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8453A -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38453A
CN114738453A CN202210518657.1A CN202210518657A CN114738453A CN 114738453 A CN114738453 A CN 114738453A CN 202210518657 A CN202210518657 A CN 202210518657A CN 114738453 A CN114738453 A CN 114738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damping
wheel
shaf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186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灵敏
邵弋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051865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384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38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84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1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5/00Removing snow or ice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Grading or roughening snow or ice
    • E01H5/04Apparatus propelled by animal or engine power; Apparatus propelled by hand with driven dislodging or conveying levelling elements, conveying pneumatically for the dislodged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2048/204Control of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differential actions
    • F16H2048/208Control of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differential actions using fly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其中,差速器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活动部件,活动部件包括齿轮以及用于固定齿轮的轴;齿轮至少设有三个,包括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第一传动轮,与之对应的,轴至少也有三个,包括用于安装第一输出轮的第一轴、用于安装第二输出轮的第二轴、用于安装第一传动轮的第三轴;其中,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被构造为能与驱动轮进行连接,第一输出轮与第一传动轮啮合,第一传动轮与第二输出轮啮合;其中,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阻尼机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零件数量少,加工简单,组装方便,使得差速器整体造价低;此外,装配有本发明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能适应道路复杂的路况,能急转。

Description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差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背景技术
差速器是能够实现左、右驱动轮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
法国传动装置公司于2021年3月4日递交的专利申请,于2021年9月23日公开,公开号为:WO2021186118A1。在该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自走式机械(扫雪机、割草机等)的差动装置,配备有该差动装置的自走式器械,转弯半径小,能急转,方便操作人员在到达蜿蜒路径的直路末端时通过操作车辆绕自身枢转,以便于继续蜿蜒路径的后续扫雪。
但这种差速器是沉重的、昂贵和复杂的,具体参照WO2021186118A1的附图1、附图3、附图4、附图5。其配备的部件:离合器毂4、离合器盘5、主体2,它们均具有复杂的结构,由于其造假高昂,目前该差速器在国内自走式机械中应用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速器,用于降低差速器的生产成本,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差速器,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活动部件,活动部件包括齿轮以及用于固定齿轮的轴;
