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0519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0519A
CN114830519A CN202080084792.9A CN202080084792A CN114830519A CN 114830519 A CN114830519 A CN 114830519A CN 202080084792 A CN202080084792 A CN 202080084792A CN 114830519 A CN114830519 A CN 1148305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unit
guide member
capacitor
locking member
bas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47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根启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30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5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5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for cabinets o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4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4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 H02M5/45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5/45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5/458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 rectifier with control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4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comprising modular units, e.g. DIN rail mounted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电容器单元(1)包括电容器(10)、具有安装面(20A)的板状的基座部(20)和卡止部件(25)。卡止部件(25)具有插入于在安装面(20A)上形成的孔中的轴部及头部。第一引导部件(114A)及第二引导部件分别沿前后方向引导横向上的基座部(20)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孔在横向上位于电容器与第一端部之间,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一引导部件(114A)更远离开口部111的位置。在头部与安装面接触时的第一卡合位置,卡止部件(25)与第一引导部件(114A)抵接。在头部的下端的高度比第一引导部件(114A)的上端的高度高的第二卡合位置,卡止部件(25)与第一引导部件(114A)的抵接被解除。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20756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长方体形状的壳体的内部收容有多个单元的电力转换装置。多个单元包括多个电力转换装置和收容有多个电容器的电容器单元。多个电力转换装置电容器单元沿着壳体的上下方向多级层叠地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07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在电容器单元的保养检查或更换时,通过在壳体的前表面设置的开口部将电容器单元向前方拉出,由此能够将电容器单元从壳体拆下。
但是,由于在多个电容器的各个端子上连接有配线部件,所以为了拆下电容器单元,需要进行从各电容器的端子拆下配线部件的作业。此时,对于位于壳体的里侧的电容器,不得不在将电容器单元从开口部向前方拉出的状态下进行拆下配线部件的作业,担心在作业中电容器单元从壳体落下的可能性。
作为防止电容器单元落下的对策,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将电容器单元收容在壳体的顶棚附近,在进行了通过在顶棚上设置的开口部拆下配线部件的作业后,进行将电容器单元从壳体拉出的作业。但是,在该方法中,由于电容器单元的配置位置受到限制,因此使壳体内部的多个单元的配置的自由度降低。另外,通过将电容器单元配置在顶棚附近,与电容器连接的配线部件的长度变长,因此有可能使与电压或电流重叠的高次谐波噪声增加。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能够在电容器单元的拆下作业中防止电容器单元的落下,并且能够消除壳体内的电容器单元的配置上的制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电容器单元和壳体。壳体设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以通过开口部能够拆下电容器单元的方式收容电容器单元。壳体包括搁板、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搁板形成为与壳体的上下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板状,供电容器单元载置。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设置在搁板上。电容器单元包括:电容器;板状的基座部,具有供电容器安装的安装面;以及卡止部件。卡止部件具有向插入于在安装面形成的孔中的轴部和从孔露出的头部。卡止部件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轴部与孔卡合的卡合位置来变更上下方向上的头部的高度。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构成为,沿着与上下方向及横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对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的基座部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进行引导。孔在横向上位于电容器与第一端部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一引导部件更远离开口部的位置。在头部与安装面接触时的第一卡合位置,卡止部件与第一引导部件抵接。在头部的下端的高度比第一引导部件的上端的高度高的第二卡合位置,卡止部件与第一引导部件的抵接被解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能够在电容器单元的拆下作业中防止电容器单元的落下,并且能够消除壳体中的电容器单元的配置上的制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例的概略外观图。
