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4300A - 一种自行车鞍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行车鞍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84300A CN114684300A CN202210465474.8A CN202210465474A CN114684300A CN 114684300 A CN114684300 A CN 114684300A CN 202210465474 A CN202210465474 A CN 202210465474A CN 114684300 A CN114684300 A CN 1146843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work
- section
- ventilation opening
- cushion
- bicycle sad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02—Saddles having a seating area with a central cavity or depres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05—Saddles having a seating area with multiple separate weight bearing 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07—Saddles with specific anatomical adap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行车鞍座,包括:骨架,具有前区间段、中区间段以及后区间段,中区间段的后部与后区间段的前部共同向两侧弧形延伸形成翼部;骨架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坐垫,为柔性结构,坐垫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座弓,安装于骨架下方并连接于骨架的前区间段及后区间段,形成稳定支撑;所述的第一通风口以及第二通风口于纵向方向上叠加,叠加后相交区域形成通风通道;所述的座弓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支架臂,两个支架臂于前端相连接;本发明中,通风通道经过特殊设计,相比传统的坐垫而言,风流量更大,能够更好地起到散热的作用,整个自行车鞍座的形状是经过人体力学分析设计的,更加适合竞技骑行时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坐垫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自行车鞍座。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上设置有坐垫,用户在骑行时乘坐于坐垫上,坐垫的以及结构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坐垫,使得用户在骑行时,有良好的体验感;而一些质量较差的坐垫,在骑行时,容易产生不好的体验感;
特别是近年来,骑行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很受欢迎的户外运动,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加入到这个行列,而且国际的比赛项目中也有山地车比赛项目,全球各地有众多的骑行爱好者。
山地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自然骑行爱好者的优先选择,而坐垫是骑行时与屁股直接接触的部件,骑行舒适的决定性部件,其体现出的作用更加重要;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坐垫,有细长窄小型的、短小宽大型的(短鼻坐垫)、宽大柔软型的,但均存在不同方面的缺陷,例如:
1、车座质感太硬,长时间骑行后屁股双侧坐骨部位肌肉群会疼痛;
2、横截面最宽处容易摩擦到大腿内侧;
3、本体表面大多采用皮质包裹,炎热天气下透气性很差,容易出汗,引起不适;
4、骑行时腿部在动,带动臀部来回晃动摩擦,如果是遇到比较颠簸的道路,晃动幅度更大,臀部作用于坐垫上,长时间后可能会使得坐垫各部件间出现松动甚至损坏。
如中国专利号:202121920363 .9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座椅,该自行车座椅包括座垫;座垫的背面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有座垫塑件;座垫塑件背向座垫的面上通过第二螺纹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有座弓;座弓的中部隆起并通过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座垫塑件;上述专利中的坐垫上不具备有透气结构,在骑行时容易出汗,引起不适,并且从该自行车座椅的形状来看,其属于宽大型的,并不适合于长时间的骑行使用。
针对于上述问题,申请人对现有技术中的自行车座椅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舒适性强、通风透气的自行车鞍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鞍座,包括:骨架,具有前区间段、中区间段以及后区间段,中区间段的后部与后区间段的前部共同向两侧弧形延伸形成翼部;骨架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贯通骨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一通风口开设于前区间段与中区间段之间,且位于骨架的中线L上;坐垫,为柔性结构,坐垫安装于骨架上方并覆盖骨架表面;坐垫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第二通风口贯通坐垫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