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78483A - 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78483A CN114878483A CN202110163739.4A CN202110163739A CN114878483A CN 114878483 A CN114878483 A CN 114878483A CN 202110163739 A CN202110163739 A CN 202110163739A CN 114878483 A CN114878483 A CN 1148784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entration
- curve
- value
- determining
- re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01N2021/0106—General arrangement of respective parts
- G01N2021/0112—Apparatus in one mechanical, optical or electronic bloc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样本分析方法包括: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其中,混合溶液由待检测样本溶液和试剂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和试剂溶液反应形成混合物,反应曲线表示混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根据真实浓度值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减小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样本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免疫血清学(凝集、沉淀等)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分子在液相的环境中,自由运动、互相碰撞从而完成其特异性结合的反应,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然后通过对结合物的检测进一步计算反应物的浓度。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最强的抗原-抗体反应。
HOOK效应通常是指在免疫标记测定方法中,由于标本中受检抗原的含量过高,过量抗原分别与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不再形成“夹心复合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将高浓度错误报告为低浓度,称为“钩状效应”,也称High Dose-HOOK或HD-HOOK。如何在检测中避免钩状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成为了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减小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其中,混合溶液由待检测样本溶液和试剂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和试剂溶液反应形成混合物,反应曲线表示混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钩状效应曲线表示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的对应关系;根据真实浓度值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
其中,方法还包括:获取多个定标样本溶液的浓度值;以及获取多个定标样本溶液分别与试剂溶液混合对应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根据多个定标浓度值和对应的特征参数,建立定标曲线。
其中,方法还包括:在多个定标样本溶液中,获取浓度值最大的目标样本溶液对应的目标反应曲线;确定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一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以及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其中,第二时刻大于第一时刻。
其中,方法还包括:获取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高浓度样本溶液的浓度值大于预设浓度值;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以及定标曲线,确定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建立钩状效应曲线。
其中,钩状效应曲线基于真实浓度值划分为多个浓度区间;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模型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包括:确定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浓度区间;在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浓度区间内,确定估计浓度值对应的真实浓度值。
其中,钩状效应曲线基于真实浓度值至少划分为第一浓度区间、第二浓度区间和第三浓度区间,第一浓度区间和第二浓度区间的分界点为预设浓度值对应的样本溶液对应的真实浓度值,第二浓度区间和第三浓度区间为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中,特征参数最大者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其中,第一浓度区间中对应的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相等。
其中,确定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浓度区间,包括:在ADt<thres_dbMax_AD且R<thres_dbMax_R时,确定反应曲线对应第一浓度区间;或在ADt≥thres_dbMax_AD且Saturation≥thres_S_Saturation时,确定反应曲线对应第二浓度区间;或在ADt≥thres_S_AD且Saturation<thres_S_Saturation时,确定反应曲线对应第三浓度区间;其中,ADt为待测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thres_dbMax_AD为目标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R为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特征参数,thres_dbMax_R为目标反应曲线对应的特征参数,Saturation为待测反应曲线的吸光度值达到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时所对应的时间,thres_S_Saturation为钩状效应曲线中峰值对应的反应曲线的吸光度值达到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时所对应的时间,thres_S_AD为钩状效应曲线中峰值对应的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样本分析装置,该样本分析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数据,以实现如上述的方法。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如上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方法包括: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其中,混合溶液由待检测样本溶液和试剂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和试剂溶液反应形成混合物,反应曲线表示混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钩状效应曲线表示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的对应关系;根据真实浓度值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通过上述方式,利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和钩状效应曲线,来进行浓度值的检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高浓度样本溶液检测出现钩状效应采用稀释法时,浪费试剂、降低检测效率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现有样本检测中吸光度和抗原增加量的曲线示意图;
图2是现有测量浓度和实际浓度的关系对应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定标曲线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目标样本溶液的目标反应曲线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钩状效应曲线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样本检测领域,免疫浊度的检测,常规方法包括散射免疫比浊法和透射免疫比浊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光源对抗原抗体的反应溶液(如待检测样本加试剂形成的混合溶液)进行照射,在反应杯的另一端使用接收器采集透射光或散射光并将其转化为信号值,进而根据该信号值随着反应时间得到的曲线,即可计算出抗原溶液的浓度。
