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1114A - 覆膜支架 - Google Patents
覆膜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81114A CN114681114A CN202011607899.5A CN202011607899A CN114681114A CN 114681114 A CN114681114 A CN 114681114A CN 202011607899 A CN202011607899 A CN 202011607899A CN 114681114 A CN114681114 A CN 1146811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main body
- coating
- support
- stent gr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04—Hollow or tubular parts of organs, e.g. bladders, tracheae, bronchi or bile ducts
- A61F2/06—Blood vessels
- A61F2/07—Stent-graf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9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 A61F2/962—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ving an outer sleeve
- A61F2/966—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ving an outer sleeve with relative longitudinal movement between outer sleeve and prosthesis, e.g. using a push ro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9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 A61F2/962—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ving an outer sleeve
- A61F2/97—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ving an outer sleeve the outer sleeve being splittabl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Prosthe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覆膜支架包括主体部,主体部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裙边部,裙边部套设于主体部的外侧,裙边部包括翻折段和连接段,连接段的一端与主体部相连并形成朝向近端的开口,翻折段包括连接端,翻折段的连接端与连接段的另一端相连,翻折段上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形成自由端;翻折段朝向远端延伸并与连接段之间形成朝向远端的开口,翻折段包括第一支撑件和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覆膜,第一覆膜靠近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比靠近连接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根据本发明的覆膜支架,由于第一覆膜靠近所述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比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翻折段容易发生翻折,有效地保证了手术过程中支架定位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对于主动脉弓部、腹腔动脉干、双侧肾动脉或者肠系膜上动脉等特殊病变部位,一般会使用覆膜支架来干预动脉分支血管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和治愈的效果。
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腹主动脉的动脉瘤和动脉夹层等病变,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已成为一线的治疗方法。在使用腔内修复术对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进行治疗时,经常会因为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而出现大支架植入血管困难的现象,此时,一些经验丰富的医生会选择通过建立覆盖分支血管的锚定区的方式,增加大支架的近端锚定区。为了重建分支供血,烟囱技术或原位开窗技术是最为常见的分支供血的技术。特别是开窗技术,常通过激光或机械方式在手术过程中对主体支架进行原位开窗,使覆膜支架产生预期的孔洞,再将一个或者多个分支支架输送至该孔洞处与主体支架对接,这种治疗方案克服了对人体分支血管解剖结构的依赖性。
为避免原位开窗的位置植入分支后发生内漏,可以在分支支架外侧设置裙边,但如何保证分支植入后裙边部分的密封性能和锚定性能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例如,裙边不能很好地贴合主体支架内表面或者裙边不能很好地展开或翻折,从而影响分支支架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覆膜支架,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
