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92799B -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 Google Patents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92799B
CN114892799B CN202210761526.6A CN202210761526A CN114892799B CN 114892799 B CN114892799 B CN 114892799B CN 202210761526 A CN202210761526 A CN 202210761526A CN 114892799 B CN114892799 B CN 114892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cast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lumn
hoi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15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92799A (zh
Inventor
杨瑜荣
游锐涵
李东林
龚文
刘宇
陈超
席辉
王俊刚
李斌
张鹏
徐书凡
徐丹
刘兰
罗忠余
唐忠茂
杨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Sichuan No7 Construction Co ltd
Sichuan Acer Origi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Sichuan No7 Construction Co ltd
Sichuan Acer Origi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Sichuan No7 Construction Co ltd, Sichuan Acer Origi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15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927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92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92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92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92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0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16Auxiliary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e.g. connectors, spacers, stirrup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16Auxiliary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e.g. connectors, spacers, stirrups
    • E04C5/162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 E04C5/163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the reinforcements running in one single direction
    • E04C5/165Coaxial connection by means of sleev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该方法用于如下结构形式的装配式结构建筑施工:在水平方向具有多排预制柱;在高度方向上建筑的层数大于1层,所述施工方法为: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预制部品部件吊装;其中,所述竖向拼装为:通过吊装设备完成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其中,所述竖向层叠形成的建筑节间为多层结构;所述依次退吊为: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完成前方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后,相对于已完成建筑节间,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所述建筑采用所述施工方法获得,采用本方案提出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同时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建筑一般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以上预制部品部件可包括预制柱、叠合梁(十字形、L形)、混凝土板(叠合板,双T板、SP板)等,由于预制部品部件可工厂预制,相对于传统建筑施工方法,装配式建筑具有质量可靠、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特点。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以上预制部品部件进行吊装和连接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吊装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方法为分层吊装,如:将建筑单层的预制柱、梁、板吊装和拼接完成后,再进行上层预制柱、梁、板的吊装和拼接;传统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柱、梁、板之间的连接大多为:通过在各部品部件上设置预埋件,所述预埋件可为预留插筋、金属波纹管等,然后通过预埋件进行栓接、焊接,通过在金属波纹管中设置如为纵筋的连接件,最终通过浆锚的方式完成连接。具体现有技术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0656109.3、CN201810771739.0、CN201922410639.8、CN201910484087.7、CN201811228824.9等专利申请文件提供的技术方案。
