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9846A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29846A CN114829846A CN201980102934.7A CN201980102934A CN114829846A CN 114829846 A CN114829846 A CN 114829846A CN 201980102934 A CN201980102934 A CN 201980102934A CN 114829846 A CN114829846 A CN 1148298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unit
- pipe
- humidifying
- humid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备:供水部,其供给水;第一水处理部,其与供水部连接,去除从供水部供给的水的离子,并供给去除离子而得到的水;加湿部,其将从第一水处理部供给的水气化到空气中;返送配管,其包含于将来自加湿部的排水返送到加湿部的返送流路;排水管,其使来自加湿部的排水流动;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其与来自第一水处理部的配管、返送配管及通向加湿部的配管连接,并将向加湿部供给的水的流路切换为来自第一水处理部的配管或返送配管;第二流路切换装置,其与来自加湿部的配管、返送配管及排水管连接,将来自加湿部的排水的流路切换为返送配管或排水管;以及控制部,其控制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控制部具备检测因子的检测部,所述因子推定从第一水处理部供给到加湿部的水的状态,根据利用检测部检测出的因子,算出加湿部中的从供水部供给的水的浓缩度,基于算出的水的浓缩度,通过控制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从而将向加湿部供给的水的流路切换为返送配管,通过控制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从而将来自加湿部的排水的流路切换为返送配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化式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气化式的加湿装置中,为了抑制由水的浓缩导致的向加湿件的水垢析出,过度地向加湿件供给水,大部分的水都被排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加湿件设置引线,基于在向该引线施加电压时流动的电流值,检测加湿件中的水的浓缩度。加湿装置在水的浓缩度较高的情况下增大向加湿件的供水量,降低加湿件的水的浓缩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72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增大供水量而降低加湿件中的水的浓缩度,所以可以期待水垢析出抑制效果,但与加湿所需的供水量相比,会供给较多的水。因此,超过原本加湿所需的水的供水使得供水利用率下降,所述供水利用率是加湿量相对于总供水量的比例。因此,在加湿装置中,从节水的观点出发,要求提高供水利用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水垢析出并且提高供水利用率的加湿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备:供水部,所述供水部供给水;第一水处理部,所述第一水处理部与所述供水部连接,去除从所述供水部供给的水的离子,并供给去除所述离子而得到的水;加湿部,所述加湿部将从所述第一水处理部供给的水气化到空气中;返送配管,所述返送配管包含于将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返送到所述加湿部的返送流路;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使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流动;第一流路切换装置,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与来自所述第一水处理部的配管、所述返送配管及通向所述加湿部的配管连接,并将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水的流路切换为来自所述第一水处理部的配管或所述返送配管;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来自所述加湿部的配管、所述返送配管及所述排水管连接,将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的流路切换为所述返送配管或所述排水管;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及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所述控制部具备检测因子的检测部,所述因子推定从所述第一水处理部供给到所述加湿部的水的状态,根据利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因子,算出所述加湿部中的从所述供水部供给的水的浓缩度,基于所述算出的水的浓缩度,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从而将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水的流路切换为所述返送配管,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从而将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的流路切换为所述返送配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根据利用检测部检测出的因子,算出加湿部中的从供水部供给的水的浓缩度。然后,基于算出的水的浓缩度,通过控制第一流路切换装置而将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水的流路切换为返送配管,通过控制第二流路切换装置而将来自加湿部的排水的流路切换为所述返送配管。