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29745A - 机械炉排炉 - Google Patents

机械炉排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29745A
CN114729745A CN202080079398.6A CN202080079398A CN114729745A CN 114729745 A CN114729745 A CN 114729745A CN 202080079398 A CN202080079398 A CN 202080079398A CN 114729745 A CN114729745 A CN 114729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rnace
gas
exhaust gas
processing space
eje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93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研二
大丸卓一郎
张志�
今田润司
新家谷英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29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97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44Details; Accesso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机械炉排炉具备:炉主体,划定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被焚烧物并包含进行燃烧的燃烧段的处理空间;火炉,从炉主体向上方延伸,将在处理空间产生的排气排出;及第一气体喷口,将排气的一部分向处理空间内喷射,火炉的中心轴在输送方向上偏向与燃烧段不同的位置地配置,第一气体喷口从输送方向上的与火炉的偏位方向相反的一侧向在处理空间内形成的火焰的上方喷射排气。

Description

机械炉排炉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机械炉排炉。
本申请针对2019年11月29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216540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焚烧废弃物(被焚烧物)的装置,迄今为止,机械炉排炉被广泛使用。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机械炉排炉具备:主燃烧室,具有从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的干燥段、燃烧段、后燃烧段;供给器,在主燃烧室内从干燥段侧供给被焚烧物;及火炉,用于将在主燃烧室中产生的排气排出。
在主燃烧室内,形成伴随着被焚烧物的燃烧的火焰。由该火焰产生的排气通过位于燃烧段的上方的火炉向外部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0309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那样,在形成火焰的位置与火炉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在火焰的外侧的区域(即,干燥段侧的区域、后燃烧段侧的区域)中,火焰的热量未充分地到达,因此难以促进干燥和后燃烧。其结果是,有可能导致因NOx的增加或未燃气体的增加而引起的装置的效率降低。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使火焰形成的位置适当化,而以更高的效率运用的机械炉排炉。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构成为,具备:炉主体,划定具有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干燥段、燃烧段及后燃烧段,并通过在上述输送方向上输送被焚烧物而分别进行干燥、燃烧及后燃烧的处理空间;供给器,向该炉主体从上述干燥段侧供给上述被焚烧物;火炉,从上述炉主体向上方延伸,将在上述处理空间产生的排气排出;及气体循环部,具有第一气体喷口,上述第一气体喷口将上述排气的一部分抽出并向上述处理空间内喷射,上述火炉的中心轴在上述输送方向上偏向与上述燃烧段不同的位置地配置,上述第一气体喷口从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与上述火炉的偏位方向相反的一侧喷射上述排气,从而使在上述处理空间内形成的火焰在上述输送方向上向离开上述火炉的方向生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机械炉排炉能够通过使火焰形成的位置适当化,而以更高的效率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焚烧系统的结构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焚烧系统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焚烧系统100及机械炉排炉1的结构进行说明。焚烧系统100是用于对作为被焚烧物的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的设备。如图1所示,焚烧系统100具备:机械炉排炉1、排热回收锅炉8、降温塔9、集尘装置11及烟囱12。