且第二通风口相应从骨架的后区间段向前区间端延伸开设,但并不贯通坐垫的前端;座弓,安装于骨架下方并连接于骨架的前区间段及后区间段,形成稳定支撑;所述的第一通风口以及第二通风口于纵向方向上叠加,叠加后相交区域形成通风通道;所述的骨架上于前区间段及中区间段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处,中区间段与后区间段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处,且第二连接处延伸至翼部,骨架与坐垫之间于第一连接处及第二连接处凹凸配合;所述的座弓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支架臂,两个支架臂于前端相连接;所述的支架臂与骨架之间三点分布支撑连接,且连接处为凹凸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骨架上沿第一通风口向后区间段形成有第一槽体,第一槽体相对骨架上表面内凹设置;所述的坐垫上沿第二通风口向前端方向形成第二槽体,第二槽体相对坐垫上表面内凹设置;所述的坐垫安装于骨架后,通风通道前端及后端分别相应连接第二槽体及第一槽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槽体从第一通风口向后区间段方向深度渐浅设置;所述的第二槽体从第二通风口向前端方向渐浅设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通风口的末端渐宽设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在长度方向上,所述的骨架从前区间段向中区间段渐宽设置,且从翼部的最宽处向后区间段渐窄设置;所述骨架上从中区间段向后区间段向上翘起,且后区间段末端高度高于中区间段及前区间段高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在宽度方向上,所述的骨架上前区间段从中线方向向两侧弧形向下设置;所述的翼部从骨架的中线向外并向下弧形延伸。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坐垫上通过第二通风口分隔形成结构相同的左侧部件及右侧部件;所述的骨架上对应于坐垫的外轮廓形成有凸缘。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骨架上第一连接处及第二连接处设置有凹槽,且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分居于中线L两侧;所述的坐垫底部对应于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的凹槽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凸部,安装时凸部嵌入该凹槽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骨架上于前区间段的前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处,于后区间段的末端设置有第四连接处;所述骨架的下表面于第三连接处及第四连接处向下凸出形成凸部;所述的座弓上对应于第三连接处及第四连接处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凸部与凹槽相对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凹槽内灌胶与所述的凸部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骨架上于后区间段上设置有一连接部,连接部与后区间段之间形成了一挂钩口,挂钩口对应于第二通风口的末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支架臂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杆段、第二杆段及第三杆段;以第二杆段为基准,第三杆段的倾斜度与第一杆段倾斜度不同。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三杆段与第二杆段的夹角为A,第一杆段与第二杆段的夹角为B,B>A。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三杆段末端面积增大设置,形成连接台,连接台上设置凹槽。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中,通风通道经过特殊设计,通风通道连接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能够在骑行的过程中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通风通道贯通整个自行车鞍座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气流可以从自行车鞍座的下方经通风通道向上流动,再经过第一槽体向后方从第二通风口末端排出;同时空气可以从第二槽体进入,经第一槽体从第二通风口末端排出,双方向通风,相比传统的坐垫而言,风流量更大,能够更好地起到散热的作用;
2、本发明中骨架的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与坐垫之间凹凸配合安装,实现稳定连接的同时,增加了坐垫的柔软性,并且骑行时,压力通过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进行缓冲和释放,更好的减轻长时间骑行后坐骨周边肌肉群的疼痛感;
3、本发明中骨架通过碳纤板材质制成,具有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质量轻等特点;而坐垫则采用柔性材质制成,制成后整个自行车鞍座质量轻,并且舒适性好。
4、本发明中,整个自行车鞍座的形状是经过人体力学分析设计的,更加适合竞技骑行时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正向角度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背向角度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侧向角度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骨架的侧向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一种自行车鞍座,装配于自行车车架上使用,请参阅图1-8所示,包括:骨架100、坐垫200以及座弓300,坐垫200安装于骨架100上表面,座弓300安装于骨架100下表面,整体连接组合。
