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41771B -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41771B
CN114741771B CN202210526579.XA CN202210526579A CN114741771B CN 114741771 B CN114741771 B CN 114741771B CN 202210526579 A CN202210526579 A CN 202210526579A CN 114741771 B CN114741771 B CN 1147417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steel pipe
pipe
deformation coefficient
s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65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41771A (zh
Inventor
卢亦焱
李杉
李伟捷
刘真真
颜宇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WHU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WHU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to CN20221052657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417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41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1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41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1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各组成部分之间挤压应力分析结果,并引入考虑材料塑性变形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提出基于机理分析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单独求解挤压应力作用下内部核心混凝土,内部管,夹层混凝土和外部管分别承担的荷载,得到构件整体承载力。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利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计算得到各组成部分承担的荷载,并进而求得双钢管混凝土整体的承载力。

Description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相比于普通单钢管混凝土,双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延性,在大跨、重载等结构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如何准确计算双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对于推广双钢管混凝土柱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研究多基于试验研究或者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考虑约束作用贡献的经验公式。目前尚缺乏基于机理分析的考虑约束作用贡献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这可能是由于双钢管混凝土却包括内部混凝土、内部钢管、外部混凝土和外部钢管等4个组成部分,设计参数包括内部混凝土的强度和截面尺寸、内部钢管的强度和壁厚、外部混凝土的强度和截面尺寸、外部钢管的强度和壁厚等。相比于普通单钢管混凝土柱,双钢管混凝土柱组成部分数量和设计参数数量显著增加。已有的经验公式无法直接揭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承载力的贡献,设计公式无法反映一些关键参数(如内外钢管直径比值)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
构建双管混凝土柱模型,所述双管混凝土柱模型包括内部钢管、内部核心混凝土、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
分别获取弹性阶段的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以及外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对三个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加入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获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基于所述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分别获取内部核心混凝土、内部钢管、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的承担荷载;
基于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内部钢管、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的承担荷载,获取构件整体承载力。
可选的,基于所述内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所述外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和所述外部夹层混凝土以及钢的泊松比、弹性模量,获取所述弹性阶段的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以及外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可选的,所述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基于外部钢管的直径和壁厚获取,所述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包括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
可选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的获取过程包括:将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和所述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加入所述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中。
可选的,基于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内部核心混凝土的面积、竖向应力、强度以及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承担荷载,其中,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的面积基于内部钢管的壁厚和直径获取。
可选的,基于内部钢管的面积、竖向应力、环向拉应力和屈服强度获取所述内部钢管承担荷载,其中,所述内部钢管的环向拉应力基于内部钢管的半径、壁厚,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以及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
可选的,基于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外部夹层混凝土的面积、竖向应力、强度、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以及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所述外部夹层混凝土承担荷载。
可选的,基于内部钢管的面积、屈服强度,外部钢管的竖向应力、环向拉应力获取所述外部钢管承担荷载,其中,所述外部钢管的环向拉应力基于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外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获取。
可选的,获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获取适用于达到峰值荷载对应的荷载方向应变之前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所述峰值荷载对应的应变值为0.01。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可以直接利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计算得到各组成部分承担的荷载,并进而求得双钢管混凝土整体的承载力。对其他管材的双管混凝土结构(管材种类如铝合金或其他材料),以及截面形式类似、内部钢管混凝土没有受损的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CFST柱的设计,也具有参考意义。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计算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双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各组成部分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等效环向变形系数的环向-纵向应变关系和已有模型结果对比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验证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
构建双管混凝土柱模型,双管混凝土柱模型包括内部钢管、内部核心混凝土、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双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
分别获取弹性阶段的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以及外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对三个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加入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获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基于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分别获取内部核心混凝土、内部钢管、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的承担荷载;
基于内部核心混凝土、内部钢管、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的承担荷载,获取构件整体承载力。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基于内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外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内部核心混凝土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以及钢的泊松比、弹性模量,获取弹性阶段的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以及外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弹性阶段的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以及外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如下:
其中,p1为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p2为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p3为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各组成部分受力分析示意图如图3所示,ric和rsc分别为内部钢管和外部钢管的半径;tis和tos分别为内部钢管和外部钢管的壁厚;Es,Eic,和Esc分别为钢、内部混凝土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vs,vic,和vsc分别为钢,内部混凝土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泊松比;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基于外部钢管的直径和壁厚获取,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包括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
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如下:
其中Dos为外部钢管直径,vic,eq和vsc,eq分别为内部核心混凝土和外部夹层混凝土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基于等效环向变形系数的环向-纵向应变关系和已有模型结果对比示意图如图4所示。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的获取过程包括:将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加入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中。
用公式(4)和(5)中的vic,eq和vsc,eq分别代替公式(1)-(3)的vic和vsc,得到模型如下:
其中: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基于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内部核心混凝土的面积、竖向应力、强度以及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内部核心混凝土承担荷载,其中,内部核心混凝土的面积基于内部钢管的壁厚和直径获取。
内部核心混凝土承担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Nic=Aicz,ic|=Aic(f'ic+kp1) (9)
其中Aic为内部核心混凝土面积,计算公式为Aic=π(Dis/2-tis)2,σz,ic为内部核心混凝土竖向应力,f'ic为内部核心混凝土强度,k为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可取为4.1,p1为按照公式(6)计算得到。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基于内部钢管的面积、竖向应力、环向拉应力和屈服强度获取内部钢管承担荷载,其中,内部钢管的环向拉应力的获取基于内部钢管的半径、壁厚,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以及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
内部钢管承担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is为内部钢管面积,σz,is为内部钢管竖向应力,σθ,is为内部钢管环向拉应力,fis为内部钢管屈服强度,p1和p2按照公式(6)和(7)计算得到。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基于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外部夹层混凝土的面积、竖向应力、强度、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以及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外部夹层混凝土承担荷载。
外部夹层混凝土承担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sc为外部夹层混凝土面积,σz,sc为外部夹层混凝土竖向应力,f'sc为外部夹层混凝土强度,k为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可取为4.1,p2和p3按照公式(7)和(8)计算得到。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基于内部钢管的面积、屈服强度,外部钢管的竖向应力、环向拉应力获取外部钢管承担荷载,其中,外部钢管的环向拉应力基于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外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获取。
外部钢管承担载荷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os为内部钢管面积,σz,os为外部钢管竖向应力,σθ,os为外部钢管环向拉应力,fos为内部钢管屈服强度,p3按照公式(8)计算得到。
构件整体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
N=Nic+Nis+Nsc+Nos (13)
其中Nic,Nis,Nsc,和Nos的计算公式分别参见公式(9)-(12)。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获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获取适用于达到峰值荷载对应的荷载方向应变之前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峰值荷载对应的应变值为0.01。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推导所得出的结论不仅适用于双钢管混凝土(管材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低碳钢、高强钢、不锈钢、铝合金等),对其他管材的双管混凝土结构(管材种类如铝合金或其他材料),以及截面形式类似、内部钢管混凝土没有受损的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CFST柱的设计,也具有参考意义。
通过收集39组数据,验证所提出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混凝土圆柱体轴心强度介于24.4MPa到74.8Mpa,钢管屈服强度290MPa到381MPa,Dos/tos介于21.0到87.6。Dis/tis介于12.8到56.0。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验证结果示意图如图5所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值平均值为1.054,变异系数为0.077,表明计算方法适用于预测双钢管混凝土的承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双管混凝土柱模型,所述双管混凝土柱模型包括内部钢管、内部核心混凝土、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
分别获取弹性阶段的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以及外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如下:
其中,p1为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p2为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p3为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ric和rsc分别为内部钢管和外部钢管的半径;tis和tos分别为内部钢管和外部钢管的壁厚;Es,Eic,和Esc分别为钢、内部混凝土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νsic,和νsc分别为钢,内部混凝土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泊松比;
对三个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加入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获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所述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包括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和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
加入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的过程包括:利用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代替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中内部混凝土的泊松比,利用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代替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中外部夹层混凝土的泊松比;
基于所述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分别获取内部核心混凝土、内部钢管、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的承担荷载;
基于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内部钢管、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的承担荷载,获取构件整体承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内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所述外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和所述外部夹层混凝土以及钢的泊松比、弹性模量,获取所述弹性阶段的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以及外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考虑塑性发展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基于外部钢管的直径和壁厚获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的获取过程包括:将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和所述外部夹层混凝土的等效环向变形系数加入所述弹性阶段径向挤压应力模型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内部核心混凝土的面积、竖向应力、强度以及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承担荷载,其中,所述内部核心混凝土的面积基于内部钢管的壁厚和直径获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内部钢管的面积、竖向应力、环向拉应力和屈服强度获取所述内部钢管承担荷载,其中,所述内部钢管的环向拉应力基于内部钢管的半径、壁厚,内部钢管和内部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以及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侧向压力发展系数,外部夹层混凝土的面积、竖向应力、强度、内部钢管和外部夹层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以及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获取所述外部夹层混凝土承担荷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内部钢管的面积、屈服强度,外部钢管的竖向应力、环向拉应力获取所述外部钢管承担荷载,其中,所述外部钢管的环向拉应力基于外部夹层混凝土和外部钢管之间的径向挤压应力、外部钢管的半径和壁厚获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获取适用于达到峰值荷载对应的荷载方向应变之前的塑性发展径向挤压应力模型,所述峰值荷载对应的应变值为0.01。
