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7025A - 一种路由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路由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7025A
CN114827025A CN202210423356.0A CN202210423356A CN114827025A CN 114827025 A CN114827025 A CN 114827025A CN 202210423356 A CN202210423356 A CN 202210423356A CN 114827025 A CN114827025 A CN 114827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router
protrusion
disposed
hing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233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27025B (zh
Inventor
杨德森
臧永强
吴崚
霍国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2335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70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7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7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27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70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0Router archite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路由器,涉及网络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路由器仅能够在固定区域内,接收较强信号的问题。上述路由器包括外壳和天线,外壳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柔性部分,柔性部分设置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柔性部分连接。天线设置于外壳内,天线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一部分固定,天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活动连接,天线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绕天线的第二端摆动。其中,在天线摆动过程中,柔性部分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部分随天线摆动。

Description

一种路由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由器。
背景技术
无线路由器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网络通信设备,其能够将墙体中接出的宽带网络信号通过天线转发给附近的无线网络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以及其他具有WIFI功能的设备)。
无线路由器分为天线内置和天线外置两种。天线外置的无线路由器信号发射频率相对较高,但不够美观,并且天线容易损坏。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外观较为美观,并且有利于保护天线不被损坏。
但是,现有的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中,其天线固定在路由器的外壳内部,导致路由器的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都是固定的。因此,用于在使用时,只有在固定的区域内,能够接收较强的信号,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路由器,能够调节路由器的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感。
本申请提供一种路由器,包括外壳和天线,外壳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柔性部分,柔性部分设置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柔性部分连接。天线设置于外壳内,天线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一部分固定,天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活动连接,天线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绕天线的第二端摆动。其中,在天线摆动过程中,柔性部分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部分随天线摆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由于外壳的柔性部分能够发生形变,同时天线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绕天线的第二端摆动。因此,用户可以手动控制外壳的第一部分,使外壳的第一部分带动柔性部分发生形变,进而使天线能够绕起第二端摆动。这样一来,用户则能够手动控制天线向哪一个方向摆动,从而使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偏向该方向,并且有利于增加该方向的网络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柔性部分上设置有镂空结构,镂空结构包括多个镂空孔,多个镂空孔在柔性部分上均匀分布。多个镂空孔能够使柔性部分具有更好的转动、拉伸以及压缩特性,更有利于柔性部分发生形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镂空孔沿平行于外壳底面的方向,绕外壳一周分布;多个镂空孔为一组,柔性部分上设置有多组镂空孔,多组镂空孔沿垂直于外壳底面的方向均匀分布。通过设置多组镂空孔,进一步提高其形变能力,从而能够使第一部分相对于第二部分发生较大角度的移动,进而实现天线进行较大角度的摆动,以增加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组镂空孔中相邻的两个镂空孔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相邻的两组镂空孔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能够增加柔性部分的支撑强度,避免镂空孔导致柔性部分不能对第一部分形成有效支撑的情况发生。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路由器还包括支撑件、第一铰接结构以及第二铰接结构。支撑件设置于外壳内,且设置于天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的底面之间。支撑件与天线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铰接结构铰接。支撑件与第二部分的底面通过第二铰接结构铰接。其中,在平行于第二部分的底面的平面内,第一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与第二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垂直。