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10043A -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10043A
CN114710043A CN202210628706.7A CN202210628706A CN114710043A CN 114710043 A CN114710043 A CN 114710043A CN 202210628706 A CN202210628706 A CN 202210628706A CN 114710043 A CN114710043 A CN 114710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witching
resonant converter
switch
switch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87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10043B (zh
Inventor
杨帅
栾博悦
东伟
盛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raki Integrated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raki Integrated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raki Integrated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raki Integrated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2870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100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10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10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10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10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t least two simultaneously operating switches on the input side, e.g. "double forward" or "double (switched) flyback"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3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ignition at the zero crossing of the voltage or the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其中,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根据第一方向确定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待关断开关管关断;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脉宽调制信号用于使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该方案可以同时提高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电能转换效率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背景技术
双向谐振变换器是一种可以应用在电网与电池之间的储能逆变器。双向谐振变换器通常由双向交流-直流(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AC-DC)变换器和双向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变换器组成。在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及车载充电等领域,双向DC-DC变换器通常采用谐振变换器来实现。由于谐振变换器在充电模式下(即电能从电网流向电池的模式)的输出电压范围较宽,因此整个充电过程会跨越谐振变换器的三种工况,而谐振变换器处于不同工况时,谐振变换器中的变压器副边的电流波形差异较大,导致变压器副边的开关电路的控制逻辑较为复杂。
现有技术是根据用于控制变压器原边开关电路的脉宽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信号来确定变压器副边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具体确定方式为,将PWM信号对应的开启时间延后一个固定时长,将PWM信号对应的关断时间提前一个固定时长,进而得到变压器副边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然而,由于变压器副边的电流滞后(或超前)于PWM信号对应的开启时间(或关闭时间)的时长并不一致,因此采用上述方式确定出的控制信号无法使双向谐振变换器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及高电能转换效率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使双向谐振变换器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及高电能转换效率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线圈两端的第一开关单元以及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传输的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第一方向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所述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所述待关断开关管关断;
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传输的工作模式,所述脉宽调制信号用于使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线圈两端的第一开关单元以及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传输的工作模式;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方向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所述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所述待关断开关管关断;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传输的工作模式,所述脉宽调制信号用于使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线圈两端的第一开关单元以及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
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还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及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双向谐振变换器。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电能从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向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传输的第一工作模式时,通过获取各个时刻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根据第一方向确定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待关断开关管关断,不仅控制逻辑简单,而且基于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从而提高了双向谐振变换器的可靠性。同时,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电能从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向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传输的第二工作模式时,直接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可以使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降低了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损耗,提高了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电能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中的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中的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的另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中S43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6为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波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和流经地热线圈的电流的波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物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双向谐振变换器是一种可以应用在电网与电池之间的储能逆变器。双向谐振变换器通常由双向交流-直流(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AC-DC)变换器和双向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变换器组成。在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及车载充电等领域,双向DC-DC变换器通常采用谐振变换器来实现。由于谐振变换器在充电模式下(即电能从电网流向电池的模式)的输出电压范围较宽,因此整个充电过程会跨越谐振变换器的三种工况(包括开关频率高于谐振频率的工况、开关频率等于谐振频率的工况及开关频率大于谐振频率的工况),谐振变换器处于不同工况时,谐振变换器中的变压器副边的电流波形差异较大,导致变压器副边的开关电路的控制逻辑较为复杂。
现有技术是根据用于控制变压器原边开关电路的脉宽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信号来确定变压器副边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具体确定方式为,将PWM信号对应的开启时间延后一个固定时长,将PWM信号对应的关断时间提前一个固定时长,进而得到变压器副边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
