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9232A - 具有经加强车身底部的电动牵引式机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有经加强车身底部的电动牵引式机动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29232A CN114829232A CN202080087188.1A CN202080087188A CN114829232A CN 114829232 A CN114829232 A CN 114829232A CN 202080087188 A CN202080087188 A CN 202080087188A CN 114829232 A CN114829232 A CN 1148292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ement
- longitudinal
- motor vehicle
- section
- l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车身结构件的机动车辆,所述车身结构件包括底板和两个梁(107),所述底板具有形成凸出部的后部部分,所述两个梁在所述底板两侧纵向地延伸,所述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内纵梁和外纵梁,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纵梁彼此组装并且限界出内部体积;以及纵向加强件,所述纵向加强件布置在所述内部体积中;所述纵向加强件朝向后方延伸超过所述凸出部;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梁(107)还包括:称作内加强件(123)的压缩加强件,所述内加强件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凸出部位置处并且布置在所述内纵梁(115)的中空截面体中,以便在发生朝着所述梁(107)的后端部(107A)的侧向冲击的情况下用作所述纵向加强件(121)的支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要求于2019年12月13日提交的法国申请1914347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文本、附图和权利要求)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的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混动或纯电动的)电动牵引式机动车辆的结构件。
背景技术
电动牵引式机动车辆通常包括用于自身运行的电动机和任选地与所述电动机联结的燃烧式发动机。牵引电池也设置在这些车辆中以给所述电动机供电。图1示出了如前描述的电动牵引式机动车辆1的仰视图。车辆1包括车身结构件3,该车身结构件具有底板5和两个车身底部梁7,这两个车身底部梁在所述底板5两侧纵向地且相对于所述底板侧向地延伸。车辆1还包括与后车桥11连结的后车轮9以及定位在底板5下方的且在后车桥11的车轮9前方的电池13。在图1和图2上,x轴表示车辆1的移动方向。
在发生立柱侧向冲击时,更具体地在该情况下在该冲击经引起在车辆1的电池13位置处时,车身结构件3的塌陷可能导致电池13的严重损坏,这对车辆1的乘客来说可能是危险的。在发生这种冲击时所引起的损坏如图2所示。在该附图上,车辆1遭受由立柱造成的从车辆1左侧在电池13位置处的冲击C(由箭头示出)。该冲击C导致对应的梁7的塌陷并且引起根据所述梁7在电池13中的塌陷程度的或多或少的实质性损坏。损坏还可出现在后车桥11和后车轮9位置处。
经公布的专利文件FR3011801B1描述了一种机动车辆的结构件,其中,车身底部梁具有特别的断面,且所述车身底部梁中的每个内置有纵向加强件。所述车身底部梁的该构造通过尤其是使用由超高强钢(UHLE)制成的金属板而设置得更轻。由于牵引电池的存在,该构造因此不适用于对于重结构件进行加强。而且,该构造不适用于保护后部区域(更具体地,其中容置了燃料容器的后部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的至少其中之一。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发生立柱侧向冲击时减少在车辆的结构件处(特别是对于其中在所述底板的后部部分处容置牵引电池的电动牵引式车辆,在车身底部梁的后部部分位置处)所引起的损坏。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车身结构件的机动车辆,所述车身结构件包括底板和两个梁,所述底板具有形成凸出部的后部部分,所述两个梁在所述底板两侧纵向地延伸,所述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内纵梁和外纵梁,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纵梁彼此组装并且限界出内部体积;以及纵向加强件,所述纵向加强件布置在所述内部体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强件朝向后方延伸超过所述凸出部;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梁还包括:称作内加强件的压缩加强件,所述内加强件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凸出部位置处并且布置在所述内纵梁的中空截面体中,以便在发生朝着所述梁的后端部的侧向冲击的情况下用作所述纵向加强件的支承(appui)。
有利地,所述内加强件的数量为三个,且彼此隔有等距离地分布在所述梁的内部体积中。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车辆还包括后型材,所述后型材从所述两个梁的后端部中的每个朝向后方延伸且倾斜地朝向所述车辆内部延伸,并且,对于所述至少一个梁中的每个,所述车辆包括称作后型材加强件的压缩加强件,所述后型材加强件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内加强件位置处并且布置在对应的后型材中。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纵向加强件呈现伏卧U形横截面体,并且定位在所述外纵梁的中空部中,所述至少一个梁包括后加强件,所述后加强件布置在所述外纵梁中,并且具有支承表面,所述支承表面用于接收所述纵向加强件的后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纵向加强件的横截面体在每个端部处具有翼板,所述翼板布置在所述内纵梁和外纵梁的各自的上连接槽口和下连接槽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梁包括称作外加强件的压缩加强件,所述外加强件布置在所述纵向加强件的伏卧U形横截面体中并且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内加强件位置处。
