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5963A -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85963A
CN114885963A CN202210644289.5A CN202210644289A CN114885963A CN 114885963 A CN114885963 A CN 114885963A CN 202210644289 A CN202210644289 A CN 202210644289A CN 114885963 A CN114885963 A CN 114885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bran
biopesticide
raw material
eucalyptus
fer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442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农月欢
李涛
黄胜
黄满
刘德权
林龙线
林世包
黄洪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Mojiang Bio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Mojiang Bio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Mojiang Bio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Mojiang Bio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442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859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85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59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animals or substances produced by, or obtained from,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or animals, e.g. enzymes or fermentates
    • A01N63/20Bacteria; Substances produced thereby or obtained therefrom
    • A01N63/22Bacill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Virology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My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生物农药以茶麸为主要原料,经过提取后用微生物发酵而成,本发明产品原料简单,无毒无公害,对环境友好,且生产成本低、性价比高,防治病虫害效果好,还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品质量,在5%的用药量下,抗病虫害有效率可达95%以上,病虫害不会产生抗药性。

Description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全世界农业防治病虫草害,多以化学农药为主,自20世纪40年代化学农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以来,全世界已有45000余种化学农药制剂,经常使用的约500种,产量在2000万 吨以上。我国是最早应用杀虫剂、杀菌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依赖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已经带来了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对推动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而且,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农药的过量频繁使用已导致诸多农林业害虫对现有农用化学品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这使得常规药剂的药效大大降低,加大剂量又可能导致残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因此,不断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以解决现有农药抗性、药物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农药的减量增效,对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麸,也称茶枯、茶籽饼,是山茶油果实榨油后剩下的渣;(山茶有红花和白花两种,学名:Camellia japonica L.),茶麸含有茶皂素、茶多酚、矿物质元素等,其中重量含量有12%~18%的茶皂素,茶麸泡水可以用于洗头发、涤衣服,它洗头能使头发保持乌黑亮泽、修复受损发质、给头发补份,而且使用这种天然洗发品不但没有头屑皮,还能防止脱发落发,有生发效果。
茶皂素具有还良好的杀虫杀菌生物活性,对害虫有非常好的胃毒和触杀功效,可普遍在蔬菜水果、稻谷、桃树、茶叶、盆栽花卉等农作物上应用,作为杀虫剂,对多种害虫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作用方式多样,能够预防小乌龟、石螺、蚂蟥、柑橘木虱、稻叶蝉等害虫,零污染、无残毒、耐贮经久耐用,药力长期。茶麸不含任何化工原料,无毒、安全、价格成本低,且杀菌和杀虫效果显著,对环境十分友好。
桉油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EucalyptusglobulusLabill.、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Sieb. 或上述两科同属其他植物的新鲜枝叶经蒸馏得到的挥发油;无色、黄色至微黄色流动液体,具有新鲜芳香和桉叶素的特征香气,具有抗菌、抗炎、杀虫、镇痛等作用,对害虫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又不易产生抗药性,且对人畜毒性很小,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医药、日化、食品等行业中。
