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3255A -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 Google Patents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3255A
CN114763255A CN202110035735.8A CN202110035735A CN114763255A CN 114763255 A CN114763255 A CN 114763255A CN 202110035735 A CN202110035735 A CN 202110035735A CN 114763255 A CN114763255 A CN 114763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electrode
longitudinal
ozone generator
ai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357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63255B (zh
Inventor
郎旺凯
王军
赵晓飞
张聪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357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63255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03573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7632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63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3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63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3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10Discharger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ozone
    • C01B2201/12Plate-type discharg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0Electrodes used for obtaining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4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using several dischargers in ser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70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 C01B2201/72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by ai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板体和在所述板体内部形成的冷却流体通道;所述板体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纵向气槽和位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纵向气槽;其中,所述微气道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曲折延伸至所述第二纵向气槽。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以及臭氧发生器。

Description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臭氧发生器领域,具体涉及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本发明还涉及相关的地电极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以及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有效地灭菌,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卫生、水处理、制药、食品制备、化妆品制备等需要灭菌或消毒的领域。
为此,当前提出了多种臭氧发生器和相关设备,其通常是利用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气体来实现的。
常见的臭氧发生器类型包括管式、罐式或机柜式臭氧发生器。但是,这些臭氧发生器往往是根据具体需求定制的,臭氧发生器自身的可扩展性较差。而且,这些臭氧发生器通常属于大型设备或大型设备的附属设备,不能灵活地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本发明人还获知某些可扩展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其中可具有叠置的板状地电极结构,这允许有较高的可扩展性。
作为板式臭氧发生器的重要部件,当前存在不断改进板状地电极结构的需求,以获得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
上述描述仅作为了解本领域相关技术的背景,并非承认其属于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其能获得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板体和在所述板体内部形成的冷却流体通道;所述板体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纵向气槽和位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纵向气槽;其中,所述微气道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曲折延伸至所述第二纵向气槽。
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电极具有高度整体化的板状结构。此外,相比于直观概念下的尽可能提高微通道流通面积以提高产气率以及尽可能保证直通道平行地均匀设置以保证均匀气流来提高产气率,令人惊奇地发现,本发明实施例设置曲折延伸的微气道貌似造成了微通道及其流通面积不能均匀分布能获得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气道包括临近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的流入段、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流出段和在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之间中间曲折段。
可选地,所述中间曲折段具有邻接所述流入段的扩口部、如弧形扩口部和/或邻接所述流出段的缩窄部、如弧形缩窄部。令人惊奇地发现,借助于与较窄的流入段连接的扩口部和与较窄的流出段连接的缩窄部能够有效地提高臭氧制备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流出段是旋转对称的;以及/或者,所述中间曲折段具有旋转对称的形状。可选地,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的旋心与所述中间曲折段的旋心是重合的。所述曲折延伸的微流道的旋转对称结构能进一步改善臭氧制备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曲折段包括多个纵向直段和连接相邻的纵向直段的至少一个横向弯弧段。例如,所述中间曲折段大致呈倒下的S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重,中间曲折段的迎流面均是弧形设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曲折段包括在中间曲折段的宽度中线沿所述中间曲折段延伸的分隔条。可选地,所述分隔条大致沿所述中间曲折段的全长延伸并与流入段和流出段间隔开,例如在中间曲折段的10%(±8%)至90%(±8%)的范围内延伸。可选地,所述分隔条配置成能紧贴高压放电装置。在这些实施例中,分隔条的端点临近流入段、流出段设置貌似造成气流不平稳反而获得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曲折段具有比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更宽的宽度和更小的深度。可选地,所述中间曲折段与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的宽度之比大于2:1,优选在3:1至10:1之间。可选地,所述中间曲折段与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的深度之比小于1:2,优选在1:3至1:10之间。这样的宽度/深度比能够有效获得更高的产气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为第一端部地电极,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的板体仅在第一表面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气道,所述板体的第二表面构成端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的板体还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朝第一表面延伸的进气孔和位于第二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朝第一表面延伸的出气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相交以使得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的外侧纵向边延伸穿过所述进气孔的直径,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相交以使得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外侧纵向边延伸穿过所述出气孔的直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为第二端部地电极,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的板体仅在第二表面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气道,所述板体的第一表面构成端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为中间地电极,所述中间地电极的板体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流道。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置的多个根据任一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地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地电极包括根据一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可选地,所述端部地电极之一为上述的第一端部地电极,所述端部地电极中另一个为上述的第二端部地电极。可选地,所述中间地电极为上述的中间地电极。可选地,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二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置的多个根据任一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地电极和位于相邻的地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高压放电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地电极包括根据一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可选地,所述端部地电极之一为上述的第一端部地电极,所述端部地电极中另一个为上述的第二端部地电极。可选地,所述中间地电极为上述的中间地电极。可选地,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二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