然而,由于变压器副边的电流滞后于PWM信号对应的开启时间的时长并不一致,且变压器副边的电流超前于PWM信号对应的关闭时间的时长也不一致,因此采用上述方式确定出的控制信号无法保证变压器副边的开关电路实现软开关功能,这样会降低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电能转换效率;若基于电能转换效率的考量去对上述延后或提前的固定时长进行调整,则会影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可靠性。可见,传统的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式无法使双向谐振变换器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及高电能转换效率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双向谐振变换器可以包括依次连接在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1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其中,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AC(例如,电网),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DC(例如,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双向谐振变换器除了包括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1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还包括与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1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连接的控制装置13,控制装置13用于对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1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进行控制。在具体应用中,控制装置13可以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PLC)、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 unit,MPU)或其他类型的处理器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控制装置13的具体类型不做特别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双向谐振变换器可以工作在电能从其第一端向第二端传输的工作模式,本申请实施例将该工作模式定义为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双向谐振变换器用于将来自交流电源AC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源DC所需的直流电,并为直流电源DC供电。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双向谐振变换器也可以工作在电能从其第二端向第一端传输的工作模式,本申请实施例将该工作模式定义为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双向谐振变换器用于将来自直流电源DC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源AC所需的交流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单元121、谐振单元122、变压器123及第二开关单元124。其中,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1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三端连接谐振单元122的第一端,谐振单元122的第二端连接变压器123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变压器123的第一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四端,变压器123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均与直流电源DC连接。
当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121作为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的主动驱动电路,第二开关单元124作为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的整流输出电路;变压器123的第一线圈作为原边线圈,变压器123的第二线圈作为副边线圈。当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第二开关单元124作为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的主动驱动电路,第一开关单元121作为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的整流输出电路;变压器123的第二线圈作为原边线圈,变压器123的第一线圈作为副边线圈。即,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不同工作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121和第二开关单元124的功能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12还包括检测单元125。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检测单元125可以连接在变压器123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一端之间。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检测单元125可以设置在第二开关单元124中,检测单元125在第二开关单元124中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参考后续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进行赘述。
具体地,检测单元125用于检测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变压器123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方向,并将该电压的大小和方向反馈给控制装置13,以使控制装置13基于该电压的大小和/或方向对作为整流输出电路的第二开关单元124进行控制。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单元125设置在变压器123与第二开关单元124之间,具体地,检测单元125的第一端连接变压器123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检测单元12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一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检测单元125可以包括采样电阻Rsen、电压计Vm及比较器U1。其中,采样电阻Rsen的第一端与电压计Vm的第一检测端共接作为检测单元125的第一端,采样电阻Rsen的第二端与电压计Vm的第二检测端共接作为检测单元125的第二端,电压计Vm的输出端连接比较器U1的同相输入端,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用于接入零电压信号(即电压值为0的电信号),比较器U1的输出端连接控制装置13。
本实施例中,通过电压计Vm对采样电阻Rsen两端的电压进行检测,可以获知流经采样电阻Rsen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地,电压计Vm将检测到的采样电阻Rsen两端的第一电压信号发送给比较器U1,比较器U1将第一电压信号与零电压信号进行比较,在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0时,说明电流从采样电阻Rsen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此时比较器U1输出高电平信号至控制装置13;在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小于0时,说明电流从采样电阻Rsen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此时比较器U1输出低电平信号至控制装置13。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121可以为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具体地,第一开关单元121可以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及第四开关管Q4。其中,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导通端共接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导通端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导通端共接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导通端共接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三端,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导通端共接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四端。
需要说明的是,当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输入端,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输出端。当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输入端,第一开关单元1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作为第一开关单元121的输出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谐振单元122可以包括谐振电容Cr和谐振电感Lr。其中,谐振电容Cr的第一端作为谐振单元122的第一端,谐振电容Cr第二端连接谐振电感Lr的第一端,谐振电感Lr的第二端作为谐振单元122的第二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单元124可以包括包括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具体地,第二开关单元124可以包括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第八开关管Q8及输出电容C1。其中,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导通端与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一导通端共接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一端,第七开关管Q7的第一导通端与第八开关管Q8的第一导通端共接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二端,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导通端、第七开关管Q7的第二导通端及输出电容C1的第一端共接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三端,第六开关管Q6的第二导通端、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导通端及输出电容C1的第二端共接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四端。