图2是表示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3是电容器单元的外观图。
图4是表示在壳体中收容有电容器单元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4的电容器单元的图。
图6是表示从壳体的开口部拉出电容器单元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壳体拆下电容器单元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基座部及搁板的局部概略图。
图9是图8的(B)所示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变更例的电容器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对图中的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原则上不重复。
[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例的概略外观图。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能够代表性地适用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在通常时(正常时),通过从商用电源等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向负载(未图示)供给电力。在交流电源停电的情况下,不间断电源装置100通过从蓄电装置(未图示)供给的直流电力,向负载供给电力。
如图1所示,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具备盘形状(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10、多个单元1~7和风扇8。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正面侧观察壳体110时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X方向是在X轴方向上向右侧前进的方向,-X方向是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Y方向是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Y方向是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Z方向是在Z轴方向上向上方前进的方向,-Z方向是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
壳体110收容多个单元1~7。壳体110具有向-Y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11和覆盖开口部111的前面罩(未图示)。前面罩设置成能够开闭开口部111。在前面罩上形成有用于将壳体110外部的空气导入壳体110内的通风口。
多个单元1~7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Z轴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叠置。多个单元1~7包括含有电容器的电容器单元1和含有电容器以外的元件的元件单元2~7。元件单元2~7包括斩波电路2、电力转换器(以下也称为“转换器单元”)3~5、控制装置6以及断路器单元7。关于电容器单元1及元件单元2~7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多个单元1~7通过开口部111从壳体110的外部被插入到壳体110的内部。多个单元1~7分别被设置为能够在Y轴方向上插拔,以使维护检查以及更换为新品变得容易。
风扇8配置在壳体110的上表面。风扇8将壳体110内部的空气吸入,并将所吸入的空气排出到壳体110的外部。由此,通过壳体110的前面罩的通气口而向壳体100内部导入空气,该被导入的空气通过多个单元1~7,由此促进多个单元1~7的散热。通过多个单元1~7而被加热的空气被排出到壳体110的外部。
图2是表示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结构的电路图。
如图2所示,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具备斩波电路2、转换器单元3~5、控制装置6、风扇8、电容器C1、C2、断路器CB1~CB3、电抗器L1~L3以及开关SW。不间断电源装置100与蓄电装置31连接。不间断电源装置100与交流电源32以三相三线式连接,与负载33以三相四线式连接。
转换器单元3~5分别与U相、V相及W相对应而设置。转换器单元3~5分别具有转换器CNV及逆变器INV。
从交流电源32输入的三相交流电力依次经由断路器CB1及电抗器L2,按每相被输入到转换器单元3~5。转换器单元3~5将所输入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将该直流电力转换为向负载33供给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器单元3~5将转换后的三相交流电力依次经由电抗器L3以及断路器CB3输出到负载33以及风扇8。在风扇8的输入侧设有开关SW。
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输入侧的各相,经由电容器C1而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输出侧的中性点连接。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输出侧的各相,经由电容器C2而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输出侧的中性点连接。
蓄电装置31蓄积用于在交流电源32停电时供给电力的能量。在交流电源32停电时,从蓄电装置31输出的直流电力依次经由断路器CB2及电抗器L1而向斩波电路2供给。
斩波电路2对从蓄电装置31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向转换器单元3~5的各个直流链路供给直流电力。在对蓄电装置3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斩波电路2以利用从转换器单元3~5的直流链路输入的直流电力对蓄电装置31进行充电的方式动作。
斩波电路2及转换器单元3~5分别具有由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开关元件构成的电路。
控制装置6控制不间断电源装置100整体的动作。控制装置6检测是否发生了交流电源32的停电,根据检测结果来控制斩波电路2以及转换器单元3~5的动作。控制装置6还控制断路器CB1~CB3及开关SW的接通断开。
电容器C1、C2收容在图1所示的电容器单元1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电抗器L1~L3在壳体110内部被设置在安装有转换器单元3~5的空间的背面侧的空间中。断路器CB1~CB3被收容在图1所示的断路器单元7中。
在图1的例子中,在W相的转换器单元5之上设置有V相的转换器单元4,在V相的转换器单元4之上设置有U相的转换器单元3,在U相的转换器单元3之上设置有斩波电路2。
电容器单元1设置在斩波电路2之上。控制装置6及断路器单元7设置在电容器单元1之上。