有利地,所述外加强件的数量为三个,分布在所述梁的内部体积中,并且彼此隔有等距离,以便处在每个内加强件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外纵梁呈现伏卧U形截面体,所述伏卧U形截面体具有竖直腹板和两个水平基板,所述纵向加强件的横截面体在伏卧U的每个端部处具有翼板,所述翼板抵靠着所述腹板的内部面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纵向加强件呈现闭合轮廓横截面体,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梁包括后加强件,所述后加强件布置在所述外纵梁中,并且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用于接收所述纵向加强件的后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一个或多个内加强件和在需要时外加强件和在需要时后型材中的每个是冲压件,所述冲压件具有纵向地延伸的第一壁部分和横向地延伸的第二壁部分,以便在发生侧向冲击的情况下确保所述压缩加强件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一个或多个内加强件和在需要时后型材中的每个的冲压件呈现波浪形水平断面件,所述波浪形水平断面件沿着所述波浪交替地形成所述纵向壁部分和所述横向壁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加强件中的每个呈现U形水平断面件,所述U形水平断面件具有形成所述纵向部分的腹板以及两个形成所述横向部分的翼板,所述翼板中的每个具有凸片,所述凸片通过焊接与对应的纵向加强件固定。
本发明的措施是有利的,因为这些措施能够限制在发生立柱侧向冲击时(特别是在立柱侧向冲击经引起在电动牵引式车辆的电池位置处时)所引起的变形。由此,所述塌陷的减少能够通过避免外来元件引入到电池包中来改善在所述车辆中的乘客的安全性。本发明还易于根据所期望装备的车辆系列进行适配。最后,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材料和技术,本发明易于实施和制造。
附图说明
通过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例如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机动车辆的仰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车辆在发生立柱侧向冲击之后的仰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在发生立柱侧向冲击之后的仰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结构件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经设置用于定位在图3和图4的车辆右侧的车身底部梁的分解图;
-图6是图5的梁从车辆内部观察的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梁的纵截面,该纵截面位于车辆的后型材位置处;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加强件的透视图,这些加强件装配在机动车辆结构件左侧;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梁加强件的透视图,这些加强件适配在车辆左侧;
-图10示出了图9的经装配在车辆结构件上的加强件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的示例仅用于以说明性的方式给出,但可考虑未描述的本发明其它应用或实施例。在所有这些附图上,x轴表示车辆的移动方向。
图1和图2已在上文中在现有技术部分中进行了描述。
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在发生立柱侧向冲击之后的仰视图以及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车身结构件的透视图。这些附图对于同样的或相似的元件采用了上述附图的附图标记,然而记数递增了100。另外,参考与现有技术有关的这些元件的描述。
图3特别地示出了在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加强件的情况下所述车辆在发生与在图2中所示的立柱侧向冲击相似的立柱侧向冲击时的仰视图。
车辆101包括车身结构件103,所述车身结构件具有底板105和两个梁107,这两个梁在所述底板105两侧纵向地且相对于所述底板侧向地延伸。车辆101还包括与后车桥111连结的后车轮109以及车辆101的牵引电池113,所述牵引电池定位在底板105下方且在所述车轮109和后车桥111前方。在发生立柱侧向冲击(由箭头C示出)时,经定位在车辆101左侧的梁107在电池113位置处塌陷。根据本发明的加强件(其将在图5至图10中更确切地描述)的存在相反性地限制了车身结构件103的塌陷,并且能够避免外来元件引入到牵引电池113中。这些加强件将在图5至图10中更具体地描述。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结构件的侧视图。车身结构件103(在该附图上)包括底板105和更具体地所述底板105的后部部分105A,该后部部分105A形成通常称作鞋跟式板(plancheàtalon)的凸出部105B。该凸出部105B允许牵引电池113定位在底板105下方。在该附图上,还可见,每个梁107包括内纵梁115和外纵梁117,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纵梁彼此组装并且限界出内部体积。更确切地,外纵梁117呈现伏卧U形横截面体,所述伏卧U形横截面体包括竖直腹板117A以及上水平基板117B和下水平基板117C两个水平基板。这些基板(117B,117C)在自身端部处包括翼板,所述翼板和内纵梁115的对应的基板(所述内纵梁的基板在图3和图4中不可见)的翼板一起形成上连接槽口119A和下连接槽口119B。为了能够研究所述加强件的配置,以下附图上将不再显示外纵梁117。
图5、图6和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包括加强件的梁的不同视图。这些附图上所示的梁是适用于装配在车辆右侧的梁。
