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59594A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59594A
CN114859594A CN202210684352.8A CN202210684352A CN114859594A CN 114859594 A CN114859594 A CN 114859594A CN 202210684352 A CN202210684352 A CN 202210684352A CN 114859594 A CN114859594 A CN 114859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lm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plate
optical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843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59594B (zh
Inventor
刘珊珊
刘春凤
殷震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8435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595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59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59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59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59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的底板与多个侧板形成容纳多个光源和多个光学膜片的空间;多个光学膜片中,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一主体部位于第一光学膜片背离底板的一侧,第一弯折部位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第三光学膜片的第二主体部位于第一主体部背离底板的一侧,第二弯折部位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在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不交叠;沿垂直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弯折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第二弯折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本发明既可以实现更窄边框,还可以保证出光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设备(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液晶电视、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计算机屏幕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等,其中窄边框液晶显示屏因其简洁、美观、相同尺寸可视面积大等优点,已成为高品质显示屏的主要发展趋势。背光模块作为液晶显示器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其窄边框化设计也成为了一种趋势,窄边框意味着在相同尺寸的屏幕下所能看到的画面面积更大,视觉效果更好。
背光模组的边框宽度变小导致背光模组的设计、制作难度越来越大,在显示装置的应用中,特别是手持式的显示装置,为了提升外观的质感并同时减少整体模块的体积,如何将显示面的边框尺寸进一步窄化一直是产品改良的主要课题。
因此,提供一种既可以实现更窄边框,又可以保证出光效果和显示效果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更好的满足窄边框化的需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框、多个光源、多个光学膜片,背框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侧板的延伸方向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相交,底板与多个侧板形成容纳多个光源和多个光学膜片的空间;多个光学膜片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第三光学膜片,在垂直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光学膜片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三光学膜片之间,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大于第二光学膜片的厚度,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大于第三光学膜片的厚度;第二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多个第一弯折部,第一主体部位于第一光学膜片背离底板的一侧,第一弯折部位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且第一弯折部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粘结剂;第三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二主体部和多个第二弯折部,第二主体部位于第一主体部背离底板的一侧,第二弯折部位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且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粘结剂;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在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不交叠;沿垂直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弯折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第二弯折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框,背框的底板与多个侧板共同形成容纳多个光源和多个光学膜片的空间。沿远离底板的方向第一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第三光学膜片依次堆叠设置。第一光学膜片为多个光学膜片中最靠近底板的一个光学膜片,且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相比于其他光学膜片而言厚度较大,有利于提高后续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光学膜片的第二弯折部的固定效果。第二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多个第一弯折部,第三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二主体部和多个第二弯折部,将原本超出第一主体部的第一弯折部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将原本超出第二主体部的第二弯折部也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可以有效减小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占据的边框宽度,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积和出光区域的占比,则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实现窄边框的设计。本发明将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光学膜片的第二弯折部均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时,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在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错位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在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堆叠造成的边框宽度的增大,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边框宽度。本发明设置第一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时,可以完全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贴合固定,或者还可以有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弯折部超出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第二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时,可以完全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贴合固定,或者还可以有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二弯折部超出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该超出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的部分第一弯折部或者第二弯折部可以继续向靠近底板的方向延伸,与底板进一步固定,以进一步增强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二光学膜片、第三光学膜片的固定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多个光学膜片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第二光学膜片未与第一光学膜片组装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第三光学膜片未与第一光学膜片组装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的多个光学膜片的另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C’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D-D’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的第一弯折部卡嵌于第一凹槽内和第二弯折部卡嵌于第二凹槽内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和图17中的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显示装置的一种布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的多个光学膜片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1中E-E’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F-F’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结合参考图1-图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的多个光学膜片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000,包括:背框10、多个光源20、多个光学膜片30,背框10包括底板101和多个侧板102,侧板102的延伸方向与背光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相交,底板101与多个侧板102形成容纳多个光源20和多个光学膜片30的空间;
多个光学膜片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光学膜片301、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在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二光学膜片302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和第三光学膜片303之间,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大于第二光学膜片302的厚度D2,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大于第三光学膜片303的厚度D3;
