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0802A -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0802A
CN114810802A CN202210420049.7A CN202210420049A CN114810802A CN 114810802 A CN114810802 A CN 114810802A CN 202210420049 A CN202210420049 A CN 202210420049A CN 114810802 A CN114810802 A CN 114810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wheel
friction
rotating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200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10802B (zh
Inventor
杨德森
吴崚
霍国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200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08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0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080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352 priority patent/WO202320213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10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0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5Pivotal connections with at least a pair of arms pivoting relatively to at least one other arm, all arms being mounted on one p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16C11/103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frictionally clamp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转轴组件包括:转轴、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转动轮和固定轮。第一支架与转轴固定连接。转动轮包括第一摩擦面,转动轮包括第二摩擦面,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均为平面。转动轮和固定轮均套于转轴的外周,且第一摩擦面与第二摩擦面接触,固定轮与转轴固定连接,转动轮与转轴转动连接。第二支架与转轴转动连接,并与转动轮固定连接。第一支架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带动转轴转动,以带动固定轮转动,并使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本申请提供的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装置难以实现单手开合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由于其便携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对于需要翻转开启的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经常会遇到需要单手打开的时候。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笔记本电脑难以单手开合,这会对用户造成不便,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装置难以实现单手开合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组件,包括:转轴、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转动轮和固定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一摩擦面,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二摩擦面,所述第一摩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面均为平面。所述转动轮和所述固定轮均套于所述转轴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摩擦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面接触,所述固定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轮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转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转动时,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固定轮转动,并使所述第一摩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
转轴组件应用于可折叠装置中,可折叠装置包括主机和显示器。第一支架与显示器固定连接,第二支架与主机固定连接。转轴组件位于主机和显示器之间,以使主机和显示器转动连接。主机和显示器可通过转轴组件相对转动,使得可折叠装置在展开和闭合之间相互切换,从而实现可折叠装置的打开或闭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轮设置第一摩擦面,并在固定轮设置与第一摩擦面接触的第二摩擦面,使得转动轮和固定轮相对转动时,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为转轴组件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使转轴组件可以在任一角度悬停,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均为平磨面,在转轴组件转动过程中,第一摩擦面与第二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值。可以理解,转轴组件在整个开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为恒定值,无爬坡力,也就是爬坡倍率为1,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折叠装置的单手开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将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设置为平磨面,还可以简化固定轮和转动轮的结构,简化固定轮和转动轮的加工工艺,降低生成成本,同时,使得固定轮和转动轮更容易实现归一化和标准化设计。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转动时,所述固定轮和所述转动轮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值。
本实施例中,固定轮和转动轮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值,也就是,固定轮和转动轮为转轴组件提供的阻尼力为恒定值。因此,转动第一支架使转轴组件由闭合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时,无需爬坡力,也就是爬坡倍率为1,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折叠装置的单手开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摩擦面的摩擦系数为0.1~0.12;所述第二摩擦面的摩擦系数为0.1~0.12。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均设于0.1~0.12,以使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处于合适范围内,从而避免转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不至于过大导致难以开合,也不至于过小,导致提供的阻尼手感不足,或者无法在打开状态下实现悬停。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一本体和延伸体,所述延伸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本体套于所述转轴的外周,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延伸体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设有第三安装孔,延伸体位于第三安装孔内。