而桉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树种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份,常见的有大叶桉、小叶桉、蓝桉、柠檬桉、速生桉等很多个品种,其中,广西的速生桉树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广西气候适宜种植速生桉,带动了广西的林业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的速生桉主要取其树干生产木材,在砍伐树干的时候,大部分的枝叶都丢弃在山上,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即使少部分回收作为生物质燃料,也应用不广泛。但是,经过科研机构对速生桉叶进行蒸馏试验,发现速生桉叶用水蒸气蒸馏以后,得到的挥发成分中含有桉叶油1.2~2%,如果能够将速生桉叶利用起来,就可以变废为宝,使得广西的大量速生桉叶得到充分利用。
我们经过检索,查到目前针对以茶麸为原料作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文献如下:
1、一种药肥组合物及其应用,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110819389.2,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药肥组合物,涉及农药领域,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含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氯虫苯甲酰胺0.01~10份,噻虫胺0.01~20重量份,茶麸20~80份。本发明将肥料成分茶麸添加到杀虫剂当中,在最大限度上防治了作物的病虫害,起到协同增效、提质增产的效果,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农作物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保证粮食安全,更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
2、一种甘薯病虫害生物防治肥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111207945.7,摘要: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肥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甘薯病虫害生物防治肥,包含以下重量份原料:茶麸饼12~25份、磷酸二氢钾10~15份、生物有机肥20~30份、柠檬酸1~3份、羟甲基纤维素钠3~5份,所述生物有机肥由以下原料组成:畜禽粪便30~40份、玉米秸秆15~20份、紫花苜蓿5~10份、草木樨4~8份、微生物发酵菌剂0.15~4份。本发明甘薯病虫害生物防治肥,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为甘薯提供充足、长效的营养物质,减少肥料投入和农药的施用,能够有效促进了甘薯的生长,提高甘薯的品质和产量。
3、一种有机蔬菜专用农药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511011521.8,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有机蔬菜专用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农药及其制备方法领域,采用茶麸、皂角果、榧子、天竺葵、水、酒精、藿香正气水制得,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制作方法简单,制作原料廉价,对人畜无害,且不污染环境,适合用于有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
在上述公开的文献中,以茶麸为原料制备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也体现了茶麸的杀菌杀虫效果,但是仅仅作为组合物的简单应用,效果还不显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茶麸为原料,经过提取、发酵而得,使其具有更明显的杀菌、杀虫作用,而且生产成本低、且对环境友好,配方简单,以水为载体,性价比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以茶麸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取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8~12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50~6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1.15,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1%的乳酸杆菌种和1%的双歧杆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20~40℃、厌氧、发酵时间5~10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1.15,即得生物农药。
上述制得的生物农药里可以加入桉油作为增效剂,加入量的重量比:发酵液:桉油=100:0.5~3,可提高药效;所述的桉油是从蓝桉、互叶白千层、柠檬桉或速生桉的枝叶经蒸馏而得,桉油的含水率低于30%;
以上所述的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70~80℃,真空度-0.05~-0.08MPa,沸腾时间1~2h;
以上所述的步骤(3)和步骤(5)中,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70~80℃,真空度-0.05~-0.08MPa,沸腾时间1~2h;
以上步骤(2)所过滤出来的滤渣进一步加3~5倍的清水浸泡3天以上后作为农作物叶面喷施剂或根施肥料,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杀虫杀菌效果。
其中:
双歧杆菌(拉丁学名:Bifidobacterium)作为最早定植于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无运动、过氧化氢酶阴性、厌氧或微需氧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阴道和口腔等生境中。
乳酸杆菌( 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是可使葡萄糖等糖类分解为乳酸的各种细菌的总称,它们能拮抗致病菌,这类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本发明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以从微生物中心或市场购买,要求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的纯菌种,为了使得菌种适应茶麸提取浓缩液,最好先进行驯化,所述的驯化菌种制备步骤如下:
