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17080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17080U
CN215117080U CN202120739189.1U CN202120739189U CN215117080U CN 215117080 U CN215117080 U CN 215117080U CN 202120739189 U CN202120739189 U CN 202120739189U CN 215117080 U CN215117080 U CN 215117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portion
plate
reflector
reflector plate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3918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丛晓东
张志睿
杨广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3918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1708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1615 priority patent/WO202221355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17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17080U/zh
Priority to US18/457,820 priority patent/US20230400731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和分体反射片。背板包括平面部、倾斜部和弯折部,倾斜部包括天侧倾斜部、地侧倾斜部、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天侧倾斜部分别与左侧倾斜部的一端和右侧倾斜部的一端相连,地侧倾斜部分别与左侧倾斜部的另一端和右侧倾斜部的另一端相连,相连的位置为倾斜部的边角位置。分体反射片包括主反射片和多个侧反射片,主反射片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背离背板的一侧,多个侧反射片位于背板的倾斜部面向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一侧。多个侧反射片之间的拼接位置与倾斜部的边角位置互不重叠,多个侧反射片的拼接位置避开边角位置,可以避免在边角位置出现由于侧反射片的拼接偏差出现的暗影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背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产品形态层出不穷。其中,Mini LED 背光越来越引人注目,因Mini LED背光设计所用Mini LED颗数是传统背光的几十上百倍,且Mini LED背光方案所使用的单块灯板内的Mini LED数量较多,对应反射片也要开很多孔位,基于传统的单体反射片设计无法满足量产化。同时上千颗Mini LED孔位的反射片装配对背光视效稳定性很难保证,且传统的单体反射片拼角位置容易产生暗影问题,因此基于传统设计方案无法满足目前 Mini LED背光的可制造性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图像显示;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用于提供背光;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背板包括平面部和包围所述平面部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向着所述平面部的一侧倾斜设定角度;
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位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平面部之上,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分体反射片,包括主反射片和多个侧反射片;所述主反射片位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多个侧反射片位于所述背板的倾斜部面向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一侧,且所述多个侧反射片之间拼接位置与所述倾斜部的边角位置互不重叠。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和分体反射片。背板包括平面部、倾斜部和弯折部,倾斜部包括天侧倾斜部、地侧倾斜部、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天侧倾斜部分别与左侧倾斜部的一端和右侧倾斜部的一端相连,地侧倾斜部分别与左侧倾斜部的另一端和右侧倾斜部的另一端相连,相连的位置为倾斜部的边角位置。分体反射片包括主反射片和多个侧反射片,主反射片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背离背板的一侧,多个侧反射片位于背板的倾斜部面向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一侧。多个侧反射片之间的拼接位置与倾斜部的边角位置互不重叠,多个侧反射片的拼接位置避开边角位置,可以避免在边角位置出现由于侧反射片的拼接偏差出现的暗影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侧反射片包括天侧反射片、地侧反射片、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天侧反射片覆盖天侧倾斜部,且两个端部延伸至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使天侧反射片与左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左侧倾斜部,天侧反射片与右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右侧倾斜部。地侧反射片覆盖地侧倾斜部,且两个端部延伸至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使地侧反射片与左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左侧倾斜部,地侧反射片与右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右侧倾斜部。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在地侧倾斜部连接的弯折部设置精定位点凸包和粗定位点凸包;地侧反射片远离面部的一侧具有与定位点凸包匹配的精定位卡槽、与定位点凸包匹配的粗定位卡槽。地侧反射片按照中间精定位和左右两侧粗定位的方式进行对位设计,左右粗定位主要起到地侧反射片上下方向不偏位,中间精定位主要起到地侧反射片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地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在天侧倾斜部邻近平面部的一侧设置凹痕对位标记线,天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一侧设置与凹痕对位标记线匹配的对位切线。