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7307A - 将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附加地连结到第一建筑件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将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附加地连结到第一建筑件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7307A
CN114837307A CN202210105110.9A CN202210105110A CN114837307A CN 114837307 A CN114837307 A CN 114837307A CN 202210105110 A CN202210105110 A CN 202210105110A CN 114837307 A CN114837307 A CN 114837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element
bearing
building
leg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51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凯勒
T·海道夫
L·霍勒布尔
R·莫辛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weitu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weitu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weituo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weitu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37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73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003Balconies; Decks
    • E04B1/0038Anch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cold bridg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处的附加热绝缘力传递连结的装置具有绝缘体和拉力传递器件、压力传递器件和剪力传递器件。绝缘体具有第一纵侧和相对而置的第二纵侧。压力传递器件包括从第二纵侧可接近的用于承受第二建筑件的水平压力的贴靠面和至少延伸直至第一纵侧的力传递地与贴靠面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压力元件。剪力传递器件包括从第二纵侧可接近的用于承受第二建筑件的竖直指向的力的支承面和力传递地与支承面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剪力杆。支承角钢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经由横向于纵向方向布置的至少一个侧壁相连接,其中,剪力杆具有倾斜于高度方向伸延的倾斜的区段。该至少一个剪力杆以其倾斜伸延的区段被直接紧固在侧壁处。

Description

将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附加地连结到第一建筑件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处(所述第二建筑件和所述第一建筑件尤其是楼房盖板(Gebäudedecke)和阳台板)的附加的热绝缘的、力传递的连结的装置,以及涉及一种带有这种装置的建筑。
背景技术
由DE 10 2005 012 862 A1得悉一种结构元件,其用于连接两个钢筋混凝土构件。设置有角钢,在其上支承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其中一个,从而使得联接装置在下部接合该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角钢处紧固有剪力杆。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布置在建筑件之间的膨胀节(或称为膨胀缝,即Dehnfuge)中。剪力杆伸出穿过在角钢的后壁中的开口,且被紧固在角钢的支承板处。由此产生联接装置的比较复杂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处的附加的热绝缘的、力传递的连结的装置,其具有简单的结构且实现有利的剪力传递。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说明一种带有这种装置的有利的建筑。
关于该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处的附加的热绝缘的、力传递的连结的装置,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处的附加的热绝缘的、力传递的连结的装置来实现,其中,该装置具有用于布置在第一建筑件与第二建筑件之间的分隔缝(Trennfuge)中的绝缘体以及拉力传递器件、压力传递器件和剪力传递器件,其中,该绝缘体具有设置用于布置在第一建筑件处的第一纵侧和相对而置的第二纵侧,其中,该绝缘体具有纵向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且从第一纵侧伸延至第二纵侧的横向方向和垂直于纵向方向且垂直于横向方向伸延的高度方向,其中,压力传递器件包括从第二纵侧可接近的用于承受第二建筑件的水平压力的贴靠面(Anlageflache)和至少延伸直至第一纵侧的力传递地与贴靠面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压力元件,其中,剪力传递器件包括从第二纵侧可接近的用于承受第二建筑件的竖直指向的力的支承面和力传递地与支承面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剪力杆,其中,贴靠面构造在支承角钢(Auflagewinkel)的第一支腿处而支承面构造在支承角钢的第二支腿处,其中,支承角钢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经由至少一个横向于纵向方向布置的侧壁(Wange)相连接,其中,剪力杆具有倾斜于高度方向伸延的倾斜的区段,其中,至少一个剪力杆以其倾斜伸延的区段被直接紧固在侧壁处。