齿轮至少设有三个,包括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第一传动轮,与之对应的,轴至少也有三个,包括用于安装第一输出轮的第一轴、用于安装第二输出轮的第二轴、用于安装第一传动轮的第三轴;其中,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被构造为能与驱动轮进行连接,第一输出轮与第一传动轮啮合,第一传动轮与第二输出轮啮合;
其中,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阻尼机构,阻尼结构设置在壳体内,能随着壳体的转动而一起转动,该阻尼机构至少能与活动部件中的一个零件进行接触,被接触的零件在相对阻尼结构转动时,阻尼结构能给运动的零件提供阻力,来抑制该零件的转动;
当壳体内设有多个阻尼机构时,不同的阻尼机构能与相同或者不同的零件进行接触。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二传动轮的第四轴,第一输出轮与第二传动轮啮合,第二传动轮与第二输出轮啮合;
或者,还包括第二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二传动轮的第四轴、第三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三传动轮的第五轴、……第N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N传动轮的第(N+2)轴,这些传动轮均能分别和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啮合。
进一步地,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的轴线重合;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的轴线重合;
当阻尼结构与第一输出轮,和/或第二输出轮接触时,阻尼结构沿第一输出轮,和/或第二输出轮的轴线方向布置;当阻尼结构与第一传动轮,和/或第二传动轮接触时,阻尼结构沿第一传动轮,和/或第二传动轮的轴线方向布置。
进一步地,阻尼机构能与壳体的所有齿轮中至少一个齿轮进行接触,被阻尼机构接触的齿轮为接触齿轮;
阻尼机构包括阻尼盘,阻尼盘与接触齿轮进行接触,阻尼盘上设有第一接触区域,和/或,接触齿轮上设有第二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为阻尼盘上能与接触齿轮接触的部分,第二接触区域为接触齿轮上能与阻尼盘接触的部分;
第一接触区域、第二接触区域为平面,其表面粗糙;
或者,第一接触区域、第二接触区域分别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凸起区域和第二凸起区域,第一凸起区域和第二凸起区域啮合时,能抑制接触齿轮与阻尼盘的相对旋转;其中,第一凸起区域、第二凸起区域上分别设有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和第三斜面、第四斜面,第一凸起区域与第二凸起区域啮合后,当两者之间作用力足够时,接触齿轮与阻尼盘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使得第一凸起区域能与第二凸起区域错开。
进一步地,阻尼盘的第一接触区域上呈圆周阵列的形式设有第一凸起区域,与之对应的,接触齿轮的第二接触区域上呈圆周阵列的形式设有第二凸起区域,第一凸起区域上的每个第一凸起区域均能与第二接触区域上对应的第二凸起区域进行啮合。
进一步地,接触齿轮上设有第一凸出部,阻尼盘上设有第一嵌入部,第一凸出部至少部分地嵌入到第一嵌入部中;
阻尼盘上设有延伸部,延伸部能与壳体的内壁配合,该配合能够限制阻尼盘绕其轴线的转动,但不限制阻尼盘沿轴线的平移;
延伸部设有两个,两个延伸部对称布置,使得阻尼盘上的两个延伸部能分别与壳体的两侧内壁配合;
壳体内设有第二嵌入部,延伸部至少部分地进入到第二嵌入部内;
第二嵌入部设有两个,阻尼盘上的两个延伸部分别进入到两个第二嵌入部内。
进一步地,差速器还包括弹性部件,弹性部件与活动部件接触,或是,弹性部件与阻尼盘接触,使阻尼盘与接触齿轮始终保持接触。
其中,弹性部件与接触齿轮接触;或者,弹性部件与接触齿轮轴心位置的轴接触;或者,弹性部件与阻尼盘接触;
弹性部件为普通弹簧、或波纹/波浪弹簧。
进一步地,阻尼结构包括两个阻尼盘,两个阻尼盘分别与两个接触齿轮进行接触,两个接触齿轮分别为:第一接触齿轮、第二接触齿轮;
其中,第一接触齿轮的轴线、第二接触齿轮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两个阻尼盘相对布置,弹性部件位于两个阻尼盘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与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嵌合在一起,嵌合包括直接嵌合和间接嵌合;
当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与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间接嵌合时,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内部贯穿,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可拆式连接有第一驱动轴,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可拆式连接有第二驱动轴,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嵌合在一起;
第二驱动轴内设有插孔,第一驱动轴上设有第三嵌入部,第三嵌入部至少部分地能插入到插孔中;第三嵌入部外壁与插孔内壁间隙配合。