第二光学膜片302包括连接的第一主体部302A和多个第一弯折部302B,第一主体部302A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第一弯折部302B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且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粘结剂40;
第三光学膜片303包括连接的第二主体部303A和多个第二弯折部303B,第二主体部303A位于第一主体部302A背离底板101的一侧,第二弯折部303B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且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粘结剂40;
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不交叠;
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000可以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000包括背框10,背框10包括底板101和多个侧板102,可选的,底板101和侧板10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底板101起到承载背光模组000的其他结构的作用,侧板102的延伸方向与背光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相交,即侧板102可以与底板101形成一个夹角,使得底板101与多个侧板102共同形成容纳多个光源20和多个光学膜片30的空间。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包括底板101和多个侧板102的背框10可以为钣金等硬质材料制作的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光源20可以形成侧入式光源,设置于底板101的一个边缘位置;或者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光源20可以形成直下式光源,阵列排布于底板101上,即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000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或者直下式背光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的附图仅是以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为例进行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多个光学膜片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光学膜片301、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可选的,多个光学膜片30的数量包括但不局限于此,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在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二光学膜片302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和第三光学膜片303之间,即沿着远离底板101的方向,第一光学膜片301、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依次堆叠设置。在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大于第二光学膜片302的厚度D2,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大于第三光学膜片303的厚度D3,即第一光学膜片301为多个光学膜片30中最靠近底板101的一个光学膜片,且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相比于其他光学膜片而言厚度较大,有利于提高后续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设置第二光学膜片302包括连接的第一主体部302A和多个第一弯折部302B,可选的,第一主体部302A的形状可以与底板101的形状相匹配,多个第一弯折部302B可以理解为在第二光学膜片302制作时原本超出第一主体部302A的部分结构,第三光学膜片303包括连接的第二主体部303A和多个第二弯折部303B,可选的,第二主体部303A的形状可以与底板101的形状相匹配,多个第二弯折部303B可以理解为在第三光学膜片303制作时原本超出第二主体部303A的部分结构。在将多个光学膜片30堆叠设置时,本实施例设置第一主体部302A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第二主体部303A位于第一主体部302A背离底板101的一侧,第一弯折部302B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第二弯折部303B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且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粘结剂40,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之间也设置有粘结剂40,即将原本超出第一主体部302A的第一弯折部302B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原本超出第二主体部303A的第二弯折部303B也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并通过设置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的粘结剂40固定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不仅可以提高光学膜片30的组装稳定性,还可以减小背光模组000的边框。可选的,本实施例对于粘结剂40的制作材料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双面胶带或者胶水等,仅需满足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粘结剂40,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之间也设置有粘结剂40,粘结剂40可以将两者粘结固定即可。现有技术中在将光学膜片组装于背框的底板上方时,光学膜片的边缘需要另设搭接部,搭接部与光学膜片在同一平面上,搭接部搭接嵌设于背框周围的胶框或者侧板上开设的凹槽内,由于光学膜片边缘搭接部的设置,使得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存在较大的边框(主要在于搭接部占据的边框宽度较大)。因此本实施例将原本超出第一主体部302A的第一弯折部302B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将原本超出第二主体部303A的第二弯折部303B也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二弯折部303B搭接于背框周围的胶框或者侧板上开设的凹槽内的方案,本实施例可以有效减小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二弯折部303B占据的边框宽度,相当于边框的宽度主要在于第一弯折部302B或者第二弯折部303B的厚度以及侧板102的厚度,而第一弯折部302B或者第二弯折部303B的厚度远远小于第一弯折部302B或者第二弯折部303B的宽度(即原本超出第一主体部302A的第一弯折部302B不弯折至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时的宽度,或者原本超出第二主体部303A的第二弯折部303B不弯折至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时的宽度),进而可以更好的减小背光模组000的边框,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000的出光面积和出光区域的占比,则应用该背光模组000的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本实施例将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均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时,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不交叠,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错位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堆叠造成的边框宽度的增大,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000的整体边框宽度。
本实施例设置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和图3仅是以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为例进行示例说明),即第一弯折部302B固定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时,可以完全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贴合固定,或者还可以有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弯折部302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第二弯折部303B固定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时,可以完全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贴合固定,或者还可以有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二弯折部303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该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的部分第一弯折部302B或者第二弯折部303B可以继续向靠近底板101的方向延伸,与底板101进一步固定,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301与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的固定效果,如插入底板101预先开设的槽内等,或者该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的部分第一弯折部302B、部分第二弯折部303B可以进一步弯折与底板101接触固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仅需满足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301、与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的固定效果即可。
