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6244A - 离心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6244A
CN114846244A CN202080089216.3A CN202080089216A CN114846244A CN 114846244 A CN114846244 A CN 114846244A CN 202080089216 A CN202080089216 A CN 202080089216A CN 114846244 A CN114846244 A CN 114846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ember
intake
flow path
compresso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92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46244B (zh
Inventor
米村淳
崎坂亮太
金子雄大
马场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46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6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46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6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2Surge control
    • F04D27/0253Surge control by thrott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24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driving means being assisted by a power recovery turb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462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462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6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adjusting flow cross-section, otherwise than by using adjustable stator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1In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离心压缩机(CC)具备:压缩机壳体(100),其具有进气流路(130);压缩机叶轮(9),其配置于进气流路(130);第二可动部件(220),其配置于比压缩机叶轮(9)更靠进气的上游侧;以及槽(320),其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进气的下游侧的面以外。由此,能够减小在喘振产生时第二可动部件(220)向进气流路(130)突出时的压损。其结果,能够抑制压缩机效率的降低。

Description

离心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离心压缩机。本申请基于2020年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31838号要求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
背景技术
离心压缩机具备形成有进气流路的压缩机壳体。在进气流路配置有压缩机叶轮。若流入压缩机叶轮的空气的流量减少,则由压缩机叶轮压缩后的空气在进气流路中逆流,产生被称为喘振的现象。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压缩机壳体设置节流机构的离心压缩机。节流机构相对于压缩机叶轮配置在进气的上游侧。节流机构具备可动部件。可动部件构成为能够在向进气流路内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从进气流路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节流机构通过使可动部件向进气流路内突出来减小进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若可动部件向进气流路内突出,则在进气流路内逆流的空气被可动部件阻挡。通过阻挡在进气流路内逆流的空气,从而抑制喘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353095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可动部件中,在与压缩机叶轮相对的面上,在向进气流路内突出的区域形成有槽。在该槽中流入在发生喘振时在进气流路内逆流的空气。若逆流的空气流入槽,则产生压损,成为使压缩机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压缩机效率的降低的离心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离心压缩机具备:壳体,其具有进气流路;压缩机叶轮,其配置于进气流路;可动部件,其配置于比压缩机叶轮更靠进气的上游侧;以及槽,其形成于可动部件中的进气的下游侧的面以外。
优选槽形成于可动部件中的进气的上游侧的面。
优选槽形成于可动部件中的径向外侧的面。
优选槽沿压缩机叶轮的周向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压缩机效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
图3是构成连杆机构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6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第二图。
图7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第三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突出位置状态下的第二可动部件的弯曲部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的第二可动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的例示,除了特别声明的情况之外,并不限定本公开。此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公开无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图1是增压器TC的概略剖视图。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左侧进行说明。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右侧进行说明。在增压器TC中,后述的压缩机壳体100侧作为离心压缩机CC发挥作用。以下,对离心压缩机CC由后述的涡轮叶轮8驱动来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离心压缩机CC也可以由未图示的发动机驱动,也可以由未图示的电动机(马达)驱动。这样,离心压缩机CC可以组装于增压器TC以外的装置,也可以是单体。