这样一来,通过使第一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与第二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相互垂直,能够实现天线绕其第二端在360°范围内摆动,即天线能够向周围360°范围内的任意方向偏移,从而能够偏向周围任意方向,以实现增强指定区域的网络信号覆盖范围以及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路由器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用于使天线保持在摆动位置处。通过限位机构能够进一步确保天线摆动后,能够保持在该位置,从而使该区域内的网络设备能够接收并使用较强的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第一阻尼器设置于支撑件上,并与天线连接。第二阻尼器设置于第二部分上,并与支撑件连接。通过第一阻尼器的阻尼作用力限制天线的位置,并通过第二阻尼器的阻尼作用力限制支撑件的位置,从而对天线的摆动位置实现限位,以使天线保持在该位置处。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器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两侧;第二阻尼器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二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两侧。通过设置两个第一阻尼器和两个第二阻尼器,有利于增强对天线以及支撑件的限位力,从而进一步确保天线能够保持在摆动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路由器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用于驱动天线摆动,并使天线保持在摆动位置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天线摆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天线摆动,不需要用户通过手动转动第一部分,来使第一部分带动天线摆动,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感。并且,驱动机构能够使天线保持在摆动位置,从而确保天线指向的方向的网络信号覆盖增大,并能够接收较强的网络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设置于支撑件上,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天线传动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平行。第二电机设置于第二部分上,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支撑件传动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平行。通过第一电机驱动天线转动,并通过第二电机驱动支撑件转动,从而实现天线绕其第二端在360°范围内摆动,并且当电机停止转动后,能够使天线和支撑件均保持在其转动位置,从而使天线保持在其摆动位置处。这样一来,用户仅需要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转动,即可使天线摆动,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感。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电机分别设置于天线的两侧,且两个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第二电机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电机分别设置于支撑件的两侧,且两个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通过设置两个第一电机和两个第二电机,能够增加电机驱动天线摆动的驱动力,并且增加电机停止转动后的限位力,从而使整体结构稳定性更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路由器还包括控制器和检测模块。控制器设置于外壳内部,控制器与驱动机构电连接。检测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并确定连接路由器的设备的数量和位置。这样一来,通过检测模块能够检测在哪一个位置,连接路由器的设备较多;然后,控制器能够控制驱动机构工作,以使天线向该位置对应的方向摆动,使该区域的网络覆盖范围增大,并且网络信号增强,从而实现路由器的自动调节,有利于更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感。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铰接结构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一销轴,第一凸起设置于天线的第二端,第二凸起设置于支撑件朝向天线的表面,第一销轴依次穿过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这样一来,天线与支撑件之间通过第一销轴实现铰接,以使天线能够相对于支撑件绕第一销轴的周向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铰接结构包括第三凸起、第四凸起以及第二销轴,第三凸起设置于支撑件远离天线的表面,第四凸起设置于第二部分的底面上,第二销轴依次穿过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这样一来,支撑件与第二部分之间通过第二销轴实现铰接,以使支撑件能够相对于支撑件绕第二销轴的周向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路由器还包括支撑柱。支撑柱设置于外壳内,天线固定于支撑柱上,支撑柱的第一端与第一部分固定连接,支撑柱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活动连接,支撑柱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绕支撑柱的第二端摆动。这样一来,在支撑柱相对于第二部分进行摆动时,即可实现天线绕其第二端进行摆动;并且,支撑柱能够对天线形成支撑和保护,以避免天线在摆动过程中,发生弯折或者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路由器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提供的路由器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器的结构图;
图4为图3提供的路由器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部分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部分的主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天线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器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铰接结构和第二铰接结构的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铰接结构的结构图;