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和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无疑会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出的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和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无疑会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采用本方案提出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同时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如下结构形式的装配式结构建筑施工:在水平方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具有多排预制柱;在高度方向上,建筑的层数大于1层,所述施工方法为:
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完成建筑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
其中:
定义多排预制柱中,任意相邻两排预制柱之间形成的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为建筑节间,所述竖向拼装为:通过吊装设备完成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其中,所述竖向层叠形成的建筑节间为多层结构;
所述依次退吊为: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完成前方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后,相对于已完成建筑节间,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
现有技术中,在多层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场施工时,针对预制部品部件,通常采用的吊装方式为分层搭建,在吊装顺序上,如图1所示,以建筑为三层,由左侧至右侧,具有五个建筑节间的结构为例(由六排预制柱形成),首先完成底层建筑体吊装,而后由下至上,分别吊装完第二层和第三层,在具体实施时,随着单层建筑面积的增加以及建筑体层高的增高,完成吊装的建筑体会影响在后预制部品部件的吊装(吊车不能抵近吊装),特别是在建筑物平面尺寸较大时,在工程实践上反应出的问题是在后吊装的预制部品部件需要更长的吊臂,为解决吊装安全性问题,通常采用的方式为减小吊装时的起重量或更换满足吊装要求的吊装机械,引入的问题是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效率降低、预制部品部件吊装安全性降低、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成本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本方案提出了一种区别于现有技术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方式。
具体的,本方法适用的建筑层数大于1层,在建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一侧至另一侧,通过多排预制柱形成至少两个所定义的建筑节间,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定义的方向(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所述建筑节间即为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这样,通过首先形成具有多层结构的建筑节间,同时在在先形成的建筑节间的基础上,采用退吊的方式逐一形成后续建筑节间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在整个过程中,吊装机械均可以抵近所形成建筑体的方式完成预制部品部件吊装,这样,可有效减小吊装机械的臂长,在满足吊装安装性的情况下可保障起吊重量,减小对吊装机械的性能要求,从而达到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有利于减小装配式建筑搭建成本的目的。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时,最先进行竖向层叠的建筑节间可为建筑的边缘建筑节间,也可以为处于两端之间的中间建筑节间。针对所述边缘建筑节间,依次退吊采用向另一端逐一完成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即可;针对所述中间建筑节间,依次退吊采用:首先完成一侧的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而后完成另一侧的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
以图2要形成的建筑为例,该建筑为三层结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六排预制柱,六排预制柱形成五个建筑节间。在具体施工时,所述竖向拼装为:首先完成左侧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且层叠出的层数为三层,而后逐一由左至右分别完成其他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针对后续的建筑节间吊装,每次均将该建筑节间层叠为三层结构,直至完成最右侧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
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方案的核心构思为竖向拼接以及依次退吊,图2所展示的施工工艺应当理解为该构思下的一个典型施工工艺,如,在进行竖向拼接时,由于前后方向具有六排预制柱,所述三层的建筑节间可为仅包括前后方向的两排预制柱、三排预制柱、四排预制柱或五排预制柱。即:定义多层结构为一个竖向单元,该竖向单元包括的预制柱排数以及列数根据具体施工而设定(不做限定),在完成一个竖向单元层叠后,单方向依次完成其他竖向单元层叠,在一个方向的竖向单元全部层叠后,同样采用依次退吊的方式向其他方向依次层叠竖向单元,直至完成最后一个竖向单元层叠。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建筑的大小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建筑中采用竖向拼装以及依次退吊部分,本方案并不局限于全部预制部品部件均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
作为所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作为建筑节间的具体施工方式,设置为:形成所述建筑节间的预制部品部件包括预制柱和预制梁;
在竖向拼装时,首先完成建筑节间中预制柱的吊装,而后吊装预制梁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连接。本方案在具体实施,首先完成第一个建筑节间的吊装,为获得稳定的框架式结构体系,在第一个建筑节间并不能依附于已完成吊装的预制柱时,需要吊装的预制柱至少有两排,在后续吊装其他建筑节间时,预制部品部件中预制柱吊装至少一排即可,在完成预制柱吊装后,在预制柱的基础上搭建所述预制梁即可得到临时的装配式框架结构。
