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9158B - 一种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9158B
CN114659158B CN202210198029.XA CN202210198029A CN114659158B CN 114659158 B CN114659158 B CN 114659158B CN 202210198029 A CN202210198029 A CN 202210198029A CN 114659158 B CN114659158 B CN 1146591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flow
return
retur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980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59158A (zh
Inventor
王成哲
郝鑫鹏
田利伟
郭辉
陈巍
郭旭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980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9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59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制冷通道和回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至少用于驱动所述制冷通道中的气流流动;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制冷通道中;来自所述回风通道的气流以及来自所述制冷通道的气流能够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装置,在不改变空调制冷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从出风口送出的气流的送风温度,送出的气流不易结露,解决了铁路机房中空调直吹设备机柜造成机柜结露的问题,进而降低了因结露现象导致的设备短路或损坏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通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应用于铁路机房温湿度调节的空调为例,作为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通信和信息机房对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而铁路通信和信息机房内部温度、湿度过高会对通信和信息设备产生危害,进而危害铁路安全运行。因此,铁路通信和信息机房需要使用空调保证机房恒温恒湿状态。由于铁路通信和信息机房空间较小,空调送风会直吹电器机柜。当空调送风温度较低时,直吹电器机柜会在机柜表面形成结露,导致设备短路或损坏,危害行车安全。
目前应对措施是安装空调时将空调出风口所在平面与电器机柜呈垂直布置,或调节空调的风口导流板。但这样既会降低空调的制冷效果,同时对于空间狭小的机房,也无法实现空调与电器机柜呈垂直布置的安装方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在不改变空调制冷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从出风口所送出气流温度的空调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制冷通道和回风通道;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至少用于驱动所述制冷通道中的气流流动;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制冷通道中;
来自所述回风通道的气流以及来自所述制冷通道的气流能够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通道沿壳体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回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板材,所述板材和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共同限定出所述回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回风管,所述回风管内的空间形成所述回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装置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用于单独驱动所述回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回风通道的入风口以及所述制冷通道的入风口均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侧,所述第一风机送出气流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制冷通道,另一部分进入所述回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独立于所述进风口的回风口,所述回风通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位于流出所述蒸发器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所述制冷风道的气流能够在所述回风通道的出风口处形成负压,以使得壳体外的气流从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回风通道内。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均流装置,所述均流装置具有混合腔以及气流出口,所述混合腔设置于所述制冷通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以及所述回风通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来自所述制冷通道的气流和所述回风通道的气流在所述混合腔中混合后从所述气流出口流向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均流装置混合腔位于所述蒸发器上方,所述均流装置混合腔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制冷通道的气流从所述第一孔洞流入混合腔内。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均流装置混合腔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气流出口,所述制冷通道的气流和所述回风通道的气流在所述混合腔中混合后,从所述多个气流出口流向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装置包括湿度监控装置和开关装置,所述湿度监控装置用于监控室内湿度,当室内湿度低于预设值时可通过关闭所述开关装置实现阻断回风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装置,通过在空调内部设置回风通道,使得流经制冷通道的气流和流经回风通道的气流混合,在不改变空调制冷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从出风口送出气流的送风温度,送出的气流不易结露,解决了铁路机房中空调直吹设备机柜造成机柜结露的问题,进而降低了因结露现象导致的设备短路或损坏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均流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壳体1;进风口2;出风口3;制冷通道4;回风通道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回风口8;均流装置9;湿度监控装置10;混合腔91;第一孔洞92;气流出口93;蒸发器41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7,包括:壳体1、进风口2、出风口3、制冷通道4、回风通道5、蒸发器41以及第一风机6。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2、出风口3,壳体1内设置有制冷通道4和回风通道5。蒸发器41设置于制冷通道4中。第一风机6设置在壳体1内,第一风机6至少用于驱动制冷通道4中的气流流动。来自回风通道5的气流以及来自制冷通道4的气流混合后从出风口3排出。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装置,通过在空调内部设置回风通道5,使得流经制冷通道4的气流和流经回风通道5的气流混合,在不改变空调制冷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从出风口3送出气流的送风温度,送出的气流不易结露,解决了铁路机房中空调直吹设备机柜造成机柜结露的问题,进而降低了因结露现象导致的设备短路或损坏风险。
回风通道5的数量不限,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还可以是更多条。