一种自走式机械,其装配有上述的差速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零件数量少,加工简单,组装方便,使得差速器整体造价低;此外,差速器的效果好,能适应道路复杂的路况,能急转;法国传动装置所公开的专利:一种适用于自走式机械,其能实现的所有功能,本发明的差速器均能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差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差速器隐去第一壳体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差速器的爆炸图;
图4为阻尼盘与接触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差速器在一个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差速器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为带有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处于直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扫雪机内部差速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9为带有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处于左转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扫雪机内部差速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带有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处于绕自身旋转时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扫雪机内部差速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带有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遇到障碍物时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扫雪机内部差速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指出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的详细阐述,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能够以任何方式组合。
实施例1,参照附图1~附图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差速器,包括壳体90以及安装在壳体90内的活动部件,这里的活动部件指定的是,相对于壳体90可以进行运动的部件,活动部件包括多个零件,零件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包括齿轮以及用于固定齿轮的轴,齿轮至少设有三个,包括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第一传动轮30,与之对应的,轴包括用于安装第一输出轮10的第一轴70、用于安装第二输出轮20的第二轴80、用于安装第一传动轮30的第三轴,其中,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被构造为能与左、右两侧的驱动轮进行连接,第一输出轮10与第一传动轮30啮合,第一传动轮30与第二输出轮20啮合,其中,壳体90内设有至少一个阻尼机构,每个阻尼机构至少能与活动部件中的一个零件进行接触(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第一传动轮30、第一轴70、第二轴80、第三轴中的一者),当壳体90内设有多个阻尼机构时(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的阻尼机构能与相同或者不同的零件进行接触,被接触的零件在相对阻尼结构运动时,阻尼结构能给运动的零件提供阻力,来抑制该零件的旋转运动,防止装配有该差速器的机械发生偏转。需要注意的是,轴与轴上安装的齿轮可以是两个零件组装而成:轴上安装齿轮;也可以是一整个零件:该零件上设有轴部分、齿轮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差速器的组装方便,齿轮与其轴线位置的轴(齿轮与用于安装齿轮的轴)是一体的。
一般情况下,轴及该轴上固定的齿轮,其齿轮所能提供的接触区域是大于轴所能提供的接触区域,更大的接触区域意味着更好的阻尼效果,因此在阻尼机构与该轴或是该轴上的齿轮进行接触时,优选阻尼机构与该轴上的齿轮进行接触。优选的,阻尼机构能与壳体90的所有齿轮中至少一个齿轮进行接触。如,阻尼机构与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第一传动轮30三者中的一者进行接触,这个与阻尼机构接触的齿轮称为接触齿轮。
优选的,阻尼结构设置在壳体90内,能随着壳体90的转动而一起转动,这样,在活动部件不与壳体90发生相对运动时(即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第一传动轮30、第一轴70、第二轴80、第三轴与壳体90保持相对静止时),阻尼结构不会与活动部件形成摩擦。阻尼结构的设置意义在于,使得活动部件相对于壳体90不易转动,这样的差速器在应用于自走式机械中有诸多好处,后面会进行详述。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差速器还包括第二传动轮40以及用于安装第二传动轮40的第四轴,第一输出轮10与第二传动轮40啮合,第二传动轮40与第二输出轮20啮合。进一步地,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对称布置,如附图2~附图6所示。