天侧反射片在对位贴合时利用对位切线按照对应凹痕对位标记线匹配定位,保证了天侧反射片对中设计,保证了天侧反射片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天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天侧倾斜部在邻近平面部的边缘还具有定位凹槽,天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对位,保证了天侧反射片上下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天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在左侧倾斜部邻近平面部的边缘设置定位凹槽,左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在右侧倾斜部邻近平面部的边缘设置定位凹槽,右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对位,保证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上下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天侧反射片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边缘对位标记,用于定位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的边缘位置。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的边缘位置与边缘对位标记对位,保证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左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一个边缘交叠,为了保证对位准确,设置左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边缘垂直于平面部的边缘。右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另一边缘交叠,为了保证对位准确,设置右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另一边缘垂直于平面部的边缘。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和主反射片均为多个,主反射片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一一对应贴合。主反射片的尺寸大于对应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尺寸;相邻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之间具有设定数值的间隙,间隙被主反射片完全覆盖,避免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之间的间隙漏洞产生主观问题,提高主观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具有交叠区域,保证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处于叠拼重合状态,有效遮挡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之间的间隙。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具有的交叠区域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间隙处,在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的交叠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平整的问题,因此,将交叠区域设置为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互不交叠,避免交叠区域影响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发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时提供的背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反射片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侧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侧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侧反射片与地侧倾斜部连接的弯折部在精定位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侧反射片与地侧倾斜部连接的弯折部在粗定位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侧反射片与天侧倾斜部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背光模组,200-显示面板,11-背板,12-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 13-分体反射片,14-扩散板,15-光学膜片,111-平面部,112-倾斜部,113-弯折部,112a-天侧倾斜部,112b-地侧倾斜部,112c-左侧倾斜部,112d-右侧倾斜部,1121-凹痕对位标记线,1131-精定位点凸包,1132-粗定位点凸包,121-电路板,122-微型发光二极管,124-封装支架,12a-间隙,131-主反射片,132- 侧反射片,131a-交叠区域,132a-天侧反射片,132b-地侧反射片,132c-左侧反射片,132d-右侧反射片,132a1-对位切线,132a2-边缘对位标记,132b1-精定位卡槽,132b2-粗定位卡槽,31-定位凹槽,32-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液晶显示装置主要由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构成。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实现亮度显示。
液晶显示装置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的电场效应,以控制背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图像显示;
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用于提供背光;
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背板包括平面部和包围平面部的倾斜部,倾斜部向着平面部的一侧倾斜设定角度;
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位于背板的平面部之上,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分体反射片,包括主反射片和多个侧反射片;主反射片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背离背板的一侧,多个侧反射片位于背板的倾斜部面向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一侧,且多个侧反射片之间拼接位置与倾斜部的边角位置互不重叠。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背光模组100 用于向显示面板200提供背光源,显示面板200用于图像显示。
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显示面板的形状与尺寸通常与背光模组相匹配。通常情况下显示面板200可以设置为矩形,包括天侧、地侧、左侧和右侧,其中天侧和地侧相对,左侧和右侧相对,天侧分别与左侧的一端和右侧的一侧相连,地侧分别与左侧的另一端和右侧的另一端相连。
显示面板200为透射型显示面板,能够对光的透射率进行调制,但本身并不发光。显示面板200具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都可以独立的控制背光模组100入射到该像素单元的光线透过率和色彩,以使全部像素单元透过的光线构成显示的图像。