机械炉排炉1输送被焚烧物并使其燃烧。伴随着燃烧,从机械炉排炉1产生排气。该排气被输送至设置于机械炉排炉1的下游侧的排热回收锅炉8。排热回收锅炉8通过在排气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水进行加热来产生蒸汽。该蒸汽在未图示的外部的设备中被利用。通过了排热回收锅炉8的排气在由降温塔9冷却后,被输送至集尘装置11。在由集尘装置11去除了烟灰和尘埃后,排气通过烟囱12向大气中排散。
(机械炉排炉的结构)
接下来,对机械炉排炉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机械炉排炉1具有:炉主体10;火炉7,从炉主体10向上方延伸;料斗3,暂时贮存被焚烧物;供给器31,从料斗3向炉主体10内供给被焚烧物;炉排6,设置于炉主体10的底部;风箱2,设置于炉排6的下方;送风机B1;一次空气管线L1;二次空气管线L2;及气体循环部4,从烟囱12抽出排气的一部分并使其在炉主体10内循环。
在炉主体1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被焚烧物燃烧的处理空间V。在该处理空间V内,通过炉排6使被焚烧物在输送方向Da(参照图2)上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方向Da被设为水平方向。另一方面,作为输送方向Da,也能够采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火炉7从炉主体10的上部向上方延伸。通过火炉7,将处理空间V内的排气向排热回收锅炉8输送。一次空气管线L1将送风机B1和风箱2连接。通过驱动送风机B1,而空气通过一次空气管线L1向风箱2供给。风箱2向处理空间V内供给空气。二次空气管线L2将送风机B1和火炉7内连接。燃烧用的空气通过二次空气管线L2向火炉7内供给。
(气体循环部的结构)
气体循环部4通过将从烟囱12抽出的排气向处理空间V内供给,而对在该处理空间V内形成的火焰F的位置、形状及温度进行调节。气体循环部4具有排气循环管线L3、送风机B2及B3、第一气体喷口41及第二气体喷口42。排气循环管线L3将烟囱12的中途位置和处理空间V连接。送风机B2及B3将排气循环管线L3中的排气向处理空间V侧压送。第一气体喷口41及第二气体喷口42向处理空间V内的火焰F喷射排气。
参照图2,对炉主体10的结构和第一气体喷口41及第二气体喷口42的配置进行详细叙述。如该图所示,炉主体10内的处理空间V由位于输送方向Da上的上游侧的上游面10A、隔着处理空间V而位于风箱2的上方的上表面10B、位于输送方向Da上的下游侧的下游面10C及多个风箱2划分。
风箱2形成处理空间V的底面。风箱2在输送方向Da上排列有多个(作为一例为五个)。在这些风箱2中,从输送方向Da上的上游侧(即,料斗3侧)起数的两个风箱2形成干燥段21。位于干燥段21的下游侧的一个风箱2形成燃烧段22,进一步下游侧的两个风箱2形成后燃烧段23。干燥段21在使从料斗3供给的被焚烧物燃烧之前干燥。在燃烧段22及后燃烧段23中,使干燥的状态下的被焚烧物燃烧。燃烧后的被焚烧物通过设置于下游侧的排出槽13向外部排出。伴随着燃烧而产生的火焰F主要形成于燃烧段22的上方。
火炉7配置在以炉主体10的中央部为基准而偏向输送方向Da上的下游侧(后燃烧段23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火炉7的中心线O(中心轴)在输送方向Da上配置在与上述的燃烧段22不同的位置(不重叠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将处理空间V的输送方向Da上的尺寸设为100%的情况下,中心线O配置在距下游面10C为25%以内的位置。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以炉主体10的中央部为基准而配置有该火炉7的中心线O的方向简称为“偏位方向”。
第一气体喷口41设置在上游面10A上。第一气体喷口41从位于与上述火炉7的偏位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上游面10A向输送方向Da上的下游侧喷射排气。更具体而言,从第一气体喷口41喷射的气体的流动以通过形成于处理空间V内的火焰F的上方的方式被调整喷射方向。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气体喷口41在与输送方向Da正交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Db)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
再次如图2所示,第二气体喷口42设置在上表面10B上。第二气体喷口42从上表面10B向下方喷射排气。第二气体喷口42在输送方向Da上设置于燃烧段22的上方或稍偏向后燃烧段23侧的位置。而且,如图3所示,第二气体喷口42在上述的宽度方向Db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另外,如该图所示,第一气体喷口41和第二气体喷口42的宽度方向Db上的位置互不相同。也就是说,从输送方向Da观察时,第一气体喷口41和第二气体喷口42不重叠。进一步换言之,在宽度方向Db上,第一气体喷口41和第二气体喷口42交替地配置。
(作用效果)