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包括根据任一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
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部分可从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获知,部分可以通过本文的教导而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推导而得。
附图说明
下文将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所示出元件不受附图所示比例的限制,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其中:
图1A至图1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器的多个视图;
图2A至图2L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地电极的多个视图;
图3A至图3N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地电极的多个视图;
图4A至图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放电装置的多个视图;
图5A至图5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多个视图;
图6A至图6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接线排的多个视图;
图7A至图7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器设备的安装平台的多个视图;
图8A至图8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器设备的多个视图;
图9A至图9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器的多个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臭氧发生器设备;
10、臭氧发生器;
10’、臭氧发生器;
20、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0、第一表面;202、第二表面;205、进气孔;206、出气孔;
20’、板式臭氧发生模组;
21、地电极;210、接触面;211、冷却流体通道;2114、连通槽;212、微气道;2120、缩窄部;213、第一纵向气槽;214、第二纵向气槽;215、进气孔;216、出气孔;
22、地电极;222、微气道;2220、缩窄部;223、第一纵向气槽;224、第二纵向气槽;229、容纳槽;
23、地电极;232、微气道;2320、缩窄部;233、第一纵向气槽;234、第二纵向气槽;239、容纳槽;
24、地电极;240、接触面;242、微气道;2420、流入段;2421、流出段;2424、中间曲折段;2426、分隔条;2427、扩口部;2429、缩窄部;243、第一纵向气槽;244、第二纵向气槽;245、进气孔;246、出气孔;
25、地电极;252、微气道;2520、流入段;2521、流出段;2524、中间曲折段;2526、分隔条;
26、地电极;262、微气道;2620、流入段;2621、流出段;2624、中间曲折段;2626、分隔条;
30、高压接线排;
32、高压保险装置;321、第一导线、322、第二导线、323、第一弹性绝缘护套;324、第二弹性绝缘护套;325、保险管;326、导热绝缘板;3260、3262、3264、长孔;3261、3263、3265、定位锐角;3266、3267、间隔部;3268、3269、电连接部;327、绝缘隔热膜;328、熔断丝;329、熄灭颗粒;
33、高压接线板;335、接入位置;
34、高压总线;
35、支架;351、532、端部支撑腿;354、横向支撑板;355、竖向支撑板;356、容纳空间;357、插入口;358、接纳筒;
36、插接头;
40、高压放电装置;42、接头部;44、介质板;46、高压电极板;
50、隔板;51、前面板;52、后面板;53、顶板;54、U形底壳;541、侧边板;542、侧边板;543、底板;
50’、隔板;51’、前面板;52’、后面板;53’、顶部纵梁;54’、折边;55’、底部凹槽;57’、顶部凹槽;58’、底部开口;59’、顶部开口;
61、驱动变频电源;62、转换变压器;63、谐振高压线圈;64、控制显示单元;65、滤波电抗器;66、控制电源;
60’、电气元件;61’、驱动变频电源;62’、转换变压器;63’、谐振高压线圈;64’、控制显示单元;65’、滤波器;66’、控制电源;
70、安装平台;71、第一冷却流体管;711、第一冷却流体支管;72、第二冷却流体管;721、第二冷却流体支管;73、第一进气管;731、进气支管;74、第二出气管;741、出气支管;75、台架;750、751、752、753、台面安装位;
81、冷却流体流入管;82、冷却流体流出管;
81’、冷却流体流入管接头;82’、冷却流体流出管接头;83’、进气管接头;84’、出气管接头;88’、流量计接头;
91、第一风机;92、第二风机、93、插头;94、空气开关;
90’、强制送风装置;91’、顶部挂板;92’、底部支脚;96’、供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文中针对“地电极”和“高压放电装置”及其板状部件的描述中,“表面”是指板的延伸面的那一侧,也可以“(板)面”来指代,而不局限为平面并且在同一“表面”上可能具有不同的高度(例如凹陷或凸起);“侧边”是指板的非顶部和底部的窄侧边。
在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臭氧发生器、尤其是基于板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臭氧发生器以及相关的臭氧发生器部件。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可以包括多个叠置的板状结构的地电极和位于相邻的地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高压放电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尤其是基于板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臭氧发生器中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是可扩展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可以为模块集成式的,例如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内部为具有一定扩展能力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配置可供其自足地使用的电气元件。由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具有多个可扩展的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的臭氧发生器设备。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器部件、例如地电极、高压保险装置、接线排可以应用于机架式的臭氧发生器,例如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开放式地安装在机架上,而根据实际安装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负载配置电气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尤其是基于板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臭氧发生器可应用于便携式的小机箱场合,其中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例如是不可扩展的。
下面结合附图参考附图所示的实施例。
参考图1A至图1E,示出了一种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10可以作为可扩展模块用于臭氧发生器设备1,如下文结合图7A至图7C以及图8A至图8C所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10可以单独使用,例如作为3kg级别的臭氧发生器,这相比于常规的大型设备具有相对的便携性。
继续参考图1A至图1E,该臭氧发生器10可包括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如图1A所示,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可包括多个叠置的地电极、设置在所述多个叠置的地电极之间的多个高压放电装置以及高压接线排30,所述高压接线排30包括与所述多个高压放电装置电连接的多个平行设置的高压保险装置,所述电连接例如通过插接头36实现(如图8B所示)。所述地电极、高压放电装置、高压保险装置和高压接线排30可以具有多种构造。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地电极21、22、23、24、25、26例如在图2A至图2L和图3A至图3N中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放电装置40例如在图4A至图4B中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32例如在图5A至图5D中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接线排30例如在图6A至图6C中所示。
继续参考图1A至图1E,所述臭氧发生器10还可以包括箱体、在所述箱体内水平安装的隔板50、以及至少用于给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供电的电气元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电气元件例如通过电连接高压接线排30来给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更具体地为高压放电装置40供电。如图1B所示,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的多个地电极和多个高压放电装置是沿箱体的纵向叠置的。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叠置的地电极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地电极、第二端部地电极和至少一个中间地电极(例如28个)。如图1B和图1C所示,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具有位于端面中的进气孔205和出气孔206,所述进气孔205和出气孔206设置在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后端,以例如用于连接进气管和出气管,如下文进一步描述。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气孔205在图1C的图面左侧,出气孔206在图1C的图面右侧,但可以想到根据具体情况替换。