可选的,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可以小于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即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较大些,由于第三光学膜片303位于第二光学膜片302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因此将设置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大于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可以有利于保证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的固定,避免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等于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时,因第二光学膜片302厚度的存在,出现影响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的固定效果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中仅以一个第一弯折部302B和一个第二弯折部303B示例,具体实施时,一个第一光学膜片302包括的第一弯折部302B的数量和一个第三光学膜片303包括的第二弯折部303B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本实施例对于第二光学膜片302包括的第一弯折部302B的数量、对于第三光学膜片303包括的第二弯折部3023B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可选的,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主体部302A的至少一个边缘上对应设置一个第一弯折部302B,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主体部303A的至少一个边缘上对应设置一个第二弯折部303B(如图1所示),或者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主体部302A的每个边缘上至少对应一个第一弯折部302B,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主体部303A的每个边缘至少对应一个第二弯折部303B,从而可以至少保证每个光学膜片一侧边缘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中仅是举例示意背光模组000为侧入式背光时的结构,具体实施时,背光模组000的结构包括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如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时还可以包括设置有多个光源20的灯板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仅需满足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片30的设计结构即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具体为何种类型的光学膜片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背光模组000为侧入式背光或者是直下式背光的不同类型进行设计,如背光模组000为侧入式背光时,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为厚度较厚的导光板,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可以为除了导光板以外的其他光学膜片,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时,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为厚度较厚的扩散板等,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可以为除了扩散板以外的其他光学膜片,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的,当多个光学膜片30还包括除第一光学膜片301、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以外的其余膜片时,其余光学膜片的设计也如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结构,设置弯折部(未附图示意),且弯折部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各个弯折部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不交叠即错位排布,从而可以使得各个光学膜片30的固定仅需通过各个弯折部,弯折部由于弯折至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上,因此占据的边框宽度较小,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更窄边框的效果。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膜片301包括多个侧面301A,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位于同一个侧面301A。如图1所示,当背光模组000的整体形状为方形时,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包括四个侧面301A,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可以在同一个侧面301A上错位排布,使得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其余侧面301A上均不设置弯折部,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000的其余边框位置的宽度,实现窄边框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301包括多个侧面301A,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位于不同的侧面301A。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一光学膜片301包括多个侧面301A,如图5所示,当背光模组000的整体形状为方形时,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包括四个侧面301A。本实施例设置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位于不同的侧面301A上,如图5所示,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可以分别位于相邻接的两个侧面301A上,或者,如图6所示,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可以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个侧面301A上,从而可以将不同光学膜片30的弯折部分散设置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不同侧面301A上,尽可能避免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同一个侧面301A上时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且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二弯折部303B可以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个侧面301A上,还可以使得第一弯折部302B弯折设置于一个侧面301A上的应力与第二弯折部303B弯折设置于另一个侧面301A上的应力相互抵消,有利于提升各个光学膜片30堆叠时的平整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4、图7和图8,图7是图1中第二光学膜片未与第一光学膜片组装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第三光学膜片未与第一光学膜片组装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主体部302A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骑缝线3020,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二主体部303A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骑缝线3030。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时,为了在组装过程中使得第一弯折部302B容易弯折,可以在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主体部302A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骑缝线3020,同理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时,为了在组装过程中使得第二弯折部303B容易弯折,可以在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二主体部303A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骑缝线3030,可选的,第一骑缝线3020和第二骑缝线3030的设计结构可以相同,可以均包括若干等间距排列的过孔。本实施例的第一骑缝线3020和第二骑缝线3030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光学膜片30的组装效率,还可以减小膜片因折弯而产生的内应力,避免折弯部分反弹,即第一骑缝线3020和第二骑缝线3030还可以释放膜片组装时的反弹应力,避免膜片之间产生缝隙,有利于提升膜片的堆叠效果,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骑缝线3020和第二骑缝线3030的开设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可以如图7和图8示意的若干等间距排列的过孔形成的骑缝线,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骑缝线,仅需满足能够便于弯折部折弯,且能够释放反弹应力即可,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和图9,图9是图2中的多个光学膜片的另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设置有粘结剂40;
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通过粘结剂40固定贴合,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通过粘结剂40固定贴合。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多个光学膜片30组装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设置粘结剂40,如贴合一层双面胶护着涂覆一层胶水,使得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通过该侧面301A上的粘结剂40固定贴合,然后进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转转,使得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也通过该侧面301A上的粘结剂40固定贴合,即粘结剂40可以大面积的或长条状的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无需在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二弯折部303B上分别设置粘结剂40,有利于提高制程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粘结剂40的制作材料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粘结剂40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胶水或双面胶带,还可以为其他具有高粘性的固定效果的制作材料,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0、图11和图12,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C-C’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D-D’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背框10的底板101朝向光学膜片30的一侧包括第一凹槽1011和第二凹槽1012;
至少部分第一弯折部302B卡嵌于第一凹槽1011内,至少部分第二弯折部303B卡嵌于第二凹槽1012内。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可以大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也可以设置为大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从而可以有效保证第一弯折部302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第二弯折部303B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的牢固性。本实施例的背框10的底板101朝向光学膜片30的一侧包括第一凹槽1011和第二凹槽1012,第一弯折部302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301A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卡嵌于第一凹槽1011内,第二弯折部303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301A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卡嵌于第二凹槽1012内,可选的,第一弯折部302B还可以在底板101的第一凹槽1011内与底板101固定粘合,第二弯折部303B还可以在底板101的第二凹槽1012内与底板101固定粘合,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光学膜片302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组装稳定性。
