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9150A -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9150A
CN114659150A CN202210350049.4A CN202210350049A CN114659150A CN 114659150 A CN114659150 A CN 114659150A CN 202210350049 A CN202210350049 A CN 202210350049A CN 114659150 A CN114659150 A CN 114659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evice
unit
heat
communicated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500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连祥
陈克秀
马琦轩
刘永强
黄烈枫
黄博皓
陈熙荣
周悦
于恩英
张洪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03500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9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02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e.g. by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0Feed-line arrangements, e.g. providing for heat-accumulator tanks, expansion tanks ; Hydraulic components of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 F24D3/1058Feed-line arrangements, e.g. providing for heat-accumulator tanks, expansion tanks ; Hydraulic components of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disposition of pipes and pipe connec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涉及供热设备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阶段对大温差区域供热,无法对应匹配需求温度,造成资源浪费及成本增加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包括加热单元、供给管路、一级用热单元、二级用热单元以及回流管路;加热单元与供给管路的一端相连通,供给管路的另一端与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一级用热单元的分别与二级用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和回流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回流管路的另一端与加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且二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与回流管路相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使得供热面积迅速增长,导致部分地区管网输送出现瓶颈,同时也伴随着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多地控制锅炉房建设,控制燃煤电厂建设,并逐渐取缔分散的小型锅炉,导致以常规模式进行供热较难满足日益提高的供热面积。
现阶段供热水温度及供回水温差受热网限制,导致热量输送仅能在一定范围内,而由于在区域内存在不同供热需求的用户,因此,为满足最高要求的供热需求,使管网内输送的热水温度较高,而由于其他供热温度需求的用户散热效率有限,导致管网内的回水温度仍然很高,使热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热泵技术等工业领域余废热源无法充分利用,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增加了能耗,而且提高了成本。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阶段对大温差区域供热,无法对应匹配需求温度,造成资源浪费及成本增加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包括加热单元、供给管路、一级用热单元、二级用热单元以及回流管路;所述加热单元与所述供给管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供给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所述一级用热单元的分别与二级用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和所述回流管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回流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且所述二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
其中,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厂内加热装置,所述厂内加热装置包括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一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一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二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二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供给管路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厂内加热装置还包括初级加热装置,且所述初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所述初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一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厂内加热装置还包括三级加热装置,所述二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三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三级加热的出口端与所述供给管路相连通。