作为一种在现有吊装能力允许以及经济的情况下,可减小竖向上预制柱的接头数量,解决接头连接存在的安装就位难度大、所采用的灌浆连接方式存在可靠性相对较低、需要搭设临时脚手架、等待周期较长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建筑为多层建筑,所述预制柱的长度满足:单根预制柱的长度覆盖建筑的各层。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现有多层建筑一般为:指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24米,且建筑层数大于3层,小于7层的建筑;通常的,在实践中,一般将2层以上、7层以下的建筑都笼统地概括为多层建筑。本方案中,以上预制柱的长度即为满足:预制柱的长度由建筑的底层一直延伸的建筑的顶层。
现有技术中,预制柱一般采用工厂预制,且在工厂预制时预制柱一般保持卧式形态。在预制柱由工厂至存储现场或安装现场进行运输时,一般在预制柱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吊装点以转移预制柱至运输车辆上。但预制柱在安装现场吊装时,需要将预制柱由卧式形态转换为立式形态,区别于以卧式形态转移,转换为立式形态时,预制柱下端受到支撑,具体吊点一般位于预制柱的上端(如设置在最上端预制牛腿位置),混凝土在自重下上侧混凝土受压下侧混凝土受拉,此过程中,混凝土中预埋的非预应力钢筋虽然可以承担部分受力,但对于处于下侧的混凝土,在预制柱较长时此过程非常容易导致预制柱上混凝土开裂,影响预制柱的力学性能,针对该问题,设置为:对所述预制柱进行吊装之前,对预制柱施加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对预制柱为压应力的预应力;
完预制柱吊装后,释放对预制柱的预应力。采用本方案,在用于产生所述预应力的预应力筋覆盖范围内,以上预应力可使得预制柱上的混凝土受压,即为混凝土施加受压预约束,这样,在直立所述预制柱的过程中,可利用该预约束抵消立起过程中混凝土受到的拉力,避免出现预制柱开裂的情况。同时,正常使用的预制柱受压,故完成预制柱吊装后释放对预制柱的预应力旨在使得所述预应力仅服务于预制柱吊装立起过程,释放后可避免所述预应力恶化预制柱的受力。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考虑到预应力后期释放,所述预应力应当为无粘接预应力,在预应力加载方式上,可采用在预制柱的内侧设置预应力筋,也可采用在预制柱的外侧设置预应力筋,作为优先方式,设置为:所述预应力的施加方式为:在预制柱内留置预应力孔道并在预应力孔道中设置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延伸的预应力筋,通过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端为预制柱施加预应力;
释放所述预应力的方式为:通过所述张拉端释放对预应力筋的张拉。本方案中,所述预应力孔道可采用预埋在所述预制柱中的管道获得,所述管道采用但不局限于使用金属波纹管,所述预应力孔道即为所述管道的中心孔。区别于在预制柱的外侧设置预应力筋,首先:在预应力筋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均匀对预制柱所产生预应力在预制柱周向上分布的均匀性,使得预制柱各侧各位置均能够获得一定且相对均匀的预压力,以避免预制柱立起过程中根据预应力的分布需要对上侧和下侧进行区分;其次,在实施上,关于预制柱内预应力筋的自锚固端以及张拉端(设置为一端为自锚固端,另一端为张拉端),在自锚固端以及张拉端均设置多块预埋于预制柱内的锚固板,各端的锚固板均沿着预制柱的长度方向排布,各锚固板均位于预应力筋的两端之间即可使得预应力均匀覆盖,故本方案还具有实施便捷、预应力加载可靠的特点;最后,区别于预应力筋相对于预制柱外设,由于所需要的预应力较大,内置式预应力筋还具有可防外力作用的特点,故本方案还具有实施安全的特点。优选的,设置为所述锚固板的几何中心位于预制柱截面中心或锚固板相对于预制柱截面中心跨中布置/对中布置,预应力筋在受力时沿着预制柱截面中心线延伸。
现有技术中,实现预制柱与预制梁之间钢筋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包括:焊接(一般不采纳)、螺栓连接、直螺纹套筒连接,浆锚连接,传统螺栓连接操作繁琐,传统螺栓连接以及直螺纹套筒连接具有钢筋对中困难,给预制梁起吊增加耗时和难度的问题,浆锚连接相对容易,但依然存在浆锚通道匹配困难的问题,基于该问题,设置为:所述预制柱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方式为以下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两种:
方式一、采用直螺纹套筒完成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其中,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在预制梁或预制柱内设置内径大于钢筋外径的孔道,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利用直螺纹套筒完成两者连接,而后对所述孔道进行灌浆;
方式二、采用浆锚连接,其中,在预制柱和预制梁中均设置浆锚通道,各浆锚通道的内径大于钢筋的外径,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钢筋穿入所述浆锚通道且钢筋横跨预制柱与预制梁,而后对所述浆锚通道进行灌浆。以上方式一不仅为一种连接可靠性高的机械连接方式,同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方式一中,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两者中,其中一者可采用预埋方式,另一者采用所述孔道以及灌浆完成与预制柱或预制梁的连接,同时在采用直螺纹套筒完成刚性连接之前,由于孔道内的钢筋在孔道径向方向的位置可调,这样,可通过调整钢筋位置的方式匹配直螺纹套筒安装,故本方案可有效降低预制梁相对于预制柱的定位难度。以上方式二为一种连接效率高的实现方式,区别于方式一,该方式可更为便捷的完成灌浆通道对中:仅需满足钢筋能够横跨预制梁以及预制柱即可。在具体实施时,为获得所述孔道、浆锚通道以及提升后期浆锚可靠性,所述孔道通过在预制柱、预制梁中预埋金属波纹管获得,所述钢筋采用螺纹钢筋即可。由于后期需要完成预制柱侧面与预制梁端面之间的间隙混凝土浇筑,故在具体实施时,为提升孔道、浆锚通道内灌浆的密实性以提高连接强度,需要设置隔离措施避免间隙混凝土浇筑进入到孔道、浆锚通道中,避免孔道、浆锚通道灌浆外溢。
考虑到施工便捷性以及连接可靠性,设置为:所述预制梁中的钢筋包括处于预制梁上方位置的第一纵筋以及处于预制梁下方位置的第二纵筋,所述第一纵筋与第二纵筋均沿着预制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纵筋通过方式一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所述第二纵筋通过方式二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纵筋可为预制梁上侧的主筋,以上第二纵筋可为预制梁下侧的主筋,采用本方案,考虑到预制梁所具有的高度使得施工者不能以预制梁作为站立平台操作下侧的第二纵筋,以预制梁作为站立平台可操作上侧的第一纵筋或预制柱中与第一纵筋匹配的钢筋,采用第一纵筋通过方式一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旨在通过机械连接保障连接的可靠性,采用第二纵筋通过方式二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旨在采用一种方便施工的连接方式。