关于该建筑,该目的通过一种包括由混凝土构成的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和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所述第一建筑件和第二建筑件尤其是楼房盖板和阳台板)的建筑和一种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处(尤其阳台板在楼房盖板处)的附加的热绝缘的、力传递的连结的装置来实现,其中,该装置具有用于布置在第一建筑件与第二建筑件之间的分隔缝中的绝缘体以及拉力传递器件、压力传递器件和剪力传递器件,其中,绝缘体具有设置用于布置在第一建筑件处的第一纵侧和相对而置的第二纵侧,其中,绝缘体具有纵向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且从第一纵侧伸延至第二纵侧的横向方向和垂直于纵向方向且垂直于横向方向伸延的高度方向,其中,压力传递器件包括从第二纵侧可接近的用于承受第二建筑件的水平压力的贴靠面和至少延伸直至第一纵侧的力传递地与贴靠面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压力元件,其中,剪力传递器件包括从第二纵侧可接近的用于承受第二建筑件的竖直指向的力的支承面和力传递地与支承面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剪力杆,其中,贴靠面构造在支承角钢的第一支腿处而支承面构造在支承角钢的第二支腿处,其中,支承角钢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经由至少一个横向于纵向方向布置的侧壁相连接,其中,剪力杆具有倾斜于高度方向伸延的倾斜的区段,其中,至少一个剪力杆以其倾斜伸延的区段被直接紧固在侧壁处,其中,绝缘体布置在第一建筑件与第二建筑件之间的分隔缝中,其中,绝缘体的第一纵侧布置在第一建筑件处,其中,第二建筑件支撑在贴靠面处而支承面相对第一建筑件支撑,且其中,剪力杆的超出绝缘体突出到第一建筑件中的区段被嵌入到第一建筑件的混凝土中。
设置成,为了传递压力和剪力设置有支承角钢,其具有用于传递压力的贴靠面和用于承受竖直剪力的支承面。通过经由支承面和贴靠面传递压力和剪力,第二建筑件的附加装配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安放到支承角钢上实现。为了实现剪力的良好的引入,设置成,支承角钢的两个支腿经由至少一个横向于绝缘体的纵向方向布置的侧壁相连接。剪力杆以其倾斜于高度方向伸延的倾斜的区段被直接紧固在侧壁处。剪力杆由此以其倾斜伸延的区段在第二建筑件的方向上伸出超过贴靠面。由此能够以相对第一建筑件的比较大的间距实现剪力的力引入。同时,剪力杆在侧壁处的紧固提供紧固的一种简单且稳定的可行方案。侧壁同时引起角钢的稳定且实现第二建筑件相对第一建筑件沿绝缘体的纵向方向的位置固定。在此,侧壁无须延伸直到支承角钢的楔形件(Zwickel)中,在楔形件处支承角钢的两个支腿彼此抵碰,而是可在楔形件的区域中被留空(aussparen)。在将第二建筑件作为预制件装配在第一建筑件处时第二建筑件在第一建筑件处的定位可以简单的方式实现。
该装置如此构造,使得其实现第二建筑件在第一建筑件处的附加的连结。“附加”就此而言意味着如下,即,第一建筑件和第二建筑件可被彼此分开地制造,尤其由混凝土制造,且该装置如此来设计,使得可行的是,建筑件在其制造之后、即尤其在建筑件的混凝土变得坚固之后彼此连接。附加的连结例如是不可行的,如果加强件须被嵌入到两个建筑件的混凝土中。
已表明,对于良好的力引入而言有利的是,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的与第一纵侧背对的端部相对绝缘体的底侧的间距尽可能小。由此,力例如可在绝缘体的底侧的高度上被引入。通常,第二建筑件的底侧例如布置在绝缘体的底侧的高度上,从而使得力引入可基于靠近第二建筑件的底侧的所说明的布置结构来实现。优选地,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的布置在侧壁处的端部相对绝缘体的底侧沿高度方向测得的间距小于5cm、尤其小于2cm。倾斜伸延的区段的另一端部有利地布置在绝缘体处,或倾斜伸延的区段完全伸出穿过绝缘体。尤其在比较高的绝缘体的情形中,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的端部相对绝缘体的底侧的间距也可构造得更大。有利地,剪力杆的布置在侧壁处的区段的端部相对绝缘体的底侧的间距最高为绝缘体的高度的四分之一。
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的布置在侧壁处的背对第一纵侧的端部优选相对第一建筑件以尽可能大的间距被定位,以便于实现有利的力引入。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的布置在侧壁处的、背对第一纵侧的端部相对绝缘体有利地具有沿横向方向测得的间距,其至少为2cm、尤其至少5cm。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的布置在侧壁处的、背对第一纵侧的端部相对第一支腿的背对第二支腿的背侧有利地具有沿横向方向测得的间距,其至少为2cm、尤其至少5cm。在支承角钢布置在绝缘体的第二纵侧处的情形中,相对绝缘体的间距相应于相对第一支腿的背侧的间距。
有利地,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的背对第一纵侧的端部相对绝缘体的底侧沿高度方向测得的间距小于该端部相对绝缘体沿横向方向测得的间距。优选地,该端部相对绝缘体的底侧沿高度方向测得的间距为小于该端部相对绝缘体的沿横向方向测得的间距的80%、尤其小于50%。
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剪力杆的倾斜伸延的区段被焊接在侧壁处。然而也可设置其它形式的固定。
如果两个侧壁布置在支承角钢的相对而置的端部处,在其处分别紧固有剪力杆,得出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由此实现被引入的剪力到两个剪力杆上的良好的分布和对称的力引入。
有利地,支承角钢由金属构成。特别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侧壁在内的支承角钢由板材形成,尤其通过冲裁、弯曲和焊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变型方案中,支承角钢朝第二建筑件的方向伸出超过绝缘体。在沿纵向方向的观察方向的情形中,支承角钢有利地最大部分地与绝缘体重叠。特别优选地,支承角钢在沿纵向方向的观察方向的情形中不与绝缘体重叠。在备选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然而也可设置成,绝缘体具有留空部,在其中部分或完全布置支承角钢。如果比较宽的膨胀节可被跨接,则这尤其是有利的。
可设置成,第二建筑件以其混凝土被直接支撑在支承角钢上。为了改善的力引入尤其设置成,该装置包括支撑件、尤其支撑角钢,其被设置用于嵌入在第二建筑件中。支撑件有利地具有第一支撑面用于相对支承角钢传递沿横向方向指向的压力,以及第二支撑面用于相对支承角钢传递沿高度方向指向的剪力。在此,支撑件可直接贴靠在支承角钢处。然而,另外的元件的中间位置也可设置在支撑件与支承角钢之间。
为了实现在支撑件与第二建筑件之间的良好的力传递,在支撑件处有利地紧固有至少一个加强元件(Bewehrungselement)。该加强元件优选是至少一个压杆,其被嵌入在第二建筑件的混凝土中。
为了实现将第二建筑件安放到支承角钢上,有利地设置成,第二建筑件具有用于支承角钢的侧壁的留空部。为了可以简单的方式制造这些留空部,有利地设置成,该装置包括模板体(Schalungskoerper),其具有至少一个留空部用于容纳至少一个侧壁和剪力杆的布置在其处的区段。模板体优选地被设置用于保留在第二建筑件中。然而也可设置成,模板体在将第二建筑件连结在第一建筑件处之前被从第二建筑件移除。