在使上述机械炉排炉1运转时,首先从料斗3向处理空间V内供给被焚烧物,在从风箱2送风的状态下,在被焚烧物干燥后进行点火。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炉排6而被焚烧物被向输送方向Da上的下游侧输送。伴随着输送,被焚烧物经过基于干燥段21的干燥、基于燃烧段22及后燃烧段23的燃烧后,通过排出槽13向外部排出。在此,伴随着被焚烧物的燃烧而产生的火焰F形成于燃烧段22的上方。在干燥段21中,使用该火焰F的辐射热量对被焚烧物实施干燥处理。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气体喷口41向火焰F的上部供给。第一气体喷口从干燥段21侧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排气。通过该排气的流动A1(参照图2),在处理空间V内形成从燃烧段22侧朝向干燥段21侧的二次流动A2。因此,主要在燃烧段22形成的火焰F被该二次流动A2吸引,以从该燃烧段22离开的方式朝向干燥段21侧生长。也就是说,火焰F在输送方向Da上向离开火炉7的方向生长。通过该火焰F的热量,促进干燥段21中的被焚烧物的干燥。其结果是,能够实现NOx的减少和未燃气体的减少。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从处理空间V的上方通过第二气体喷口42喷射排气,而火焰F产生紊乱。通过产生该紊乱,而可燃气体与氧发生反应,火焰F中的氧不足的区域扩大。也就是说,富含燃料的区域扩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少NOx的产生量。此外,第二气体喷口42在水平方向(宽度方向Db)上设置于与第一气体喷口41不同的位置。由此,从第一气体喷口41喷射的排气的流动A1和从第二气体喷口42喷射的排气的流动A3不容易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在这两个流动A1、A3干扰的情况下,任何流动都难以到达火焰F。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降低这样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炉主体10在炉主体10的上表面10B还具备:检测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的温度检测部20、多个第二气体喷口42A、42B及流量控制部50。
作为温度检测部20,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热像仪。另外,如图5所示,温度检测部20优选在宽度方向Db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作为一例为两个)。
第二气体喷口42A、42B在上表面10B上在输送方向Da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另外,也可以采用设置三个以上的第二气体喷口的结构。流量控制部50基于由温度检测部20检测出的温度分布,使从第二气体喷口42A、42B分别喷射的排气的流量分配变化。更具体而言,采用通过对两个第二气体喷口42A、42B中的各第二气体喷口的调节阀(未图示)的开度进行调节,而如上述那样使流量分配变化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处理空间V内的后燃烧段23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来自该后燃烧段23侧的第二气体喷口42B的排气的流量相对增大,来使火焰F向干燥段21侧移动。相反,在处理空间V内的干燥段21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更具体而言,干燥段21的温度变得高于容许值的情况或高于热NOx的产生温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来自该干燥段21侧的第二气体喷口42A的排气的流量相对增大,来使火焰F向后燃烧段23侧移动。由此,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被适当化,能够抑制NOx和未燃气体的产生量。另外,由此,也能够延长设备的寿命。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对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气体循环部4还具有从下游面10C喷射排气的一部分的第三气体喷口43。第三气体喷口43设置于比第一气体喷口41靠下方处。第三气体喷口43从与第一气体喷口41相反的一侧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排气。也就是说,从第三气体喷口43喷射的气体的流动A4从输送方向Da上的下游侧与处理空间V内的火焰F碰撞。
根据上述结构,除了从第一气体喷口41喷射的排气产生的二次流动A2以外,还能够通过从第三气体喷口43喷射的流动A4的流体力使火焰F进一步向第一气体喷口41侧(干燥段21侧)移动。由此,处理空间V内的火焰F的形成位置被适当化,促进干燥段21中的干燥处理。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少NOx和未燃气体的产生量。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对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炉主体10的上表面10B,除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温度检测部20以外,还设置有第二气体喷口42C、对第二气体喷口42C以能够在输送方向Da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的移动部70及基于温度检测部20的检测结果而使移动部70动作的移动控制部60。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移动部70能够调节第二气体喷口42C的输送方向Da上的位置。第二气体喷口42C的位置基于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而被调节(变化)。因此,例如在处理空间V内的后燃烧段23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二气体喷口42C向该后燃烧段23侧移动,来使火焰F向干燥段21侧移动。相反,在处理空间V内的干燥段21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更具体而言,干燥段21的温度变得高于容许值的情况或高于热NOx的产生温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二气体喷口42C向该干燥段21侧移动,来使火焰F向后燃烧段23侧移动。由此,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被适当化,能够抑制NOx和未燃气体的产生量。另外,由此,也能够延长设备的寿命。