裙边部,所述裙边部套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裙边部包括翻折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并形成朝向近端的开口,所述翻折段包括连接端,所述翻折段的连接端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翻折段上与所述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形成自由端;自然状态下,所述翻折段朝向远端延伸并与所述连接段之间形成朝向远端的开口,所述翻折段包括第一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的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靠近所述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比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
在一实施例中,靠近所述自由端的所述第一覆膜的厚度较靠近所述连接端的第一覆膜的厚度小。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翻折段的连接端至所述自由端的方向,所述第一覆膜的厚度逐渐减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覆膜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相连形成所述自由端,且两个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的围合面积大于位于该两个相邻支撑杆之间的第一覆膜的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翻折段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覆膜的长度尺寸,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裸露在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包括长支撑杆和短支撑杆,两个相邻所述短支撑杆相连形成低波峰,两个相邻所述长支撑杆相连形成高波峰,所述低波峰与所述高波峰交替设置,所述低波峰较所述高波峰更靠近所述连接段,且所述短支撑杆全部被所述第一覆膜覆盖,所述长支撑杆部分裸露。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覆膜不完全在同一平面内,在靠近所述自由端的所述第一覆膜上,至少一部分第一覆膜相对于第一支撑件所在的平面向外凸起或向内凹陷。
在一实施例中,对位于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原始覆膜进行撑开操作后形成所述第一覆膜,且所述第一覆膜的表面积大于所述原始覆膜的表面积。
一种覆膜支架,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
裙边部,所述裙边部套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裙边部包括翻折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远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相连,所述翻折段的近端与所述连接段的近端相连;所述翻折段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连接段包括第二支撑件和覆膜,所述覆膜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连,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近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近端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远端朝向远端延伸形成自由端;所述覆膜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远端至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近端延伸且不超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近端。
在一实施例中,自然状态下,所述翻折段的自由端在所述主体部外表面的投影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连接点重合,或所述翻折段的自由端在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上的投影较所述连接段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连接点更靠所述主体部的近端。
根据本发明的覆膜支架,当需要与血管内的主体支架的开窗进行对接时,将覆膜支架的主体部的远端通过开窗伸出至主体支架的外部,随着主体部的穿出过程,裙边部的翻折段与开窗处的内壁相接触,由于第一覆膜靠近所述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比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或者覆膜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远端至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近端延伸且不超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近端,翻折段容易发生翻折,从而实现裙边部在定型后受外力的挤压完成自动翻转,有效地保证了手术过程中支架定位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它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覆膜支架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覆膜支架的翻折段处于翻折状态下的裙边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方式一中另一示例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覆膜支架与主体支架相锚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方式二的覆膜支架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覆膜支架的翻折段处于翻折状态下的裙边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方式二中另一示例的处于翻折状态下的翻折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