另外,在图1中,作为元件单元2~7,示出了安装有图2所示的斩波电路2、转换器单元3~5、控制装置6以及断路器单元7的结构例,但除此之外,在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内还安装有构成图3所示的电路的元件以及设备等。
[电容器单元的结构例]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容器单元1的外观图。图3的外观图是从壳体110的正面侧观察电容器单元1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电容器单元1具有多个电容器10、基座部20、翅部21、把手部22及卡止部件25。多个电容器10包括图2所示的电容器C1、C2。
基座部20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状。基座部20具有供多个电容器10安装的安装面20A、X轴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20B、20C、Y轴方向(前后方向)的端部20D、20E。
多个电容器10分别具有圆筒部和在圆筒部的一端设置的正极端子11及负极端子12。电容器10以端子11、12位于上端的方式安装于安装面20A。
配线部件13的第一端部与正极端子11连接。配线部件14的第一端部与负极端子12连接。另外,配线部件13的第二端部(未图示)与将交流电源32或负载33与转换器单元3~5电连接的主配线连接。配线部件14的第二端部(未图示)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输出侧的中性点连接。
多个电容器10在安装面20A上以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在图3的例子中,合计6个电容器10以沿着Y轴方向排列成3列的方式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3列中的最前列(第一列)配置的两个电容器10也称为“第一电容器10A”,将在第二列配置的两个电容器也称为“第二电容器10B”,将在最后列(第三列)配置的两个电容器10也称为“第三电容器10C”。
在基座部20的-Y方向的端部20D设置有两个翅部21及把手部22。两个翅部21在X轴方向上分离配置。把手部22配置在端部20D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分。另外,翅部21的数量不限于两个。把手部22的数量不限于1个。
翅部21具有平板状的形状,从端部20D向-Y方向突出。在翅部21形成有将翅部21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另外,贯通孔的数量不限于1个。
把手部22从端部20D向-Y方向突出。作业者沿+Y方向按压把手部22,由此能够将电容器单元1插入到壳体110。另外,作业者沿-Y方向拉动把手部22,由此能够从壳体110取出电容器单元1。
在基座部20的+Y方向上的端部20E,也与端部20D同样地设置有把手部22。两个把手部22能够作为搬运用的把手部使用。
在基座部20形成有在安装面20A上开口的孔24。孔24从安装面20A向Z轴方向延伸。孔24可以是在Z轴方向上将设置有安装面20A的平板部分贯通的贯通孔,也可以是从安装面20A起以规定的深度设置的有底的孔。
孔24在X轴方向上位于基座部20的端部20B与电容器10之间。关于配置孔24的位置,更详细地在后面叙述。
卡止部件25通过插入于孔24而被安装于安装面20A。卡止部件25具有插入于孔24的轴部和从孔24露出的头部。卡止部件25例如是具有头部25A及外螺纹部25B的螺栓部件。头部25A的直径大于外螺纹部25B的直径。头部25A的前端部分具有能够钩挂扳手的六角形状。
孔24具有与外螺纹部25B对应的开口形状,在其内表面形成有与外螺纹部25B螺合的内螺纹部。通过使外螺纹部25B与孔24的内螺纹部螺合,能够将卡止部件25安装于安装面20A。
在将卡止部件25安装于安装面20A的状态下,以外螺纹部25B为旋转中心轴使卡止部件25旋转,由此外螺纹部25B与孔24的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发生变化。若将+Z方向上距安装面20A的距离定义为“高度”,则通过改变外螺纹部25B与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由此能够改变卡止部件25的头部25A的高度。
[电容器单元1的拆下方法]
接着,参照图4至图7,对从壳体110拆下电容器单元1的方法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方法在对电容器单元1进行检查维护的情况或将电容器单元1更换为新品的情况下实施。
图4是表示在壳体110中收容有电容器单元1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5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4的电容器单元1的图。
如图4所示,电容器单元1载置于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的搁板112之上。搁板112形成为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平板状。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搁板112。多个搁板112在Z轴方向上分开配置。图2所示的电容器单元1及元件单元2~7分开载置在多个搁板112上。因此,在配置于电容器单元1的上方的搁板112上载置有元件单元(控制装置6及断路器单元7)。
如图5所示,电容器单元1固定于搁板112的上表面。搁板112具有引导部件114A、114B和按压部件115A、115B。引导部件114A、114B及按压部件115A、115B安装于搁板112的上表面。
引导部件114A、114B及按压部件115A、115B是用于将载置于搁板112的电容器单元1定位在搁板112上的部件。具体而言,引导部件114A与基座部20的端部20B对应地设置,引导部件114B与基座部20的端部20C对应地设置。引导部件114A、114B接近壳体110的开口部111而配置。按压部件115A、115B构成为在Z轴方向上把持基座部20的端部20E。按压部件115A、115B在X轴方向上分离配置。按压部件的数量不限于两个。
在通过引导部件114A、114B以及按压部件115A、115B将基座部20定位在搁板112上的状态下,通过以螺栓为代表的紧固部件将两个翅部21紧固于搁板112,由此将电容器单元1固定于搁板112。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卡止部件25被安装于安装面20A。卡止部件25的外螺纹部25B插入到形成于安装面20A的孔24中。孔24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比引导部件114A更远离开口部111的位置。此时,调整外螺纹部25B与孔24的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以使卡止部件25的头部25A与安装面20A接触。此时的螺合位置对应于“第一卡合位置”的一个实施例。
在图4的状态下从壳体110拆下电容器单元1时,作业者需要进行将电容器单元1向搁板112的固定解除的作业、将分别与电容器单元1所包含的多个电容器10的端子11、12连接的配线部件13、14拆下的作业、以及从壳体110拉出电容器单元1的作业。
但是,由于在电容器单元1的上方存在载置有元件单元6、7的搁板112,因此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从里侧的第二电容器10B及第三电容器10C的端子11、12拆下配线部件13、14的作业不容易。因此,作业者在将电容器单元1从壳体110拉出的作业的间歇,必须进行将配线部件13、14从第二电容器10B及第三电容器10C拆下的作业。
