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3682A -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83682A
CN114883682A CN202110163116.7A CN202110163116A CN114883682A CN 114883682 A CN114883682 A CN 114883682A CN 202110163116 A CN202110163116 A CN 202110163116A CN 114883682 A CN114883682 A CN 114883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exchange
assembly
gas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631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6311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836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83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36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9Fluids undergoing a liquid-gas phase change or transition, e.g. evaporation or conden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装置以及热管理系统,换热装置包括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第一连接块以及换热组件,节流组件通过第一连接块与气液分离组件连接,气液分离组件与换热组件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包括流通腔,节流组件具有第一口,气液分离组件包括与第一连接块为一体结构的壳体,气液分离组件具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换热组件的连通通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口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块的流通腔与第一进口连通,第一出口与第一端口连通,第二出口与第二端口连通,换热装置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一连接口位于第一连接块、节流组件的其中一者;这样换热装置的结构相对简单且紧凑,能够提高换热装置的集成化程度。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车辆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电池温度升高不利于电池的使用且容易降低电池的寿命,系统中会设置换热装置以对电池进行冷却。
通常换热装置的各部件通过管路连接,这样会造成换热装置的管路较多,结构相对庞大且复杂,集成化程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换热装置的结构相对简单且紧凑,能够提高换热装置的集成化程度。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第一连接块以及换热组件,所述节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气液分离组件连接,所述气液分离组件与所述换热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具有流通腔,所述节流组件具有第一口,所述气液分离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块为一体结构,所述气液分离组件具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流通腔连通,液相工作介质能够自所述第一出口离开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内腔,气相工作介质能够自所述第二出口离开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内腔,所述换热组件具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块的流通腔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具有能够使工作介质流入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所述节流组件的其中一者。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以上所述的换热装置,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出口和所述换热组件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换热装置包括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第一连接块以及换热组件,其中,节流组件和气液分离组件均与第一连接块连接,气液分离组件与换热组件连接,且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进口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块的流通腔与节流组件的第一口连通,换热装置的第一连接口位于第一连接块和节流组件的其中一者,使得进入换热装置的工作介质能够流过第一连接口、第一口、第一连接块的流通腔进入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进口,然后从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出口进入换热组件,以使换热组件对电池等发热源进行换热,这样,可以相对减少气液分离组件、节流组件以及换热组件之间的管路,有利于简化换热装置,能够提高换热装置的集成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与以及第一连接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与以及第一连接块的装配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组件的壳体和第一连接块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与以及第一连接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供的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与以及第一连接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供的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与以及第一连接块的装配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第三连接块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第三连接块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在第三个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1,包括压缩机201、冷凝器202以及换热装置100,换热装置100包括节流组件10、气液分离组件20和换热组件70,节流组件10能够对进入换热装置100中的工作介质进行节流使得排出节流组件10的工作介质处于气液两相状态,气液分离组件20能够将进入气液分离组件20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工作介质分离出气相工作介质和液相工作介质,液相工作介质进入换热组件70内,以使换热组件70对电池等发热源进行热交换;换热装置100具有第一连接口E1和第二连接口E2,工作介质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口E1流入换热装置100,并通过第二连接口E2排出换热装置100,其中,压缩机201的出口与冷凝器202的进口连通,冷凝器202的出口与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连接口E1连通,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连接口E2与压缩机201的进口连通。