所述的骨架100在工艺上是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减少装配,同时确保骨架100的硬度以及刚度,若采用多结构连接的方式,工艺复杂,并且连接处可能由于长时间骑行时交替受力而有所松动,影响使用。
所述的骨架100可以采用塑胶材质、金属材质或碳纤板材质等,这里优选为碳纤板材质,具有硬度高、耐高温、抗摩擦及耐腐蚀等特性,并且质轻。
一体成型后的骨架100划分为前区间段110、中区间段120以及后区间段130,中区间段120的后部与后区间段130的前部共同向两侧弧形延伸形成翼部140,翼部140对应于人体的坐骨处,增强与人体坐骨处的接触面积,更好地受力,同时对人体臀部更好地支撑。
如图3所示,以图3的方位表述,前区间段110、中区间段120以及后区间段130是由下而上分布的,图3中A1为前区间段110与中区间段120的分割线,A2为中区间段及后区间段的分割线,L为中线;
再有,下述采用图3中从前区间段110向后区间段130的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图3中左右方向为宽度方向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3-图6所示,长度方向上,所述的骨架100从前区间段110向中区间段120渐宽设置,且从翼部140的最宽处向后区间段130渐窄设置;从图3可以看出,前区间段110为短窄设置,刚好对应于大腿内侧,在骑行时,双腿上下交替运动,会与自行车鞍座的前端之间可能产生摩擦,而本产品中前区间段110为短窄设置,其短鼻设计以及弧形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可更好的减轻软组织压力,舒适贴合,减少压迫能够减少摩擦,提高使用舒适性。
所述骨架100上从中区间段120向后区间段130向上翘起,且后区间段130末端高度高于中区间段120及前区间段100高度;在竞技骑行时,人的身体前倾,可以将人体的部分重力转换为动能进行骑行,那么,后区间段130向上略微翘起,能够辅助骑行,能让骑手在激进的骑行姿势下增加输出功率。
如图5所示,坐垫200的前端(相应于骨架100的前区间段110)向中部(相应于骨架100的中区间段120)过渡的过程中,是曲线设置的,自行车鞍座是从前区间段110略弧形升高后再弧形下降后延伸至中区间段120,若将前区间段110划分为L1部分及L2部分,在L1部分上,是弧形上升阶段,在L2部分上为弧形下降阶段,此设置,是符合人体力学的设置,使得自行车鞍座的舒适性更好;并且在弧形最高点出对应于挡部的位置,有一定的支撑、阻挡作用,防止下滑;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骨架100形状的设计,那么在坐垫200的前端是形成了迎风面,能够引导气流。
在宽度方向上,所述的骨架100上前区间段110从中线L方向向两侧弧形向下设置,所述的翼部140从骨架100的中线L向外并向下弧形延伸,这里是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弧形向下延伸,是为了避免自行车鞍座的边缘与腿部之间有过多的抵触,能够有良好的过渡,不同使用者的臀围都不相同的,但是使用同一个自行车鞍座时,自行车鞍座作用于用户的反向施力面积是相同的,那么骨架100前区间段110及翼部140弧形向下设置,更能适应不同的使用者。
所述的坐垫200是覆盖在骨架100的表面的,其可以是全覆盖,或者是局部覆盖;坐垫200的形状大致也是于骨架100的弧度、形状相接近,使其更好地贴合在骨架100的表面;坐垫200为柔性材质制成,其表层由以EVA为主要材质的复合材料制成,具有轻便、弹性好、柔韧性佳的优点,能很好地起到减震、防潮、不容易起皱效果;而坐垫200的内部则可以填充柔性材质,如橡胶、泡棉、记忆棉、太空棉等等。
再有,坐垫200的表层以及填充物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坐垫200与骨架100相结合,构成的自行车鞍座,自行车鞍座的长度为:250-260mm,宽度为145-150mm,这里长度的测量是以中线L为基准进行测量,而宽度的测量是以A2线为基准进行测量的;
上述自行车鞍座的长度及宽度的取值范围,是经过大量的采样、研究调查,并且经过力学分析所限定的范围,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群使用,但并非是所有人群,如成年男性体重过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不适用于此自行车鞍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骨架100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101,第一通风口101贯通骨架1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一通风口101开设于前区间段110与中区间段120之间,且位于骨架100的中线L上,第一通风口101的宽度为少于½前区间段110的宽度;
所述的坐垫200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201,第二通风口201贯通坐垫2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且第二通风口201从末端向前端开设,即相应从骨架100的后区间段130方向向前区间端110方向延伸开设,第二通风口201贯通坐垫200末端,但并不贯通坐垫200的前端;
所述的坐垫200安装于骨架100后,第一通风口101以及第二通风口201于纵向方向上叠加,叠加后相交区域形成通风通道400,可以通过通风通道400进行散热。
如图7所示,所述的第一通风口101从前区间段110的后部开始向中区间段120延伸,但并不延伸至骨架100的最大宽度处(即图3中A2线处),在实现通风透气的同时也确保骨架100整体的硬度;连接于第一通风口101设置有第一槽体102,第一槽体102是沿中线L向后区间段130延伸,并延伸至大约是平行于第二连接处104的末端,第一槽体102从第一通风口101向后区间段130方向深度渐浅设置;
