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6920A -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6920A
CN114666920A CN202011414462.XA CN202011414462A CN114666920A CN 114666920 A CN114666920 A CN 114666920A CN 202011414462 A CN202011414462 A CN 202011414462A CN 114666920 A CN114666920 A CN 114666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reset
pairing
condition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144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福增
田雪
任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144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69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6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69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包括: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本申请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配对终端不合理导致的终端间干扰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Massive多进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这种使用大数量阵列天线形成多发多收的系统,增强了基站同时接收和发送多路不同信号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为了再次提升网络的性能,各个厂家也都在进行算法的优化工作。在上行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U-MIMO)的性能提升中,用户配对是提升上行性能的重中之重,而若配对用户不合理则会导致用户间干扰较大,拉低小区吞吐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配对终端不合理导致的终端间干扰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配对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配对装置,包括存储器,收发机,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配对装置,包括:
配对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在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实现了在上行MU-MIMO中引入距离参数作为配对条件,进而能够让距离较近的终端进行配对,从而剔除了距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作为配对候选终端,有效避免了信号较差的终端对配对终端的干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配对终端不合理导致的终端间干扰较大的问题,提高了小区的吞吐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配对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同一基站的终端之间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配对方法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配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配对装置的模块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MU-MIMO系统中,具有较好正交性的终端可以共享相同的时频域资源,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量。但是在现网中,小区内的用户分布是随机的,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存在边缘用户,MU-MIMO技术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挖掘用户选择增益,选出最优的配对用户,来提高小区的吞吐量。那如何在小区中快速有效的选出符合要求的配对用户,就是速率提升的关键。
现有的上行多用户配对条件为配对用户间的角度差大于基站配置门限,满足以上条件的2个或2个以上用户就会进行配对,共享时频域资源。
但是在上述多用户配对条件中,只考虑了角度差,而这样不管用户距离的远近都会配对成功,那么距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信号强度低,可能带来较大的干扰,性能上会受到一定的损失。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边缘用户等特殊请求下,配对用户不合理导致的用户间干扰较大,并拉低小区吞吐量的问题。
其中,方法和装置是基于同一申请构思的,由于方法和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和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多种系统,尤其是5G系统。例如适用的系统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系统、通用移动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系统、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等。这多种系统中均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核心网部分,例如演进的分组系统(EvlovedPacket System,EPS)、5G系统(5GS)等。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等。在不同的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名称可能也不相同,例如在5G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Core Network,CN)进行通信,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ed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设备(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装置(user device),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由于终端设备与其它网络设备(例如核心网设备、接入网设备(即基站))一起构成一个可支持通信的网络,在本发明中,终端设备也视为一种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该基站可以包括多个为终端提供服务的小区。根据具体应用场合不同,基站又可以称为接入点,或者可以是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或者其它名称。网络设备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分组进行相互更换,作为无线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通信网络。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或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网络设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带宽码分多址接入(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网络设备(Node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网络设备(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5G网络架构(next generation system)中的5G基站(gNB),也可以是家庭演进基站(Home evolved Node B,HeNB)、中继节点(relaynode)、家庭基站(femto)、微微基站(pico)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在一些网络结构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unit,DU)节点,集中单元和分布单元也可以地理上分开布置。
此外,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下面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配对方法的步骤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具体的,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具体的,预设角度值可以由基站进行配置,例如预设角度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5°至120°,且可以优选45°;当然在此并不具体限定该预设角度值的具体取值。
此外,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为第一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与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预设距离同样可以由基站进行配置,例如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至400米,且可以优先为200米;当然在此并不具体限定该预设距离的具体取值。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进行配对之前,需要先检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此时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则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此时可以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这样,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作为第二预设配对条件,并且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再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实现了在上行MU-MIMO中引入距离参数作为配对条件,进而能够让距离较近的终端进行配对,从而剔除了距离基站较远的终端作为配对候选终端,有效避免了信号较差的终端对配对终端的干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配对终端不合理导致的终端间干扰较大的问题,提高了小区的吞吐量。
