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9192A - 屏蔽控制电路、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屏蔽控制电路、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9192A
CN114629192A CN202111471171.9A CN202111471171A CN114629192A CN 114629192 A CN114629192 A CN 114629192A CN 202111471171 A CN202111471171 A CN 202111471171A CN 114629192 A CN114629192 A CN 114629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rol circuit
state
charg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711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田贵志
小野贵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li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bli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652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712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blic Inc filed Critical Abli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629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91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01R19/165Indicating that current or voltage is either above or below a predetermined value or within or outside a predetermined range of values
    • G01R19/16533Indicating that current or voltage is either above or below a predetermined value or within or outside a predetermined range of valu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 G01R19/16538Indicating that current or voltage is either above or below a predetermined value or within or outside a predetermined range of valu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in AC or DC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6Overdis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9Overheat or 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02J7/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disconnection of loads if battery is not under charge, e.g. in vehicle if engine is not runn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9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10Control circuit supply, e.g. means for supplying power to the control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屏蔽控制电路、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不会损害状态的转变速度而可防止动作的不稳定化。屏蔽控制电路是在作为监测对象的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进行转变的期间生成对控制信号进行屏蔽的屏蔽信号的电路,所述屏蔽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子,输入对所述监测对象端子供给的信号;第二输入端子,输入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逻辑电路,基于从第一输入端子以及第二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来判定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以及输出端子,将表示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判定结果的信号输出作为屏蔽信号。

Description

屏蔽控制电路、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此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电池装置等电子机器包括根据状态来控制动作的控制电路。一般而言,电池装置构成为包括对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等进行检测以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由此来保护二次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为了对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等进行检测而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具有:正电源端子以及负电源端子,用于监测二次电池的电压;充电控制端子,连接于对二次电池的充电进行控制的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ive Transistor,FET)的栅极;放电控制端子,连接于对二次电池的放电进行控制的放电控制FET的栅极;以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输入有连接二次电池的充电器或外部负载的外部端子中的负极端子(以下称作“外部负极端子”)的电压。
而且,充放电控制电路具有断电(power down)功能,即,在检测到过放电状态时,禁止对负载的放电,并且降低充放电控制电路内部的消耗电流(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5-229774号公报)。
具有断电功能的充放电控制电路通过切换断电功能的“启用”与“关闭”,从而能够在降低充放电控制电路内部的消耗电流的断电状态、与不降低充放电控制电路内部的消耗电流的断电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是否启用断电功能,例如是根据二次电池是否处于过放电状态、以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是否为预先设定的电压(以下称作“判定电压”)以上来判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2297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中,若将判定电压设定得低,即,若将判定电压设定为与供给至负电源端子的电压接近的电压,则在使向断电状态转变高速化的观点上有利。
但是,在将判定电压设定得低的情况下,如后所述,有可能引起反复进行断电功能的“启用”与“关闭”的、断电功能的振荡动作。即,若将判定电压设定得低,则尽管在状态的转变速度方面有利,但在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动作稳定性方面变得不利。
继而,对断电功能的振荡动作进行说明。在充放电控制电路处于过放电状态且断电状态下,放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为低(以下简称作“L”)电平。而且,断电状态下的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可能为高(以下简称作“H”)电平以及L电平中的任一种,但在此处取L电平来进行说明。
在充放电控制电路处于过放电状态且断电状态下,充电控制FET为断开状态,放电控制FET为断开状态。当将充电器连接于外部端子时,充放电控制电路反复进行下述的(i)~(vi)的动作。
(i)由于连接有充电器,因此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下降,从上向下超过判定电压。
(ii)充放电控制电路从断电状态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在断电解除状态下,不再需要使充电控制FET断开,因此FET控制电路使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L电平转变为H电平。在充放电控制电路处于过放电状态且断电解除状态下,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为H电平,放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为L电平,因此充电控制FET为导通状态,放电控制FET为断开状态。