同时,如图8所示,第一槽体102的前端连接于通风通道400,第一槽体102的倾斜设置的,其能够引导气流在自行车鞍座下方经通风通道200进入并沿第一槽体102向后流动。
所述坐垫200上的第二通风口201是如图3方向,相应从后区间段130向前区间段110方向开设的,第二通风口201贯通坐垫200的末端,但并不贯通于坐垫200前端,并且连接于第二通风口201向坐垫200前端开设有第二槽体202,所述的第二槽体202从第二通风口201向前端方向渐浅设置;
通过上述可以得出,通风通道400的前端连接于第二槽体202,后端连接于第一槽体102,并且第二槽体202从前端向后端渐深设计,第一槽体102从前端向后端渐浅设计;那么,自行车鞍座安装于车架后,用户骑行时,双腿交替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气流迎面而来,通过第二槽体202迎风,引导气流进入第一槽体102,然后由第一槽体102引导,最后经第二通风口201末端流出,整体的空气流动性更好,同时,在骑行时,气流还可以是经自行车鞍座底部的通风通道400向上流入并通过第一槽体102引导,最后经第二通风口201末端流出,整体的空气流动性更好,比传统的单纯开设上下贯通的气流口,其通风效果更佳,散热性能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自行车鞍座上形成通风通道400,气流可以从自行车鞍座的底部进入,而结合第二槽体202,气流可以从自行车鞍座的前端进入,气流经第一槽体102汇聚,最后通过第二通风口201末端排出,通风效果更好。
所述坐垫200的前端从中线L方向向两侧弧形向下设置,整体的设计形状提供稳定的骑行竞技姿势,当盆骨向前旋转以增加力量或获得更多空气时,前端下垂的部分以及和中空构造会支撑耻骨并加强空气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通风口201的末端渐宽设置,能够增强排风效果。
可选地,所述的通风通道400的宽度为10mm-15mm;所述第二槽体202前端的宽度为10-20mm;所述第二槽体202末端的宽度为20-30mm。
所述的第一通风口101的长度及宽度可以适应性地增加,其最大程度可以是延伸至后区间段130,但不可贯穿骨架100末端,因为骨架100作为支撑体,其需要承载人体的重力,若设计为贯通骨架100的末端,可能会对骨架100的承载应能有所影响。
可选地,所述的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201的长度以及宽度,可以有适应性的改变,如略微加长、加宽或略微缩短及缩窄。
所述的骨架100上于前区间段110及中区间段120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处103,中区间段120与后区间段130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处104,且第二连接处104延伸至翼部140,骨架100与坐垫200之间于第一连接处103及第二连接处104凹凸配合。
具体地,请参阅图7-8所示,第一连接处103是设置于前区间段110及后区间段120之间,并且是前后方向延伸,分居于中线L两侧,同时也是分居于第一通风口101两侧;第二连接处104分居于中线L两侧,第二连接处104的面积较大,几乎是从第一槽体102外侧向翼部140延伸,并且几乎是布满于整个翼部140上;
所述的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二连接处104可以是凹槽或者是凸部设计,而坐垫200底面上对应于第一连接处103及第二连接处104处,相应地为凸部或者是凹槽设计,两者之间凹凸配合连接。
而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二连接处104均是凹槽设计,并且是向骨架100的底部凹设,相应地,坐垫200的底部为凸部设置,设置有第一凸部203和第二凸部204,第一凸部203与第一连接处103相对应;第二凸部204与第二连接处104相对应,组装时,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凸部203和第二凸部204的形状,可以与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二连接处104的凹槽形状相匹配;可选地,所述的第一凸部203和第二凸部204的形状,可以与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二连接处104的凹槽形状相匹配,但尺寸略小,便于两者之间凹凸配合,同时也便于两者之间灌胶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凸部203和第一连接处103、第二凸部204和第二连接处104之间的连接,虽然还可以采用锁螺丝等方式,但是灌胶或黏胶连接方式作为更优的选择,其工艺更加简单。
所述的第二连接处104大面积设置,由于第二连接处104的位置是对应于人体坐骨位置,作为对人体的主要支撑位置;在骑行的过程中,双腿交替施力时,相对地,人体左侧坐骨及右侧坐骨交替地施力作用于自行车鞍座,而增加第二连接处104的面积,则可以增强连接稳定性。
再有,坐垫200上对应于第二连接处104设置有所述的第二凸部204,能够增加坐垫200上第二凸部204处,即与坐骨接触处的厚度,将人体作用于坐垫200上的力传递至第二凸部204,进而传递至第二接触处104,由第二连接处104的凹槽处进行缓冲和释放,更好的减轻长时间骑行后坐骨周边肌肉群的疼痛感。
所述的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二连接处104是在骨架100成型的时候,一体成型的,无需后续的加工开设。
而所述的坐垫200底部的第一凸部203和第二凸部204则可以是与坐垫200一体成型设置的,也可以是后续加装的,为了使得工艺更加简单,可以是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减少装配工序。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连接处103的形状约为三角形设计,而相应地第一凸部203的形状也为三角形;可选地,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一凸部203的形状可以适应性修改为如圆形、矩形等。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连接处104的形状约为四边形设计,而相应地第二凸部204的形状也为四边形;可选地,第二连接处104和第二凸部204的形状可以适应性修改为圆形、三角形等。