优选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差速器内不止设有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差速器还包括第三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三传动轮的第五轴、第四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四传动轮的第六轴、……第N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N传动轮的第(N+2)轴,这些传动轮均能分别和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啮合。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第三传动轮、第五轴、第四传动轮、第六轴、第N传动轮、第(N+2)轴均属于活动部件所包含的零件。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轴线重合。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的轴线重合。
优选的,当阻尼结构与第一输出轮10,和/或第二输出轮20接触时,阻尼结构沿第一输出轮10,和/或第二输出轮20的轴线方向布置;当阻尼结构与第一传动轮30,和/或第二传动轮40接触时,阻尼结构沿第一传动轮30,和/或第二传动轮40的轴线方向布置。通常情况下,差速器内部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体积大于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的体积,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齿数也大于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的齿数,如附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四个齿轮中间的区域,其纵向空间(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之间的距离)是大于横向空间(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之间的距离)的。因此,如果在该空间内,仅选择纵向空间、横向空间中的一者进行阻尼结构的布置(不考虑阻尼结构在摩擦中产生的行程),那么沿着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所在轴线进行布置,能使该空间安装下尺寸更大的阻尼机构,从而拥有更大的接触区域,提供更好的阻尼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速器组装方便,以及考虑到减速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阻尼需求,减速器仅在一个方向上布置了阻尼结构,该方向是沿着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所在轴线的,此时第一输出轮10或第二输出轮20为接触齿轮。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减速器内有多个阻尼结构,且阻尼结构是在多个方向布置的,示例性:一个阻尼结构沿着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所在轴线进行布置,一个阻尼结构沿着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0所在轴线进行布置……此时接触齿轮有多个,分别为第一接触齿轮、第二接触齿轮……
优选的,阻尼机构包括阻尼盘50,阻尼盘50用于与接触齿轮进行接触,阻尼盘50上设有第一接触区域51,和/或,接触齿轮上设有第二接触区域21,第一接触区域51为阻尼盘50上能与接触齿轮接触的部分,第二接触区域21为接触齿轮上能与阻尼盘50接触的部分。第一接触区域51、第二接触区域21均能在活动部件运动时,给接触齿轮提供阻力。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区域51、第二接触区域21为平面,其表面粗糙,在活动部件运动过程中,阻尼盘50与接触齿轮之间进行摩擦,阻尼盘50(沿着接触齿轮轴线方向)不产生行程。
在本实施例中,阻尼盘50上设有第一接触区域51,接触齿轮上设有第二接触区域21,第一接触区域51、第二接触区域21分别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凸起区域52和第二凸起区域22,第一凸起区域52和第二凸起区域22啮合时,能抑制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的相对旋转。进一步地,第一凸起区域52、第二凸起区域22上分别设有第一斜面53、第二斜面54和第三斜面23和第四斜面24,凸起区域上的斜面设置能使第一凸起区域52与第二凸起区域22啮合后,当两者之间作用力足够时,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即产生行程,使得第一凸起区域52能与第二凸起区域22错开,从而让活动部件继续旋转,避免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卡死。需要注意的是,该相对位移可以由接触齿轮和/或阻尼盘50产生(相对于壳体90),在本实施例中,由阻尼盘50发生位移,从而让阻尼盘50产生行程,第一凸起区域52与第二凸起区域22错开。
