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9103A - 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39103A CN114839103A CN202210457009.XA CN202210457009A CN114839103A CN 114839103 A CN114839103 A CN 114839103A CN 202210457009 A CN202210457009 A CN 202210457009A CN 114839103 A CN114839103 A CN 1148391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ydrogen
- reaction
- cavity
- gravity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5/00—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 G01N5/02—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components of a material and determining change of weight of the adsorbent, e.g. determining moisture content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5/00—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 G01N5/04—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by removing a component, e.g. by evaporation, and weighing the remaind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Non-Biological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反应容器包括腔体、用于放置反应物料的置物皿和重力感应器,腔体具有通气口,重力感应器安装在腔体上,置物皿设于腔体内,并与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连接,置物皿与腔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且置物皿的重力作用于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包括上述反应容器,将上述反应容器的通气口连接至氢气源和惰性气源。储放氢材料测试方法包括装填物料、通气施压、吸氢反应和放氢反应等步骤。相比于传统的储放氢材料的测试方法,本申请的测试方法通过直接测量待反应物料在吸收氢气和放出氢气之后重力的变化,得出储放氢性能,具有操作简单、测量精准度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储氢材料测试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储备量大、来源广泛、安全无污染的优点。目前储氢的方法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金属氢化物储氢。
其中,固态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的特点,是极具潜力的氢气储运材料。这类储氢材料的好坏评估主要取决于氢气吸附量和循环性能等几大参数。所以,开发一套能够同时测定氢气吸附量、循环性能和氢气纯度等多个参数的储氢材料性能综合测试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测定储放氢材料的性能时操作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反应容器,包括腔体、用于放置反应物料的置物皿和重力感应器,所述腔体具有通气口,所述重力感应器安装在所述腔体上,所述置物皿设于所述腔体内,并与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连接,所述置物皿与所述腔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置物皿的重力作用于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可选的,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具有设定重量的标重件,所述标重件设于所述腔体内,并与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二感应端连接,所述标重件与所述置物皿和所述腔体的内壁均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标重件的重力作用于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二感应端。
可选的,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重力传导件,所述重力感应器设于所述腔体外侧,所述重力传导件贯穿于所述腔体,所述重力传导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置物皿;或者,所述重力传导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二感应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标重件。
可选的,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腔体上的温度调节装置。
可选的,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口流通,另一端伸至所述置物皿内。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包括上述的反应容器,所述通气口连接至氢气源和惰性气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可选的,所述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包括气体混合装置,所述气体混合装置与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气体混合装置用于将氢气和惰性气体按比例混合成预定纯度的氢气后通入所述反应容器。