方式三的覆膜支架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覆膜支架的翻折段处于翻折状态下的裙边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方式四的覆膜支架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翻折段的部分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方式四中另一示例的翻折段的部分断面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附图中只示出了部分支撑件作为示意,支撑件不是本发明的主要关注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及设计支撑件的具体结构、参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 /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申请的结构,此处限定术语“近端”及“远端”为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血液流出的一端,“近端”表示血液流入的一端,对于本发明而言,血液从覆膜支架的近端流入,从覆膜支架的远端流出;“轴向”表示其长度方向,“径向”表示垂直于“轴向”的方向。
本发明的覆膜支架可与植入主动脉的主体支架配合使用,从而重新建立分支血管的血运。
实施方式一
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覆膜支架100包括主体部 10和裙边部20。主体部10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裙边部20 套设于主体部10的外侧。裙边部20包括翻折段21和连接段22。自然状态下,连接段22的远端与主体部10的外表面相连并形成朝向近端的第一开口23。翻折段21包括连接端,翻折段21通过该连接端以可翻折的方式与连接段22的近端端相连,翻折段21上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然状态下,翻折段21朝向远端延伸,从而与连接段22之间形成朝向远端的第二开口24。输送状态下,覆膜支架被压缩在鞘管中,且翻折段和连接段均与主体部的外表面接触,且翻折段的自由端朝向近端延伸,即翻折段与主体部的外表面形成的开口与连接段形成的第一开口均朝向近端。
可理解的是,由于连接段只有一端与主体部相连,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连接段也可以以与主体部的连接点作为原点相对于主体部翻折,例如,连接段上与翻折部相连的一端会从近端翻折到远端,从而连接段形成的朝向近端的开口也相应变成朝向远端的开口。因此,上述描述的仅仅是覆膜支架自然状态下各部件的相对结构和位置关系。
翻折段21包括第一支撑件211和第一覆膜212。第一覆膜212 设置在第一支撑件211的表面且与第一支撑件211相连。沿翻折段 21与连接段22相连的一端至翻折段21的自由端的方向,第一覆膜 212的厚度逐渐减小,从而在该方向上,第一覆膜对第一支撑件的周向束缚力逐渐减小,使翻折段21的自由端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能从输送状态朝向远端翻折至恢复自然状态的趋势。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沿翻折段与连接段相连的远端至翻折段的自由端的方向,第一覆膜也可以突变,例如,第一覆膜仅仅只在靠近翻折段的自由端的部分的厚度较薄,这样,由于靠近自由端的第一覆膜的厚度较薄,从而对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的周向束缚力减小,翻折部很容易从输送状态向自然状态翻折。
如图1所示,在自然状态下,翻折段21的表面与主体部10的表面相平行或大致平行,即自然状态下翻折段21可以沿着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朝向靠近主体部外表面的方向向内延伸,或朝向远离主体部外表面的方向向外延伸。当翻折段21不受鞘管的径向束缚后,翻折段21逐渐以与连接段相连的一端(下称“连接端”)为原点朝向远端翻折,最终形成如图2所示的锚定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段22呈喇叭形结构,包括第二支撑件 221和第二覆膜222。第二覆膜222设置在第二支撑件221的表面,且连接段22通过第二覆膜222与主体部10相连。其中,第一覆膜 212可以增加翻折段21的锚定面积,也能与第二覆膜222一同防止内漏现象的发生。
第一支撑件211与第二支撑件221可以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波圈,且二者之间可通过波圈互挂的方式相连。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包括多个支撑杆2111,多个支撑杆2111中,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111的一端相连形成波峰,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111的另一端相连形成波谷,从而形成一个波形结构,在该波形结构中,多个波峰可视为多个自由端,多个波谷靠近连接段。或者,第一支撑件211与第二支撑件221 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是同一波圈的不同部分),此时,可通过定型的方式使第一支撑件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能相对于第二支撑件翻折。此外,第二支撑件221也可以通过缝合的方式与主体部相连,使得第二支撑件221与主体部10相连后呈喇叭状。
自然状态下,翻折段21在图1中水平方向上宽度为L1。连接段 22在自身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L2,优选1厘米≤L2+L1≤2厘米,从而在保证裙边部的锚定性能及防内漏性能的同时减少覆膜支架100 植入至主体支架后裙边部对相邻分支血管开口的遮挡。此外,在综合考虑覆膜支架100的抗移位性能及密封性能时,覆膜支架100植入至主体支架之后,通常是连接段22与主体支架的窗口接触,在翻折段的翻折过程中,当翻折段的自由端与主体支架的内壁接触后,由于主体支架内壁的阻挡,翻折段停止翻折,也就是说,覆膜支架100植入至主体支架内与主体支架配合时,翻折段不一定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为尽可能增大翻折段与主体支架内壁的接触面积,优选自然状态下,翻折段的自由端在主体部外表面上的投影与连接段与主体部外表面的连接点重合,或翻折段的自由端在主体部外表面上的投影较连接段与主体部外表面的连接点更靠主体部的近端。图2示出了另一优选的翻折段植入之后与主体支架配合的状态图,其中,翻折段21基本与主体支架的内壁贴合,且基本与主体部的轴向垂直。
