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8062A -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8062A
CN114698062A CN202110007135.0A CN202110007135A CN114698062A CN 114698062 A CN114698062 A CN 114698062A CN 202110007135 A CN202110007135 A CN 202110007135A CN 114698062 A CN114698062 A CN 114698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ing
information
slave device
master device
sl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071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祥
张佳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Duanyun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Duanyun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Duanyun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Duanyun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071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80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8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80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主设备在配对信道发送广播帧,所述广播帧包含所述主设备的信息;所述主设备接收第一从设备的第一配对请求,所述第一配对请求包括所述第一从设备的信息、所述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本申请通过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对所述从设备与主设备进行配对,实现了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迅速自动配对,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的人机接口技术,其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产生一种以视觉感受为主,包括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的人工虚拟环境。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道感知计算机虚拟的虚拟世界,也可以通过移动、语音、表情、手势及视线等最自然的方式和虚拟世界交互,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发展,目前已经在军事、医学、教育、娱乐、制造业、工程训练等多个方面得到应用,被认为是当前及将来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一套定位系统中,往往包括一个主设备和至少一个从设备,组成定位系统的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而要进行数据传输则首先需要配对。但是,相关技术中,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配对流程繁琐,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能够实现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迅速自动配对,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配对方法,所述设备配对方法包括:
主设备在配对信道发送广播帧,所述广播帧包含所述主设备的信息;
所述主设备接收第一从设备的第一配对请求,所述第一配对请求包括所述第一从设备的信息、所述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广播帧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与所述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从设备的第二配对请求,所述第二配对请求包括所述第二从设备的信息与所述主设备的信息;
所述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二从设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设备检测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
当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达到预设的连接数量阈值时,停止发送所述广播帧。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主设备检测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当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时,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或者,
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检测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所述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配对方法,所述设备配对方法包括:
从设备在配对信道接收主设备的广播帧,所述广播帧包含所述主设备的信息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请求至所述主设备;
所述从设备接收所述主设备的配对响应。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广播帧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与所述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从设备检测自身信息是否与所述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相同;
当自身信息与所述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相同时,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二配对请求,所述第二配对请求包括所述从设备的信息与所述主设备的信息;
所述从设备接收所述主设备发送的配对响应。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所述自身信息与所述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不同或者所述广播帧中不包含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第一配对请求,所述第一配对请求包括所述第一从设备的信息、所述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从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主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配对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从设备,以及一个如前所述的主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通过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对所述从设备与主设备进行配对,实现了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迅速自动配对,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设备配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设备配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设备配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是该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包含的范围内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和实现方案。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许多可能的特征组合,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讨论,但是所公开的特征的许多其它组合方式也是可能的。除非特意加以限制的情况以外,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结合使用,或可以替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
本申请包括并设想了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特征和元件的组合。本申请已经公开的实施例、特征和元件也可以与任何常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发明方案。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也可以与来自其它发明方案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另一个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发明方案。因此,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示出和/或讨论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适当的组合来实现。因此,除了根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所做的限制以外,实施例不受其它限制。此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此外,在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时,说明书可能已经将方法和/或过程呈现为特定的步骤序列。然而,在该方法或过程不依赖于本文所述步骤的特定顺序的程度上,该方法或过程不应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的步骤。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其它的步骤顺序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阐述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被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针对该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限于按照所写顺序执行它们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顺序可以变化,并且仍然保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包括步骤101至步骤103。