如图1所示,增压器T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包括轴承壳体2、涡轮壳体4、压缩机壳体(壳体)100、以及连杆机构200。关于连杆机构20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在轴承壳体2的左侧利用紧固螺栓3连结涡轮壳体4。在轴承壳体2的右侧利用紧固螺栓5连结压缩机壳体100。
在轴承壳体2形成有收纳孔2a。收纳孔2a在增压器TC的左右方向上贯通轴承壳体2。在收纳孔2a配置有轴承6。在图1中,作为轴承6的一例表示全浮动轴承。但是,轴承6也可以是半浮动轴承、滚动轴承等其它的径向轴承。在收纳孔2a配置有轴7的一部分。轴7由轴承6可旋转地支撑。在轴7的左端部设置有涡轮叶轮8。涡轮叶轮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于涡轮壳体4内。在轴7的右端部设置有压缩机叶轮9。压缩机叶轮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于压缩机壳体100内。
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有进气口10。进气口10在增压器TC的右侧开口。进气口10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连接。在轴承壳体2与压缩机壳体100之间形成有扩散流路11。扩散流路11对空气进行加压。扩散流路11从轴7(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以下简称为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形成为环状。扩散流路11在径向的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9而与进气口10连通。
另外,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有压缩机涡旋流路12。压缩机涡旋流路12形成为环状。压缩机涡旋流路12例如位于比压缩机叶轮9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压缩机涡旋流路12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进气口以及扩散流路11连通。若压缩机叶轮9旋转,则从进气口10向压缩机壳体100内吸入空气。被吸入的空气在压缩机叶轮9的叶片间流通的过程中被加压加速。被加压加速后的空气在扩散流路11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2被加压。被加压的空气从未图示的排出口流出,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
这样,增压器TC具备离心压缩机(压缩机)CC。离心压缩机CC包括压缩机壳体100、压缩机叶轮9以及后述的连杆机构200。
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排气口13。排气口13在增压器TC的左侧开口。排气口13与未图示的废气净化装置连接。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连通流路14和涡轮涡旋流路15。涡轮涡旋流路15位于比涡轮叶轮8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连通流路14位于涡轮叶轮8与涡轮涡旋流路15之间。
涡轮涡旋流路15与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被引导至气体流入口。连通流路14将涡轮涡旋流路15与排气口13连接。从气体流入口导入至涡轮涡旋流路15的废气经由连通流路14及涡轮叶轮8的叶片间而被引导至排气口13。废气在其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8旋转。
涡轮叶轮8的旋转力通过轴7传递到压缩机叶轮9。如上所述,空气通过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力而被加压,并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
图2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如图2所示,压缩机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部件110和第二壳体部件120。第一壳体部件110与第二壳体部件120相比,位于图2中的右侧(远离轴承壳体2的一侧)。第二壳体部件120与轴承壳体2连接。第一壳体部件110与第二壳体部件120连接。
第一壳体部件110为大致圆筒形状。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贯通孔111。第一壳体部件110在与第二壳体部件120接近(连接)的一侧具有端面112。另外,第一壳体部件110在远离第二壳体部件120的一侧具有端面113。在端面113形成有进气口10。贯通孔111沿着轴7(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方向(以下,简称为旋转轴方向)从端面112延伸至端面113(进气口10)。也就是,贯通孔111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第一壳体部件110。贯通孔111在端面113具有进气口10。
贯通孔111具有平行部111a和缩径部111b。平行部111a位于比缩径部111b靠端面113侧的位置。平行部111a的内径在旋转轴方向上大致恒定。缩径部111b位于比平行部111a靠端面112侧的位置。缩径部111b与平行部111a连续。缩径部111b的与平行部111a连续的部位的内径与平行部111a的内径大致相等。缩径部111b的内径随着远离平行部111a(靠近端面112)而变小。
在端面112形成有切口部112a。切口部112a从端面112向端面113侧凹陷。切口部112a形成于端面112的外周部。从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时,切口部112a例如是大致环状。
另外,在端面112形成有收纳室AC。收纳室AC形成在第一壳体部件110中比压缩机叶轮9的叶片的前缘端(分级边缘)LE更靠进气口10侧。收纳室AC包括后述的收纳槽112b、轴承孔112d、收纳孔115。
收纳槽112b形成于端面112。收纳槽112b位于切口部112a与贯通孔111之间。收纳槽112b从端面112向端面113侧凹陷。从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时,收纳槽112b例如是大致环状。收纳槽112b在径向内侧与贯通孔111连通。
在收纳槽112b的端面113侧的壁面(收纳室对置面)112c形成有轴承孔112d。轴承孔112d从壁面112c朝向端面113侧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轴承孔112d在轴7(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方向(以下,简称为旋转方向、周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两个。两个轴承孔112d配置于在旋转方向上错开180度的位置。
在第二壳体部件120形成有贯通孔121。第二壳体部件120在与第一壳体部件110接近(连接)的一侧具有端面122。另外,第二壳体部件120在远离第一壳体部件110的一侧(与轴承壳体2连接的一侧)具有端面123。贯通孔121沿着旋转轴方向从端面122延伸至端面123。也就是,贯通孔121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第二壳体部件120。