可选的,所述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包括储气装置,所述储气装置与所述通气口连通,并用于储存所述反应容器排出的气体。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装填物料:在所述反应容器的置物皿中装入所述反应物料;
通气施压:向所述反应容器中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并使所述反应容器内达到预定压力;
吸氢反应:通过所述温度调节装置降低所述腔体的温度,使所述待反应物料吸收氢气,待所述腔体内的压力不变后,记录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的数据;
放氢反应:通过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升高所述腔体的温度,使所述待反应物料放出氢气,待所述腔体内的压力不变后,记录所述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的数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可选的,在所述放氢反应中,通过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升高所述反应容器的温度,使所述待反应物料放出氢气,待所述反应容器内的压力不变后,向所述反应容器内通入所述预定纯度的氢气,以使所述反应容器达到所述预定压力后,记录所述重力感应器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吸氢反应和所述放氢反应依次循环多次,并记录各次循环中所述吸氢反应和所述放氢反应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装填物料步骤与所述通气施压步骤之间,还包括对所述置物皿进行浮力校正的步骤:向所述反应容器中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惰性气,并在不同预定压力时,分别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的数据。
本申请提供的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反应容器,包括腔体、用于放置反应物料的置物皿和重力感应器,腔体具有通气口,重力感应器安装在腔体上,置物皿设于腔体内,并与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连接,置物皿与腔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且置物皿的重力作用于重力感应器的第一感应端。腔体用于容纳置物皿、反应物料和重力感应器等部件。腔体上的通气口用于向腔体进行充气或放气。重力感应器用于对置物皿以及置物皿内装载的反应物料进行称重。反应物料在反应时,其自身重量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小。因此,通过重力感应器可以直接测量出反应物料的重力数值。
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包括上述反应容器,将上述反应容器的通气口连接至氢气源和惰性气源。由于该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具有上述反应容器,因此,也具有上述反应容器的优点。
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方法,包括装填物料、通气施压、吸氢反应和放氢反应等步骤。相比于传统的储放氢材料的测试方法,本申请的测试方法通过直接测量待反应物料在吸收氢气和放出氢气之后重力的变化,得出储放氢性能,具有操作简单、测量精准度高等优点。本申请的测试方法还可以向反应容器中通入不同预定纯度的氢气或不同预定压力,来测试待反应物料在不同纯度的氢气或不同压力环境下的储放氢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反应容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七。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腔体;11、通气口;12、保温外壁;13、密封盖;2、置物皿;3、重力感应器;4、标重件;5、重力传导件;6、温度调节装置;7、输气管;8、气体混合装置;9、储气装置;10、尾气处理罐;14、真空泵;15、氢气纯度测量装置;P1、第一压力传感器;T1、第一温度传感器;P2、第二压力传感器;T2、第二温度传感器;S1、第一安全阀;P3、第二压力传感器;T3、第二温度传感器;S2、第二安全阀;G1、高压氢气瓶;G2、高压氦气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应容器,包括腔体1、用于放置反应物料的置物皿2和重力感应器3,腔体1具有通气口11,重力感应器3安装在腔体1上,置物皿2设于腔体1内,并与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连接,置物皿2与腔体1的内壁间隔设置,并且置物皿2的重力作用于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
腔体1用于容纳置物皿2、反应物料和重力感应器3等部件,并形成特定的气体氛围和压力氛围。腔体1上的通气口11用于向腔体1进行充气或放气。需要注意的是,通气口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这个通气口11在充气步骤时,用于向腔体1内充气;在放气步骤时,用于向腔体1外放气;通气口1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中的一个通气口11专用于向腔体1内充气,一个通气口11专用于向腔体1外放气。
重力感应器3用于对置物皿2以及置物皿2内装载的反应物料进行称重。反应物料在反应时,其自身重量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小。因此,通过重力感应器3可以直接测量出反应物料的重力数值。置物皿2的重力作用于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具体是指置物皿2通过吊设或挂设等方式连接在第一感应端。置物皿2与腔体1的内壁间隔设置,使置物皿2以及置物皿2内装载的反应物料的重力全部作用在第一感应端上。其中,重力感应器3为微电子天平、微型称重传感器等装置。第一感应端则是微电子天平、微型称重传感器等装置上的一个力感应端。当第一感应端上受力时,通过微电子天平、微型称重传感器等装置上的仪表显示数据,或形成电信号传递给数据处理装置。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应容器还包括具有设定重量的标重件4,标重件4设于腔体1内,并与重力感应器3的第二感应端连接,标重件4与置物皿2和腔体1的内壁均间隔设置,并且标重件4的重力作用于重力感应器3的第二感应端。