作为以上钢筋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设置为:所述方式一中,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之前,将所述孔道内的钢筋设置为可滑动支撑于所述孔道内或将钢筋置于孔道之外,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驱动孔道内的钢筋向直螺纹套筒连接点移动并利用直螺纹套筒完成连接;将钢筋置于孔道之外的情况下时将孔道设置为通孔,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向孔道内嵌入钢筋,直螺纹套筒完成连接后,对孔道进行灌浆;
所述方式二中,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之前,将所述钢筋设置为可滑动支撑于预制梁的浆锚通道内或将钢筋置于浆锚通道之外,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针对支撑于预制梁的浆锚通道内的钢筋,驱动该钢筋向预制柱的浆锚通道内移动并嵌入预制柱的浆锚通道中,而后对预制梁和预制柱的浆锚通道进行灌浆;针对置于浆锚通道之外的钢筋,由预制梁或预制柱向浆锚通道中插入钢筋并使得钢筋横跨预制梁和预制柱,而后对预制梁和预制柱的浆锚通道进行灌浆。以上方式一中,可将所述孔道设置为通孔或盲孔,在为通孔的情况下,可设置为预制梁为加腋形式,所述加腋为:相对于预制梁的表面设置外凸部分,所述外凸部分作为承载所述通孔的承载基础,所述外凸部分的长度短于预制梁的长度,在插入钢筋时,由通孔远离预制柱的一端插入钢筋;在为盲孔的情况下,可设置为所述盲孔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钢筋的长度,在吊装预制梁时,钢筋隐藏于预制梁中以避免影响吊装就位。在以上方式二中,预制柱上的灌浆通道可采用盲孔或通孔,预制梁上的灌浆通道亦可采用盲孔或通孔,与方式一等同的,通孔可用于从其端部引入钢筋,盲孔的长度根据需要设定:当盲孔作为钢筋插入时浆锚通道的末端时,盲孔满足浆锚长度需求即可;当盲孔作为钢筋隐藏通道时,长度可设置为大于或等于钢筋的长度。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所述盲孔长度设计,也可设置为盲孔较待连接/隐藏钢筋短,但盲孔最短长度需要满足钢筋由盲孔抽出之前,钢筋不影响预制梁的吊装就位;由盲孔中抽出后,盲孔中依然具有必要的钢筋长度以满足浆锚需求。
作为一种在完成预制梁与预制柱钢筋连接之前可为由预制梁与预制柱形成的装配结构提供预约束,以保障后续施工的安全性,设置为:在实施方式一以及方式二之前,采用设置在预制柱上的牛腿支撑预制梁,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采用分别预埋在预制柱以及预制梁上的预埋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初步连接,所述初步连接为对所述预埋件进行焊接。本方案中,采用所述牛腿为预制梁的端部提供支撑,采用所述预埋件焊接后受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预制梁相对于预制柱滑移。
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施工方法获得的建筑。如上所述,本建筑具有安装施工高效、安装施工成本低和安装施工安全可靠的特点。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方法适用的建筑层数大于1层,在建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一侧至另一侧,通过多排预制柱形成至少两个所定义的建筑节间,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定义的方向(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所述建筑节间即为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这样,通过首先形成具有多层结构的建筑节间,同时在在先形成的建筑节间的基础上,采用退吊的方式逐一形成后续建筑节间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在整个过程中,吊装机械均可以抵近所形成建筑体的方式完成预制部品部件吊装,这样,可有效减小吊装机械的臂长,在满足吊装安装性的情况下可保障起吊重量,减小对吊装机械的性能要求,从而达到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有利于减小装配式建筑搭建成本的目的。
所述建筑基于所述施工方法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流程图;
图2为本方案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施工流程图。
附图中的箭头代表施工流程延续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如下结构形式的装配式结构建筑施工:在水平方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具有多排预制柱;在高度方向上,建筑的层数大于1层,所述施工方法为:
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完成建筑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
其中:
定义多排预制柱中,任意相邻两排预制柱之间形成的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为建筑节间,所述竖向拼装为:通过吊装设备完成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其中,所述竖向层叠形成的建筑节间为多层结构;
所述依次退吊为: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完成前方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后,相对于已完成建筑节间,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
现有技术中,在多层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场施工时,针对预制部品部件,通常采用的吊装方式为分层搭建,在吊装顺序上,如图1所示,以建筑为三层,由左侧至右侧,具有五个建筑节间的结构为例(由六排预制柱形成),首先完成底层建筑体吊装,而后由下至上,分别吊装完第二层和第三层,在具体实施时,随着单层建筑面积的增加以及建筑体层高的增高,完成吊装的建筑体会影响在后预制部品部件的吊装(吊车不能抵近吊装),特别是在建筑物平面尺寸较大时,在工程实践上反应出的问题是在后吊装的预制部品部件需要更长的吊臂,为解决吊装安全性问题,通常采用的方式为减小吊装时的起重量或更换满足吊装要求的吊装机械,引入的问题是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效率降低、预制部品部件吊装安全性降低、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成本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本方案提出了一种区别于现有技术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方式。