其中,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厂外加热装置,所述厂外加热装置包括供给加热装置,所述供给加热装置位于所述供给管路上,且所述供给加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厂内加热装置的出口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厂外加热装置还包括回流加热装置,所述回流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回流管路上,且所述回流加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厂内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
其中,所述一级用热单元包括第一用热区,所述二级用热单元包括第二用热区;所述供给管路与所述第一用热区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用热区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回流管路和所述第二用热区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用热区的出口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一级用热单元还包括第三用热区和第四用热区;所述第三用热区的进口端和所述第四用热区的进口端均接入所述供给管路,所述第三用热区的出口端和所述第四用热区的出口端均接入所述回流管路,且所述第一用热区的出口端或所述第三用热区的出口端或所述第四用热区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用热区的进口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五用热区,所述第五用热区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用热区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五用热区的出口端与所回流管路相连通。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六用热区,所述第六用热区位于所述回流管路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包括加热单元、供给管路、一级用热单元、二级用热单元以及回流管路;加热单元与供给管路的一端相连通,供给管路的另一端与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一级用热单元的分别与二级用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和回流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回流管路的另一端与加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且二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与回流管路相连通。
由此分析可知,由于在供热区域内分布着一级用热单元和二级用热单元,且一级用热单元为高温需求用热单元,二级用热单元为中温需求用热单元,而由加热单元流出的介质需要满足一级用热单元的温度需求,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通过加热单元将介质加热到一级用热单元的需求温度后,通过供给管线输送至一级用热单元中,经过一级用热单元的使用,高温介质的热量散发,温度降低,转变为中温介质。由于本申请中一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与二级用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因此,中温介质能够进入二级用热单元内为二级用热单元内的用户提供热量供给。待二级用热单元内用户使用完成后,中温介质由二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回流至加热单元中进行加热,从而在此种循环下,能够使一级用热单元回流的介质所携带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和能耗,且无需单独设立加热单元为二级用热单元进行供给,降低了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第一用热区为第二用热区供热的布局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第三用热区为第二用热区供热的布局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第四用热区为第二用热区供热的布局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增设三级加热装置的布局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增设初级加热装置的布局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第六用热区的布局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增设回流加热装置的布局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中第一用热区和第三用热区共同为第二用热区供热的布局图。
图中:1-一级加热装置;2-二级加热装置;3-供给加热装置;4-初级加热装置;5-回流加热装置;6-第一用热区;7-第二用热区;8-第三用热区;9-第四用热区;10-第六用热区;11-供给管路;12-回流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包括加热单元、供给管路11、一级用热单元、二级用热单元以及回流管路12;加热单元与供给管路11的一端相连通,供给管路11的另一端与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一级用热单元的分别与二级用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和回流管路12的一端相连通,回流管路12的另一端与加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且二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与回流管路12相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由于在供热区域内分布着一级用热单元和二级用热单元,且一级用热单元为高温需求用热单元,二级用热单元为中温需求用热单元,而由加热单元流出的介质需要满足一级用热单元的温度需求,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通过加热单元将介质加热到一级用热单元的需求温度后,通过供给管线输送至一级用热单元中,经过一级用热单元的使用,高温介质的热量散发,温度降低,转变为中温介质。由于本申请中一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与二级用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因此,中温介质能够进入二级用热单元内为二级用热单元内的用户提供热量供给。待二级用热单元内用户使用完成后,中温介质由二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回流至加热单元中进行加热,从而在此种循环下,能够使一级用热单元回流的介质所携带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和能耗,且无需单独设立加热单元为二级用热单元进行供给,降低了空间占用。