由此,能够抑制水垢析出并且提高加湿装置的供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水处理部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控制部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控制部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中设置有处理水积存槽及水输送设备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水处理部设置有排水口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水处理部与加湿部之间设置有排水口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图6所示的结构的加湿装置的排水口用第五配管与排水管连接的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结构的加湿装置的排水口用第五配管与排水管连接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返送流路的返送配管设置有使用水积存槽及水输送设备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中设置有旁通配管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进行说明,仅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说明。在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结构的其他部分与在先说明的形态相同。此外,以下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为一例,本发明不由这些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加湿装置1具有:供水部2、水处理部3、加湿部4、检测部5、第一三通阀6、第二三通阀7、将供水部2与水处理部3连接的第一配管8、将水处理部3与第一三通阀6连接的第二配管9、将第一三通阀6与加湿部4连接的第三配管10、将加湿部4与第二三通阀7连接的第四配管11、将第一三通阀6与第二三通阀7连接的返送配管12、与第二三通阀7连接的排水管13以及控制供水部2、水处理部3、加湿部4、检测部5、第一三通阀6及第二三通阀7的控制部14。
返送配管12具有泵等水输送设备(未图示)。处于返送配管12的水输送设备与控制部14连接。此外,以下,水有时表示从供水部2供给的水、在水处理部3中处理的水、在加湿部4中使用的水及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水。
供水部2经由第一配管8向水处理部3供给水。供水部2是水龙头、自来水管等供给自来水、工业用水等的部件。供水部2也可以包含泵。由此,除了水龙头或有水压的水源以外,例如在将井水作为供水部2的水源的情况下,能够从供水部2向水处理部3供给水。另外,在供水部2内设置有罐并从该罐供给水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泵供给水。
水处理部3去除从供水部2供给的水所包含的离子。以下,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水处理部3利用电容去离子法去除离子的例子。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水处理部3的结构的图。
水处理部3具有直流电源15、一对集电体16、一对电极17及隔离件18。直流电源15与集电体16连接,通过向集电体16施加电压,从而向电极17施加电压。
在去除水中的离子的情况下,通过向电极17施加电压,从而实施将来自供水部2的水所包含的离子性物质吸附在电极17上并从水中去除的“离子去除工序”。
在实施离子去除工序之后,通过控制部14的控制,水处理部3实施将电极17吸附的离子性物质放出到水中的“再生工序”。具体而言,控制部14通过离子去除中的直流电压或电流的施加的解除即直流电压或电流的施加停止、电极间的短路及施加反方向的直流电压或电流的逆连接中的任一个,将离子性物质放出到水中。关于电极17的短路,例如如图2所示,通过由控制部14控制开关SW连接来自直流电源15的向电极17的布线来进行。
由此,电极17被清洗,能够再次去除离子。实施向电极17的电压施加的直流电源15与控制部14连接,利用控制部14根据加湿部4的状况控制水处理部3中的离子去除工序和再生工序。
此外,集电体16和电极17可以为多对,隔离件18可以为多个。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了在水处理部3中使用电容去离子法的例子,但只要是能够去除水中的离子的处理即可,例如,可以是使用反渗透膜的处理、使用离子交换膜的处理、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使用电渗析装置的处理以及使用可以得到蒸馏水的蒸发装置的处理等。
如果是反渗透膜,则由于在水处理部3中处理得到的水的水质较好,所以能够使加湿部4的再次使用次数进一步增加。如果是离子交换膜,则由于在水处理部3中处理得到的水的水质较好,所以能够使加湿部4的再次使用次数进一步增加。如果是离子交换树脂,则由于在水处理部3中处理得到的水的水质较好,所以能够使加湿部4的再次使用次数进一步增加。如果是可以得到蒸馏水的蒸发装置,则由于在水处理部3中处理得到的水的水质较好,所以能够使加湿部4的再次使用次数进一步增加。如果是电渗析装置,则在控制部14中电控制较容易。
如果如实施方式1那样为电容去离子法,则由于在控制部14中通过直流电源15的控制来切换离子去除工序和再生工序,所以运转较容易。另外,在水处理部3中可以包含泵。由此,也能够应用需要不低于供水部2的水压的离子去除方法。另外,在水处理部3包含泵且在供水部2中也需要泵的情况下,可以将泵配置于供水部2或水处理部3来进行共用。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加湿装置1的配置面积。
在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水处理部3中利用电容去离子法的情况下,直流电源15只要能够供给直流的电压即可,可以是直流电源装置或直流稳定化电源装置。另外,也可以用转换器等将来自插座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压。