模板体有利地具有用于支撑在贴靠面处的第一面和用于支撑在支承面处的第二面。支撑件、尤其支撑角钢有利地支撑在模板体处,从而实现在建筑件之间从支撑件经由模板体到支承角钢中的力传递。如果模板体具有两个留空部,有利地设置成,支撑件的沿绝缘体的纵向方向测得的长度小于在模板体的两个留空部之间的间距。由此,支撑件可被良好地定位在模板体处。特别优选地,支撑件的沿绝缘体的纵向方向测得的长度小于在模板体的两个留空部之间的间距最多1cm。支撑件的长度有利地相应于在两个留空部之间的间距减去模板体的两倍壁厚。
该装置包括拉力传递器件用于传递在两个建筑件之间的拉力。有利地,拉力传递器件包括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在此,第一拉杆有利地被设置用于嵌入到第一建筑件中而第二拉杆被设置用于嵌入到第二建筑件中。第一和第二拉杆有利地大致在绝缘体的相对而置的侧面上延伸。有利地,第一拉杆或第二拉杆伸出穿过绝缘体。第一拉杆有利地力传递地与第二拉杆相连接。拉杆彼此的力传递的连接有利地布置在绝缘体之外。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布置在共同的垂直于高度方向伸延的平面中。这实现有利的力传递。
当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被紧固在共同的连接板处时,得到一种简单的设计方案。第一和第二拉杆例如可经由螺纹连接或经由焊接连接与连接板相连接。优选地,至少第一拉杆与连接板的连接或第二拉杆与连接板的连接可松开,从而使得第二建筑件到第一建筑件处的附加连结以简单的方式仅通过第二建筑件的放置和螺纹连接的建立便可实现。第二建筑件可完全在预制件工厂中制造,而在建筑工地上不需要现浇混凝土、注塑砂浆等来将在完成状态中所提供的第二建筑件连结在第一建筑件处。
对于建筑而言设置成,该建筑具有由混凝土构成的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和由混凝土构成的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以及用于将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连结在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处的装置。该装置的绝缘体布置在第一建筑件与第二建筑件之间的分隔缝中。绝缘体的第一纵侧布置在第一建筑件处。第二建筑件支撑在贴靠面处而支承角钢的支承面相对第一建筑件支撑。剪力杆的超出绝缘体伸出到第一建筑件中的区段被嵌入在第一建筑件的混凝土中。该建筑有利地以如下方式来制造,即,第二建筑件在预制件工厂中制造、在建筑工地上被定位在第二建筑件处且仅通过第一和第二拉力传递元件的连接被紧固在第一建筑件处。
有利地,支承角钢在沿绝缘体的纵向方向的观察方向的情形中不与绝缘体重叠。第二建筑件有利地具有至少一个相对第二建筑件的底侧且相对第二建筑件的端侧敞开的留空部,支承角钢的至少一个侧壁伸出到该留空部中。
有利地,第一拉杆被嵌入到第一建筑件中而第二拉杆被嵌入到第二建筑件中,这些拉杆在布置在建筑件之一处的连接板处彼此连接。具有连接板的建筑件有利地邻接于连接板具有留空部,在其中拧紧有从另一个建筑件伸出穿过绝缘体和连接板的拉杆。在此,留空部优选布置在连接板的背对另一个建筑件的侧面处,从而拉杆可经由在留空部中被安放且被拧到拉杆上的螺母被紧固在连接板处。由此得到一种简单的结构。
该装置的拉杆与压力传递器件和剪力传递器件优选不连接,而是与它们分开地布置。由此,该装置的高度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选择带有期望高度的绝缘体或通过绝缘体由多个元件的组装来适配,直至达到相应的期望高度,而对于力传递元件的另外的修改方案变得不必要。由此实现该装置的简单且模块化的结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依据附图被示出。其中:
图1显示了穿过建筑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显示了沿图1中的箭头II的观察方向的根据图1的建筑的拉力传递器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3至图6显示了该装置的第一建筑件和布置在第一建筑件处的元件的示意性的透视图,
图7和8以透视图显示了本发明的待布置在第一建筑件处的拉力和压力传递元件,
图9以俯视图显示了图7和8的布置结构,
图10显示了沿图9的箭头X的方向的带有示意性示出的绝缘体的图9的布置结构,
图11显示了沿图10中的箭头XI的方向的侧视图,
图12以放大图显示了图10的截段XII,
图13显示了穿过第二建筑件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4显示了沿图13中的箭头XIV的观察方向的装置的第二建筑件和布置在其中的力传递元件的示意图,
图15和图16显示了该装置的支撑角钢和模板体的透视图,支撑角钢带有布置在其处的压杆,
图17显示了图15和16的布置结构的透视性的分解图示,
图18显示了建筑件的另一实施变型方案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9显示了沿图18的箭头XIX的观察方向的根据图18的建筑件的拉力传递器件的示意图,
图20显示了第一建筑件的实施变型方案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1显示了沿图20中的箭头XXI的观察方向的示意图,
图22显示了第一建筑件的另一实施变型方案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3显示了沿图22中的箭头XXIII的观察方向的示意图,
图24显示了另一实施变型方案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5显示了沿图24中的箭头XXV的观察方向的示意图,
图26和27显示了带有用于连接第二建筑件与第一建筑件的装置的建筑的另外的实施变型方案在将第二建筑件连结在第一建筑件处之前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建筑50的截段。建筑50具有第一建筑件2(在该实施例中楼房盖板)和第二建筑件3(在该实施例中阳台板)。第二建筑件3经由热绝缘的结构元件1被热绝缘地且力传递地连结在第一建筑件2处。承受载荷的建筑件2和3由混凝土、在该实施例中由钢筋加强的混凝土构造。承受载荷的建筑件3在其制造之后被紧固在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2处。由此,承受载荷的建筑件3可例如在预制件工厂以高品质来制造且在建筑工地上被非常快速地紧固在建筑件2处,由此吊车时间被缩短且由此制造成本被降低。
热绝缘的结构元件1包括绝缘体5,其布置在第一建筑件2与第二建筑件3之间的分隔缝4中。绝缘体5具有第一纵侧6,其布置在第一建筑件2处。相对而置的第二纵侧7相邻于第二建筑件3伸延。在该实施例中,在绝缘体5与第二建筑件3之间形成狭窄的缝隙。然而也可设置成,第二建筑件3贴靠在绝缘体5处。
绝缘体5具有纵向方向28,其沿膨胀节4的纵向方向定向。纵向方向28在安装状态中优选水平地伸延。绝缘体5具有高度方向30,其垂直于纵向方向28伸延。高度方向30在安装状态中优选垂直地伸延。绝缘体5具有横向方向29,其从第一纵侧6伸延至相对而置的纵侧7。横向方向29垂直于纵向方向28且垂直于高度方向30定向。横向方向29在安装状态中优选水平地伸延。