具体的,本方法适用的建筑层数大于1层,在建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一侧至另一侧,通过多排预制柱形成至少两个所定义的建筑节间,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定义的方向(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所述建筑节间即为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这样,通过首先形成具有多层结构的建筑节间,同时在在先形成的建筑节间的基础上,采用退吊的方式逐一形成后续建筑节间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在整个过程中,吊装机械均可以抵近所形成建筑体的方式完成预制部品部件吊装,这样,可有效减小吊装机械的臂长,在满足吊装安装性的情况下可保障起吊重量,减小对吊装机械的性能要求,从而达到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有利于减小装配式建筑搭建成本的目的。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时,最先进行竖向层叠的建筑节间可为建筑的边缘建筑节间,也可以为处于两端之间的中间建筑节间。针对所述边缘建筑节间,依次退吊采用向另一端逐一完成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即可;针对所述中间建筑节间,依次退吊采用:首先完成一侧的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而后完成另一侧的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
以图2要形成的建筑为例,该建筑为三层结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六排预制柱,六排预制柱形成五个建筑节间。在具体施工时,所述竖向拼装为:首先完成左侧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且层叠出的层数为三层,而后逐一由左至右分别完成其他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针对后续的建筑节间吊装,每次均将该建筑节间层叠为三层结构,直至完成最右侧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
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方案的核心构思为竖向拼接以及依次退吊,图2所展示的施工工艺应当理解为该构思下的一个典型施工工艺,如,在进行竖向拼接时,由于前后方向具有六排预制柱,所述三层的建筑节间可为仅包括前后方向的两排预制柱、三排预制柱、四排预制柱或五排预制柱。即:定义多层结构为一个竖向单元,该竖向单元包括的预制柱排数以及列数根据具体施工而设定(不做限定),在完成一个竖向单元层叠后,单方向依次完成其他竖向单元层叠,在一个方向的竖向单元全部层叠后,同样采用依次退吊的方式向其他方向依次层叠竖向单元,直至完成最后一个竖向单元层叠。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建筑的大小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建筑中采用竖向拼装以及依次退吊部分,本方案并不局限于全部预制部品部件均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化:
作为建筑节间的具体施工方式,设置为:形成所述建筑节间的预制部品部件包括预制柱和预制梁;
在竖向拼装时,首先完成建筑节间中预制柱的吊装,而后吊装预制梁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连接。本方案在具体实施,首先完成第一个建筑节间的吊装,为获得稳定的框架式结构体系,在第一个建筑节间并不能依附于已完成吊装的预制柱时,需要吊装的预制柱至少有两排,在后续吊装其他建筑节间时,预制部品部件中预制柱吊装至少一排即可,在完成预制柱吊装后,在预制柱的基础上搭建所述预制梁即可得到临时的装配式框架结构。
作为一种在现有吊装能力允许以及经济的情况下,可减小竖向上预制柱的接头数量,解决接头连接存在的安装就位难度大、所采用的灌浆连接方式存在可靠性相对较低、需要搭设临时脚手架、等待周期较长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建筑为多层建筑,所述预制柱的长度满足:单根预制柱的长度覆盖建筑的各层。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现有多层建筑一般为:指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24米,且建筑层数大于3层,小于7层的建筑;通常的,在实践中,一般将2层以上、7层以下的建筑都笼统地概括为多层建筑。本方案中,以上预制柱的长度即为满足:预制柱的长度由建筑的底层一直延伸的建筑的顶层。
现有技术中,预制柱一般采用工厂预制,且在工厂预制时预制柱一般保持卧式形态。在预制柱由工厂至存储现场或安装现场进行运输时,一般在预制柱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吊装点以转移预制柱至运输车辆上。但预制柱在安装现场吊装时,需要将预制柱由卧式形态转换为立式形态,区别于以卧式形态转移,转换为立式形态时,预制柱下端受到支撑,具体吊点一般位于预制柱的上端(如设置在最上端预制牛腿位置),混凝土在自重下上侧混凝土受压下侧混凝土受拉,此过程中,混凝土中预埋的非预应力钢筋虽然可以承担部分受力,但对于处于下侧的混凝土,在预制柱较长时此过程非常容易导致预制柱上混凝土开裂,影响预制柱的力学性能,针对该问题,设置为:对所述预制柱进行吊装之前,对预制柱施加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对预制柱为压应力的预应力;
完预制柱吊装后,释放对预制柱的预应力。采用本方案,在用于产生所述预应力的预应力筋覆盖范围内,以上预应力可使得预制柱上的混凝土受压,即为混凝土施加受压预约束,这样,在直立所述预制柱的过程中,可利用该预约束抵消立起过程中混凝土受到的拉力,避免出现预制柱开裂的情况。同时,正常使用的预制柱受压,故完成预制柱吊装后释放对预制柱的预应力旨在使得所述预应力仅服务于预制柱吊装立起过程,释放后可避免所述预应力恶化预制柱的受力。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考虑到预应力后期释放,所述预应力应当为无粘接预应力,在预应力加载方式上,可采用在预制柱的内侧设置预应力筋,也可采用在预制柱的外侧设置预应力筋,作为优先方式,设置为:所述预应力的施加方式为:在预制柱内留置预应力孔道并在预应力孔道中设置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延伸的预应力筋,通过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端为预制柱施加预应力;