贯通孔121中的端面122侧的端部的内径与贯通孔111中的端面112侧的端部的内径大致相等。在贯通孔121的内壁形成有护罩部121a。护罩部121a从径向的外侧与压缩机叶轮9对置。压缩机叶轮9的外径随着远离压缩机叶轮9的叶片的前缘端(分级边缘)LE而变大。护罩部121a的内径随着远离端面122(靠近端面123)而增大。
在端面122形成有收纳槽122a。收纳槽122a从端面122向端面123侧凹陷。从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时,收纳槽122a例如是大致环状。在收纳槽122a中插入有第一壳体部件110。第一壳体部件110的端面112与收纳槽122a中的端面123侧的壁面122b抵接。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壁面112c)与第二壳体部件120(壁面122b)之间形成有收纳室AC。
通过第一壳体部件110的贯通孔111和第二壳体部件120的贯通孔121形成吸气流路130。也就是,进气流路130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0。吸气流路130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经由进气口10延伸至扩散流路11。将进气流路130的空气滤清器侧(进气口10侧)作为进气的上游侧,将进气流路130的扩散流路11侧作为进气的下游侧。
压缩机叶轮9配置于进气流路130。进气流路130(贯通孔111、121)的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是以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形。但是,进气流路130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
在第一壳体部件110的切口部112a配置有未图示的密封件。通过密封件,抑制在第一壳体部件110与第二壳体部件120的间隙流通的空气的流量。但是,切口部112a和密封件的结构不是必须的。
图3是构成连杆机构200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仅示出压缩机壳体100中的第一壳体部件110。如图3所示,连杆机构200包括第一壳体部件110、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连结部件230、杆240。连杆机构200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于比压缩机叶轮9靠进气流路130的进气口10侧(上游侧)的位置。
第一可动部件210配置于收纳槽112b(收纳室AC)。具体而言,第一可动部件210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与收纳槽122a的壁面122b(参照图2)之间。
第一可动部件210具有进气上游面S1、进气下游面S2、径向外表面S3、以及径向内表面S4。进气上游面S1是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进气的上游侧(进气流路130的上游侧)的面。进气下游面S2是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进气的下游侧(进气流路130下游侧)的面。径向外表面S3是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压缩机叶轮9(参照图2)的径向外侧的面。径向内表面S4是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内侧的面。
第一可动部件210具有主体部B1。主体部B1包括弯曲部211和臂部212。弯曲部211沿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延伸。弯曲部211为大致半圆弧形状。弯曲部211中的周向的第一端面211a及第二端面211b沿径向及旋转轴方向平行地延伸。但是,第一端面211a以及第二端面211b也可以相对于径向以及旋转轴方向倾斜。
在弯曲部211的第一端面211a侧设置有臂部212。臂部212从弯曲部211的径向外表面S3向径向的外侧延伸。另外,臂部212向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第二可动部件220侧)延伸。
第二可动部件220配置于收纳槽112b(收纳室AC)。具体而言,第二可动部件220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与收纳槽122a的壁面122b(参照图2)之间。
第二可动部件220具有进气上游面S1、进气下游面S2、径向外表面S3、以及径向内表面S4。进气上游面S1是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进气的上游侧(进气流路130的上游侧)的面。进气下游面S2是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进气的下游侧(进气流路130下游侧)的面。径向外表面S3是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压缩机叶轮9(参照图2)的径向外侧的面。径向内表面S4是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内侧的面。
第二可动部件220具有主体部B2。主体部B2包括弯曲部221和臂部222。弯曲部221沿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延伸。弯曲部221为大致半圆弧形状。弯曲部221中的周向的第一端面221a以及第二端面221b与径向以及旋转轴方向平行地延伸。但是,第一端面221a以及第二端面221b也可以相对于径向以及旋转轴方向倾斜。
在弯曲部221的第一端面221a侧设置有臂部222。臂部222从弯曲部221的径向外表面S3向径向的外侧延伸。另外,臂部222向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第一可动部件210侧)延伸。
弯曲部211隔着弯曲部221和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中心(进气流路130)而对置。弯曲部211的第一端面211a与弯曲部221的第二端面221b在周向上对置。弯曲部211的第二端面211b与弯曲部221的第一端面221a在周向上对置。如后文所述,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构成为能够使弯曲部211、221在径向上移动。
连结部件230与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连结。连结部件230位于比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靠进气口10侧的位置。连结部件230为大致圆弧形状。在连结部件230的周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第一轴承孔231,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第二轴承孔232。第一轴承孔231及第二轴承孔232在连结部件230中的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侧的端面233开口。第一轴承孔231以及第二轴承孔232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在此,第一轴承孔231以及第二轴承孔232由非贯通的孔构成。但是,第一轴承孔231以及第二轴承孔232也可以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连结部件230。