另外,也可以代替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而移动部70对第二气体喷口42C以能够沿着输送方向Da变更第二气体喷口42C的喷出排气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支撑。移动控制部60基于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变更第二气体喷口42C相对于炉主体10的上表面10B的角度,使来自第二气体喷口42C的排气的喷出方向沿着输送方向Da变化。并且,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处理空间V内的后燃烧段23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下,能够使来自第二气体喷口42C的排气的喷出方向朝向后燃烧段23变化,从而使火焰F向干燥段21侧移动。另外,在处理空间V内的干燥段21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下,能够使来自第二气体喷口42C的排气的喷出方向朝向干燥段21变化,从而使火焰F向后燃烧段23侧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也能够组合具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温度检测部20、多个第二气体喷口42A、42B及流量控制部50的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对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不同,火炉7B的中心线O(中心轴)偏向输送方向Da上的干燥段21侧地配置。更具体而言,火炉7的中心线O(中心轴)在输送方向Da上配置于与上述的燃烧段22不同的位置(不重叠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将处理空间V的输送方向Da上的尺寸设为100%的情况下,中心线O配置在距上游面10A′为30%以内的位置。
而且,第一气体喷口41′设置于炉主体10′的后燃烧段23侧的面(下游面10C′),从后燃烧段23侧向干燥段21侧喷射排气。另外,在炉主体10′的干燥段21侧的面(上游面10A′)设置有第三气体喷口43′。第三气体喷口43′设置于比第一气体喷口41′靠下方处。第三气体喷口43′从与第一气体喷口41′相反的一侧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排气。也就是说,从第三气体喷口43′喷射的气体的流动A4′从输送方向Da的上游侧与处理空间V内的火焰F碰撞。
根据上述结构,火炉7B的中心线O偏向干燥段21侧地设置。而且,第一气体喷口41′从后燃烧段23侧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排气。通过该排气的流动A1′,在处理空间V内形成从燃烧段22侧朝向后燃烧段23侧的二次流动A2′。因此,主要在燃烧段22形成的火焰F被该二次流动A2′吸引,以从该燃烧段22离开的方式向后燃烧段23侧生长。也就是说,火焰F在输送方向Da上向离开火炉7B的方向生长。通过该火焰F的热量,促进后燃烧段23中的被焚烧物的后燃烧。其结果是,能够实现NOx的减少和未燃气体的减少。另外,除了基于从第一气体喷口41′喷射的排气的二次流动A2′以外,还能够通过从第三气体喷口43′喷射的排气的流动A4′的流体力,使火焰F进一步向第一气体喷口41′侧(后燃烧段23侧)移动。由此,处理空间V内的火焰F的形成位置被适当化,促进后燃烧段23中的后燃烧。其结果上,能够进一步减少NOx和未燃气体的产生量。另外,在使火焰F从燃烧段22离开的方面,第三气体喷口43′不是必须的,即使是仅具备第一气体喷口41′的结构,也能够如上述那样使火焰F的位置适当化。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例如,对于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也能够追加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气体喷口42所涉及的结构(或使第二气体喷口42A、42B的流量分配变化的结构及使第二气体喷口42C在输送方向Da上移动的结构)。
<附记>
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机械炉排炉1例如如以下那样掌握。
(1)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1具备:炉主体10,划定包含在输送方向Da上输送被焚烧物,并进行燃烧的燃烧段22的处理空间V;火炉7,从上述炉主体10向上方延伸,将在上述处理空间V产生的排气排出;及第一气体喷口41,将上述排气的一部分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上述火炉7的中心线O在上述输送方向Da上偏向与上述燃烧段22不同的位置地配置,上述第一气体喷口41从上述输送方向Da上的与上述火炉7的偏位方向相反的一侧向在上述处理空间V内形成的火焰F的上方喷射上述排气。