图12为图10提供的第一铰接结构和第二铰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器的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限位机构的结构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路由器的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机构的结构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的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的另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的又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01-路由器;10-外壳;100-第一部分;110-第二部分;120-柔性部分;121-镂空孔;122-竖直段;123-水平段;20-天线;200-支撑柱;30-支撑件;300-支撑板;40-第一铰接结构;400-第一凸起;410-第二凸起;420-第一销轴;421-限位销;50-第二铰接结构;500-第三凸起;510-第四凸起;520-第二销轴;60-限位机构;600-第一阻尼器;610-第二阻尼器;70-驱动机构;700-第一电机;701-第一输出轴;710-第二电机;711-第二输出轴;800-控制器;810-控制键;820-遥控器;830-检测模块;840-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路由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网络通信设备,尤其是无线路由器,能够将宽带网络信号通过天线转发给附近的无线网络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以及其他具有WIFI功能的设备)。无线路由器分为天线外置的无线路由器和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天线外置的无线路由器是指路由器的天线裸露在外部,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是指路由器的天线被隐藏在路由器的内部。其中,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由于其天线被隐藏,整体更加美观,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以下实施例以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路由器01的结构图,图2为图1提供的路由器01的爆炸图。上述路由器01包括外壳10、电路板以及天线20,天线20与电路板电连接,且均设置于外壳10内部(外壳10包括上盖10a和下壳10b)。其中,电路板上设置有CPU、交换控制器800、LAN接口模块、WAN接口模块、网络控制器800以及通信控制器800等器件,以实现接入宽带网络信号,并且通过天线20转发WIFI信号,从而用于能够通过无线网络设备接收WIFI信号实现网络通信。
但是,现有的天线20内置的无线路由器01,其天线20是固定在路由器01的外壳10内部的。这样一来,则导致该路由器01的信号覆盖范围固定,用户需要在固定的区域内才能接收较强的网络信号,影响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器01的结构图,图4为图3提供的路由器01的爆炸图。该路由器01能够使天线20绕其端部摆动,使天线20指向不同的方向,从而能够增加天线20指向的方向的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并且能够增强该区域内的网络信号,从而实现控制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以及信号强度,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感。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上述路由器01包括外壳10,该外壳10包括第一部分100、第二部分110以及柔性部分120,第一部分100设置于第二部分110上方,第一部分100与第二部分110之间通过柔性部分120连接。示例性地,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110均可以为一侧具有开口的壳体结构,柔性部分120可以为相对两侧均具有开口的结构,柔性部分120的两侧开口分别与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110的开口对应设置,且第一部分100、第二部分110以及柔性部分120组成内部具有容纳腔的外壳10。
上述外壳10内(容纳腔内)设置有天线20,该天线20的第一端(天线20的顶端)与第一部分100固定连接,天线20的第二端(天线20的底端)与第二部分110活动连接,该天线20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110绕天线20的第二段摆动;该天线20在摆动过程中,柔性部分120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部分100随天线20摆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01,用户可以手动转动外壳10的第一部分100,由于柔性部分120能够发生形变,因此,第一部分100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110发生偏移。又由于天线20的顶端于第一部分100固定连接,天线20的底端于第二部分110活动连接,所以,第一部分100能够带动天线20相对于其第二端发生摆动,即天线20向某一个方向摆动,从而使天线20指向的方向的网络信号范围更大,并且网络信号更强。这样一来,用户则可能根据使用网络信号的设备的数量以及分布区域进行调节,使天线20指向使用网络的设备集中的区域,即可使设备集中的区域能够接收较强的网络信号。
其中,上述柔性部分120可以采用柔性铰链,柔性铰链能够在发生形变后,保持该形变的状态,即第一部分100转动时,使柔性铰链发生形变,并且柔性铰链能够保持该形变状态,以使第一部分100保持在该转动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天线20保持在该摆动位置处。上述柔性部分120也可以采用其他柔性材料制成,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为进一步提高柔性部分120的形变能力,上述柔性部分120上布置有拓扑的镂空结构。具体地,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部分120的结构图,柔性部分120上开设有多个镂空孔121,多个镂空孔121均匀分布于柔性部分120上。这样一来,多个镂空孔121能够满足柔性部分120转动、拉伸以及压缩的特性,即有利于提高柔性部分120的形变能力,从而便于第一部分100带动天线20摆动。
请继续参阅图5,上述多个镂空孔121可以沿平行于外壳10底面的方向,绕外壳10一周分布,并且多个镂空孔121为一组,在柔性部分120上可以设置多组镂空孔121,多组镂空孔121沿垂直于外壳10底面的方向均匀分布。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柔性部分120的形变能力,有利于增大天线20的摆动范围,以使天线20发出的网络信号能够覆盖更大的范围。
此外,在开设有多组上述镂空孔121的同时,为保证柔性部分120的支撑强度。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部分120的主视图,在每组镂空孔121包括的多个镂空孔121中,相邻的两个镂空孔1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相邻两组镂空孔1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其中,第一距离H1大于第二距离H2。即在柔性部分120上,镂空孔121分布的区域形成了多条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段122和多条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段123相互交错分布的结构,使竖直段122的宽度大于水平段123的宽度,从而有利于在提升柔性部分120的形变能够的同时,保证柔性部分120的支撑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镂空孔121的形状可以为圆孔、方孔、矩形孔或者多边形孔等,其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加工难度、整体外观以及加工成本等因素来确定。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另外,上述天线20的第一端可以直接与第一部分100固定连接,并且其第二端与第二部分110活动连接。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20的结构图,也可以通过支撑柱200与图4所示的第一部分100以及第二部分110连接。具体地,天线20设置于支撑柱200上,并沿支撑柱200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撑柱200的顶端与图4所示的第一部分100固定连接,支撑柱200的底端与图4所示的第二部分110活动连接。这样一来,支撑柱200能够形成更稳定的支撑,以避免天线20在摆动过程中发生弯折。