第二支架固定时,带动转动轮保持固定。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轮设置延伸体,并通过延伸体与第二支架固定,实现转动轮与第二支架的固定连接,可以简化转轴组件的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轮还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延伸体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摩擦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接触,且所述第二摩擦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轮设置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并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设置第二摩擦片,使得转动轮相对第二摩擦片转动时,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均与第二摩擦片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为扁轴,所述承载部的外周面包括平面部分和弧面部分,所述平面部分与所述弧面部分连接;所述固定轮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轮廓与所述承载部的外轮廓一致;所述承载部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承载部转动可带动所述固定轮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承载部设置为扁轴,且固定轮的第二通孔与扁轴相适配,即可实现固定轮与承载部的固定连接,无需额外增加用于固定连接的结构件,从而可以简化转轴组件的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于所述转轴的外周,且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并抵持所述固定轮,以使所述固定轮抵持所述转动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弹性件,且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具有弹性恢复力。弹性件产生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固定轮,并由固定轮作用于转动轮,进而可以增大弹性件与固定轮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增大固定轮与转动轮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碟簧组或弹簧,或所述弹性件的材质为弹性体材料。
本实施例中,采用碟簧组作为弹性件,可以简化转轴组件的结构,减小转轴组件的尺寸,有利于实现可折叠装置的轻薄化。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节碟簧组中碟簧的数量,以调整碟簧组提供的作用力,从而达到调节转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大小,进而可以增加碟簧组的适用性,降低转轴组件的成本。采用弹簧或者弹性体材料作为弹性件成本低。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组件包括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摩擦片位于所述转动轮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并与所述转动轮和所述第二支架抵持。
第一支架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带动转轴相对第二支架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摩擦片相对转动轮和第二支架转动。第一摩擦片相对转动轮转动时,第一摩擦片与转动轮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通过阻止第一摩擦片转动以阻止转轴转动,从而为转轴组件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一摩擦片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第一摩擦片与第二支架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进一步阻止转轴转动,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受到的阻尼力,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摩擦片接触。
第一支架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带动转轴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转轴带动第一摩擦片转动,以使第一摩擦片相对转动轮转动,并使第一摩擦片与第一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通过阻止第一摩擦片转动以阻止转轴转动,从而为转轴组件的转动提供阻尼力。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转轴背向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且所述弹性件、所述固定轮、所述转动轮和所述第二支架均位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第一支架之间。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为螺母。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也可以是其它固定元件。固定件用于固定弹性件,以使弹性件稳定安装于转轴,同时使转动轮、固定轮和第二支架稳定安装于转轴,以避免第二支架、转动轮、固定轮和弹性件从转轴的端部脱离,从而可以增加转轴组件结构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止档片,所述止档片位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弹性件之间,并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所述止档片与所述固定件抵接。
转轴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带动止档片和固定件转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止档片,以增大固定件与止档片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避免固定件从转轴脱离,进而可以提升转轴组件结构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还包括连接部和凸出部,所述连接部、所述凸出部和所述承载部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固定连接,所述凸出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承载部的外径。所述转动轮安装于所述承载部,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辅助转动轮,所述辅助转动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且所述辅助转动轮于所述凸出部的侧面接触。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带动转轴相对第二支架转动,并使转轴相对辅助转动轮转动,从而使辅助转动轮和凸出部之间产生摩擦力,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辅助弹性件,所述辅助弹性件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并位于所述辅助转动轮背向所述凸出部的一侧,所述辅助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以挤压所述辅助转动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辅助弹性件,且辅助弹性件压缩可挤压辅助转动轮,从而可以增大辅助转动轮与凸出部之间的作用力,进而可以增大辅助转动轮与凸出部之间的摩擦力。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辅助摩擦片,所述辅助摩擦片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辅助摩擦片位于所述辅助转动轮和所述辅助弹性件之间,且所述辅助弹性件抵持所述辅助摩擦片。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辅助摩擦片,且辅助摩擦片与辅助转动轮接触,转轴相对第二支架转动时,辅助摩擦片相对辅助转动轮转动,从而使辅助摩擦片与辅助转动轮之间产生摩擦力,进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转动时受到的阻尼力。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折叠装置,包括主机、显示器和上述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连接所述主机和所述显示器之间,所述转轴组件转动时,所述显示器和所述主机相对转动。
