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8408A -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8408A
CN114838408A CN202210395887.3A CN202210395887A CN114838408A CN 114838408 A CN114838408 A CN 114838408A CN 202210395887 A CN202210395887 A CN 202210395887A CN 114838408 A CN114838408 A CN 114838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cross
fan blade
volute tong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58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38408B (zh
Inventor
郭佳才
丘晓宏
高玉平
钟万权
陈立伟
刘继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03958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384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38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8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38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8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送风机构包括进风面板,进风面板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部件,风道部件内具有主风道;贯流风叶,贯流风叶设置在主风道内,贯流风叶可转动地设置;贯流风叶内具有流动腔体;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均与主风道连通;导流部件,导流部件设置在贯流风叶与进风面板之间,以使主风道内的气流经过导流部件到达流动腔体,并在流动腔体内形成用于分隔流动腔体的分割气流,本发明的送风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单贯流双风道送风的两个风道的风量小与风量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贯流风叶作为室内空调机风量控制的最核心部件,经过加热或冷却的气流两次穿过贯流风叶,达到送风目的。
单贯流风叶的进出风设计一般匹配单侧进风、单侧出风(单进单出)结构。
单贯流风叶的进出风设计匹配单侧进风、双侧出风(单进双出)时,通常直接采用分流机构进行左右分风,然而这种送风方式会存在左、右风量不均,送风距离损失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单贯流双风道送风的两个风道的风量小与风量不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机构,包括:进风面板,进风面板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部件,风道部件内具有主风道;贯流风叶,贯流风叶设置在主风道内,贯流风叶可转动地设置;贯流风叶内具有流动腔体;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均与主风道连通;导流部件,导流部件设置在贯流风叶与进风面板之间,以使主风道内的气流经过导流部件到达流动腔体,并在流动腔体内形成用于分隔流动腔体的分割气流。
进一步地,导流部件上设置有导流通道,气流通过导流通道穿过导流部件;和/或,导流部件为空调器的电辅热装置的至少部分;和/或,导流部件的位置可调节地设置。
进一步地,送风机构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相间隔地设置;分流结构,分流结构设置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分流结构与第一导风板围成第一出风道,分流结构与第二导风板围成第二出风道。
进一步地,分流结构与贯流风叶的旋转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L2,贯流风叶的外周面的直径为D;其中,L2=D。
进一步地,分流结构包括:第一导风面,第一导风面与第一导风板相互平行地设置,第一出风道位于第一导风面与第一导风板之间;第二导风面,第二导风面与第二导风板相互平行地设置,第二出风道位于第二导风面与第二导风板之间。
进一步地,风道部件包括:蜗舌,蜗舌与第一导风板连接;蜗壳,蜗壳与第二导风板连接;主风道位于蜗舌与蜗壳之间;其中,分流结构与蜗舌之间的沿气流流入方向的横截面积等于分流结构与蜗壳之间的沿气流流入方向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蜗舌包括:蜗舌本体,蜗舌本体与贯流风叶相间隔地设置;蜗舌扩压段,蜗舌扩压段的一端与蜗舌本体连接,蜗舌扩压段的另一端与第一导风板连接;蜗舌导流段,蜗舌导流段的一端与蜗舌本体连接,蜗舌导流段的另一端与换热器一端接触;其中,送风机构还包括导流面,导流面所在的平面与蜗舌扩压段的外表面相切,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位于导流面上;导流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1,β1的取值范围是50°至70°。
进一步地,蜗舌包括:蜗舌导流段,蜗舌导流段的一端与蜗舌本体连接,蜗舌导流段的另一端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一端接触;其中,蜗舌导流段与换热器一端内气流通道平行,即蜗舌导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换热器靠近蜗舌导流段的一端呈90°夹角。
进一步地,流动腔体包括:低速气流区,低速气流区与导流部件相对设置,分割气流流经低速气流区;第一贯流区,第一贯流区位于低速气流区的一侧;第一贯流区与第一出风道连通;第二贯流区,第二贯流区位于低速气流区远离第一贯流区的一侧,第二贯流区与第二出风道连通;偏心涡流区,偏心涡流区位于第一贯流区远离第二贯流区的一侧;贯流风叶低速区,贯流风叶低速区位于第二贯流区远离第一贯流区的一侧。