在图1A至图1E所示的实施例中,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10中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和可自足的电气元件是集成在所述箱体内的。如图1B的臭氧发生器10的爆炸图所示,所述箱体可包括前面板51、后面板52、顶板53、U形底壳54和一对侧板(未标记且图1B移除了其中一个侧板以示出箱体内部部件)。如图1B所示,所述U形底壳54可包括用于紧贴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的侧面的一对侧边板以及与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的底部间隔开的底板。由此,在U形底壳54和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之间形成了用于容纳该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10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的冷却流体流入管81和冷却流体流出管82的纵向容纳空间。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冷却流体流入管81在图1C的图面左侧,冷却流体流出管82在图1C的图面右侧,但可以想到根据具体情况替换。可选地,U形底壳54的侧边板541和542可以通过加紧螺钉紧固至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
进一步地,如图1A、图1B和图1D所示,所述隔板50可以在箱体内安装以在所述箱体内分隔出彼此隔离的电气室和气体发生室。例如,所述隔板50可以在所述箱体内水平安装分隔出用作电气室的上室和用作气体发生室的下室,其中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在气体发生室内安装,多个电气元件在电气室内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50在箱体内如此安装以使得电气室和气体发生室彼此间是电磁隔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50可以由非金属屏蔽材料制成。进一步地,箱体还可包括至少设置在电气室内的由非金属屏蔽材料制成的前端护板、后端护板、一对侧护板和/或顶部护板(未示出)。所述护板可单独形成。作为替代,所述护板可以集成在前面板、后面板或侧板中,或者所述前面板、后面板或侧板可以具有护板功能,例如至少部分由非金属屏蔽材料制成或者具有屏蔽层。本发明人发现,通过设置此屏蔽结构能够给具有多个叠置地电极和高压放电单元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提供高度稳定工作的能力,否则可能会造成臭氧产气率低下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隔板50在箱体内如此安装以使得电气室和气体发生室彼此间是水汽隔离和/或防爆隔离。这可以进一步提高臭氧发生器的稳定产气能力和提高臭氧发生器的安全保护能力。
继续参考图1A至1E,电气元件可包括驱动变频电源61、电连接所述驱动变频电源61的转换变压器62和电连接所述转换变压器62的谐振高压线圈6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谐振高压线圈63例如通过高压总线连接高压接线排30。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变频电源61输出的电流经过转换变压器62和谐振高压线圈63两级升压可实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所需的高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气元件还可包括用于控制部件的相关电气元件。例如图1B所示,所述电气元件还可包括与所述驱动变频电源连接的滤波器单元、与所述滤波器单元连接的控制电源66以及与所述控制电源66连接的控制显示单元64。在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单元例如为滤波电抗器65。通过在电连接线路中设置滤波器单元,能够使得控制电源能由驱动电源获得而且仍能正常工作,避免了控制电源由单独线路提供或者为控制电源设置另外的变压和整流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变频电源61可以相对于所述控制显示单元64遮挡所述谐振高压线圈63和/或转换变压器62。如图1A至图1E所示,所述驱动变频电源61可设置在控制显示单元64与所述谐振高压线圈63和/或转换变压器62之间。借助于该结构,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谐振高压线圈和/或转换变压器对控制单元的谐振影响。
为实现高效且平衡的冷却效果,在图1A至图1E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10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室中的向外吹风的第一风机91;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室中的向内吸风的第二风机92。如图1E所示,所述第一风机91和第二风机92均设置在所述上室的顶部,即顶板上。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机91与驱动变频电源61相对置。
如图1C所示,电气元件还可包括在所述臭氧发生器中设置的与驱动变频单元连接的供电元件,例如航空级的插头93和空气开关9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元件可以直接给所述第一和第二风机供电,也可以通过驱动变频单元间接供电。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连接线未示出,但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结合参考图7A至图7C以及图8A至图8C,描述一种模块化的臭氧发生器设备1的实施例。所述臭氧发生设备1例如可包括多个如图1A至1E所示的实施例所述的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10。在此,每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10可作为该臭氧发生设备1的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
尤其是参考图7A至图7C,所述模块化的臭氧发生器设备1还可包括安装平台7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平台70包括台架75、设置在台架75上的多个台面安装位750、751、752、753(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4个)。所述设备还可包括第一冷却流体管71、第二冷却流体管72、第一进气管73、第二出气管74。如图8A至图8C所示,每个安装台面750、751、752、753用于安装一个所述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
结合参考图7A至图7C以及图8A至图8C,所述第一冷却流体管71由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共享并用于向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供应冷却流体;第二冷却流体管72由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共享并用于从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接收冷却流体。
如图7A至图7C所示,所述第一冷却流体管71和第二冷却流体管72彼此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台面安装位750、751、752、753安装在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下方,并且可以被台架74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体管71和第二冷却流体管72均可具有可选择性扩展或封闭的端部安装部。如图7B所示,所述第一冷却流体管71和第二冷却流体管72可以是右端具有连接部,左端封闭;可以想到的是可以在右端和/或左端设置扩展的连接部,因此可以形成具有多个安装平台的设备。
如图7A至图7C所示,所述设备还可包括多个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流体管71的第一冷却流体支管711和多个连接至所述第二冷却流体管72的第二冷却流体支管721。所述第一冷却流体支管711例如连接相应的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冷却流体流入管81。所述第二冷却流体支管721例如连接相应的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冷却流体流出管8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体支管711具有比第二冷却流体支管721更短的延伸长度,这有利于冷却流体的均衡流动。
结合参考图7A至图7C以及图8A至图8C,所述第一进气管73由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共享并用于向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供应反应气体,所述第二出气管74由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共享并用于从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接收产生的气体,即臭氧。
如图7A至图7C所示,所述第一进气管73和第二出气管74彼此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台面安装位750、751、752、753安装在所述多个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后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73和第二出气管74均可具有可选择性扩展或封闭的端部安装部。如图7B所示,所述第一进气管73和第二出气管74可以是右端具有连接部,左端封闭;可以想到的是可以在右端和/或左端设置扩展的连接部,因此可以形成具有多个安装平台的设备。
如图7A至图7C所示,所述设备还可包括多个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气管73的进气支管731和多个连接至所述第二出气管74的出气支管741。所述进气支管731例如连接相应的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进气孔205。所述出气支管741例如连接相应的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块10的出气孔20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支管731和出气支管741具有相同的延伸长度,这能提供稳定的产气。