①、将300~500克茶麸粉碎成粉,加入5000毫升的纯净水,煮沸10~15分钟,过滤得到滤液,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茶麸水①,备用;
②、取马铃薯淀粉150克,胰蛋白胨5克,糖蜜5克,琼脂15克,磷酸二氢钾3克,氯化钠5克,柠檬酸钠3克,加蒸馏水到500毫升,煮沸10~15分钟,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营养培养基②,备用;
③、将上述茶麸水①的和营养培养基②的各一份合并,分别接种10克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常温培养3~5天,观察没有杂菌出现,(检验分别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然后将两种培养基合并,再培养3~5天,检验为两种菌种的液体,得到符合要求的驯化菌种,密封在4~6℃的冰箱,备用。
④、将上述步骤③得到的驯化菌种接种到茶麸提取浓缩液中培养,得到生物农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一种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原料来源丰富且易得、无毒、无残留、无公害,使用该原料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制得的生物农药,原料简单,生产成本低,无毒无公害,对环境友好,适用范围广,所制得的生物农药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绿色友好的农药,还可促进作物生长,在5%的用药量下,抗病虫害有效率可达95%以上,病虫害不会产生抗药性。(长期多次多年使用都有效)。
2、本发明以茶麸为原料,真空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其中茶麸中含有的茶皂素可以预防病虫害,茶麸中还含有丰富的P、N、K、有机质和一定的铜、铁、锰等农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可以使土壤变得更为肥沃;其中添加了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这两种有益菌进行发酵,更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发酵以后的效果能够提高数倍。因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这两种有益菌无公害,加入这两种菌种进行发酵还可其发挥协同作用,可降解有机化肥、重金属等残留物质,提高对纤维素的分解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产品质量,经过这两种菌种发酵所制得的生物农药可增加农作物的抗逆性、抗病害,蔬菜或粮食作物喷药当天采摘,食用也不担心有害有毒。
3、本发明的生物农药还可加入桉油作为增效剂,桉油对害虫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又不易产生抗药性,通过加入桉油,可将本发明所制得的生物农药发挥最大的作用效果,使得药效增强,具有极高的灭虫率。
4、本发明的生物农药对蚜虫、蝴蝶幼虫、红蜘蛛等害虫的杀灭率非常高,对植物病害的白粉病、水稻纹枯病、煤烟病 (植物叶子上出现的褐斑病煤烟病病初叶片上出现暗褐色霉斑,逐渐扩大形成黑色煤烟状霉层。此病由蚜虫、介壳虫的排泄物引起细菌孳生而造成)、茉莉花白绢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蚜虫,蚜虫是最具危害的害虫之一,它们在取食汁液后产生大量的蜜露,引发“煤烟病”。同时,由于迁飞扩散寻找寄主植物时要反复转移尝食,所以可以传播许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危害;特别是豆角,当植株有蚜虫侵食以后,出现叶子卷缩,豆角变形扭曲,长不大,人们无法食用。本发明只要将在1~5%的用药量下喷施,3~5天即可将蚜虫杀灭,植株恢复健康。
6、蝴蝶幼虫,蝴蝶幼虫主要是靠吃植物的叶子吸取汁液为生,生命周期一般为几个月,其成长过程为卵→毛毛虫→蛹→蝴蝶。具体如下: 1、蝴蝶卵,蝴蝶的卵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上有蜡质壳,起到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蝴蝶将卵产于在植物叶面上,是为了以后出生的幼虫准备好食物。2、蝴蝶幼虫出生的幼虫,多为肉虫,少数为毛虫,形状各异。幼虫生长过程中,需要吃掉大量的绿叶,还要经过几次蜕皮,逐渐成熟。3、蝴蝶蛹幼虫成熟后会在隐蔽的地方,如叶子背面,用几条丝将自己固定住,然后化蛹。4、化蝶成虫蛹成熟后,蝴蝶会从蛹中破壳钻出,刚刚出蛹的蝴蝶需要时间让稚嫩的翅膀舒展变硬,之后就可以展翅飞翔。当蝴蝶幼虫在田地里蚕食植物时,会毁掉成片的植物,对植物的危害很大,有些蝴蝶幼虫(毛毛虫)自身还有毒素,被其蜇伤,皮肤会出现刺痛灼烧感,甚至皮肤溃烂;本发明对蝴蝶幼虫的杀灭率极其高,本发明只要将在1~5%的用药量下喷施,1~2天即可将蝴蝶幼虫杀灭,植株恢复健康。
7、木瓜白粉病,木瓜白粉病属于真菌危害,木瓜叶片受到白粉病危害,最初叶片上出现近圆形粉霉,白色,后粉霉逐渐扩大并互相连合为粉状斑块,叶面大部分或几乎全部为白色粉状物所覆盖,影响光合作用,被害幼叶变黄,甚者枯黄脱落;白粉虱为同翅目,粉虱科害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叶片被害后,出现褪绿、变黄、甚至枯死,排泄的粪便附着在叶片、果实表面,引发煤污病,造成叶片光合作用降低,果实品质下降;白粉虱在危害叶片的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造成更严重的危害。通过实验证明,本发明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可杀死以上危害木瓜的害虫和木瓜白粉病,5%的用药量杀虫杀菌率可达到95%以上,且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木瓜白粉病,对其它白粉病害也具有极好的杀菌效果。
8、茉莉花白绢病,茉莉花白绢病多在茎基部发生,感病植株变褐腐烂,病部皮层易剥落,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后期,病部生出油菜籽状的菌核。病原菌在土中或病残体上以菌核或菌丝体越冬。每年5至6月和8至9月雨水多时,易发生重复侵染。过去的解决方法:病初用70%五氯硝基苯药土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或喷施1%波尔多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可湿性退菌特药土进行防治。发病较重时,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本发明只要在茉莉花白绢病初期,使用1~5%的用药量下喷施,3~5天即可将茉莉花白绢病去除,植株恢复健康。比起化学农药安全,效果也更好。