优选的,阻尼盘50的第一接触区域51上呈圆周阵列的形式设有第一凸起区域52,与之对应的,接触齿轮的第二接触区域21上呈圆周阵列的形式设有第二凸起区域22,这样第一凸起区域52上的每个第一凸起区域52均能与第二接触区域21上对应的第二凸起区域22进行啮合,从而在活动部件运动时,提供较为均匀的阻尼。
在活动部件的运动过程中,接触齿轮相对于阻尼盘50做的是旋转运动,为了在运动过程中,接触齿轮不易与阻尼盘50脱离。优选的,接触齿轮上设有第一凸出部25,阻尼盘50上设有第一嵌入部55,第一凸出部25至少部分地能嵌入到第一嵌入部55中。进一步地,第一凸出部25呈圆柱形,第一嵌入部55为圆柱形的通孔。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凸起区域52与第二凸起区域22错开时,阻尼盘50会产生行程,同时,阻尼结构是能随着壳体90同步旋转的,因此阻尼盘50不能是固定设置在壳体90内的。优选的,阻尼盘50上设有延伸部56,延伸部56能与壳体90的内壁配合,如附图6所示,该配合能够限制阻尼盘50绕其轴线的转动,但不限制阻尼盘50沿轴线的平移。限制阻尼盘50绕其轴线的转动的原因是,延伸部56在转动时会与壳体90的内壁接触,使其无法进行转动;不限制阻尼盘50平移的原因是,在接触齿轮轴线方向上,壳体90内壁的尺寸保持一致,使得阻尼盘50能沿着接触齿轮轴线方向进行运动。
优选的,为了使阻尼盘50安装稳定,阻尼盘50上设有两个延伸部56,两个延伸部56对称布置,使得阻尼盘50上的两个延伸部56能分别与壳体90的两侧内壁配合。
优选的,壳体90内设有第二嵌入部92,延伸部56至少部分进入到第二嵌入部92内,第二嵌入部92有助于延伸部56的定位,同时,第二嵌入部92也有助于延伸部56不从第二嵌入部92脱出,有助于阻尼盘50在壳体90内安装位置的确定。进一步地,第二嵌入部92设有两个,阻尼盘50上的两个延伸部56分别进入到两个第二嵌入部92内。
优选的,差速器还包括弹性部件60,弹性部件60与活动部件接触,或是,弹性部件60与阻尼盘50接触,从而使阻尼盘50上的第一接触区域51与接触齿轮上的第二接触区域21始终保持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件60与接触齿轮接触,通过给接触齿轮施加应力,从而让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件60与接触齿轮轴心位置的轴接触,通过轴传递给接触齿轮应力,从而让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60与阻尼盘50接触,通过给阻尼盘50施加应力,从而让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接触。
优选的,阻尼结构包括两个阻尼盘50,两个阻尼盘50分别与两个接触齿轮进行接触,两个接触齿轮分别为:第一接触齿轮、第二接触齿轮。其中,第一接触齿轮的轴线、第二接触齿轮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两个阻尼盘50也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阻尼盘50相对布置,弹性部件60位于两个阻尼盘50之间,弹性部件60能同时给予两个阻尼盘50两个方向相反的压应力,使得每个阻尼盘50均通过其上的第一接触区域51与第一接触齿轮、第二接触齿轮上的第二接触区域21始终保持接触。这样当第一接触齿轮、第二接触齿轮需要旋转时,需要克服两个阻尼盘50所带来的阻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齿轮、第二接触齿轮分别为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
为了让壳体90内的阻尼盘50、弹性部件60安装的更为稳定,优选的,参照附图3-附图6,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与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嵌合在一起。这种嵌合可以是直接嵌合或是间接嵌合,直接嵌合指的是:两个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自身直接嵌合在一起;间接嵌合值的是:两个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通过安装其他的零件/部件从而嵌合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间接嵌合的方式,第一轴70、第二轴80内部贯穿,第一轴70可拆式连接有第一驱动轴61,第二轴80可拆式连接有第二驱动轴62,第一驱动轴61与第二驱动轴62嵌合在一起,具体的,第二驱动轴62内设有插孔81,第一驱动轴61上设有第三嵌入部71,第三嵌入部71至少部分地能插入到插孔81中。通过轴嵌合的方式,让弹性部件60套设在第一驱动轴61的外侧,使其不会从两个阻尼盘50之间脱落,有助于阻尼盘50的安装稳定。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嵌入部71外壁与插孔81内壁间隙配合。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轴70与第一驱动轴61是一体的,第二轴80与第二驱动轴62是一体的,这样就能实现两个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的直接嵌合。