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高温用热需求单元需求的温度主要在70℃-100℃之间,但也可超过100℃,本申请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能够根据需求温度对介质进行加热,且供给管路11中流动的介质为水,考虑到经过供给管路11输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热量损耗,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加热单元将水加热的温度与加热单元和一级用热单元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即当加热单元与一级用热单元之间的距离较长时,则加热单元将水加热至略高于一级用热单元的需求温度,从而能够在长距离输送后,使供给管路11内的水温仍能够达到一级用热单元的需求温度。
而经过一级用热单元用热后水温降低,且水温通常降低至40℃-60℃,即上述的中温用热需求单元所需求的温度,因此,通过一级用热单元流出的水进入二级用热单元,为二级用热单元供热,从而能够使一级用热单元的回流水所携带的热量得到利用,在不新建供热主管线的前提下,可大幅提高供热主网的供热能力,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省成本。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对二级用热单元供热时,可先使一级用热单元流出的介质进入回流管路中,使回流管路与二级用热单元相连通,为二级用热单元供热,而采用此种方式相比于传统供热系统,在一级网和二级网上新建了一个相当于三级网的二级用热单元,从而能够使用热更加精准,实现了温度对口以及梯次利用的用热原则。本申请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也可采用将一级用热单元与二级用热单元相连通,使一级用热单元流出的介质直接流入二级用热单元进行供热的方式进行。
可选地,如图1-图7所示,本申请中加热单元包括厂内加热装置,厂内加热装置包括一级加热装置1和二级加热装置2;回流管路12与一级加热装置1的进口端相连通,一级加热装置1的出口端与二级加热装置2的进口端相连通,二级加热装置2的出口端与供给管路11相连通。
本申请中一级加热装置1对回流入厂的回流介质进行第一次加热,待加热到既定温度后输送至二级加热装置2,通过二级加热装置2能够进一步提高介质温度,使其达到出厂温度,经过供给管路11输送至一级用热单元中。
通过一级加热装置1和二级加热装置2能够提高加热效率以及加热量,从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更多用热单元的用热需求。而本申请中的一级加热装置可以采用工业领域余废热源对回流介质进行加热,也可利用二级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对回流介质进行加热,还可利用工业领域余废热源并结合二级加热装置对回流介质进行加热。
正因本申请中设有一级加热装置,才能够实现二级用热单元稳定的添加在整体系统管网中,而也正因系统管网中设有二级用热单元,才能够实现一级加热装置的引入,即在保证系统管网稳定供热的前提下,本申请中的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用热单元单元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申请中厂内加热装置还包括初级加热装置4,且初级加热装置4的进口端与回流管路12相连通,初级加热装置4的出口端与一级加热装置1的进口端相连通。
本申请中初级加热装置4能够对温度和品位较低的介质进行预热。当回流管路回流至厂内加热装置的水温再次降低时,可通过初级加热装置4进行初级加热,从而能够配合一级加热装置1以及二级加热装置2形成梯度加热系统,进而能够快速地使回流介质的温度逐级提升,达到一级用热单元的需求温度。
可选地,本申请中厂内加热装置还包括三级加热装置,二级加热装置2的出口端与三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三级加热的出口端与供给11管路相连通。
通过在二级加热装置2的出口端增设三级加热装置,能够对介质进一步地加热,从而获得温度和品位更高级的热水。
本申请中三级加热装置能够将介质加热超过100℃甚至达到200℃左右,因此,当一级用热单元的需求温度更高超过100℃时,可通过设置第三加热装置实现供热系统的供应需求。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申请中加热单元还包括厂外加热装置,厂外加热装置包括供给加热装置3,供给加热装置3位于供给管路11上,且供给加热装置3的一端与厂内加热装置的出口端相连通,另一端与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
由于在一些供热范围较大区域中存在多个一级用热单元,且多个一级用热单元与加热单元的距离不同,介质到达一些较远的一级用热单元的后温度可能存在降低的问题,因此,在供给管路11上设置供给加热装置3,能够缩短加热单元与较远的一级用热单元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进入较远一级用热单元内的介质温度,进而保证整体供热系统内温度的稳定。
可选地,如图7所示,本申请中厂外加热装置还包括回流加热装置5,回流加热装置5位于回流管路12上,且回流加热装置5的一端与厂内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另一端与回流管路12相连通。
通过在厂外的回流管路12上设置的回流加热装置5能够在回流介质进厂前得到加热,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厂内加热负担,提高加热速度。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初级加热装置4、一级加热装置1以及二级加热装置2可以存在于热电厂或核电厂等一些能够产生高温热水的热力供应厂中,并且由于现阶段依附热力供应厂进行供热的管网铺设较为成熟,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也可依附在供热管网上,基于现有管网进行增设或较小变化即可实现分区供热,降低整体能耗,节约成本。
实施例1
基于上述加热单元的布置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其中,一级用热单元包括第一用热区6,二级用热单元包括第二用热区7;供给管路11与第一用热区6的进口端相连通,第一用热区6的出口端分别与回流管路12和第二用热区7的进口端相连通,第二用热区7的出口端与回流管路12相连通。
在此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用热区6为高温需求用热单元,而通过使第一用热区6的出口端分别与回流管路12和第二用热区7的进口端相连通,从而能够使第一用热区6的回流介质一部分通过回流管路12回流至加热单元内,一部分回流介质进入第一用热区6为第一用热区6进行供热,从而能够进一步利用第一用热区6流出的介质所携带的温度。
实施例2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7所示,其中,一级用热单元还包括第三用热区8和第四用热区9;第三用热区8的进口端和第四用热区9的进口端均接入供给管路11,第三用热区8的出口端和第四用热区9的出口端均接入回流管路12,且第一用热区6的出口端或第三用热区8的出口端或第四用热区9的出口端与第二用热区7的进口端相连通。