热绝缘的结构元件1与另外的元件形成用于将第二建筑件3力传递地连结在第一建筑件2处的装置。该装置由热绝缘的被紧固在第一建筑件2处的结构元件1以及另外的布置在第二建筑件3处的用于力传递的器件构成。布置在第二建筑件3处的用于力传递的器件与布置在第一建筑件2处的用于力传递的器件有利地可松开地相连接。由此可实现第二建筑件3在第一建筑件2处的附加的连结。
为了在建筑件2与3之间的拉力传递,该装置包括被嵌入到第一建筑件2中的第一拉杆9以及被嵌入到第二建筑件3中的第二拉杆10。拉杆9和10彼此力传递地相连接。在此,拉杆9和10的力传递的连接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绝缘体5的外部。在根据图1的实施例中,拉杆9伸出穿过绝缘体5。在第二建筑件3的顶侧40处设置有留空部15。拉杆9以其端部伸出到这些留空部15中。由此,拉杆9的端部可从顶侧40接近。第二拉杆10与布置在第二建筑件3处的连接板11牢固地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经由焊接连接(图2)。第一拉杆9被拧紧在连接板11处。为此,在留空部15中固定螺母14相应地被拧到拉杆9上。在该实施例中,在固定螺母14与连接板11之间相应地布置有垫片(Scheibe)21。通过使留空部15相对第二建筑件3的顶侧敞开,第二建筑件3与连接板11可被安放到拉杆9上且通过固定螺母14的紧固被力传递地紧固在第一建筑件2处。第一拉杆9和第二拉杆10在相对而置的侧面上远离连接板11地伸出。
为了传递压力和剪力,支承角钢17布置在第二建筑件2处。支承角钢17有利地形成热绝缘的结构元件的一部分且尤其被永久地保持在绝缘体5处。支承角钢17牢固地与剪力杆16相连接。剪力杆16被嵌入到第一建筑件2的混凝土中且由此力传递地与第一建筑件2相连接。支承角钢17沿水平方向支撑在被嵌入到第一建筑件2中的至少一个压杆19处。可设置成,支承角钢17牢固地与至少一个压杆19相连接。
第一拉杆9具有纵轴线12,而第二拉杆10具有纵轴线13,如在图2中所示出的那样。如图1显示的那样,第一拉杆9和第二拉杆10布置在相同的高度上。纵轴线12和13处在共同的水平伸延的平面38中。平面38平行于纵向方向28且平行于横向方向29伸延。平面38垂直于高度方向30伸延。拉杆9和10在平面38中彼此偏移地布置。如图2显示的那样,相邻的拉杆9和10的纵轴线12和13彼此具有沿纵向方向28测得的偏移a。
绝缘体5具有底侧8,其在安装状态中布置在下部,如图1显示的那样。底侧8近似地与支承角钢17的底侧45和第二建筑件3的底侧46在一个平面中伸延。
图3至6详细地显示了在第一建筑件2处的热绝缘的结构元件1。热绝缘的结构元件1的支承角钢17具有两个支腿24和25,其在该实施例中彼此垂直地定向。支腿24和25平行于绝缘体5的纵向方向28伸延。第一支腿24平行于高度方向30伸延。第一支腿24在安装状态中在建筑50处有利地竖直定向。第一支腿24在背对绝缘体5的侧面处形成用于传递压力的贴靠面22。第二支腿25平行于横向方向29伸延且在安装状态中有利地水平地定向。在第二支腿25处,用于传递剪力的支承面23构造在于安装状态中向上指向的侧面处。如图5和图6也显示的那样,支撑角钢17的第二支腿25靠近绝缘体5的底侧8伸延。第二建筑件3可被放置在支承面23上且然后被紧固在第一建筑件2处。
剪力杆16被嵌入在第一建筑件2处且具有倾斜于高度方向30且倾斜于横向方向29伸延的区段26。在安装状态中,倾斜伸延的区段26从第一建筑件2朝向第二建筑件3下降。这两个剪力杆16的倾斜伸延的区段26在侧壁18的彼此背对的外侧处伸延。每个倾斜的区段26被直接紧固在侧壁18处,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焊接。至少一个剪力杆16的倾斜伸延的区段26伸出穿过绝缘体5。
两个支腿24和25经由至少一个侧壁18(在该实施例中经由两个侧壁18)彼此连接。侧壁18垂直于纵向方向28延伸。在该实施例中,侧壁18布置在支腿23和24的沿纵向方向28布置的端部处。所述至少一个侧壁18有利地具有近似三角形的造型。侧壁18具有顶侧51,其连接支腿24和25。优选地,顶侧51在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上以直线伸延。侧壁18的顶侧51有利地沿纵轴线28的观察方向(优选以30º至60º的角度)倾斜于横向方向29伸延。侧壁18的顶侧51的倾斜角度有利地相应于剪力杆16的倾斜区段26的倾斜角度。
在该实施例中,支承角钢17布置在绝缘体5之外,更确切地说在绝缘体的背对第一纵侧6的纵侧7处。支承角钢17由此伸出到第二建筑件3的区域中。在第一支腿24的面对绝缘体5的侧面处,第一压杆19被紧固在第一支腿24处。压杆19构造成比较长的、直的杆,其为了压力传递被嵌入到第一建筑件2的混凝土中。压杆19可被旋拧、焊接或以其它方式被固定在支承角钢17处。
如图3至6也显示的那样,剪力杆16和拉杆9的直的区段大约在第一建筑件2中的相同高度上伸延。这也在图1中可见。
支承角钢17和布置在其处的加强元件、即两个剪力杆16和两个压杆19的设计方案也在图7至9中被详细地示出。有利地,支承角钢17由金属构成。支承角钢17尤其地包含至少一个侧壁18在内由板材、优选由至少两个彼此连接的板材件形成。
如图10显示的那样,倾斜伸延的区段26具有端部39。端部39是倾斜伸延的区段26的如下端部,其布置成相比靠近第一纵侧6更靠近绝缘体5的第二纵侧7。倾斜伸延的区段26的另一端部联接到剪力杆16的直的、待嵌入在第一建筑件2中的区段处,如图3至6也显示的那样。端部39相对绝缘体5的底侧8具有沿高度方向30测得的间距f。间距f优选比较小。有利地,间距f为小于5cm、尤其小于2cm。绝缘体5具有沿高度方向测得的高度n。有利地,间距f最多为高度n的四分之一。
支承角钢17的第一支腿24具有背对第二支腿25的背侧54。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压杆19固定在背侧54处。在该实施例中,端部39相对背侧54具有沿横向方向29测得的间距g。间距g有利地比较大。有利地,间距g为大于2cm,优选地大于5cm。优选地,间距f小于间距g的80%、尤其小于50%。相对背侧54的间距g相应于端部39相对绝缘体5的间距,如果支承角钢17以其背侧54布置在绝缘体5的第二纵侧7处。
如图11显示的那样,倾斜伸延的区段26被焊接在侧壁18处。区段26与侧壁18经由焊缝27相连接。如图11也显示的那样,侧壁18和支腿25由唯一的板材件形成,其在相对而置的侧面处从支腿25的平面中被弯曲,以便于形成侧壁18。第一支腿24有利地构造成单独的板且借助于在图12中所示出的焊缝44与侧壁18和支腿25相连接。
如图12显示的那样,支承角钢17具有沿高度方向30(图10)测得的高度h。支腿18有利地在支承角钢17的整个沿高度方向30测得的高度h上延伸。区段26的在侧壁18处伸延的区域在支承角钢17的高度h的比较大的一部分上延伸。倾斜伸延的区段26沿着支腿18在高度i上延伸,高度i有利地为高度h的至少50%、尤其至少70%。自由端部39相对支承角钢17的底侧45在该实施例中具有间距k。然而也可设置成,端部39伸出直至底侧45。有利地,间距k小于2cm。优选地,间距k为小于高度h的30%、尤其小于20%。