步骤101、主设备在配对信道发送广播帧,该广播帧中包含该主设备的信息。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该配对系统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在无线通信信道上进行通信。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信道包括但不限于用于蜂窝网络的3G技术、用于无线个人局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WPAN)的紫蜂(Zigbee)、蓝牙或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技术、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以及用于无线识别技术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例如,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技术。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该主设备可以为头戴显示器。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从设备可以为手柄、手套、鼠标、键盘等交互设备。
本实施例中,配对信道是指主设备和从设备在进行配对时,使用的通信信道。配对信道可以为预先配置的一个或多个通用固定频点。以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为例,配对信道可配置为2.4GHz频段内的一个或多个固定频点。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广播帧中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与该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
当主设备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主设备将该存储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放在广播帧里发送,从而使得任意一个从设备都可以不用记录任何配对信息,每次开机后,在配对信道上接收主设备的广播帧,并从广播帧中获取当前的已配对信息。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第二从设备的信息包括第二从设备的识别号(ID)、第二从设备的设备类型等信息。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主设备可以以预定周期在配对信道发送广播帧。该预定周期为设定的周期,可以根据从设备可能响应的时间进行设定,例如5秒、10秒等。
步骤102、主设备接收第一从设备的第一配对请求,第一配对请求包括该第一从设备的信息、该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一从设备指的是在主从设备本次连接之前,未记录在主设备的已配对设备中的从设备。第二从设备指的是在主从设备本次连接之前,已记录在主设备的已配对设备中的从设备。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属于无线发送层的可选部分,用来判定链接质量。RSSI的值对应的单位是分贝毫瓦(dBm),表示某一功率与1mw的相对关系,数值x(dBm)与功率P(mw)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883959150000061
可以看出,RSSI并不是功率,它只是信号强度的一个指示值。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配对请求中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可以是第一从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主设备的广播帧中的RSSI信息,此时,第一从设备接收到主设备在配对信道发送的广播帧后,将广播帧中的RSSI信息放在第一配对请求中发送至主设备,主设备根据该RSSI信息判断两者的距离,进而决定是否与该第一从设备进行配对,此时,可简化第一从设备侧的处理逻辑;
在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配对请求中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也可以是主设备接收到的来自第一从设备的第一配对请求的RSSI信息,此时,第一从设备根据广播帧中的RSSI信息判断两者之间的距离,与主设备根据第一配对请求中的RSSI信息判断两者之间的距离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避免了第一从设备对主设备产生RSSI信息欺骗的情况。
步骤103、该主设备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03具体包括:
该主设备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检测该第一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并根据该第一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发送配对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主设备根据无线信道传输模型及接收到的RSSI值,估测第一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为:
;d=10^((abs(RSSI)-A)/(10*n)) (1);
其中:d-计算所得距离(m);
RSSI-接收信号强度(负值);
A-发射端和接收端相隔1米时的信号强度(单位为dBm);
n-环境衰减因子。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第一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等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该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当第一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该主设备不发送配对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在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第一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等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该主设备发送配对成功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当第一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该主设备发送配对失败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本实施例中,预设的距离阈值可以在0厘米至20厘米之间。将预设的距离阈值定义为该主设备和第一从设备挨得很近时候的距离,这样,当用户将主设备和从设备靠的足够近时,就能实现配对,从而实现“一碰即连”的效果。
在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03具体包括:
该主设备检测第一配对请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
如果第一配对请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则发送配对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如果第一配对请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小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则不发送配对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上文公式(1)以及预设的距离阈值0~20cm,可以逆向推导出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的取值范围,该取值范围还和公式(1)中的A和n的取值相关,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环境情况下,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数值也有所差别。
在又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03具体包括:
该主设备检测第一配对请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
如果第一配对请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则发送配对成功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如果第一配对请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小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则发送配对失败响应至该第一从设备。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该广播帧中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与该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主设备接收第二从设备的第二配对请求,第二配对请求包括第二从设备的信息与主设备的信息;
该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至该第二从设备。
本实施例中,当该广播帧中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与该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第二从设备接收到该广播帧后,可以直接发送第二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由于主设备不再需要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与第二从设备进行配对,此时,第二配对请求中可以不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后,主设备和第二从设备则可实现迅速自动配对。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主设备记录该第一从设备为已配对设备。
由于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从设备指的是在主从设备本次连接之前,未记录在主设备的已配对设备中的从设备,第二从设备指的是在主从设备本次连接之前,已记录在主设备的已配对设备中的从设备,因此,当主设备将该第一从设备记录为已配对设备后,该第一从设备在下次连接时,即转变为第二从设备,即不再需要检测广播帧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而可以根据广播帧中的已配对设备信息,直接与主设备进行配对。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主设备记录该第一从设备为已配对设备,包括:
当当前已配对设备的数量小于预设的最大配对数量时,该主设备直接记录该第一从设备为已配对设备;
当当前已配对设备的数量等于预设的最大配对数量时,该主设备擦除一个或多个当前已配对设备,并记录该第一从设备为已配对设备。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主设备记录的已配对设备的最大配对数量可以为2。
此时,当主设备没有记录任何已配对设备信息时,或者,当主设备包括一个已配对设备且该已配对设备与新配对的第一从设备信息不同时,该主设备可以直接将该新配对的第一从设备添加至已配对设备;当主设备包括两个已配对设备且该两个已配对设备均与新配对的第一从设备信息不同且其中一台或者两台都没有与主设备建立连接的情况下,该主设备可以擦除一个或两个已配对设备的信息后,再将该新配对的第一从设备记录为已配对设备。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主设备检测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