优选的,弹性部件60可以选用普通弹簧、波纹/波浪弹簧等。在减速器的生产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需要,通过选取不同的弹簧,来实现不同大小的阻尼力,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优选的,壳体90包括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组装在一起形成壳体90。
优选的,壳体90上设有安装区域93,安装区域93能用于安装转动轮(图中未示出),转动轮可以由发动机驱动,或是不由发动机驱动。转动轮由发动机驱动时,其驱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齿轮驱动、带轮驱动。通过发动机传递给差速器动力,带动壳体90旋转,和/或第一输出轮10旋转,和/或第二输出轮20旋转。进一步地,安装区域93上设有四个安装孔95,用于将转动轮安装到壳体90上。
实施例2,参照附图7~附图1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走式机械,其装配有实施例1所公开的减速器。自走式机械包括扫雪机。一种扫雪机,包括机身内安装的差速器89,差速器连接的第一驱动轴61和第二驱动轴62分别连接扫雪机两侧的第一驱动轮98和第二驱动轮97,机身上设有铲斗99,铲斗99能用于铲雪;机身上还设有扶手79,扶手79用于控制扫雪机的前进方向。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差速器的原理以及体会本发明差速器的优势,以下内容为配备有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的工作状态描述。其中,附图7、附图8为扫雪机前进状态时的示意图以及该状态下差速器内部工作状态示意图;附图9、附图10为扫雪机转弯状态时的示意图以及该状态下差速器内部工作状态示意图;附图11、附图12为扫雪机绕自身旋转时的示意图以及该状态下差速器内部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3、图14为扫雪机遇到障碍物时的示意图以及该状态下差速器内部工作状态示意图。
参照附图7、附图8,操作人员推动扶手79让扫雪机处于前进状态,此时发动机输出轴连接的主动轮驱动差速器安装区域93上的转动轮旋转,转动轮带动差速器壳体90一起旋转,此时壳体90内的活动部件相对于壳体90保持静止。壳体90的旋转带动第一驱动轴61和第二驱动轴62旋转,第一驱动轴61和第二驱动轴62带动第一驱动轮98和第二驱动轮97旋转,该状态下,第一驱动轮98和第二驱动轮97的转速相同,因此扫雪机做直线运动。(该状态下:两个阻尼盘50的第一接触区域51分别与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第二接触区域21啮合。)
参照附图9、附图10,操作人员推动扶手79让扫雪机处于转弯状态,此时发动机输出轴连接的主动轮驱动差速器安装区域93上的转动轮旋转,转动轮带动差速器壳体90一起旋转,为了实现转弯,此时壳体90内的活动部件相对于壳体90运动。示例性地,如附图9、附图10所示的左转状态,第一输出轮10顺时针旋转(从差速器的外部进行观察,下同),带动第一驱动轴61加速转动;第二输出轮20也是顺时针旋转,带动第二驱动轴62减速旋转,使得第一驱动轴61连接的第一驱动轮98转速大于第二驱动轴62连接的第二驱动轮97,实现扫雪机的左转。(该状态下:两个阻尼盘50的第一接触区域51分别与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第二接触区域21脱离。)
参照附图11、附图12,操作人员推动扶手79让扫雪机绕自身旋转,此时发动机关闭,并不驱动差速器旋转,此时壳体90内的活动部件相对于壳体90运动。示例性地,如附图11、附图12所示的,第一输出轮10顺时针旋转,第二输出轮20也是顺时针旋转,此时第一输出轮10通过第一驱动轴61带动第一驱动轮98旋转,第二输出轮20通过第二驱动轴62带动第二驱动轮97旋转,第一驱动轮98、第二驱动轮97的旋转方向相反,实现扫雪机绕自身旋转。(该状态下:两个阻尼盘50的第一接触区域51分别与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第二接触区域21脱离。)
参照附图13、附图14,操作人员推动扶手79让扫雪机处于前进状态,在扫雪机前进的过程中,驱动轮可能会遇到地上的障碍物,示例性,在参照附图13中,第二驱动轮97遇到了障碍物96,配备有常规差速器的扫雪机在该种情况下,左侧的第二驱动轮97卡住(转速降低或者为零),右侧的第一驱动轮98开始打滑,这使得扫雪机无法再继续前进。而在配备有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由于阻尼结构的存在,能增强第一驱动轴61、第二驱动轴62之间的联系,当第二驱动轮97遇到障碍物96时,障碍物96不足以克服两个阻尼盘50所带来的阻力,即此时差速器内两个阻尼盘50的第一接触区域51仍然处于与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第二接触区域21啮合状态,这使得壳体90内的活动部件相对于壳体90保持静止,此时发动机输出轴连接的主动轮驱动差速器安装区域93上的转动轮旋转,转动轮带动差速器壳体90一起旋转,壳体90的旋转带动第一驱动轴61和第二驱动轴62旋转,第一驱动轴61和第二驱动轴62带动第一驱动轮98和第二驱动轮97旋转,使得第二驱动轮97一下子能越过障碍物96,从而继续向前进。在现实情况中,障碍物96可以是地上的凹坑、地上的凸起、地上的石子等,在配备有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能顺利通过上述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当路面上出现大块的石头时,如果这个石头与驱动轮抵接,确实可以让差速器克服阻尼盘50所带来的阻力,出现打滑的现象,但是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存在的,因为铲斗99会预先将石头铲入到铲斗99内,一些没被铲入到铲斗99的石头,是不足以让差速器产生打滑的。另外,扫雪机的常见使用场景为交通道路,在交通道路中,是不存在大型坑、大型凸起的,仅会有一些因路面施工导致的坑洼,这些坑、凸起不足以让差速器克服两个阻尼盘50所带来的阻力,因此也不会出现扫雪机打滑的现象。综上所述,应用了本发明差速器的扫雪机,能克服道路扫雪遇到的几乎所有的困难。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90)以及安装在壳体(90)内的活动部件,活动部件包括齿轮以及用于固定齿轮的轴;