集电体16向电极17施加电压,并且当在水处理部3的再生工序中从电极17将电压放电时对电进行收集。作为构成集电体16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石墨片、柔性石墨、导电性橡胶或用这些材料夹持或包覆的金属的片及板。这样,集电体16用具有导电性和柔软性的材料形成。
例如,为了增大作为电容器的电容,电极17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且比表面积较大的活性炭、多孔质碳、多孔质导电珠及多孔质金属等。这些导电性材料的形状有粉状、粒状、纤维状等。在粉状和粒状的情况下,其外径为100nm~10mm,在纤维状的情况下,其粗细为1~50μm。
另外,在电极17中也能够使用利用这些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布、过滤器等。此外,在电极17有可能从水处理部3流出的情况下,可以在水处理部3的出口或水处理部3与加湿部4之间设置流出防止构件。在设置了流出防止构件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电极材料等水处理部3的构件流出到加湿部4,能够降低水处理部3的构件的流出对加湿部4的不良影响。
隔离件18防止电极17间的短路。作为构成隔离件18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滤纸、多孔性薄膜、无纺布、发泡剂等虽然使液体透过但不使电通过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
返回到图1并进行说明。
加湿部4只要是气化式并加湿空气的设备即可,作为设备的加湿件,例如能够使用多孔质过滤器、无纺布过滤器、水透过膜等。此外,只要能够将供给的水气化,就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1,因此,加湿件只要能够将从供水部2供给的水气化即可,不限定于上述例子。
检测部5只要能够算出加湿部4中的水的浓缩度或测定可推算水的浓缩度的因子即可。例如,有能够测定空气中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或湿度计、能够测定及推测水中的离子浓度的导电率计、向加湿器的加湿件施加电压或电流并根据其响应测定加湿件包含的水的浓缩度的传感器、对在加湿部4中使用的水的再利用次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以及测定在加湿部4中使用的水的再次使用时间的定时器等。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使用湿度传感器的例子。对在加湿部4中使用的水的再利用次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可以是将流速或流量与配管容积等组合并对在加湿部4中使用的水的再利用次数进行计数的部件。
控制部14与供水部2、水处理部3、加湿部4、检测部5、第一三通阀6及第二三通阀7连接,基于加湿部4的起动状况和检测部5的检测结果,分别控制供水部2、水处理部3、第一三通阀6及第二三通阀7。作为控制部14,能够使用用于使装置按指定的条件运转的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序列发生器、数值控制装置及运算装置等。另外,在控制部14中可以具备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水处理部3及加湿部4的过去的起动时间等历史以及初始输入的控制条件及数据。
既可以用独立的硬件实现控制部14所实现的各功能部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用一个硬件一起实现各功能部。
在控制部14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情况下,控制部14执行的各功能利用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实现。软件及固件作为程序记述,并存储于存储器。通过使CPU读出并执行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从而实现控制装置300的各功能。在此,存储器例如是RAM、ROM、闪速存储器、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此外,也可以用专用的硬件实现控制部14的功能的一部分,用软件或固件实现一部分。
返送流路RR是使来自加湿部4的水经由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返送配管12、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流路。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控制部14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如图3所示,控制部14具有起动状况判断部21、浓缩度算出部22、浓缩度判断部23及流路控制部24。
起动状况判断部21判断加湿部4的起动状况,在判断为加湿部4已起动的情况下,起动水处理部3,在判断为加湿部4未起动的情况下,控制供水部2不实施水的供给,控制水处理部3不实施离子去除。
浓缩度算出部22算出利用检测部5检测出的加湿部4中的水的浓缩度,或者根据能够进行推算的因子算出水的浓缩度。在实施方式1中,检测部5是湿度传感器,检测部5根据利用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空气中的湿度的上升幅度推算供给到加湿部4的水的蒸发量。然后,根据推算出的水的蒸发量算出水的浓缩度。
浓缩度判断部23判断利用浓缩度算出部22算出的水的浓缩度是否为基准值以下。