并且,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天线20的结构图。天线20也可以内嵌于支撑柱200内部,将天线20内嵌于支撑柱200的内部(图8中虚线所示),有利于对天线20形成保护,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天线20因弯折导致损坏;也可以将天线20固定于支撑柱200的表面,以降低工艺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以下均以天线20设置于支撑柱200上为例进行说明。
基于此,为使支撑柱200带动天线20能够绕其底端在360°的范围内实现摆动。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器01的爆炸图。上述路由器01还包括支撑件30、第一铰接结构40以及第二铰接结构50。支撑件30设置于支撑柱200的底端与第二部分110的底面之间。支撑件30与支撑柱200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铰接结构40铰接。支撑件30与第二部分110的底面通过第二铰接结构50铰接。在平行于第二部分110的底面的平面内,第一铰接结构40的铰接轴线与第二铰接结构50的铰接轴线垂直。这样一来,支撑柱200能够绕第一铰接结构40的铰接轴线转动,同时,支撑柱200与支撑件30能够同时绕第二铰接结构50的铰接轴线转动,由于两条铰接轴线相互垂直,因此,在支撑柱200相对于两条铰接轴线同时转动时,即可实现支撑柱200绕其第二端在360°范围内的摆动,从而能够使天线20指向周围任意方向,以增大该方向的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
具体地,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铰接结构40和第二铰接结构50的结构图。上述支撑件30可以包括支撑板300,上述第一铰接结构40包括第一凸起400、第二凸起410以及第一销轴420,第一凸起400固定于支撑柱200的第二端,第二凸起410固定于支撑板300朝向支撑柱200的表面上,第一销轴420依次穿过第一凸起400和第二凸起410,从而即可实现支撑柱200与支撑板300相互铰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支撑件30也可以为支撑块或支撑台等结构件,其具体连接方式与上述支撑板300相同,因此,本申请不作重复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铰接结构40的结构图。上述第一凸起400或者第二凸起410可以设置有两个,例如,第二凸起410设置有两个,可以将第一凸起400插入两个第二凸起410之间,然后,用第一销轴420一次贯穿第二凸起410和第一凸起400,有利于第一铰接结构40整体受力平衡。
并且,在第一销轴420的两端可以设置有限位件,例如,在第一销轴420的两端分别沿径向插入限位销421,限位销421与第一凸起400或第二凸起410抵接,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第一销轴420从第一凸起400以及第二凸起410中脱出的情况发生。
此外,请参阅图12,图12为图10提供的第一铰接结构40和第二铰接结构50的侧视图。上述第二铰接结构50包括第三凸起500、第四凸起510以及第二销轴520,第三凸起500设置于支撑板300远离支撑柱200的表面,第四凸起510设置于第二部分110的底面上,第二销轴520依次穿过第三凸起500和第四凸起510,从而实现支撑板300与第二部分110相互铰接。其中,第二铰接结构50中的第三凸起500、第四凸起510以及第二销轴520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销轴520的限位结构均与第一铰接结构40相同,因此,不作重复描述。
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器01的结构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01还包括限位机构60,该限位机构60用于使天线20保持在摆动位置处。即通过限位机构60进一步确保支撑柱200能够摆动至指定位置后,能够保持在该位置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支撑柱200带动天线20发生偏移,导致网络信号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13,上述限位机构60包括第一阻尼器600和第二阻尼器610,第一阻尼器600设置于支撑板300上,并且第一阻尼器600的可伸缩端与支撑柱200固定连接。第二阻尼器610设置于第二部分110上,并且第二阻尼器610的可伸缩端与支撑板300固定连接。
示例性地,当用于手动转动第一部分100,使支撑柱200向远离或者靠近第一阻尼器600的方向转动时,第一阻尼器600被拉长或者压缩,第一阻尼器600的阻尼力则能够使支撑柱200保持在该位置处。从而能够确保支撑柱200不会因外力而发生移动。并且,当支撑板300转动时,第二阻尼器610同样能够使支撑板300保持在转动位置处,从而实现第一阻尼器600与第二阻尼器610使支撑柱200(即天线20)保持在用户需要的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限位机构60的结构图,上述第一阻尼器600和第二阻尼器610均可以设置两个。具体地,两个第一阻尼器600分别设置于图10所示的第一销轴420的两侧,当支撑柱200绕第一销轴420的周向转动时,两个第一阻尼器600中的一个缩短,两个第一阻尼器600中的另一个伸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支撑柱200施加的阻尼力。
同时,两个第二阻尼器610分别设置于图12所示的第二销轴520的两侧,当支撑板300绕第二销轴520周向转动时,两个第二阻尼器610中的一个缩短,两个第二阻尼器610中的另一个伸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支撑板300施加的阻尼力。这样一来,有利于进一步确保支撑柱200和天线20能够保持在用户需要的位置处。
以上是对用户手动转动第一部分100,以使天线20摆动的情况进行的举例说明。以下对自动控制天线20摆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路由器01的结构图。该路由器01还包括驱动机构70,驱动机构70用于驱动天线20(支撑柱200)摆动,并使天线20保持在摆动位置处。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15,上述驱动机构70包括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第一电机700固定于支撑板300朝向天线20的表面上,第一电机700的第一输出轴701与支撑柱200固定连接,且第一电机700的第一输出轴701与第一销轴420平行。第二电机710固定于第二部分110上,第二电机710的第二输出轴711与支撑板300固定连接,且第二电机710的第二输出轴711与第二销轴520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机构70的结构图。上述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均可以设置两个。两个第一电机700分别设置于第一销轴420的两端,并且两个第一电机700的第一输出轴701同轴设置。当两个第一电机700同步转动时,即可驱动支撑柱200绕第一销轴420转动,并且转动一定角度后,两个第一电机700停止转动,两个第一电机700均能够对支撑柱200形成限位,以避免支撑柱200继续转动。