背光模组100通常位于显示装置的底部,其形状与尺寸与显示装置的形状与尺寸相适应。当应用于电视或移动终端等领域时,背光模组通常采用矩形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用于在整个出光面内均匀的发出光线,为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显示影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1、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分体反射片 13、扩散板14和光学膜片15。
背板11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部,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11包括平面部111、倾斜部112和弯折部113。
其中,背板11的平面部111位于底部,通常情况下为一方形或矩形结构,当应用于异形显示装置时,平面部111形状适应于显示装置的形状。
平面部111具有承载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作用,倾斜部112位于平面部111的四周,倾斜部112沿着平面部111的边缘向背板的一侧进行弯折,通常情况下倾斜部112与平面部111的夹角在30°-90°之间,例如可以是45°。弯折部113沿着倾斜部112远离平面部111的边缘向背板的一侧进行弯折,弯折部113平行于平面部11,弯折部113具有承载和支撑光学膜片等部件的边缘位置的作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平面部111、倾斜部112和弯折部113 为一体结构。
参照图3,背板11的倾斜部112包括:天侧倾斜部112a、地侧倾斜部112b、左侧倾斜部112c和右侧倾斜部112d。其中,天侧倾斜部112a和地侧倾斜部112b 相对,左侧倾斜部112c和右侧倾斜部112d相对,天侧倾斜部112a分别与左侧倾斜部112c的一端和右侧倾斜部112d的一端相连,地侧倾斜部112b分别与左侧倾斜部112c的另一端和右侧倾斜部112d的另一端相连。通常情况下,天侧倾斜部112a、地侧倾斜部112b、左侧倾斜部112c和右侧倾斜部112d与平面部111的各个夹角可以相同。图3中的虚线表示平面部111、倾斜部112和弯折部113之间的折弯线,以及倾斜部112之间的分界线。
背板11的材料通常可以采用电镀锌钢板(SECC)或热浸锌钢板(SGCC) 等材料进行制作,厚度为0.8-1.0cm。或者,背板11的材质可以采用铝、铁、铝合金或铁合金等材料进行制作。
背板11还对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起到散热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采用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作为背光源,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位于背板11的平面部111之上。通常情况下,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整体可呈方形或矩形,当应用于异形显示装置时,其形状与尺寸大小适应于显示装置的形状和尺寸大小。
根据显示装置的尺寸可以设置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通过拼接方式共同提供背光。为了避免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 拼接带来的光学问题,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的拼缝尽量做到较小,甚至实现无缝拼接。但是实际制作时,由于工艺受限无法做到无缝拼接,因此,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会具有设定数值的间隙12a。
根据显示装置的尺寸可以设置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例如,75英寸的电视可以采用2*8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通过拼接方式共同提供背光。
在某些实例实施例中,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具体为miniLED灯板。
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作为背光源,相比于传统的发光二极管,具有更小的尺寸,可以实现更为精细化的动态控制,提升显示装置的动态对比度。
具体地,参照图2,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具体包括:电路板121、微型发光二极管122和封装支架124。
电路板121位于平面部111之上,电路板121的形状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整体形状相同。在通常情况下,电路板121为板状,整体呈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路板121可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PCB包括基板和导电层,导电层经导电材料电镀沉积在基板上,再根据需要刻蚀线路形成电路,导电层的材料可以采用铜。
电路板121的基板可以采用FR4、铝基或玻璃等材料进行制作。或者,电路板121的衬底或衬底基板可以采用柔性材料来制作以形成柔性显示装置。
微型发光二极管122采用的芯片的尺寸在微米级别,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 122的尺寸很小,因此有利于将背光模组的动态发光控制到更小的分区,可以实现更为精细化的动态控制,提升显示装置的动态对比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型发光二极管122的尺寸在500μm以下。
图2示出的是采用POB封装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会在微型发光二极管122的外侧设置封装支架124,封装支架124用于封装保护微型发光二极管122,阻隔异物进入到微型发光二极管122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POB封装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时,其下表面会同时形成贴片电极,该贴片电极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电极对应电连接,待封装后再将封装好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22贴片到电路板121的对应位置上。POB封装方式工艺成熟,适应性好。在该实施例中,单个封装支架 124和单个微型发光二极管122构成一发光器件。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采用COB封装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则先将微型发光二极管122焊接到电路板121对应的焊盘上,再在微型发光二极管122表面采用点胶的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122进行封装,封装胶为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122背离电路板121一侧表面的保护胶。封装胶用于封装保护微型发光二极管122,阻隔异物进入到微型发光二极管122内部。即不再采用封装支架。封装胶可以采用透明胶体材料,如透过性较佳的硅胶、改性硅胶或环氧树脂等。COB封装具有较高的效率且成本较低。