在这些附图上,对于下文中所描述的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所共有的,如同在图4中所描述的外纵梁地,梁107的内纵梁115呈现伏卧U形横截面体,所述伏卧U形横截面体包括竖直腹板115A以及上水平基板115B和下水平基板115C两个水平基板。在由这两个纵梁115形成的内部体积中存在纵向加强件121,所述纵向加强件朝向后方延伸超过所述凸出部(在图4中可见)。
梁107还包括内加强件123,该内加强件是压缩加强件。该加强件123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凸出部位置处并且定位在内纵梁115的中空截面体中。该加强件123在发生朝着梁107的后端部107A的侧向冲击时用作纵向加强件121的支承。内加强件123有利地是冲压件,该冲压件具有纵向地延伸的第一壁部分123A和横向地延伸的第二壁部分123B,由此形成了波浪形水平型材,所述波浪形水平型材用于在发生侧向冲击时确保所述压缩加强件的功能。由此,沿着所述波浪,内加强件123交替地包括纵向壁部分123A和横向壁部分123B。
所述车辆还包括通常称作小纵梁的后型材125,该后型材从梁107的后端部107A朝向后方延伸且倾斜地朝向所述车辆内部延伸。由此,该后型材125在梁107与所述电池(在图1至图3中可见)之间延伸。后型材125呈现三角形形状件,该三角形形状件具有内部壁125A,所述内部壁从所述型材125的上部面125B朝向所述车辆的顶部延伸。该后型材125支撑后型材加强件127,该后型材加强件是压缩加强件并且纵向地定位在内加强件123位置处。由此,在发生侧向冲击时,经定位在后型材125的内部壁125A与内纵梁115的内部面115D之间的后型材加强件127由于自身冲压件的波浪形水平断面件形式而缓和了冲击。由此,沿着由后型材加强件127形成的波浪,该断面件交替地具有第一纵向壁部分127A和第二横向壁部分127B,所述第一纵向壁部分和所述第二纵向壁部分用于在发生侧向冲击时确保所述压缩加强件的功能。本发明还包括后加强件129,该后加强件定位在所述外纵梁中并且位于后型材125位置处。
具体到图5至图7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纵向加强件121呈现伏卧U形横截面体,并且定位在所述外纵梁(在图5至图7中不可见)的中空部中。此外,纵向加强件121的横截面体呈现伏卧U形形状件,所述伏卧U形形状件具有两个翼板121A,这两个翼板叠置在两个角部121B处,这两个角部分别地布置在内纵梁115和外纵梁的各自的上连接槽口和下连接槽口中。有利地,纵向加强件121的后端部121C插入在后加强件129的支承表面129A中。优选地,内加强件123的数量为每个梁107三个,这些加强件123相继地且等距离地定位在内纵梁115中。
根据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梁107还包括前加强件131,该前加强件抵靠着内纵梁115的外部面115E定位且定位在该外部面前方。该前加强件131定位在内纵梁115的外部面115E与位于梁107前部的内加强件123之间。与内加强件123联结的该前加强件131旨在在侧向冲击经引起在所述车辆的前部处的情况下改善梁107的抵抗性。
梁107还包括外加强件133,所述加强件133是压缩加强件。该外加强件133纵向地定位在纵向加强件121的横截面体中,并且纵向地定位在内加强件123位置处。有利地,该外加强件133是冲压件,所述冲压件具有纵向地延伸的第一壁部分133A和横向地延伸的第二壁部分133B。外加强件133的该构造能够在发生侧向冲击时确保所述压缩加强件的功能。有利地,外加强件133的数量为每个梁107三个,所述加强件133中的每个定位在内加强件123中的一个位置处。每个外加强件133的冲压件呈现U形水平断面件,所述U形水平断面件具有形成纵向部分133A的腹板133A以及形成横向部分133B的两个翼板133B。每个翼板133B还包括凸片133C,所述凸片通过焊接与对应的纵向加强件121固定。优选地,梁107包括第二行外加强件133’(优选地,其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二行定位在内加强件123与上述第一行外加强件133之间,所述第二外加强件133’具有与所述第一行的外加强件133相似的特征。所述第二行外加强件133’未示出在图7中。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附图对于同样的或相似的元件采用了上述图3至图7的附图标记,然而记数递增了100。另外,参考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有关的这些元件的描述。更确切地,图8是是车辆的左侧视图。
梁207的纵向加强件221呈现闭合轮廓横截面体,该闭合轮廓横截面体更有利地形成了中空管体。该加强件221从梁207的后加强件229朝向车辆201前方(更具体地,朝向车辆201的车身结构件203的中间支柱203A)延伸。该后加强件229还具有凹部229A,该凹部用于接收纵向加强件221的后端部221A。在纵向加强件221的该后端部221A与内纵梁215之间存在内加强件223,该内加强件具有上述图5至图7中所描述的特征。后型材225在该附图上也可见,并且接收了上文描述的后型材加强件(在该附图上不可见)。梁207还包括两个加强型材235,这些型材235定位在纵向加强件221上方和下方并且与该纵向加强件平行地从后加强件229延伸直到中间支柱203A。有利地,这些型材235中的每个形成角部,所述角部定位在梁207的内纵梁和外纵梁的上连接槽口和下连接槽口(已在图4中描述)之间。
图9和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这些附图对于同样的或相似的元件采用了上述图3至图7的附图标记,然而记数递增了200。另外,参考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有关的这些元件的描述。更确切地,这些附图示出了经定位在车辆左侧的梁加强件的两个视图。
在这些附图上,可见,车辆301(在图10上仅其内纵梁315可见)的梁307的纵向加强件321从后加强件329朝向车辆301的车身结构件303的中间支柱303A延伸。该纵向加强件321呈现伏卧U形横截面体,并且定位在梁307的外纵梁(在图9和10上不可见)的中空部中。加强件321的每个上端部和下端部具有翼板321A,所述翼板抵靠着所述外纵梁的腹板的内部面固定。此外,后加强件329具有支承表面329A,所述支承表面能够接收纵向加强件321的后端部321B。该实施例还包括后型材加强件(在该附图上不可见)和内加强件323(该内加强件是压缩加强件),这些加强件323能够更好地吸收侧向冲击。这两个加强件323具有与上文中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特征相同的特征。
Claims (10)