由于置物皿2处于腔体1内设定的氢气或氦气环境,置物皿2会受到气体浮力,导致增大重力感应器3测量结果的误差。因此,将具有设定重量的标重件4与置物皿2一同放入腔体1内,通过标重件4的标定重量减去第二感应端测量到的测定重量,即可得到标重件4在腔体1内的浮力,从而推导出置物皿2上受到的浮力,从而对第一感应端上的测量值进行浮力校正。其中,标重件4可以为砝码。标重件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第二感应端则是微电子天平、微型称重传感器等装置上的另一个力感应端。当第二感应端上受力时,通过微电子天平、微型称重传感器等装置上的仪表显示数据,或形成电信号传递给数据处理装置。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应容器还包括重力传导件5,重力感应器3设于腔体1外侧,重力传导件5贯穿于腔体1,重力传导件5的一端连接于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另一端连接于置物皿2;或者,重力传导件5的一端连接于重力感应器3的第二感应端,另一端连接于标重件4。
通过重力传导件5将置物皿2和标重件4上的重力传导到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从而测量出置物皿2和标重件4的重力值。其中,重力传导件5可以为连接系绳或连接杆。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重力感应器3也可设于腔体1内。重力感应器3对置物皿2和标重件4称重后,将电信号输出腔体1外。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应容器还包括安装在腔体1上的温度调节装置6。
温度调节装置6用于调节腔体1的温度环境,从而引起反应物料的反应过程。具体的,温度调节装置6包括冷源、热源和缠绕在腔体1外侧的蛇形管,蛇形管用于通入冷源/热源的温度介质。蛇形管内通入热源温度介质时,使腔体1被加热;蛇形管内通入冷源温度介质时,使腔体1被冷却。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应容器还包括输气管7,输气管7的一端与通气口11流通,另一端伸至置物皿2内,便于反应物料与输入气体的接触,使反应物料反应更加充分。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应容器还包括包覆在腔体1外侧的保温外壁12,用于开闭和密封腔体1的密封盖13,用于检测腔体1内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P1,以及用于检测腔体1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T1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反应容器,通气口11连接至氢气源和惰性气源。
使用时,氢气源一般为氢气纯度不低于99.99%的高压氢气瓶G1;惰性气源一般为氦气纯度不低于99.99%的高压氦气瓶G2。高压氢气瓶G1和高压氦气瓶G2的出气口分别设有第一过滤器F1和第二过滤器F2对氢气和氦气过滤后,通过通气口11进入反应容器的腔体1,从而与置物皿2内装载的反应物料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包括气体混合装置8,气体混合装置8与通气口11连通,气体混合装置8用于将氢气和惰性气体按比例混合成预定纯度的氢气后通入反应容器。具体的,气体混合装置8为气体混合罐,氢气和惰性气体按比例通入气体混合罐,并在气体混合罐内混合均匀,形成测试所需的预定纯度的氢气,再将预定纯度的氢气通入反应容器的腔体1。气体混合罐上还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P2、第二温度传感器T2和第一安全阀S1等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包括储气装置9,储气装置9与通气口11连通,储气装置9用于储存反应容器排出的气体。具体的,储气装置9为储气罐,反应容器释放出的气体可储存至储气罐。储气罐上还安装有第三压力传感器P3、第三温度传感器T3和第二安全阀S2等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包括电磁控制阀、尾气处理罐10、真空泵14和氢气纯度测量装置15等组件。电磁控制阀用于控制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各组件之间通断。尾气处理罐10用于处理反应后的尾气,尾气处理罐10采用点燃氢气的方式防止氢气排出至大气层。真空泵14用于抽出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内空气,使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内形成真空环境。氢气纯度测量装置15用于检测反应前或反应后氢气纯度,氢气纯度测量装置15通过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或者氢气电极检测方法,或者氧化滴定方法等检测反应前或反应后氢气的纯度。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装填物料:在反应容器的置物皿2中装入反应物料;
通气施压:向反应容器中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并使反应容器内达到预定压力;
吸氢反应:通过温度调节装置6降低腔体1的温度,使待反应物料吸收氢气,待腔体1内的压力不变后,记录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的数据A1;
放氢反应:通过温度调节装置6升高腔体1的温度,使待反应物料放出氢气,待腔体1内的压力不变后,记录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的数据A2。
本申请的测试方法通过重力感应器3直接测量待反应物料在吸收氢气和放出氢气之后置物皿2的重力变化,以此评估待反应物料的储放氢性能。例如,A1与初始重力数据A0的差值越大,说明待反应物料的吸氢性能越好。A1和A2的差值越小,说明待反应物料的氢残留越小,放氢越彻底。A2与初始重力数据A0的差值越小,也能看出待反应物料的氢残留越小,放氢越彻底。现有的测试方法通过吸/放氢反应前后氢气纯度的变化来评估待反应物料的储放氢性能。这种间接测量方法没有考虑到输气管道气体留滞、气体流动不充分等问题带来的环境误差,从而影响储放氢材料性能的精确评估。相比于传统的储放氢材料的测试方法,本申请的测试方法通过直接测量待反应物料在吸收氢气和放出氢气之后重力的变化,得出储放氢性能,具有操作简单、测量精准度高等优点。本申请的测试方法还可以向反应容器中通入不同预定纯度的氢气或不同预定压力,来测试待反应物料在不同纯度的氢气或不同压力环境下的储放氢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放氢反应中,通过温度调节装置6升高反应容器的温度,使待反应物料放出氢气,待反应容器内的压力不变后,向反应容器内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以使反应容器达到预定压力后,记录重力感应器3的数据。