在连结部件230的第一轴承孔231与第二轴承孔232之间形成有杆连接部234。杆连接部234形成于连结部件230中的与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相反侧的端面235。杆连接部234从端面235向旋转轴方向突出。杆连接部234例如为大致圆柱形状。
杆240为大致圆柱形状。在杆240的一端部形成有平面部241,在另一端部形成有连结部243。平面部241在与旋转轴方向大致垂直的面方向上延伸。轴承孔242在平面部241开口。轴承孔242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连结部243具有连结孔243a。在连结部243(连结孔243a)连结有后述的致动器。例如,轴承孔242可以是长孔,其在垂直于旋转轴方向及杆240的轴向的方向上的长度比杆240的轴向长度长。
在杆240的平面部241与连结部243之间形成有杆大径部244和两个杆小径部245。杆大径部244配置于两个杆小径部245之间。两个杆小径部245中的平面部241侧的杆小径部245将杆大径部244与平面部241连接。两个杆小径部245中的连结部243侧的杆小径部245将杆大径部244与连结部243连接。杆大径部244的外径比两个杆小径部245的外径大。
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插通孔114。插通孔114的一端114a在第一壳体部件110的外部开口。插通孔114例如沿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插通孔114位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杆240的平面部241侧插入插通孔114。杆大径部244被插通孔114的内壁面引导。杆240的插通孔114的中心轴方向(杆240的中心轴方向)以外的移动被限制。
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收纳孔115。收纳孔115在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开口。收纳孔115从壁面112c向进气口10侧凹陷。收纳孔115位于比插通孔114更远离进气口10的一侧(第二壳体部件120侧)。从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时,收纳孔115为大致圆弧形状。收纳孔115在周向上比连结部件230更长地延伸。收纳孔115从轴承孔112d在周向上分离。
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连通孔116。连通孔116将插通孔114与收纳孔115连接。连通孔116形成于收纳孔115中的周向的大致中间部分。连通孔116例如是与插通孔114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孔。连通孔116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的宽度比短边方向(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大。插通孔114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比连结部件230的杆连接部234的外径大。
连结部件230收纳于收纳孔115(收纳室AC)。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连结部件230配置在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110的收纳室AC内。收纳孔115的周向的长度比连结部件230长,径向的宽度也大。因此,连结部件230在收纳孔115的内部被允许向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移动。
杆连接部234从连通孔116插通于插通孔114。在插通孔114中插通有杆240的平面部241。平面部241的轴承孔242与连通孔116对置。杆连接部234插通(连接)于轴承孔242。杆连接部234支承于轴承孔242。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如图4中虚线所示,第一可动部件210具有连结轴部213以及旋转轴部214。连结轴部213以及旋转轴部214从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与壁面112c对置的进气上游面S1(参照图2)沿旋转轴方向突出。连结轴部213以及旋转轴部214向图4中的里侧延伸。旋转轴部214与连结轴部213平行地延伸。连结轴部213以及旋转轴部214为大致圆柱形状。
连结轴部213的外径比连结部件230的第一轴承孔231的内径小。连结轴部213插通于第一轴承孔231。连结轴部2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轴承孔231。旋转轴部214的外径比第一壳体部件110的轴承孔112d的内径小。旋转轴部214插通于两个轴承孔112d中的铅垂上侧(接近杆240的一侧)的轴承孔112d。旋转轴部21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承孔112d。
第二可动部件220具有连结轴部223以及旋转轴部224。连结轴部223以及旋转轴部224从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与壁面112c对置的进气上游面S1(参照图2)沿旋转轴方向突出。连结轴部223以及旋转轴部224向图4中的里侧延伸。旋转轴部224与连结轴部223平行地延伸。连结轴部223以及旋转轴部224为大致圆柱形状。
连结轴部223的外径比连结部件230的第二轴承孔232的内径小。连结轴部223插通于第二轴承孔232。连结轴部2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轴承孔232。旋转轴部224的外径比第一壳体部件110的轴承孔112d的内径小。旋转轴部224插通于两个轴承孔112d中的铅垂下侧(远离杆240的一侧)的轴承孔112d。旋转轴部2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承孔112d。
这样,连杆机构200由四节连杆机构构成。四个连杆(节)是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第一壳体部件110、连结部件230。连杆机构200由四节连杆机构构成,因此连杆机构200成为限定连锁,是一个自由度,控制容易。
图5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200的动作的第一图。在下面的图5、图6、图7中,示出了从进气口10侧观察的连杆机构200的视图。如图5所示,在杆240的连结部243连结有致动器250的驱动轴251的端部。
在图5所示的配置中,第一可动部件210与第二可动部件220相互抵接。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中,作为径向内侧部分的突出部215突出(暴露)到进气流路130中。在第二可动部件220中,作为径向内侧部分的突出部225突出(暴露)到进气流路130中。将该状态下的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的位置称为突出位置(或者节流位置)。