图13和14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建筑件3,其带有布置在其处的用于力传递的元件。为了力传递,第二拉杆10以及与第二拉杆10相连接的连接板11设置在第二建筑件3中。为了传递压力和剪力设置有支撑角钢31。作为在该实施例中所设置的支撑角钢31的替代也可设置其它形式的支撑件用于传递水平压力和竖直指向的剪力。在支撑角钢31处紧固有第二压杆20。第二压杆20被嵌入在第二建筑件3中且有利地构造成直的杆。第二压杆20的其它设计方案也可能是有利的。支撑角钢31具有第一支撑面32,其在安装状态中竖直地定向且用于传递水平指向的压力。支撑角钢31此外具有第二支撑面33。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面33垂直于第一支撑面32定向。第二支撑面33有利地平行于第二建筑件3的底侧46且平行于拉杆10(图13)的纵轴线13伸延。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角钢31贴靠在模板体34处。模板体34优选构造用于布置在用于制造第二建筑件3的模板处且联接到第二建筑件3的底侧46处以及联接到第二建筑件3的在安装状态中面对绝缘体5(图1)的端侧49处。
如图14显示的那样,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压杆20紧固在支撑角钢31处。支撑角钢31具有长度b,其平行于绝缘体(图1)的纵向方向5测得。长度b在安装状态中沿水平方向测得。图15至17详细地显示支撑角钢31和模板体34。模板体34在其面对第二建筑件3的混凝土的侧面处具有在图17中所示出的容纳部47,在其中可布置支撑角钢31。在该实施例中,容纳部47由布置在模板体34的相对而置的侧面上的两个留空部37来限制。这两个留空部37彼此具有间距c,其大于支撑角钢31的长度b,从而使得支撑角钢31可被定位在两个留空部37之间。模板体34优选是由塑料构成的注塑件。
如图16显示的那样,模板体具有第一面35,其设置用于贴靠在支承角钢17的贴靠面22处且用于传递水平伸延的压力。如图13显示的那样,模板体34具有第二面36,其构造用于贴靠在支承面23处且用于剪力传递。
留空部37相应地具有宽度d。留空部37的宽度d被选择成使得侧壁18与剪力杆16的布置在其处的倾斜伸延的区段26可被定位在留空部37中。在此宽度d被选择成使得即使在常见的建筑公差中也可良好实现定位。如图11显示的那样,侧壁18和剪力杆16的布置在其处的倾斜伸延的区段26具有总宽度e。每个留空部37的宽度d大于总宽度e。优选地,宽度d仅略大于侧壁18和倾斜伸延的区段26的总宽度e,从而模板体34引起第二建筑件3定位在热绝缘元件1处。支撑角钢31的长度b优选仅略小于在留空部37之间的间距c。
图18和19显示一种实施变型方案,在其中用于剪力传递和用于压力传递的器件根据先前的实施例构造。根据图18和19的实施变型方案与先前的实施变型方案的区别在于,不仅拉杆10而且拉杆9经由固定螺母14被紧固在连接板11处。在该实施例中,在每个固定螺母14与连接板11之间布置有垫片21。然而也可省去垫片21。
图20至25显示针对用于在第一建筑件2中的压力引入的元件的不同实施变型方案。在根据图20和21的实施例中,压力引入经由压杆19实现。在根据图22和图23的实施例中设置有用于压力传递的压力轴承41。压力轴承41的沿纵向方向28测得的宽度m沿横向方向29不是恒定的,而是从支承角钢17朝第一建筑件2的方向增大。在该实施例中,压力轴承41伸出超出绝缘体5到第一建筑件2中。然而也可设置成,压力轴承41在绝缘体5的第一纵侧6处终止并且且此处贴靠在第二建筑件2的混凝土处,以便于将压力引入到第二建筑件2中。如图22显示的那样,压力轴承41相对绝缘体5的底侧8以沿高度方向30测得的间距p伸延。压力轴承41有利地在支承角钢17的高度的中间区域上延伸。如图23显示的那样,压力轴承41沿纵向方向28大约贴靠在支承角钢17的背侧54的中间处。压力轴承41在支承角钢的支腿18之间的中间区域中支撑支承角钢17。通过使压力轴承41的宽度m朝向第一建筑件2增大,可激活第一建筑件2的混凝土的足够大的区域以便力引入。通常,第二建筑件由混凝土构成,其强度高于第一建筑件的混凝土的强度。第一建筑件2可例如由现浇混凝土来制造而第二建筑件3在预制件工厂中制造。由此,对于力传递而言,相比在第一建筑件2处,在第二建筑件3处可设置压力轴承41的更小的面。
在根据图24和25的实施例的情形中,为了压力传递设置有锚固件42,其相应地具有加宽的头部43。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两个锚固件42。锚固件42比较短,从而使得该布置结构也适合于以在该区域中较小深度安装在第一建筑件2中。
图26显示一种实施变型方案,在其中第二拉杆10伸出穿过绝缘体5。在该实施例中,绝缘体5分开地构造。绝缘体5的第一部分52被保持在第一建筑件2处,而绝缘体的第二部分53被保持在第二建筑件3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压杆19和剪力杆16伸出穿过绝缘体5的第一部分52。第二拉杆10伸出穿过绝缘体5的第二部分53。同样地,绝缘体5的一件式或多件式的设计方案和/或绝缘体5的各部分的其它布置结构可能是有利的。支承角钢17布置在绝缘体5的外部。在沿纵向方向28的观察方向的情形中,支承角钢17和绝缘体5彼此并排放置而不重叠。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拉杆9被焊接在连接板11处,然而也可通过螺钉被紧固在连接板11处。连接板11贴靠在绝缘体5的第一纵侧6处。相邻于连接板11,第一建筑件2具有留空部15。连接板11对于第二拉杆10具有开口,该连接板可通过所述开口被插入到容纳部15中且在该处可经由固定螺母14(图2)被拧紧。
在根据图27的实施例中,支承角钢17布置在绝缘体5中,优选地在绝缘体5的相应的容纳部中。第二建筑件3具有处于面对绝缘体5的端侧49。在端侧49处,第二建筑件3在根据图27的实施例中承载伸出超过端侧49到绝缘体5中的支架(或称为垫板,即Auflager)48,其可例如由混凝土、尤其由超高强度的混凝土或由金属构成。支架48能够以合适的方式被锚固在第二建筑件3中,例如经由未示出的加强元件。如果第二建筑件3被装配在第一建筑件2中,则支架48被定位在支承角钢17中,且第二拉杆10通过在连接板11中的相应开口被推入到第一建筑件2的留空部15中且在该处被拧紧。
根据图26和图27的实施例显示了带有增大厚度的建筑件。剪力杆16此处在第一建筑件2中不是在第一拉杆9的高度上伸延,而是间隔于该第一拉杆沿高度方向30伸延。
另外的有利的实施方案由实施例彼此的任意组合得到。

Claims (17)