如前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可以包括叠置的地电极和设置在地电极之间的高压放电装置。
参考图2A至2H,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电极的多个实施例。
如图2A至图2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地电极21。该地电极21包括具有第一表面200、第二表面202、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板体和在所述板体内部形成的冷却流体通道211。冷却流体通道211可以包括在板体内部形成的钻孔以及连通相邻钻孔的连通槽2114,从而例如可形成在地电极21中的单回路的曲折冷却流体线路。可选地,例如借助连通槽2114可以形成与相邻的地电极连通的冷却流体通道。可选地,钻孔是可以选择性地封闭或打开的,从而形成冷却流体流入或流出地电极的底部(或顶部)出入口。冷却流体通道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2A至图2D,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第一表面200)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210以及从所述接触面210下凹形成的多个横向并置的微气道212。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面210和微气道212例如可以在板体的表面凹陷区中形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21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纵向气槽213和位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纵向气槽21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13和第二纵向气槽214为沉槽。
继续参考图2A至图2D,各微气道212可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13延伸至第二纵向气槽214并且具有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14的缩窄部2120。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电极具有高度整体化的板状结构。此外,相比于直观概念下的尽可能提高微通道流通面积以提高产气率以及尽可能保证通道的均匀分布以保证均匀气流来提高产气率,令人惊奇地发现,本发明实施例设置局部地减小了微通道流通面积且貌似会造成气流不平稳的缩窄部能获得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
如图2A至图2D所示,所述缩窄部包括颈缩段、优选为具有对称弧形边的弧形颈缩段。可选地,所述颈缩段的颈缩比在1:2.5至1:15之间、优选地在1:5至1:10之间,设置大幅缩窄的颈缩比能够提供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可选地,所述颈缩段的长度与微气道的长度之比在1:5至1:20之间。
如图2A至图2D所示,所述缩窄部还包括连接所述颈缩段和第二纵向气槽的小径段2122,优选地所述小径段为直段或微扩张段。所述小径段的长度显著小于所述缩颈段的长度,例如所述小径段的长度与所述缩颈段的长度之比小于1:10。令人惊奇地,设置该长度较小的小径段能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臭氧制备效率,作为解释而非限制地,猜测该小径段能够有利于已产生的臭氧迅速排出,而颈缩段又允许反应氧气通过放电充分反应生成臭氧。
在如图2A至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21为第一端部地电极,例如为始端地电极。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21的板体仅在第一表面200具有所述接触面210和所述微气道212,所述板体的第二表面构成端面。
如图2D所示,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21的板体还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202朝第一表面200延伸的进气孔215和位于第二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202朝第一表面200延伸的出气孔21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215偏置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13设置,即在平面投影中,进气孔215位于第一纵向气槽213之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孔216偏置于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14设置。
如图2C所示,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21的板体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进气孔215和第一纵向气槽213的至少一个(如一对)第一长孔217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14和所述出气孔216的至少一个(如一对)第二长孔218。在所示实施例中,该对第一长孔217相对于地电极的横向中轴对称设置;该对第二长孔218相对于地电极的横向中轴对称设置。如图2B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长孔平行且偏置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设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13在所述第一表面200中位于第一高度,所述第一长孔217在所述第一表面200中位于比所述第一高度高的第二高度。如图2B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二长孔218平行且偏置于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14设置。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14在所述第一表面200中位于第三高度(例如与第一纵向气槽同高),所述第二长孔218在所述第一表面200中位于比所述第三高度高的第四高度(例如与第一长孔同高)。
如图2B所示,所述板体还可以包括用于连通长孔和进/出气孔的钻孔,其可以与纵向气槽平行。
继续参考图2E至图2H,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地电极22。该地电极22包括具有第一表面200、第二表面202、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板体和在所述板体内部形成的冷却流体通道。
继续参考图2E至图2H,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第一表面202)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以及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多个横向并置的微气道222。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面和微气道222例如可以在板体的表面凹陷区中形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21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纵向气槽223和位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纵向气槽22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23和第二纵向气槽224为沉槽。
继续参考图2E至图2H,各微气道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延伸至第二纵向气槽并且具有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缩窄部2220。
在如图2E至图2H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22为第二端部地电极,例如为末端地电极,其板体仅在第二表面202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气道,所述板体的第一表面构成端面。
所述地电极22具有类似的接触面、微气道和纵向气槽,其与地电极21的区别主要在于地电极22的所述接触面、微气道和纵向气槽在第二表面202内形成。可选地,地电极22的表面凹陷区更深。与地电极21相比,地电极22不具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地电极22还可包括在第二表面内的用于容纳高压放电装置的接头部的容纳槽229。
另外,参考图2I至2L,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电极的实施例。
如图2I至2L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地电极23。该地电极23包括具有第一表面200、第二表面202、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板体和在所述板体内部形成的冷却流体通道。
继续参考图2I至2L,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第一表面200和第二表面202)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以及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多个横向并置的微气道232。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面和微气道232例如可以在板体的表面凹陷区中形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21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纵向气槽233和位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纵向气槽234。
继续参考图2I至2L,各微气道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33延伸至第二纵向气槽234并且具有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34的缩窄部2320。
在如图2I至2L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所述地电极23可以为中间地电极,其可以具有类似于地电极21的第一表面和类似于地电极22的第二表面。由此,所述地电极23具有类似的接触面、微气道和纵向气槽;区别在于地电极23的所述接触面、微气道和纵向气槽在两个表面内形成。
此外,在图2I至图2L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气槽为通槽。
类似于地电极22,所述地电极23还可包括在第二表面内的用于容纳高压放电装置的接头部的容纳槽239。