回风通道5和制冷通道4的相对位置不限。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5,制冷通道4沿壳体1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回风通道5。
例如,当在壳体1内布置一条回风通道5时,将其布于制冷通道4的左侧或右侧均可,制冷通道4和回风通道5形成两个彼此独立的空间。当在壳体1内布置两条回风通道5时,将两条回风通道5布置于制冷通道4的左右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回风通道5的具体布置可以根据空调装置的实际工作需要来决定。
回风通道5的形成方式不限。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板材,板材和壳体1的内表面共同限定出回风通道5。此种方式的回风通道5结构紧凑,减少了回风通道5在空调装置内部所占据的空间,
示例性地,可以选择在板材中间填充聚氨酯发泡材料或岩棉等结构或在板材外面包裹有橡塑保温材料等方式,防止制冷通道4中的蒸发器41对回风通道5中的气体产生降温影响。
示例性地,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回风管,回风管内的空间形成回风通道5。
该实施例中,回风通道5的横截面形状设计灵活,可以不受壳体1形状的限制,且不容易漏风,便于安装。
示例性地,回风管可选用玻镁复合板风管,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可用于潮湿环境等优点。亦可选用彩钢板保温复合风管,具有好的保温性。
对回风通道5内气流流动的动力源不做限制,可以选择风机或是其它驱动方式。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和图6,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包括第二风机7,第二风机7与回风通道5连通,用于单独驱动回风通道5内的气流流动。
开启空调装置,第一风机6保持工作状态,第二风机7可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
在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均处于工作状态时,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2后,一部分气流进入在第二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回风通道5,另一部分气流在第一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制冷通道4。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风机7的转速控制回风通道5的风量。
示例性地,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回风通道5的入风口以及制冷通道4的入风口均位于第一风机6的出风侧,第一风机6送出气流的一部分进入制冷通道4,另一部分进入回风通道5。
该实施例中,通过一个第一风机6即可实现同时为回风通道5和制冷通道4提供风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具体地,第一风机6启动后,空气在第一风机6作用下通过进风口2进入壳体1,回风通道5与制冷通道4的入口均布置在距离进风口2较近的位置处,保证第一风机6送出的一部分气流进入制冷通道4,另一部分气流进入回风通道5。
示例性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壳体1上设有独立于进风口2的回风口8,回风通道5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位于流出蒸发器41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制冷风道的气流能够在回风通道5的出风口3处形成负压,以使得壳体1外的气流从回风口8进入回风通道5内。
空调装置工作时,从制冷通道4流出的气流在向出风口3流动的过程中,会在回风通道5的出风口3处形成负压,使得壳体1外的气流在大气压作用下从回风口8进入回风通道5,经回风通道5出口流出后与从制冷通道4出口流出的气流在空调壳体1内进行混合,混合后排出出风口3。此种方式,省略了单独的回风管结构,有效简化了空调装置内部的结构,降低了空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均流装置9,均流装置9具有混合腔91以及气流出口93,混合腔91设置于制冷通道4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以及回风通道5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来自制冷通道4的气流和回风通道5的气流在混合腔91中混合后从气流出口93流向出风口3。
经过制冷通道4中蒸发器41制冷作用的冷气和流经回风通道5的气流在均流装置9的混合腔91内混合后,从气流出口93流向出风口3,再从出风口3排向外界。
该实施例中,在空调装置内部增设单独的均流装置9利于促进实现冷暖气流的均匀混合,提高冷暖气流的混合效率。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和8,均流装置9混合腔91位于蒸发器41上方,均流装置9混合腔9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孔洞92,制冷通道4的气流从第一孔洞92流入混合腔91内。
具体地,可根据需要通过均流装置9中冷风气流的风量,在均流装置9下表面上设置有不同大小的或不同间距的多个第一孔洞92。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8,均流装置9混合腔91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气流出口93,制冷通道4的气流和回风通道5的气流在混合腔91中混合后,从多个气流出口93流向出风口3。
该实施例中,在混合腔91上表面设置地多个气流出口93可以使混合后的气流均衡流向出风口3,保证空调的制冷效果均匀分布于整个室内。
具体地,可根据需要从出风口3排向外界的混合气流风量,在均流装置9上表面上设置有不同大小的或不同间距的多个气流出口93。
空调装置可根据外界的实际湿度情况,控制回风功能的开启与关闭。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空调装置包括湿度监控装置10和开关装置,湿度监控装置10用于监控室内湿度,当室内湿度低于预设值时可通过关闭开关装置实现阻断回风通道5。
该实施例中,增设该功能可使空调装置在室内相对干燥时关闭回风功能,实现有效地节能。
例如,湿度监控装置10可以为湿度传感器,通过感受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并将检测结果转换成输出信号。
一些实施例中,开关装置可以为设置在回风通道5中的电动风阀,湿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子连接,控制器根据湿度传感器获取到的湿度值控制电动风阀的开合。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湿度低于预设值时通过控制器关闭电动风阀,实现阻断回风通道5关闭空调装置的回风功能。
一些实施例中,开关装置可以为设置在回风口8处的百叶,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湿度低于预设值时可用控制器通过电机驱动回风口8出的百叶转动,实现闭合回风口8的方式停止空调装置的回风功能。
例如,当空调装置的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相对湿度低于70%时,控制器控制关闭电动风阀,关闭空调装置的回风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装置应用领域不限,例如可应用于铁路通信和信息机房中。鉴于铁路通信和信息机房空间较小,难以避免空调装置送风直吹设备机柜。由于空调装置送风温度较低,易在机柜表面形成结露,机柜结露会直接导致设备短路或损坏,威胁到行车安全。故在该种工况下,适合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2)、出风口(3),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制冷通道(4)和回风通道(5);
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风机(6),所述第一风机(6)至少用于驱动所述制冷通道(4)中的气流流动;
蒸发器(41),设置于所述制冷通道(4)中;
来自所述回风通道(5)的气流以及来自所述制冷通道(4)的气流能够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