1.一种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3)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2)处的附加的热绝缘的、力传递的连结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具有用于布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件(2)与所述第二建筑件(3)之间的分隔缝(4)中的绝缘体(5)以及拉力传递器件、压力传递器件和剪力传递器件,其中,所述绝缘体(5)具有设置用于布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件(2)处的第一纵侧(6)和相对而置的第二纵侧(7),其中,所述绝缘体(5)具有纵向方向(28)、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28)且从所述第一纵侧(6)伸延至所述第二纵侧(7)的横向方向(29)和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28)且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29)伸延的高度方向(30),其中,所述压力传递器件包括从所述第二纵侧(7)可接近的用于承受所述第二建筑件(3)的水平压力的贴靠面(22)和至少延伸直至所述第一纵侧(6)的、力传递地与所述贴靠面(22)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压力元件,其中,所述剪力传递器件包括从所述第二纵侧(7)可接近的用于承受所述第二建筑件(3)的竖直指向的力的支承面(23)和力传递地与所述支承面(23)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剪力杆(16),其中,所述贴靠面(22)构造在支承角钢(17)的第一支腿(24)处而所述支承面(23)构造在支承角钢(17)的第二支腿(25)处,其中,所述支承角钢(17)的第一支腿(24)和第二支腿(25)经由至少一个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28)布置的侧壁(18)相连接,其中,所述剪力杆(16)具有倾斜于所述高度方向(30)伸延的倾斜的区段(26),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剪力杆(16)以其倾斜伸延的区段(26)被直接紧固在所述侧壁(18)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杆(16)的倾斜伸延的区段(26)具有背对所述第一纵侧(6)的端部(39),所述端部布置在所述侧壁(18)处且所述端部相对所述绝缘体(5)的底侧(8)具有沿高度方向(30)测得的间距(f),其为小于5cm、尤其小于2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杆(16)的倾斜伸延的区段(26)的背对所述第一纵侧(6)的、布置在所述侧壁(18)处的端部(39)相对所述支承角钢(17)的第一支腿(24)的背对所述第二支腿(25)的背侧(54)具有沿横向方向(29)测得的间距(g),其为至少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杆(16)的倾斜伸延的区段(26)的背对所述第一纵侧(6)的、布置在所述侧壁(18)处的端部(39)相对所述绝缘体(5)的底侧(8)的沿高度方向(30)测得的间距(f)小于该端部(39)相对所述支承角钢(17)的第一支腿(24)的背对所述第二支腿(25)的背侧(54)的沿横向方向(29)测得的间距(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侧壁(18)布置在所述支承角钢(17)的相对而置的端部处,在所述端部处相应地紧固有剪力杆(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角钢(17)在沿纵向方向(28)的观察方向的情形中最大部分地与所述绝缘体(5)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支撑件、尤其支撑角钢(31),其被设置用于嵌入在所述第二建筑件(3)中且其具有第一支撑面(32)用于相对所述支承角钢(17)传递沿横向方向(29)指向的压力,和第二支撑面(33)用于相对所述支承角钢(17)传递沿高度方向(30)指向的剪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件处紧固有至少一个加强元件、优选至少一个压杆(2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模板体(34),其有利地具有用于支撑在所述贴靠面(22)处的第一面(35)、用于支撑在所述支承面(23)处的第二面(36)以及用于容纳至少一个侧壁(18)和所述剪力杆(16)的布置在其处的区段(26)的至少一个留空部(3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体(34)具有两个留空部(37)且所述支撑角钢(31)的沿所述绝缘体(5)的纵向方向(28)测得的长度(b)小于在所述两个留空部(37)之间的间距(c)。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传递器件包括第一拉杆(9)和第二拉杆(10),其中,所述第一拉杆(9)与所述第二拉杆(10)力传递地相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杆(9)和所述第二拉杆(10)布置在共同的垂直于所述高度方向(30)伸延的平面(38)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杆(9)和所述第二拉杆(10)被紧固在共同的连接板(11)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2)和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3)中的一个承受载荷的建筑件是楼房盖板而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2)和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3)中的另一个承受载荷的建筑件是阳台板。
15.一种包括由混凝土构成的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2)和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3)的建筑,所述第一建筑件和第二建筑件尤其是楼房盖板和阳台板,和用于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3)到承受载荷的第一建筑件(2)处、尤其阳台板在楼房盖板处的附加的热绝缘的传递力的连结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具有用于布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件(2)与所述第二建筑件(3)之间的分隔缝(4)中的绝缘体(5)、拉力传递器件、压力传递器件和剪力传递器件,其中,所述绝缘体(5)具有设置用于布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件(2)处的第一纵侧(6)和相对而置的第二纵侧(7),其中,所述绝缘体(5)具有纵向方向(28)、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28)且从所述第一纵侧(6)伸延至所述第二纵侧(7)的横向方向(29)和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28)且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29)伸延的高度方向(30),其中,所述压力传递器件包括从所述第二纵侧(7)可接近的用于承受所述第二建筑件(3)的水平压力的贴靠面(22)和至少延伸直至所述第一纵侧(6)的力传递地与所述贴靠面(22)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