主机用于执行信息,显示器用于显示主机执行的信息处理的结果。转轴组件连接主机和显示器,以使主机和显示器转动连接。主机和显示器可通过转轴组件相对转动,使得可折叠装置在展开和闭合之间相互切换,从而实现可折叠装置的打开或闭合。可折叠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主机和显示器层叠设置。此时,显示器的显示面位于可折叠装置的内侧,可以大大降低对显示器被损坏的概率,实现对显示器的有效保护。并且,可折叠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体积小,易于携带。可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主机和显示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可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便于用户操作和使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安装于所述显示器,所述第二磁性件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显示器相对所述主机闭合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吸。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器设置第一磁性件,在主机设置第二磁性件,在显示器设置可折叠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位置对应并磁性相吸,从而可以提升主机和显示器闭合的稳定性,避免用户在手提可折叠装置时,显示器和主机之间由于重力作用展开。
综合上述,本申请通过在转动轮设置第一摩擦面,并在固定轮设置与第一摩擦面接触的第二摩擦面,使得转动轮和固定轮相对转动时,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为转轴组件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使转轴组件可以在任一角度悬停,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均为平磨面,在转轴组件转动过程中,第一摩擦面与第二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值。可以理解,转轴组件在整个开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为恒定值,无爬坡力,也就是爬坡倍率为1,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折叠装置的单手开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将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设置为平磨面,还可以简化固定轮和转动轮的结构,简化固定轮和转动轮的加工工艺,降低生成成本,同时,使得固定轮和转动轮更容易实现归一化和标准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可折叠装置中的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转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转轴组件中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转轴组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转轴组件中的固定轮和转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转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转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200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折叠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可穿戴式设备等电子产品。以下以可折叠装置200为笔记本电脑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将可折叠装置2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可折叠装置2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可折叠装置2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折叠装置200包括主机110、显示器120和转轴组件100。主机110用于执行信息,显示器120用于显示主机110执行的信息处理的结果。转轴组件100连接主机110和显示器120,以使主机110和显示器120转动连接。主机110和显示器120可通过转轴组件100相对转动,使得可折叠装置200在展开和闭合之间相互切换,从而实现可折叠装置200的打开或闭合。本实施例中,转轴组件100为一个,转轴组件100位于主机110在X方向的中部,以保证可折叠装置200转动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组件100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当转轴组件100为两个时,两个转轴组件100沿X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且两个转轴组件100对称设置,以保证主机110和显示器120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保证可折叠装置200转动的稳定性。
可折叠装置200处于闭合状态时,主机110和显示器120层叠设置。此时,显示器120的显示面位于可折叠装置200的内侧,可以大大降低对显示器120被损坏的概率,实现对显示器120的有效保护。并且,可折叠装置200处于闭合状态时,体积小,易于携带。可折叠装置200处于展开状态时,主机110和显示器12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例如,第一夹角α可以为90度、100度或者120度等。可折叠装置200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便于用户操作和使用。
可折叠装置200还包括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均为磁铁,且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磁性相吸。当然,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也可以是电磁铁。或者,第一磁性件230为磁铁,第二磁性件240为亲磁金属,如铁、钴或镍。或者,第二磁性件240为磁铁,第一磁性件230为亲磁金属。第一磁性件230安装于显示器120,第二磁性件240安装于主机110,且第一磁性件230的位置与第二磁性件240的位置相对。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均为一个,且第一磁性件230位于显示器120顶边边缘的中间位置,第二磁性件240位于主机边缘的中间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30也可以位于显示器120侧边的边缘,第二磁性件240位于主机侧边的边缘。第一磁性件230可以为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第二磁性件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三个以上。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的数量的分布做具体限制,只要显示器120相对主机110闭合时,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磁性相吸即可。