尽管附图未显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组,其包括叠置的例如图2A至图2L所示实施例的多个地电极,包括上述的第一端部地电极、第二端部地电极和居中的中间地电极。在这些实施例中,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二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部地电极的第一纵向凹槽和偏置的第一长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或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凹槽的包络中,第一端部地电极的第二纵向凹槽和偏置的第二长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或中间地电极的第二向凹槽的包络中。这能改善产气效率。
尽管附图未显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包括叠置的多个上述地电极和位于相邻的地电极之间的多个高压放电装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部地电极的第一纵向凹槽和偏置的第一长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或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凹槽的包络中,第一端部地电极的第二纵向凹槽和偏置的第二长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或中间地电极的第二向凹槽的包络中。这能提高改善的产气效率。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部地电极的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位于高压放电装置的包络之外。这能大幅度改善产气效率。
参考图3A至3H,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电极的多个实施例。
如图3A至图3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地电极24。所述地电极24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板体和在所述板体内部形成的冷却流体通道。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在此为第一表面)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240、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微气道242。
所述地电极24还可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纵向气槽243和位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纵向气槽24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43和第二纵向气槽244为沉槽。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微气道242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43曲折延伸至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44。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电极具有高度整体化的板状结构。此外,相比于直观概念下的尽可能提高微通道流通面积以提高产气率以及尽可能保证直通道平行地均匀设置以保证均匀气流来提高产气率,令人惊奇地发现,本发明实施例设置曲折延伸的微气道貌似造成了微通道及其流通面积不能均匀分布能获得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微气道242可包括临近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的流入段2420、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流出段2421和在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之间中间曲折段2424。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曲折段2424具有邻接所述流入段的扩口部2427、如弧形扩口部和/或邻接所述流出段的缩窄部2428、如弧形缩窄部。令人惊奇地发现,借助于与较窄的流入段连接的扩口部和与较窄的流出段连接的缩窄部能够有效地提高臭氧制备效率。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流入段2420与所述流出段2421是旋转对称的。此外,所述中间曲折段2424相对于自身具有旋转对称的形状。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的旋心与所述中间曲折段的旋心是重合的。所述曲折延伸的微气道的旋转对称结构能进一步改善臭氧制备效率。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曲折段2424包括多个纵向直段(在此为3个)和连接相邻的纵向直段的至少一个横向弯弧段(在此为两个)。所示的所述中间曲折段2424大致呈倒下的S形。如图所示,中间曲折段的迎流面均是弧形设置的。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曲折段2424包括在中间曲折段2424的宽度中线沿所述中间曲折段2424延伸的分隔条2426。可选地,所述分隔条大致沿所述中间曲折段的全长延伸并与流入段和流出段间隔开,例如在中间曲折段的10%(±8%)至90%(±8%)的范围内延伸。可选地,所述分隔条配置成能紧贴高压放电装置。在这些实施例中,分隔条的端点临近流入段、流出段设置貌似造成气流不平稳反而获得更高效的臭氧制备效率。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曲折段2424具有比所述流入段2420和/或流出段2421更宽的宽度和更小的深度。优选地,所述中间曲折段与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的宽度之比大于2:1,优选在3:1至10:1之间。可选地,所述中间曲折段与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的深度之比小于1:2,优选在1:3至1:10之间。这样的宽度/深度比能够有效获得更高的产气效率。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24为第一端部地电极,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的板体仅在第一表面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气道,所述板体的第二表面构成端面。
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24的板体还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朝第一表面延伸的进气孔245和位于第二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朝第一表面延伸的出气孔246。在所示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245和出气孔246贯穿板体并连通纵向气槽。例如,所述进气孔245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43相交以使得所述第一纵向气槽243的外侧纵向边延伸穿过所述进气孔245的直径,所述出气孔246与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44相交以使得所述第二纵向气槽244的外侧纵向边延伸穿过所述出气孔246的直径。
参考图3E至图3H,示出了另一实施例的地电极25。所述地电极25为第二端部地电极,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的板体仅在第二表面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气道,所述板体的第一表面构成端面。
类似于地电极24,地电极25也具有从第一纵向气槽曲折延伸至第二纵向气槽的微气道252。类似地,所述微气道252可以包括临近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的流入段2520、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流出段2521和在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之间的中间曲折段2524。类似地,所述中间曲折段2524包括在中间曲折段2524的宽度中线沿所述中间曲折段2524延伸的分隔条2526。区别在于,这些微气道相关特征在第二表面形成。
地电极25的微气道和纵向气槽可以具有类似于地电极24的微气道和纵向气槽,但是翻转对称的。区别在于,地电极25不具有进气/出气孔。此外,地电极25还可以包括在第二表面内的用于容纳高压放电装置的接头部的容纳槽。
另外,参考图3I至图3N,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电极26的实施例。所述地电极26为中间地电极,其可以具有类似于地电极24的第一表面和类似于地电极25的第二表面。由此,所述地电极26具有类似的接触面、微气道和纵向气槽;区别在于地电极26的所述接触面、微气道和纵向气槽在两个表面内形成。由此,地电极26的第一和第二表面均具有从第一纵向气槽曲折延伸至第二纵向气槽的微气道262。所述微气道262可以包括临近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的流入段2620、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流出段2621和在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之间的中间曲折段2624。
此外,在图3I至图3N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气槽为通槽。
类似于地电极25,所述地电极26还可包括在第二表面内的用于容纳高压放电装置的接头部的容纳槽。
尽管附图未显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组,其包括叠置的例如图3A至图3N所示实施例的多个地电极,包括上述的第一端部地电极、第二端部地电极和居中的中间地电极。在这些实施例中,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二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部地电极的第一纵向凹槽和进气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或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凹槽的包络中,第一端部地电极的第二纵向凹槽和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或中间地电极的第二向凹槽的包络中。这能改善产气效率。
尽管附图未显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包括叠置的多个上述地电极和位于相邻的地电极之间的多个高压放电装置。