9、红蜘蛛,红蜘蛛是很多植物的主要虫害,危害顶梢嫩叶,要注意及时防治。 目前公布的防治方法是有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50%溴螨乳油2000~3000倍液;20%甲脒乳油1000~2000倍液,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本发明只要将在1~5%的用药量下喷施,3~5天即可将红蜘蛛杀灭,植株很快恢复健康。比起化学农药安全,效果也更好。
10、本发明的生物农药对许多植物病害如白粉病、霜霉病、白斑病、纹枯病等的防治率十分有效,对很多昆虫幼虫如蝴蝶幼虫(包括地老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杀灭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经过试验,发现对一些益虫,比如桑蚕、蜜蜂也有杀灭作用,所以建议不要喷施桑叶,在一些在植物开花期间,蜜蜂授粉阶段不要使用。
11、本发明步骤(2)所过滤出来的滤渣进一步加3~5倍的清水浸泡3天以上后作为农作物叶面喷施剂喷施或根施肥料,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杀虫杀菌效果,本发明的叶面喷施剂,这也是综合利用的所有的废水废渣的环境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未使用农药的豆角植株,豆角叶子上长满蚜虫;
图2是在豆角植株上洒上本发明制得的生物农药的第三天,蚜虫全部消失;
图3是未使用本发明的黄豆植株,叶子被地老虎所吃,已经有枯萎(病害)的迹象,且有很多烂叶;
图4是在黄豆植株上洒上本发明制得的生物农药的第3天,黄豆叶上长了很多新芽,叶子也变得更为嫩绿,长势更加茂盛;
图5是患有白粉病的木瓜叶子,叶子上布满了白色的粉末;
图6是在患有白粉病的木瓜植株上洒上本发明制得的生物农药以后,白粉病消失;
图7是患有白绢病的茉莉花;
图8是在患有初期白绢病的茉莉花使用本发明的生物农药以后,茉莉花白绢病消失,茉莉花长势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详细的介绍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以茶麸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取60kg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12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5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70℃,真空度-0.07MPa,沸腾时间2h;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70℃,真空度-0.07MPa,沸腾时间2h,浓缩至比重为1.15,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1%的乳酸杆驯化菌种和1%的双歧杆驯化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20℃、厌氧、发酵时间10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5,即得生物农药。
步骤(2)所过滤出来的滤渣进一步加3倍的清水浸泡3天以上后作为农作物叶面喷施剂或根施肥料,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杀虫杀菌效果。
步骤(4)所述的驯化菌种的制备(驯化方式)的步骤如下:
①、将500克茶麸粉碎成粉,加入5000毫升的纯净水,煮沸15分钟,过滤得到滤液,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茶麸水①,备用;
②、取马铃薯淀粉150克,胰蛋白胨5克,糖蜜5克,琼脂15克,磷酸二氢钾3克,氯化钠5克,柠檬酸钠3克,加蒸馏水到500毫升,煮沸15分钟,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营养培养基②,备用;
③、将上述茶麸水①的和营养培养基②的各一份合并,分别接种10克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常温培养5天,观察没有杂菌出现,(检验分别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然后将两种培养基合并,再培养3天,检验为两种菌种的液体,得到符合要求的驯化菌种,密封在4℃的冰箱,备用。
实施例2
(1)取50kg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8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55℃,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75℃,真空度-0.06MPa,沸腾时间1h;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75℃,真空度-0.06MPa,沸腾时间1h,浓缩至比重为1.13,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从微生物中心购买的1%的乳酸杆菌种和1%的双歧杆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30℃、厌氧、发酵时间8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3,即得生物农药。
步骤(2)所过滤出来的滤渣进一步加5倍的清水浸泡3天以上后作为农作物叶面喷施剂或根施肥料,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杀虫杀菌效果。
实施例3
(1)取40kg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10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6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浓缩至比重为1.10,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1%的乳酸杆驯化菌种和1%的双歧杆驯化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40℃、厌氧、发酵时间5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即得生物农药。
步骤(4)所述的驯化菌种的制备(驯化方式)的步骤如下:
①、将400克茶麸粉碎成粉,加入5000毫升的纯净水,煮沸10分钟,过滤得到滤液,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茶麸水①,备用;