释放所述预应力的方式为:通过所述张拉端释放对预应力筋的张拉。本方案中,所述预应力孔道可采用预埋在所述预制柱中的管道获得,所述管道采用但不局限于使用金属波纹管,所述预应力孔道即为所述管道的中心孔。区别于在预制柱的外侧设置预应力筋,首先:在预应力筋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均匀对预制柱所产生预应力在预制柱周向上分布的均匀性,使得预制柱各侧各位置均能够获得一定且相对均匀的预压力,以避免预制柱立起过程中根据预应力的分布需要对上侧和下侧进行区分;其次,在实施上,关于预制柱内预应力筋的自锚固端以及张拉端(设置为一端为自锚固端,另一端为张拉端),在自锚固端以及张拉端均设置多块预埋于预制柱内的锚固板,各端的锚固板均沿着预制柱的长度方向排布,各锚固板均位于预应力筋的两端之间即可使得预应力均匀覆盖,故本方案还具有实施便捷、预应力加载可靠的特点;最后,区别于预应力筋相对于预制柱外设,由于所需要的预应力较大,内置式预应力筋还具有可防外力作用的特点,故本方案还具有实施安全的特点。
现有技术中,实现预制柱与预制梁之间钢筋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包括:焊接(一般不采纳)、螺栓连接、直螺纹套筒连接,浆锚连接,传统螺栓连接操作繁琐,传统螺栓连接以及直螺纹套筒连接具有钢筋对中困难,给预制梁起吊增加耗时和难度的问题,浆锚连接相对容易,但依然存在浆锚通道匹配困难的问题,基于该问题,设置为:所述预制柱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方式为以下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两种:
方式一、采用直螺纹套筒完成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其中,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在预制梁或预制柱内设置内径大于钢筋外径的孔道,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利用直螺纹套筒完成两者连接,而后对所述孔道进行灌浆;
方式二、采用浆锚连接,其中,在预制柱和预制梁中均设置浆锚通道,各浆锚通道的内径大于钢筋的外径,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钢筋穿入所述浆锚通道且钢筋横跨预制柱与预制梁,而后对所述浆锚通道进行灌浆。以上方式一不仅为一种连接可靠性高的机械连接方式,同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方式一中,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两者中,其中一者可采用预埋方式,另一者采用所述孔道以及灌浆完成与预制柱或预制梁的连接,同时在采用直螺纹套筒完成刚性连接之前,由于孔道内的钢筋在孔道径向方向的位置可调,这样,可通过调整钢筋位置的方式匹配直螺纹套筒安装,故本方案可有效降低预制梁相对于预制柱的定位难度。以上方式二为一种连接效率高的实现方式,区别于方式一,该方式可更为便捷的完成灌浆通道对中:仅需满足钢筋能够横跨预制梁以及预制柱即可。在具体实施时,为获得所述孔道、浆锚通道以及提升后期浆锚可靠性,所述孔道通过在预制柱、预制梁中预埋金属波纹管获得,所述钢筋采用螺纹钢筋即可。由于后期需要完成预制柱侧面与预制梁端面之间的间隙混凝土浇筑,故在具体实施时,为提升孔道、浆锚通道内灌浆的密实性以提高连接强度,需要设置隔离措施避免间隙混凝土浇筑进入到孔道、浆锚通道中,避免孔道、浆锚通道灌浆外溢。
考虑到施工便捷性以及连接可靠性,设置为:所述预制梁中的钢筋包括处于预制梁上方位置的第一纵筋以及处于预制梁下方位置的第二纵筋,所述第一纵筋与第二纵筋均沿着预制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纵筋通过方式一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所述第二纵筋通过方式二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纵筋可为预制梁上侧的主筋,以上第二纵筋可为预制梁下侧的主筋,采用本方案,考虑到预制梁所具有的高度使得施工者不能以预制梁作为站立平台操作下侧的第二纵筋,以预制梁作为站立平台可操作上侧的第一纵筋或预制柱中与第一纵筋匹配的钢筋,采用第一纵筋通过方式一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旨在通过机械连接保障连接的可靠性,采用第二纵筋通过方式二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旨在采用一种方便施工的连接方式。
作为以上钢筋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设置为:所述方式一中,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之前,将所述孔道内的钢筋设置为可滑动支撑于所述孔道内或将钢筋置于孔道之外,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驱动孔道内的钢筋向直螺纹套筒连接点移动并利用直螺纹套筒完成连接;将钢筋置于孔道之外的情况下时将孔道设置为通孔,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向孔道内嵌入钢筋,直螺纹套筒完成连接后,对孔道进行灌浆;
所述方式二中,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之前,将所述钢筋设置为可滑动支撑于预制梁的浆锚通道内或将钢筋置于浆锚通道之外,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针对支撑于预制梁的浆锚通道内的钢筋,驱动该钢筋向预制柱的浆锚通道内移动并嵌入预制柱的浆锚通道中,而后对预制梁和预制柱的浆锚通道进行灌浆;针对置于浆锚通道之外的钢筋,由预制梁或预制柱向浆锚通道中插入钢筋并使得钢筋横跨预制梁和预制柱,而后对预制梁和预制柱的浆锚通道进行灌浆。以上方式一中,可将所述孔道设置为通孔或盲孔,在为通孔的情况下,可设置为预制梁为加腋形式,所述加腋为:相对于预制梁的表面设置外凸部分,所述外凸部分作为承载所述通孔的承载基础,所述外凸部分的长度短于预制梁的长度,在插入钢筋时,由通孔远离预制柱的一端插入钢筋;在为盲孔的情况下,可设置为所述盲孔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钢筋的长度,在吊装预制梁时,钢筋隐藏于预制梁中以避免影响吊装就位。在以上方式二中,预制柱上的灌浆通道可采用盲孔或通孔,预制梁上的灌浆通道亦可采用盲孔或通孔,与方式一等同的,通孔可用于从其端部引入钢筋,盲孔的长度根据需要设定:当盲孔作为钢筋插入时浆锚通道的末端时,盲孔满足浆锚长度需求即可;当盲孔作为钢筋隐藏通道时,长度可设置为大于或等于钢筋的长度。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所述盲孔长度设计,也可设置为盲孔较待连接/隐藏钢筋短,但盲孔最短长度需要满足钢筋由盲孔抽出之前,钢筋不影响预制梁的吊装就位;由盲孔中抽出后,盲孔中依然具有必要的钢筋长度以满足浆锚需求。