可折叠装置2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位置对应并磁性相吸,从而可以提升主机110和显示器120闭合的稳定性,避免用户在手提可折叠装置200时,显示器120和主机110之间由于重力作用展开。并且,在显示器120转动至与主机110之间的角度较小时,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240之间的吸引力会使显示器120朝向主机110方向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可折叠装置200的自动闭合,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图1所示可折叠装置200中的转轴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转轴组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轴组件100包括转轴10、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30、转动轮41、固定轮42、弹性件50、固定件51、第一摩擦片52和止档片53。第二支架30、第一摩擦片52、转动轮41、固定轮42、弹性件50、止档片53和固定件51依次套于转轴10的外周侧。其中,第一支架20、第一摩擦片52、固定轮42、止档片53和固定件51均与转轴10固定连接,第二支架30、转动轮41和弹性件50均与转轴10转动连接。第一支架2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带动转轴1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转轴10并带动固定轮42、第一摩擦片52、止档片53和固定件51同步转动,并使转轴10相对转动轮41和弹性件50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架2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并使转轴组件100在展开和闭合状态下切换。可以理解的是,转轴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层叠设置。第一支架20朝向远离第二支架30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以使转轴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
请参阅图4,图4是图2所示转轴组件100中的转轴10的结构示意图。
转轴10包括固定部11、连接部12、承载部13和凸出部14。固定部11、凸出部14、连接部12和承载部13沿着转轴10的轴向依次固定连接,且凸出部14的外径大于固定部11、连接部12和承载部13。固定部11为扁平板体结构。固定部11设有固定孔15。固定孔15在厚度方向贯穿固定部11。本实施例中,固定孔15为两个。两个固定孔15沿固定部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固定部11用于与第一支架20固定连接。承载部13为扁轴。承载部13的外周面包括平面部分131和弧面部分132。平面部分131和弧面部分132连接,形成承载部13的外周面。外周面是指绕着轴线的面。可以理解,承载部13的垂直于轴线的横截面具有弧形边和直线边。
连接部12为圆柱形。连接部12位于固定部11和承载部13之间,且连接部12的一端与固定部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承载部13固定连接。固定部11、连接部12和承载部13的延伸方向一致。凸出部14凸设于连接部12的外周,并与凸出部14固定连接。并且,凸出部14位于靠近承载部13的一侧。凸出部14的外轮廓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凸出部14的外径大于连接部12和承载部13的最大直径。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与固定部11、承载部13和凸出部14为一体成型。也就是,转轴10为一体成型件,以保证转轴10结构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2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与固定部11、承载部13和凸出部14的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5,图5是图2所示转轴组件10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一支架20包括第一支撑体21和第一连接体22。第一支撑体21和第一连接体22均为板状结构。第一连接体22与第一支撑体21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呈阶梯式分布。第一连接体22的结构与第一固定部11的结构相适配。第一连接体22设有第一安装孔23。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3为两个。两个第一安装孔23并排间隔设置,且第一安装孔23与固定孔15相匹配。第一连接体22用于与转轴10的固定部11固定连接。
转轴组件100还包括螺栓60。本实施例中,螺栓60为两个。第一支架20安装于转轴10的固定部11。第一连接体22安装于固定部11的表面,一个第一安装孔23对准一个固定孔15。其中一个螺栓60穿过一个第一安装孔23和对应的固定孔15,并与固定部11固定连接;另一个螺栓60穿过另一个第一安装孔23和对应的固定孔15,并与固定部11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支架20与转轴10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0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与转轴10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30包括第二支撑体31和第二连接体32。第二支撑体31和第二连接体32均为板状结构。第二连接体32与第二支撑体3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3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支撑体31所在的平面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32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支撑体3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也可以大于90度,或小于90度。
第二连接体32远离第二支撑体31的一端的外轮廓为半圆形。第二连接体32包括第一侧面321和第二侧面322。第一侧面321和第二侧面322相对设置。第二连接体32设有第二安装孔33和第三安装孔34。第二安装孔33和第三安装孔34间隔设置,且第二安装孔33和第三安装孔34均贯穿第一侧面321和第二侧面322。其中,第二安装孔33位于第二连接体32远离第二支撑体31的一端,第三安装孔34位于第二安装孔33和第二支撑体31之间。第二安装孔33为圆孔,且第二安装孔33的直径大于承载部13的最大直径。第三安装孔34为方形孔,第三安装孔34用于与转动轮4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34也可以是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第二支架30安装于转轴10的承载部13,且第二支架30可相对转轴10转动。其中,转轴10的承载部13穿过第二安装孔33,以使第二连接体32套于承载部13的外周,且第二连接体32的第二侧面322与凸出部14接触。
第一支撑体21用于与显示器120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体31用于与主机110固定连接。显示器120相对主机110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撑体21转动,第一支撑体21通过第一连接体22带动转轴10转动,并使转轴10在第二安装孔33内转动,以使转轴10相对第二连接体32转动,从而使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相对转动,并实现转轴组件100和可折叠装置200的转动。
请参阅图6,图6是图3所示转轴组件100中的固定轮42和转动轮41的结构示意图。
转动轮41包括第一本体411和延伸体412。第一本体411为圆盘状,并具有第一外环面416。延伸体412与第一本体411固定连接,且延伸体412由第一本体411的第一外环面416朝向远离第一本体411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延伸体4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本体411的轴线方向平行。当然,延伸体4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本体411的轴线方向也可以有少量偏差。