可选的,在背光模组000的制程过程中,可以首先在预留有第一凹槽1011和第二凹槽1012的背框10内组装包括光源20的灯板等结构,然后将组装好的多个光学膜片30(包括第一光学膜片301、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与背框10组装,使得第一弯折部302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301A的部分结构卡嵌于第一凹槽1011内,第二弯折部303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301A的部分结构卡嵌于第二凹槽1012内,进一步可选的,可以在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二弯折部303B涂覆胶水或贴合双面胶带,进而使得第一弯折部302B在第一凹槽1011内与底板101固定粘合,第二弯折部303B在第二凹槽1012内与底板101固定粘合,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保证背光模组000的整体稳固性。
可选的,如图10-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1011不贯穿底板101,第二凹槽1012不贯穿底板101,即第一凹槽1011的深度和第二凹槽1012的深度均小于底板101的厚度,使得底板101背离光学膜片30的一侧表面仍然为完整的未缺损的表面,可以避免漏光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水汽进入背框10内部影响出光品质,进而有利于保证背光模组000的整体出光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0、图11、图12和图13,图13是图10中的第一弯折部卡嵌于第一凹槽内和第二弯折部卡嵌于第二凹槽内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结构,图13中对光学膜片的部分区域进行了省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1011与第二凹槽1012相互连通且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H1大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H2设置为大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D1时,背框10的底板101朝向光学膜片30的一侧包括第一凹槽1011和第二凹槽1012,第一弯折部302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301A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卡嵌于第一凹槽1011内,第二弯折部303B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301A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卡嵌于第二凹槽1012内,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光学膜片302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组装稳定性,且该第一凹槽1011与第二凹槽1012可以相互连通且一体成型,即可以在底板101上同时开设一个长条的凹槽,各个光学膜片30的弯折部(如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或者位于第三光学膜片303背离第一光学膜片301一侧的其他光学膜片的弯折部)均可以共用一个凹槽,该凹槽既可以理解为第一凹槽1011,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凹槽1012,有利于简化在底板101上开设凹槽的制程工艺,进一步提高制程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4、图15,图1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301与底板101之间包括灯板200,灯板200上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20;
灯板20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包括空气腔P,第一光学膜片301与灯板200之间设置有支撑部50,支撑部50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形成空气腔P。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背光模组000可以为直下式背光,底板101朝向光学膜片3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灯板200,灯板200上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20,形成直下式光源结构,可选的,灯板200还可以包括驱动线路,驱动线路用于为光源20提供驱动发光信号,本实施例对于灯板200的具体结构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直下式背光中的灯板的结构进行理解。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光源20可以为微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在灯板20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设置支撑部50,支撑部50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以使得灯板20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形成空气腔P,由于光源20的出光扩散能力有限,因此本实施例的空气腔P的设置,可以使得灯板200的光源2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具有一定的混光距离(或者理解为混光距离,OD,Optical Distance),有利于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性,避免出现因光扩散不足造成的灯影现象,进而有利于提升背光的出光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时,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为厚度较厚的扩散片或者扩散板,若第一光学膜片301为扩散片或者扩散板,则第二光学膜片302可以为增亮膜,第三光学膜片303可以为反射型偏光片,或者多个光学膜片30中还可以包括除扩散片或者扩散板、增亮膜、反射型偏光片以外的其他膜片,如光源20为蓝色光源时,多个光学膜片30中还可以包括荧光膜等颜色转换膜,本实施例对于光学膜片30的数量和类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可根据相关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50可以设置于灯板200的边缘且靠近侧板102的位置,如图14所示,进而有利于降低支撑部50对出光效果的影响。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50可以为橡胶胶条材质的支撑部或者还可以为胶框材质的支撑部50,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支撑部50的制作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支撑部50的形状可以包括图14示意的截面为方形的结构,还可以为图15所示的截面为倒L型的结构,以提高支撑部5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接触面积,保证支撑性能,或者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支撑部50的形状,仅需满足支撑部50不覆盖灯板200上的灯源20,避免影响出光效果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6、图17,图1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弯折部302B与支撑部50的侧面50A固定贴合,至少部分第二弯折部302B与支撑部50的侧面50A固定贴合。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沿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弯折部302B的高度大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第二弯折部303B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时,还可以将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的部分第一弯折部302B设置于支撑部50的侧面50A上,可选的,如图16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弯折部302B与支撑部50的侧面50A也可以通过粘结剂40固定贴合,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的部分第二弯折部303B设置于支撑部50的侧面50A上,可选的,如图17所示,至少部分第二弯折部303B与支撑部50的侧面50A也可以通过粘结剂40固定贴合,从而可以将支撑部50的侧面50A也作为弯折部的固定结构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第二光学膜片302、第三光学膜片303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固定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8所示,图18是图16和图17中的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显示装置的一种布局剖面结构示意图,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000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显示装置可以包括背光模组000和位于背光模组000出光面一侧的液晶显示面板001,背框10的侧板102可以具有支撑液晶显示面板001的台阶结构1020,台阶结构1020上的液晶显示面板001与背光模组000的光学膜片30之间可以设置泡棉01,泡棉01既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还可以起到遮光以避免漏光的作用。液晶显示面板001与背光模组000之间可以包括下偏光片02,液晶显示面板001远离背光模组000的一侧可以包括上偏光片03,上偏光片03远离液晶显示面板00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盖板04,盖板04也可通过背框10的侧板102进行支撑。可选的,图18中示意的灯板200上的光源20可以为蓝色光源,多个光学膜片30可以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光学膜片301(扩散板或者扩散片)、红绿滤光膜304、荧光膜305、第二光学膜片302(增亮膜,BEF,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第三光学膜片303(反射式偏光片,DBEF,Dual-Brightness Enhance Film)等,其中,第一光学膜片301作为扩散板或者扩散片,起到光线扩散的作用,第一光学膜片301内可以掺杂有扩散粒子。在光源20为蓝色光源时,蓝色光源可以激发黄色的荧光膜305,发出白光。红绿滤光膜304可以起到提高亮度的作用,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荧光膜305做成复合膜,在光源20为蓝色光源时,可根据亮度需求决定是否使用该红绿滤光膜304。