需要说明的是,当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输入端,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输出端。当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输入端,第二开关单元12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作为第二开关单元124的输出端。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及第八开关管Q8均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或三极管等,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对各个开关管的类型不做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图2对应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单元125设置在第八开关管Q8的第一导通端与输出电容C1的第二端之间。具体地,检测单元125的第一端连接第八开关管Q8的第一导通端,检测单元125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C1的第二端,检测单元125的输出端连接控制装置1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单元125的结构和功能与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检测单元125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具体请参考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与检测单元125相关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谐振变换器,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向谐振器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13。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双向谐振器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S41~S43,详述如下:
S41: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可以基于接收到的模式选择指令来确定双向谐振变换器所处的工作模式。其中,模式选择指令可以是由用户触发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用户想要通过双向谐振变换器向直流电源DC充电时,用户可以向控制装置的模式选择端输入第一模式选择指令,该第一模式选择指令用于指示双向谐振变换器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基于此,当控制装置的模式选择端接收到第一模式选择指令时,控制装置确定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示例性的,第一模式选择指令可以为高电平信号。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用户想要通过双向谐振变换器向交流电源AC供电时,用户可以向控制装置的模式选择端输入第二模式选择指令,该第二模式选择指令用于指示双向谐振变换器进入第二工作模式。基于此,当控制装置的模式选择端接收到第二模式选择指令时,控制装置确定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示例性的,第二模式选择指令可以为低电平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控制装置可以从检测单元处获取其检测到的各个时刻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可以包括正向和负向。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单元设置在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正向可以用于描述电流从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第一方向为负向可以用于描述电流从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流向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S42:根据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确定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待关断开关管关断。
其中,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的数量均为2。具体地,两个待导通开关管分别处于全桥结构的不同桥臂的不同位置,待关断开关管为第二开关单元中除待导通开关管之外的其他两个开关管。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单元设置在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情况下,S4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第一方向为正向,则确定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为待导通开关管,确定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为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导通,控制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关断。
若第一方向为负向,则确定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为待导通开关管,确定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为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导通,控制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关断。
S43: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
其中,PWM信号用于使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即,控制装置基于PWM信号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控制时,可以使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实现软开关功能。其中,软开关功能可以包括零电压开关(zero voltage switch,ZVS)功能和/或零电流开关(zero current switch,ZCS)功能。开关管实现ZVS关功能时可以降低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开关管实现ZCS功能时可以降低开关管的关断损耗。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通过设置PWM信号的占空比来使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实现软开关功能,而具体如何设置PWM信号的占空比以使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实现软开关功能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此处对PWM信号的占空比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做过多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41~S42与S43为并列步骤,控制装置执行S41~S42时不执行S43,控制装置执行S43时不执行S41~S42。
以上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电能从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向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传输的第一工作模式时,通过获取各个时刻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根据第一方向确定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待关断开关管关断,不仅控制逻辑简单,而且基于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从而提高了双向谐振变换器的可靠性。同时,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电能从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向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传输的第二工作模式时,直接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可以使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降低了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损耗,提高了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电能转换效率。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当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由于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未连接电容,因此在双向谐振变换器长时间工作后,可能会产生变压器的正负向磁动势不平衡的现象(即变压器偏磁现象),该现象会导致正向谐振电流和负向谐振电流不均,或者会导致变压器进入饱和状态,从而降低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
基于此,为了提高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S43具体可以包括如图5所示的S51~S55,详述如下:
S51: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
本实施例中,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控制装置可以从检测单元处获取各个时刻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
其中,第二方向可以包括正向和负向。
S52:基于各个时刻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确定各个时刻流经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本实施例中,当某个时刻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二方向为正向时,控制装置可以确定该时刻流经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当某个时刻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二方向为负向时,控制装置可以确定该时刻流经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流向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可以将某个时刻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与采样电阻的比值确定为该时刻流经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
S53:基于各个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和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
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可以基于流经第二线圈的所有正向电流的大小,确定第二线圈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具体地,控制装置可以将流经第二线圈的所有正向电流的大小中的最大值,确定为上述第一峰值。
控制装置可以基于流经第二线圈的所有负向电流的大小,确定第二线圈的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具体地,控制装置可以将流经第二线圈的所有负向电流的大小中的最大值,确定为上述第二峰值。
即,本实施例中,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均为正数。
S54:若第一峰值与第二峰值不相等,则基于所述第一峰值和所述第二峰值确定目标峰值。
