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2043A -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2043A
CN114662043A CN202210571823.4A CN202210571823A CN114662043A CN 114662043 A CN114662043 A CN 114662043A CN 202210571823 A CN202210571823 A CN 202210571823A CN 114662043 A CN114662043 A CN 114662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user
response
real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18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62043B (zh
Inventor
朱延廷
张喜铭
黎皓彬
欧阳卫年
李高明
谭振鹏
张文骏
曾晓丹
岳朝辉
陈锦荣
李响
彭飞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filed Critical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57182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20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2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2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62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2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1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solving equations, e.g. nonlinear equations, general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02J3/144Demand-respons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6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the selective controlling is based
    • H02J2310/58The condition being electrical
    • H02J2310/60Limit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the network or in one section of the network, e.g. load shedding or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rketing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Algebra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方法包括: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其中,负荷基线值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根据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改善了现有技术无法实时评估用户对下发用电负荷值的响应情况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电力等二次能源的价格也面临快速波动挑战。电网企业作为电力供需两端的连接点,需要引导供需两端,保证电力供需两端实时平衡。而当用电负荷与电厂供电能力缺口较大时,只能引导降低负荷,保证电网和电力系统整体的安全。以往在供电缺口较大时,平衡电力供需两侧的手段是拉闸限电,对用户影响较大,可能造成的损失较多。现在电网企业可通过负荷特性,及早预警,下发当天各个时刻的用电负荷值给参与需求侧响应的重点用户,引导用户合理安排用电,响应下发的用电负荷值,将供电缺口控制在较低范围内,以免触发拉闸限电。
但是现有的负荷监控手段,只覆盖到10kV馈线的分段点,或部分分支点,无法精准到每个用户,用户侧只有计量终端进行采集,只能精确到15分钟,而且无法实时传输数据,所以无法实时评估用户对下发用电负荷值的执行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用于改善现有技术无法实时评估用户对下发用电负荷值的响应情况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包括:
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
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其中,所述负荷基线值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
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所述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
可选的,所述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包括: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单独使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所述第一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一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共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所述第二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二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公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段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所述第三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三分支。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包括: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一类用户时,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一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二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二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三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根据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网络连接关系计算得到。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包括:
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与预设用户负荷值的比值,得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
可选的,所述负荷基线值的计算过程为:
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前的若干天的历史负荷曲线在各个时刻的平均值,得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各个时刻的负荷基线值。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装置,包括:
类别获取单元,用于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
实时负荷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其中,所述负荷基线值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
响应情况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所述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
可选的,所述类别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单独使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所述第一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一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共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所述第二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二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公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段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所述第三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三分支。
可选的,所述实时负荷值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一类用户时,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一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二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二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三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根据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网络连接关系计算得到。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所述程序代码传输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包括: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其中,负荷基线值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根据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
本申请中,根据负荷响应用户过往用电情况得到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再结合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进而根据实时负荷值评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响应情况,改善了现有技术无法实时评估用户对下发用电负荷值的响应情况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网络连接关系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的变电站10kV馈线线路中,配电网自动化终端只配置在10kV馈线的段点或部分分支点,通过配网自动化终端监控负荷,只能到10kV馈线的段点或分支点,无法实时评估用户对下发的用电负荷值的响应情况。若在用户侧加装配网自动化终端进行用户侧的实时负荷采集来实时监控用户负荷响应情况,需要额外增加设备,终端部署和运维成本高。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包括:
步骤101、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
本申请实施例中,负荷响应用户为用户会根据电网企业下发的用户负荷值进行调整的用户,可以根据用户网络连接关系将负荷响应用户分为三类。
具体的,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单独使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分支开关时,则判定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第一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一分支;以图2提供的一种用户网络连接关系图为例,图2中的场景1对应的用户即为第一类用户,分支开关1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即为分支1上的实时负荷。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共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支开关时,则判定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第二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二分支,图2中的场景2对应的用户即为第二类用户,分支开关2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即为分支2上的实时负荷。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公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段开关时,则判定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第三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三分支,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可以根据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网络连接关系计算得到。图2中的场景3对应的用户即为第三类用户,根据图2中的连接关系可得到,分支3的实时负荷值=分段开关1的实时负荷值-分支开关1的实时负荷值-分段开关2的实时负荷值。