进一步地,导流部件为长方体结构,导流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送风机构还包括:第一切面,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切面上,第一切面经过贯流风叶的外周面与低速气流区的交界所在的直线;第二切面,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二切面上,第二切面经过贯流风叶的外周面与低速气流区的另一交界所在的直线;第三切面,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三切面上,第三切面与导流部件的端部相切;其中,δ的角度等于导流部件两端部与贯流风叶的轴线之间的连线的夹角的角度;其中,δ=18°;第一切面与第二切面之间的夹角为β0,其中β0=10°。
进一步地,导流部件与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贯流风叶的外周面的直径为D;其中,L1=0.35D。
进一步地,送风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一端与进风面板连接,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风道部件连接;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间隔地设置,第二支架的一端与进风面板连接,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风道部件连接;换热器,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连接,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连接,导流部件位于换热器与贯流风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送风机构,送风机构为上述的送风机构。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送风机构包括进风面板,进风面板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部件,风道部件内具有主风道;贯流风叶,贯流风叶设置在主风道内,贯流风叶可转动地设置;贯流风叶内具有流动腔体;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均与主风道连通;导流部件,导流部件设置在贯流风叶与进风面板之间,以使主风道内的气流经过导流部件到达流动腔体,并在流动腔体内形成用于分隔流动腔体的分割气流。采用上述设置,导流部件起到进风侧分流作用,通过导流部件形成分割气流,使分割气流把流动腔体内的进风分为两侧进风,调整导流部件位置使导流部件的两侧进风区域一致,从而使两侧进风量一致。穿过导流部件的分割气流起到左右进气分流作用,使两侧的风分别吹送进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通过导流部件控制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内的气流,能使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内的气流流量一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单贯流双风道送风的两个风道的风量小与风量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送风机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送风机构的贯流风叶的流动腔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送风机构的贯流风叶的流动腔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送风机构的气流流动的方向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送风机构的分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进风面板;
2、风道部件;21、主风道;22、蜗壳;23、蜗舌;231、蜗舌本体;232、蜗舌扩压段;233、蜗舌导流段;24、导流面;
3、贯流风叶;31、第一贯流区;32、第二贯流区;33、偏心涡流区;34、低速气流区;35、贯流风叶低速区;
41、第一出风道;42、第二出风道;
5、导流部件;
61、第一导风板;62、第二导风板;
7、分流结构;71、第一导风面;72、第二导风面;
81、第一切面;82、第二切面;83、第三切面;
91、第一支架;92、第二支架;93、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包括:进风面板1,进风面板1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部件2,风道部件2内具有主风道21;贯流风叶3,贯流风叶3设置在主风道21内,贯流风叶3可转动地设置;贯流风叶3内具有流动腔体;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均与主风道21连通;导流部件5,导流部件5设置在贯流风叶3与进风面板1之间,以使主风道21内的气流经过导流部件5到达流动腔体,并在流动腔体内形成用于分隔流动腔体的分割气流。采用上述设置,导流部件5起到进风侧分流作用,通过导流部件5形成分割气流,使分割气流把流动腔体内的进风分为两侧进风,调整导流部件5位置使导流部件5的两侧进风区域一致,从而使两侧进风量一致。穿过导流部件5的分割气流起到左右进气分流作用,使两侧的风分别吹送进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通过导流部件5控制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内的气流,能使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内的气流流量一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单贯流双风道送风的两个风道的风量小与风量不均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4,导流部件5上设置有导流通道,气流通过导流通道穿过导流部件5;和/或,导流部件5为空调器的电辅热装置的至少部分;和/或,导流部件5的位置可调节地设置。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送风机构包括: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相间隔地设置;分流结构7,分流结构7设置在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之间;分流结构7与第一导风板61围成第一出风道41,分流结构7与第二导风板62围成第二出风道42。通过设置分流结构7,能够达到主风道21末端的均匀分风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5,分流结构7与贯流风叶3的旋转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L2,贯流风叶3的外周面的直径为D;其中,L2=D。