同时,两个第二电机710分别设置于第二销轴520的两端,并且两个第二电机710的第二输出轴711同轴设置。当两个第二电机710同步转动时,即可驱动支撑板300绕第二销轴520转动,并且转动所需要的角度后,两个第二电机710停止转动,两个第二电机710均能够对支撑板300形成限位,以避免支撑板300继续转动。
这样一来,用户通过分别控制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转动,使支撑柱200带动天线20绕其第二端在360°范围内摆动,从而实现调节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以及信号强度。并且用户不需要手动转动外壳10的第一部分100,使用更加简单方便,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第一电机700的第一输出轴701同轴设置是指,两个第一电机700的第一输出轴701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从而避免两个第一电机700不能同步驱动支撑柱200转动。两个第二电机710的第二输出轴711的结构与两个第一电机700的第一输出轴701的结构相同,因此,不作重复描述。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01的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图。该路由器01可以包括控制键810和指示灯840,该控制键810可以设置于图3所示的外壳10上,该控制键810和指示灯840均与路由器01的控制器800电连接,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均与控制器800电连接。在使用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控制键810控制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转动,从而能够调节天线20的方向。
上述路由器01也可以自主检测连接设备的网络信号是否顺畅,例如,当路由器01检测到连接的设备上网速度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器800可以控制指示灯840由绿灯变为红灯,从而能够提醒用户连接设备所处的区域网络信号较弱,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键控制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的转动,从而及时调节连接设备所处的区域网络信号的强弱,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01的另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图。该路由器01可以另外设置遥控器820,通过遥控器820控制路由器01的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转动,实现对天线20摆动位置的调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01的又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图。该路由器01还可以包括检测模块830,该检测模块830与路由器01的控制器800电连接,并且该检测模块830用于检测并确定连接路由器01的设备的数量和位置。这样一来,检测模块830可以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器800,当控制器800接收到某一区域内的连接路由器01的设备数量较多的检测结果后,控制器800则控制第一电机700和第二电机710转动,使天线20摆动至指向该区域的方向,以使该区域的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增加,并且网络信号增强,从而实现自动检测并调节网络覆盖的区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路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柔性部分,所述柔性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所述柔性部分连接;
天线,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天线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固定,所述天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活动连接,所述天线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绕所述天线的第二端摆动;
其中,在所述天线摆动过程中,所述柔性部分能够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部分随所述天线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分上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包括多个镂空孔,多个所述镂空孔在所述柔性部分上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镂空孔沿平行于所述外壳底面的方向,绕所述外壳一周分布;多个所述镂空孔为一组,所述柔性部分上设置有多组所述镂空孔,多组所述镂空孔沿垂直于所述外壳底面的方向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镂空孔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镂空孔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相邻的两组所述镂空孔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器还包括:
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设置于所述天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面之间;
第一铰接结构,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天线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铰接结构铰接;
第二铰接结构,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面通过所述第二铰接结构铰接;
其中,在平行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一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器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使所述天线保持在摆动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第一阻尼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并与所述天线连接;
第二阻尼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两侧;所述第二阻尼器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器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用于驱动所述天线摆动,并使所述天线保持在摆动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天线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平行;
