受压弹簧(48),所述底杆(47)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活动块(46),所述受力底板(413)的底面上开设有送气孔(49),所述送气孔(49)上连通有送气管(410),所述送气管(410)的另一端部穿过所述避震区且与所述进气口(4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基体(12)的上部设有回转基体(14),所述回转基体(14)具有中空结构,所述回转基体(14)内底部设有回转轴承(18),所述回转轴承(18)上同轴连接有回转丝杆(15),所述回转丝杆(15)上套设有回转齿轮(17),所述回转齿轮(17)与回转电机(16)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板(24)与所述第二层板(25)之间设有震动发电区(27),所述震动发电区(27)内设有震动发电组件(3),所述震动发电组件(3)具有受力壳体(35),所述受力壳体(35)具有弧形板状结构,所述受力壳体(35)的下方对称设有两个安装轴(31),所述受力壳体(35)的下方同轴设有散力弯板(32),所述散力弯板(32)具有弧形板状结构,所述散力弯板(32)的弧面外侧上设有散力球(33),所述散力弯板(32)下方设有主支撑板(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道(6)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缓冲装置(5),所述缓冲装置(5)设于码头(7)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5)具有缓冲顶板(51),所述缓冲顶板(51)的下方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转动液压杆(52),所述转动液压杆(52)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3),所述连接板(53)的下表面上设有转动连接端(54),所述转动连接端(54)上设有限位转动支架(58),所述限位转动支架(58)的中间设有固定块(56),每个所述固定块(56)上设有液压缸(57),所述限位转动支架(58)的下方设有缓冲底板(5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道(6)的底面内侧上横向设有若干个摩擦力感应条(61),所述第四通道(6)的一侧壁上设有语音播报器(6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舷侧登乘平台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步骤如下:
-当主船体(1)靠近码头(7)后,通过控制第一铰接部(21)放下第一通道(2),然后通过控制升降杆(13)对第一通道(2)的高度进行调节,并且通过驱动回转基体(14)内部部件对第一通道(2)的角度进行调节,随后通过伸长第一伸缩杆(22)将第二通道(29)和第三通道(210)向码头(7)方向延伸,最后再通过控制第二伸缩杆(211)放下第四通道(6);
-当乘客登乘时,其首先进入到第四通道(6),与此同时,其可以通过缓冲装置(5)的多角度适应性调节,减少登乘平台的晃动;
-当乘客行走至第一通道(2)时,震动发电组件(3)通过传递震动发电,而避震组件(4)则可以对震动进行缓冲和减弱,并且通过送气孔(49)产生的气体对震动发电区(27)进行散热。
CN202210619774.7A 2022-05-31 2022-05-31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49062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9774.7A CN114906284A (zh) 2022-05-31 2022-05-31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9774.7A CN114906284A (zh) 2022-05-31 2022-05-31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6284A true CN114906284A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71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9774.7A Pending CN114906284A (zh) 2022-05-31 2022-05-31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0628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7691B1 (en) * 2011-08-26 2014-10-21 Warren N. Root Seismic safe nuclear power plant
CN105923110A (zh) * 2016-04-27 2016-09-07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波浪补偿智能登乘装置
CN106320161A (zh) * 2016-10-28 2017-01-11 福建省新能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六自由度主动补偿式海上平台登乘栈桥
CN106741662A (zh) * 2017-02-15 2017-05-31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补偿功能的海洋平台舷梯及其使用方法
CN108189974A (zh) * 2017-11-21 2018-06-22 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式登船设备
CN112572695A (zh) * 2020-12-31 2021-03-30 陈赛虎 一种船舶登乘平台
CN213397693U (zh) * 2020-09-08 2021-06-08 卢晓鹏 一种室外土壤取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7691B1 (en) * 2011-08-26 2014-10-21 Warren N. Root Seismic safe nuclear power plant
CN105923110A (zh) * 2016-04-27 2016-09-07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波浪补偿智能登乘装置
CN106320161A (zh) * 2016-10-28 2017-01-11 福建省新能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六自由度主动补偿式海上平台登乘栈桥
CN106741662A (zh) * 2017-02-15 2017-05-31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补偿功能的海洋平台舷梯及其使用方法
CN108189974A (zh) * 2017-11-21 2018-06-22 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式登船设备
CN213397693U (zh) * 2020-09-08 2021-06-08 卢晓鹏 一种室外土壤取样设备
CN112572695A (zh) * 2020-12-31 2021-03-30 陈赛虎 一种船舶登乘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4684B2 (en) Cable suspended, self leveling tram with self-propelled tractor bogie
CN1091720C (zh) 通往空气静力悬浮体的架空索道
ES2303871T3 (es) Ascensor con maquinaria de dimensiones reducidas.
CN107128436B (zh) 一种采用双体船增稳的平台
CN102811936A (zh) 阻尼被固定到电梯轿厢的绳索状设备的横向摇摆的装置
CN108529265B (zh) 可移动式船岸物资传送装置
US10843776B2 (en) Buoyant structure
CA2808602A1 (en) Tower-type double-chain belt pumping unit
US5799603A (en) Shock-absorbing system for floating platform
JP2005029043A (ja) モノレール装置
CN108004916B (zh) 一种新型的全方位扭转耗能阻尼支座
CN114906284A (zh) 舷侧登乘平台装置及使用方法
WO1999053144A1 (en) Gangway between a static structure and a dynamic structure
JP2008075486A (ja) 風力走行体
CN101530309A (zh) 幕墙检修清洗装置
US10160519B2 (en) Buoyant structure with frame and keel section
US8869727B1 (en) Buoyant structure
CN114110354B (zh) 一种船舶辅助靠泊激光测距仪自动升降装置
ES2289326T3 (es) Ascensor con polea de traccion sin contrapeso.
CN114802606A (zh) 适用于大水位变幅码头活动式登船爬梯装置及方法
CN210323435U (zh) 一种城市内涝预测预报系统
KR20140068457A (ko) 애드벌룬형 레이더 마스트의 라이팅 포스트
JPH09193798A (ja) 高速車両用空力制動装置
CN206598907U (zh) 一种游艇拖车的单侧倾斜摆臂梁
JP2022540094A (ja) 洋上発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