作为一种在完成预制梁与预制柱钢筋连接之前可为由预制梁与预制柱形成的装配结构提供预约束,以保障后续施工的安全性,设置为:在实施方式一以及方式二之前,采用设置在预制柱上的牛腿支撑预制梁,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采用分别预埋在预制柱以及预制梁上的预埋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初步连接,所述初步连接为对所述预埋件进行焊接。本方案中,采用所述牛腿为预制梁的端部提供支撑,采用所述预埋件焊接后受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预制梁相对于预制柱滑移。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采用所述施工方法获得的建筑。如上所述,本建筑具有安装施工高效、安装施工成本低和安装施工安全可靠的特点。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如下结构形式的装配式结构建筑施工:在水平方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具有多排预制柱;在高度方向上,建筑的层数大于1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为:
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完成建筑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
其中:
定义多排预制柱中,任意相邻两排预制柱之间形成的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为建筑节间,所述竖向拼装为:通过吊装设备完成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其中,所述竖向层叠形成的建筑节间为多层结构;
所述依次退吊为: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完成前方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后,相对于已完成建筑节间,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
形成所述建筑节间的预制部品部件包括预制柱和预制梁;
在竖向拼装时,首先完成建筑节间中预制柱的吊装,而后吊装预制梁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连接;
所述预制柱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方式为以下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两种:
方式一、采用直螺纹套筒完成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其中,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在预制梁或预制柱内设置内径大于钢筋外径的孔道,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利用直螺纹套筒完成两者连接,而后对所述孔道进行灌浆;
方式二、采用浆锚连接,其中,在预制柱和预制梁中均设置浆锚通道,各浆锚通道的内径大于钢筋的外径,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钢筋穿入所述浆锚通道且钢筋横跨预制柱与预制梁,而后对所述浆锚通道进行灌浆;
所述方式一中,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之前,将所述孔道内的钢筋设置为可滑动支撑于所述孔道内或将钢筋置于孔道之外,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驱动孔道内的钢筋向直螺纹套筒连接点移动并利用直螺纹套筒完成连接;将钢筋置于孔道之外的情况下时将孔道设置为通孔,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向孔道内嵌入钢筋,直螺纹套筒完成连接后,对孔道进行灌浆;
所述方式二中,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之前,将所述钢筋设置为可滑动支撑于预制梁的浆锚通道内或将钢筋置于浆锚通道之外,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针对支撑于预制梁的浆锚通道内的钢筋,驱动该钢筋向预制柱的浆锚通道内移动并嵌入预制柱的浆锚通道中,而后对预制梁和预制柱的浆锚通道进行灌浆;针对置于浆锚通道之外的钢筋,由预制梁或预制柱向浆锚通道中插入钢筋并使得钢筋横跨预制梁和预制柱,而后对预制梁和预制柱的浆锚通道进行灌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为多层建筑,所述预制柱的长度满足:单根预制柱的长度覆盖建筑的各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预制柱进行吊装之前,对预制柱施加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对预制柱为压应力的预应力;
完预制柱吊装后,释放对预制柱的预应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的施加方式为:在预制柱内留置预应力孔道并在预应力孔道中设置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延伸的预应力筋,通过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端为预制柱施加预应力;
释放所述预应力的方式为:通过所述张拉端释放对预应力筋的张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中的钢筋包括处于预制梁上方位置的第一纵筋以及处于预制梁下方位置的第二纵筋,所述第一纵筋与第二纵筋均沿着预制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纵筋通过方式一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所述第二纵筋通过方式二完成与预制柱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施方式一以及方式二之前,采用设置在预制柱上的牛腿支撑预制梁,在预制柱与预制梁吊装就位后,采用分别预埋在预制柱以及预制梁上的预埋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初步连接,所述初步连接为对所述预埋件进行焊接。
7.采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施工方法获得的建筑。
CN202210761526.6A 2022-06-29 2022-06-29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Active CN114892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1526.6A CN114892799B (zh) 2022-06-29 2022-06-29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1526.6A CN114892799B (zh) 2022-06-29 2022-06-29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92799A CN114892799A (zh) 2022-08-12