根据上述结构,火炉7的中心轴(中心线O)偏向与燃烧段22不同的位置地设置。而且,第一气体喷口41从与火炉7的偏位方向相反的一侧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排气。通过该排气的流动,在处理空间V内形成朝向与火炉7的偏位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二次流动。因此,主要在燃烧段22形成的火焰F被该二次流动吸引,而朝向从该燃烧段22离开的方向生长。也就是说,火焰F在输送方向Da上向从火炉7离开的方向生长。通过该火焰F的热量,促进干燥段21中的被焚烧物的干燥或后燃烧段23中的后燃烧。其结果是,能够实现NOx的减少和未燃气体的减少。
(2)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1中,上述火炉7的中心轴(中心线O)偏向上述输送方向Da上的上述后燃烧段23侧地配置,上述第一气体喷口41设置于上述炉主体10的上述干燥段21侧,从该干燥段21侧朝向上述后燃烧段23侧喷射上述排气。
根据上述结构,火炉7的中心轴(中心线O)偏向后燃烧段23侧地设置。而且,第一气体喷口41从干燥段21侧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排气。通过该排气的流动,在处理空间V内形成从燃烧段22侧朝向干燥段21侧的二次流动。因此,主要在燃烧段22形成的火焰F被该二次流动吸引,以从该燃烧段22离开的方式朝向干燥段21侧生长。也就是说,火焰F在输送方向Da上向离开火炉7的方向生长。通过该火焰F的热量,促进干燥段21处的被焚烧物的干燥。其结果是,能够实现NOx的减少和未燃气体的减少。
(3)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1中,上述火炉7B的中心轴(中心线O)偏向上述输送方向Da上的上述干燥段21侧地配置,上述第一气体喷口41′设置于上述炉主体10′的上述后燃烧段23侧,从该后燃烧段23侧朝向上述干燥段21侧喷射上述排气。
根据上述结构,火炉7B的中心轴(中心线O)偏向干燥段21侧地设置。而且,第一气体喷口41′从后燃烧段23侧向处理空间V内喷射排气。通过该排气的流动,在处理空间V内形成从燃烧段22侧朝向后燃烧段23侧的二次流动。因此,主要在燃烧段22形成的火焰F被该二次流动吸引,以从该燃烧段22离开的方式朝向后燃烧段23侧生长。也就是说,火焰F在输送方向Da上向离开火炉7B的方向生长。通过该火焰F的热量,促进后燃烧段23处的被焚烧物的后燃烧。其结果是,能够实现NOx的减少和未燃气体的减少。
(4)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1中,上述气体循环部4还具有第二气体喷口42,该第二气体喷口42抽出上述排气的一部分并从上方向上述处理空间V内喷射,在与上述输送方向Da正交的水平方向上,该第二气体喷口42设置于与上述第一气体喷口41不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从处理空间V的上方通过第二气体喷口42喷射排气,从而火焰F产生紊乱。通过产生该紊乱,火焰F中的氧不足的区域扩大。也就是说,富含燃料的区域扩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少NOx的产生量。此外,第二气体喷口42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一气体喷口41不同的位置。由此,从第一气体喷口41喷射的排气的流动与从第二气体喷口42喷射的排气的流动不易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在这两个流动干扰的情况下,任何流动都难以到达火焰F。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降低这样的可能性。
(5)第五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1还具备:多个上述第二气体喷口42A、42B,在上述输送方向Da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温度检测部20,检测上述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及流量控制部50,基于上述温度分布使从上述多个上述第二气体喷口42A、42B分别喷射的上述排气的流量分配变化。
根据上述结构,在输送方向Da上隔开间隔排列有多个第二气体喷口42A、42B,从这些第二气体喷口42A、42B喷射的排气的流量的分配基于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而被调节(变化)。因此,例如在处理空间V内的后燃烧段23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来自该后燃烧段23侧的第二气体喷口42B的排气的流量相对增大,来使火焰F向干燥段侧移动。由此,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被适当化,能够抑制NOx和未燃气体的产生量。