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制冷剂等工作介质能够在上述的热管理系统1中进行循环,通过换热装置100对电池等发热源制冷。发热源可以为电动车辆上的电池,工作介质可以为制冷剂,本文以下内容中以发热源为电池、工作介质为制冷剂(冷媒)进行描述。
当本发明的热管理系统1在电池制冷模式时,压缩机201能够将制冷剂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状态的气相制冷剂,向冷凝器202中排出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冷凝器202使在压缩机201中被压缩的过热状态的气相制冷剂气体向外界大气放热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液化),液化后的制冷剂流通至节流组件10,节流组件10使高压的液相制冷剂膨胀,此时制冷剂处于气液两相区,节流组件10排出的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组件20中,经由气液分离组件20分离出气相的制冷剂和液相的制冷剂,气相的制冷剂流向压缩机,液相的制冷剂流通至换热组件70中,在经过换热组件70与发热源的换热后从换热组件70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可选地,换热组件100可以为直冷板,直冷板与电池等发热源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对发热源制冷。可选地,冷凝器202可以包括供制冷剂流通的通道以及散热片,散热片能够增强制冷剂与冷凝器202周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换热组件100中排出的制冷剂能够进入压缩机201中,以使制冷剂在热管理系统中循环。
当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应用于车辆时,热管理系统1还可以包括空调换热器204和调节阀203,空调换热器204能够对乘客舱制冷或制热,调节阀203和空调换热器204形成的制冷剂通路与换热装置100形成的制冷剂通路并联,即从冷凝器202的出口排出的工作介质分为两路,其中一路工作介质流向换热装置100形成的制冷剂通路内,另一路工作介质流向空调换热器204和调节阀203形成的制冷剂通路内,对于图1示出的热管理系统1能够实现换热装置100对电池的制冷、空调换热器204对乘客舱的制冷。
为了简化热管理系统1的结构,提高热管理系统1的集成化程度,如图2至图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100,该换热装置100包括节流组件10、气液分离组件20、第一连接块30以及换热组件70。节流组件10和气液分离组件20均与第一连接块30连接,此时节流组件10可通过第一连接块30与气液分离组件20连接,气液分离组件20与换热组件70固定连接,其中,气液分离组件20包括壳体21,第一连接块30与壳体21为一体结构,在具体实施时,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可以与第一连接块30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气液分离组件20可以与换热组件70固定且密封连接。具体地,当第一连接块30与壳体21一体成型时,第一连接块30和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均可以与换热组件70固定连接,当第一连接块30与壳体21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时,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与换热组件70固定连接,或者第一连接块30和壳体21均与换热组件70固定连接。为实现换热组件70与气液分离组件20之间的密封,换热组件70可以与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可以通过钎焊工艺固定,也可以在换热组件70和气液分离组件20设置密封垫,并通过紧固件将二者装配固定。
如图4至图10,第一连接块30包括流通腔,工作介质能在流通腔内流通,节流组件10包括第一口11,气液分离组件20包括第一进口22、第一出口23和第二出口24,第一进口22、第一出口23和第二出口24与第一连接块30的流通腔连通,从节流组件10排出的气液两相的工作介质经第一进口22进入气液分离组件的内腔,液相工作介质经过第一出口23离开气液分离组件的内腔,气相工作介质经过第二出口24离开气液分离组件的内腔。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进口22、第一出口23和第二出口24可以位于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上,或者也可以位于与壳体21组装的结构件上,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定。换热组件70具有连通通道,该连通通道具有第一端口E3和第二端口E4,第一连接块30包括第二腔32,节流组件10的第一口11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块30的第二腔32与第一进口22连通,以使从节流组件10的第一口11流出的工作介质能够通过第一进口22流至气液分离组件20的内腔;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一出口23与换热组件70的第一端口E3连通,以使从第一出口23排出的液相工作介质通过第一端口E3进入换热组件70内部;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二出口24和第二端口E4均与压缩机201的进口连通;当然经过第二出口24的工作介质和经过第二端口E4的工作介质也可以交汇后与压缩机201的进口连通;使得从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二出口24排出的气相工作介质和换热装置100的第二端口E4排出的工作介质能够合流,流入压缩机201内。为进一步减少换热装置100中的管路,提高换热装置100的集成化程度,可选地,第一连接口E1可以位于第一连接块30、节流组件10的其中一者。
如图2、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口E1位于第一连接块30,第一连接块30具有第一腔31、第二腔32和安装腔33,第一腔31的一端成形有第一连接口E1或者第一腔31与第一连接口E1连通,第一腔31与安装腔33连通,且第一腔31的延伸方向与安装腔33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腔31与安装腔33相交于连接端口,该连接端口与节流组件10的第一口11连通,节流组件10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33,第一连接块30的第二腔32与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一进口22连通,在设定模式下,第一腔31能够通过第一口11与第二腔32的一端连通,第二腔32的另一端与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一进口22连通;此时,第一连接块30的流通腔包括第二腔32,还可以包括第一腔31。如图6,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可以与第一连接块30一体成型,此时的壳体21为第一连接块30的一部分,或者第一连接块30为壳体31的一部分;或者壳体21可以与第一连接块30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壳体21具有容纳腔27,第一进口22与容纳腔27连通,此时第一连接块30的外表面的部分形成容纳腔27的壁面。