如图5所示,在突出位置中,突出部215中的周向的端部215a、215b与突出部225中的周向的端部225a、225b分别抵接。由突出部215和突出部225形成环状孔260。环状孔260的内径比突出部215、225突出的位置处的进气流路130的内径小。环状孔260的内径例如比进气流路130的任何位置的内径小。
图6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200的动作的第二图。图7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200的动作的第三图。致动器250使杆240在与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图6、图7中的上下方向)上直线运动。在图6和图7中,杆240从图5所示的位置向上侧移动。与图6的配置相比,图7的配置相对于图5的配置的杆240的移动量大。
若杆240移动,则连结部件230经由杆连接部234而向图6、图7中的上侧移动。此时,连结部件230允许以杆连接部234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另外,相对于杆连接部234的外径,杆240的轴承孔242的内径具有微小的间隙。因此,连结部件230稍微允许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的移动。
如上所述,连杆机构200是四节连杆机构。连结部件230、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110表示一自由度的行为。具体而言,连结部件230在上述的允许范围内,在图6、图7中,一边逆时针旋转一边向左右方向稍微摆动。
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旋转轴部214被第一壳体部件110支承。旋转轴部214的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连结轴部213被连结部件230支承。由于允许连结部件230的移动,所以连结轴部213被设置成能够在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上移动。其结果是,随着连结部件230的移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旋转轴部214为旋转中心,沿图6、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同样,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旋转轴部224被第一壳体部件110支承。旋转轴部224的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连结轴部223由连结部件230支承。由于允许连结部件230的移动,所以连结轴部223被设置成能够向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移动。其结果,随着连结部件230的移动,第二可动部件220以旋转轴部224为旋转中心,沿图6、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按照图6、图7的顺序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突出部215、225比突出位置向径向的外侧移动(退避位置)。在退避位置,例如,突出部215、225与吸气流路130的内壁面成为同一平面,或者位于比进气流路130的内壁面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在从退避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时,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按照图7、图6、图5的顺序相互接近而抵接。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根据以旋转轴部214、224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角度,切换为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
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向进气流路130内突出的突出位置和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不向进气流路130内露出(突出)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在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上移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也可以绕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周向)旋转。例如,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也可以是具有两个以上的叶片的挡板叶片。
当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位于退避位置(以下也称为退避位置状态)时,不会突出到进气流路130内,因此,能够减小流动于进气流路130的进气(空气)的压损。
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中,在突出位置,突出部215、225配置于进气流路130内。若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位于突出位置,则进气流路130的流路截面积变小。
随着流入压缩机叶轮9的空气的流量减少,被压缩机叶轮9压缩的空气在进气流路130中逆流(即,空气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流动)。
如图2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位于突出位置时(以下,也称为突出位置状态),突出部215、225位于比压缩机叶轮9的前缘端LE的最外径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进气流路130内逆流的空气被突出部215、225拦住。因此,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能够抑制进气流路130内的空气的逆流。
另外,由于进气流路130的流路截面积变小,所以流入压缩机叶轮9的空气的流速增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离心压缩机CC的喘振的产生。也就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心压缩机CC通过形成突出位置状态,能够将离心压缩机CC的工作区域向小流量侧扩大。
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构成为对进气流路130进行节流的节流部件。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200构成为对进气流路130进行节流的节流机构。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通过驱动连杆机构200,从而能够使进气流路130的流路截面积变化。