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均流装置(9),所述均流装置(9)具有混合腔(91)以及气流出口(93),所述混合腔(91)设置于所述制冷通道(4)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以及所述回风通道(5)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来自所述制冷通道(4)的气流和所述回风通道(5)的气流在所述混合腔(91)中混合后从所述气流出口(93)流向所述出风口(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通道(4)沿壳体(1)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回风通道(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板材,所述板材和所述壳体(1)的内表面共同限定出所述回风通道(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回风管,所述回风管内的空间形成所述回风通道(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包括第二风机(7),所述第二风机(7)与所述回风通道(5)连通,用于单独驱动所述回风通道(5)内的气流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通道(5)的入风口以及所述制冷通道(4)的入风口均位于所述第一风机(6)的出风侧,所述第一风机(6)送出气流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制冷通道(4),另一部分进入所述回风通道(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独立于所述进风口(2)的回风口(8),所述回风通道(5)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位于流出所述蒸发器(41)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所述制冷通道(4)的气流能够在所述回风通道(5)的出风口处形成负压,以使得壳体(1)外的气流从所述回风口(8)进入所述回风通道(5)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9)混合腔(91)位于所述蒸发器(41)上方,所述均流装置(9)混合腔(9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孔洞(92),制冷通道(4)的气流从所述第一孔洞(92)流入混合腔(91)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9)混合腔(91)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气流出口(93),所述制冷通道(4)的气流和所述回风通道(5)的气流在所述混合腔(91)中混合后,从所述多个气流出口(93)流向所述出风口(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包括湿度监控装置(10)和开关装置,所述湿度监控装置(10)用于监控室内湿度,当室内湿度低于预设值时可通过关闭所述开关装置实现阻断回风通道(5)。
CN202210198029.XA 2022-03-02 2022-03-02 一种空调装置 Active CN114659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98029.XA CN114659158B (zh) 2022-03-02 2022-03-02 一种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98029.XA CN114659158B (zh) 2022-03-02 2022-03-02 一种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9158A CN114659158A (zh) 2022-06-24
CN114659158B true CN114659158B (zh) 2023-11-07

Family

ID=82026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98029.XA Active CN114659158B (zh) 2022-03-02 2022-03-02 一种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915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1348A (ja) * 2000-12-12 2002-06-26 Kimura Kohki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US9723762B1 (en) * 2016-03-15 2017-08-0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Free cooling in high humidity environments
CN208504608U (zh) * 2018-05-17 2019-02-15 东莞市劲腾精彩空气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直接蒸发式空调机组
CN109556386A (zh) * 2018-11-09 2019-04-02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热泵干燥系统
CN208804815U (zh) * 2018-05-06 2019-04-30 江苏光明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组合式涂装空调机组
CN113587232A (zh) * 2020-04-30 2021-11-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1348A (ja) * 2000-12-12 2002-06-26 Kimura Kohki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US9723762B1 (en) * 2016-03-15 2017-08-0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Free cooling in high humidity environments
CN208804815U (zh) * 2018-05-06 2019-04-30 江苏光明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组合式涂装空调机组
CN208504608U (zh) * 2018-05-17 2019-02-15 东莞市劲腾精彩空气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直接蒸发式空调机组
CN109556386A (zh) * 2018-11-09 2019-04-02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热泵干燥系统
CN113587232A (zh) * 2020-04-30 2021-11-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9158A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41269B1 (en) Air conditioning method in machine room having forced air-cooling equipment houses therein
KR100665999B1 (ko)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WO2013057844A1 (ja) 通信・情報処理機器室等の空調システム
JP343689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605678A (zh) 一种送风装置、空调设备以及空调设备的送风方法
CN111219788A (zh) 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14659158B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113310142A (zh) 一种特种舱室环境控制系统
US10670284B2 (e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ion device
KR100601220B1 (ko)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를 이용한 멀티시스템
GB2567762A (en) Evaporative cool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5342590B (zh) 疫苗超低温库冷风机化霜余热智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49227A (zh) 空调机组
CN115551318A (zh) 一种节能通讯机柜和节能通讯机房
KR20220025433A (ko) 축 발전기 모터 시스템용 전기 판넬룸의 공조 시스템 및 동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선박
KR20190028207A (ko) 데이터센터 공기조화시스템 제어방법
CN209944645U (zh) 空调系统
KR200394023Y1 (ko) 온,냉풍용 에어 균등분배기
CN219346922U (zh) 冷藏冷冻装置
KR101755929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CN220065823U (zh) 低能耗的数据中心
CN215295205U (zh) 一种特种舱室环境控制系统
CN219243731U (zh) 空调
KR100840374B1 (ko) 냉난방장치용 급배기관
JP3528962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