反应物料在吸氢和放氢之后,反应容器内的压力由于氢气滞留在反应物料内或与反应物料化合等原因,反应容器内的压力会小于吸氢反应前通入反应容器内的初始压力。因此,在放氢反应后,向反应容器内再次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使使反应容器达到初始预定压力后,再记录重力感应器3的数据,能够减小检测步骤的变量,减小重力感应器3上数据的误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氢反应和放氢反应依次循环多次,并记录各次循环中吸氢反应和放氢反应后的第一感应端的数据。通过对循环多次可以测得反应物料的吸氢/放氢疲劳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装填物料步骤与通气施压步骤之间,还包括对置物皿2进行浮力校正的步骤:向反应容器中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惰性气,并在不同预定压力时,分别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的数据。
具体的,向腔体1内通入第一纯度的氢气/惰性气,在预定压力条件下,记录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的数据;再通入第二纯度的氢气/惰性气,记录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的数据;依次测定置物皿2在不同纯度的氢气/惰性气受到的浮力。或者,向腔体1内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惰性气,在第一压力条件下,记录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的数据;再在第二压力条件下,记录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的数据;依次测定置物皿2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受到的浮力。
腔体1内通入不同预定纯度的氢气/惰性气,形成不同预定压力的条件下,置物皿2会受到不同的气体浮力,导致重力感应器3的测量结果出现误差。因此,需要对置物皿2进行浮力校正,以减小重力感应器3的测量误差。
本申请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在使用前还需进行泄漏率的测定。如图3所示,测定泄漏率时,打开电磁控制阀E1、电磁控制阀E4、电磁控制阀E6、电磁控制阀E7和电磁控制阀E9,向测试装置内通入12MPa至15MPa的氢气后关闭电磁控制阀E1,记录压力传感器P1、压力传感器P2和压力传感器P3在10~15h内的读数,线性拟合后可得泄漏率。
如图4所示,测定测试装置的泄漏率后,在反应容器的置物皿2中装入储放氢材料,关紧密封盖13,通过真空泵14将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内抽真空,并保持真空状态约20min,再进行浮力校正。浮力校正时,打开电磁控制阀E2与电磁控制阀E5,向反应器中通入氦气,取不同压力条件下重力感应器3上的标重件4和置物皿2的重量读数。
本申请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在不同氢气纯度下测定储放氢材料反应前后的重量变化:
通气施压:如图5所示,打开电磁控制阀E1、电磁控制阀E2和电磁控制阀E3,将氢气和氦气按预定比例输入气体混合装置8,配制成氢气纯度为75%的混合气体。设定恒压变量泵M1的压力为12.5MPa,打开电磁控制阀E4与电磁控制阀E7,将氢气纯度为75%的混合气体输入反应容器的腔体1。
吸氢反应:待第一压力传感器P1的读数稳定达到12.5MPa之后,设定温度调节装置6的温度为25℃并打开电磁控制阀E14,冷流体进入反应容器的冷却管道,待压力平衡后读取重量数据m1。
放氢反应:如图6所示,关闭其他阀门,设定温度调节装置6的温度为100℃,打开电磁控制阀E6、电磁控制阀E7和电磁控制阀E13,腔体1温度升高,储放氢材料开始释放氢气,腔体1内压力下降。待第一压力传感器P1的压力稳定后,再打开电磁控制阀E4,将压力升至12.5MPa时读取重量数据m2。反应结束后,打开电磁截止阀E9,将尾气收集至尾气处理罐10中。
通过调节电磁控制阀E1、电磁控制阀E2、电磁控制阀E3,分别设定氢气纯度为100%、75%、50%、25%的混合气体对储放氢材料进行测试。
本申请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在不同反应压力下测定储放氢材料反应前后的重量变化:
通气施压:如图5所示,打开电磁控制阀E1、电磁控制阀E2和电磁控制阀E3,将氢气和氦气按预定比例输入气体混合装置8,配制成氢气纯度为75%的混合气体。设定恒压变量泵M1的压力为15MPa,打开电磁控制阀E4与电磁控制阀E7,将氢气纯度为75%的混合气体输入反应容器的腔体1。
吸氢反应:待第一压力传感器P1的读数稳定达到12.5MPa之后,设定温度调节装置6的温度为25℃并打开电磁控制阀E14,冷流体进入反应容器的冷却管道,待压力平衡后读取重量数据m3。
放氢反应:如图6所示,关闭其他阀门,设定温度调节装置6的温度为100℃,打开电磁控制阀E6、电磁控制阀E7和电磁控制阀E13,腔体1温度升高,储放氢材料开始释放氢气,腔体1内压力下降。待第一压力传感器P1的压力稳定后,再打开电磁控制阀E4,将压力升至15MPa时读取重量数据m4。反应结束后,打开电磁截止阀E9,将尾气收集至尾气处理罐10中。
通过调节恒压变量泵M1的设定压力,使腔体1中的储放氢材料分别在10MPa、12.5MPa、15MPa的压力环境中进行测试。
本申请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在不同氢气纯度或不同反应压力下储放氢材料的循环寿命:
将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在不同氢气纯度或不同反应压力下的吸氢反应与放氢反应步骤循环50、100、200次,每循环反应一次记录反应开始与结束时的储放氢材料的重量数据,对比每次反应的重量数据变化,即可得储放氢材料的循环能力。
本申请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可测定吸氢反应和放氢反应前后氢气的纯度变化:
反应前的氢气纯度测定:如图7所示,吸氢反应前,打开电磁控制阀E4与电磁控制阀E8,将反应前的混合气体通入氢气纯度测量装置15进行测定,可得到反应前氢气纯度的数值。