基于此,当工作介质从冷凝器202出口排出后,经由第一连接口E1进入第一连接块30的第一腔31,之后经过第一腔31与安装腔33的连接端口以及第一口11,进入第二腔32内,之后经过第二腔32流通至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一进口22,能够省略气液分离组件20和节流组件10之间的管路,从而使换热装置100的结构简单紧凑,提高换热装置100的集成化程度。
进一步参阅图6和图7,节流组件10包括节流阀,节流阀包括第一阀芯12,第一阀芯1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接块30的安装腔33内,此时第一连接块30可以作为节流阀的阀体。或者,节流阀还可以包括阀体,第一阀芯12的至少部分位于阀体内,为便于实现节流阀与第一连接块30固定且密封连接,第一连接块30的安装腔33的一侧可以包括第一插口端,节流阀具有与第一插口端匹配的第一插件,第一插件与第一插口端能够嵌套配合以实现第一连接块30和节流阀的密封连接,或者第一连接块30包括第一插件,节流阀具有与第一插件匹配的第一插口端,节流阀与第一连接块30通过第一插件与第一插口端嵌套配合,便于实现节流阀和第一连接块30的连接和密封。参见图6,节流阀还包括驱动部13,驱动部13能够使得第一阀芯12朝向或远离第一口11运动从而对进入第二腔32的流体进行节流,具体地,第一阀芯12包括阀针121、螺母组件以及丝杆,螺母组件上设置的螺纹与丝杠上的螺纹相配合,驱动部13驱动丝杠转动过程中,使得螺母组件和丝杠之间产生直线位移,进而使螺母组件带动阀针121在向靠近或远离第一口11的方向运动,在第一阀芯12在靠近或远离第一口11的过程中,流体在第一口11处的流通截面积会发生变化,进而能够在第一口11形成节流,即第一口11的开度会发生变化进而在第一口11进行节流。可选地,该节流阀可以为电子膨胀阀(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EXV)。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实现节流组件10的节流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流组件10包括节流管14,沿节流管14的延伸方向,节流管14的内腔的管径不同,第一连接口E1成形于节流管14并位于节流管14的一端,第一口11位于节流管14的内腔,可选地,第一口11可以位于节流管14的另一端。如图9和图10,节流管14可以为毛细管,该节流管14可以为螺旋状或者其他形状,当节流组件10包括节流管14时,通过节流管14的内腔的管径变化能够对流通于节流组件10中的工作介质进行节流。在图10中,第一连接块30具有内腔,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具有导通腔211,导通腔211可以位于壳体21的侧壁上,导通腔211与第一连接块30的内腔连通,导通腔211的一端形成第一进口22或者导通腔211的一端与第一进口22连通。
请进一步参阅图6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组件20包括沿气液分离组件20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套筒25和挡板26,气液分离组件20的壳体21具有容纳腔27,套筒25和挡板26位于容纳腔27,沿气液分离组件20的高度方向,套筒25在挡板26上的正投影位于挡板26的内部,挡板26的外周面与壳体21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套筒25具有沿轴向贯穿套筒25的孔道251,孔道251一端与第二出口24连通或者孔道251的一端形成第二出口24,孔道251的另一端与容纳腔27连通,沿气液分离组件20的高度方向,孔道251与容纳腔27连通接口位于第一出口23和第一进口22之间,挡板26位于套筒25和第一出口23之间。如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组件20工作时,从第一进口22进入气液两相的工作介质的速度较大,会沿套筒25的外表面和壳体21之间的间隙向下运动,由于气相工作介质和液相工作介质的密度不同,在运动过程中,气相工作介质和液相工作介质逐渐分离,气相工作介质沿着孔道251向第二出口24运动并经由第二出口24排出,液相工作介质从挡板26和壳体21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流至第一出口2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组件20的结构简单紧凑,能够减小换热装置100的占用空间。
如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组件20还包括与挡板26固定连接的连接件28,其中,挡板26可以与连接件28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焊接工艺焊接在一起,或者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将连接件28与挡板固定,连接件28远离挡板26的端部包括限位部,壳体21包括配合部,限位部可以套设至配合部内并与配合部过盈配合,以实现连接件28与壳体21的固定限位,从而实现挡板26的固定。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连接块40,第二连接块40与换热组件70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块40与换热组件70密封连接;换热装置100还具有连接管60,连接管60与第一连接块30和第二连接块40连接,第二连接口E2位于连接管60的一端,连接管60的内腔分别与第二连接口E2、第二出口24以及第二端口E4连通,使得从第二出口24排出的气相工作介质、从第二端口E4排出的工作介质能够经由连接管60的内腔汇聚并流向第二连接口E2,并从第二连接口E2排出。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连接管60与第二出口24以及第二端口E4稳定连通,可以在气液分离组件20与连接管60之间、第二连接块40与连接管60之间设置连接结构,提高连接管60与气液分离组件20以及第二连接块40的连接强度。
或者,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三连接块50和连接管60,第三连接块50与换热组件70密封连接,第三连接块50包括第一接口51、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第一接口51通过连接管60的内腔与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二出口24连通,第二接口52与换热组件70的第二端口E4邻近且连通;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连接口E2位于第三连接块50且与第三接口53连通,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二连接口E2可以为第三连接块50的第三接口5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第三连接块50包括第一凸起部,第二接口52位于第一凸起部,换热组件70包括与第一凸起部位置对应的第二凹部,第二端口E4位于第二凹部,第一凸起部套设于第二凹部的内表面,从而增加第三连接块50与换热组件7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增加第三连接块50和换热组件70之间的密封性能。或者如图4,第三连接块50包括第一凸起部,第二接口52位于第一凸起部,换热组件70包括与第一凸起部位置对应的第二凸起部,该第二凸起部由换热板71的外表面向背离流道板72的方向延伸,第二端口E4位于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套设于第二凸起部的内表面。