CN114892799B true CN114892799B (zh) 2022-12-02

Family

ID=82729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1526.6A Active CN114892799B (zh) 2022-06-29 2022-06-29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9279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15696A1 (fr) * 1996-10-07 1998-04-16 Genghou Deng Procede servant a deplacer une structure du haut vers le bas
CN104533097A (zh) * 2014-12-11 2015-04-22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装配式多层建筑的递推阶梯式施工方法
CN104866659A (zh) * 2015-05-13 2015-08-26 江苏新蓝天钢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bim的钢结构整体吊装方法
CN105507470A (zh) * 2015-12-31 2016-04-20 中南大学 一种周边叠合整体装配式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06677339A (zh) * 2017-03-10 2017-05-17 东南大学 节点干湿混合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443040A (zh) * 2020-11-13 2021-03-05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装配式工业厂房预制梁分步吊装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15696A1 (fr) * 1996-10-07 1998-04-16 Genghou Deng Procede servant a deplacer une structure du haut vers le bas
CN104533097A (zh) * 2014-12-11 2015-04-22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装配式多层建筑的递推阶梯式施工方法
CN104866659A (zh) * 2015-05-13 2015-08-26 江苏新蓝天钢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bim的钢结构整体吊装方法
CN105507470A (zh) * 2015-12-31 2016-04-20 中南大学 一种周边叠合整体装配式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06677339A (zh) * 2017-03-10 2017-05-17 东南大学 节点干湿混合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443040A (zh) * 2020-11-13 2021-03-05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装配式工业厂房预制梁分步吊装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4×1000MW发电机组主厂房超级钢结构吊装;李法众等;《建筑施工》;20060628(第06期);447-44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92799A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5557B2 (en) Prestressed assembled concrete frame-joint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ng method thereof
CN109469202B (zh) 一种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7542190B (zh) 复合结构壁及其构造方法
CN110206143B (zh) 一种后张法预应力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2160594B (zh) 一种利于多层异形钢结构建筑抵抗水平力的施工方法
WO2017219063A1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concrete floor in a multistorey building
CN111648468B (zh) 超高空间利用率装配式建筑体系及其高效施工方法
CN114232792B (zh) 基于后张法锚固的装配式建筑梁柱节点连接施工方法
CN114892799B (zh)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CN205669259U (zh) 后张预应力预制框架
CN105752864A (zh) 塔式起重机附着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109457814B (zh) 基于贝雷架结构的高耸及大直径建筑物顶盖施工方法
CN111155714A (zh) 一种预制钢管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其施工方法
CN115928882A (zh) 一种适用于沿海地区的装配式组合结构混合连接节点
CN110670721A (zh)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的实施方法
CN216042835U (zh) 一种具有轻质墙板的挑高框架结构的加层装置
CN214461630U (zh) 叠合楼板预制底板
CN214785337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及其建筑
CN217557409U (zh) 方便吊装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梁柱结构及建筑
KR102244658B1 (ko) 기둥 상단부에 드롭판넬이 형성된 무량판 구조의 시공방법
CN104818675B (zh) 钢筋节段的组拼方法
CN110805256A (zh) 一种花篮拉杆工具式悬挑脚手架施工工艺
CN216305077U (zh) 叠合楼板穿孔式预制底板及其吊装结构
CN218815294U (zh) 一种钢结构卸料平台
CN218894194U (zh) 基于预应力钢筋的预制柱与叠合梁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