为了连杆机构200的轻量化,有时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由树脂材料形成。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若通过注塑成型来成型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则有时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上产生收缩(凹陷)、翘曲。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产生收缩或翘曲的情况下,有可能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与其它部件或壁面发生干涉而导致动作不良。
因此,如图4中的点划线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200在第一可动部件210具备槽310。另外,连杆机构200在第二可动部件220具备槽3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由树脂材料形成。槽310、320在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的注塑成型时形成。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部件220的概略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220形成有槽320。槽320形成于弯曲部221以及臂部222。槽320也形成于连结轴部223与旋转轴部224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可动部件220的槽320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部件210的槽310具有与第二可动部件220的槽320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第二可动部件220的槽320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对第一可动部件210的槽310的说明。
槽320形成于进气上游面S1。在槽320与弯曲部221的第一端面221a之间形成有第一厚壁部330。在槽320与弯曲部221的第二端面221b之间形成有第二厚壁部340。在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上,第一厚壁部330的厚度(宽度)与第二厚壁部340的厚度(宽度)相等。
在该上下文中,相等是指包括完全相等的情况和从允许误差(加工精度、组装误差等)的范围内完全相等的情况偏离的情况。在下文中,相等或相同是指完全相等(相同)的情况、和在误差范围(加工精度、装配误差等)内且从完全相等(相同)的情况偏离的情况。
图9是突出位置状态下的第二可动部件220的弯曲部221的概略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槽320与进气下游面S2之间形成有第三厚壁部350。在槽320与径向外表面S3之间形成有第四厚壁部360。在槽320与径向内表面S4之间形成有第五厚壁部370。
第三厚壁部350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宽度)、第四厚壁部360的径向的厚度(宽度)、第五厚壁部370的径向的厚度(宽度)相等。另外,第一厚壁部330及第二厚壁部340的周向的厚度与第三厚壁部350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第四厚壁部360及第五厚壁部370的径向的厚度相等。也就是,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方向、径向以及周向上的第二可动部件220的厚度彼此相等。换言之,第二可动部件220在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方向、径向以及周向上具有恒定的厚度。
这样,通过在第二可动部件220设置槽320,从而与第二可动部件220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注塑成型时的最大厚度。由此,能够抑制注塑成型时的收缩、翘曲的产生。其结果,即使在利用树脂材料对第二可动部件220进行注塑成型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动作不良的产生。
另外,槽320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220(突出部225)中的进气下游面S2以外。在槽320形成于突出部225的进气下游面S2的情况下,在发生喘振时在进气流路130内逆流的空气流入进气下游面S2的槽320。若逆流的空气流入槽320,则与空气与未形成槽320的突出部225的进气下游面S2碰撞的情况相比,压损增大。当压损变大时,压缩机效率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槽320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220(突出部225)中的进气上游面S1。在突出位置状态下,在突出部225的进气上游面S1侧形成有空气不流动而滞留的停滞区域。空气的流速越快,压损越大。在发生喘振时,与突出部225的进气上游面S1侧(停滞区域侧)相比,进气下游面S2侧(逆流的空气碰撞的一侧)的空气的流速快。因此,与在进气下游面S2侧形成槽320相比,通过在进气上游面S1侧形成槽320,能够减小压损。其结果,能够抑制压缩机效率的降低。另外,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在突出位置状态下,通过在进气流路130内逆流的空气,朝向吸气的上游侧被按压于壁面112c(压缩机壳体100)。此时,在壁面112c与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之间摩擦力增大。在该情况下,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难以向径向外侧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进气上游面S1侧形成槽320,能够降低进气上游面S1(第二可动部件220)与壁面112c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降低第二可动部件220与壁面112c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在形成向第二可动部件220的厚度方向(旋转轴方向)凹陷的槽320的情况下,与形成向弯曲部221的径向凹陷的槽的情况相比,成型(注塑成型)变得容易。因此,通过在第二可动部件220的进气上游面S1形成槽320,与在径向外表面S3或径向内表面S4形成槽320的情况相比,成型变得容易。
另外,槽320在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上延伸,在弯曲部221以及臂部222沿周向延伸。由此,能够使第三厚壁部350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第四厚壁部360以及第五厚壁部370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
(变形例)