(6)第六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1还具备:移动部70,使上述第二气体喷口42C在上述输送方向Da上移动;温度检测部20,检测上述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及移动控制部60,基于上述温度分布而使上述移动部70动作,从而使上述第二气体喷口42C的位置或从上述第二气体喷口42C喷射上述排气的方向沿着上述输送方向Da变化。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移动部70调节第二气体喷口42C的输送方向Da上的位置,或者能够沿着输送方向Da变更上述第二气体喷口42C的喷射上述排气的方向。移动控制部60基于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对第二气体喷口42C的位置或第二气体喷口42C相对于炉主体10的上表面10B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其变化)。因此,在处理空间V内的后燃烧段23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二气体喷口42C向该后燃烧段23侧移动或使来自第二气体喷口42C的排气的喷出方向朝向后燃烧段23变化,来使火焰F向干燥段21侧移动。另外,在处理空间V内的干燥段21侧的温度相对变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二气体喷口42C向干燥段21侧移动或使来自第二气体喷口42C的排气的喷出方向朝向干燥段21变化,来使火焰F向后燃烧段23侧移动。由此,处理空间V内的温度分布被适当化,能够抑制NOx和未燃气体的产生量。
(7)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机械炉排炉1中,上述气体循环部4还具有第三气体喷口43,上述第三气体喷口43在比上述第一气体喷口41靠下方处且从与上述第一气体喷口41相反的一侧向上述处理空间V内喷射上述排气。
根据上述结构,除了基于从第一气体喷口41喷射的排气的二次流动以外,还能够通过从第三气体喷口43喷射的排气的流体力,使火焰F进一步向第一气体喷口41侧移动。由此,处理空间V内的火焰F的形成位置被适当化,能够进一步减少NOx和未燃气体的产生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作为焚烧废弃物的装置的机械炉排炉。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炉主体的内部的形成火焰的位置适当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运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焚烧系统
1 机械炉排炉
2 风箱
3 料斗
4 气体循环部
6 炉排
7、7B 火炉
8 排热回收锅炉
9 降温塔
10 炉主体
10A 上游面
10B 上表面
10C 下游面
11 集尘装置
12 烟囱
13 排出槽
20 温度检测部
21 干燥段
22 燃烧段
23 后燃烧段
31 供给器
41 第一气体喷口
42、42A、42B、42C 第二气体喷口
43 第三气体喷口
50 流量控制部
60 移动控制部
70 移动部
B1、B2、B3 送风机
F 火焰
L1 一次空气管线
L2 二次空气管线
L3 排气循环管线
O 中心线(中心轴)
V 处理空间。

Claims (7)

1.一种机械炉排炉,具备:
炉主体,划定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被焚烧物并包含进行燃烧的燃烧段的处理空间;
火炉,从所述炉主体向上方延伸,将在所述处理空间产生的排气排出;及
第一气体喷口,将所述排气的一部分向处理空间内喷射,
所述火炉的中心轴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偏向与所述燃烧段不同的位置地配置,
所述第一气体喷口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火炉的偏位方向相反的一侧向在所述处理空间内形成的火焰的上方喷射所述排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炉排炉,其中,
所述火炉的中心轴偏向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后燃烧段侧地配置,
所述第一气体喷口设置于所述炉主体的干燥段侧,从该干燥段侧朝所述后燃烧段侧喷射所述排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炉排炉,其中,
所述火炉的中心轴偏向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干燥段侧地配置,
所述第一气体喷口设置于所述炉主体的后燃烧段侧,从该后燃烧段侧朝所述干燥段侧喷射所述排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炉排炉,其中,
所述机械炉排炉还具备第二气体喷口,所述第二气体喷口抽出所述排气的一部分并从上方向所述处理空间内喷射,
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该第二气体喷口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气体喷口不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械炉排炉,其中,
所述机械炉排炉还具备:
多个所述第二气体喷口,在所述输送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处理空间内的温度分布;及
流量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分布使从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气体喷口分别喷射的所述排气的流量分配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械炉排炉,其中,
所述机械炉排炉还具备:
移动部,使所述第二气体喷口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移动;
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处理空间内的温度分布;及