第一本体411包括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一表面414。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一表面414相对设置,且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一表面414分别位于第一本体411在其轴线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外环面416连接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一表面414。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一表面414均为平面。本实施例中,第一摩擦面413的摩擦系数为0.1~0.1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摩擦面413的摩擦系数也可以大于0.12,或者大于0小于0.1。第一摩擦面413可通过磨砂处理以增加摩擦系数。或者,第一摩擦面413可通过涂覆摩擦涂层,以增加第一摩擦面413的摩擦系数。转动轮41设有第一通孔415,第一通孔415贯穿第一表面414和第一摩擦面413。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415为圆孔,且第一通孔415的直径大于承载部13的最大直径。
固定轮42的外轮廓为圆盘状。固定轮42包括第二摩擦面421、第二表面422和第二外环面424。第二摩擦面421和第二表面422相对设置,且第二摩擦面421和第二表面422分别位于第一本体411在其轴线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二外环面424连接第二摩擦面421和第二表面422。第二摩擦面421和第二表面422均为平面。本实施例中,第二摩擦面421的摩擦系数为0.1~0.1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摩擦面421的摩擦系数也可以大于0.12,或者大于0小于0.1。第二摩擦面421可通过磨砂处理以增加摩擦系数。或者,第二摩擦面421可通过涂覆摩擦涂层,以增加第二摩擦面421的摩擦系数。固定轮42设有第二通孔423。第二通孔423为扁平状,且第二通孔423的形状与承载部13的外轮廓相匹配。
转动轮41和固定轮42均安装于转轴10的承载部13,且转动轮41与转轴10转动连接,固定轮42与转轴10固定连接。承载部13穿过第一通孔415,以使第一本体411套于承载部13的外周。其中,第一表面414朝向第二支架30的第二侧面322,延伸体412位于第三安装孔34内。第二支架30相对转轴10转动时,可通过延伸体412带动第一本体411相对转轴10转动。
承载部13穿过第二通孔423,以使固定轮42套于承载部13的外周。固定轮42位于转动轮41背向第二支架30的一侧,且第二摩擦面421与第一摩擦面413相对并接触。第二通孔423的平面部分与承载部13的平面部分131相对,第二通孔423的弧面部分与承载部13的弧面部分132相对,以使固定轮42与承载部13固定连接。转轴10转动时,可带动固定轮42同步转动。
第一支架2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带动转轴10的固定部11转动,并带动连接部12、凸出部14和承载部13同步转动,使承载部13在第二安装孔33和第一通孔415内转动。凸出部14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凸出部14的侧面相对第一侧面321转动,并产生摩擦力。承载部13转动时,还带动固定轮42转动,并使固定轮42相对转动轮41转动,而转动轮41不转动,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二摩擦面421相对转动,并产生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轮41设置第一摩擦面413,并在固定轮42设置与第一摩擦面413接触的第二摩擦面421,使得转动轮41和固定轮42相对转动时,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二摩擦面421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为转轴组件10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使转轴组件100可以在任一角度悬停,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凸出部14的侧面和第一侧面32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也可以为转轴组件10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
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二摩擦面421均为平磨面,在转轴组件100转动过程中,第一摩擦面413与第二摩擦面421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值。可以理解,转轴组件100在整个开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为恒定值,无爬坡力,也就是爬坡倍率为1,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折叠装置200的单手开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将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二摩擦面421设置为平磨面,还可以简化转动轮41和固定轮42的结构,简化转动轮41和固定轮42的加工工艺,降低生成成本,同时,使得转动轮41和固定轮42更容易实现归一化和标准化设计。
请参阅图2和图3,弹性件50套于转轴10的承载部13的外周,并位于固定轮42背向转动轮41的一侧,且弹性件50的一端与固定轮42抵接。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为碟簧组。当然,弹性件50也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性体,或者其它具有弹性的结构件。本实施例中,碟簧组包括五个碟簧501。五个碟簧501沿转轴10的轴线方向并排设置于承载部13,并位于固定轮42背向转动轮41的一侧,且碟簧组与固定轮42抵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碟簧组也可以包括四个以下或者六个以上的碟簧501。需要说明的是,碟簧501(belleville spring)又名贝勒维尔弹簧垫圈。碟簧501的形状为圆锥碟状。碟簧501在承受负载时被压扁并储蓄弹性势能,在负载消除或者减小时释放弹性势能。与传统弹簧相比,碟簧501具有负荷大,行程短,所需空间小,组合使用方便,维修换装容易,经济安全性高的优点。碟簧501适用于空间小,负荷大,精密的机械。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51为螺母。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51也可以是其它固定元件。固定件51位于承载部13远离连接部12的一端,并与承载部13固定连接,并且固定件51朝向弹性件50方向挤压弹性件50,使弹性件50处于压缩状态。也就是,弹性件50位于固定件51和固定轮42之间,并且弹性件50在固定件51和固定轮42的挤压作用下处于压缩状态,同时,弹性件50对固定轮42施加朝向转动轮41方向的弹性挤压力。
第一支架2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带动转轴10和固定件51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从而带动固定轮42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同时,固定轮42相对弹性件50、转动轮41和第二支架30转动。转动轮41相对固定轮42转动时,与固定轮42之间产生摩擦力。转动轮41与固定轮4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为转轴组件10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固定轮42相对弹性件50转动时,与弹性件50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进一步增大固定轮42转动时的阻尼力,也就是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
需要解释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相关。压力越大,产生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0处于压缩状态,具有弹性恢复力。弹性件50产生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固定轮42,并由固定轮42作用于转动轮41,从而可以增大固定轮42与转动轮41之间的作用力,进而可以增大固定轮42与转动轮41之间的摩擦力,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本实施例中,采用碟簧组作为弹性件50,可以简化转轴组件100的结构,减小转轴组件100的尺寸,有利于实现可折叠装置200的轻薄化。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节碟簧组中碟簧501的数量,以调整碟簧组提供的作用力,从而达到调节转轴组件100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大小,进而可以增加碟簧组的适用性,降低转轴组件100的成本。