齿轮至少设有三个,包括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第一传动轮(30),与之对应的,轴至少也有三个,包括用于安装第一输出轮(10)的第一轴(70)、用于安装第二输出轮(20)的第二轴(80)、用于安装第一传动轮(30)的第三轴;其中,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被构造为能与驱动轮进行连接,第一输出轮(10)与第一传动轮(30)啮合,第一传动轮(30)与第二输出轮(20)啮合;
其中,壳体(90)内设有至少一个阻尼机构,阻尼结构设置在壳体(90)内,能随着壳体(90)的转动而一起转动,该阻尼机构至少能与活动部件中的一个零件进行接触,被接触的零件在相对阻尼结构转动时,阻尼结构能给运动的零件提供阻力,来抑制该零件的转动;
当壳体(90)内设有多个阻尼机构时,不同的阻尼机构能与相同或者不同的零件进行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传动轮(40)以及用于安装第二传动轮(40)的第四轴,第一输出轮(10)与第二传动轮(40)啮合,第二传动轮(40)与第二输出轮(20)啮合;
或者,还包括第二传动轮(40)以及用于安装第二传动轮(40)的第四轴、第三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三传动轮的第五轴、……第N传动轮以及用于安装第N传动轮的第(N+2)轴,这些传动轮均能分别和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轮(10)、第二输出轮(20)的轴线重合;第一传动轮(30)、第二传动轮(40)的轴线重合;
当阻尼结构与第一输出轮(10),和/或第二输出轮(20)接触时,阻尼结构沿第一输出轮(10),和/或第二输出轮(20)的轴线方向布置;当阻尼结构与第一传动轮(30),和/或第二传动轮(40)接触时,阻尼结构沿第一传动轮(30),和/或第二传动轮(40)的轴线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阻尼机构能与壳体(90)的所有齿轮中至少一个齿轮进行接触,被阻尼机构接触的齿轮为接触齿轮;
阻尼机构包括阻尼盘(50),阻尼盘(50)与接触齿轮进行接触,阻尼盘(50)上设有第一接触区域(51),和/或,接触齿轮上设有第二接触区域(21),第一接触区域(51)为阻尼盘(50)上能与接触齿轮接触的部分,第二接触区域(21)为接触齿轮上能与阻尼盘(50)接触的部分;
第一接触区域(51)、第二接触区域(21)为平面,其表面粗糙;
或者,第一接触区域(51)、第二接触区域(21)分别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凸起区域(52)和第二凸起区域(22),第一凸起区域(52)和第二凸起区域(22)啮合时,能抑制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的相对旋转;其中,第一凸起区域(52)、第二凸起区域(22)上分别设有第一斜面(53)、第二斜面(54)和第三斜面(23)、第四斜面(24),第一凸起区域(52)与第二凸起区域(22)啮合后,当两者之间作用力足够时,接触齿轮与阻尼盘(5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使得第一凸起区域(52)能与第二凸起区域(22)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阻尼盘(50)的第一接触区域(51)上呈圆周阵列的形式设有第一凸起区域(52),与之对应的,接触齿轮的第二接触区域(21)上呈圆周阵列的形式设有第二凸起区域(22),第一凸起区域(52)上的每个第一凸起区域(52)均能与第二接触区域(21)上对应的第二凸起区域(22)进行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接触齿轮上设有第一凸出部(25),阻尼盘(50)上设有第一嵌入部(55),第一凸出部(25)至少部分地嵌入到第一嵌入部(55)中;
阻尼盘(50)上设有延伸部(56),延伸部(56)能与壳体(90)的内壁配合,该配合能够限制阻尼盘(50)绕其轴线的转动,但不限制阻尼盘(50)沿轴线的平移;
延伸部(56)设有两个,两个延伸部(56)对称布置,使得阻尼盘(50)上的两个延伸部(56)能分别与壳体(90)的两侧内壁配合;
壳体(90)内设有第二嵌入部(92),延伸部(56)至少部分地进入到第二嵌入部(92)内;
第二嵌入部(92)设有两个,阻尼盘(50)上的两个延伸部(56)分别进入到两个第二嵌入部(92)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差速器还包括弹性部件(60),弹性部件(60)与活动部件接触,或是,弹性部件(60)与阻尼盘(50)接触,使阻尼盘(50)与接触齿轮始终保持接触。
其中,弹性部件(60)与接触齿轮接触;或者,弹性部件(60)与接触齿轮轴心位置的轴接触;或者,弹性部件(60)与阻尼盘(50)接触;
弹性部件(60)为普通弹簧、或波纹/波浪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阻尼结构包括两个阻尼盘(50),两个阻尼盘(50)分别与两个接触齿轮进行接触,两个接触齿轮分别为:第一接触齿轮、第二接触齿轮;