步骤102、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
当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时,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等于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以图2为例,分支1用户1的实时负荷值=分支开关1的实时负荷值(分支1上的实时负荷)。
当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时,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以图2为例,分支2用户1在t时刻的负荷值=(分支2用户1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2用户1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2用户2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2用户n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开关2在t时刻的负荷值,从而计算得到分支2用户1的实时负荷,其中,在计算响应日D的实时负荷时,计算过程中的负荷基线值为用户在响应日D的负荷基线值;分支2上的其他用户的实时负荷计算过程与分支2用户1的实时负荷计算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当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时,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以图2为例,分支3没有采集设备可以实时获取分支3的实时负荷值,此时可以通过计算分段开关1在t时刻的负荷值-分段开关2在t时刻的负荷值-分支开关1在t时刻的负荷值从而获取分支3在t时刻的负荷值,从而得到分支3的实时负荷。因此,分支3用户1在t时刻的负荷值=(分支3用户1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3用户1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3用户2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3用户n在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分支3在t时刻的负荷值。
需要说明的是,负荷响应用户的负荷基线值可以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例如,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D的日负荷基线可以为该用户在D-1天(即响应日前一天)96点负荷曲线(每15分钟一个值)、D-7天96点负荷曲线、D-30天96点负荷曲线、D-365天96点负荷曲线的算术平均值,即某负荷响应用户在D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D-1天t时刻负荷值+D-7天t时刻负荷值+D-30天t时刻负荷值+D-365天t时刻负荷值)/4。
步骤103、根据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
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与预设用户负荷值(即电网企业下发的用户负荷值)的比值,得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
具体的,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响应率=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预设用户负荷值*100%;
按照实时负荷响应率的数值大小进行排序,实时负荷响应率大于或等于100%表明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按电网要求完成了负荷的响应,实时负荷响应率小于100%表明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未按电网要求完成负荷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负荷响应用户过往用电情况得到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再结合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进而根据实时负荷值评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响应情况,改善了现有技术无法实时评估用户对下发用电负荷值的响应情况的技术问题。
以上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以下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请参考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装置,包括:
类别获取单元,用于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
实时负荷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其中,负荷基线值根据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
响应情况评估单元,用于根据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类别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单独使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分支开关时,则判定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第一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一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共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支开关时,则判定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第二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二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公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段开关时,则判定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第三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三分支。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实时负荷值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当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时,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等于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第一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时,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第二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时,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根据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网络连接关系计算得到。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负荷响应用户过往用电情况得到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再结合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进而根据实时负荷值评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响应情况,改善了现有技术无法实时评估用户对下发用电负荷值的响应情况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程序代码传输给处理器;
处理器用于根据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程序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通过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全称:Read-OnlyMemory,英文缩写: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全称:Random Access Memory,英文缩写: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
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其中,所述负荷基线值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
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所述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包括: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单独使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所述第一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一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共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所述第二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二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公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段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所述第三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三分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包括: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一类用户时,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一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二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二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三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根据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网络连接关系计算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包括:
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与预设用户负荷值的比值,得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基线值的计算过程为:
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前的若干天的历史负荷曲线在各个时刻的平均值,得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各个时刻的负荷基线值。
6.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类别获取单元,用于根据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的网络连接关系确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
实时负荷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类别、配网自动化终端在响应日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负荷基线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其中,所述负荷基线值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历史负荷计算得到;