在此种实施方式中,区域内存在多个一级用热单元,即除第一用热区6外还存在第二用热区7和第三用热区8,而第三用热区8和第四用热区9均连接在供给管路11和回流管路12之间,从而能够获得高温介质。
由于在区域内可能存在第一用热区6接近第二用热区7,也可能存在第三用热区8或第四用热区9接近第二用热区7,因此,如图2所示,当第三用热区8接近第二用热区7时,则通过第三用热区8为第二用热区7供热。如图3所示,当第四用热区9接近第二用热区7时,则通过第四用热区9为第二用热区7供热。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图1-图7中视出的仅为第一用热区6、第二用热区7、第三用热区8以及第四用热区9接入供给管路11和回流管路12之间一种表示方式,并不能对第一用热区6、第二用热区7、第三用热区8以及第四用热区9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如图3中,虽然图中视出的状态第四用热区9距离第二用热区7较远,但第四用热区9与第二用热区7的距离可以接近也可以较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实际应用时,仅需要使距离第二用热区7最近的一级用热单元为第二用热区7供热即可。
如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存在利用第一用热区6的回流介质以及第三用热区8的回流介质共同为第二用热区7进行供热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除上述供热方式之外,可采用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一级用热单元所包含的用热区的回流介质为第二用热区7进行供热。
实施例3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五用热区,第五用热区的进口端与第二用热区7的出口端相连通,第五用热区的出口端与所回流管路12相连通。
考虑到在区域内还会存在用热需求温度低于第二用热区7的回流介质温度的第五用热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用热区的进口端与第二用热区7的出口端相连通,即第二用热区7的回流介质为第五用热区供热,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利用第二用热区7的回流介质所携带的热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而在此情况下,如图6结合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六用热区10,第六用热区10位于回流管路12上。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五用热区和第六用热区10实际上为同类用热需求单元,仅在接入位置不同,但由于经过第二用热区7用热后的回流介质的温度低于回流管路12中的回流介质温度。因此,上述的第五用热区所需的用热温度低于第六用热区10所需的用热温度。可根据实际需求选取与第二用热区7的出口端连接或选取与回流管路12相连接。
此处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级用热单元和二级用热单元所包含的用热区的数量均可为多个,且相应地,第一用热区6、第二用热区7、第三用热区8、第四用热区9、第五用热区以及第六用热区10的数量均可为多个,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的一级用热单元和二级用热单元所包含的用热区的数量,对应结合本申请提供的初级加热装置4、一级加热装置1、二级加热装置2、三级加热装置、供给加热装置3以及回流加热装置5,以实现阶梯加热,梯次利用以及温度对口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单元、供给管路、一级用热单元、二级用热单元以及回流管路;
所述加热单元与所述供给管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供给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所述一级用热单元的分别与二级用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和所述回流管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回流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单元的进口端相连通,且所述二级用热单元的出口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厂内加热装置,所述厂内加热装置包括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
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一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一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二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二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供给管路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厂内加热装置还包括初级加热装置,且所述初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所述初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一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厂内加热装置还包括三级加热装置,所述二级加热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三级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三级加热的出口端与所述供给管路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厂外加热装置,所述厂外加热装置包括供给加热装置,所述供给加热装置位于所述供给管路上,且所述供给加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厂内加热装置的出口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用热单元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厂外加热装置还包括回流加热装置,所述回流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回流管路上,且所述回流加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厂内加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用热单元包括第一用热区,所述二级用热单元包括第二用热区;