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确定出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后,判断第一峰值与第二峰值是否相等。当第一峰值与第二峰值不相等时,说明变压器存在正负向磁动势不平衡的现象,此时,控制装置可以基于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确定目标峰值。其中,目标峰值指能够使变压器的正负向磁动势平衡的第二线圈的最大电流值。目标峰值小于第一峰值且大于第二峰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可以将第一峰值与第二峰值的平均值确定为目标峰值。
S55:在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单元中的目标开关管导通的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一时刻流经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达到目标峰值,则在从第一时刻起的目标时长后,控制目标开关管关断,并控制第二开关单元中除目标开关管之外的其他开关管导通。
其中,目标时长为目标开关管的开始导通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开关管可以包括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对应地,其他开关管可以包括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
基于此,在控制装置基于PWM信号控制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导通的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一时刻流经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达到目标峰值,则控制装置可以先确定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从开始导通时刻至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将该时间间隔作为目标时长,并在第一时刻起的目标时长后,控制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关断,并控制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导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开关管可以包括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对应地,其他开关管可以包括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
基于此,在控制装置基于PWM信号控制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导通的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一时刻流经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达到目标峰值,则控制装置可以先确定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从开始导通时刻至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将该时间间隔作为目标时长,并在第一时刻起的目标时长后,控制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关断,并控制第五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导通。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曲线61为出现变压器偏磁现象时,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波形,可见,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Ip大于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In,此时,正向电流对应的第一时长t1大于负向电流对应的第一时长t2,导致正向电流的波形和负向电流的波形不对称。而通过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缩短正向电流对应的第一时长,以及延长负向电流对应的第二时长,即,可以使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均为t0,从而可以使正向电流的波形和负向电流的波形对称,校正后的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波形为图6中的曲线62,校正后的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和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均为目标峰值Iset,目标峰值Iset小于第一峰值Ip,且大于第二峰值In。
以上可以看出,本实施例通过确定流经变压器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和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在检测到第一峰值与第二峰值不相等时,将第一峰值与第二峰值的平均值作为目标峰值,当第一时刻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达到该目标峰值时,通过确定已导通开关管的开始导通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将该时间间隔作为目标时长,并在第一时刻起的目标时长后,控制已导通开关管关断,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中未导通开关管导通,从而可以降低传输至变压器的副边的功率,将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正向电流的实际峰值和负向电流的实际峰值均校正为目标峰值,进而可以避免双向谐振变换器发生变压器偏磁现象,提高了双向谐振变换器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由于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为0时,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会呈现出如图7所示的自由谐振状态,该状态可以通过图7中t0与t1之间的电压波形表示,该状态下,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的斜率会小于预设斜率阈值。因此,在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可以通过检测第二开关单元中各个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的斜率,来确定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是否为0,进而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出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已导通开关管的关断时机。
基于此,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S42之后,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S81~S83,详述如下:
S81:获取各个时刻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
示例性的,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可以设置有电压计。基于此,控制装置可以从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所连接的电压计处获取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
S82:基于各个时刻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确定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
控制装置得到各个时刻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后,可以基于所有时刻的电压值绘制电压波形,将电压波形的斜率确定为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
S83:在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小于预设斜率阈值时,控制已导通开关管关断,并控制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关断开关管导通。
控制装置得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后,将该电压变化斜率与预设斜率阈值进行比较,在电压变化斜率小于预设斜率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各个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呈现出自由谐振状态,即说明此时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为0,也即此时为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的过零点,因此,控制装置可以控制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已导通开关管关断,并控制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关断开关管导通。
以上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在基于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控制的基础上,结合了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来共同确定流经变压器的第二线圈的电流的过零点,基于开过零点对应的时刻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进行关断控制,对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关断开关管进行导通控制,提高了开关控制的准确的,从而提高了第二开关单元作为整流输出电路时的鲁棒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给出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实施例。请参阅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如图9所示,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90可以包括:第一获取单元91、第一控制单元92及第二控制单元93。其中:
第一获取单元91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传输的工作模式。
第一控制单元9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方向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所述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所述待关断开关管关断。
第二控制单元93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传输的工作模式,所述脉宽调制信号用于使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
可选的,第二控制单元93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第三确定单元及第一开关控制单元。其中: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个时刻所述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确定各个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个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和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不相等,则基于所述第一峰值和所述第二峰值确定目标峰值。