本实施方式中,翻折段21的a端(即自然状态下翻折段21的远端)为自由端,翻折段21的b端(即自然状态下翻折段21的近端)与连接段22相连,连接段22的远端与主体部10的外表面相连,从而实现裙边部20与主体部10间的相互固定。靠近a端的第一覆膜212 的厚度范围可选为0.02mm-0.05mm,靠近b端的第一覆膜212的厚度范围为0.06mm-0.12mm,从a端朝向b端的方向第一覆膜212的厚度逐渐增加。由于翻折段21上靠近自由端的第一覆膜212的厚度较小,从而对翻折段21的周向约束力小,保证翻折段21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可以从输送状态自动翻转至自然状态,从而实现覆膜支架100与主体支架200间的相互锚定,进而建立可靠的分支血管血运。
本实施方式中翻折段21的第一覆膜和第一支撑件基本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一支撑件211均被第一覆膜212覆盖,即两个相邻支撑杆之间的围合面积与位于该两个相邻支撑杆之间的第一覆膜的面积相等,且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围合的边缘与第一覆膜的边缘重合,其中第一覆膜212呈环形设置,第一覆膜212的径向长度与第一支撑件 212的径向长度相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第一覆膜212的有效包覆面积,增大翻折后的翻折段21与主体支架200间的锚定面积,从而提高覆膜支架200的固定效果。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示例中,当第一覆膜和第一支撑件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时,第一支撑件 211上任意相邻的自由端之间的第一覆膜212的朝向近端弯曲呈弧线状,也就是说,靠近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比靠近第一支撑件与连接段之间的连接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其中,平均周向覆膜量可以定义为在任一环形面上,平均单位面积上的覆膜量。覆膜量可由覆膜程度以及覆膜厚度决定,即对于覆膜厚度相同的情况,且完全覆膜的情况,任一单位面积的覆膜量是相等的;而对于覆膜厚度相同,但部分未覆膜的情况,包含未覆膜部分的环形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于完全覆膜部分的平均周向覆膜量。采用图3所示的的设计,同样能够对第一支撑件211进行全面的包裹,但减小了靠近第一支撑件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从而能够减小第一覆膜对第一支撑件相邻自由端之间的周向约束力,也能保证翻折后的翻折段21的锚定面积和锚定力,进而保证锚定效果。可以理解的是,该示例中,第一覆膜的厚度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靠近自由端的第一覆膜的厚度小于靠近连接端的第一覆膜的厚度。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覆膜支架100,当需要与主动脉血管 300内的主体支架200的进行对接时,主体支架200开窗后,再经分支血管400植入覆膜支架100,与主体支架200配合。具体地,主体支架200开窗后,经分支血管400将覆膜支架100的主体部10的近端通过开窗伸入至主体支架200的内部,从而通过主体部10的两端开口连通主体支架200和分支血管400,以保持分支血管400内血流的通畅。在植入覆膜支架100的过程中,随着输送系统中鞘管的后撤,翻折段逐步释放并发生翻折,由于沿翻折段21上第一覆膜212的厚度从翻折段与连接段相连的一端朝自由端的方向依次降低,从而靠近自由端的第一覆膜212对第一支撑件211的束缚力小,容易发生翻折,从而实现裙边部20的翻折段21在不受外力作用后能自动翻折。此外,在后撤鞘管的过程中,在鞘管端部的挤压作用下,也能辅助翻折段 21翻折,同时增大第二开口24的开口大小,增大翻折段21与开窗位置处主体支架内壁的接触面积,即提高覆膜支架100在开窗处的贴合面积,进而提高覆膜支架100在开窗处的密封效果和的固定效果,防止覆膜支架100发生位移,有效地保证了手术过程中支架定位的成功率,减少由于支架移位造成的安全隐患。在翻折段从输送状态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过程中,当不考虑第一覆膜的存在时,翻折段的第一支撑件上相邻的支撑杆之间的距离是变化,其中,当翻折段与主体部的轴向垂直时(即图2所示的状态),支撑杆之间的距离是最大的,只要保证翻折段能从输送状态翻折到图2所示的过渡状态,翻折段就能顺利翻折,因此,通过减小翻折段上靠近自由端的第一覆膜的厚度,从而减小相邻自由端之间的周向约束力,保证翻折段能顺利翻折。
实施方式二
结合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覆膜支架100的整体结构与实施方式一中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翻折段21的第一覆膜212未完全覆盖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211的自由端裸露于第一覆膜212外,在翻折段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第一覆膜212的长度尺寸小于第一支撑件211的长度尺寸,即第一支撑件211包括靠近自由端的裸露部分。从而,靠近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仍比靠近第一支撑件与连接段之间的连接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此外,对于裸露的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相邻两个自由端之间无覆膜的周向约束,从而,翻折段更容易从输送状态向自然状态翻折。优选地,第一覆膜212在径向方向的长度为第一支撑件211在径向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即第一支撑件211上靠近自由端的一半长度上无覆膜结构。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第一覆膜212对第一支撑件211的束缚力,从而更好地便于翻折段进行翻折。