1.一种具有车身结构件(103;203;303)的机动车辆(101;201;301),所述车身结构件包括底板(105)和两个梁(107;207;307),所述底板具有形成凸出部(105B)的后部部分(105A),所述两个梁在所述底板(105)两侧纵向地延伸,所述梁(107;207;307)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内纵梁(115;215;315)和外纵梁(117),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纵梁彼此组装并且限界出内部体积;以及
-纵向加强件(121;221;321),所述纵向加强件布置在所述内部体积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加强件(121;221;321)朝向后方延伸超过所述凸出部(105B);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梁(107;207;307)还包括:
-称作内加强件(123;223;323)的压缩加强件,所述内加强件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凸出部(105B)位置处并且布置在所述内纵梁(115;215;315)的中空截面体中,以便当发生朝着所述梁(107;207;307)的后端部(107A)的侧向冲击时用作所述纵向加强件(121;221;321)的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101;201;30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辆(101;201;301)还包括后型材(125;225;325),所述后型材从所述两个梁(107;207;307)的后端部(107A)中的每个朝向后方延伸且倾斜地朝向所述机动车辆(101;201;301)内部延伸,并且,对于所述至少一个梁(107;207;307)中的每个,所述机动车辆(101;201;301)包括称作后型材加强件(127)的压缩加强件,所述后型材加强件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内加强件(123;223;323)位置处并且布置在对应的后型材(125;225;325)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辆(101;30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强件(121;321)呈现伏卧U形横截面体,并且定位在所述外纵梁(117)的中空部中,所述至少一个梁(107;307)包括后加强件(129;329),所述后加强件布置在所述外纵梁(117)中,并且具有支承表面(129A;329A),所述支承表面用于接收所述纵向加强件(121;321)的后端部(121C;321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辆(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强件(121)的伏卧U形横截面体在每个端部处具有翼板(121A),所述翼板布置在所述内纵梁和外纵梁(115,117)的各自的上连接槽口和下连接槽口(119A,119B)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机动车辆(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梁(107)包括称作外加强件(133)的压缩加强件,所述外加强件布置在所述纵向加强件(121)的伏卧U形横截面体中并且纵向地定位在所述内加强件(123)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辆(30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纵梁呈现伏卧U形截面体,所述伏卧U形截面体具有竖直腹板和两个水平基板,所述纵向加强件(321)的伏卧U形横截面体在伏卧U的每个端部处具有翼板(321A),所述翼板抵靠着所述腹板的内部面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辆(20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强件(221)呈现闭合轮廓横截面体,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梁(207)包括后加强件(229),所述后加强件布置在所述外纵梁中,并且具有凹部(229A),所述凹部用于接收所述纵向加强件(221)的后端部(221A)。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01;201;3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内加强件(123;223;323)和在需要时外加强件(133)和在需要时后型材(127)中的每个是冲压件,所述冲压件具有纵向地延伸的第一壁部分(123A,127A,133A;223A;323A)和横向地延伸的第二壁部分(123B,127B,133B;223B;323B),以便当发生侧向冲击时确保所述压缩加强件的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车辆(101;201;3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内加强件(123;223;323)和在需要时后型材(127)中的每个的冲压件呈现波浪形水平断面件,所述波浪形水平断面件沿着所述波浪交替地形成所述纵向壁部分(123A,127A;223A;323A)和所述横向壁部分(123B,127B;223B;323B)。
10.根据权利要求5且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机动车辆(1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加强件(133)中的每个呈现U形水平断面件,所述U形水平断面件具有形成所述纵向部分(133A)的腹板(133A)以及两个形成所述横向部分(133B)的翼板(133B),所述翼板(133B)中的每个具有凸片(133C),所述凸片通过焊接与对应的纵向加强件(121)固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FR1914347 | 2019-12-13 | ||
FR1914347A FR3104533B1 (fr) | 2019-12-13 | 2019-12-13 | Véhicule automobile à traction électrique avec bas de caisse renforcés |