(iii)在保持充放电控制电路为过放电状态且断电解除状态,而产生了温度保护状态或过充电状态(包含多个电芯(cell)(所谓的多电芯的)二次电池的情况)等需要使充电控制FET断开的必要时,FET控制电路使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H电平转变为L电平。
(iv)当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H电平转变为L电平时,充电控制FET从导通状态转变为断开状态。
(v)在充电控制FET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内部电路中,充电控制端子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导通。因此,当充电控制FET从导通状态转变为断开状态时,充电控制FET的栅极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导通,充电控制FET的栅电容通过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而放电。其结果,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暂时升高。
(vi)当升高的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从低于判定电压的电压成为判定电压以上时,由于现状是过放电状态在持续,因此从断电解除状态再次转变为断电状态。即,充放电控制电路转变为过放电状态且断电状态。而且,充放电控制电路在转变为断电状态时,使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H电平转变为L电平。由于充电器仍连接于外部端子,因此在充放电控制电路刚刚转变为过放电状态且断电状态之后,充放电控制电路成为与所述(i)的动作开始前相同的状态。因而,当充放电控制电路转变为断电状态时,继续进行(i)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断电功能的振荡动作中,反复进行(i)~(vi)的动作,因此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以及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上下振动。
若作具体说明,则首先在(i)的动作时,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下降。继而,在(ii)的动作时,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L电平转变(上升)为H电平。继而,在(iii)的动作时,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H电平转变(下降)为L电平。继而,在(v)的动作时,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升高(上升)。以后,反复进行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下降→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L电平转变为H电平→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H电平转变为L电平→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上升。此种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以及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的振动(以下将所述电压的振动现象称作“振荡”)会导致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动作的稳定性下降。使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从H电平转变为L电平。
另外,所述的振荡动作的事例是以充放电控制电路中的断电功能的振荡动作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断电功能。不同端子间的振荡可能以具有伴随一端子的电压电平的转变而在“通”与“断”之间切换或者转变为不同状态的所有功能的控制电路、以及包括所述控制电路的电路、机器、装置或系统为对象而引起。而且,即便不产生不同端子间的振荡,一端子的电压电平的转变也可能对不同端子的电压造成影响而导致动作不稳定化。
本发明是考虑到所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损害状态的转变速度而能防止动作的不稳定化的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屏蔽控制电路其是在作为监测对象的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进行转变的期间生成对控制信号进行屏蔽的屏蔽信号的电路,所述屏蔽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子,输入对所述监测对象端子供给的信号;第二输入端子,输入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逻辑电路,基于从所述第一输入端子以及所述第二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来判定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以及输出端子,将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判定结果的信号输出作为所述屏蔽信号。
本发明的控制器输出受到屏蔽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包括:屏蔽控制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子、第二输入端子以及输出端子,所述第一输入端子输入对作为监测对象的监测对象端子供给的信号,所述第二输入端子输入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所述输出端子基于从所述第一输入端子以及所述第二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来输出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判定结果的信号;以及状态转变控制电路,具有与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子连接的输入端子、以及输出所述控制信号的输出端子,切换为多个状态中的一个状态,所述状态转变控制电路基于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判定结果的信号,在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进行转变的期间输出所述受到屏蔽的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对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正电源端子以及负电源端子,用于监测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充电控制端子,连接于对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进行控制的充电控制FET的栅极;放电控制端子,连接于对所述二次电池的放电进行控制的放电控制FET的栅极;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输入外部负极端子的电压,所述外部负极端子与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以及使所述二次电池放电的负载的其中任一者的负极连接;监测电路,至少监测所述充电控制端子以及所述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并基于监测所得的结果,来输出表示所述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表示所述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以及表示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状态的信号;以及所述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具有使发挥规定功能的启用状态与停止所述规定功能的关闭状态进行转变的状态转变功能、与对所述充电控制FET以及所述放电控制FET的导通状态与断开状态进行切换的充电控制FET通断控制功能以及放电控制FET通断控制功能,基于所述监测所得的结果,来切换所述充电控制FET以及所述放电控制FET的导通状态与断开状态,另一方面,基于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与对所述监测对象端子供给的信号,来判定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若判定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处于转变中,则暂时禁止所述规定功能的启用状态与关闭状态的状态转变。
本发明的电池装置包括: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所述二次电池;所述外部正极端子以及所述外部负极端子;所述充电控制FET,设在经由所述二次电池来连接所述外部正极端子以及所述外部负极端子的充放电路径中;以及所述放电控制FET,设在所述充放电路径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会损害向状态转变的速度而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以及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的一例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的动作与信号电平(H电平或L电平)的对应关系(真值表)的第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的动作与信号电平(H电平或L电平)的对应关系(真值表)的第二例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电池装置