其中,第一覆膜212在图5中水平方向上宽度为L3,连接段22 在自身延伸方向的长度为L4,优选1厘米≤L4+L3≤2厘米,从而在保证裙边部的锚定性能及防内漏性能的同时减少覆膜支架100植入至主体支架后裙边部对相邻分支血管开口的遮挡。此外,同上述实施方式,优选自然状态下,翻折段的自由端在主体部外表面上的投影与连接段与主体部外表面的连接点重合,或翻折段的自由端在主体部外表面上的投影较连接段与主体部外表面的连接点更靠主体部的近端。本实施例中,从a端朝向b端的方向第一覆膜212的厚度也可以逐渐增大。在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示例中,第一覆膜的厚度也可以是均匀的。
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件211上,第一支撑件211自由端与第一覆膜212远离连接段的一端之间围成区域c,在其它实施例中,区域 c内也可以设有第一覆膜212,区域c内的第一覆膜212和翻折段21 近端的第一覆膜212共同对第一支撑件211围成的区域进行全覆盖,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翻折段21的锚定面积,保证锚定力的同时且不会影响翻折段21的翻折性能。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示例中,支撑杆2111包括多个长支撑杆2112和短支撑杆2113短支撑杆,短支撑杆2113的长度小于长支撑杆2112的长度,两个相邻短支撑杆形成低波峰,两个相邻长支撑杆形成高波峰,高波峰和低波峰交替设置,低波峰较高波峰更靠近连接段,且短支撑杆2113所在区域均设有第一覆膜212。
短支撑杆长支撑杆2112的长度记为m,短支撑杆2113的长度记为n,且m>n,第一覆膜212的覆盖区域为刚好覆盖短支撑杆2113 的端面,优选m≥2n,这样能兼顾翻折段的支撑性能和密封性能。通过增加短支撑杆2113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翻折后的翻折段21 的支撑力,提高翻折后的翻折段21与被锚定区域的锚定力。进一步地,本示例中的翻折段21也可以在第一支撑件211伸出第一覆膜212 外的部分围成的区域c内设置第一覆膜212,通过区域c内的第一覆膜212和翻折段21近端的第一覆膜212共同对第一支撑件211围成的区域进行全覆盖,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翻折段21内的第一覆膜212 的锚定面积,减小翻折段对主体支架的局部压强,保证锚定力的同时且不会影响翻折段21的翻折性能。
实施方式三
结合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覆膜支架100包括主体部 10和裙边部20,主体部10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裙边部20套设于主体部10的外部,裙边部20包括翻折段21和连接段22,连接段 22的远端与主体部10相连并形成朝向近端的第一开口23,翻折段 21以可翻折的方式与连接段22的近端相连,翻折段21与连接段22 之间形成朝向远端的第二开口24。连接段22包括第二支撑件221和覆膜222,覆膜222设置在第二支撑件221的表面且与第二支撑件221 相连。翻折段21包括第一支撑件211,自然状态下,第一支撑件211 的近端与第二支撑件221的近端相连,第一支撑件211的远端朝向远端延伸形成自由端;覆膜222从第二支撑件221的远端至第二支撑件 221的近端延伸且不超过第一支撑件211的近端。与实施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翻折段21的第一支撑件211上不设置第一覆膜,即第一支撑件211完全裸露。第一支撑件211上不设置第一覆膜,使得第一支撑件211完全不受覆膜约束,从而更易于翻折。在其它示例中,翻折段21也可以在第一支撑件211的自由端与第二覆膜远离主体管外表面的一端之间的区域c内也可以设置第一覆膜211,并与连接段22上的覆膜222连成覆膜区域,区域c内增加的覆膜可以防止第一支撑件211和第二支撑件221间发生内漏,同时增加翻折后的翻折段21与被锚定区域的锚定面积,增加锚定力,且不会影响翻折段21的翻折性能。
此外,同上述实施方式,优选自然状态下,翻折段的自由端在主体部外表面上的投影与连接段与主体部外表面的连接点重合,或翻折段的自由端在主体部外表面上的投影较连接段与主体部外表面的连接点更靠主体部的近端。
实施方式四
结合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覆膜支架100的整体结构与实施方式一中的基本相同,与实施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211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的第一覆膜212相对于该两个相邻波峰构成的平面向外凸起或向内凹陷,即第一覆膜与第一支撑件相连,但二者不完全在同一平面内。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211的相邻支撑杆上端点A和端点B之间的第一覆膜212朝向外侧的表面凸起设置并形成a端。通过凸起的设置,尤其是靠近第一支撑件自由端的相邻支撑杆之间的第一覆膜长度比相邻支撑杆之间的直线距离长,从而第一覆膜对该支撑杆之间的周向约束力小,使本实施方式中的凸起的第一覆膜212较平面的第一覆膜 212更易翻折。
如图12所示,在其它示例中,第一支撑件211上相邻两个支撑杆上端点A和端点B之间的第一覆膜212也可以朝向外侧的表面凹陷设置并形成a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示例中,可以一部分相邻支撑杆之间的第一覆膜内凹,一部分外凸,一部分与支撑杆在同一平面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备本实施方式的翻折段21时,为使得翻折段21的第一覆膜212呈凹陷或凸起的结构,可以在原始覆膜的制作基础上(即覆膜完成之后,支撑件之间的原始覆膜处于张紧状态),对原始覆膜进行撑开操作,使原始覆膜发生轻微变形后形成第一覆膜,且第一覆膜的表面积大于原始覆膜的表面积,同时,也使端点A和端点B之间的第一覆膜212的厚度变薄,即靠近翻折部21的自由端的第一覆膜212的平均周向厚度较翻折部21其余部位的第一覆膜212 的平均周向厚度小,从而形成凸起或凹陷的结构。其中,第一覆膜 212的远端边缘在端点A和端点B之间的实际长度大于端点A和端点B的直线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对第一覆膜进行撑开操作之前,覆膜厚度可以是均匀的或从自由端至连接是逐渐降低的。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覆膜的凸起或凹陷也可以通过配合其它模具实现,即完成覆膜之后,第一覆膜的厚度仍是均匀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