其中,第一接触齿轮的轴线、第二接触齿轮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两个阻尼盘(50)相对布置,弹性部件(60)位于两个阻尼盘(5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与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嵌合在一起,嵌合包括直接嵌合和间接嵌合;
当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与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间接嵌合时,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内部贯穿,第一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可拆式连接有第一驱动轴,第二接触齿轮中心位置的轴可拆式连接有第二驱动轴,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嵌合在一起;
第二驱动轴内设有插孔(81),第一驱动轴上设有第三嵌入部(71),第三嵌入部(71)至少部分地能插入到插孔(81)中;第三嵌入部(71)外壁与插孔(81)内壁间隙配合。
10.一种自走式机械,其特征在于,其装配有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的差速器。
CN202210518657.1A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Pending CN1147384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8657.1A CN114738453A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8657.1A CN114738453A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8453A true CN114738453A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86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18657.1A Pending CN114738453A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384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167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广州源动智慧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换档驱动设备及综合训练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167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广州源动智慧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换档驱动设备及综合训练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3272618B2 (en) Bi-directional overrunning clutch for a primary drive axle
US5386742A (en) Transaxle assembly having an axle-locking mechanism
CN114738453A (zh)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CN203656109U (zh) 用于车辆的差速器及包括该差速器的传动系和车桥组件
CN109642654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差速器
US7493998B2 (en) Automatic traction enhancement for transaxle
CN217683124U (zh) 一种差速器以及带有该差速器的自走式机械
WO2019090932A1 (zh) 手推式自驱行进机器
CN214946175U (zh) 一种农机变速箱及农机设备
US20020006845A1 (en) Differential gears
CN211468605U (zh) 一种全地形万向车
JP4180981B2 (ja) 差動装置
CN109743969B (zh) 手推式自驱行进机器
CN111114662A (zh) 一种全地形万向车
CN109152333B (zh) 手推式自驱行进机器
CN109743954B (zh) 手推式自驱行进机器
JP3776780B2 (ja) 差動装置
KR20190107453A (ko) 트랜스퍼 케이스
CN217225061U (zh) 传动机构、抛光机头及抛光机
CN218644772U (zh)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割草机
KR100997093B1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조립체
JPS6223304Y2 (zh)
CN107087450B (zh) 无级变速传动结构
KR101180684B1 (ko) 차축 연결장치
CN117267321A (zh) 一种具有转向功能的传动装置及微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