红绿滤光膜304、荧光膜305可以均各自包括弯折部,弯折部也如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二弯折部303B固定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图18中未示意),以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可以理解的是,当光源20为白光光源时,则可以无需设置红绿滤光膜304、荧光膜305。第二光学膜片302作为增亮膜使用,第三光学膜片303作为反射式偏光片使用,通过反射式偏光片选择性反射背光模组000的光线,使其不被下偏光片02所吸收,使部分光线得以重新利用,通过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片的配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8仅是举例说明应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000的显示装置可以设计的结构,具体实施时包括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设计结构,仅需能实现窄边框的同时又可以保证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9,图1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灯板200与底板101之间包括散热层60。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底板101朝向光学膜片3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灯板200,灯板200上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20,形成直下式光源结构时,由于灯板200上的光源20的数量较多,当其驱动发光时,热量较大,因此可以在灯板200与底板101之间设置散热层60,可选的散热层60可以为散热胶,不仅可以将灯板200与底板101固定,还可以起到散热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0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0,图2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支撑部50与背框10为一体结构。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使得灯板200的光源2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具有一定的混光距离,有利于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性的支撑部50可以与背框10为一体结构,即支撑部50可以为背框10的部分结构且设置于侧板102朝向背框10本身的容纳空间的一侧。可选的,支撑部50可以与背框10为同材质同工艺制作的一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以实现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避免因支撑部50单独设置时造成边框变宽,更有利于窄边框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支撑部50单独组装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000的组装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部50与背框10为一体结构,因此第一弯折部302B在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方向Z上的高度可以等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如图20所示),或者第一弯折部302B在垂直于底板101所在平面方向Z上的高度也可以大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厚度,则支撑部5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可以开设凹槽,将第一弯折部302B的超出第一光学膜片301侧面的部分结构卡嵌于支撑部50的凹槽内(未附图示意),也可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1,图2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支撑部50包括朝向空气腔P的斜面50B,斜面50B与支撑部50朝向底板101一侧的表面50C形成的夹角α为锐角;
斜面50B上设置有第一反射层70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使得灯板200的光源2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具有一定的混光距离,有利于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性的支撑部50可以包括朝向空气腔P的斜面50B,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1中仅是以支撑部50为独立设置于背框10中的结构为例进行实例说明,具体实施时,支撑部50还可以与背框10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设置支撑部50的朝向空气腔P的斜面50B与支撑部50朝向底板101一侧的表面50C形成的夹角α为锐角,可以使得支撑部50具有一定的坡度,该坡度朝向空气腔P,通过在该坡度的斜面50B上设置第一反射层701,第一反射层701可以尽可能将光源20斜射至斜面50B上的光线反射到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区域,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并且由于第一反射层701的设置,还可以避免背光模组000的边框位置的漏光,进而可以保证出光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支撑部50的朝向空气腔P的斜面50B与支撑部50朝向底板101一侧的表面50C形成的夹角α为锐角的具体度数不作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光源20的出光规格及背光模组000自身的规格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反射层701可以为高反射率的反射涂层,通过涂布工艺涂覆于支撑部50朝向空气腔P的斜面50B上,有利于减小膜层厚度,或者第一反射层701也可以是一种高反射率的反射片,第一反射层701通过双面胶贴合于支撑部50朝向空气腔P的斜面50B上,贴合工艺操作简便,且反射片的反射率较高,有利于提高反射光线的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2,图2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支撑部50朝向底板101的一侧包括第一镂空部50K,至少部分灯板200的边缘嵌合于第一镂空部50K内;
支撑部50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源20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支撑部50朝向底板101的一侧可以开设第一镂空部50K,使得至少部分灯板200的边缘嵌合于第一镂空部50K内,即灯板200的边缘区域有部分与支撑部50交叠设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缩小支撑部50占据的边框宽度,可以进一步缩小边框。并且本实施例还设置支撑部50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源20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即虽然灯板200的边缘区域有部分与支撑部50交叠设置,但是还是需要保证支撑部50没有遮挡灯板200上的光源20,有利于保证灯板200的出光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3,图2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包括第二反射层702,第二反射层702包括多个通孔702K,通孔702K贯穿第二反射层702,光源20位于通孔702K内;
第一反射层701与第二反射层702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灯板200上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20形成直下式背光源时,可以在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设置第二反射层702,第二反射层702可以用于将射到灯板200上的非光源位置的光线反射回光学膜片30中进一步利用,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000的光线利用率。第二反射层702可以开设多个通孔702K,通孔702K贯穿第二反射层702,通孔702K的数量可以与光源20的数量一致,光源20位于通孔702K内,即通孔702K可以暴露出光源20,使得光源20的出射光可以正常出射至上方的光学膜片30中。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反射层702可以通过涂布工艺将高反射率的反射材料涂布于灯板200上的光源20之间的间隙处,形成带有通孔702K的第二反射层702,涂布反射材料时可以采用钢网遮挡住光源20,进而避开光源20的位置。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反射层702可以为预制好的带有多个通孔702K的反射片,反射片材料的第二反射层702可以整面贴合在灯板200上,使得光源20嵌入通孔702K内。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灯板200上的光源20之间的间隙处本身可以涂布有反射涂层,带有通孔702K的第二反射层702可以为反射片结构,进一步叠置于该反射涂层上,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光源20之间间隙处的反射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反射层701与第二反射层702可以相互连接,即第一反射层701与第二反射层702可以为一体结构的反射片,进而可以整体贴合于支撑部50的斜面50B和灯板200上,由于整体贴合工艺操作简便,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000的组装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将第一反射层701与第二反射层702连接在一起,通过反射效果使得灯板200边缘处亮度的增大,以避免出现灯板200边缘处亮度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2和图23,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301包括扩散膜或扩散板,第二光学膜片302包括增亮膜,第三光学膜片303包括反射型偏光片。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多个堆叠设置的光学膜片30中,当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时,即背光模组000包括灯板200结构,灯板20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20形成直下式背光源,设置于底板101上时,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包括扩散膜或扩散板中的任一种,或者第一光学膜片301也可以为扩散膜和扩散板的层叠结构,如图23所示,由于背光模组000包括支撑部50,支撑部50可以支撑光学膜片30形成空气腔P,以保证混光距离,因此图23中的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为扩散板,即通过扩散板来支撑其余光学膜片,保证混光距离达到光足够扩散的效果。或者如图2所示,由于背光模组000的灯影现象不严重时,也可以不设置混光距离(即无需支撑部50支撑形成空气腔P),此时的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为扩散膜,进而可以同样实现光线扩散的效果。本实施例的第二光学膜片302可以为增亮膜,第三光学膜片303可以为反射式偏光片,第二光学膜片302作为增亮膜使用,第三光学膜片303作为反射式偏光片使用,通过反射式偏光片选择性反射背光模组000的光线,使其不被下偏光片02所吸收,使部分光线得以重新利用,通过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片的配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24和图25,图2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4中的多个光学膜片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多个光学膜片30还包括第四光学膜片304和第五光学膜片305,第四光学膜片304和第五光学膜片305层叠设置于第二光学膜片302和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第四光学膜片304包括红绿滤光膜,第五光学膜片305包括荧光膜。