参考图4A和图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放电装置4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高压放电装置40可包括用于电连接高压保险装置的接头部42(例如借助于插接头实现连接)、高压电极板46和位于电极板两侧的一对介质板4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放电装置40用于产生高压电晕放电,以引起气体在地电极的微气道中反应生成臭氧。在此不再赘述高压放电装置的原理及部件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放电装置40可以具有比地电极的接触面更宽的宽度,进而延伸进入两侧的纵向气槽中,并部分地覆盖两侧的纵向气槽。
参考图5A至图5D,示出了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高压保险装置32的实施例。所示高压保险装置32可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导线321;位于第二端的第二导线322;保险管325;设置在所述保险管325内的导热绝缘板326;至少一片(图示为一张周向完全包裹的)绝缘隔热膜327;在所述密封腔中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熔断丝328以及装在所述保险管325内的熄灭颗粒329或熄灭流体。熄灭颗粒329例如为石英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压保险装置32还可包括在所述第一端套设在所述保险管上的第一弹性绝缘护套323和在所述第二端套设在所述保险管上的第二弹性绝缘护套324。
如图5A和图5C所示,所述至少一片绝缘隔热膜327覆盖在所述导热绝缘板326上以包围出密封腔。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臭氧发生器的高压保险装置能够具有长期稳定工作的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作为解释而非限制地,特别是借助于导热绝缘板一方面能够允许处于严苛条件并通常会由此引起熔丝的高温借助于所述导热绝缘板迅速将热量传导出去,而且还能保证该导热介质绝缘板保持很高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有效地在熔丝过载失效时可能会引起的极高温度传导至整个导热绝缘板,而使得绝缘隔热膜熔化并造成熄灭颗粒或熄灭流体覆盖熔丝,避免引起火灾或尽快熄灭已产生的燃烧。
如图5D所示,所述导热绝缘板326可包括在轴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长孔3260、3262、3264(例如奇数个,在此为3个)和位于所述多个长孔之间的间隔部3266、326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熔断丝沿所述多个长孔延伸并骑跨所述间隔部。由此,可以通过熔丝在长孔延伸并骑跨间隔部极大地提高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在图5C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熔断丝沿所述多个长孔延伸并交错地在所述导热绝缘板的顶面和底面骑跨所述间隔部。这能够进一步平衡熔丝结构加载,提供更高的工作稳定性和结构长度。
如图5D所示,所述长孔3260、3262、3264可包括位于轴端的定位锐角3261、3263、3265。借助于定位锐角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这尤其是使得两端的导线和熔丝能够更好地对准。
如图5D所示,所述高压保险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导热绝缘板两端处的两个电连接部3268、3269,用于将所述熔断丝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结合参考图5A和图5C,所述电连接部3268、3269被包覆在所述导热绝缘板和所述绝缘隔热膜之间。这种包覆设置的电连接部能避免连接部位成为熔丝失效的主要热传导部位,这据信能显著提高了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优选地,所述电连接部为焊接、如锡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绝缘板由耐高温无机介质材料制成,优选由陶瓷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险管是透明的,优选为透明石英管。这可以给操作人员或监控装置提供更好的失效监控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热膜可具有高于熔断丝的熔点。
继续参考图6A至图6C,提供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高压接线排30的实施例。所述高压接线排30可包括多个高压保险装置32、高压接线板33以及高压总线34。所述高压总线例如连接电气元件,例如连接谐振高压线线圈。可选地,所述高压接线排3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架35(在此为两个),用于支撑所述多个高压保险装置。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高压保险装置3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彼此平行设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处于水平面上。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高压保险装置32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导线321和位于第二端的第二导线322。所述多个高压保险装置32的第一导线321并行连接至所述高压接线板33,所述多个高压保险装置32的第二导线322用于并行连接至臭氧发生器的多个高压放电装置40(图4A和图4B),例如借助于插接头36(图8B)。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压保险装置32例如可以是在图5A至图5D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高压保险装置。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接线板33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高压总线34在接入位置335连接所述高压接线板33。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接入位置335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大致位于所述高压接线排的中部。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接线排能够良好地适配各种类型的臭氧发生器。作为解释而非限制地,通过将接线排高压总线连接至高压接线排的中部能够使得供应给高压保险装置的电流能形成由中间向两端辐射的形态,改善了电流分布和臭氧发生器的工作状态。
在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发明思想的教导下获得所述“大致中部”接入位置335的各种实例、等同或变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接入位置两侧连接所述高压接线板的高压保险装置的数量比例在4:6至6:4之间,优选在4.5:5.5至5.5:4.5之间。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具有29个并行设置的高压保险装置,例如接入部位在对应于第12至第18个高压保险装置、例如第13至第17、如第15至第16的位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入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高压接线板的50%±10%的部位,优选位于50%±5%的部位。
继续参考图6A至图6C,所述支架35可包括位于支架两端的端部支撑腿351、352和用于接纳多个高压保险装置32的多个接纳筒358。
在图6A至图6C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在所述端部支撑腿之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横向支撑板354和在所述端部支撑腿之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竖向支撑板35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支撑板354、竖向支撑板355和所述多个接纳筒358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高压接线板33的容纳空间356,所述容纳空间填充有绝缘封装材料,例如绝缘树脂。所述被封装的容纳空间能够提供一种异常紧凑的高压接线排结构。
在图6A至图6C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5还可以包括在端部支撑腿中形成的用于插入高压接线板33的插入口357。
优选地,所述支架由热塑性塑料制成、例如聚苯硫醚(PPS)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接线排可以整体制造并且整体支撑,由此在安装臭氧发生器时可以被直接支撑在地电极或者箱体上,并且从过插接头使得高压保险装置的第二导线依次连接高压放电装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部位置是指高压接线排有效使用的中部位置。
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两个拼接的高压接线板,接入位置大致处于拼接部位附近,即高压接线板全长的一半。
在另外的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由于扩展需要,可能会有部分高压保险装置并未使用或者仅在支架的部分长度安装了高压保险装置(用于高压放电装置),此时接入位置仍为工作长度的大致中部。例如,对于该具有30个接纳筒358的支架,仅在右侧15个设置或使用高压保险装置,则接入位置可以为该15个高压保险装置的大致中部,例如第7个至第8个位置;相应地可能不处于支架的中部,而是处于支架的大致75%位置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尤其是基于板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臭氧发生器可应用于便携式的小机箱场合(例如为100g产量产品),其中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例如是不可扩展的。