当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不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确定不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这样避免了距离较远的终端对配对终端的影响。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检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之前,即检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是否小于预设距离之前,可以先获取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
此时,可以先获取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一时间提前量(简称TA)值以及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TA值,然后将第一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并将第二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第二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最后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得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
即,本实施例在上行MU-MIMO中引入TA值,并基于TA值的大小得到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使得能够在原有的配对条件上加入终端到基站的距离差,从而能够尽可能提高配对终端的速率。
此外,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时,可以先检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然后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时,检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最后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具体的,在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时,可以先检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是否大于预设角度值,当大于预设角度值时,再检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是否小于预设距离,若小于预设距离,则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这样,通过逐步检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避免了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不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时还检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从而避免了基站进行不必要的检测过程,减少了基站的工作量。
另外,可选地,若存在第三终端接入该服务基站时,则可以依次检测第三终端是否能够与该服务基站中的所有终端中每个终端进行配对,即依次检测第三终端与服务基站中的每个终端之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
此时,当存在第三终端与服务基站中的所有终端之间均不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则按照预设资源设置对第三终端进行资源分配。
这样使得在存在边缘用户的时候,能够让边缘用户采用其他资源分配方式,从而避免了拉低配对用户的速率,提高了小区的吞吐量。
当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三终端与服务基站中的一终端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则将第三终端与该终端进行配对。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假设终端D和终端A、终端C都符合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在现有技术中会将该三个终端进行配对,但是由于终端C处于基站(gNB)小区最边缘的位置且距离终端A也较远,那终端C的信号及其差,会拉低配对用户的速率。针对此,本申请增加第二预设配对条件,即增加终端与基站距离的判断,提高小区吞吐量。
具体的,终端到基站的距离=TA×c,TA表示时间提前量,c表示光速。
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基站的距离差=|TA_UE1×c-TA_UE2×c|,TA_UE1表示第一终端的时间提前量,TA_UE2表示第二终端的时间提前量。
在本实施例中,希望配对的两个终端到基站的距离差小于s。这样,本申请的配对条件为:
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待配对的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θ(25°<θ<120°,默认为45°);
第二预设配对条件:待配对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s(0<s<400m,默认为200m)。
本申请将图2中的任一个终端作为第一个用户,选择该小区中满足上述两个预设配对条件的第二个用户与第一个用户配对,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假设终端D先接入了基站小区中,终端D作为初始对比对象,先保存其TA值,并将终端D添加到配对集合List1中。
步骤2,当有第二个终端B接入时,保存其TA值,检测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即判断终端B与终端D之间的角度差(β)是否大于预设角度值;若角度差小于预设角度值,则将终端B放入配对集合List2中;若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再检测终端B和终端D到基站的距离差是否小于预设距离,此时若终端B和终端D到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则将终端B放入配对集合List1中,此时List1=[D,B];若终端B和终端D到基站的距离差大于预设距离,则把终端B放入配对集合List2中。
假设终端B与终端D之间的角度差小于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中的预设角度值,那么终端B放入配对集合List2中,此时List1=[D],List2=[B]。
步骤3,其他终端接入时,与现有的所有配对集合中的终端做与步骤2相同的操作,判断当前接入的终端与配对集合中的终端是否满足上述两个预设配对条件,且满足时进行配对,不满足时单独放入到一个配对集合中。
假设终端A接入小区,先与配对集合List1中的终端D做比较,发现终端A与终端D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则将终端A放入配对集合List1中,并对终端D和终端A进行配对。终端C接入小区,先与List1中的终端D和终端A做比较,与终端D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不满足第二预设配对条件;再把终端C和配对集合List2中的终端B做比较,而终端C和终端B的角度差(α)小于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中的预设角度值,则把终端C放入配对集合List3中。此时List1=[D,A],List2=[B],List3=[C]。
步骤4,小区内当前所有终端都判断完成后,再判断每个配对集合中的终端数,如果存在只有一个终端的配对集合,那都归入其它资源分配方式集合List中,进行时分、频分或者码分等资源分配。
按照前面的假设,此时List1=[D,A],List2=[B],List3=[C],且终端D与终端A已经配对成功,而List2和List3中都只有一个终端,那List2和List3中的终端按照资源设置进行其它资源分配,如时分和频分。
这样,上述过程在现有配对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终端之间与基站的距离差的判断,即TA参数的测量,对于配对终端,剔除了距离基站较远的终端作为配对候选终端,尽可能提高配对终端的速率,使得可以有效避免信号较差的终端对配对终端的干扰,从而提高小区的吞吐量,并使得边缘用户分到较少资源,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配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存储器420,收发机400,处理器410。
其中,在图4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41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42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40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这些传输介质包括无线信道、有线信道、光缆等传输介质。处理器41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420可以存储处理器41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处理器410可以是中央处埋器(CPU)、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处理器也可以采用多核架构。
存储器4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400,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410,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可选地,处理器410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一时间提前量TA值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TA值;将第一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并将所述第二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得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
可选地,所述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时,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可选地,处理器410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确定不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可选地,处理器410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当存在第三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中的所有终端之间均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按照预设资源设置对所述第三终端进行资源分配。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实现了在上行MU-MIMO中引入距离参数作为配对条件,进而能够让距离较近的终端进行配对,从而剔除了距离基站较远的终端作为配对候选终端,有效避免了信号较差的终端对配对终端的干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配对终端不合理导致的终端间干扰较大的问题,提高了小区的吞吐量。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配对装置的模块框图,该装置包括:
配对模块501,用于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可选地,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一时间提前量TA值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TA值;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第一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并将所述第二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得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
可选地,所述配对模块具体用于,
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时,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可选地,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确定不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可选地,还包括:
资源分配模块,用于当存在第三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中的所有终端之间均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按照预设资源设置对所述第三终端进行资源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装置,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处理器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磁光盘(MO)等)、光学存储器(例如CD、DVD、BD、HVD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例如ROM、EPROM、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ANDFLASH)、固态硬盘(SSD))等。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终端配对方法。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处理器可执行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处理器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处理器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处理器可执行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终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一时间提前量TA值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TA值;
将第一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并将所述第二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
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得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时,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确定不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存在第三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中的所有终端之间均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按照预设资源设置对所述第三终端进行资源分配。
6.一种终端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收发机,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报的第一时间提前量TA值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的第二TA值;
将第一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并将所述第二TA值与光速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
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得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终端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时,检测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满足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确定不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存在第三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中的所有终端之间均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或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按照预设资源设置对所述第三终端进行资源分配。
11.一种终端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对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第一预设配对条件和第二预设配对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角度差大于预设角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配对条件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差小于预设距离。
12.一种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终端配对方法。
CN202011414462.XA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6669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14462.XA CN114666920A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14462.XA CN114666920A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6920A true CN114666920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24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14462.XA Pending CN114666920A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69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78115A1 (zh) 功率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4071805B (zh) 业务处理方法、信息指示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14158059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网络侧设备
CN114257331A (zh) 卫星通信系统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181621B (zh) 一种天线选择的方法及装置
CN114070491B (zh) 一种半静态反馈码本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942403A (zh) 一种波束测量结果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14666920A (zh) 一种终端配对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759964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网络侧设备
CN114466376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80032A (zh) 多天线系统的资源复用方法、网络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4027414A1 (zh) 随机接入资源确定方法、终端、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4032648A1 (zh) Sl-prs的功率控制方法、终端、网络侧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554539B (zh)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380230A1 (en) Qos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15967955A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5604854A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CN115499090A (zh) 在通道节能下提升下行译码性能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5052319A (zh) 一种信息确认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15706613A (zh) Dci接收方法、发送方法、终端、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828290A (zh) 辅助小区的添加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5623502A (zh) 非激活态用户的专用drx周期配置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696485A (zh) 重选优先级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8139071A (zh) 网络性能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19327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