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多个堆叠设置的光学膜片30中,当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时,即背光模组000包括灯板200结构,灯板20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蓝色的光源20形成直下式背光源,设置于底板101上时,多个光学膜片30还包括用于颜色转换的荧光膜结构的第五光学膜片305,蓝色的光源20可以激发黄色的荧光膜305,发出白光。第四光学膜片304包括红绿滤光膜,可以起到提高亮度的作用,红绿滤光膜可单独设置,也可以与荧光膜结构的第五光学膜片305做成复合膜,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在光源20为蓝色光源时,具体实施时可根据亮度需求决定是否使用该红绿滤光膜的第四光学膜片304。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四光学膜片304和第五光学膜片305可以均各自包括弯折部,如图25示意的弯折部304B和弯折部305B,弯折部304B和弯折部305B也如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二弯折部303B固定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图24中未示意),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6,图2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301与底板101之间包括灯板200,灯板200上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20;
灯板20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包括空气腔P,侧板102包括第一台阶部1021,第一台阶部1021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形成空气腔P。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背光模组000可以为直下式背光,底板101朝向光学膜片3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灯板200,灯板200上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20,形成直下式光源结构,可选的,灯板200还可以包括驱动线路,驱动线路用于为光源20提供驱动发光信号,本实施例对于灯板200的具体结构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直下式背光中的灯板的结构进行理解。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光源20可以为微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中背框10的侧板102包括第一台阶部1021,第一台阶部1021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以使得灯板20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形成空气腔P,由于光源20的出光扩散能力有限,因此本实施例的空气腔P的设置,可以使得灯板200的光源2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具有一定的混光距离(或者理解为混光距离,OD,Optical Distance),有利于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性,避免出现因光扩散不足造成的灯影现象,进而有利于提升背光的出光效果。本实施例中直接在背框10的侧板102上做第一台阶部1021的设计,用以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从而可以省去设置其他支撑部件的结构,避免另设支撑结构占用边框的空间,进而可以进一步缩小边框宽度,实现更窄边框。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000为直下式背光时,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为厚度较厚的扩散片或者扩散板,若第一光学膜片301为扩散片或者扩散板,则第二光学膜片302可以为增亮膜,第三光学膜片303可以为反射型偏光片,或者多个光学膜片30中还可以包括除扩散片或者扩散板、增亮膜、反射型偏光片以外的其他膜片,如光源20为蓝色光源时,多个光学膜片30中还可以包括荧光膜等颜色转换膜,本实施例对于光学膜片30的数量和类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可根据相关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台阶部1021朝向空气腔P一侧的表面可以为斜面,也可以为竖直面,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第一台阶部1021的形状,仅需满足第一台阶部102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为平整表面,能够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7,图2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反射膜703;
至少部分第三反射膜703与侧板102固定贴合,至少部分第三反射膜703与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固定贴合;
第三反射膜703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源20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背框10的侧板102包括第一台阶部1021,第一台阶部1021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以使得灯板20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形成空气腔P,有利于保证混光距离使得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本实施例设置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固定贴合有第三反射膜703,其中部分区域的第三反射膜703贴合于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的表面上,其余部分区域的第三反射膜703贴合于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第三反射膜703可以尽可能将光源20斜射至侧板102上的光线反射到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区域,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并且由于第三反射膜703部分区域贴合于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即侧板102上的第三反射膜703至少延伸至灯板200的边缘区域,还可以避免背光模组000的边框位置的漏光,进而可以保证出光品质。本实施例还设置第三反射膜703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源20在底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可以避免第三反射膜703遮挡光源20的出光,有利于保证出光效果。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反射膜703可以为高反射率的反射涂层,通过涂布工艺涂覆于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的表面上,有利于减小膜层厚度,或者第三反射膜703也可以是一种高反射率的反射片,第三反射膜703通过双面胶贴合于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的表面上,贴合工艺操作简便,且反射片的反射率较高,有利于提高反射光线的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8,图2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反射膜704,第四反射膜70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7041、第二子部7042和第三子部7043,第一子部7041通过第二子部7042与第三子部7043相连;
第一子部7041与第一台阶部102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固定贴合,第三子部7043与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固定贴合;
第二子部7042与第三子部7043形成的夹角β为钝角。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背框10的侧板102包括第一台阶部1021,第一台阶部1021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301,以使得灯板200与第一光学膜片301之间形成空气腔P,有利于保证混光距离使得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本实施例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反射膜704,可选的,第四反射膜704可以为一个整体结构的反射片,第四反射膜70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7041、第二子部7042和第三子部7043,第一子部7041通过第二子部7042与第三子部7043相连,第四反射膜704的各个子部弯折形成了设置于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的第四反射膜704。第四反射膜704中第一子部7041与第一台阶部102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固定贴合,第一子部7041和第二子部7042的连接处弯折后使得第二子部7042位于侧板102朝向空气腔P的一侧,第二子部7042和第三子部7043弯折后使得第三子部7043与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固定贴合,形成的第四反射膜704可以尽可能将光源20斜射至侧板102上的光线反射到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区域,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并且由于第四反射膜704部分区域的贴合于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即第四反射膜704至少延伸至灯板200的边缘区域,还可以避免背光模组000的边框位置的漏光,进而可以保证出光品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子部7042与第三子部7043形成的夹角β为钝角,从而可以使得第四反射膜704的第二子部7042构成一个坡度角,该坡度朝向空气腔P,通过在具有坡度的第二子部7042,第一反射层701可以尽可能将光源20斜射至斜面50B上的光线反射到背光模组000的出光区域。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四反射膜704可以是一种高反射率的反射片,第四反射膜704通过双面胶贴合于灯板200背离底板101的一侧以及贴合于第一台阶部102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贴合工艺操作简便,且反射片的反射率较高,有利于提高反射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的,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9,图2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第四反射膜704可以继续延伸至灯板200的整个区域,并且在灯板200上的光源20所在位置,第四反射膜704开设第二通孔704K,以使得光源20露出,即本实施例可以使得灯板200上的反射片与第四反射膜704为一体结构,有利于降低组装难度,提高组装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30,图30是图1中E-E’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000可以为侧入式背光,