但是,在拆下配线部件13、14的作业中,基座部20的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被破坏,从而电容器单元1有可能从搁板112落下。或者,在作业中,在作业者错误地将电容器单元1的把手部22猛地拉向近前(-Y方向)的情况下,电容器单元1有可能从搁板112落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1从搁板112落下,并稳定地进行电容器单元1的拆下作业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以下,对电容器单元1的拆下作业的动作顺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从近前的第一电容器10A的端子11、12拆下配线部件13、14。
接着,拆下将两个翅部21紧固在搁板112上的紧固部件。在该状态下,当把手部22沿着-Y方向拉向近前时,电容器单元1的基座部20相对于搁板112向-Y方向滑动。引导部件114A、114B沿着Y轴方向引导基座部20。由此,能够从开口部111沿着-Y方向拉出电容器单元1。
使基座部20沿-Y方向滑动到第二电容器10B接近开口部111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从第二电容器10B的端子11、12分别拆下配线部件13、14。
接着,使基座部20沿着-Y方向滑动到第三电容器10C接近开口部111的位置。图6是表示从壳体110的开口部111拉出电容器单元1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当把手部22沿着-Y方向被拉向近前时,在基座部20的安装面20A上安装的卡止部件25也沿着-Y方向移动。当使基座部20从图4的状态向-Y方向滑动规定的长度时,卡止部件25的头部25A与引导部件114A的+Y方向上的端部抵接。由此,限制基座部20沿-Y方向的移动。即,卡止部件25能够作为限制基座部20向-Y方向移动的止动器而发挥功能。
这样,电容单元1在由引导部件114A、114B支承基座部20的端部20B、20C的状态下固定于搁板112。因此,如图6所示,在基座部20的一部分从开口部111被拉出的状态下,能够不使电容器单元1落下而继续保持。其结果,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三电容器10C的端子11、12拆下配线部件13、14的作业。另外,在作业者错误地将把手部22猛地拉向近前时,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1从搁板112落下。
当从第三电容器10C的端子11、12拆下配线部件13、14的作业结束时,在卡止部件25的头部25A的前端部分钩挂扳手等工具,并使头部25A旋转。此时,变更外螺纹部25B与孔24的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以使头部25A的下端的高度高于引导部件114A的上端的高度。此时的螺合位置对应于“第二卡合位置”的一个实施例。
当头部25A的下端的高度高于引导部件114A的上端的高度时,解除头部25A与引导部件114A的抵接,容许基座部20向-Y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将把手部22沿着-Y方向拉向近前,由此能够将电容器单元1从壳体110拆下。图7是表示从壳体110拆下电容器单元1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接着,使用图8及图9对电容器单元1的拆下作业时的卡止部件25的作用进行说明。图8的(A)至图8的(C)是基座部20及搁板112的局部概略图。
图8的(A)是图4所示的状态下的基座部20及搁板112的俯视图。在图8的(A)中,调整卡止部件25的外螺纹部25B与孔24的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第一卡合位置),以使卡止部件25的头部25A与基座部20的安装面20A接触。
图8的(B)是图6所示的状态下的基座部20及搁板112的俯视图。通过使基座部20从图8的(A)的状态向-Y方向滑动,由此如图中箭头所示,卡止部件25接近引导部件114A。
图9的(A)是图8的(B)所示的IX-IX线的剖视图。在头部25A与安装面20A接触时,在从+Y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卡止部件25配置在头部25A的一部分与引导部件114A重合的位置。因此,在基座部20的滑动中,头部25A与引导部件114A抵接,限制基座部20的滑动。由此,防止电容器单元1从搁板112落下,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三电容器10C的端子11、12拆下配线部件13、14的作业。
在图9的(B)中,从图9的(A)的状态起变更外螺纹部25B与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第二卡合位置)。通过使头部25A的下端的高度高于引导部件114A的上端的高度,来解除头部25A与引导部件114A的抵接。
另外,在从+Y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外螺纹部25B不与引导部件114A重合。因此,外螺纹部25B不与引导部件114A抵接。因此,能够使基座部20向-Y方向滑动。
图8的(C)是图7所示的状态下的基座部20及搁板112的俯视图。由于能够使基座部20沿着-Y方向滑动,因此能够将电容器单元1从壳体110拆下。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将电容器单元1插入于壳体110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拆下作业的动作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将电容器单元1固定于搁板112的作业、将配线部件13、14分别连接在电容器单元1所包含的多个电容器10A~10C的端子11、12上的作业以及将电容器单元1压入壳体110的作业。
具体而言,在将电容器单元1插入到壳体110的作业中,最初调整外螺纹部25B与孔24的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以使卡止部件25的头部25A的高度成为预定的高度以上。此时的头部25A的高度被设定为,在基座部20载置于搁板112的状态下,头部25A的下端的高度高于引导部件114A的上端的高度。这是为了在使基座部20沿着+Y方向滑动时避免头部25A与引导部件114A的抵接。
接着,电容器单元1被从端部20E侧插入到开口部111。此时,以端部20B、20C分别位于引导部件114A、114B的内侧的方式将基座部20从开口部111插入。
接着,通过向+Y方向按压把手部22,基座部20相对于搁板112向+Y方向滑动。引导部件114A、114B沿着Y轴方向引导基座部20。
由于头部25A与引导部件114A不抵接,因此卡止部件25通过引导部件114A而沿着+Y方向移动。在卡止部件25通过引导部件114A时,变更外螺纹部25B与孔24的内螺纹部的螺合位置(第一卡合位置),以使头部25A与安装面20A接触。这样,在万一基座部20向-Y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头部25A也与引导部件114A抵接而限制基座部20的滑动,因此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1从搁板112落下。