进一步地,在组装时,坐垫200与骨架100之间的连接,除了上述所述的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二连接处104外,坐垫200与骨架100之间的接触处均可黏胶连接,而第一连接处103和第二连接处104作为重点连接的位置,并且作为重点设计,能够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起到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坐垫200上通过第二通风口201分隔形成结构相同的左侧部件及右侧部件,所述的骨架100上对应于坐垫200的外轮廓形成有凸缘107,凸缘107可以是内卷设置,能够于坐垫200边缘更好地连接;而从生产工艺上而言,由于骨架100采用碳纤板材质制成,便于抽真空发泡;而在组装时,通过该凸缘107可以使坐垫200与骨架100之间边缘连接更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座弓300安装于骨架100下方并连接于骨架100的前区间段110及后区间段130,形成稳定支撑;座弓30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支架臂310,两个支架臂310于前端相连接;所述的支架臂310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杆段311、第二杆段312及第三杆段313;如图4所示,以第二杆段312为基准,第三杆段313的倾斜度与第一杆段311倾斜度不同,界定所述的第三杆段313与第二杆段312的夹角为A,第一杆段311与第二杆段312的夹角为B,B>A。这是由于骨架100的形状设定的,因为骨架100的后区间段130是略向上翘起,因而第三杆段313的倾斜度更大,支撑性更强。
可选地,所述的自行车鞍座安装后,以水平面为基准,自行车鞍座末端与水平面的夹角大致为12°-18°。
所述的骨架100上于前区间段110的前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处105,于后区间段130的末端设置有第四连接106处,相应地,在支架臂310的前端以及末端分别都设置有相应的连接结构,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的骨架100上第三连接处105为向下凸起的凸部,而第四连接处106也是向下凸起的凸部,相应地,在支架臂310的前端以及末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凹槽301,使得两者连接时凹凸配合,组装时,可以预先在凹槽301内点胶,然后在将两者之间凹凸配合连接,连接更加紧密、稳定,不会因为使用时间久了出现晃动、脱落和损坏。
可选地,所述的座弓300可以为刚性结构或半刚性结构,优选为与骨架100相同的碳纤板材质,具有硬度高、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三杆段313末端面积增大设置,形成连接台,连接台上设置所述的凹槽301,增大接触面积,连接更加稳定;同时,如图4所示,座弓300与骨架100之间为三点式分布连接,连接更加稳定。
如图8所示,所述的第四连接处106是设置于第二连接处104的后端,能够加强支撑性,并且不阻碍骨架100和坐垫200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骨架100上于后区间段130上设置有一连接部131,连接部131与后区间段130之间形成了一挂钩口132,挂钩口132对应于第二通风口201的末端,挂钩口132可以方便于在销售或者收藏时将自行车鞍座挂起。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具有前区间段、中区间段以及后区间段,中区间段的后部与后区间段的前部共同向两侧弧形延伸形成翼部;骨架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贯通骨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一通风口开设于前区间段与中区间段之间,且位于骨架的中线L上;
坐垫,为柔性结构,坐垫安装于骨架上方并覆盖骨架表面;坐垫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第二通风口贯通坐垫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且第二通风口相应从骨架的后区间段向前区间端延伸开设,但并不贯通坐垫的前端;
座弓,安装于骨架下方并连接于骨架的前区间段及后区间段,形成稳定支撑;
所述的第一通风口以及第二通风口于纵向方向上叠加,叠加后相交区域形成通风通道;
所述的骨架上于前区间段及中区间段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处,中区间段与后区间段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处,且第二连接处延伸至翼部,骨架与坐垫之间于第一连接处及第二连接处凹凸配合;
所述的座弓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支架臂,两个支架臂于前端相连接;
所述的支架臂与骨架之间三点分布支撑连接,且连接处为凹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沿第一通风口向后区间段形成有第一槽体,第一槽体相对骨架上表面内凹设置;所述的坐垫上沿第二通风口向前端方向形成第二槽体,第二槽体相对坐垫上表面内凹设置;所述的坐垫安装于骨架后,通风通道前端及后端分别相应连接第二槽体及第一槽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槽体从第一通风口向后区间段方向深度渐浅设置;所述的第二槽体从第二通风口向前端方向渐浅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通风口的末端渐宽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在长度方向上,所述的骨架从前区间段向中区间段渐宽设置,且从翼部的最宽处向后区间段渐窄设置;