电路板121用于为微型发光二极管122提供驱动电信号。微型发光二极管 122与电路板121分别单独制作,电路板121的表面包括多个用于焊接微型发光二极管122的焊盘,微型发光二极管122在制作完成后转移至焊盘上方,通过回流焊等工艺将微型发光二极管122焊接在电路板121上,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电路板121的输入信号,驱动微型发光二极管122发光。微型发光二极管122 位于电路板上。微型发光二极管122的电极焊接在电路板121所暴露的焊盘上,实现两者之间的电连接。
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可以只包括一种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22,也可以包括多种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22,在此不做限定。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侧反射片的折弯线。
参照图4,分体反射片13具体包括:主反射片131和侧反射片132。
主反射片131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背离背板11一侧的表面,具体设置在平面部111对应的位置,主反射片131的形状大小与平面部111的形状大小一致,主反射片131包括多个用于暴露单个封装支架124和单个微型发光二极管122构成的发光器件的开口。
主反射片131因需要打孔数量居多,工艺较普通LED背光反射片复杂,因此应用于大尺寸显示装置时,无法采用一整张主反射片贴附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主反射片131的尺寸根据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尺寸进行加工,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和主反射片131均为多个,一个主反射片131 对应一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主反射片131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一一对应贴合。主反射片131具体可以采用全敷胶的贴合方式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精准对位全贴合,也可以采用胶带的贴合方式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对位局部贴合。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反射片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5,主反射片131的尺寸大于对应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尺寸,以便主反射片131超出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部分遮挡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的间隙12a,避免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的间隙12a 漏洞产生主观问题,提高主观稳定性。
相邻的主反射片131之间可以具有交叠区域131a,以保证相邻的主反射片131之间处于叠拼重合状态,有效遮挡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的间隙 12a。相邻的主反射片131之间具有的交叠区域131a一般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间隙12a处,在相邻的主反射片131之间的交叠区域131a可能会出现不平整的问题,因此,将交叠区域131a设置为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互不交叠,避免交叠区域131a影响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发光。
参照图2,侧反射片132位于背板11的倾斜部112面向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一侧,其形状大小与倾斜部112的形状大小相适应,且侧反射片132 远离平面部111的一侧覆盖至弯折部113。位于边缘位置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22 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可以被侧反射片132反射回背光模组中被利用,或者被扩散板14和光学膜片15反射回倾斜部112的光线,可以被侧反射片132重新向出光一侧反射,并且反射光线的反射路径随机,因此经过侧反射片132对光线的多次反射,对光线起到了匀化的作用,进而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
参照图4,侧反射片132匹配倾斜部112的设计为多个,多个侧反射片132 之间的拼接位置避开倾斜部112的边角位置。具体地,在天侧倾斜部112a分别与左侧倾斜部112c的一端和右侧倾斜部112d的一侧相连的位置,以及地侧倾斜部112b分别与左侧倾斜部112c的另一端和右侧倾斜部112d的另一端相连的位置为倾斜部112的边角位置。多个侧反射片132的拼接位置避开这些边角位置,可以避免在边角位置出现由于侧反射片132的拼接偏差出现的暗影问题。
多个侧反射片132具体包括:天侧反射片132a、地侧反射片132b、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其中,天侧反射片132a和地侧反射片132b 相对,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相对,天侧反射片132a分别与左侧反射片132c的一端和右侧反射片132d的一端拼接,地侧反射片132b分别与左侧反射片132c的另一端和右侧反射片132d的另一端拼接。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侧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侧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侧反射片的折弯线。
天侧反射片132a覆盖天侧倾斜部112a,且两个端部延伸至左侧倾斜部112c 和右侧倾斜部112d,使天侧反射片132a与左侧反射片132c拼接的位置位于左侧倾斜部112c,天侧反射片132a与右侧反射片132d拼接的位置位于右侧倾斜部112d。
地侧反射片132b覆盖地侧倾斜部112b,且两个端部延伸至左侧倾斜部 112c和右侧倾斜部112d,使地侧反射片132b与左侧反射片132c拼接的位置位于左侧倾斜部112c,地侧反射片132b与右侧反射片132d拼接的位置位于右侧倾斜部112d。
参照图6和图7,天侧反射片132a和地侧反射片132b两侧端部根据背板11中的倾斜部112的倾斜角度进行折弯角度设计,使侧反射片132之间的拼接位置避开倾斜部112的边角位置,可以避免在边角位置出现由于侧反射片132 的拼接偏差出现的暗影问题。
为了精确的将各侧反射片132贴合至对应的倾斜部112表面,需要针对不同的侧反射片132进行对位设计。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侧反射片与地侧倾斜部连接的弯折部在精定位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侧反射片与地侧倾斜部连接的弯折部在粗定位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侧反射片的折弯线。