裙边部,所述裙边部套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裙边部包括翻折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并形成朝向近端的开口,所述翻折段包括连接端,所述翻折段的连接端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翻折段上与所述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形成自由端;自然状态下,所述翻折段朝向远端延伸并与所述连接段之间形成朝向远端的开口,所述翻折段包括第一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的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靠近所述自由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比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平均周向覆膜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自由端的所述第一覆膜的厚度较靠近所述连接端的第一覆膜的厚度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翻折段的连接端至所述自由端的方向,所述第一覆膜的厚度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覆膜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相连形成所述自由端,且两个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的围合面积大于位于该两个相邻支撑杆之间的第一覆膜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翻折段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覆膜的长度尺寸,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裸露在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长支撑杆和短支撑杆,两个相邻所述短支撑杆相连形成低波峰,两个相邻所述长支撑杆相连形成高波峰,所述低波峰与所述高波峰交替设置,所述低波峰较所述高波峰更靠近所述连接段,且所述短支撑杆全部被所述第一覆膜覆盖,所述长支撑杆部分裸露。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覆膜不完全在同一平面内,在靠近所述自由端的所述第一覆膜上,至少一部分第一覆膜相对于第一支撑件所在的平面向外凸起或向内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对位于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原始覆膜进行撑开操作后形成所述第一覆膜,且所述第一覆膜的表面积大于所述原始覆膜的表面积。
9.一种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
裙边部,所述裙边部套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裙边部包括翻折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远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相连,所述翻折段的近端与所述连接段的近端相连;所述翻折段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连接段包括第二支撑件和覆膜,所述覆膜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连,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近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近端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远端朝向远端延伸形成自由端;所述覆膜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远端至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近端延伸且不超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近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翻折段的自由端在所述主体部外表面的投影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连接点重合,或所述翻折段的自由端在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上的投影较所述连接段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连接点更靠所述主体部的近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07899.5A CN114681114A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覆膜支架 |
US18/013,510 US12070403B2 (en) | 2020-07-06 | 2021-06-04 | Covered stent |
PCT/CN2021/098313 WO2022007560A1 (zh) | 2020-07-06 | 2021-06-04 | 覆膜支架 |
EP21837017.9A EP4176839A1 (en) | 2020-07-06 | 2021-06-04 | Covered sten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07899.5A CN114681114A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覆膜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1114A true CN114681114A (zh) | 2022-07-01 |