在基座部20向+Y方向滑动的间隙,配线部件13、14分别与第三电容器10C及第二电容器10B的端子11、12连接。此外,在基座部20的端部20E被保持部件115A、115B沿Z轴方向保持的状态下,配线部件13、14连接至第一电容器10A的端子11、12。两个翅部21通过紧固部件而紧固于基座部20,由此电容器单元1固定于搁板11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在通过朝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从壳体拆下电容器单元的作业中,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从搁板落下。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电容器单元所包含的多个电容器拆下配线部件的作业。
进而,即使在将电容器单元插入到壳体内的作业中,也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从搁板落下,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将配线部件连接于电容器单元所包含的多个电容器的作业。
在现有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从将配线部件从多个电容器上拆下的作业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采用在壳体的顶棚附近收容电容器单元,利用设置在顶棚上的开口部将配线部件从多个电容器上拆下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全部的配线部件被拆下后,能够从壳体的正面侧取出电容器单元。
但是,根据该方法,由于电容器单元的配置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壳体内部的多个单元的配置的自由度降低。由此,担心会妨碍壳体的小型化。另外,通过将电容器单元配置在顶棚附近,与电容器连接的配线部件的长度变长,因此有可能使叠加于电压或电流的高次谐波噪声增加。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如图1所示,在电容器单元的上方叠置地配置元件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会使电容器单元落下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电容器单元的拆下作业。因此,壳体内部的多个单元的配置不受电容器单元的制约。另外,由于能够缩短与电容器连接的配线部件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高次谐波噪声的增加。
[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卡止部件25配置在基座部20的-X方向上的端部20B与电容器10之间的结构例,但也可以采用将卡止部件25配置在基座部20的+X方向上的端部20C与电容器10之间的结构。
另外,安装于基座部20的卡止部件25的数量不限于1个。例如,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X方向上的端部20C与电容器10之间进一步配置卡止部件25。两个卡止部件25在Y轴方向上距开口部111的距离彼此相等。
在图10所示的结构例中,在拆下电容器单元1的作业中,当使基座部20沿-Y方向滑动时,两个卡止部件25分别与引导部件114A、114B抵接,因此基座部20的滑动受到限制。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具有头部25A及外螺纹部25B的螺栓部件作为卡止部件25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卡止部件25不限于螺栓部件。卡止部件25只要构成为具有头部及轴部并能够根据设置于安装面20A的孔24与轴部的卡合位置来变更头部的高度即可。例如,作为卡止部件25,也可以使用销部件。销部件具有头部及轴部。头部的直径大于轴部的直径。通过改变轴部与孔24的卡合位置,能够调整头部的高度。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容器单元;2:斩波电路;3~5:转换器单元;6:控制装置;7:断路器单元;8:风扇;10、10A~10C:电容器;11:正极端子;12:负极端子;13、14:配线部件;20:基座部;20A:安装面;21:翅部;22:把手部;24:孔;25:卡止部件;25A:头部;25B:外螺纹部;31:蓄电装置;32:交流电源;33:负载。100:不间断电源装置;110:壳体;111:开口部;112:搁板;114A、114B:引导部件;115A、115B:按压部件;CB1~CB3:断路器;CNV:转换器;INV:逆变器;SW:开关。

Claims (5)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
电容器单元;以及
壳体,设置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以通过所述开口部能够拆下所述电容器单元的方式收容所述电容器单元,
所述壳体包括:
搁板,形成为与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板状,供所述电容器单元载置;以及
设置在所述搁板上的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
所述电容器单元包括:
电容器;
板状的基座部,具有供所述电容器安装的安装面;以及
卡止部件,具有:轴部,插入于在所述安装面形成的孔;以及头部,从所述孔露出,
所述卡止部件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所述轴部与所述孔卡合的卡合位置来变更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头部的高度,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构成为,沿着与所述上下方向及横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分别对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所述横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进行引导,
所述孔在所述横向上位于所述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并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引导部件更远离所述开口部的位置,
在所述头部与所述安装面接触时的第一卡合位置,所述卡止部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抵接,
在所述头部的下端的高度比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上端的高度高的第二卡合位置,所述卡止部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抵接被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
在所述第一卡合位置,在从所述前后方向对所述基座部进行平面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头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局部重合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卡合位置,在从所述前后方向对所述基座部进行平面观察的情况下,所述轴部配置在不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