2:充放电控制装置
5:温度检测元件
10:充放电控制电路
21:放电控制FET
22:充电控制FET
23:充放电路径
24:电阻
30:监测电路
50:控制电路(控制器)
51:PD控制电路(状态转变控制电路)
52:屏蔽控制电路
52a:第一输入端子
52b:第二输入端子
52c:输出端子
53:FET控制电路
521、524:NOR元件
522:NAND元件
523:反相器
CO:充电控制端子
DO:放电控制端子
EB+:外部正极端子
EB-:外部负极端子
S1:过放电状态检测信号
S2:VM_HDET信号
S3:CO_SCH_HDET信号
S4:过充电状态检测信号
S5:温度保护信号
S6:充电过电流状态检测信号
S7:屏蔽信号
S8:断电信号
S9:充电控制信号
S10:放电控制信号
S11、S12、S13:信号
SC:二次电池
TD:温度检测端子
VDD:正电源端子
VM: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
VSS:负电源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的一例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以及电池装置1的结构图。
电池装置1包括:充放电控制装置2;二次电池SC;外部端子,包含可连接充电器以及负载(均省略图示)的外部正极端子EB+以及外部负极端子EB-;以及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元件5。
充放电控制装置2包括充放电控制电路10、放电控制FET21、充电控制FET22、充放电路径23以及电阻24。
充放电控制电路10包括监测电路30以及控制电路50。而且,在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设有用于对二次电池SC的电压进行监测的正电源端子VDD及负电源端子VSS、放电控制端子DO、充电控制端子CO、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以及温度检测端子TD。
监测电路30例如具有:输入端子,与正电源端子VDD、负电源端子VSS、放电控制端子DO、充电控制端子CO、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以及温度检测端子TD等被设定为监测对象的端子(以下称作“监测对象端子”)分别连接;以及输出端子,与控制电路50的输入端子连接。
而且,监测电路30构成为具有监测功能,可基于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来监测正电源端子VDD、负电源端子VSS、充电控制端子CO以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的各电压与二次电池SC的温度。进而,监测电路30构成为,可基于监测所得的结果来生成表示所述结果的信号。表示所述结果的信号例如包含:表示充电控制端子CO的电压(以下称作“CO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表示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的电压(以下称作“VM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表示与二次电池SC的温度是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外相应的、是否需要保护的温度保护信号;以及表示充放电控制电路10检测到为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或放电过电流状态的意旨的信号等。
在充放电控制电路10的状态中,除了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放电过电流状态以及通常状态以外,还包含发挥规定功能而对充放电控制电路10提供的规定功能启用状态以及停止规定功能的规定功能关闭状态。
此处,关于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放电过电流状态以及通常状态,与作为普通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状态而在先行技术中公开的状态同样。即,过充电状态是二次电池SC比规定的电压值高的状态。过放电状态是二次电池SC比规定的电压值低的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是在外部端子连接有异常的充电器(异常充电器)的状态且有比规定的电流值大的电流流至放电控制FET21以及充电控制FET22的过电流的状态。放电过电流状态是在外部端子连接有负载的状态且过电流的状态。通常状态是皆非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以及放电过电流状态中的任何状态,而二次电池SC的充电与放电均可进行的状态。
作为在启用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切换的规定功能,例如有降低消耗电流的断电功能、防止充电控制FET22的损伤的充电控制FET保护功能、停止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充电以及放电的至少一者的温度保护功能、在第一设定值与跟第一设定值不同的第二设定值之间切换延迟时间或判定值等的设定值的设定值切换功能等。另外,规定功能的启用状态或关闭状态并不限于与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放电过电流状态以及通常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独立的状态。例如,在规定功能为放电控制FET保护功能或充电控制FET保护功能的情况下,在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放电控制FET保护功能的关闭状态且通常状态成立。
控制电路50具有:输入端子,与监测电路30的输出端子连接;第一输出端子,与充电控制端子CO连接;以及第二输出端子,与放电控制端子DO连接。
在充放电控制电路10的外部,正电源端子VDD与二次电池SC的正极连接。负电源端子VSS与二次电池SC的负极连接。而且,负电源端子VSS经由温度检测元件5而与温度检测端子TD连接。即,温度检测元件5具有:第一端,与负电源端子VSS以及二次电池SC的负极连接;以及第二端,与温度检测端子TD连接。
放电控制FET21以及充电控制FET22例如是n沟道金属氧化物(n channel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晶体管(NMOS晶体管)。放电控制FET21的栅极与放电控制端子DO连接。放电控制FET21的源极例如连接于二次电池SC的负极。放电控制FET21的漏极与充电控制FET22的漏极连接。充电控制FET22的栅极与充电控制端子CO连接。充电控制FET22的源极经由外部负极端子EB-以及电阻24而连接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
即,放电控制FET21具有:栅极,与放电控制端子DO连接;源极,连接于二次电池SC的负极;以及漏极。充电控制FET22具有:栅极,与充电控制端子CO连接;源极,经由外部负极端子EB-以及电阻24而连接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以及漏极,连接于放电控制FET21的漏极。
充放电路径23是经由二次电池SC来连接外部正极端子EB+与外部负极端子EB-的路径。即,在外部正极端子EB+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形成有经由二次电池SC、放电控制FET21以及充电控制FET22而电连接的充放电路径23。
继而,对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电路50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的控制电路50的结构图。图2所例示的控制电路50是如下所述的一例,即,作为在多个状态间控制状态切换的状态转变控制电路、或对规定功能的“开”与“关”进行切换控制的规定功能开关控制电路,包括断电控制电路(以下称作“PD控制电路”)51。按照所述一例来说明控制电路50。
控制电路50具有状态转变功能、充电控制FET通断控制功能以及放电控制FET通断控制功能,且包括PD控制电路51、屏蔽控制电路52以及FET控制电路53而构成。
PD控制电路51具有对降低充放电控制电路10内部的消耗电流的断电功能的启用状态与关闭状态进行切换控制的功能,以作为状态转变功能。在检测到过放电状态,且检测到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电压为预先设定的判定电压以上的情况下,转换为断电功能的启用状态即断电状态。而且,作为规定功能的断电功能在未检测到VM电压为判定电压以上的情况下,转变为断电功能的关闭状态即断电解除状态。
PD控制电路51具有:第一输入端子以及第二输入端子,与监测电路30连接;第三输入端子,与屏蔽控制电路52的输出端子连接;以及输出端子,与后述的FET控制电路53的第六输入端子连接。
PD控制电路51中,对于第一输入端子,从监测电路30输入过放电状态检测信号S1。对于第二输入端子,从监测电路30输入VM_HDET信号S2。对于第三输入端子,从屏蔽控制电路52输入屏蔽信号S7。而且,从PD控制电路51的输出端子将断电信号S8供给至FET控制电路53。
此处,过放电状态检测信号S1例如若为H电平,则表示检测到过放电状态,若为L电平,则表示未检测到过放电状态。VM_HDET信号S2若为H电平,则表示检测到VM电压为H电平,若为L电平,则表示检测到VM电压为L电平。例如,在VM电压的H电平以及L电平分别与是否为预先设定的判定电压以上相关联的情况下,若VM_HDET信号S2为H电平,则表示VM电压为预先设定的判定电压以上,若VM_HDET信号S2为L电平,则表示VM电压低于判定电压。