流路控制部24在利用浓缩度判断部23判断为水的浓缩度为基准值以下的情况下,将水的流路切换为返送流路RR。返送流路RR是使来自加湿部4的水经由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返送配管12、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流路。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水的浓缩度大于基准值的情况下,不使用返送流路RR。关于具体的水的流路的切换控制,在控制部14的工作中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控制部14的工作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14判断加湿部4的起动状况(步骤S1),在判断为加湿部4未起动的情况下,不实施来自供水部2的水的供给和水处理部3中的离子去除,且继续进行加湿部4是否已起动的判断(步骤S1为“否”)。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中判断为加湿部4已起动的情况下(步骤S1为“是”),控制部14起动水处理部3,进行使来自供水部2的水经由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供给到加湿部4的控制(步骤S2)。在S2中,来自供水部2的水的流路按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第三配管10、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排水管13的顺序形成。
此时,向加湿部4供给在水处理部3中进行离子去除而得到的水。之后,用检测部5测定空气中的湿度,根据湿度的上升幅度,用控制部14推算向加湿部4供给的水的蒸发量,根据其结果,用控制部14算出加湿部4中的水的浓缩度(步骤S3)。
接着,进行在步骤S3中利用控制部14算出的水的浓缩度是否为基准浓缩度以下的判断(步骤S4)。当在步骤S4中判断为控制部14算出的水的浓缩度为基准浓缩度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4为“是”),控制部14判断为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并停止来自供水部2的供水和水处理部3。接着,控制部14控制第二三通阀7和第一三通阀6,以使水经由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返送配管12、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而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方式形成返送流路RR(步骤S5)。
然后,控制部14起动在返送配管12中配备的水输送设备(未图示),使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入口并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
另一方面,在用控制部14算出的加湿部4中的水的浓缩度大于基准浓缩度的情况下(步骤S4为“否”),利用按供水部2、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第三配管10、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排水管13的顺序形成的流路将向加湿部4供给的水供给到加湿部4。在该情况下,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不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经由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及排水管13排水(步骤S6),并返回到步骤S1的处理。
此外,使用湿度传感器或湿度计的情况下的浓缩度通过“蒸发前供给水量÷蒸发后供给水量”算出。基准浓缩度能够任意设定为比1大的值。在基准浓缩度为1的情况下,没有蒸发,不能用加湿部4加湿。该基准浓缩度可以根据从供水部2供给的水的水质和水处理部3中的离子去除性能设定。在该情况下,能够考虑在水处理部3中使用的水处理方法及从供水部2供给的水的水质来设定浓缩度的基准。另外,在设定基准浓缩度时,也可以考虑钙离子、镁离子等成为水垢析出的因素的离子的浓度。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用成为水垢析出的原因的离子浓度进行控制,所以能够提高水垢抑制效果。
在水处理部3不实施离子去除工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14的控制来实施再生工序,在再生工序完成之后,成为待机状态。在加湿部4起动的期间需要实施水处理部3的再生工序的情况下,使用返送配管12将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切换到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流路,在水处理部3中的再生工序结束之后,立即使水从供水部2经由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供给到加湿部4。
另外,也可以是,设置有在水处理部3为再生工序的期间能够从供水部2不经由水处理部3地向加湿部4供给水的直接供水配管,使用直接供水配管向加湿部4供给水。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中设置有处理水积存槽31及水输送设备32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如图5所示,处理水积存槽31及水输送设备32配置在第二配管9上。处理水积存槽31积存一定量的在水处理部3中进行离子去除而得到的水。水输送设备32将在处理水积存槽31中积存的在水处理部3中处理得到的水输送到第一三通阀6。
控制部14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控制水输送设备32,从而在水处理部3处于再生工序且加湿部4起动的期间将积存于处理水积存槽31的水供给到加湿部4。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水处理部3设置有排水口19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如图6所示,可以在水处理部3设置排水口19,使在水处理部3的再生工序中得到的排水从该排水口19排出。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水处理部3的外部设置有排水口19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如图7所示,可以在水处理部3与加湿部4之间设置排水口19,将在水处理部3的再生工序中得到的排水从排水口19排出。
图8是示出图6所示的结构的加湿装置1的排水口19用第五配管20与排水管13连接的结构的图。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结构的加湿装置1的排水口19用第五配管20与排水管13连接的结构的图。如图8及图9所示,排水口19可以用第五配管20与排水管13连接,使加湿装置1的水处理部3的排水流到排水管13。