然而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会受到抗原抗体浓度比例的限制,在恒定剂量的抗体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抗原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量会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到达峰值后,免疫复合物的量则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得到如图1所示的钟形曲线,也即是著名的海德堡曲线所表达的内容。
参阅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 of equivalence),也称为平衡区,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最多,也就是沉淀物最多,抗原抗体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的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区和抗原过剩区,在这两个范围内都会影响沉淀物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 phenomenon),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不论是在前带还是后带的区域内,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测出的实际抗原浓度如图2的虚曲线所示,导致出现错误的结果。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假阴性结果,测量出图2中实曲线的理想浓度,通常需在免疫比浊检测方法上,融入抗原过剩的检测功能,常规的有检测前预反应,反应末端加入与待测物质一致的抗原,或者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识别方法等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反应时间长,试剂消耗量大的缺点。
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31:获取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高浓度样本溶液的浓度值大于预设浓度值。
可以理解地,经过试验发现,高浓度的待检测样本在进行反应时,更容易发生钩状效应,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对高浓度样本的真实浓度值进行建模,形成钩状效应曲线,可以更好的对高浓度待检测样本进行准确的检测。
具体地,选择若干个高浓度的样本点b1、b2…bm、S、c1、c2…cn,其中,S为分界点,在一实施例中,该分界点为反应度最大的点。其中,反应度是用于衡量反应效率的一个特征参数,可以从反应曲线中确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度可以是反应速率。
步骤32: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以及定标曲线,确定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
其中,反应曲线是指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曲线,吸光度值是样本溶液(抗体溶液)与试剂溶液(抗原溶液)混合后反应,再利用光源照射反应池,并利用接收器接收散射/透射信号,进一步处理得到的。吸光度值可以反应出混合溶液中结合物的量,进一步可以计算出原样本溶液的浓度。
其中,特征参数是用于表示上述反应曲线的特征的一种参数,具体地,特征参数主要表示反应曲线对应的反应效率,例如反应速率。
其中,定标曲线是用于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的曲线,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定标曲线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得到:
获取多个定标样本溶液的浓度值;以及获取多个定标样本溶液分别与试剂溶液混合对应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根据多个定标浓度值和对应的特征参数,建立定标曲线。
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定标曲线的示意图,定标曲线的横坐标为估计浓度值,纵坐标为特征参数。
具体地,设定k个浓度点(a1、a2…ak)的定标样本溶液,分别将k个定标样本溶液分别与试剂溶液混合反应得到k个反应曲线,再分别从k个反应曲线中确定k个反应度,然后构建反应度与估计浓度的映射关系,即定标曲线。
可以理解地,在一实施例中,上述k个浓度点的选择可以小于上述步骤31中的预设浓度值。即a1、a2…ak和b1、b2…bm、S、c1、c2…cn构成三个区间。
可选地,在本步骤中,还可以进一步根据浓度值最高的定标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获得一些重要参数,以便后续进行进行样本检测时使用。具体地:
在多个定标样本溶液中,获取浓度值最大的目标样本溶液对应的目标反应曲线;确定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一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以及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其中,第二时刻大于第一时刻。
具体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目标样本溶液的目标反应曲线示意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吸光度值,具体地,确定t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thres_dbMax_AD,和T(T>t)时刻的吸光度值thres_dbMax_Saturation。
进一步,将上述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分别与试剂溶液混合反应,得到对应的反应曲线,并进一步得到每一个高浓度样本溶液对应的特征参数(反应度)。
由于上述的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的映射关系,进一步根据每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特征参数,即可以得到每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
步骤33: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建立钩状效应曲线。
可以理解地,结合上述步骤31和步骤32,分别得到了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就可以建立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在进一步的实施例,还可以将钩状效应曲线划分为多个区间,以便在对待检测样本溶液进行浓度检测时,根据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不同,利用不同的区间来进行检测。
如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钩状效应曲线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以三个区间为例:
第一区间:a1、a2…ak;
第二区间:b1、b2…bm;
第三区间:c1、c2…cn;
其中,第二区间和第三区间的分界点为S,S为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中反应度最大的样本对应的点。
可以理解地,上述的三个区间的划分仅仅是一种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反应特性划分为更多的区间,这里不作限定。
步骤34:利用定标曲线和钩状效应曲线对待检测样本溶液的浓度进行检测。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方法包括:获取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高浓度样本溶液的浓度值大于预设浓度值;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以及定标曲线,确定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建立钩状效应曲线;利用定标曲线和钩状效应曲线对待检测样本溶液的浓度进行检测。通过上述方式,利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和钩状效应曲线,来进行浓度值的检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高浓度样本溶液检测出现钩状效应采用稀释法时,浪费试剂、降低检测效率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
上述实施例主要是对钩状效应曲线的建立过程进行了介绍,下面对如果利用钩状效应区间进行检测样本溶液的浓度检测进行介绍。
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71: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