第一开关控制单元用于在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目标开关管导通的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一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达到所述目标峰值,则在从所述第一时刻起的目标时长后,控制所述目标开关管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除所述目标开关管之外的其他开关管导通;所述目标时长为所述目标开关管的开始导通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选的,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的平均值;
将所述平均值确定为所述目标峰值。
可选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第四确定单元及第二开关控制单元。其中: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个时刻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个时刻所述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确定所述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
第二开关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压变化斜率小于预设斜率阈值时,控制所述已导通开关管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关断开关管导通。
可选的,第一控制单元92具体用于:
若所述第一方向为正向,则确定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八开关管为待导通开关管,确定所述第六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为待关断开关管;所述正向用于描述电流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方向为负向,则确定所述第六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为待导通开关管,确定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八开关管为待关断开关管;所述负向用于描述电流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照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完成,即将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00、存储器101以及存储在存储器101中并可在处理器10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102,例如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对应的程序。处理器100执行计算机程序102时实现上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4所示的S41~S43。或者,处理器100执行计算机程序102时实现上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9所示的单元91~49的功能。
示例性的,计算机程序10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存储器101中,并由处理器100执行,以完成本申请。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计算机程序102在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中的执行过程。例如,计算机程序102可以被分割成第一获取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及第二控制单元,各单元的具体功能请参阅图4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仅仅是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示例,并不构成对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
处理器10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101可以是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硬盘或内存。存储器101也可以是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或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存储器101还可以既包括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存储器10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以及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存储器10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设备。请参阅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电源设备可以包括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双向谐振变换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源设备还可以包括与双向谐振变换器连接的直流电源DC。具体地,直流电源DC可以与双向谐振变换器中的第二开关单元连接。该实现方式中,双向谐振变换器中的第一开关单元可以用于连接交流电源。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线圈两端的第一开关单元以及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传输的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第一方向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所述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所述待关断开关管关断;
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传输的工作模式,所述脉宽调制信号用于使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进行开关控制,包括:
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
基于各个时刻所述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确定各个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基于各个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和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
若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不相等,则基于所述第一峰值和所述第二峰值确定目标峰值;
在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目标开关管导通的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一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达到所述目标峰值,则在从所述第一时刻起的目标时长后,控制所述目标开关管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除所述目标开关管之外的其他开关管导通;所述目标时长为所述目标开关管的开始导通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峰值和所述第二峰值确定目标峰值,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的平均值;
将所述平均值确定为所述目标峰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已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所述已关断开关管关断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各个时刻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
基于各个时刻所述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确定所述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
在所述电压变化斜率小于预设斜率阈值时,控制所述已导通开关管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关断开关管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及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共接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共接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共接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三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导通共接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四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用于连接所述直流电源;
对应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方向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包括:
若所述第一方向为正向,则确定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八开关管为待导通开关管,确定所述第六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为待关断开关管;所述正向用于描述电流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方向为负向,则确定所述第六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为待导通开关管,确定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八开关管为待关断开关管;所述负向用于描述电流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6.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线圈两端的第一开关单元以及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传输的工作模式;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方向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待导通开关管和待关断开关管,并控制所述待导通开关管导通,控制所述待关断开关管关断;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对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各个开关管进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指电能从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二端向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传输的工作模式,所述脉宽调制信号用于使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实现软开关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获取各个时刻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个时刻所述第二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大小和第二方向,确定各个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个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正向电流的第一峰值和负向电流的第二峰值;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不相等,则基于所述第一峰值和所述第二峰值确定目标峰值;