为实现换热组件70对电池等发热源的换热,请进一步参阅图2、图3、图14和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70包括相对设置且密封连接的换热板71和流道板72,换热板71和流道板72之间形成制冷剂传输通路73,制冷剂传输通路73包括第一接口段731、第二接口段732以及连通第一接口段731和第二接口段732的连接段733,第一端口E3位于第一接口段731和第二接口段732的其中一者,第二端口E4位于第一接口段731和第二接口段732的另一者,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端口E3位于第一接口段731,第二端口E4位于第二接口段732,换热板71包括第一凹槽711,第一凹槽711与第一接口段731和/或第二接口段732的位置对应,此时的第一接口段731包括部分第一凹槽711的槽腔,和/或第二接口段732包括部分第一凹槽711的槽腔,流道板72包括第二凹槽721,第二凹槽721与第一接口段731和第二接口段732的位置对应,此时的第一接口段731包括部分第二凹槽721的槽腔,第二接口段732包括部分第二凹槽721的槽腔。可选地,当第一接口段731包括部分第一凹槽711的槽腔以及部分第二凹槽721的槽腔时,如图15所示,第一凹槽711与对应的第二凹槽721相对设置且各自对应的槽腔连通。
在具体实施时,换热板71在对应于第一接口段731和第二接口段732的位置处均设置第一凹槽711,该第一凹槽711与流道板72上的第二凹槽721相对设置且各自对应的槽腔连通,此时可以增加工作介质的流通面积,减小流阻。可以理解的是,当换热板7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711时,在对电池制冷时,可以使电池避让第一凹槽711设置,以使电池与换热板71较好地接触。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0和热管理系统1,换热装置100包括节流组件10、气液分离组件20、第一连接块30以及换热组件70,其中节流组件10通过第一连接块30与气液分离组件20连通,气液分离组件20与换热组件70连通,且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一进口22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块30的流通腔与节流组件10的第一口11连通,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连接口E1位于第一连接块30和节流组件10的其中一者,使得进入换热装置100的工作介质能够流过第一连接口E1、第一口11、第一连接块30的流通腔进入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一进口22,然后从气液分离组件20的第一出口23进入换热组件70,以使换热组件70对电池等发热源进行换热,例如对电池进行冷却,这样,可以相对减少气液分离组件20、节流组件10以及换热组件70之间的管路,有利于简化换热装置100,能够提高换热装置100的集成化程度,便于推广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节流组件、气液分离组件、第一连接块以及换热组件,所述节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气液分离组件连接,所述气液分离组件与所述换热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块具有流通腔,所述节流组件具有第一口,所述气液分离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块为一体结构,所述气液分离组件具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流通腔连通,液相工作介质能够自所述第一出口离开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内腔,气相工作介质能够自所述第二出口离开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内腔,所述换热组件具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块的流通腔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具有能够使工作介质流入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所述节流组件的其中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流通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连接块还具有安装腔,所述第一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一腔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腔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腔的延伸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安装腔相交于连接端口,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
所述节流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所述节流组件的第一口与所述连接端口连通,在设定模式下,所述第一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组件包括节流阀,所述节流阀包括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能够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口的方向运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口的流通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组件包括节流管,沿所述节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节流管的内腔的管径不同,
所述第一连接口成形于所述节流管并位于所述节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口位于所述节流管的内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组件包括沿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套筒和挡板,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套筒和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沿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轴向,所述套筒在所述挡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挡板的内部,