参照图6、图8和图9,针对地侧反射片132b,可以在地侧倾斜部112b 连接的弯折部113设置精定位点凸包1131和粗定位点凸包1132,具体可以设置一个精定位点凸包1131和两个粗定位点凸包1132,两个粗定位点凸包1132 分别位于精定位点凸包1131两侧。对应地,地侧反射片132b远离平面部111 的一侧具有与精定位点凸包1131匹配的精定位卡槽132b1、与粗定位点凸包 1132匹配的粗定位卡槽132b2。地侧反射片132b按照中间精定位和左右两侧粗定位的方式进行对位设计,左右粗定位主要起到地侧反射片132b上下方向不偏位,中间精定位主要起到地侧反射片132b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地侧反射片132b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侧反射片与天侧倾斜部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0,针对天侧反射片132a,可以在天侧倾斜部112a邻近平面部111 的一侧设置凹痕对位标记线1121,对应地,天侧反射片132a邻近平面部111 的一侧设置与凹痕对位标记线1121匹配的对位切线132a1。天侧反射片132a 在对位贴合时利用对位切线132a1按照对应凹痕对位标记线1121匹配定位,保证了天侧反射片132a对中设计,保证了天侧反射片132a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天侧反射片132a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参照图11,天侧倾斜部112a在邻近平面部111的边缘还具有定位凹槽31,天侧反射片132a邻近平面部111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31匹配的定位凸起32,定位凸起32与定位凹槽31对位,保证了天侧反射片132a上下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天侧反射片132a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针对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在左侧倾斜部112c邻近平面部 111的边缘设置定位凹槽31,左侧反射片132c邻近平面部111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31匹配的定位凸起32;在右侧倾斜部112d邻近平面部111的边缘设置定位凹槽31,右侧反射片132d邻近平面部111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31匹配的定位凸起32。定位凸起32与定位凹槽31对位,保证了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上下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 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参照图7,天侧反射片132a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边缘对位标记132a2,用于定位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的边缘位置。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的边缘位置与边缘对位标记132a2对位,保证了左侧反射片 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左侧反射片132c和右侧反射片132d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参照图4,由于左侧反射片132c的边缘位置与边缘对位标记132a2对位,使得左侧反射片132c和天侧反射片132a的一个边缘交叠,为了保证对位准确,可以设置左侧反射片132c和天侧反射片132a的边缘垂直于平面部111的边缘。同样,由于右侧反射片132d的边缘位置与边缘对位标记132a2对位,使得右侧反射片132d和天侧反射片132a的另一边缘交叠,为了保证对位准确,可以设置右侧反射片132d和天侧反射片132a的另一边缘垂直于平面部111的边缘。
扩散板14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的出光侧,扩散板14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12之间存在一定的混光距离,扩散板14在背板11的正投影覆盖主反射片131和侧反射片132在背板11上的正投影,即扩散板14位于整个背板11的正上方。通常情况下扩散板14可以设置为矩形或方形。
扩散板14的作用是对入射光线进行散射,使经过扩散板14的光线更加均匀。扩散板14中设置有散射粒子材料,光线入射到散射粒子材料会不断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达到将光线打散的效果,实现匀光的作用。
扩散板14具有较高的雾度,均匀效果更加,通常可以采用挤出工艺加工,扩散板14所用材质一般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系材料PS、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
扩散板14中还可以设置量子点材料,形成量子点扩散板,当微型发光二极管122为蓝色微型发光二极管时,量子点材料中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受激发射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出射。
量子点扩散板,在制作背光模组的后续过程中,不再设置量子点膜,既降低了成本,又使显示装置更轻薄。
光学膜片15位于扩散板14背离主反射片131和侧反射片132的一侧,光学膜片15整层设置,其形状与扩散板14的形状相同,通常情况下可以设置为矩形或方形。
光学膜片15的设置可以使背光模组适应多种多样的实际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型发光二极管122可以采用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光学膜片15包括量子点层或荧光层。
量子点层中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受激发射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出射。
荧光层中包括受激发射红色光和受激发射绿色光的荧光材料,受激发射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出射。
除此之外,光学膜片15还可以包括棱镜片,棱镜片可以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从而改变显示装置的可观看角度。
光学膜片15还可以包括反射式偏光片,反射式偏光片作为一种增亮片,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提高光线的利用效率,同时使出射光线具有偏振的性质,省略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的使用。
光学膜片15不仅可以达到相应的功能,还具有雾化和遮盖效果。
根据第一实用新型构思,背板包括平面部、倾斜部和弯折部,倾斜部包括天侧倾斜部、地侧倾斜部、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天侧倾斜部分别与左侧倾斜部的一端和右侧倾斜部的一端相连,地侧倾斜部分别与左侧倾斜部的另一端和右侧倾斜部的另一端相连,相连的位置为倾斜部的边角位置。分体反射片包括主反射片和多个侧反射片,主反射片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背离背板的一侧,多个侧反射片位于背板的倾斜部面向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一侧。多个侧反射片之间的拼接位置与倾斜部的边角位置互不重叠,多个侧反射片的拼接位置避开边角位置,可以避免在边角位置出现由于侧反射片的拼接偏差出现的暗影问题。