此外,也可以是,在加湿部4刚停止之后,使水从供水部2在按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第三配管10、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排水管13的顺序形成的流路中流动,对加湿部4内进行冲洗。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返送流路RR的返送配管12设置有使用水积存槽33及水输送设备32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使用水积存槽33及水输送设备32配置于返送配管12。使用水积存槽33积存经由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在返送配管12中流动的在加湿部4中使用过的水。
水输送设备32将积存于使用水积存槽33的水输送到第一三通阀6。此外,使用水积存槽33及水输送设备32可以与返送流路RR的第四配管11连接。
也可以是,在判断为能够将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情况下,控制部14控制配备于返送配管12的水输送设备32输送使用水积存槽33的水来进行使用。另外,使用水积存槽33可以包含于加湿部4。
在设置有使用水积存槽33的情况下,将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来自加湿部4的排水积存于使用水积存槽33,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积存的水,因此,能够提高供水利用率。
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使用返送流路RR,从而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在加湿部4中使用过一次的水,能够提高供水利用率。另外,通过在第二配管9配置处理水积存槽31,即使在水处理部3中的水的再生工序中,也能够供给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可能性高的较多的水。
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在水处理部3中降低了供水中的离子浓度,因此,与不设置水处理部3且仅供给离子浓度没有降低的水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加湿部4中水浓缩,也难以达到产生水垢析出的浓缩度。另外,由于以水的浓缩度为基准在加湿部4中实施供水的再利用,所以能够抑制供水的浪费,能够抑制供水利用率的下降。
另外,通过基于检测部5的检测结果,根据用控制部14算出的水的浓缩度判断可否实施加湿部4中的水的再次使用,并进行水的流路的控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供水利用率。
并且,能够将在加湿部4中使用过的水积存于使用水积存槽33,在能够再次使用在加湿部4中使用过的水的情况下,能够再次使用更多的使用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供水利用率。
并且,能够通过电控制来实施水处理部3的再生工序(维护)而无需更换水处理部3,能够使水处理部3的控制变容易。因此,容易继续供给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水。
并且,通过设置使用水积存槽33,即使在水处理部3的再生工序中,也能够供给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水。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
实施方式2与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1类似,以下,以实施方式2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A的结构的图。
如图11所示,加湿装置1A具有检测部5A和检测部5B作为检测部5。检测部5A配置于来自水处理部3的水的加湿部4的入口,检测部5B配置于加湿部4的水的出口。
检测部5A和检测部5B是能够测定或推测水中的离子浓度的导电率计。以下,将在水从供水部2经由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供给到加湿部4时用检测部5A测定的向加湿部4供给的水的离子浓度称为离子浓度5IA。另外,将在水从供水部2经由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供给到加湿部4时用检测部5B测定的在加湿部4中使用之后从加湿部4排出的水的离子浓度称为离子浓度5IB。
加湿装置1A的控制部14使用检测部5A和检测部5B算出实施方式1的浓缩度的推定。具体而言,水从供水部2经由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供给到加湿部4。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4根据用检测部5A测定的向加湿部4供给的水的离子浓度5IA和用检测部5B测定的在加湿部4中使用之后从加湿部4排出的水的离子浓度5IB,算出加湿部4中的水的浓缩度。
在利用检测部5B检测出的离子浓度5IB为利用检测部5A检测出的离子浓度5IA的基准倍数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14判断为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4停止来自供水部2的供水和水处理部3的工作,并控制第二三通阀7和第一三通阀6,以使水经由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返送配管12、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而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方式形成返送流路RR。
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入口,并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在该情况下,浓缩度用(离子浓度5IB)÷(离子浓度5IA)算出。