第一光学膜片301包括导光板,第二光学膜片302包括扩散膜,第三光学膜片303包括增亮膜。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背光模组000还可以为侧入式背光,背光模组000的多个光源20可以沿同一方向排列形成灯条设置于背框10内的一侧边缘位置(图1中未示意),此时,厚度比其他光学膜片较厚的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包括导光板,导光板可以是采用光学级的亚克力或者PC板材,在光学级的亚克力板材底面用激光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等工艺印上导光点,利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吸取从光源20发出来的光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表面的停留,当光线射到导光板上的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的正面(即第一光学膜片301朝向第二光学膜片302的一侧表面)射出。导光板还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点,使得导光板的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均匀发光。导光板的第一光学膜片301可以引导光的散射方向,提高出光亮度,提升亮度均匀性。扩散膜的第二光学膜片302可以将光线通过反射、漫反射等将亮度进行亮度匀化,起到光线扩散的作用,第二光学膜片302内可以掺杂有扩散粒子。增亮膜的第三光学膜片303可以包括棱镜结构,第三光学膜片303放置在背光模组000的扩散膜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可以改善光的角分布,将从扩散膜射出的均匀地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汇聚到轴向角度上,也就是正视角度上,在不增加出射总光通量的情况下提高轴向亮度。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各类型光学膜片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参考相关技术中侧入式背光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或者其他功能的光学膜片的弯折部均可以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上,进而也可以减小侧入式的背光模组000的边框,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000的出光面积和出光区域的占比,使得应用该背光模组000的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实现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30仅是示例性画出背光模组000的剖面结构,具体实施时,侧入式背光的结构包括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设计为其他结构,仅需满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光学膜片302的第一弯折部302B和第三光学膜片303的第二弯折部303B或者其他功能的光学膜片的弯折部均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光学膜片301的侧面301A上以实现更窄边框即可,背光模组000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相关技术中侧入式背光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31和图32,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2是图31中F-F’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000,可选的,显示装置111包括位于背光模组000出光面一侧的液晶显示面板001。图31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背光模组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框,背框的底板与多个侧板共同形成容纳多个光源和多个光学膜片的空间。沿远离底板的方向第一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第三光学膜片依次堆叠设置。第一光学膜片为多个光学膜片中最靠近底板的一个光学膜片,且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相比于其他光学膜片而言厚度较大,有利于提高后续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光学膜片的第二弯折部的固定效果。第二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多个第一弯折部,第三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二主体部和多个第二弯折部,将原本超出第一主体部的第一弯折部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将原本超出第二主体部的第二弯折部也进行弯折后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可以有效减小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占据的边框宽度,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积和出光区域的占比,则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实现窄边框的设计。本发明将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光学膜片的第二弯折部均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时,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在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错位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在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堆叠造成的边框宽度的增大,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边框宽度。本发明设置第一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时,可以完全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贴合固定,或者还可以有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弯折部超出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第二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时,可以完全与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贴合固定,或者还可以有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二弯折部超出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该超出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的部分第一弯折部或者第二弯折部可以继续向靠近底板的方向延伸,与底板进一步固定,以进一步增强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二光学膜片、第三光学膜片的固定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框、多个光源、多个光学膜片,所述背框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所述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相交,所述底板与多个所述侧板形成容纳多个所述光源和多个所述光学膜片的空间;
多个所述光学膜片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第三光学膜片,在垂直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所述第三光学膜片之间,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光学膜片的厚度;
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多个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且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粘结剂;
所述第三光学膜片包括连接的第二主体部和多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且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之间设置有所述粘结剂;
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在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上不交叠;
沿垂直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弯折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所述第二弯折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侧面,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位于不同的所述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侧面,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位于同一个所述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骑缝线,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骑缝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设置有所述粘结剂;
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通过所述粘结剂固定贴合,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侧面通过所述粘结剂固定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弯折部卡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弯折部卡嵌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不贯穿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凹槽不贯穿所述底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互连通且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与所述底板之间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上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所述光源;
所述灯板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包括空气腔,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与所述灯板之间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形成所述空气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支撑部的侧面固定贴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支撑部的侧面固定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包括散热层。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背框为一体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朝向所述空气腔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底板一侧的表面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斜面上设置有第一反射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包括第一镂空部,至少部分所述灯板的边缘嵌合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内;