压力元件,其中,所述剪力传递器件包括从所述第二纵侧(7)可接近的用于承受所述第二建筑件(3)的竖直指向的力的支承面(23)和力传递地与所述支承面(23)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剪力杆(16),其中,所述贴靠面(22)构造在支承角钢(17)的第一支腿(24)处而所述支承面(23)构造在支承角钢(17)的第二支腿(25)处,其中,所述支承角钢(17)的第一支腿(24)和第二支腿(25)经由至少一个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28)布置的侧壁(18)相连接,其中,所述剪力杆(16)具有倾斜于所述高度方向(30)伸延的倾斜的区段(26),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剪力杆(16)以其倾斜伸延的区段(26)被直接紧固在所述侧壁(18)处,其中,所述绝缘体(5)布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件(2)与所述第二建筑件(3)之间的分隔缝(4)中,其中,所述绝缘体(5)的第一纵侧(6)布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件(2)处,其中,所述第二建筑件(3)支撑在所述贴靠面(22)处且所述支承面(23)相对所述第一建筑件(2)支撑,且其中,所述剪力杆(16)的伸出超过所述绝缘体(5)到所述第一建筑件(2)中的区段被嵌入到所述第一建筑件(2)的混凝土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角钢(17)在沿纵向方向(28)的观察方向的情形中不与所述绝缘体(5)重叠,且所述第二建筑件(3)具有相对所述第二建筑件(3)的底侧(46)和端侧(49)敞开的至少一个留空部(37),所述侧壁(18)伸入到所述留空部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第一拉杆(9)被嵌入到所述第一建筑件(2)中而第二拉杆(10)被嵌入到所述第二建筑件(10)中,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在布置于所述建筑件(2,3)之一处的连接板(11)处彼此连接且该建筑件(2,3)邻接于所述连接板(17)具有留空部(15),在其中拧紧有从另一个建筑件(3,2)伸出穿过所述绝缘体(5)且穿过所述连接板(17)的拉杆(9,10)。
CN202210105110.9A 2021-02-01 2022-01-28 将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附加地连结到第一建筑件的装置 Pending CN1148373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21000466.1 2021-02-01
DE202021000466.1U DE202021000466U1 (de) 2021-02-01 2021-02-01 Einrichtung zur nachträglichen thermisch isolierenden, kraftübertragenden Anbindung eines zweiten lastaufnehmenden Bauwerksteils an ein erstes lastaufnehmendes Bauwerksteil und Bauwerk mit einer solchen Einricht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7307A true CN114837307A (zh) 2022-08-02

Family

ID=75897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5110.9A Pending CN114837307A (zh) 2021-02-01 2022-01-28 将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附加地连结到第一建筑件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2012743B2 (zh)
EP (1) EP4036338B1 (zh)
CN (1) CN114837307A (zh)
DE (1) DE202021000466U1 (zh)
DK (1) DK4036338T3 (zh)
FI (1) FI4036338T3 (zh)
PL (1) PL4036338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19196D0 (en) * 2018-11-26 2019-01-09 Ancon Ltd Building element, system and method
DE202022103165U1 (de) * 2022-06-03 2022-09-19 Leviat GmbH Einrichtung zur nachträglichen kraftübertragenden Anbindung eines zweiten lastaufnehmenden Bauwerksteils an ein erstes lastaufnehmendes Bauwerksteil und Bauwerk mit einer solchen Einrichtung
DE202022105156U1 (de) 2022-09-13 2022-10-06 Leviat Ag Verbindungsanordnung zur kraftübertragenden Anbindung eines ersten kraftaufnehmenden Bauwerkteils an ein zweites kraftaufnehmendes Bauwerkteil und Bauwe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21813A (en) * 1942-07-01 1943-06-15 John H Henzel Refractory panel construction
DE8314867U1 (de) * 1983-05-19 1983-11-17 Braun, Hansjörg, Dipl.-Ing., 7542 Schömberg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r balkonplatte mit einer geschossdecke
CH676615A5 (zh) * 1988-04-22 1991-02-15 Bau Box Ewiag
US5005331A (en) * 1990-04-10 1991-04-09 Shaw Ronald D Concrete dowel placement sleeves
DE19528130B4 (de) 1995-06-24 2005-07-21 Schöck Bauteile GmbH Bauelement zur Wärmedämmung
US5678952A (en) * 1995-11-16 1997-10-21 Shaw; Lee A. Concrete dowel placement apparatus