第一开关控制单元,用于在基于预设的脉宽调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目标开关管导通的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一时刻流经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达到所述目标峰值,则在从所述第一时刻起的目标时长后,控制所述目标开关管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除所述目标开关管之外的其他开关管导通;所述目标时长为所述目标开关管的开始导通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个时刻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个时刻所述已导通开关管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之间的电压值,确定所述已导通开关管的电压变化斜率;
第二开关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压变化斜率小于预设斜率阈值时,控制所述已导通开关管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中的已关断开关管导通。
9.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和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线圈两端的第一开关单元以及连接在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线圈两端的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用于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全桥结构;
所述双向谐振变换器还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交流-直流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及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
10.一种电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谐振变换器。
CN202210628706.7A 2022-06-06 2022-06-06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Active CN114710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8706.7A CN114710043B (zh) 2022-06-06 2022-06-06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8706.7A CN114710043B (zh) 2022-06-06 2022-06-06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10043A true CN114710043A (zh) 2022-07-05
CN114710043B CN114710043B (zh) 2022-09-06

Family

ID=82177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8706.7A Active CN114710043B (zh) 2022-06-06 2022-06-06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1004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0864A (zh) * 2003-12-02 2007-01-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Dc-dc变换器
CN105871215A (zh) * 2016-05-17 2016-08-17 华南理工大学 用于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整流控制电路
CN108900092A (zh) * 2018-08-01 2018-11-27 西安特锐德智能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存储介质、双向谐振电路充放电电流调节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10028712A1 (en) * 2019-07-25 2021-01-2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dictive synchronous rectifier sensing and control
CN114039488A (zh) * 2021-09-27 2022-02-11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变换器以及车载直流变换设备
CN114301300A (zh) * 2021-11-30 2022-04-08 刘三英 一种宽范围双向谐振式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US20220140740A1 (en) * 2020-11-03 2022-05-05 Shenzhen VMAX New Energy Co.,Ltd. Magnetic balance circuit of bidirectional resonant converter and th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0864A (zh) * 2003-12-02 2007-01-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Dc-dc变换器
CN105871215A (zh) * 2016-05-17 2016-08-17 华南理工大学 用于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整流控制电路
CN108900092A (zh) * 2018-08-01 2018-11-27 西安特锐德智能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存储介质、双向谐振电路充放电电流调节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10028712A1 (en) * 2019-07-25 2021-01-2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dictive synchronous rectifier sensing and control
US20220140740A1 (en) * 2020-11-03 2022-05-05 Shenzhen VMAX New Energy Co.,Ltd. Magnetic balance circuit of bidirectional resonant converter and th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4039488A (zh) * 2021-09-27 2022-02-11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变换器以及车载直流变换设备
CN114301300A (zh) * 2021-11-30 2022-04-08 刘三英 一种宽范围双向谐振式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10043B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6727B (zh) 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46682B (zh) 一种正反激变换器的新型混合控制方式
US8625311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apparatus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switching elements
US8456868B2 (en) Controller for a resonant switched-mode power converter
TWI653810B (zh) 控制裝置及控制方法
US10608542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with operation in dual-leg resonant mode or single-leg resonant mode
CN110798075B (zh) 控制电路以及应用其的开关变换器
US10720829B1 (en) Totem-pole bridgeless PF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13726165B (zh) 反激变换器及反激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14301297B (zh) 一种功率变换器、增大逆向增益范围的方法、装置、介质
CN111934557B (zh) 一种同步整流电路及电源转换装置
US11606019B2 (en) Control circuit, voltage source circuit, driving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CN111953186A (zh) 一种开关电源控制电路
EP4117157B1 (en) Converter, converter control method, and power adapter
CN110380619B (zh) 一种直流转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直流转换装置
CN114825961A (zh) 用于控制移相全桥电路的控制器、电源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TWI617126B (zh) 電源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TWI650925B (zh) 開關電源、控制裝置及控制方法
US2024001473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otem-pole pfc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916015A (zh) 双模电源切换控制装置
CN114710043B (zh) 双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源设备
US1123345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converter efficiency
KR101339172B1 (ko) 제어모드 변환을 통한 스위칭 제어방법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스위칭 제어기 및 역률보정 제어기
CN219181415U (zh) 一种dc-dc变换装置和开关电源
WO2023050103A1 (zh)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控制方法和pfc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