②、取马铃薯淀粉150克,胰蛋白胨5克,糖蜜5克,琼脂15克,磷酸二氢钾3克,氯化钠5克,柠檬酸钠3克,加蒸馏水到500毫升,煮沸10分钟,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营养培养基②,备用;
③、将上述茶麸水①的和营养培养基②的各一份合并,分别接种10克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常温培养4天,观察没有杂菌出现,(检验分别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然后将两种培养基合并,再培养5天,检验为两种菌种的液体,得到符合要求的驯化菌种,密封在5℃的冰箱,备用。
实施例4
(1)取40kg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10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6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浓缩至比重为1.10,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1%的乳酸杆驯化菌种和1%的双歧杆驯化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40℃、厌氧、发酵时间5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即得生物农药。
步骤(4)所述的驯化菌种的制备(驯化方式)的步骤如下:
①、将400克茶麸粉碎成粉,加入5000毫升的纯净水,煮沸10分钟,过滤得到滤液,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茶麸水①,备用;
②、取马铃薯淀粉150克,胰蛋白胨5克,糖蜜5克,琼脂15克,磷酸二氢钾3克,氯化钠5克,柠檬酸钠3克,加蒸馏水到500毫升,煮沸10分钟,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营养培养基②,备用;
③、将上述茶麸水①的和营养培养基②的各一份合并,分别接种10克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常温培养4天,观察没有杂菌出现,(检验分别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然后将两种培养基合并,再培养5天,检验为两种菌种的液体,得到符合要求的驯化菌种,密封在5℃的冰箱,备用。
上述制得的生物农药里加入桉油作为增效剂,加入量的重量比:发酵液:桉油=100:3,可提高药效;所述的桉油是从蓝桉、互叶白千层、柠檬桉或速生桉的枝叶经蒸馏而得,桉油的含水率低于30%。
实施例5
按实施例1所制得的生物农药中进一步加入桉油作为增效剂,加入量的重量比:发酵液:桉油=100:0.5,可提高药效;所述的桉油是从蓝桉、互叶白千层、柠檬桉或速生桉的枝叶经蒸馏而得,桉油的含水率低于30%。
实施例6
按实施例2所制得的生物农药中进一步加入桉油作为增效剂,加入量的重量比:发酵液:桉油=100:2,可提高药效;所述的桉油是从蓝桉、互叶白千层、柠檬桉或速生桉的枝叶经蒸馏而得,桉油的含水率低于30%。
对比实施例1
(1)取40kg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10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6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浓缩至比重为1.10,得到浓缩液;
(5)用200目滤网过滤,得到以茶麸为原料,但未经过发酵的生物农药。
对比实施例2
(1)取40kg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10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6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浓缩至比重为1.10,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1%的乳酸杆驯化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40℃、厌氧、发酵时间5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得到以茶麸为原料,只加入乳酸杆菌进行发酵的生物农药。
步骤(4)所述的驯化菌种的制备(驯化方式)的步骤如下:
①、将200克茶麸粉碎成粉,加入2500毫升的纯净水,煮沸10分钟,过滤得到滤液,冷却到常温,得到茶麸水①,备用;
②、取马铃薯淀粉75克,胰蛋白胨2.5克,糖蜜2.5克,琼脂7.5克,磷酸二氢钾1.5克,氯化钠2.5克,柠檬酸钠1.5克,加蒸馏水到250毫升,煮沸10分钟,冷却到常温,得到营养培养基②,备用;
③、将上述茶麸水①的和营养培养基②合并,接种10克的乳酸杆菌,常温培养4天,观察没有杂菌出现,(检验出只有乳酸杆菌),得到符合要求的驯化菌种,密封在5℃的冰箱,备用。
对比实施例3
(1)取40kg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10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6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80℃,真空度-0.05MPa,沸腾时间1h,浓缩至比重为1.10,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1%的双歧杆菌驯化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40℃、厌氧、发酵时间5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得到以茶麸为原料,只加入双歧杆菌进行发酵的生物农药。
①、将200克茶麸粉碎成粉,加入2500毫升的纯净水,煮沸10分钟,过滤得到滤液,冷却到常温,得到茶麸水①,备用;
②、取马铃薯淀粉75克,胰蛋白胨2.5克,糖蜜2.5克,琼脂7.5克,磷酸二氢钾1.5克,氯化钠2.5克,柠檬酸钠1.5克,加蒸馏水到250毫升,煮沸10分钟,冷却到常温,得到营养培养基②,备用;
③、将上述茶麸水①的和营养培养基②合并,接种10克的双歧杆菌,常温培养4天,观察没有杂菌出现,(检验出只有双歧杆菌),得到符合要求的驯化菌种,密封在5℃的冰箱,备用。
为了验证本发明以茶麸为原料,经过提取、微生物发酵而得的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本申请人使用实施例3(未加桉油)和实施例4(加入桉油),以及对比实施例1(未加入菌种进行发酵)、对比实施例2(只加入乳酸杆菌菌种进行发酵)、对比实施例3(只加入双歧杆菌菌种进行发酵)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下:
Figure 413647DEST_PATH_IMAGE002