反应后的氢气纯度测定:如图8所示,放氢反应后,打开电磁控制阀E7与电磁控制阀E9,将混合气体通入尾气处理罐10,尾气处理罐10的压力传感器读数稳定后,再打开电磁控制阀E11,将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进行微电极测试,可得反应后氢气纯度的数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反应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1)、用于放置反应物料的置物皿(2)和重力感应器(3),所述腔体(1)具有通气口(11),所述重力感应器(3)安装在所述腔体(1)上,所述置物皿(2)设于所述腔体(1)内,并与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连接,所述置物皿(2)与所述腔体(1)的内壁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置物皿(2)的重力作用于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具有设定重量的标重件(4),所述标重件(4)设于所述腔体(1)内,并与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二感应端连接,所述标重件(4)与所述置物皿(2)和所述腔体(1)的内壁均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标重件(4)的重力作用于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二感应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重力传导件(5),所述重力感应器(3)设于所述腔体(1)外侧,所述重力传导件(5)贯穿于所述腔体(1),所述重力传导件(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置物皿(2);或者,所述重力传导件(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二感应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标重件(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应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腔体(1)上的温度调节装置(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应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输气管(7),所述输气管(7)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口(11)流通,另一端伸至所述置物皿(2)内。
6.一种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容器,所述通气口(11)连接至氢气源和惰性气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包括气体混合装置(8),所述气体混合装置(8)与所述通气口(11)连通,所述气体混合装置(8)用于将氢气和惰性气体按比例混合成预定纯度的氢气后通入所述反应容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还包括储气装置(9),所述储气装置(9)与所述通气口(11)连通,并用于储存所述反应容器排出的气体。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装填物料:在所述反应容器的置物皿(2)中装入所述反应物料;
通气施压:向所述反应容器中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并使所述反应容器内达到预定压力;
吸氢反应:通过所述温度调节装置(6)降低所述腔体(1)的温度,使所述待反应物料吸收氢气,待所述腔体(1)内的压力不变后,记录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的数据;
放氢反应:通过所述温度调节装置(6)升高所述腔体(1)的温度,使所述待反应物料放出氢气,待所述腔体(1)内的压力不变后,记录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第一感应端的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氢反应中,通过所述温度调节装置(6)升高所述反应容器的温度,使所述待反应物料放出氢气,待所述反应容器内的压力不变后,向所述反应容器内通入所述预定纯度的氢气,以使所述反应容器达到所述预定压力后,记录所述重力感应器(3)的数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氢反应和所述放氢反应依次循环多次,并记录各次循环中所述吸氢反应和所述放氢反应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数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填物料步骤与所述通气施压步骤之间,还包括对所述置物皿(2)进行浮力校正的步骤:向所述反应容器中通入预定纯度的氢气/惰性气,并在不同预定压力时,分别第一感应端和第二感应端的数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57009.XA CN114839103A (zh) | 2022-04-28 | 2022-04-28 | 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PCT/CN2022/124126 WO2023206975A1 (zh) | 2022-04-28 | 2022-10-09 | 反应容器、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以及测试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57009.XA CN114839103A (zh) | 2022-04-28 | 2022-04-28 | 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39103A true CN114839103A (zh) | 2022-08-02 |
Family
ID=82567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57009.XA Pending CN114839103A (zh) | 2022-04-28 | 2022-04-28 | 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839103A (zh) |