所述套筒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套筒的孔道,所述孔道与第二出口连通或者所述孔道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出口,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套筒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
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连接管和能够使工作介质流出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位于所述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连接,且所述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出口以及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块和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块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块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换热组件的第二端口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能够使工作介质流出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块且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密封连接的换热板和流道板,所述换热板和所述流道板之间形成制冷剂传输通路,所述制冷剂传输通路包括第一接口段和第二接口段,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段和所述第二接口段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段和所述第二接口段的另一者,
所述换热板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接口段包括部分所述第一凹槽的槽腔,和/或所述第二接口段包括部分所述第一凹槽的槽腔,
所述流道板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接口段包括部分所述第二凹槽的槽腔,和/或所述第二接口段包括部分所述第二凹槽的槽腔。
9.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出口和所述换热组件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应用于车辆,所述换热装置能够调控车辆电池的温度;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调节阀和空调换热器,所述调节阀与所述空调换热器形成的工作介质通路与所述换热装置形成的工作介质通路并联。
CN202110163116.7A 2021-02-05 2021-02-05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48836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3116.7A CN114883682A (zh) 2021-02-05 2021-02-05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3116.7A CN114883682A (zh) 2021-02-05 2021-02-05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3682A true CN114883682A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67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63116.7A Pending CN114883682A (zh) 2021-02-05 2021-02-05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836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0459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an allocation tube within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KR102087678B1 (ko) 열 전달 장치
US20230016310A1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expansion valves
CN114562832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US20240034126A1 (en)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
JP2012510600A (ja) コイル形熱交換器と、このコイル形熱交換器を備えている空調装置
CN113175768B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4883682A (zh) 换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
US20170234456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expansion valve body formed on inlet header thereof
CN109728379B (zh) 板组件、电池组件和电池换热系统
CN109728376B (zh) 板组件及电池组件
CN113266969A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113266970A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112229107B (zh) 气液分离器
JP2009257692A (ja) 二重管熱交換器
CN112229108A (zh) 气液分离器
CN113188272B (zh) 换热组件、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16159717U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系统
CN113280542B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109728377B (zh) 板组件、电池组件和电池换热系统
CN218764093U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制冷系统
US20230141796A1 (en)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Module for Vehicle
EP4235075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WO2005114083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9728378B (zh) 板组件、电池组件以及电池换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09

Assignee: Shaoxing Sanhua Automotive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9000029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228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