离子浓度5IA及离子浓度5IB也可以是导电率。另外,检测部5也可以仅为检测部5A而不是检测部5A及检测部5B。在检测部5A及检测部5B仅为检测部5A的情况下,在水从供水部2经由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供给到加湿部4的情况下,用控制部14记录用检测部5A测定的向加湿部4供给的水的离子浓度5IA。
之后,控制部14停止来自供水部2的供水和水处理部3的工作,并控制第二三通阀7和第一三通阀6,以使水经由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返送配管12、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而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方式将流路变更为返送流路RR。然后,检测部5A检测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的离子浓度5IA。控制部14也可以对记录的离子浓度5IA和从使用了一次的水中检测出的离子浓度5IA进行比较并算出浓缩度。
检测部5也可以仅为检测部5B。在仅为检测部5B的情况下,在加湿部4没有运转的情况下,水从供水部2经由第一配管8、水处理部3、第二配管9、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供给到加湿部4。检测部5B检测加湿前的离子浓度5IB。控制部14可以存储作为其检测结果的加湿前的离子浓度5IB,并对该存储的加湿开始前的加湿前的离子浓度5IB与作为加湿部4加湿开始后的检测结果的离子浓度5IB进行比较并算出浓缩度。另外,也可以是,不是对用检测部5B在加湿部4的加湿开始前检测出的检测结果与作为加湿部4加湿开始后的检测结果的离子浓度5IB进行比较,而是对预先在控制部14中设定的设定值与作为加湿部4加湿开始后的检测结果的离子浓度5IB进行比较并算出浓缩度。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基于从利用检测部5A及检测部5B中的至少一个检测出的水的浓度得到的水的浓缩度,判断可否实施加湿部4中的水的再次使用,并控制流路。由此,能够提高加湿装置1的最大限度供水利用率。
实施方式3.
接着,以下基于图12,说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1。实施方式3与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1类似,以下,以实施方式3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1B的结构的图。
加湿装置1B除了水处理部3A之外,还具备水处理部3B。水处理部3B配置于第一三通阀6与第二三通阀7之间即返送配管12。
控制部14在判断为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能够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情况下,停止来自供水部2的供水和水处理部3A的工作,用控制部14控制第二三通阀7和第一三通阀6,以使水经由加湿部4、第四配管11、第二三通阀7、返送配管12、第一三通阀6及第三配管10而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方式形成返送流路RR。
在使在加湿部4中使用了一次的水再次返回到加湿部4的入口并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的情况下,由控制部14起动水处理部3B。
通过设置水处理部3B,从而能够再次使用从供水部2供给到加湿部4的水,直到减少到在加湿部4中加湿所需的水量。
即,通过在返送流路RR设置水处理部3B,即使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水时,也能够去除再次使用的水所包含的离子。由此,能够增加再次使用次数,能够提高供水利用率。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1B中设置有旁通配管42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
如图13所示,在第二三通阀7的返送配管12侧设置配管切换装置41A,在第一三通阀6的返送配管12侧设置配管切换装置41B,在配管切换装置41A与配管切换装置41B之间连接旁通配管42。配管切换装置41A及配管切换装置41B根据控制部14的控制来切换返送配管12和旁通配管42。
旁通配管42在如下情况下使用:当在加湿部4中再次使用水的情况下,不经由水处理部3B地使用来自加湿部4的水。旁通配管42将配管切换装置41A与配管切换装置41B之间连接。
当在加湿部4中正在再次使用水时,控制部14不使用水处理部3B地使用旁通配管42向加湿部4返送水,直到再次使用的水的浓缩度成为基准的浓缩度以上。具体而言,控制部14控制配管切换装置41A及配管切换装置41B并切换为旁通配管42。
另一方面,控制部14能够在浓缩度成为基准的浓缩度以上时使用水处理部3B进行离子去除而使浓缩度下降,并且为了再次使用而向加湿部4返送水。具体而言,控制部14控制配管切换装置41A及配管切换装置41B并切换为返送配管12而形成返送流路RR。
在使用旁通配管42的情况下,与在加湿部4中的水的再次使用时始终起动水处理部3B的情况相比,水处理部3B的起动时间较少,离子去除量也可以较少,因此,能够使水处理部3B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将水处理部3A称为第一水处理部,也将水处理部3B称为第二水处理部。另外,也将第一三通阀6称为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也将第二三通阀7称为第二流路切换装置。
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进行出示的,并不意在限定实施方式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实施方式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含于实施方式的范围及要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1B加湿装置,2供水部,3、3A、3B水处理部,4加湿部,5、5A、5B检测部,5IA、5IB离子浓度,6第一三通阀,7第二三通阀,8第一配管,9第二配管,10第三配管,11第四配管,12返送配管,13排水管,14控制部,15直流电源,16集电体,17电极,18隔离件,19排水口,20第五配管,21起动状况判断部,22浓缩度算出部,23浓缩度判断部,24流路控制部,31处理水积存槽,32水输送设备,33使用水积存槽,41A、41B配管切换装置,42旁通配管,RR返送流路,SW开关。