当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达到预设的连接数量阈值时,停止发送广播帧。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预设的连接数量阈值可以为2。即,当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达到2个时,该主设备停止发送广播帧,完全切换至通讯信道。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大于0且小于预设的连接数量阈值时(例如,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为1个时),该主设备在通讯信道与已连接的从设备进行数据通讯,并在数据交互的时间空隙,在配对信道继续发送广播帧,等待其他从设备的配对请求。当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达到预设的连接数量阈值时,该主设备不再在配对信道发送广播帧。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通讯信道可以为该主设备检测到的信道质量最好的无线信道。
802.11工作组将无线网络信号划分了两个独立的频段,即2.4GHz和5.0GHz。每个频段又划分为若干信道,且每个国家自己制定政策订出如何使用这些频段。例如,在中国,将2.4GHz频段划分出13个信道(由于信道1、6和11彼此之间间隔的距离足够远,因此它们三个也成为了不会互相重叠和干扰的三个最常用的信道),将5.0GHz频段划分出4个信道。
由于802.11b/g WLAN标准采用了最常用的2.4GHz无线电频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无线路由器不仅会受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内其他无线路由器发射的WiFi同频信号的干扰,还会受到如微波炉、蓝牙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发射的非WiFi信号在相同工作频段所产生的干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无线路由器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各个无线信道的信道质量:
在当前工作频段的所有无线信道上,检测WiFi同频干扰信号的强度。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一个无线信道上,检测WiFi同频干扰信号的强度包括:在当前信道上发送一个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帧,并在该信道上停留一段时间,等待接收其他无线路由器的探测响应(Probe Response)帧,当接收到其他无线路由器的探测响应帧时,从接收的探测响应帧中提取信号强度信息,将接收到的所有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强度之和作为在该信道上的WiFi同频干扰信号的强度,切换至下一个无线信道。
检测所有无线信道的非WiFi干扰信号的强度。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检测所有无线信道的非WiFi干扰信号的强度,包括:启动频谱扫描模式,定时扫描无线路由器在整个工作频段接收的非WiFi干扰信号;从接收到的非WiFi干扰信号中提取对应每个信道的非WiFi干扰信号的强度。
将每个信道的非WiFi干扰信号的强度与WiFi同频干扰信号的强度相加,得到每个信道上的同频干扰信号强度。
将同频干扰信号强度最小的信道作为信道质量最好的无线信道。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配对响应包括主设备的信息和从设备的信息,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信息:通讯信道、通讯地址和时间同步信息。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该主设备在通讯信道与第一从设备进行数据通讯。
本实施例中,该主设备选择信道质量最好的无线信道为当前使用的通讯信道后,发送包含该通讯信道信息的配对响应至从设备,从设备接收到配对响应后,切换至该通讯信道,此后,主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都会在当前无线压力最小的信道,无其他设备干扰且无其他设备抢占数据传输资源。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配对方法,通过主设备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来决定是否与从设备建立配对,实现了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迅速自动配对,提高了用户体验。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包括步骤201至步骤203。
步骤201、从设备在配对信道接收主设备的广播帧,该广播帧包含该主设备的信息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广播帧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与该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第二从设备的信息包括第二从设备的识别号(ID)、第二从设备的设备类型等信息。
步骤202、从设备根据该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202具体包括:
该从设备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检测该从设备与该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并根据该从设备与该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发送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从设备根据无线信道传输模型及接收到的RSSI值,估测该从设备与该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为:
;d=10^((abs(RSSI)-A)/(10*n)) (1);
其中:d-计算所得距离(m);
RSSI-接收信号强度(负值);
A-发射端和接收端相隔1米时的信号强度(单位为dBm);
n-环境衰减因子。
当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等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该从设备发送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
当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距离d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该从设备不发送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
本实施例中,预设的距离阈值可以在0厘米至20厘米之间。将预设的距离阈值定义为该主设备和第一从设备挨得很近时候的距离,这样,当用户将主设备和从设备靠的足够近时,就能实现配对,从而实现“一碰即连”的效果。
在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202具体包括:
该从设备检测广播帧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
如果广播帧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则发送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
如果广播帧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小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则不发送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
步骤203、从设备接收该主设备的配对响应。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该广播帧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与该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从设备检测自身信息是否与该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相同;
当自身信息与该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相同时,该从设备发送第二配对请求,该第二配对请求包括该从设备的信息与该主设备的信息;
该从设备接收该主设备发送的配对响应。
本实施例中,当该广播帧中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与该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第二从设备接收到该广播帧后,可以直接发送第二配对请求至该主设备(由于主设备不再需要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与第二从设备进行配对,此时,第二配对请求中不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后,主设备和第二从设备则可实现迅速自动配对。
当自身信息与该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不同或者该广播帧中不包含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该从设备可以根据广播帧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决定是否发送第一配对请求,此处,第一配对请求中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主设备根据第一配对请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判断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距离,进而决定是否与从设备进行配对。具体过程参见前述步骤202,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配对响应包括主设备的信息和从设备的信息,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信息:通讯信道、通讯地址和时间同步信息。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该从设备在通讯信道与主设备进行数据通讯。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配对方法,通过从设备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来决定是否与主设备建立配对,实现了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迅速自动配对,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从设备,如图3所示,从设备3包括:第一存储器31和第一处理器32,第一存储器31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第一存储器31的计算机程序被第一处理器32执行时执行如上述以从设备为执行主体的任一实施例描述的设备配对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主设备,如图4所示,主设备4包括:第二存储器41和第二处理器42,第二存储器41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第二存储器41的计算机程序被第二处理器42执行时执行如上述以主设备为执行主体的任一实施例描述的设备配对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配对系统,如图5所示,设备配对系统5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从设备51,以及一个如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主设备5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命令,计算机可执行命令用于执行上述以从设备为执行主体的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配对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命令,计算机可执行命令用于执行上述以主设备或者从设备为执行主体的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配对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Claims (11)