WO (1) | WO202320697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06975A1 (zh) * | 2022-04-28 | 2023-11-02 | 惠州市华达通气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反应容器、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以及测试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26278B2 (ja) * | 1994-06-24 | 2002-09-1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気体吸蔵特性の測定装置 |
US20030077491A1 (en) * | 2001-10-24 | 2003-04-24 | Lillis Mark A. | Weight sensing system, method for use thereof, and 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use therewith |
JP3837526B2 (ja) * | 2002-11-28 | 2006-10-25 |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 水素吸収材料の特性評価装置及び特性評価方法 |
CN109781579B (zh) * | 2018-12-29 | 2021-04-02 |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储氢材料循环寿命自动测试仪及测试方法 |
CN112326501A (zh) * | 2020-11-17 | 2021-02-05 | 惠州市华达通气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氢材料多种性能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CN112432878A (zh) * | 2020-11-30 | 2021-03-02 | 氢储(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性能测试系统 |
CN114839103A (zh) * | 2022-04-28 | 2022-08-02 | 惠州市华达通气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
2022
- 2022-04-28 CN CN202210457009.XA patent/CN11483910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0-09 WO PCT/CN2022/124126 patent/WO2023206975A1/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06975A1 (zh) * | 2022-04-28 | 2023-11-02 | 惠州市华达通气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反应容器、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以及测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206975A1 (zh) | 2023-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26501A (zh) | 一种储氢材料多种性能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
US2009004162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gas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 |
CN114839103A (zh) | 反应容器与储放氢材料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
CN213749476U (zh) | 一种储氢材料多种性能测试系统 | |
EP3299775B1 (en) | Calibration device | |
CN104155425B (zh) | 一种高精度pct测试仪及测试储氢合金材料pct的方法 | |
CN117470708A (zh) | 高压气体吸附测量方法 | |
CN112666041A (zh) | 一种新型检测吸附剂性能的实验方法 | |
KR200332134Y1 (ko) | 가스 흡탈착 특성 측정장치 | |
CN216956034U (zh) | 一种绝缘油检测仪 | |
CN111398348A (zh) | 一种基于绝热量热法的天然气胺法脱碳反应热测量系统及反应热测定方法 | |
CN113740202B (zh) | 容积法吸附测量方法及装置 | |
CN115752941A (zh) | 一种燃料电池低温气密性检测方法 | |
CN115184824A (zh) | 电池内剩余空间的测量系统、方法及装置 | |
CN108931280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体积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
CN113933208A (zh) | 一种储氢材料吸放氢循环寿命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 |
JP3837526B2 (ja) | 水素吸収材料の特性評価装置及び特性評価方法 | |
KR20120107035A (ko) | 부피법을 이용한 수소 저장 성능 평가 장치의 수소 저장 성능 평가 방법 개선 | |
US6898985B1 (en) |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normal evaporation rate (NER) and vacuum quality of a cryogenic liquid container | |
CN112666042A (zh) | 一种新型检测吸附剂性能的实验装置 | |
US20210156725A1 (en) | Bidirectional Pycnometer | |
CN113945606A (zh) | 一种热重分析装置及其用途 | |
EP0052834A2 (en) | Mechanical peroxide sensor based on pressure measurement | |
CN112082898B (zh) | 一种煤样吸附常数自动测定系统及其测定方法 | |
CN117268991B (zh) | 一种氢密度测量装置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25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