参见图1至图5,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分流结构7包括:第一导风面71,第一导风面71与第一导风板61相互平行地设置,第一出风道41位于第一导风面71与第一导风板61之间;第二导风面72,第二导风面72与第二导风板62相互平行地设置,第二出风道42位于第二导风面72与第二导风板62之间。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4,风道部件2包括:蜗舌23,蜗舌23与第一导风板61连接;蜗壳22,蜗壳22与第二导风板62连接;主风道21位于蜗舌23与蜗壳22之间;其中,分流结构7与蜗舌23之间的沿气流流入方向的横截面积等于分流结构7与蜗壳22之间的沿气流流入方向的横截面积。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4,蜗舌23包括:蜗舌本体231,蜗舌本体231与贯流风叶3相间隔地设置;蜗舌扩压段232,蜗舌扩压段232的一端与蜗舌本体231连接,蜗舌扩压段232的另一端与第一导风板61连接;其中,送风机构还包括导流面24,导流面24所在的平面与蜗舌扩压段232的外表面相切,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导流面24上;导流面2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1,β1的取值范围是50°至70°。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舌23还包括蜗舌导流段233,蜗舌导流段233的一端与蜗舌本体231连接,蜗舌导流段233的另一端与换热器93一端接触;蜗舌导流段233与换热器93一端内气流通道平行,即蜗舌导流段233的延伸方向与换热器93靠近蜗舌导流段233的一端呈90°夹角。这样,可以使蜗舌导流段233与换热器93靠近蜗舌导流段233的一端内的气流通道平行,有利于气流的流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蜗舌扩压段232的角度来调整出气气流方向。通过控制导流面24所在的平面与蜗舌扩压段232的外表面相切,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导流面24上;导流面2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1,β1的取值范围是50°至70°,能够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4,流动腔体包括:低速气流区34,低速气流区34与导流部件5相对设置,分割气流流经低速气流区34;第一贯流区31,第一贯流区31位于低速气流区34的一侧;第一贯流区31与第一出风道41连通;第二贯流区32,第二贯流区32位于低速气流区34远离第一贯流区31的一侧,第二贯流区32与第二出风道42连通;偏心涡流区33,偏心涡流区33位于第一贯流区31远离第二贯流区32的一侧;贯流风叶低速区35,贯流风叶低速区35位于第二贯流区32远离第一贯流区31的一侧。
具体地,各个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调节导流部件5的状态来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贯流区31与第二贯流区32的进气侧面积比例、出气侧面积比例,达到左右送风量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第一贯流区31进气侧面积与出气侧面积比例,第二贯流区32进气侧面积与出气侧面积比例,控制进风速度与出风速度关系。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4,导流部件5为长方体结构,导流部件5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送风机构还包括:第一切面81,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切面81上,第一切面81经过贯流风叶3的外周面与低速气流区34的交界所在的直线;第二切面82,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二切面82上,第二切面82经过贯流风叶3的外周面与低速气流区34的另一交界所在的直线;第三切面83,第三切面83,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三切面83上,第三切面83与导流部件5的端部相切;其中,δ的角度等于导流部件5两端部与贯流风叶3的轴线之间的连线的夹角的角度;其中,δ=18°;第一切面81与第二切面82之间的夹角为β0,其中β0=10°。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4,导流部件5与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贯流风叶3的外周面的直径为D;其中,L1=0.35D。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参见图1至图4,送风机构包括:第一支架91,第一支架91的一端与进风面板1连接,第一支架91的另一端与风道部件2连接;第二支架92,第二支架92与第一支架91相间隔地设置,第二支架92的一端与进风面板1连接,第二支架92的另一端与风道部件2连接;换热器93,换热器93的一端与第一支架91连接,换热器9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92连接,导流部件5位于换热器93与贯流风叶3之间。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送风机构,送风机构为上述的送风机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送风机构的实施例的说明如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机构的主要分为四大模块:贯流风叶分区结构、电辅热控制左右进风、蜗舌扩压段调节出气气流方向、分流机构优化风道末端均匀送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机构包含进风面板1、第一支架91和第二支架92与换热器93组成的外侧进风区域,由电辅热(导流部件5)、蜗舌23(含蜗舌扩压段232)、蜗壳22组成的风道区域,以及第一导风板61、第二导风板62、分流结构7组成的左右分区送风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偏心涡流区33由α1范围角加上α2范围角构成,效率最大时,偏心涡流区33偏心涡在蜗舌控制线上,此时α1=α2;α3构成贯流风叶低速区35,在最大效率处,根据经验公式保持α1=3*α3。