所述骨架上从中区间段向后区间段向上翘起,且后区间段末端高度高于中区间段及前区间段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在宽度方向上,所述的骨架上前区间段从中线方向向两侧弧形向下设置;所述的翼部从骨架的中线向外并向下弧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坐垫上通过第二通风口分隔形成结构相同的左侧部件及右侧部件;所述的骨架上对应于坐垫的外轮廓形成有凸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骨架上第一连接处及第二连接处设置有凹槽,且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分居于中线L两侧;所述的坐垫底部对应于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的凹槽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凸部,安装时凸部嵌入该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骨架上于前区间段的前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处,于后区间段的末端设置有第四连接处;
所述骨架的下表面于第三连接处及第四连接处向下凸出形成凸部;
所述的座弓上对应于第三连接处及第四连接处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凸部与凹槽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骨架上于后区间段上设置有一连接部,连接部与后区间段之间形成了一挂钩口,挂钩口对应于第二通风口的末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臂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杆段、第二杆段及第三杆段;以第二杆段为基准,第三杆段的倾斜度与第一杆段倾斜度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杆段与第二杆段的夹角为A,第一杆段与第二杆段的夹角为B,B>A;所述的第三杆段末端面积增大设置,形成连接台,连接台上设置凹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65474.8A CN114684300A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一种自行车鞍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65474.8A CN114684300A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一种自行车鞍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4300A true CN114684300A (zh) | 2022-07-01 |
Family
ID=82144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65474.8A Pending CN114684300A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一种自行车鞍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84300A (zh) |
-
2022
- 2022-04-29 CN CN202210465474.8A patent/CN11468430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36448B2 (en) | Bicycle seat with vents | |
US5011222A (en) | Orthotic cycle saddle | |
US7934770B2 (en) | Bicycle seat | |
WO1992011175A1 (en) | Orthotic cycle saddle having forwardly projecting raised cantle surfaces | |
US8944501B2 (en) | Flying wing-shaped seat structure | |
CN217477440U (zh) | 一种自行车鞍座 | |
US6116683A (en) | Bicycle touring seat | |
CN114684300A (zh) | 一种自行车鞍座 | |
CN106809305A (zh) | 一种托腹式两半座面可交叉转动自行车座的制造与使用方法 | |
GB2504182A (en) | Bicycle helmet with vent | |
CN210845148U (zh) | 一种带有按摩椅的运动单车 | |
CN201011962Y (zh) | 一种水上休闲躺椅 | |
CN208278221U (zh) | 一种休闲骑行趟车充气座垫 | |
CN216332422U (zh) | 一种鞍座骨架、鞍座及其脚踏车 | |
CN208593464U (zh) | 一种自行车座 | |
CN205387161U (zh) | 脚踏车硬式椅垫组 | |
CN209956119U (zh) | 一种座板可摆动的分体式自行车鞍座 | |
CN211055277U (zh) | 车坐垫 | |
CN204821826U (zh) | 一种电动车按摩靠背 | |
CN201745683U (zh) | 自行车座垫 | |
US11608136B1 (en) | Bicycle armrest handlebar | |
CN219481448U (zh) | 一种立式健身车 | |
CN201371884Y (zh) | 自行车座垫的改良结构 | |
CN102442370A (zh) | 一种新型自行车鞍座座垫 | |
CN218390374U (zh) | 一种多功能休闲办公座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