图10是变形例的第二可动部件420的概略立体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离心压缩机CC实质上相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本变形例的第二可动部件420在槽520未形成于进气上游面S1而形成于径向外表面S3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图10表示突出位置状态下的第二可动部件420的弯曲部221的概略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420形成有槽520。槽520形成于径向外表面S3。在槽520与进气下游面S2之间形成有第三厚壁部550。在槽320与进气上游面S1之间形成有第四厚壁部560。在槽520与径向内表面S4之间形成有第五厚壁部570。第三厚壁部550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宽度)、第四厚壁部560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宽度)、第五厚壁部570的径向的厚度(宽度)相等。
另外,槽520沿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延伸。在槽520与弯曲部221的第一端面221a(参照图8)之间形成有第一厚壁部330。在槽520与弯曲部221的第二端面221b(参照图8)之间形成有第二厚壁部340。在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上,第一厚壁部330的厚度(宽度)与第二厚壁部340的厚度(宽度)相等。第一厚壁部330及第二厚壁部340的周向的厚度与第三厚壁部550及第四厚壁部560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第五厚壁部570的径向的厚度相等。也就是,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方向、径向以及周向上的第二可动部件420的厚度彼此相等。换言之,第二可动部件420在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方向、径向以及周向上具有恒定的厚度。
根据本变形例,槽520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420(突出部225)中的进气下游面S2以外。因此,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槽520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420的径向外表面S3。由此,槽520不露出于第二可动部件420的突出部225,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空气更难以流入到槽520。其结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小压损,能够进一步抑制压缩机效率的降低。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显然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420由树脂材料注塑成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420例如也可以由金属构成,通过铸造而成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槽320、520形成于进气上游面S1或者径向外表面S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槽320、520也可以形成于径向内表面S4。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槽320、520沿周向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槽320、520也可以在周向上分离地形成多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一方具备槽320,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另一方具备槽520。
符号的说明
9—压缩机叶轮,100—压缩机壳体(壳体),130—进气流路,210—第一可动部件,220—第二可动部件,310—槽,320—槽,420—第二可动部件,520—槽,CC—离心压缩机,S1—进气上游面,S2—进气下游面,S3—径向外表面,S4—径向内表面。

Claims (4)

1.一种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进气流路;
压缩机叶轮,其配置于上述进气流路;
可动部件,其配置于比上述压缩机叶轮更靠进气的上游侧;以及
槽,其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中的上述进气的下游侧的面以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中的上述进气的上游侧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中的径向外侧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沿上述压缩机叶轮的周向延伸。
CN202080089216.3A 2020-02-27 2020-12-24 离心压缩机 Active CN114846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1838 2020-02-27
JP2020031838 2020-02-27
PCT/JP2020/048517 WO2021171772A1 (ja) 2020-02-27 2020-12-24 遠心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6244A true CN114846244A (zh) 2022-08-02
CN114846244B CN114846244B (zh) 2024-10-29

Family

ID=77489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9216.3A Active CN114846244B (zh) 2020-02-27 2020-12-24 离心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6480B2 (zh)
JP (1) JP7371760B2 (zh)
CN (1) CN114846244B (zh)
DE (1) DE112020005746T5 (zh)
WO (1) WO20211717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546859A (zh) * 2022-09-08 2025-02-28 株式会社Ihi 离心压缩机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5843A (zh) * 2001-01-16 2003-11-12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的改进叶片
CN103334830A (zh) * 2013-07-11 2013-10-02 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器
CN105121791A (zh) * 2013-04-22 2015-12-02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废气涡轮增压器
JP2016173051A (ja) * 2015-03-17 2016-09-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遠心圧縮機のインペラトリム比可変機構