调整各个区域的边界处之间的圆心角能够达到最好的导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一贯流区31含左进气侧,其边界处之间的圆心角为θ11、左出气侧,其边界处之间的圆心角为θ21;第二贯流区32区含右进气侧,其边界处之间的圆心角为θ12、右出气侧,其边界处之间的圆心角为θ22;为了左右均匀送风,保持贯流风叶分区送风区域均匀分布,使θ11=θ12,θ21=θ22;为了达到平衡进风量、出风量与出风风速,保持θ11:θ21=1.2,同样θ12:θ22=1.2;为了达到最大风量,使偏心涡旋流区域等于左右进气总区域,保持θ11+θ12=α1+α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气流穿过电辅热后进入贯流风叶3的区域的边界所占的圆心角为δ,由于叶片进气角存在,进气气流不是垂直进入贯流风叶3,会偏移β0角度进入贯流风叶3,电辅热实际位置要与理论位置偏转β0;控制电辅热对进气的分流效果,调节电辅热与贯流风叶距离L1,保持L1=0.35D(D为贯流风叶外直径);调整电辅热大小,最终得到δ等于0.05个圆周,即18°。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蜗舌扩压段232位于贯流风叶3出气侧,蜗舌扩压段232调节偏心涡位置与贯流风叶3出气气流方向。保持蜗舌扩压段232切线与水平方向夹角β1=50~70°,达到优化出气气流方向,以便末端分流结构7的左右均匀送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结构7位于风道末端,维持分流结构7与贯流风叶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保持L2=D,分流结构7尖端与蜗舌23、蜗壳22距离相等;分流结构7为了更好的分流,分流结构7左侧弧线尖端垂直来流方向、左侧弧线末端平行于第一导风板61;分流结构7右侧弧线尖端垂直来流方向、分流结构7右侧弧线末端平行于第二导风板62;维持左右出风口宽度一致。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送风机构包括:进风面板1,进风面板1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部件2,风道部件2内具有主风道21;贯流风叶3,贯流风叶3设置在主风道21内,贯流风叶3可转动地设置;贯流风叶3内具有流动腔体;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均与主风道21连通;导流部件5,导流部件5设置在贯流风叶3与进风面板1之间,以使主风道21内的气流经过导流部件5到达流动腔体,并在流动腔体内形成用于分隔流动腔体的分割气流。采用上述设置,导流部件5起到进风侧分流作用,通过导流部件5形成分割气流,使分割气流把流动腔体内的进风分为两侧进风,调整导流部件5位置使导流部件5的两侧进风区域一致,从而使两侧进风量一致。穿过导流部件5的分割气流起到左右进气分流作用,使两侧的风分别吹送进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通过导流部件5控制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内的气流,能使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内的气流流量一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单贯流双风道送风的两个风道的风量不均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面板(1),所述进风面板(1)上设置有进风口;
风道部件(2),所述风道部件(2)内具有主风道(21);
贯流风叶(3),所述贯流风叶(3)设置在所述主风道(21)内,所述贯流风叶(3)可转动地设置;所述贯流风叶(3)内具有流动腔体;
第一出风道(41)和第二出风道(42),所述第一出风道(41)和所述第二出风道(42)相互独立地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道(41)和所述第二出风道(42)均与所述主风道(21)连通;
导流部件(5),所述导流部件(5)设置在所述贯流风叶(3)与所述进风面板(1)之间,以使所述主风道(21)内的气流经过所述导流部件(5)到达所述流动腔体,并在所述流动腔体内形成用于分隔所述流动腔体的分割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部件(5)上设置有导流通道,所述气流通过所述导流通道穿过所述导流部件(5);和/或,
所述导流部件(5)为空调器的电辅热装置的至少部分;和/或,
所述导流部件(5)的位置可调节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包括:
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所述第一导风板(6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62)相间隔地设置;
分流结构(7),所述分流结构(7)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6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62)之间;所述分流结构(7)与所述第一导风板(61)围成所述第一出风道(41),所述分流结构(7)与所述第二导风板(62)围成所述第二出风道(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7)与所述贯流风叶(3)的旋转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L2,所述贯流风叶(3)的外周面的直径为D;其中,L2=D。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7)包括:
第一导风面(71),所述第一导风面(71)与所述第一导风板(61)相互平行地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道(41)位于所述第一导风面(71)与所述第一导风板(61)之间;
第二导风面(72),所述第二导风面(72)与所述第二导风板(62)相互平行地设置,所述第二出风道(42)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面(72)与所述第二导风板(6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2)包括:
蜗舌(23),所述蜗舌(23)与所述第一导风板(61)连接;
蜗壳(22),所述蜗壳(22)与所述第二导风板(62)连接;所述主风道(21)位于所述蜗舌(23)与所述蜗壳(22)之间;
其中,所述分流结构(7)与所述蜗舌(23)之间的沿气流流入方向的横截面积等于所述分流结构(7)与所述蜗壳(22)之间的沿气流流入方向的横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23)包括:
蜗舌本体(231),所述蜗舌本体(231)与所述贯流风叶(3)相间隔地设置;
蜗舌扩压段(232),所述蜗舌扩压段(232)的一端与所述蜗舌本体(231)连接,所述蜗舌扩压段(2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61)连接;
其中,所述送风机构还包括导流面(24),所述导流面(24)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蜗舌扩压段(232)的外表面相切,所述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导流面(24)上;所述导流面(2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1,β1的取值范围是50°至7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23)包括:
蜗舌导流段(233),所述蜗舌导流段(233)的一端与所述蜗舌本体(231)连接,所述蜗舌导流段(233)的另一端与空调器的换热器(93)的一端接触;
其中,所述蜗舌导流段(233)与所述换热器(93)一端内气流通道平行,即所述蜗舌导流段(233)的延伸方向与换热器(93)靠近所述蜗舌导流段(233)的一端呈90°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腔体包括:
低速气流区(34),所述低速气流区(34)与所述导流部件(5)相对设置,所述分割气流流经所述低速气流区(34);
第一贯流区(31),所述第一贯流区(31)位于所述低速气流区(34)的一侧;所述第一贯流区(31)与所述第一出风道(41)连通;
第二贯流区(32),所述第二贯流区(32)位于所述低速气流区(34)远离所述第一贯流区(31)的一侧,所述第二贯流区(32)与所述第二出风道(42)连通;
偏心涡流区(33),所述偏心涡流区(33)位于所述第一贯流区(31)远离所述第二贯流区(32)的一侧;
贯流风叶低速区(35),所述贯流风叶低速区(35)位于所述第二贯流区(32)远离所述第一贯流区(31)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5)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流部件(5)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所述送风机构还包括:
第一切面(81),所述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切面(81)上,所述第一切面(81)经过所述贯流风叶(3)的外圆周与所述低速气流区(34)交界所在的直线;
第二切面(82),所述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切面(82)上,所述第二切面(82)经过所述贯流风叶(3)的外周面与所述低速气流区(34)的另一交界所在的直线;
第三切面(83),所述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三切面(83)上,所述第三切面(83)与所述导流部件(5)的端部相切;
其中,所述第一切面(81)与所述第二切面(82)之间的夹角为δ,δ的角度等于导流部件(5)两端部与所述贯流风叶(3)的轴线之间的连线的夹角的角度;其中,δ=18°;
所述第一切面(81)与所述第二切面(82)之间的夹角为β0,其中β0=1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5)与所述贯流风叶(3)的转动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所述贯流风叶(3)的外周面的直径为D;其中,L1=0.35D。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包括:
第一支架(91),所述第一支架(91)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面板(1)连接,所述第一支架(91)的另一端与所述风道部件(2)连接;
第二支架(92),所述第二支架(92)与所述第一支架(91)相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二支架(92)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面板(1)连接,所述第二支架(92)的另一端与所述风道部件(2)连接;
换热器(93),所述换热器(9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91)连接,所述换热器(9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92)连接,所述导流部件(5)位于所述换热器(93)与所述贯流风叶(3)之间。
13.一种空调器,包括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为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构。
CN202210395887.3A 2022-04-15 2022-04-15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1148384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5887.3A CN114838408B (zh) 2022-04-15 2022-04-15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5887.3A CN114838408B (zh) 2022-04-15 2022-04-15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8408A true CN114838408A (zh) 2022-08-02
CN114838408B CN114838408B (zh) 2023-06-06

Family