由上述可见,加入桉油的生物农药的杀虫性能优于未加桉油的生物农药,其中未经菌种发酵的生物农药的效果最差,而经过两种菌种发酵的生物农药要优于只用一种菌种发酵的生物农药,可见本发明以茶麸为原料,添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进行发酵,再加入桉油为增效剂所得到的生物农药,其效果是最优的,具有极好的杀虫率。
应用实施例
本发明生物农药经过豆角蚜虫、木瓜白粉病、蝴蝶幼虫、茉莉花白绢病、木瓜白粉虱药效试验,按不同质量比用水溶解后采用喷雾器均匀喷雾,喷药后24h观察药效,病虫害防治有效率如下: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从上述试验发现,本发明生物农药在1%的用药量下有一定的效果,在2%的用药量下药效显著但不灭绝,在5%的用药量下试验效果最佳,试验期间对豆角、木瓜、茉莉花安全无害,长势更加茂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做的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以茶麸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取茶麸,粉碎成粉,按重量比加入8~12倍量的饮用水,加热到50~60℃,充分进行搅拌、溶解成浆状,然后真空提取;
(2)待提取完后,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滤液;
(3)将所得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1.15,得到浓缩液;
(4)将所得的浓缩液冷却至常温后放入发酵罐,按重量比加入1%的乳酸杆菌种和1%的双歧杆菌种,要求菌种有效活菌数(cfu)大于1亿/g,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温度:20~40℃、厌氧、发酵时间5~10天;
(5)发酵完全后,用200目滤网过滤,将得到的滤液再次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10~1.15,即得生物农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往制得的生物农药发酵液里加入桉油作为增效剂,加入量的重量比:发酵液:桉油=100:0.5~3,可提高药效;所述的桉油是从蓝桉、互叶白千层、柠檬桉或速生桉的枝叶经蒸馏而得,桉油的含水率低于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茶麸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空提取条件为温度70~80℃,真空度-0.05~-0.08MPa,沸腾时间1~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和步骤(5)中,滤液进行真空低温浓缩条件为:温度70~80℃,真空度-0.05~-0.08MPa,沸腾时间1~2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过滤出来的滤渣进一步加3~5倍的清水浸泡3天以上后作为农作物叶面喷施剂或根施肥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菌种采用直接购买的纯菌种或者经过驯化菌种,所述的驯化菌种制备步骤如下:
①、将300~500克茶麸粉碎成粉,加入5000毫升的纯净水,煮沸10~15分钟,过滤得到滤液,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茶麸水①,备用;
②、取马铃薯淀粉150克,胰蛋白胨5克,糖蜜5克,琼脂15克,磷酸二氢钾3克,氯化钠5克,柠檬酸钠3克,加蒸馏水到500毫升,煮沸10~15分钟,冷却到常温,分成两份,得到营养培养基②,备用;
③、将上述茶麸水①的和营养培养基②的各一份合并,分别接种10克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常温培养3~5天,观察没有杂菌出现,检验分别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然后将两种培养基合并,再培养3~5天,检验为两种菌种的液体,得到符合要求的驯化菌种,密封在4~6℃的冰箱,备用。
7.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茶麸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农药在防治农作物蚜虫、红蜘蛛、蝴蝶幼虫、白斑病、白粉病、水稻纹枯病、煤烟病和茉莉花白绢病方面的应用。
CN202210644289.5A 2022-06-09 2022-06-09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48859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4289.5A CN114885963A (zh) 2022-06-09 2022-06-09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4289.5A CN114885963A (zh) 2022-06-09 2022-06-09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5963A true CN114885963A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28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44289.5A Pending CN114885963A (zh) 2022-06-09 2022-06-09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85963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8268A1 (en) * 2005-07-13 2007-01-18 Dictuc S.A. Method and a composition based on quinoa saponins (chenopodium quinoa) intended for the control of aquatic fresh water snails
EP1867230A2 (en) * 2006-05-29 2007-12-19 Nor-Natur ApS A natural product having a fungus inhibiting effect on specific fungal pathogens and a growth promoting effect for improving plant production
CN102154427A (zh) * 2010-11-23 2011-08-17 安徽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取茶皂素的方法
CN104031109A (zh) * 2014-05-29 2014-09-10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一种微生物发酵纯化茶皂素的方法