Claims (6)
1.一种加湿装置,其中,所述加湿装置具备:
供水部,所述供水部供给水;
第一水处理部,所述第一水处理部与所述供水部连接,去除从所述供水部供给的水的离子,并供给去除所述离子而得到的水;
加湿部,所述加湿部将从所述第一水处理部供给的水气化到空气中;
返送配管,所述返送配管包含于将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返送到所述加湿部的返送流路;
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使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流动;
第一流路切换装置,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与来自所述第一水处理部的配管、所述返送配管及通向所述加湿部的配管连接,并将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水的流路切换为来自所述第一水处理部的配管或所述返送配管;
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来自所述加湿部的配管、所述返送配管及所述排水管连接,将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的流路切换为所述返送配管或所述排水管;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及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
所述控制部具备检测因子的检测部,所述因子推定从所述第一水处理部供给到所述加湿部的水的状态,
根据利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因子,算出所述加湿部中的从所述供水部供给的水的浓缩度,基于所述算出的水的浓缩度,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从而将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水的流路切换为所述返送配管,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从而将来自所述加湿部的排水的流路切换为所述返送配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来自所述第一水处理部的水的所述加湿部的入口及所述加湿部的水的出口中的至少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中,
在所述返送配管或所述加湿部中还具备使用水积存槽,所述使用水积存槽积存在所述加湿部中使用过的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中,
所述加湿装置还具备第二水处理部,所述第二水处理部设置于所述返送配管,去除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排水的离子,并将去除所述离子而得到的水供给到所述加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水处理部具有用于去除从所述供水部供给的水的离子的电极,
所述第一水处理部基于来自所述控制部的控制,通过向所述电极施加电压而吸附所述水中的离子性物质,通过进行施加的所述电压的停止、所述电极间的短路及与施加的所述电压反方向的电压的施加中的至少任一个而将吸附的所述离子性物质放出到所述水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中,
所述加湿装置还具备处理水积存槽,所述处理水积存槽积存在所述第一水处理部中去除离子而得到的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49827 WO2021124514A1 (ja) | 2019-12-19 | 2019-12-19 | 加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29846A true CN114829846A (zh) | 2022-07-29 |
CN114829846B CN114829846B (zh) | 2023-06-20 |
Family
ID=73740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102934.7A Active CN114829846B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加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800374B1 (zh) |
CN (1) | CN114829846B (zh) |
WO (1) | WO20211245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829877B (zh) * | 2021-02-02 | 2024-02-0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 |
CN117287778A (zh) * | 2023-11-24 | 2023-12-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清洁电极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加湿设备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72531A (ja) * | 2001-12-05 | 2003-06-20 | Denso Corp | 加湿装置 |
JP2008190753A (ja) * | 2007-02-02 | 2008-08-21 | Techno Ryowa Ltd | 空調機及び純水製造システム |
CN101482304A (zh) * | 2008-12-24 | 2009-07-15 | 张家港市晓阳节能电器有限公司 | 空气能加湿机 |