此外,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固定件51用于固定弹性件50,以使弹性件50稳定安装于转轴10,同时使转动轮41、固定轮42和第二支架30稳定安装于转轴10,以避免第二支架30、转动轮41、固定轮42和弹性件50从转轴10的端部脱离,从而可以增加转轴组件100结构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转轴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摩擦片52。第一摩擦片52包括第一面521和第二面522。第一面521和第二面522相对设置,且第一面521和第二面522均为粗糙的平面。第一摩擦片52设有第三通孔523,第三通孔523贯穿第一面521和第二面522。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523为扁平孔,且第三通孔523的形状与承载部13的外轮廓相匹配。
第一摩擦片52位于转动轮41和第二连接体32之间,并与转轴10固定连接。其中,承载部13穿过第三通孔523,以使第一摩擦片52安装于承载部13的外周,并且第一面521与转动轮41的第一表面414接触并抵接,第二面522与第二连接体32的第二侧面322接触并抵接。承载部13的平面部分131与第三通孔523的平面部分131相对,承载部13的弧面部分132与第三通孔523的弧面部分132相对,以使第一摩擦片52固定安装于承载部13。
第一支架2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带动转轴1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摩擦片52相对转动轮41和第二支架30转动。第一摩擦片52相对转动轮41转动时,第一面521与第一表面414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通过阻止第一摩擦片52转动以阻止转轴10转动,从而为转轴组件10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一摩擦片52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第二面522与第二连接体32的第二侧面322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进一步阻止转轴10转动,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受到的阻尼力,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
并且,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处于压缩状态,具有弹性恢复力。弹性件50产生的弹性恢复力通过固定轮42作用于转动轮41,并由转动轮41作用至第一摩擦片52,再由第一摩擦片52作用于第二支架30,从而可以增大转动轮41与第一摩擦片52之间的作用力,以及第一摩擦片52与第二支架30之间的作用力,进而可以增大转动轮41与第一摩擦片5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一摩擦片52与第二支架30之间的摩擦力,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止档片53为中间具有通孔的圆片。止档片53的相对两个表面均为粗糙面。止档片53设有第四通孔531。本实施例中,第四通孔531为扁平孔,且第四通孔531的形状与承载部13的外轮廓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止档片53的结构与第一摩擦片52的结构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止档片53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摩擦片52的结构不同。
止档片53位于固定件51和弹性件50之间,并与转轴10固定连接。其中,承载部13穿过第四通孔531,以使止档片53安装于承载部13的外周,并且止档片53的相对两个表面分别与固定件51和弹性件50接触并抵接。转轴1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带动止档片53和固定件51转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止档片53,可以避免固定件51松动,增加固定件51与转轴10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可以提升转轴组件100结构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和图3,转轴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相对折叠,弹性件50处于压缩状态。转轴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呈第一夹角α,弹性件50保持在压缩状态。转轴组件100从闭合状态转动至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架20相对第二支架30朝向远离第二支架30方向转动时,第一支架20带动转轴10转动,并使转轴10相对第二支架30和转动轮41转动。同时,转轴10转动时还带动固定轮42、第一摩擦片52、止档片53和固定件51转动。转轴10相对第二支架30转动时,凸出部14的侧面与第一侧面321之间产生摩擦力。固定轮42相对转动轮41转动时,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二摩擦面421之间产生摩擦力。第一摩擦片52相对转动轮41和第二支架30转动时,第一面521和第一表面414之间产生摩擦力,第二面522与第二侧面322之间产生摩擦力。凸出部14和第二支架30之间的摩擦力、固定轮42与转动轮41之间的摩擦力、第一摩擦片52与转动轮41和第二支架30之间的摩擦力均可阻止转轴10的转动,从而为转轴组件10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
并且,转轴组件100在转动过程中,弹性件50均处于压缩状态,并具有弹性恢复力。该弹性恢复力对固定轮42、转动轮41、第一摩擦片52和第二支架30均施加作用力,可以增大凸出部14和第二支架30之间的摩擦力、固定轮42与转动轮41之间的摩擦力、第一摩擦片52与转动轮41和第二支架3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
同时,转动轮41的第一摩擦面413和固定轮42的第二摩擦面421均为平磨面,在转轴组件100转动过程中,第一摩擦面413与第二摩擦面421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值。可以理解,转轴组件100在整个开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为恒定值,无爬坡力,也就是爬坡倍率为1,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折叠装置200的单手开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将第一摩擦面413和第二摩擦面421设置为平磨面,还可以简化转动轮41和固定轮42的结构,简化转动轮41和固定轮的加工工艺,降低生成成本,同时,使得转动轮41和固定轮更容易实现归一化和标准化设计。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转轴组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组件100还包括辅助转动轮70、辅助摩擦片71和辅助弹性件72。辅助转动轮70的结构与转动轮41的结构相同。辅助转动轮70包括辅助转动轮本体701和辅助延伸体702。辅助延伸体702由辅助转动轮本体701的外环面朝向远离辅助转动轮本体701方向延伸。辅助转动轮本体701沿轴向方向设有贯穿辅助转动轮本体701的通孔。辅助转动轮70安装于转轴10的连接部12,并与转轴10转动连接。连接部12穿过辅助转动轮本体701的通孔,以使辅助转动轮本体701套于连接部12的外周,且辅助转动轮本体701的表面与凸出部14的侧面接触,辅助延伸体702位于第三安装孔34内。第二支架30相对转轴10转动时,可通过辅助延伸体702带动辅助转动轮本体701相对转轴10转动。
辅助摩擦片71的结构与第一摩擦片52的结构相同。辅助摩擦片71安装于连接部12的外周,并与转轴10固定连接,且辅助摩擦片71位于辅助转动轮70背向凸出部14的一侧。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设有扁轴段,辅助摩擦片71设有与扁轴段配合的扁平孔。连接部12的扁轴段穿过辅助摩擦片71的扁平孔,以使辅助摩擦片71与连接部12固定连接。辅助弹性件72的结构与弹性件50的结构相同。辅助弹性件72安装于连接部12的外周,并位于辅助摩擦片71背向辅助转动轮70的一侧,且辅助弹性件72处于压缩状态,并产生弹性恢复力。辅助弹性件72产生的弹性恢复力沿轴向方向朝靠近凸出部14方向挤压辅助摩擦片71和辅助转动轮70,以增加辅助转动轮70与凸出部14之间的作用力,以及辅助摩擦片71与辅助转动轮70之间的作用力。