响应情况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值和预设用户负荷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率,根据所述实时负荷响应率评估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的实时负荷响应情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别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单独使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一类用户,所述第一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一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共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支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二类用户,所述第二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二分支;
当10kV馈线上负荷响应用户与多个用户公用一个有配网自动化终端的上级分段开关时,则判定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第三类用户,所述第三类用户所在分支为第三分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负荷值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一类用户时,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一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一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二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二分支的实时负荷值等于所述第二分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
当所述负荷响应用户为所述第三类用户时,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与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所有用户在响应日t时刻的负荷基线值之和的比值,通过所述负荷响应用户所在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和对应时刻的比值计算所述负荷响应用户的实时负荷值,所述第三分支的实时负荷值根据配网自动化终端采集的实时负荷值和网络连接关系计算得到。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所述程序代码传输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
CN202210571823.4A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Active CN114662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1823.4A CN114662043B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1823.4A CN114662043B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2043A true CN114662043A (zh) 2022-06-24
CN114662043B CN114662043B (zh) 2022-08-19

Family

ID=82038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1823.4A Active CN114662043B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2043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5061A (zh) * 2015-05-06 2016-03-1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06096844A (zh) * 2016-06-15 2016-11-0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城市电网大型馈线需求响应物理潜力的评估方法
CN106650979A (zh) * 2015-10-29 2017-05-1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馈线基线负荷预测方法
CN106651200A (zh) * 2016-12-29 2017-05-10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企业聚合用户电力负荷管理方法和系统
CN106682999A (zh) * 2016-11-18 2017-05-17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用户基线负荷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7391899A (zh) * 2016-05-17 2017-11-2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动汽车集群负荷响应能力评估方法
CN113469506A (zh) * 2021-06-10 2021-10-01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用户基线负荷估计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610351A (zh) * 2021-07-13 2021-11-05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用户需求响应能力评估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CN114336651A (zh) * 2022-01-04 2022-04-12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一种基于削峰潜力的电力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22077588A1 (zh) * 2020-10-12 2022-04-2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可调节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调用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4399136A (zh) * 2021-11-29 2022-04-26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嵊泗县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用户负荷特性分析的需求侧响应能力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5061A (zh) * 2015-05-06 2016-03-1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06650979A (zh) * 2015-10-29 2017-05-1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馈线基线负荷预测方法
CN107391899A (zh) * 2016-05-17 2017-11-2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动汽车集群负荷响应能力评估方法
CN106096844A (zh) * 2016-06-15 2016-11-0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城市电网大型馈线需求响应物理潜力的评估方法
CN106682999A (zh) * 2016-11-18 2017-05-17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用户基线负荷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6651200A (zh) * 2016-12-29 2017-05-10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企业聚合用户电力负荷管理方法和系统
WO2022077588A1 (zh) * 2020-10-12 2022-04-2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可调节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调用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3469506A (zh) * 2021-06-10 2021-10-01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用户基线负荷估计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610351A (zh) * 2021-07-13 2021-11-05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用户需求响应能力评估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CN114399136A (zh) * 2021-11-29 2022-04-26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嵊泗县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用户负荷特性分析的需求侧响应能力评估方法
CN114336651A (zh) * 2022-01-04 2022-04-12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一种基于削峰潜力的电力调度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2043B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00144B (zh) 变电站运行状态风险评估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ang et al. Risk-based security-constrained economic dispatch in power systems
CN113283096B (zh) 配网线路台账数据获取及异常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4539051A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评估系统
CN104820884A (zh) 一种结合电力系统特征的电网调度实时数据稽查方法
CN114693183B (zh) 一种配网线路运行问题的自动分析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3112136A (zh) 一种配电网可靠性综合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684809B (zh) 一种基于虚拟电厂的用户端用电测试系统
CN114528951A (zh) 一种配网线路单线图异常诊断分析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4662043B (zh) 一种用户负荷响应情况的实时评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CN109670550B (zh) 一种配电终端检修决策方法和装置
US10014691B2 (en) Demand response system with field area network gateway
CN108763304B (zh) 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电力台账数据校验方法及装置
CN114912853B (zh) 一种电网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5877145A (zh) 一种变压器重过载工况大数据交叉评估系统及方法
CN114971588A (zh) 一种工单自动审核传递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0991825A (zh) 基于大数据的线损判定方法
Pálfi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ault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in LV networks using the Fuzzy method
Shikhin et al. Significant Event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hrough Electrical Grid Load Profile
CN115085195B (zh) 一种配电变压器年最高负载率预测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Aibangbee et al.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APO 132/33kV electric transmission substation Abuja
Carvalho et al. A proposal for powe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N117706259B (zh) 电力设备能效评估性能监测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CN111817305B (zh) 一种输变电设备增容的电网运行效能后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7852773B (zh) 一种配电网路故障定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