根据第二实用新型构思,侧反射片包括天侧反射片、地侧反射片、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天侧反射片覆盖天侧倾斜部,且两个端部延伸至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使天侧反射片与左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左侧倾斜部,天侧反射片与右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右侧倾斜部。地侧反射片覆盖地侧倾斜部,且两个端部延伸至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使地侧反射片与左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左侧倾斜部,地侧反射片与右侧反射片拼接的位置位于右侧倾斜部。
根据第三实用新型构思,在地侧倾斜部连接的弯折部设置精定位点凸包和粗定位点凸包;地侧反射片远离面部的一侧具有与定位点凸包匹配的精定位卡槽、与定位点凸包匹配的粗定位卡槽。地侧反射片按照中间精定位和左右两侧粗定位的方式进行对位设计,左右粗定位主要起到地侧反射片上下方向不偏位,中间精定位主要起到地侧反射片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地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根据第四实用新型构思,在天侧倾斜部邻近平面部的一侧设置凹痕对位标记线,天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一侧设置与凹痕对位标记线匹配的对位切线。天侧反射片在对位贴合时利用对位切线按照对应凹痕对位标记线匹配定位,保证了天侧反射片对中设计,保证了天侧反射片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天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天侧倾斜部在邻近平面部的边缘还具有定位凹槽,天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对位,保证了天侧反射片上下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天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根据第五实用新型构思,在左侧倾斜部邻近平面部的边缘设置定位凹槽,左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在右侧倾斜部邻近平面部的边缘设置定位凹槽,右侧反射片邻近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对位,保证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上下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天侧反射片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边缘对位标记,用于定位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的边缘位置。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的边缘位置与边缘对位标记对位,保证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左右方向不偏位,提高了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装配偏移的稳定性。
根据第六实用新型构思,左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一个边缘交叠,为了保证对位准确,设置左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边缘垂直于平面部的边缘。右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另一边缘交叠,为了保证对位准确,设置右侧反射片和天侧反射片的另一边缘垂直于平面部的边缘。
根据第七实用新型构思,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和主反射片均为多个,主反射片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一一对应贴合。主反射片的尺寸大于对应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尺寸;相邻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之间具有设定数值的间隙,间隙被主反射片完全覆盖,避免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之间的间隙漏洞产生主观问题,提高主观稳定性。
根据第八实用新型构思,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具有交叠区域,保证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处于叠拼重合状态,有效遮挡相邻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之间的间隙。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具有的交叠区域位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间隙处,在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的交叠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平整的问题,因此,将交叠区域设置为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互不交叠,避免交叠区域影响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发光。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图像显示;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用于提供背光;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背板包括平面部和包围所述平面部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向着所述平面部的一侧倾斜设定角度;
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位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平面部之上,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分体反射片,包括主反射片和多个侧反射片;所述主反射片位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多个侧反射片位于所述背板的倾斜部面向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一侧,且所述多个侧反射片之间拼接位置与所述倾斜部的边角位置互不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和所述主反射片均为多个,所述主反射片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一一对应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反射片的尺寸大于对应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尺寸;
相邻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之间具有设定数值的间隙,所述间隙被所述主反射片完全覆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主反射片之间具有交叠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叠区域位于所述间隙处,且所述交叠区域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互不交叠。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侧反射片包括:天侧反射片、地侧反射片、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