CN202210526579.XA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Active CN1147417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6579.XA CN114741771B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6579.XA CN114741771B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1771A CN114741771A (zh) 2022-07-12
CN114741771B true CN114741771B (zh) 2023-08-15

Family

ID=82284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6579.XA Active CN114741771B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4177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0634A (zh) * 2019-08-19 2020-01-10 清华大学 一种计算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弯承载力的方法
CN111753351A (zh) * 2020-03-19 2020-10-09 江南大学 一种变截面柱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CN112948909A (zh) * 2019-12-11 2021-06-11 武汉大学 各向同性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2949105A (zh) * 2019-12-11 2021-06-11 武汉大学 各向同性双管混凝土柱挤压应力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3846865A (zh) * 2021-09-14 2021-12-28 武汉大学 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
CN114065569A (zh) * 2021-10-12 2022-02-1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确定玄武岩筋废旧钢纤维混凝土梁极限受弯承载力的方法
CN114091307A (zh) * 2021-11-22 2022-02-25 汇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混凝土湿度场与收缩应力场的分析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2569B (zh) * 2017-09-19 2022-10-04 浙江大学 基于Weibull方程和残余变形的混凝土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0634A (zh) * 2019-08-19 2020-01-10 清华大学 一种计算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弯承载力的方法
CN112948909A (zh) * 2019-12-11 2021-06-11 武汉大学 各向同性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2949105A (zh) * 2019-12-11 2021-06-11 武汉大学 各向同性双管混凝土柱挤压应力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1753351A (zh) * 2020-03-19 2020-10-09 江南大学 一种变截面柱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CN113846865A (zh) * 2021-09-14 2021-12-28 武汉大学 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
CN114065569A (zh) * 2021-10-12 2022-02-1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确定玄武岩筋废旧钢纤维混凝土梁极限受弯承载力的方法
CN114091307A (zh) * 2021-11-22 2022-02-25 汇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混凝土湿度场与收缩应力场的分析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井字形CFRP-钢板复合条带加固钢筋 混凝土双向板承载力计算分析;卢亦焱等;《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第26卷(第2期);第337-34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1771A (zh)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akino et al. Behavior of centrally loaded concrete-filled steel-tube short columns
US8191221B2 (en) Local buckling performance evaluating method for steel pipe, steel pipe designing method, steel pip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teel pipe
Tian et al. Axial compressiv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a double-layer member
Huan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lexural behavior of CFST trusses with interfacial imperfection
Sh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lumn buckling of 420 MPa high strength steel welded circular tubes
CN112948909B (zh) 各向同性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系统
Zhang et al. Behavior and modelling of FRP-concrete-steel hybrid double-skin tubular columns under repeated unloading/reloading cycles
Liu et al. Structural behavior of cold-formed thick-walled rectangular steel columns
Deng et al. Torsional behaviour of tapered 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steel tubular columns with large hollow ratios
Yan et al. Behaviour and design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ferritic stainless steel tubular (CFFSST) short columns subjected to axial compression
Xiamuxi et al. Study of the concrete in reinforc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under axial loading
Sheehan et al. Cyclic response of hollow and concrete-filled circular hollow section braces
Tang et al. Behaviour of CFRP confined square concrete-filled stainless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CN114741771B (zh) 一种考虑环向变形系数的双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CN108360749A (zh) 一种frp-钢夹层复合管混凝土柱及其制备方法
Ba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our-tube-assembled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for convenient post-earthquake damage examination and replacement
Hameed et al. Enhancing the strength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using steel embedded tubes
Tang et al. 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ur of circular and square UHPC-filled stainless steel tube columns
US20240019337A1 (en) Method for calculating flexural capacity of steel plate-reinforced joints in shield tunnels
EP1693608B1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strain h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line pipe
JP4696893B2 (ja) 鋼管の局部座屈性能評価方法、鋼管の材質設計方法、鋼管の製造方法
Zakir et al. 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r of double-skin FRP-concrete-steel tubular columns: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s
Ci et al.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double steel tubular members: Testing, modeling, and strength predictions
Tang et al. Research on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CFRP-confined CFDST stub columns with square stainless steel outer tube
Ning et al. Testing, simulation and design of hot-rolled seamless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CHS colum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