JP2011163705A (ja) * | 2010-02-12 | 2011-08-25 |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 空気加湿方法及び空気加湿装置 |
CN102901374A (zh) * | 2012-09-28 | 2013-01-30 | 东南大学 | 具有预凝功能的热源塔装置 |
CN103090490A (zh) * | 2013-01-14 | 2013-05-08 |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加湿系统 |
CN107923637A (zh) * | 2015-08-20 | 2018-04-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208547095U (zh) * | 2015-12-18 | 2019-02-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 |
-
2019
- 2019-12-19 WO PCT/JP2019/049827 patent/WO20211245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2-19 JP JP2020514634A patent/JP6800374B1/ja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CN CN201980102934.7A patent/CN11482984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72531A (ja) * | 2001-12-05 | 2003-06-20 | Denso Corp | 加湿装置 |
JP2008190753A (ja) * | 2007-02-02 | 2008-08-21 | Techno Ryowa Ltd | 空調機及び純水製造システム |
CN101482304A (zh) * | 2008-12-24 | 2009-07-15 | 张家港市晓阳节能电器有限公司 | 空气能加湿机 |
JP2011163705A (ja) * | 2010-02-12 | 2011-08-25 |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 空気加湿方法及び空気加湿装置 |
CN102901374A (zh) * | 2012-09-28 | 2013-01-30 | 东南大学 | 具有预凝功能的热源塔装置 |
CN103090490A (zh) * | 2013-01-14 | 2013-05-08 |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加湿系统 |
CN107923637A (zh) * | 2015-08-20 | 2018-04-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208547095U (zh) * | 2015-12-18 | 2019-02-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29846B (zh) | 2023-06-20 |
WO2021124514A1 (ja) | 2021-06-24 |
JPWO2021124514A1 (ja) | 2021-12-16 |
JP6800374B1 (ja) | 2020-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829846B (zh) | 加湿装置 | |
US9637397B2 (en) | Ion removal using a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system | |
CN111936428B (zh) | 水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 |
US8961770B2 (en) | Controlle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of a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system | |
US10961135B2 (en) |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water treatment method | |
WO2018061445A1 (ja) | 基板処理装置 | |
TW201219314A (en) |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 |
CN114829307A (zh) | 水使用装置 | |
WO2014171383A1 (ja) | 系に保持されている水性液体のイオン濃度を低減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その装置を備える装置 | |
WO2013063582A1 (en) | Regeneration of a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system | |
JP7064304B2 (ja) | 脱陽イオン水の導電率の測定方法及び測定システム | |
EP3181520B1 (en) | Water treatment device and humidification device | |
JP7064394B2 (ja) | 脱陽イオン水の導電率の測定システム及び測定方法 | |
KR101745568B1 (ko) | 이온수발생장치 | |
JP7237104B2 (ja) | 水使用装置 | |
WO2023175873A1 (ja) | イオン除去装置 | |
CN114159977A (zh) | 电渗析膜堆电极检测方法、装置、净水设备及介质、设备 | |
CN116829877B (zh) | 加湿装置 | |
JP2014108377A (ja) | 水処理装置 | |
JP2019122900A (ja) | 電気二重層を用いた排水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の処理システム | |
JP2009224066A (ja) | 燃料電池発電装置の起動方法及び燃料電池発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