转轴组件100从闭合状态转动至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架20相对第二支架30朝向远离第二支架30方向转动时,第一支架20带动转轴10转动,并使转轴10相对第二支架30和辅助转动轮70转动。同时,转轴10转动时还带动辅助摩擦片71转动。辅助转动轮70相对转轴10转动时,辅助转动轮70与凸出部14的侧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辅助转动轮70相对辅助摩擦片71转动时,辅助摩擦片71与辅助转动轮70之间产生摩擦力。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辅助转动轮70和辅助摩擦片71,且转轴组件100转动时,辅助转动轮70与凸出部14以及辅助转动轮70与辅助摩擦片71之间具有均摩擦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转动时受到的阻尼力。并且,通过设置辅助弹性件72,可以增大辅助摩擦片71和辅助转动轮70之间的作用力,以及辅助转动轮70与凸出部14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可以增大辅助摩擦片71和辅助转动轮70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辅助转动轮70与凸出部14之间的摩擦力,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转动时受到的阻尼力。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转轴组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组件100与图2所述转轴组件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摩擦片54,且本实施例中转动轮41与图2中转动轮41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转动轮41包括第一本体411、第二本体417和延伸体412。延伸体412与第一本体411固定连接,且延伸体412由第一本体411的外环面朝向远离第一本体411方向延伸。第二本体417与第一本体411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本体417与延伸体412固定连接。转动轮41安装于转轴10的承载部13,并与转轴10转动连接,且延伸体412与第二支架30固定连接。第二支架30相对转轴10转动时,可通过延伸体412带动第一本体411和第二本体417相对转轴10转动。
第二摩擦片54的结构与第一摩擦片52的结构相同。第二摩擦片54安装于转轴10的承载部13,并与转轴10固定连接。第二摩擦片54位于第一本体411和第二本体417之间,并与第一本体411和第二本体417接触。转动轮41相对第二摩擦片54转动时,第二摩擦片54与第一本体411和第二本体417之间均产生摩擦力,以阻止转轴10的转动,并为转轴组件100提供阻尼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本体411和第二本体417之间设置第二摩擦片54,使得转动轮41相对第二摩擦片54转动时,第一本体411和第二本体417均与第二摩擦片54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本体417也可包括多个子本体,多个子本体沿轴向与第一本体411间隔设置,且多个子本体之间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子本体之间均设有一个摩擦片,以进一步增大转轴组件100在转动时受到的阻尼力。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固定轮和转动轮;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一摩擦面,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二摩擦面,所述第一摩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面均为平面;
所述转动轮和所述固定轮均套于所述转轴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摩擦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面接触,所述固定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轮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转动轮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转动时,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固定轮转动,并使所述第一摩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转动时,所述固定轮和所述转动轮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面的摩擦系数为0.1~0.12;所述第二摩擦面的摩擦系数为0.1~0.1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一本体和延伸体,所述延伸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本体套于所述转轴的外周,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延伸体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还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延伸体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摩擦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接触,且所述第二摩擦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为扁轴,所述承载部的外周面包括平面部分和弧面部分,所述平面部分与所述弧面部分连接;所述固定轮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轮廓与所述承载部的外轮廓一致;所述承载部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承载部转动可带动所述固定轮同步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于所述转轴的外周,且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并抵持所述固定轮,以使所述固定轮抵持所述转动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碟簧组或弹簧,或所述弹性件的材质为弹性体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包括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摩擦片位于所述转动轮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并与所述转动轮和所述第二支架抵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摩擦片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转轴背向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且所述弹性件、所述固定轮、所述转动轮和所述第二支架均位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第一支架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止档片,所述止档片位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弹性件之间,并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所述止档片与所述固定件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还包括连接部和凸出部,所述连接部、所述凸出部和所述承载部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固定连接,所述凸出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承载部的外径;所述转动轮安装于所述承载部,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辅助转动轮,所述辅助转动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且所述辅助转动轮于所述凸出部的侧面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辅助弹性件,所述辅助弹性件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并位于所述辅助转动轮背向所述凸出部的一侧,所述辅助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以挤压所述辅助转动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辅助摩擦片,所述辅助摩擦片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辅助摩擦片位于所述辅助转动轮和所述辅助弹性件之间,且所述辅助弹性件抵持所述辅助摩擦片。