1.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设备在配对信道发送广播帧,所述广播帧包含所述主设备的信息;
所述主设备接收第一从设备的第一配对请求,所述第一配对请求包括所述第一从设备的信息、所述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广播帧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与所述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从设备的第二配对请求,所述第二配对请求包括所述第二从设备的信息与所述主设备的信息;
所述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二从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设备检测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
当当前已连接的从设备数量达到预设的连接数量阈值时,停止发送所述广播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主设备检测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当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阈值时,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或者,
所述主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检测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时,所述主设备发送配对响应至所述第一从设备。
5.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设备在配对信道接收主设备的广播帧,所述广播帧包含所述主设备的信息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配对请求至所述主设备;
所述从设备接收所述主设备的配对响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广播帧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与所述主设备已配对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从设备检测自身信息是否与所述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相同;
当自身信息与所述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相同时,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二配对请求,所述第二配对请求包括所述从设备的信息与所述主设备的信息;
所述从设备接收所述主设备发送的配对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自身信息与所述广播帧中包含的第二从设备的信息不同或者所述广播帧中不包含第二从设备的信息时,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发送第一配对请求,所述第一配对请求包括所述第一从设备的信息、所述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
8.一种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5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的步骤。
9.一种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设备配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从设备,以及一个如权利要9所述的主设备。
11.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或者权利要求6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配对方法的步骤。
CN202110007135.0A 2021-01-05 2021-01-05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6980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07135.0A CN114698062A (zh) 2021-01-05 2021-01-05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07135.0A CN114698062A (zh) 2021-01-05 2021-01-05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8062A true CN114698062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5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7135.0A Pending CN114698062A (zh) 2021-01-05 2021-01-05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806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481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监护设备及其进行无线配对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10357A1 (en) * 2012-02-10 2013-08-15 Huawei Device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radio frequency device pairing
US20150271432A1 (en) * 2014-03-24 2015-09-24 Broadcom Corporation Auto-Pairing Control Device
CN105101467A (zh) * 2015-07-14 2015-11-25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无线信号强度的设备自动配对方法
CN109613983A (zh) * 2018-12-26 2019-04-12 青岛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显示系统中手柄的定位方法、装置和头戴显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10357A1 (en) * 2012-02-10 2013-08-15 Huawei Device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radio frequency device pairing
US20150271432A1 (en) * 2014-03-24 2015-09-24 Broadcom Corporation Auto-Pairing Control Device
CN105101467A (zh) * 2015-07-14 2015-11-25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无线信号强度的设备自动配对方法
CN109613983A (zh) * 2018-12-26 2019-04-12 青岛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显示系统中手柄的定位方法、装置和头戴显示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481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监护设备及其进行无线配对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7091B (zh) 下行信道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09672512B (zh) 一种数据联合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USRE47488E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device discovery process
CN104205776B (zh) 基于应用的连通性事件触发的方法和装置
US10732724B2 (en) Gesture recogni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103584A1 (zh) 一种小区确定的方法、相关设备以及系统
EP4064760A1 (e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4301062A1 (en) Beam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3382423A (zh) 信号传输方法、信息指示方法和相关设备
US20210266996A1 (en) Device to device-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CN110858999B (zh) 探测参考信号srs功率控制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5915731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3259073B (zh) Pusch传输方法、pusch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240334495A1 (en) Prach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CN104954978A (zh) 无线网络测距方法及装置
CN114698062A (zh) 一种设备配对方法和系统、主设备、从设备、存储介质
EP345461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liz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tenna cloud nodes in indoor high-density network
CN111278032B (zh) Pucch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CN113541894A (zh)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2737742A (zh) 一种解调参考信号配置指示方法及终端
CN111436138A (zh) 信号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3271649B (zh) 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WO201906686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ENTRALIZED ASSOCIATION OF MULTIPLE ACCESS POINTS AND MULTIPLE STATIONS IN A COOPERATIVE WI-FI NETWORK
CN117119541B (zh) 终端网络连接的处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US20240310527A1 (en) Wireless handheld mobile device configured for location visualization of internet-of-things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