屏蔽信号S7例如若为H电平,则表示屏蔽后述的断电信号S8,若为L电平,则表示不屏蔽断电信号S8。断电信号S8例如若为H电平,则表示断电功能为启用状态,若为L电平,则表示断电功能为关闭状态。
屏蔽控制电路52在状态转变中防止控制状态发生变化。屏蔽控制电路52具有:基于充电控制信号S9以及CO_SCH_HDET信号S3来判定CO电压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功能;以及生成与判定结果对应且表示是否屏蔽断电功能的启用状态的屏蔽信号S7的功能。
此处,充电控制信号S9是对充电控制FET22的导通与断开进行切换控制的控制信号,是从FET控制电路53供给。CO_SCH_HDET信号S3是表示是否检测到CO电压的电压电平为H电平的信号。CO_SCH_HDET信号S3若为H电平,则表示CO电压的电压电平为H电平,若为L电平,则表示CO电压的电压电平为L电平。
屏蔽控制电路52具有:第一输入端子,与监测电路30连接,且输入CO_SCH_HDET信号S3;第二输入端子,与后述的FET控制电路53的第一输出端子连接,且输入充电控制信号S9;以及输出端子,与PD控制电路51的第三输入端子连接,且被供给屏蔽信号S7。
FET控制电路53具有:生成充电控制信号S9的功能;以及生成对放电控制FET21的导通与断开进行切换控制的放电控制信号S10的功能。通过从FET控制电路53将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FET22的栅极,从而对充电控制FET22的导通与断开进行切换控制。而且,通过从FET控制电路53将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FET21的栅极,从而对放电控制FET21的导通与断开进行切换控制。
FET控制电路53具有:第一输入端子至第五输入端子,与监测电路30连接;第六输入端子,与PD控制电路51的输出端子连接;第一输出端子,与充电控制端子CO以及屏蔽控制电路52的第二输入端子连接;以及第二输出端子,与放电控制端子DO连接。
FET控制电路53中,对于第一输入端子,输入过放电状态检测信号S1。对于第二输入端子,输入VM_HDET信号S2。对于第三输入端子,输入过充电状态检测信号S4。对于第四输入端子,输入温度保护信号S5。对于第五输入端子,输入充电过电流状态检测信号S6。
此处,过充电状态检测信号S4例如若为H电平,则表示检测到过充电状态,若为L电平,则表示未检测到过充电状态。温度保护信号S5例如若为H电平,则表示检测到保护二次电池SC不会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受到使用的温度保护功能的启用状态即温度保护状态,若为L电平,则表示检测到温度保护功能的关闭状态即温度保护解除状态。
而且,FET控制电路53中,从第一输出端子将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以及屏蔽控制电路52。从第二输出端子将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
继而,对屏蔽控制电路52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屏蔽控制电路52的一例的电路图。
屏蔽控制电路52包含逻辑电路,所述逻辑电路在基于CO_SCH_HDET信号S3以及充电控制信号S9而判定为CO电压的电压电平处于转变中的情况下,从输出端子52c供给屏蔽断电功能的启用状态的屏蔽信号S7。
屏蔽控制电路52例如具有输入CO_SCH_HDET信号S3的第一输入端子52a、输入充电控制信号S9的第二输入端子52b、以及供给屏蔽信号S7的输出端子52c,例如包含含有或非(Not OR,NOR)元件521、NOR元件524、与非(Not AND,NAND)元件522以及反相器523的两输入/一输出的逻辑电路。
NOR元件521包含:第一输入端子,与第一输入端子52a连接;第二输入端子,与第二输入端子52b连接;以及输出端子,输出表示CO_SCH_HDET信号S3与充电控制信号S9的或非(NOR)的信号S11。
NAND元件522包含:第一输入端子,与第一输入端子52a连接;第二输入端子,与第二输入端子52b连接;以及输出端子,输出表示CO_SCH_HDET信号S3与充电控制信号S9的与非(NAND)的信号S12。
反相器523包含:输入端子,与NAND元件522的输出端子连接;以及输出端子,输出使信号S12的信号电平反转所得的信号S13。
NOR元件524包含:第一输入端子,与NOR元件521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入信号S11;第二输入端子,与反相器523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入信号S13;以及输出端子,与输出端子52c连接,输入作为信号S11与信号S13的或非(NOR)的屏蔽信号S7。
接下来,以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以及电池装置1为例,参照所述的图1~图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的作用(动作)以及效果。
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监测电路30基于正电源端子VDD、负电源端子VSS、充电控制端子CO以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的各电压与温度检测元件5的电阻值来监测二次电池SC的温度,并将表示监测结果的信号供给至控制电路50。
控制电路50基于表示监测结果的信号来判定通常状态、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放电过电流状态、温度保护状态、温度保护解除状态、断电状态、断电解除状态等状态,根据各状态来进行控制动作。
通常状态下,充电控制FET22以及放电控制FET21均为导通状态。通常状态下,FET控制电路53将使充电控制FET22导通的控制信号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另一方面,将使放电控制FET21导通的控制信号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FET控制电路53例如将H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作为使充电控制FET22导通的控制信号而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将H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作为使放电控制FET21导通的控制信号而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
过充电状态下,充电控制FET22为断开状态,放电控制FET21为导通状态。过充电状态下,FET控制电路53将使充电控制FET22断开的控制信号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另一方面,将使放电控制FET21导通的控制信号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FET控制电路53例如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将H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过充电状态下,放电控制FET21为导通状态,充电控制FET22为断开状态。
过放电状态下,充电控制FET22为导通状态,放电控制FET21为断开状态。过放电状态下,FET控制电路53将使充电控制FET22导通的控制信号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另一方面,将使放电控制FET21断开的控制信号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FET控制电路53例如将H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将L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
充电过电流状态下,充电控制FET22为断开状态,放电控制FET21为导通状态。充电过电流状态下,FET控制电路53将使充电控制FET22断开的控制信号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另一方面,将使放电控制FET21导通的控制信号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FET控制电路53例如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将H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而且,充电过电流状态下,由于充电器连接于外部端子,因此VM电压低于判定电压。即,L电平的VM_HDET信号S2被供给至FET控制电路53。
放电过电流状态下,充电控制FET22为导通状态,放电控制FET21为断开状态。放电过电流状态下,FET控制电路53将使充电控制FET22导通的控制信号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另一方面,将使放电控制FET21断开的控制信号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FET控制电路53例如将H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将L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而且,放电过电流状态下,负载连接于外部端子,因此VM电压成为判定电压以上。即,H电平的VM_HDET信号S2被供给至FET控制电路53。
在从温度保护解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状态时,在外部端子连接有充电器的情况下禁止充电,在外部端子连接有负载的情况下禁止放电。因而,在从温度保护解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状态时且在外部端子连接有充电器的情况下,FET控制电路53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而且,在从温度保护解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状态时且在外部端子连接有负载的情况下,FET控制电路53将L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