CN104529573A (zh) * 2014-12-30 2015-04-22 北海万物盛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废弃物制作的多功效酵素肥
CN106007972A (zh) * 2016-05-24 2016-10-12 南宁圣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茶麸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06564A (zh) * 2016-06-29 2016-11-16 广西东亚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原生态植物有机杀虫剂
CN109121520A (zh) * 2017-06-16 2019-01-04 缪回春 生态循环农业耕作方法
CN109266455A (zh) * 2018-10-23 2019-01-25 广东举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茶枯粉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8268A1 (en) * 2005-07-13 2007-01-18 Dictuc S.A. Method and a composition based on quinoa saponins (chenopodium quinoa) intended for the control of aquatic fresh water snails
EP1867230A2 (en) * 2006-05-29 2007-12-19 Nor-Natur ApS A natural product having a fungus inhibiting effect on specific fungal pathogens and a growth promoting effect for improving plant production
CN102154427A (zh) * 2010-11-23 2011-08-17 安徽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取茶皂素的方法
CN104031109A (zh) * 2014-05-29 2014-09-10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一种微生物发酵纯化茶皂素的方法
CN104529573A (zh) * 2014-12-30 2015-04-22 北海万物盛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废弃物制作的多功效酵素肥
CN106007972A (zh) * 2016-05-24 2016-10-12 南宁圣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茶麸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06564A (zh) * 2016-06-29 2016-11-16 广西东亚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原生态植物有机杀虫剂
CN109121520A (zh) * 2017-06-16 2019-01-04 缪回春 生态循环农业耕作方法
CN109266455A (zh) * 2018-10-23 2019-01-25 广东举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茶枯粉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植保员手册编绘组 编: "《绿色农药与化肥中间体》", vol. 1,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pages: 112 - 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14815A1 (en) Biocontrol strain for cucumber and watermelon continuous cropping wilt diseases and microbial organic fertilizer thereof
CN107337550A (zh) 一种驱虫型火龙果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9624A (zh) 一种植物源中草药生物叶面肥及制备方法
CN101270012B (zh) 新型微生物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KR102222811B1 (ko) 사료 및 비료용 첨가제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753516A (zh) 一种白术和黄豆间作的生态栽培方法
CN104016745A (zh) 具有防除芦蒿连作障碍功效的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96671A (zh) 一种果树生物杀虫专用肥及其生产方法
CN108575456B (zh) 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7125195A (zh) 一种富硒鸡果园散养方法
CN104876752A (zh) 一种花椰菜专用药肥的制备方法
CN105060959A (zh) 一种主要针对根线虫的生物有机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56112A (zh) 一种水稻专用肥料
CN108328716A (zh) 一种治理养殖虾蟹水体方法
CN107098745A (zh) 一种园艺浓缩液体肥料的制备方法
CN106518312A (zh) 有机茶树种植的滴灌水肥的制作方法
CN112830852A (zh) 一种具有驱虫作用的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09608269A (zh) 一种水稻专用生态菌肥及其生产方法
CN105693421A (zh) 一种无公害草莓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72591B (zh) 一种生态杀虫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85963A (zh) 以茶麸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273463B (zh) 一种白术与花生轮作的生态栽培方法
CN108002877A (zh) 一种利用艾渣栽培平菇的培养基及其栽培方法
CN106922460A (zh) 一种以鸡养茶的方法
CN106417400A (zh) 一种林田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