参考图9A至图9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臭氧发生装置,例如机箱式臭氧发生器10’。机箱式臭氧发生器10’可包括箱体、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和发热电气元件6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可包括一对地电极(如一对端部地电极)、设置在该地电极之间的一个高压放电装置(未示出)以及一个与所述高压放电装置电连接的高压保险装置(未示出),所述电连接例如通过插接头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对地电极(如一对端部地电极)例如在图2A至2H或图3A至3H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放电装置例如在图4A至图4B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保险装置32例如在图5A至图5D中所示。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前面板51’、后面板52’、底板、顶板(顶板被移除以示出内部结构)和一对侧板(其中一个侧板被移除以示出内部结构)。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一对折边5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还可以包括一对顶部纵梁53’。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及其折边可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形成底部凹槽55’。类似地,所述顶板和纵梁53’在所述箱体的顶部中形成顶部凹槽57’。
继续参考图9A至图9E,所述机箱式臭氧发生器10’还可包括在所述箱体内竖立安装的隔板50’,由此所述隔板在所述箱体内分隔出在后侧的气体发生室和在前侧的电气室,其中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位于所述气体发生室内,多个发热电气元件设置在所述电气室内。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隔板至少部分限定出底部开口58’和顶部开口59’。如图9A所示,所述底板及其折边54’与所述隔板50’共同形成所述底部开口58’。更具体地,借助于隔板50’被折边54’支撑,在底板中形成的底部凹槽55’中形成了底部开口58’。如图9A所示,所述纵梁53’可将所述顶板与所述隔板50’间隔开以形成所述顶部开口59’。更具体地,借助于隔板50’支撑所述纵梁53’,在所述顶部凹槽57’中形成了顶部开口59’。
结合图9A至图9E所示,所述顶部开口59’为狭长形开口。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开口59’具有大于所述底部开口58’的宽度和小于所述底部开口的面积。在这些实施例中,减小顶部开口的高度以及面积看上去貌似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循环冷却气流,但发明人发现这能实现更高和更稳定的循环气流的平衡,并改善了冷却效果,与此同时还保证了安全和湿气隔绝效果。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还可在所述底部开口58’处设置的强制送风装置90’,例如为风机,用于形成在所述气体发生室和所述电气室中经所述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循环的循环冷却气流,尤其是形成从所述气体发生室经所述底部开口流入所述电气室并从所述电气室经所述顶部开口流入所述气体发生室的循环冷却气流。如图9A所示,所述底部开口58’被强制送风装置90’完全覆盖,这能获得更高的冷却流体稳定性。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机箱式臭氧发生器不仅具有极其紧凑的结构以实现便携性,而且还通过将气体反应部件和电气部件大体隔开而实现了较高的安全性,还可以减少或避免气体反应部件的结露以及减少或避免湿气影响电气元件。进一步地,借助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顶部和底部开口、更进一步地借助强制送风装置能够有效地实现发热电气元件的冷却。尤其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强制送风装置、例如风机并非是按照直觉的方式设置用于直吹发热元件,而是与顶部和底部开口一起造成所述循环冷却气流,反而实现了更高的冷却效果,而且冷却效果更加持续稳定。这可能会有助于臭氧发生器能长期稳定地维持较高的臭氧产生效率。
继续参考图9A至图9E,所述机箱式臭氧发生器10’还可包括至少一个(例如为一对)顶部挂板91’和至少一个底部支脚92’,用于将所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悬挂支撑在所述气体发生室内以形成避让所述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的净空。在该实施例中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尤其是地电极避让顶部开口59’/底部开口58’的净空看起来貌似不如顶部和底部开口直接正对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尤其是地电极(板状结构)的换热效率高,但发明人发现所述净空(例如借助于所述底部凹槽55’和顶部凹槽57’形成)能够提供改善的冷却效率,并不一定作为原理(也不应构成限制)的解释,也许是因为在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净空提高了循环气流的循环效率,进而获得改善的换热效果。
继续参考图9A至图9E,所述电气元件60’可包括驱动变频电源61’、电连接所述驱动变频电源61’的转换变压器62’和电连接所述转换变压器62’的谐振高压线圈63’。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变频电源61’输出的电流经过转换变压器62’和谐振高压线圈63’两级升压可实现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所需的高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变频电源61’在竖向上设置在所述转换变压器62’和所述谐振高压线圈63’之间。
继续参考图9A至图9E,所述电气元件60’还可包括与所述驱动变频电源连接的滤波器单元66’、与所述滤波器单元66’连接的控制电源65’及与所述控制电源65’连接的控制显示单元64’。通过在电连接线路中设置滤波器单元,能够使得控制电源能由驱动电源获得而且仍能正常工作,避免了控制电源由单独线路提供或者为控制电源设置另外的变压和整流装置。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显示单元64’在竖向上临近所述驱动变频单元61’设置且远离所述谐振高压线圈设置。借助于该结构,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谐振高压线圈对控制单元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9A至图9E,所述臭氧发生器10’还可包括用于臭氧发生器10’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的冷却流体流入管接头81’、冷却流体流出管接头82’、进气管接头83’、出气管接头84’。所述管接头可以入图2A至图2H和/或图3A至图3H所述地给地电极供应或接收冷却流体或供应或接收气体。
继续参考图9A至图9E,所述臭氧发生器10’还可包括流量计接头88’,用于检测、控制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的流量。
继续参考图9A至图9E,所述臭氧发生器10’还可包括位于后面板52’中的供电端子96’,其例如可以电连接驱动变频电源6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连接线未示出,但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可以从气体发生室穿设隔板延伸至电气室。
除非明确指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方法或步骤并不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在本文中,针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为简明起见,各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是详尽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或部分可能会被省略。在本文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意指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非所有实施例。上述术语并不必然意味着指代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已参考上述实施例具体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系统及方法,其仅为实施本系统及方法的最佳模式的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实施本系统及/或方法时对这里描述的系统及方法的实施例做各种改变而不脱离界定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的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板体和在所述板体内部形成的冷却流体通道;
所述板体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位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纵向气槽和位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纵向气槽;
其中,所述微气道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曲折延伸至所述第二纵向气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气道包括临近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的流入段、临近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流出段和在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之间中间曲折段;可选地,所述中间曲折段具有邻接所述流入段的扩口部、如弧形扩口部和/或邻接所述流出段的缩窄部、如弧形缩窄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流出段是旋转对称的;以及/或者,所述中间曲折段具有旋转对称的形状,可选地,所述流入段和流出段的旋心与所述中间曲折段的旋心是重合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曲折段包括多个纵向直段和连接相邻的纵向直段的至少一个横向弯弧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曲折段包括在中间曲折段的宽度中线沿所述中间曲折段延伸的分隔条,可选地,所述分隔条大致沿所述中间曲折段的全长延伸并与流入段和流出段间隔开,可选地,所述分隔条配置成能紧贴高压放电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曲折段具有比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更宽的宽度和更小的深度,可选地,所述中间曲折段与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的宽度之比大于2:1,优选在3:1至10:1之间,所述中间曲折段与所述流入段和/或流出段的深度之比小于1:2,优选在1:3至1:1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电极为第一端部地电极,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的板体仅在第一表面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气道,所述板体的第二表面构成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地电极的板体还包括位于第一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朝第一表面延伸的进气孔和位于第二侧边的且从第二表面朝第一表面延伸的出气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相交以使得所述第一纵向气槽的外侧纵向边延伸穿过所述进气孔的直径,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相交以使得所述第二纵向气槽的外侧纵向边延伸穿过所述出气孔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电极为第二端部地电极,所述第二端部地电极的板体仅在第二表面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气道,所述板体的第一表面构成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电极为中间地电极,所述中间地电极的板体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具有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微流道。