Family
ID=82132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607899.5A Pending CN114681114A (zh) | 2020-07-06 | 2020-12-29 | 覆膜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8111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11379A (zh) * | 2023-05-06 | 2023-06-06 | 上海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栓塞支架和覆膜工艺 |
CN116725614A (zh) * | 2023-08-16 | 2023-09-12 |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瘤腔内支架和瘤腔内支架组 |
WO2024139844A1 (zh) * | 2022-12-30 | 2024-07-04 |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双层管腔支架 |
-
2020
- 2020-12-29 CN CN202011607899.5A patent/CN11468111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39844A1 (zh) * | 2022-12-30 | 2024-07-04 |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双层管腔支架 |
CN116211379A (zh) * | 2023-05-06 | 2023-06-06 | 上海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栓塞支架和覆膜工艺 |
CN116211379B (zh) * | 2023-05-06 | 2023-08-15 | 上海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栓塞支架和覆膜工艺 |
CN116725614A (zh) * | 2023-08-16 | 2023-09-12 |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瘤腔内支架和瘤腔内支架组 |
CN116725614B (zh) * | 2023-08-16 | 2023-11-17 |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瘤腔内支架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681114A (zh) | 覆膜支架 | |
US8956397B2 (en) | Endovascular flow direction indicator | |
JP4901733B2 (ja) | 拡張可能な移植片部分を有する内腔内補綴具 | |
JP6221141B2 (ja) | 腹部大動脈内への留置のためのステントグラフト人工補綴具 | |
JP6100995B2 (ja) | 形状適合プロステーシス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配置方法 | |
KR102113718B1 (ko) | 탈분지 대혈관 스텐트 그래프트 및 이의 사용방법 | |
RU2603049C2 (ru) | Стент-графт | |
US20130289587A1 (en) | Vascular bands and delivery systems therefor | |
CN104114126A (zh) | 可主动控制的支架、支架移植物、心脏瓣膜及其控制方法 | |
GB2491477A (en) | Stent with saddle-shape elements | |
WO2014096811A2 (en) | Graft with leg | |
CN116035788B (zh) | 开窗支架、覆膜支架系统及开窗支架的缝合方法 | |
WO2014096810A1 (en) | Modular fenestrated assembly | |
JP2024120914A (ja) | ステントデバイス | |
WO2022007560A1 (zh) | 覆膜支架 | |
CN118370625A (zh) | 管腔支架及其输送系统 | |
GB2517689A (en) | Stent-Graft | |
US20170056151A1 (en) | Endograft with one or more apertures | |
US20220370192A1 (en) | Vascular prosthesis | |
JP7304031B2 (ja) |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 |
CN114681116A (zh) | 管腔支架 | |
CN113081387A (zh) | 覆膜支架、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及覆膜支架的装载方法 | |
CN117281657A (zh) | 覆膜支架及支架组件 | |
AU2015275256B2 (en) | Prosthesis | |
CN117281656A (zh) | 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9 Address after: 518063 8th floor, Xianjian technology building, No. 22, Keji South 12th Road, community, high tech Zone,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1607, Xian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22 Keji South 12 road, high tech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2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Xianjian Changtong Medical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