所述背板的倾斜部包括:天侧倾斜部、地侧倾斜部、左侧倾斜部和右侧倾斜部;
所述天侧反射片覆盖所述天侧倾斜部,且两个端部延伸至所述左侧倾斜部和所述右侧倾斜部;
所述地侧反射片覆盖所述地侧倾斜部,且两个端部延伸至所述左侧倾斜部和所述右侧倾斜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倾斜部远离所述平面部的一侧且平行于所述平面部的弯折部,所述多个侧反射片远离所述平面部的一侧覆盖至所述弯折部;
在所述地侧倾斜部连接的弯折部设置精定位点凸包和粗定位点凸包;
所述地侧反射片远离所述平面部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精定位点凸包匹配的精定位卡槽、与所述粗定位点凸包匹配的粗定位卡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侧倾斜部邻近所述平面部的一侧具有凹痕对位标记线,所述天侧反射片邻近所述平面部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凹痕对位标记线匹配的对位切线;
所述天侧倾斜部邻近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具有定位凹槽,所述天侧反射片邻近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所述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倾斜部邻近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具有定位凹槽,所述左侧反射片邻近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所述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
所述右侧倾斜部邻近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具有定位凹槽,所述右侧反射片邻近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具有与所述定位凹槽匹配的定位凸起;
所述天侧反射片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边缘对位标记,用于定位所述左侧反射片和右侧反射片的边缘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反射片和所述天侧反射片的边缘交叠且边缘垂直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
所述右侧反射片和所述天侧反射片的边缘交叠且边缘垂直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
CN202120739189.1U 2021-04-09 2021-04-12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117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9189.1U CN215117080U (zh) 2021-04-12 2021-04-12 一种显示装置
PCT/CN2021/121615 WO2022213559A1 (zh) 2021-04-09 2021-09-29 一种显示装置
US18/457,820 US20230400731A1 (en) 2021-04-09 2023-08-29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9189.1U CN215117080U (zh) 2021-04-12 2021-04-12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17080U true CN215117080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264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39189.1U Active CN215117080U (zh) 2021-04-09 2021-04-12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17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7937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098031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339914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2460249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777826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143687B (zh)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1988688B (zh) 导光板以及包括该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CN215416207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2088590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13143217A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1356822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180231839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882390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1409803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75123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820886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42842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47434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06334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5117080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7387154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671886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72138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7875892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linear light source, planar 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2987394B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