所述供给管路与所述第一用热区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用热区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回流管路和所述第二用热区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用热区的出口端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用热单元还包括第三用热区和第四用热区;
所述第三用热区的进口端和所述第四用热区的进口端均接入所述供给管路,所述第三用热区的出口端和所述第四用热区的出口端均接入所述回流管路,且所述第一用热区的出口端或所述第三用热区的出口端或所述第四用热区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用热区的进口端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用热区,所述第五用热区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用热区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五用热区的出口端与所回流管路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六用热区,所述第六用热区位于所述回流管路上。
CN202210350049.4A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Pending CN1146591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0049.4A CN114659150A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0049.4A CN114659150A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9150A true CN114659150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32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50049.4A Pending CN114659150A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915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7825A (zh) * 2004-09-23 2005-03-02 冯太和 应用热泵技术原理及其相关设备集中供热的系统和方法
CN201662132U (zh) * 2009-11-04 2010-12-01 陈连祥 一种电厂对建筑物供热用的系统设备
CN102269442A (zh) * 2011-07-13 2011-12-07 清华大学 一种利用热泵技术提高集中供热管网供热能力的供热系统
CN105546616A (zh) * 2016-01-22 2016-05-04 长春中安鸿程伟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利用城市周边热能的集中供热系统
CN205717454U (zh) * 2016-06-23 2016-11-23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能够回收热电厂余热并与电能采暖耦合的供热装置
CN206514372U (zh) * 2017-01-18 2017-09-22 山西三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网高温水多级利用大温差供热系统
CN108534208A (zh) * 2018-05-15 2018-09-14 济南金孚瑞供热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大温差换热系统
CN113685889A (zh) * 2021-08-27 2021-11-23 陈连祥 水热同输不对称流量循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7825A (zh) * 2004-09-23 2005-03-02 冯太和 应用热泵技术原理及其相关设备集中供热的系统和方法
CN201662132U (zh) * 2009-11-04 2010-12-01 陈连祥 一种电厂对建筑物供热用的系统设备
CN102269442A (zh) * 2011-07-13 2011-12-07 清华大学 一种利用热泵技术提高集中供热管网供热能力的供热系统
CN105546616A (zh) * 2016-01-22 2016-05-04 长春中安鸿程伟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利用城市周边热能的集中供热系统
CN205717454U (zh) * 2016-06-23 2016-11-23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能够回收热电厂余热并与电能采暖耦合的供热装置
CN206514372U (zh) * 2017-01-18 2017-09-22 山西三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网高温水多级利用大温差供热系统
CN108534208A (zh) * 2018-05-15 2018-09-14 济南金孚瑞供热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大温差换热系统
CN113685889A (zh) * 2021-08-27 2021-11-23 陈连祥 水热同输不对称流量循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6809A (zh) 一种区域综合能源设备及网络双层优化配置方法
CN106055773B (zh) 结合热网模型的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配置模型的建立方法
JP7019614B2 (ja) 複合加熱冷却システム
CN206929835U (zh) 可调节的熔盐储热系统
CN114659150A (zh) 一种跨线大温差余废热能集中供热系统
CN113685889B (zh) 水热同输不对称流量循环系统
JP6921876B2 (ja) 加熱システム
JP2005140390A (ja) 熱交換方法および潜熱蓄熱式熱交換器
CN107543240B (zh) 一种供热系统分区转换装置
CN109974060B (zh) 集中供热系统控制方法
CN210569175U (zh) 一种具有零冷水功能的新型分体式电热水器
CN207113199U (zh) 一种中央热水循环系统
CN203704104U (zh) 一种用于换热站中的混水供热装置
CN207035311U (zh) 一种分层控制热水系统
CN217178684U (zh) 联供系统
CN215260047U (zh) 节能供热系统及小区供暖系统
CN213453863U (zh) 一种调温单元及具有其的快速调温系统
CN213810815U (zh) 一种灵活设置的组合式蓄热系统
CN103398409A (zh) 利用回水供热系统
CN213146969U (zh) 一种多热源承压热水系统
CN216010980U (zh) 一种多盘管数字化调节装置
CN220524359U (zh) 热水器及热水系统
CN210485840U (zh) 一种生活和采暖联供的系统
CN215216402U (zh) 一种用于直连供热机组的交流罐
KR102584026B1 (ko) 온수 분배기 결합 병렬형 급탕 가열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