移动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分布使所述移动部动作,从而使所述第二气体喷口的位置或从所述第二气体喷口喷射所述排气的方向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炉排炉,其中,
所述机械炉排炉还具备第三气体喷口,所述第三气体喷口在比所述第一气体喷口靠下方处且从与所述第一气体喷口相反的一侧向所述处理空间内喷射所述排气。
CN202080079398.6A 2019-11-29 2020-11-16 机械炉排炉 Pending CN1147297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6540 2019-11-29
JP2019216540 2019-11-29
PCT/JP2020/042559 WO2021106645A1 (ja) 2019-11-29 2020-11-16 ストーカ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9745A true CN114729745A (zh) 2022-07-08

Family

ID=76130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9398.6A Pending CN114729745A (zh) 2019-11-29 2020-11-16 机械炉排炉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16822B2 (zh)
CN (1) CN114729745A (zh)
WO (1) WO20211066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26434B3 (de) 2006-06-07 2007-12-13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mbh Verfahren zur Verbesserung der Schlackequalität von Rostfeuerungsanlagen
JP6011295B2 (ja) * 2012-03-05 2016-10-19 Jfe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JP6040054B2 (ja) 2013-02-28 2016-12-07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ストーカ炉の再循環排ガス供給制御方法およびストーカ炉
JP2015169405A (ja) 2014-03-10 2015-09-28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角度可変ガス吹込み装置
JP6397308B2 (ja) 2014-10-31 2018-09-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焼却プラン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16822B2 (ja) 2024-01-17
WO2021106645A1 (ja) 2021-06-03
JPWO2021106645A1 (zh)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93084B1 (en) Stoker-type incinerator
JP6146673B2 (ja)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JP6738773B2 (ja) 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
JP5800237B2 (ja)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CN114729745A (zh) 机械炉排炉
JP6256859B2 (ja) 廃棄物焼却方法
JP6887917B2 (ja) 焼却プラント
WO2020189394A1 (ja) 焼却炉
JP6146671B2 (ja)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JP7137333B2 (ja) 廃棄物焼却炉
JP7199305B2 (ja) 焼却炉および焼却炉の制御方法
JP2005265410A (ja) 廃棄物焼却炉
JP7474743B2 (ja) 焼却炉
JP2014211243A (ja) ごみ焼却炉の燃焼制御装置
CN215216204U (zh) 一种助燃装置和锅炉
JP2015209992A (ja) 廃棄物焼却処理装置及び廃棄物焼却処理方法
JP2019190740A (ja) 火格子構造体およびストーカ式焼却炉
JP2001108220A (ja) 廃棄物焼却炉
JP6183787B2 (ja) 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WO2023188607A1 (ja) 燃焼設備、および制御装置
EP1500875A1 (en) Method of operating waste incinerator and waste incinerator
JP6797083B2 (ja) 一次燃焼用気体の供給制御方法、蒸発量安定化方法、発電量安定化方法、及び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
JPH07233921A (ja) ゴミ焼却炉
WO2016032098A2 (ko) 저공해 펠릿 연소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6146672B2 (ja)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