PCT/FR2020/052029 WO2021116546A1 (fr) | 2019-12-13 | 2020-11-06 | Véhicule automobile à traction électrique avec bas de caisse renforcé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29232A true CN114829232A (zh) | 2022-07-29 |
Family
ID=70008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87188.1A Pending CN114829232A (zh) | 2019-12-13 | 2020-11-06 | 具有经加强车身底部的电动牵引式机动车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072925B1 (zh) |
CN (1) | CN114829232A (zh) |
FR (1) | FR3104533B1 (zh) |
WO (1) | WO202111654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83546B2 (ja) * | 2000-10-11 | 2006-06-07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
JP4220971B2 (ja) * | 2005-02-10 | 2009-02-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5533587B2 (ja) * | 2010-11-19 | 2014-06-2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
DE102011051622B4 (de) * | 2011-07-07 | 2021-03-2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eine Fahrzeugstruktu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Schweller eines Kraftfahrzeugs |
FR3011801B1 (fr) | 2013-10-14 | 2017-04-07 | Renault Sas | Structure de bavole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US9493190B1 (en) * | 2015-09-17 | 2016-11-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sill reinforcement |
JP6757362B2 (ja) * | 2018-05-25 | 2020-09-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
2019
- 2019-12-13 FR FR1914347A patent/FR3104533B1/fr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06 WO PCT/FR2020/052029 patent/WO2021116546A1/fr unknown
- 2020-11-06 EP EP20816554.8A patent/EP4072925B1/fr active Active
- 2020-11-06 CN CN202080087188.1A patent/CN11482923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16546A1 (fr) | 2021-06-17 |
EP4072925A1 (fr) | 2022-10-19 |
FR3104533A1 (fr) | 2021-06-18 |
EP4072925B1 (fr) | 2023-11-01 |
FR3104533B1 (fr) | 2022-07-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719744U (zh) | 用于车辆的门槛组件 | |
CN109987140B (zh) | 汽车车架 | |
US9139146B2 (en) | Impact absorbing member for vehicle | |
EP3305628B1 (en) | Automobi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 |
CN208498623U (zh) | 门槛组件及加强件 | |
US9199670B2 (en) | Vehicle body | |
CN207826349U (zh) |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 |
JP615603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7144385B2 (ja) | 電動車両のボディ | |
CN103261002A (zh) | 具有改进截面的车辆车架的纵梁 | |
CN106043458A (zh) |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 |
KR101272006B1 (ko) | 전기 자동차 차체 | |
CN212267638U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114829232A (zh) | 具有经加强车身底部的电动牵引式机动车辆 | |
CN218055384U (zh) | 后扭力盒、下车体及车辆 | |
CN110588785A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114132383B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 |
CN115279649B (zh) | 车辆结构 | |
KR101262537B1 (ko) | 전기 자동차 차체 | |
CN104470795A (zh) | 用于机动车的支撑结构 | |
CN110475705A (zh) | 机动车辆车身结构 | |
CN115003588A (zh) | 用于机动车辆车厢底梁的纵向加强件 | |
CN111516757A (zh) | 一种纵梁结构和汽车 | |
CN220905131U (zh) | 货车白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15140184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