另一方面,在从温度保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时,在外部端子连接有充电器的情况下允许充电,在外部端子连接有负载的情况下允许放电。因而,在从温度保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时且在外部端子连接有充电器的情况下,FET控制电路53将H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而且,在从温度保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时且在外部端子连接有负载的情况下,FET控制电路53将H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
继而,作为在规定功能的“开”与“关”发生切换或转变为不同的状态的情况下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进行转变的电路动作的一例,以从断电状态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的情况以及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的情况下CO电压的电压电平进行转变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为例来进行说明。
另外,充放电控制电路中,在断电状态下,CO电压可能为H电平以及L电平中的任一种,此处,以在过放电状态且断电状态下,CO电压成为L电平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为例来进行说明。
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在检测到过放电状态且检测到VM电压为判定电压以上的情况下,PD控制电路51使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
在断电状态下,PD控制电路51将H电平的断电信号S8供给至FET控制电路53。而且,由于检测到过放电状态,因此FET控制电路53接受H电平的过放电状态检测信号S1的供给。FET控制电路53接受H电平的断电信号S8与H电平的过放电状态检测信号S1的供给,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进而,FET控制电路53将L电平的放电控制信号S10供给至放电控制端子DO。
当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被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时,CO电压从H电平转变为L电平,充电控制FET22从导通状态转变为断开状态。在直至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电平转变完成为止的期间,VM电压暂时升高,但随后恢复为原本的电压即升高前的电压。
控制电路50中,屏蔽控制电路52在直至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完成为止的期间,输出H电平(有屏蔽)的屏蔽信号S7,以暂时禁止状态的转变。即,断电信号S8被屏蔽。因而,在直至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电平转变完成为止的期间,PD控制电路51接收H电平的屏蔽信号S7而暂时禁止充放电控制电路10的状态转变,维持断电解除状态。
而且,PD控制电路51将被屏蔽的断电信号S8即L电平的断电信号S8供给至FET控制电路53。FET控制电路53接收L电平的断电信号S8的供给,继续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因而,在CO电压从H电平向L电平转变的期间内,即便VM电压暂时升高而成为判定电压以上,充放电控制电路10的断电解除状态也得以维持。
当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完成时,屏蔽控制电路52输出L电平(无屏蔽)的屏蔽信号S7。即,断电信号S8未被屏蔽,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而且,在断电状态下,从PD控制电路51将表示为断电状态的H电平的断电信号S8供给至FET控制电路53。FET控制电路53接受H电平的断电信号S8的供给,继续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
另一方面,从断电状态向断电解除状态的转变,是因在外部端子连接充电器而VM电压下降,从而从上向下超过判定电压的情况。此时,PD控制电路51使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从断电状态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
断电解除状态下,PD控制电路51将L电平的断电信号S8供给至FET控制电路53。FET控制电路53接受L电平的断电信号S8的供给,将H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另外,在刚刚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之后,继续检测到过放电状态。
控制电路50中,屏蔽控制电路52在直至CO电压的从L电平向H电平的转变完成为止的期间,输出H电平的屏蔽信号S7,以暂时禁止状态的转变。因而,在直至CO电压的从L电平向H电平的电平转变完成为止的期间,PD控制电路51接受H电平的屏蔽信号S7,而暂时禁止充放电控制电路10的状态转变,维持断电状态。
当CO电压的从L电平向H电平的转变完成时,屏蔽控制电路52输出L电平的屏蔽信号S7。即,断电信号S8未被屏蔽,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从断电状态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
图4是表示包含图3所例示的逻辑电路的屏蔽控制电路52的动作与信号电平(H电平或L电平)的对应关系(真值表)的第一例的说明图。此处,第一例是充放电控制电路10根据VM电压而使断电状态以及断电解除状态相互转变时的示例。而且,图内的S3、S9、S11、S13、S7分别表示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与图3所示的信号的符号对应。
(A)如上所述,在检测到为过放电状态以及VM电压为判定电压以上的情况下,PD控制电路51使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此时,充电控制端子CO接收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另一方面,有可能引起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未完成的情况。在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未完成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H电平、L电平、L电平、L电平、H电平。即,在所述(A)的情况下,暂时禁止断电解除状态与断电状态的转变。
(B)在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已完成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H电平、H电平、L电平、H电平、L电平。即,在所述(B)的情况下,不暂时禁止而容许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
(C)如上所述,在因将充电器连接于外部端子而检测到为过放电状态以及VM电压小于判定电压的情况下,PD控制电路51使充放电控制电路10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此处,在CO电压的从L电平向H电平的转变未完成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H电平、L电平、L电平、L电平、H电平。即,在所述(C)的情况下,暂时禁止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
(D)在CO电压的从L电平向H电平的转变已完成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L电平、L电平、H电平、L电平、L电平。即,在所述(D)的情况下,不暂时禁止而容许断电解除状态与断电状态的转变。
在具有温度保护功能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也能将对处于发挥温度保护功能的启用状态的温度保护状态与处于停止温度保护功能的关闭状态的温度保护解除状态进行切换的电路取代PD控制电路51而适用作为状态转变控制电路,但也能够与PD控制电路51一起适用。若作更详细说明,则只要将PD控制电路51设为具有被供给温度保护信号S5的第四输入端子的结构,便可构成为在温度保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状态,在温度保护解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
继而,以在温度保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状态,在温度保护功能关闭的温度保护解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为例来进行说明。首先,对在外部端子连接充电器,保持着过放电状态而转变为温度保护功能启用的温度保护状态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保持着过放电状态而从温度保护解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状态的情况下,对于PD控制电路51以及FET控制电路53供给H电平的温度保护信号S5。FET控制电路53接收H电平的温度保护信号S5,为了转变为温度保护状态,而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