其中,混合溶液由待检测样本溶液和试剂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和试剂溶液反应形成混合物,反应曲线表示混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待检测样本溶液为抗体溶液,试剂溶液为抗原溶液,抗体溶液和抗原溶液混合后反应,生成免疫结合物,通过对混合溶液进行光源照射并采集反射/透射光,进行吸光度的检测,进一步对抗体溶液的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72:基于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
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定标曲线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方式建立。
步骤73: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
其中,钩状效应曲线表示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由于对钩状效应曲线划分了多个不同的区间,因此,可以先根据反应曲线的特性确定参考的区间,具体如下:
在ADt<thres_dbMax_AD且R<thres_dbMax_R时,确定反应曲线对应第一浓度区间;或
在ADt≥thres_dbMax_AD且Saturation≥thres_S_Saturation时,确定反应曲线对应第二浓度区间;或
在ADt≥thres_S_AD且Saturation<thres_S_Saturation时,确定反应曲线对应第三浓度区间;
其中,ADt为待测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thres_dbMax_AD为目标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R为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特征参数,thres_dbMax_R为目标反应曲线对应的特征参数,Saturation为待测反应曲线的吸光度值达到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时所对应的时间,thres_S_Saturation为钩状效应曲线中峰值对应的反应曲线的吸光度值达到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时所对应的时间,thres_S_AD为钩状效应曲线中峰值对应的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
进一步,在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对应第一区间时,直接将其估计浓度值作为真实浓度值,在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对应第二区间或第三区间时,利用钩状效应曲线上的映射关系,确定其估计浓度值对应的真实浓度值。
步骤74:根据真实浓度值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
可以理解地,上述的实施例中确定的真实浓度值为全血浓度,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血清浓度值,可以采用以下的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C全血为真实浓度值(即全血浓度值),HCT为红细胞压积。
可以理解地,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一般对于同一类仪器、样本、试剂来说,定标曲线、钩状效应曲线的建立可以是一次性的,如何有样本更换或者试剂更换,则需要重新进行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过程,重新建立定标曲线、钩状效应曲线。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方法包括: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基于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根据真实浓度值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通过上述方式,利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和钩状效应曲线,来进行浓度值的检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高浓度样本溶液检测出现钩状效应采用稀释法时,浪费试剂、降低检测效率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
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样本分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样本分析装置包括处理器81和存储器82,存储器82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处理器81用于执行程序数据,以实现如下的方法:
获取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高浓度样本溶液的浓度值大于预设浓度值;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以及定标曲线,确定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建立钩状效应曲线;利用定标曲线和钩状效应曲线对待检测样本溶液的浓度进行检测。或者
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其中,混合溶液由待检测样本溶液和试剂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和试剂溶液反应形成混合物,反应曲线表示混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钩状效应曲线表示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的对应关系;根据真实浓度值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
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90中存储有程序数据91,程序数据91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如下的方法:
获取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高浓度样本溶液的浓度值大于预设浓度值;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以及定标曲线,确定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根据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建立钩状效应曲线;利用定标曲线和钩状效应曲线对待检测样本溶液的浓度进行检测。或者
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其中,混合溶液由待检测样本溶液和试剂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和试剂溶液反应形成混合物,反应曲线表示混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定标曲线表示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基于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其中,钩状效应曲线表示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的对应关系;根据真实浓度值确定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以及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根据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样本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混合溶液的待测反应曲线;其中,所述混合溶液由待检测样本溶液和试剂溶液混合形成,所述混合溶液和所述试剂溶液反应形成混合物,所述反应曲线表示所述混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待测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在预先建立的定标曲线中确定所述待检测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其中,所述定标曲线表示所述特征参数和估计浓度值的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曲线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其中,所述钩状效应曲线表示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真实浓度值确定所述待检测样本溶液的血清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多个定标样本溶液的浓度值;以及
获取所述多个定标样本溶液分别与试剂溶液混合对应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