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源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包括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包括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反射层,所述光源位于所述通孔内;
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相互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包括扩散膜或扩散板,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包括增亮膜,所述第三光学膜片包括反射型偏光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光学膜片还包括第四光学膜片和第五光学膜片,所述第四光学膜片和所述第五光学膜片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
所述第四光学膜片包括红绿滤光膜,所述第五光学膜片包括荧光膜。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与所述底板之间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上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所述光源;
所述灯板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包括空气腔,所述侧板包括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支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形成所述空气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空气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反射膜;
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反射膜与所述侧板固定贴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反射膜与所述灯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固定贴合;
所述第三反射膜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源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空气腔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反射膜,所述第四反射膜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所述第一子部通过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三子部相连;
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部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固定贴合,所述第三子部与所述灯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固定贴合;
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三子部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包括扩散膜,所述第三光学膜片包括增亮膜。
2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10684352.8A 2022-06-16 2022-06-1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8595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84352.8A CN114859594B (zh) 2022-06-16 2022-06-1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84352.8A CN114859594B (zh) 2022-06-16 2022-06-1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59594A true CN114859594A (zh) 2022-08-05
CN114859594B CN114859594B (zh) 2024-05-14

Family

ID=82623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84352.8A Active CN114859594B (zh) 2022-06-16 2022-06-1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5959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26296A (zh) * 2022-12-20 2023-03-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TWI825920B (zh) * 2022-08-15 2023-12-11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顯示裝置及背光模組的組裝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2447A (zh) * 2009-09-28 2010-03-17 达运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508368A (zh) * 2011-07-22 2012-06-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CN104913240A (zh) * 2015-04-29 2015-09-1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JP2016076324A (ja) * 2014-10-03 2016-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06950751A (zh) * 2016-12-30 2017-07-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209231661U (zh) * 2019-01-09 2019-08-09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
CN210666267U (zh) * 2019-08-28 2020-06-02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2447A (zh) * 2009-09-28 2010-03-17 达运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508368A (zh) * 2011-07-22 2012-06-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JP2016076324A (ja) * 2014-10-03 2016-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04913240A (zh) * 2015-04-29 2015-09-1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06950751A (zh) * 2016-12-30 2017-07-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209231661U (zh) * 2019-01-09 2019-08-09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
CN210666267U (zh) * 2019-08-28 2020-06-02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5920B (zh) * 2022-08-15 2023-12-11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顯示裝置及背光模組的組裝方法
US11947215B2 (en) 2022-08-15 2024-04-02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backlight module
CN115826296A (zh) * 2022-12-20 2023-03-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WO2024131420A1 (zh) * 2022-12-20 2024-06-2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59594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1513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67774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14859594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143687B (zh)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KR10203348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1077866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663471B2 (ja) 異形液晶発光装置
TWI405009B (zh) 液晶顯示裝置
CN113885255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176318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82301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4859600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761916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7518670B2 (en) Heat conduction memb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KR10239660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50050050A (ko) 일체형 광학시트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960556B1 (ko) 광학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10120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93406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80787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20047715A (ko) 발광소자와,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90123527A (ko) 광학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111479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2391395B1 (ko) 광학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표시장치
CN215117080U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