当FET控制电路53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时,CO电压从H电平转变为L电平,充电控制FET22从导通状态转变为断开状态。以下,与所述的检测到为过放电状态以及VM电压为判定电压以上的情况同样。即,在直至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完成为止的期间,屏蔽控制电路52输出H电平的屏蔽信号S7,因此暂时禁止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
当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完成时,屏蔽控制电路52输出L电平的屏蔽信号S7。即,断电信号S8未被屏蔽,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
继而,对在外部端子连接充电器,保持着过放电状态而从温度保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外部端子连接充电器,保持着过放电状态,温度保护功能关闭而转变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的情况下,PD控制电路51以及FET控制电路53接收L电平的温度保护信号S5,因此为了转变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将H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当将H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时,CO电压从L电平转变为H电平,充电控制FET22从断开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以下,与所述的检测到为过放电状态以及VM电压下降而从上向下超过判定电压的情况同样。
即,在直至CO电压的从L电平向H电平的转变完成为止的期间,屏蔽控制电路52输出H电平的屏蔽信号S7,因此暂时禁止从断电状态向断电解除状态的转变。
图5是表示包含图3所例示的逻辑电路的屏蔽控制电路52的动作与信号电平(H电平或L电平)的对应关系(真值表)的第二例的说明图。此处,第二例是充放电控制电路10根据是温度保护解除状态还是温度保护状态来使断电状态以及断电解除状态相互转变时的示例。而且,图内的S3、S9、S11、S13、S7分别表示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与图3所示的信号的符号对应。
(A)在保持着过放电状态,温度保护功能启用而从温度保护解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状态的情况下,即,在CO电压的从H电平向L电平的转变未完成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H电平、L电平、L电平、L电平、H电平。即,在所述(A)的情况下,暂时禁止断电解除状态与断电状态的转变。
(B)在向温度保护状态的转变已完成的情况下,即,在为温度保护状态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H电平、H电平、L电平、H电平、L电平。即,在所述(B)的情况下,不暂时禁止而容许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
(C)在温度保护功能关闭而从温度保护状态转变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即,在CO电压的从L电平向H电平的转变未完成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H电平、L电平、L电平、L电平、H电平。即,在所述(C)的情况下,暂时禁止从断电解除状态转变为断电状态。
(D)在向温度保护解除状态的转变已完成的情况下,即,在已为温度保护解除状态的情况下,CO_SCH_HDET信号S3、充电控制信号S9、信号S11、信号S13以及屏蔽信号S7分别为L电平、L电平、H电平、L电平、L电平。即,在所述(D)的情况下,不暂时禁止而容许断电解除状态与断电状态的转变。
另外,除了在温度保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状态,在温度保护解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以外,作为对“开”与“关”进行切换或者根据不同状态的转变而使断电状态与断电解除状态进行转变的示例,例如有使充电控制FET保护功能的启用状态即充电过电流状态(充电控制FET22为断开状态)、与充电控制FET保护功能的关闭状态即通常状态等充电控制FET22为导通的状态进行转变的情况等。在具有充电控制FET保护功能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的情况下,只要与具有温度保护功能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同样地,将PD控制电路51设为具有第五输入端子的结构即可,所述第五输入端子被供给表示充电控制FET保护功能的启用或关闭的信号。
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基于监测对象端子的监测结果以及所供给的信号的电压电平,来判定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从H电平向L电平或者从L电平向H电平的转变中,若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处于转变中,则生成暂时禁止功能的启用与关闭的切换或者状态转变(切换)的屏蔽信号。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中,能够不受因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转变而产生的信号电平变动的影响,而使规定功能的启用与关闭进行转变。
例如,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在充电控制FET22从导通状态转变为断开状态时,能够不受暂时升高的VM电压的影响而使规定功能的启用与关闭稳定地转变。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不会损害规定功能的启用与关闭进行转变时的转变速度,而能够避免规定功能反复启用与关闭的振荡状态。
即,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中,能够防止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以及充电控制端子之类的不同端子间的振荡,从而能够防止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包括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电池装置的动作的不稳定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具有屏蔽控制电路,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生成与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对应的屏蔽信号,并供给至例如PD控制电路等规定功能开关控制电路或状态转变控制电路。因而,在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转变中,能够屏蔽断电功能等规定功能的启用。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无须新设置可在断电状态下保持信息的锁存电路,而能够防止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以及充电控制端子的振荡。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控制电路与包括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相对于新设有可在断电状态下保持信息的锁存电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池装置,能够抑制面积的增大并防止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以及充电控制端子的振荡。
另外,本发明并不就此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除了所述示例以外,还能以各种实施例来实施,可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例如,所述的屏蔽控制电路52以及控制电路50例示了针对一个监测对象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本例。即,监测对象也可为多个。例如,也可针对不同的两个监测对象而形成具有四个输入端子以及两个输出端子的一个屏蔽控制电路52。而且,也可形成包括两个屏蔽控制电路52的控制电路50,所述两个屏蔽控制电路52分别具有两个输入端子以及一个输出端子。
而且,可适用屏蔽控制电路52的电路并不限定于所述的PD控制电路51。只要是在对规定功能的“开”与“关”进行切换或者转变为不同状态的情况下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发生转变的规定功能开关控制电路或状态转变控制电路,便可与所述PD控制电路51同样地适用屏蔽控制电路52。也可形成将屏蔽控制电路52的输出与PD控制电路51一同或者取代PD控制电路51而输出至规定功能开关控制电路或状态转变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50、充放电控制电路10或电池装置1。