根据多个所述定标浓度值和对应的特征参数,建立所述定标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多个定标样本溶液中,获取浓度值最大的目标样本溶液对应的目标反应曲线;
确定所述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一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以及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其中,所述第二时刻大于所述第一时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其中,所述高浓度样本溶液的浓度值大于预设浓度值;
根据所述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以及所述定标曲线,确定所述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估计浓度值;
根据所述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真实浓度值和估计浓度值,建立所述钩状效应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效应曲线基于所述真实浓度值划分为多个浓度区间;
所述基于所述估计浓度值,在预先建立的钩状效应模型中确定对应的真实浓度值,包括:
确定所述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浓度区间;
在所述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浓度区间内,确定所述估计浓度值对应的真实浓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效应曲线基于所述真实浓度值至少划分为第一浓度区间、第二浓度区间和第三浓度区间,所述第一浓度区间和所述第二浓度区间的分界点为所述预设浓度值对应的样本溶液对应的真实浓度值,所述第二浓度区间和所述第三浓度区间为所述多个高浓度样本溶液的反应曲线中,特征参数最大者对应的真实浓度值;
其中,所述第一浓度区间中对应的估计浓度值和真实浓度值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所述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浓度区间,包括:
在ADt<thres_dbMax_AD且R<thres_dbMax_R时,确定所述反应曲线对应所述第一浓度区间;或
在ADt≥thres_dbMax_AD且Saturation≥thres_S_Saturation时,确定所述反应曲线对应所述第二浓度区间;或
在ADt≥thres_S_AD且Saturation<thres_S_Saturation时,确定所述反应曲线对应所述第三浓度区间;
其中,ADt为所述待测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thres_dbMax_AD为所述目标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R为所述待测反应曲线对应的特征参数,thres_dbMax_R为所述目标反应曲线对应的特征参数,Saturation为所述待测反应曲线的吸光度值达到所述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时所对应的时间,thres_S_Saturation为所述钩状效应曲线中峰值对应的反应曲线的吸光度值达到所述目标反应曲线中第二时刻对应的吸光度值时所对应的时间,thres_S_AD为所述钩状效应曲线中峰值对应的反应曲线第一时刻的吸光度值。
9.一种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分析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数据,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3739.4A CN114878483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3739.4A CN114878483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78483A true CN114878483A (zh) | 2022-08-09 |
Family
ID=82668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63739.4A Pending CN114878483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87848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98324A (zh) * | 2023-05-25 | 2023-06-23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β2-微球蛋白的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02-05 CN CN202110163739.4A patent/CN11487848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98324A (zh) * | 2023-05-25 | 2023-06-23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β2-微球蛋白的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39794B (zh) | 用于检测光度测定法的前带效应的方法 | |
King et al. | How paraproteins can affect laboratory assays: spurious results and biological effects | |
Ismail | Interference from endogenous antibodies in automated immunoassays: what laboratorians need to know | |
JP2011517775A (ja) | 薄膜状体液試料において実施される血清学的凝集イムノアッセイ及び他のイムノアッセイのための方法 | |
CN114878483A (zh) | 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462731A (zh) | 一种免疫球蛋白a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
CN114878484A (zh) | 一种样本分析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462729B (zh) | 一种载脂蛋白a1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
CN108663526A (zh) | 一种胶乳增强二抗竞争免疫比浊测定试剂盒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 |
CN106124774B (zh) | 基于胶乳免疫比浊法的补体c4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392831A (zh) | 用于在相互作用测定中调节信号强度的方法 | |
FI81448B (fi) | Fotometriskt foerfarande foer bestaemmande av koncentrationen i reaktioner, vilka foerloeper under bildande eller foerbrukande av spridningscentraler. | |
CN106093433B (zh) | 基于胶乳免疫比浊法的微量白蛋白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 |
Dzantiev et al. | Modern techniques of immunochemical analysis: Integration of sensitivity and rapidity | |
CN111239422A (zh) | 一种血清脂蛋白(a)胶乳增强比浊检测试剂盒 | |
CN108776231A (zh) | 一种人尿白蛋白胶乳增强二抗竞争免疫比浊检测试剂盒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 |
Winzor | Allowance for antibody bivalence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actions by ELISA | |
CN114113073A (zh) | 判断产生钩状效应的方法、免疫分析方法以及装置 | |
CN107449919B (zh) | 一种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
CN107490676B (zh) | 一种补体c3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
CN107462730B (zh) | 一种补体c4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
CN107478846B (zh) | 一种免疫球蛋白g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
CN109813908A (zh) | 消除胱抑素c检测中钩状效应的方法和试剂盒 | |
CN107490697A (zh) | 一种前白蛋白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
CN118111938A (zh) | 检测待检测样品的前带现象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