CN107304709A (zh) * 2016-04-19 2017-10-31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可调Trim的离心式压气机
CN10857146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盖瑞特交通公司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可调trim的离心式压缩机
EP3480434A1 (en) * 2017-11-01 2019-05-08 Piotr Szymanski Inlet cartridge for adjusting the cross-section of compressor inlet and compressor
CN109899153A (zh) * 2017-12-08 2019-06-18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可调节trim离心压缩机
DE102018218208A1 (de) * 2018-02-09 2019-08-14 BMTS Technology GmbH & Co. KG Verdichter und Abgasturbolader
CN110195643A (zh) * 2018-02-26 2019-09-03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具有可调节trim机构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
CN110206633A (zh) * 2018-02-28 2019-09-06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具有包括减涡器的可调修整机构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
CN110219822A (zh) * 2018-03-01 2019-09-10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具有包括涡流导风轮的可调调整机构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2668A (en) * 1976-07-22 1978-10-3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ris control for gas turbine engine air brake
JP6783831B2 (ja) 2018-08-29 2020-11-11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5843A (zh) * 2001-01-16 2003-11-12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的改进叶片
CN105121791A (zh) * 2013-04-22 2015-12-02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废气涡轮增压器
CN103334830A (zh) * 2013-07-11 2013-10-02 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器
JP2016173051A (ja) * 2015-03-17 2016-09-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遠心圧縮機のインペラトリム比可変機構
CN107304709A (zh) * 2016-04-19 2017-10-31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可调Trim的离心式压气机
CN10857146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盖瑞特交通公司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可调trim的离心式压缩机
EP3480434A1 (en) * 2017-11-01 2019-05-08 Piotr Szymanski Inlet cartridge for adjusting the cross-section of compressor inlet and compressor
CN109899153A (zh) * 2017-12-08 2019-06-18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可调节trim离心压缩机
DE102018218208A1 (de) * 2018-02-09 2019-08-14 BMTS Technology GmbH & Co. KG Verdichter und Abgasturbolader
CN110195643A (zh) * 2018-02-26 2019-09-03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具有可调节trim机构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
CN110206633A (zh) * 2018-02-28 2019-09-06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具有包括减涡器的可调修整机构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
CN110219822A (zh) * 2018-03-01 2019-09-10 盖瑞特交通一公司 具有包括涡流导风轮的可调调整机构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71772A1 (ja) 2021-09-02
US20220307510A1 (en) 2022-09-29
US11946480B2 (en) 2024-04-02
JPWO2021171772A1 (zh) 2021-09-02
DE112020005746T5 (de) 2022-10-06
CN114846244B (zh) 2024-10-29
JP7371760B2 (ja)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4667B (zh) 离心压缩机及增压器
JP7107433B2 (ja) 可変容量型過給機
CN114846244A (zh) 离心压缩机
CN114391065B (zh) 离心压缩机
CN113557354B (zh) 可变容量型增压器
US11215190B2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JP5974501B2 (ja) ターボ機械の可変静翼機構
WO2023286350A1 (ja) 遠心圧縮機および過給機
CN113994101B (zh) 离心压缩机
JP7517607B2 (ja) 遠心圧縮機および過給機
WO2022054348A1 (ja) 遠心圧縮機および過給機
JP7485020B2 (ja) 遠心圧縮機
CN117280124A (zh) 离心压缩机以及增压器
CN119546859A (zh) 离心压缩机
CN114746636A (zh) 压气机、具备该压气机的涡轮增压器
CN115087805A (zh) 离心式压缩机
CN113728167B (zh) 离心压缩机和增压器
CN115087805B (zh) 离心式压缩机
WO2022054598A1 (ja) 遠心圧縮機および過給機
CN113574282B (zh) 离心压缩机和涡轮增压器
CN114981528A (zh) 可变容量型增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