12.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置的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地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地电极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地电极包括根据一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所述端部地电极之一为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地电极,所述端部地电极中另一个为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电极,可选地,所述中间地电极为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地电极,其中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二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
14.一种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置的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地电极和位于相邻的地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高压放电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地电极包括根据一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所述端部地电极之一为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地电极,所述端部地电极中另一个为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电极,可选地,所述中间地电极为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地电极,其中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一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该对端部地电极和可选的中间地电极的第二纵向气槽在叠置方向上相连通。
16.一种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
CN202110035735.8A 2021-01-12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Active CN114763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5735.8A CN114763255B (zh) 2021-01-12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5735.8A CN114763255B (zh) 2021-01-12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3255A true CN114763255A (zh) 2022-07-19
CN114763255B CN114763255B (zh) 2024-04-26

Family

ID=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3097A (zh) * 1998-07-28 2000-02-02 秦彪 一种平行板式水冷臭氧发生器
US20040197244A1 (en) * 2003-04-03 2004-10-07 Alan Kirby Corona discharge plate electrode ozone generator
DE102004008431A1 (de) * 2004-02-19 2005-09-08 Uwa Umwelttechnik-Wasser-Abwasser Gmbh & Co. Kg Ozonerzeuger
CN101479032A (zh) * 2006-05-11 2009-07-08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高通量热调和微量反应器装置和方法
CN105752937A (zh) * 2016-04-27 2016-07-13 罗璐 分层模块式臭氧发生器
CN209536974U (zh) * 2019-02-01 2019-10-25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臭氧发生器
CN209668763U (zh) * 2019-02-01 2019-11-22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器及其气体分布系统、冷却流体分布系统
CN111517286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器及其流体分布系统
CN111517285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板式地电极
CN111517284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
CN111661821A (zh) * 2019-03-05 2020-09-15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便携式臭氧发生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3097A (zh) * 1998-07-28 2000-02-02 秦彪 一种平行板式水冷臭氧发生器
US20040197244A1 (en) * 2003-04-03 2004-10-07 Alan Kirby Corona discharge plate electrode ozone generator
DE102004008431A1 (de) * 2004-02-19 2005-09-08 Uwa Umwelttechnik-Wasser-Abwasser Gmbh & Co. Kg Ozonerzeuger
CN101479032A (zh) * 2006-05-11 2009-07-08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高通量热调和微量反应器装置和方法
CN105752937A (zh) * 2016-04-27 2016-07-13 罗璐 分层模块式臭氧发生器
CN209536974U (zh) * 2019-02-01 2019-10-25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臭氧发生器
CN209668763U (zh) * 2019-02-01 2019-11-22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器及其气体分布系统、冷却流体分布系统
CN111517286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器及其流体分布系统
CN111517285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板式地电极
CN111517284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
CN111661821A (zh) * 2019-03-05 2020-09-15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便携式臭氧发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67152U (zh) 地电极、地电极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臭氧发生器
US11437682B2 (en)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an exhaust duct isolated from a cooling duct
JP2018050380A (ja) 急速充電器
KR20120033044A (ko)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조립체
JP2018528740A (ja) 複数部分構成のハウジングおよび内蔵の冷却用空気ダクトを有するインバータ
JP2008277243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3394488A (zh) 储能系统
CN215667153U (zh) 高压保险装置、高压接线排、臭氧发生单元、臭氧发生器
CN215516652U (zh) 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设备
CN215208477U (zh) 模块化的臭氧发生器设备、用于臭氧发生器设备的安装平台
JP5704760B2 (ja) 急速充電器
JP2009059474A (ja) 電池格納ユニット
CN215208478U (zh) 地电极、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组、板式臭氧发生模组、臭氧发生器
CN214411558U (zh) 高压接线排、臭氧发生单元以及臭氧发生器
CN114763255B (zh)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CN114763255A (zh)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CN114763252B (zh) 高压保险装置
CN114763251B (zh) 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CN216336615U (zh) 超氧水生成装置
CN114763253B (zh) 模块化的臭氧发生器设备及其安装平台
CN114763250B (zh) 模块集成式臭氧发生器
JP2000232792A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
CN114763253A (zh) 模块化的臭氧发生器设备及其安装平台
CN215667154U (zh) 机箱式臭氧发生器
CN114765313A (zh) 高压接线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