所述卡止部件是螺栓部件,该螺栓部件具有所述头部和形成有外螺纹部的所述轴部,
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
所述螺栓部件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所述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部螺合的螺合位置来变更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头部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
在所述安装面上以沿所述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安装有多个所述电容器,
各所述电容器具有圆筒部和在所述圆筒部的上端部设置的端子,
所述电容器单元还包括与各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端子连接的配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
还具备多个元件单元,
所述电容器单元及所述多个元件单元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
CN202080084792.9A 2020-11-13 2020-11-13 电力转换装置 Pending CN1148305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2492 WO2022102097A1 (ja) 2020-11-13 2020-11-13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0519A true CN114830519A (zh) 2022-07-29

Family

ID=78466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4792.9A Pending CN114830519A (zh) 2020-11-13 2020-11-13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0139A1 (zh)
JP (1) JP6965476B1 (zh)
CN (1) CN114830519A (zh)
WO (1) WO2022102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03187B2 (en) * 2020-04-23 2024-06-04 Tme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6980Y2 (zh) * 1972-01-08 1976-07-09
JPS5126981Y2 (zh) * 1972-01-08 1976-07-09
JP4439764B2 (ja) * 2001-07-05 2010-03-24 東芝トランスポート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JP2016019663A (ja) * 2014-07-15 2016-02-04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ビネット及び現金取扱装置
JP6395641B2 (ja) * 2015-02-27 2018-09-2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65476B1 (ja) 2021-11-10
JPWO2022102097A1 (zh) 2022-05-19
US20230020139A1 (en) 2023-01-19
WO2022102097A1 (ja)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55404B1 (en) DC backup power supply system
EP2092631B1 (en) Removable component cartridge for increasing reliability in power harvesting systems
EP2693514B1 (en) Rack type power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with detachable connector
US8929094B2 (en) Power inverter docking system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US20110133559A1 (en) Server uninterruptable power supply
US20140113165A1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11323042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2620994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system
JP2009543342A (ja) ロック部材を有する電気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当該電気モジュールを含むシステム
US20030143455A1 (en) Modular rack battery system
CN104170119A (zh) 蓄电装置
CN114830519A (zh) 电力转换装置
EP3166201B1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 with good serviceability
EP1470602B1 (en) Modular rack battery system
US20210021152A1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EP3723460B1 (en) Inverter stack capable of structure modification
US11495974B2 (en) Modular ultracapacitor energy storage/power delivery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13994559B (zh) 层压母排、电力变换器、电力变换装置及不间断电源装置
JP2012059451A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蓄電装置
JP2013138122A (ja) 基板取り付け治具及び基板取り付け方法
JP676088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23105576A1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
CN214480303U (zh) 一种变流器集成系统
US11705602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interlock structure
US20230411990A1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