DE102005012862A1 (de) * 2004-03-18 2006-01-12 Hegger, Josef, Prof. Dr.-Ing. Bauelement und Bauelement mit zwei Stahlbetonbauteilen
DE102006011336A1 (de) * 2006-03-09 2007-09-13 Schöck Bauteile GmbH Bauelement zur Wärmedämmung
DE102008061009A1 (de) 2008-12-08 2010-06-10 Schöck Bauteile GmbH Anschlussteile und daraus gebildete Wandanschlussvorrichtung zum horizontalen Anschließen eines Gebäudeteils an ein Gebäude
PL2653625T3 (pl) * 2012-04-20 2019-05-31 Halfen Gmbh Termoizolacyjny element budowlany
US8973317B2 (en) * 2013-05-13 2015-03-10 James Larkin Thermal break for concrete slab edges and balconies
EP3056620A1 (en) 2015-02-10 2016-08-17 Vbi Ontwikkeling B.V. A mounting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mounting a cantilever building element to an edge of a floor construction of a building
NL2015800B1 (nl) 2015-11-16 2017-05-24 T&R Eng B V Gebouw en balkon voor toepassing daarmee.
BE1023959B1 (nl) * 2016-03-17 2017-09-22 Plakabeton Nv Brandwerend constructie-element voor het realiseren van een verbinding tussen thermisch geisoleerde delen van een gebouw
CN115172110A (zh) * 2021-04-01 2022-10-11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DE202021101776U1 (de) * 2021-04-01 2021-04-19 Halfen Gmbh Einrichtung zur nachträglichen thermisch isolierenden, kraftübertragenden Anbindung eines zweiten lastaufnehmenden Bauwerksteils an ein erstes lastaufnehmendes Bauwerksteil und Bauwerk mit einer solchen Ein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2012743B2 (en) 2024-06-18
EP4036338A1 (de) 2022-08-03
DE202021000466U1 (de) 2021-04-22
DK4036338T3 (da) 2023-08-14
PL4036338T3 (pl) 2023-11-06
EP4036338B1 (de) 2023-06-07
US20220243451A1 (en) 2022-08-04
FI4036338T3 (fi) 2023-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37307A (zh) 将承受载荷的第二建筑件附加地连结到第一建筑件的装置
KR100797194B1 (ko) 콘크리트 복합 기둥 및 이를 이용한 건축물 시공방법
KR102144045B1 (ko) 무 해체 구조용 보 거푸집
KR100993879B1 (ko) 단열 데크플레이트
KR101713863B1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임시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이를 이용한 모듈러 시스템
KR101834006B1 (ko) 성형강판을 이용한 강재 조립보와 이를 이용한 철골골조
KR101962853B1 (ko) 프리캐스트 보와 기둥의 연결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보와 기둥을 연결하는 공법
KR20170094615A (ko) 프리캐스트 기둥 및 프리캐스트 빔의 이음 구조
KR101525922B1 (ko) 관통형 십자 접합부와 관통형 십자 접합부가 구비된 구조물 및 관통형 십자 접합부의 제작 방법
KR101636246B1 (ko) 강판-pc 복합보 및 이의 제작 방법
KR101995497B1 (ko) 플레이트를 구비한 상하 pc기둥 간 강접합 결합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KR101766810B1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KR101560759B1 (ko) 스페이서 조립체
KR100859312B1 (ko) 골판형 합성상판
JP2008007950A (ja) 埋込金具と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部材
KR20080111973A (ko) 프리스트레스 강합성빔 및 그 제작 방법
KR100710583B1 (ko) Pc기둥과 철골보의 복합구조
KR101942567B1 (ko) 보의 단부 마구리면을 형틀 지지부로 하는 모멘트 접합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시공방법
KR20170044236A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KR20170044240A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KR101591808B1 (ko) 합성pc보, 이와 합성pc기둥과의 연결구조
KR101627820B1 (ko) 중공슬래브 형성을 위한 철골 수평 조립체
KR101834423B1 (ko) 변단면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보
KR20170044242A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KR101872298B1 (ko) 이동식 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철골-콘크리트 하이브리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조인트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