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支撑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电机分别设置于所述天线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电机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件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器还包括:
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
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并确定连接所述路由器的设备的数量和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结构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一销轴,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所述天线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天线的表面,所述第一销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结构包括第三凸起、第四凸起以及第二销轴,所述第三凸起设置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天线的表面,所述第四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面上,所述第二销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器还包括:
支撑柱,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天线固定于所述支撑柱上,所述支撑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柱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绕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摆动。
CN202210423356.0A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路由器 Active CN1148270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3356.0A CN114827025B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路由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3356.0A CN114827025B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路由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7025A true CN114827025A (zh) 2022-07-29
CN114827025B CN114827025B (zh) 2023-06-27

Family

ID=82504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23356.0A Active CN114827025B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路由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702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3954A (zh) * 2009-04-16 2009-09-1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
CN205068378U (zh) * 2015-10-21 2016-03-02 湖南澳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无线串口装置
CN106302192A (zh) * 2016-08-24 2017-01-04 福建小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能家庭的无线终端
JP2018017569A (ja) * 2016-07-27 2018-02-01 株式会社オーケー社鹿児島 放電発生箇所検出装置
CN111129771A (zh) * 2019-11-30 2020-05-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3954A (zh) * 2009-04-16 2009-09-1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
CN205068378U (zh) * 2015-10-21 2016-03-02 湖南澳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无线串口装置
JP2018017569A (ja) * 2016-07-27 2018-02-01 株式会社オーケー社鹿児島 放電発生箇所検出装置
CN106302192A (zh) * 2016-08-24 2017-01-04 福建小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能家庭的无线终端
CN111129771A (zh) * 2019-11-30 2020-05-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7025B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91467B1 (en) Support and selfie stick with support
CN201533015U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
US5644320A (en) Antenna system for a notebook computer
US6816121B1 (en) Motorized rotatable wireless antenna
CN204408430U (zh) 手机
KR19980702851A (ko) 셀룰러 무선전화용 경사진 안테나
JP4637332B2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無線装置
US6560467B1 (en) Mobile phone provided with a device for notifying the user of the reception of a call signal and method therefor
CN114827025A (zh) 一种路由器
CN210344941U (zh) 手持云台
CN101728629B (zh) 通信设备
KR200393173Y1 (ko) 힌지를 이용한 안테나 구조
CN104954268A (zh) 一种可控式定向无线路由器
CN214542505U (zh) 一种物联网天线结构
CN211209720U (zh) 一种快拆式路由器
CN109854610B (zh) 连杆转动铰链、折叠机构和电子终端
CN210724901U (zh) 一种多功能自适应通信装置
JP3050272U (ja) 携帯電話機用アンテナ
KR200431969Y1 (ko) 위치조절이 용이한 안테나
CN219246937U (zh) 一种网络设备
CN216818610U (zh) 一种可以进行电调节的天线
CN218648823U (zh) 一种可调的手机信号屏蔽器
JP2007166533A (ja) 折畳式携帯無線装置
CN211578980U (zh) 一种万向调节型天线支架
JP2000332513A (ja) 移動体通信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