例如,所述的二次电池SC并不限定于包含一个电芯(所谓的单电芯)的二次电池SC,也可为包含多个电芯(所谓的多电芯)的二次电池SC。即,二次电池SC只要包含至少一个电芯即可。
对多电芯的二次电池SC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中,能够在相同的时机检测一个电芯为过放电状态而另一个电芯为过充电状态的意旨。因而,有可能引起同时检测到过放电状态与过充电状态的情况。在过放电状态且过充电状态下,与过放电状态且温度保护状态同样地,FET控制电路53将L电平的充电控制信号S9供给至充电控制端子CO。随后的控制电路50的动作与过放电状态且温度保护状态的情况同样。
例如,构成屏蔽控制电路52的逻辑电路并不限定于图3所例示的结构。只要进行与图4所示的说明图对应的动作,则逻辑电路的结构为任意。而且,屏蔽控制电路52是构成为以H电平来激活(屏蔽有效)的示例,但也可构成为以L电平来激活(屏蔽有效)。
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以及电池装置1是具有温度保护功能的示例,但也可未必具有温度保护功能。即,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以及电池装置1也可未必包括温度检测元件5以及温度检测端子TD。
而且,所述的屏蔽控制电路52说明了监测对象端子为充电控制端子CO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本例。只要是可获取表示对端子的电压电平进行检测所得的结果的信号、与表示对所述端子供给的信号的电压电平的信号的端子,便可将所述端子设定为监测对象端子。控制电路50、充放电控制电路10以及电池装置1中,例如也可设为下述结构,即,将放电控制端子DO设定为监测对象端子,基于对放电控制端子DO中的电压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进行判定所得的结果,来向状态转变控制电路供给屏蔽信号。
另外,屏蔽控制电路52以及状态转变电路未必限定适用于充放电控制电路10,能够适用于可根据来自状态转变电路的信号来切换对控制对象供给的控制信号或所述控制信号的电压电平的各控制电路。
所述的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屏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是在作为监测对象的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进行转变的期间生成对控制信号进行屏蔽的屏蔽信号的电路,所述屏蔽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输入端子,输入对所述监测对象端子供给的信号;
第二输入端子,输入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
逻辑电路,基于从所述第一输入端子以及所述第二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来判定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以及
输出端子,将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判定结果的信号输出作为所述屏蔽信号。
2.一种控制器,输出受到屏蔽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屏蔽控制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子、第二输入端子以及输出端子,所述第一输入端子输入对作为监测对象的监测对象端子供给的信号,所述第二输入端子输入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所述输出端子基于从所述第一输入端子以及所述第二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来输出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判定结果的信号;以及
状态转变控制电路,具有与所述屏蔽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子连接的输入端子、以及输出所述控制信号的输出端子,切换为多个状态中的一个状态,
所述状态转变控制电路基于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的判定结果的信号,在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进行转变的期间输出受到屏蔽的所述控制信号。
3.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对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
正电源端子以及负电源端子,用于监测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
充电控制端子,连接于对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进行控制的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
放电控制端子,连接于对所述二次电池的放电进行控制的放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
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输入外部正极端子以及外部负极端子中的所述外部负极端子的电压,所述外部正极端子以及外部负极端子连接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以及使所述二次电池放电的负载中的其中任一者;
监测电路,对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所包括的端子中的、至少包含所述充电控制端子以及所述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的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进行监测,并基于监测所得的结果,来生成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以及表示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状态的信号;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具有使发挥规定功能的启用状态与停止所述规定功能的关闭状态进行转变的状态转变功能、与对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以及所述放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状态与断开状态进行切换的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通断控制功能以及放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通断控制功能,基于所述监测所得的结果,来切换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以及所述放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状态与断开状态,另一方面,基于表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与对所述监测对象端子供给的信号,来判定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若判定为所述监测对象端子的电压电平处于转变中,则暂时禁止所述规定功能的启用状态与关闭状态的状态转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监测对象端子包含所述充电控制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监测对象端子包含所述放电控制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控制器包括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电路,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电路生成对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与断开进行切换控制的充电控制信号、以及对所述放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与断开进行切换控制的放电控制信号,将所述充电控制信号供给至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将所述放电控制信号供给至所述放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状态转变控制电路具有断电控制电路,所述断电控制电路向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电路供给使发挥断电功能的断电状态与停止所述断电功能的断电解除状态进行转变的所述控制信号,所述断电功能是在检测到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过放电状态时,降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内部的消耗电流,