16.一种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显示器和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连接所述主机和所述显示器之间,所述转轴组件转动时,所述显示器和所述主机相对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安装于所述显示器,所述第二磁性件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显示器相对所述主机闭合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吸。
CN202210420049.7A 2022-04-21 2022-04-21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Active CN114810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0049.7A CN114810802B (zh) 2022-04-21 2022-04-21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PCT/CN2022/141352 WO2023202134A1 (zh) 2022-04-21 2022-12-23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0049.7A CN114810802B (zh) 2022-04-21 2022-04-21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0802A true CN114810802A (zh) 2022-07-29
CN114810802B CN114810802B (zh) 2023-05-23

Family

ID=82505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20049.7A Active CN114810802B (zh) 2022-04-21 2022-04-21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0802B (zh)
WO (1) WO202320213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134A1 (zh) * 2022-04-21 2023-10-2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5199A (zh) * 2006-07-14 2008-01-16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倾斜铰链和电子设备
CN101201078A (zh) * 2006-12-15 2008-06-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201513461U (zh) * 2009-08-03 2010-06-23 康准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枢纽器
US20110179601A1 (en) * 2010-01-26 2011-07-28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inge
CN110730255A (zh) * 2018-07-16 2020-0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终端
CN113932133A (zh) * 2021-12-16 2022-01-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0897A (zh) * 2016-07-21 2016-10-26 广东凯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角无级定位关节
DE202018104028U1 (de) * 2018-07-12 2019-07-15 August Friedberg Gmbh Schraubverbindungsvorrichtung mit Verbindungselement
CN209838933U (zh) * 2019-02-14 2019-12-24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高扭矩小尺寸的转轴铰链
CN114810802B (zh) * 2022-04-21 2023-05-2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5199A (zh) * 2006-07-14 2008-01-16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倾斜铰链和电子设备
CN101201078A (zh) * 2006-12-15 2008-06-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201513461U (zh) * 2009-08-03 2010-06-23 康准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枢纽器
US20110179601A1 (en) * 2010-01-26 2011-07-28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inge
CN110730255A (zh) * 2018-07-16 2020-0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终端
CN113932133A (zh) * 2021-12-16 2022-01-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汽车工程手册 制造篇》", 31 May 2001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134A1 (zh) * 2022-04-21 2023-10-2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2134A1 (zh) 2023-10-26
CN114810802B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1537B2 (en) Hinge assembly
KR101937557B1 (ko) 2축 힌지 및 상기 2축 힌지를 이용한 단말기기
US8046875B2 (en) Hinge assembly and support mechanism using the same
US20030056322A1 (en) Hinge device
US7945997B2 (en) Magnetic hinge assembly
US8205301B2 (en) Hinge assembly and ele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666352A (zh) 铰链结构
EP2490094B1 (en) Hinge capable of absorbing stress
US7823255B2 (en) Hing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14810802A (zh)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装置
US20090320245A1 (en) Hinge assembly
US8006347B2 (en) Hinge
US20100125975A1 (en) Hing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100226089A1 (en)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7061479B (zh)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0222367U (zh) 一种转轴及具有该转轴的智能眼镜
CN1659849B (zh) 具有弹簧偏置的铰链的电子设备及其方法
US20100125973A1 (en)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1391539Y (zh) 枢纽器
CN218817568U (zh) 扭力转轴机构
JP2004116540A (ja) チルトヒンジ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CN210265474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计算机用转轴
CN218377298U (zh)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TWI828532B (zh) 樞紐器及其藍芽耳機收納盒
CN101725625B (zh) 铰链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