ID=82566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95887.3A Active CN114838408B (zh) 2022-04-15 2022-04-15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38408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7008A (ko) * 2002-07-16 2004-0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203628959U (zh) * 2013-09-22 2014-06-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4180489A (zh) * 2013-05-27 2014-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分流机构及具有该导风分流机构的空调器
CN104791911A (zh) * 2015-04-09 2015-07-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286745A (zh) * 2018-03-21 2018-07-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8916990A (zh) * 2018-05-22 2018-11-30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41627U (zh) * 2019-06-25 2020-03-1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机
CN210832237U (zh) * 2019-09-26 2020-06-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CN211822820U (zh) * 2020-03-30 2020-10-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3739272A (zh) * 2021-10-22 2021-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7008A (ko) * 2002-07-16 2004-0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4180489A (zh) * 2013-05-27 2014-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分流机构及具有该导风分流机构的空调器
CN203628959U (zh) * 2013-09-22 2014-06-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4791911A (zh) * 2015-04-09 2015-07-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286745A (zh) * 2018-03-21 2018-07-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8916990A (zh) * 2018-05-22 2018-11-30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41627U (zh) * 2019-06-25 2020-03-1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机
CN210832237U (zh) * 2019-09-26 2020-06-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CN211822820U (zh) * 2020-03-30 2020-10-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3739272A (zh) * 2021-10-22 2021-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8408B (zh)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25774B1 (ko) 공조 실내기
CN105091083B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103267341B (zh) 一种风嘴结构及风管机
CN105333504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7940570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509287A (zh)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CN108088057A (zh) 一种整流风道及空调器
CN108679815A (zh) 智能均匀送风装置及方法
CN11098616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403134A (zh) 天花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53188B (zh) 基于可调导流板的方舱均匀送风道
CN105485764A (zh) 空调器
CN20553617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456883A (zh) 风道系统及其送风方法、具有该风道系统的风扇和空调器
CN114838408A (zh) 送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083095U (zh) 空调器
CN117490227A (zh) 混风器、空气温湿度调控装置及全效空调
CN208567024U (zh) 智能均匀送风装置
CN20799079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2358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266802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6890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677237B (zh)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CN207569998U (zh) 室内分风器及空调器
CN20823799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