所述屏蔽控制电路基于所述充电控制信号以及表示所述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电平的信号,来判定所述充电控制端子的电压电平是否处于转变中,生成与所述判定结果对应且表示是否屏蔽所述控制信号的启用状态的屏蔽信号,并供给至所述断电控制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断电控制电路具有被供给下述信号的输入端子,所述信号表示发挥停止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充电及放电中的至少一者的温度保护功能的温度保护状态与停止所述温度保护功能的温度保护解除状态,所述断电控制电路将在所述温度保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状态而在所述温度保护解除状态下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的所述控制信号供给至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断电控制电路具有被供给下述信号的输入端子,所述信号表示发挥在充电过电流状态下使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断开的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保护功能的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保护功能的启用状态、与停止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保护功能而使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导通的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保护功能的关闭状态,且所述断电控制电路将在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保护功能的启用状态下转变为断电状态而在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保护功能的关闭状态下转变为断电解除状态的所述控制信号供给至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电路。
9.一种电池装置,包括:
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电路;
所述二次电池;
所述外部正极端子以及所述外部负极端子;
所述充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设在经由所述二次电池来连接所述外部正极端子以及所述外部负极端子的充放电路径中;以及
所述放电控制场效应晶体管,设在所述充放电路径中。
CN202111471171.9A 2020-12-10 2021-12-03 屏蔽控制电路、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 Pending CN1146291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4645 2020-12-10
JP2020-204645 2020-12-10
JP2021-165249 2021-10-07
JP2021165249A JP7471266B2 (ja) 2020-12-10 2021-10-07 マスク制御回路並びに該マスク制御回路を備えるコントローラ、充放電制御回路及びバッテ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9192A true CN114629192A (zh) 2022-06-14

Family

ID=7882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71171.9A Pending CN114629192A (zh) 2020-12-10 2021-12-03 屏蔽控制电路、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0625A1 (zh)
EP (1) EP4012881A1 (zh)
KR (1) KR20220082753A (zh)
CN (1) CN114629192A (zh)
TW (1) TW20222431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1530B2 (ja) * 1992-09-17 2002-06-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保護回路
JP3190597B2 (ja) * 1997-05-07 2001-07-23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充放電制御回路と充電式電源装置
TW552759B (en) * 2001-02-15 2003-09-11 Seiko Instr Inc Battery state monitoring circuit
JP2005229774A (ja) 2004-02-16 2005-08-25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バッテリー状態監視回路とバッテリー装置
JP5262034B2 (ja) * 2007-09-14 2013-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充放電保護回路および該充放電保護回路を組み込んだバッテリーパック、該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6524020B2 (ja) * 2016-05-19 2019-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遅延時間補正回路、半導体デバイス駆動回路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90625A1 (en) 2022-06-16
KR20220082753A (ko) 2022-06-17
EP4012881A1 (en) 2022-06-15
TW202224310A (zh)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63292B2 (en) Charge/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 with latch circuit for protecting a charge control FET from overheating
KR100731398B1 (ko) 충방전 제어회로 및 충전식 전원장치
US772855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for protecting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0341133B1 (ko) 충전/방전 제어회로 및 충전식 전원장치
KR102254471B1 (ko) 2차 보호 ic, 2차 보호 ic의 제어 방법, 보호 모듈 및 전지 팩
US20050182987A1 (en) Battery state monitoring circuit and battery device
KR20020057793A (ko) 배터리 상태 감시회로 및 배터리 장치
KR20170040084A (ko) 이차전지 보호 집적 회로, 이차전지 보호 장치 및 전지팩
US1062281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rotection integrated circuit, rechargeable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KR20080095838A (ko) 백게이트 전압 생성 회로, 4 단자 백게이트 스위칭 fet및 이를 이용한 충방전 보호 회로
JP2009072002A (ja) 充放電保護回路および該充放電保護回路を組み込んだバッテリーパック、該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8581556B2 (en) Protection circuit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current varying circuit to vary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power terminal
JP6497475B1 (ja) 二次電池保護回路、二次電池保護装置、電池パック及び二次電池保護回路の制御方法
KR20070065238A (ko) 배터리 장치
JPH10313542A (ja) 充放電制御回路と充電式電源装置
JP2002325360A (ja) バッテリー状態監視回路およびバッテリー装置
US6940256B2 (en) Battery state monitoring circuit and battery device
CN114629192A (zh) 屏蔽控制电路、控制器、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
JP7471266B2 (ja) マスク制御回路並びに該マスク制御回路を備えるコントローラ、充放電制御回路及びバッテリ装置
JPH11122838A (ja) 2次電池保護回路
JP3561394B2 (ja) 充放電保護回路及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JP7489907B2 (ja) 充放電制御回路及びバッテリ装置
US20230291018A1 (en) Charge and discharge control circuit and batter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0092738A (ja) 充電装置
JP2005073497A (ja) 充放電保護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Udaida 4106-73, Daizi, Udaida cho, Kitakyuku, Nagano Prefecture, Japan (postcode: 389-0293)

Applicant after: ABLIC Inc.

Address before: 9-6, 3-dingmu, Mita,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BLIC Inc.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