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5287A - 触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25287A CN114625287A CN202210347440.9A CN202210347440A CN114625287A CN 114625287 A CN114625287 A CN 114625287A CN 202210347440 A CN202210347440 A CN 202210347440A CN 114625287 A CN114625287 A CN 1146252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extension
- signal line
- extending
- touch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层,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以及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包括主体部和多组间隔设置并朝向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的延伸部,相邻两组延伸部之间设置有一子像素,每组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延伸段,通过将同一延伸部中的两个延伸段与相邻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延伸段之间形成的两个开口错开设置,减小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的触控信号线的图案化差异,以减小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排列的触控信号线在显示透光过程中的差异,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控显示技术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相对于电阻式触控显示面板,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具有寿命长、透光率高、可以支持多点触控等优点,成为触控显示技术的热点。
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分为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和互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目前,在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设置引线的方式包括与电极同层设置金属网格结构,然后对金属网格结构进行横向打断以及纵向打断,以形成横向引线与竖向引线,且各引线电性连接于各电极。但是,相关技术中对于金属网格结构的打断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形成的横向引线与纵向引线之间的图案化差异明显,例如打断过程中形成的分隔线在光透过时,纵向分隔线为以竖线,而横向分隔线为一横线,两者在显示亮度上差异明显,容易产生显示不均的现象。
综上所述,现有触控显示面板存在由于触控信号线横向和纵向的图案化分布导致显示不均的问题。故,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来改善这一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用于解决现有显示面板存在的由于触控信号线横向和纵向的图案化分布导致显示不均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
显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子像素;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层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异;以及
多条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绑定区;
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且位于所述子像素一侧设置的主体部、和多组间隔设置并朝向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的延伸部,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相邻两组所述延伸部之间设置有一所述子像素;
每组所述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延伸段,其中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另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错开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同一所述延伸部中,其中任一所述延伸段的长度,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长度不同。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其中一所述延伸段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长度,另一所述延伸段的长度小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长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相等。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每组所述延伸部中的两个所述延伸段的宽度相等,其中任一所述延伸段的宽度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宽度相等。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触控信号线的所述主体部包括:
第一主体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多个第一主干和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主干的第一连接部;以及
第二主体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多个第二主干和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干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延伸部包括:
第一延伸部,包括长度不同且自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以及
第二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且自同一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段和第四延伸段。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中,所述第一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同一侧;
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中,所述第三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四延伸段的同一侧。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触控信号线的至少部分,关于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中的所述第一主干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主干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对称。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触控信号线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干和所述第二主干;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上连接有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所述第一主干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主干的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对称。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触控主体部和多组由所述触控主体部延伸出并间隔设置的触控延伸部,多个所述触控主体部之间相互电连接;
其中,所述触控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触控延伸段,所述触控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主体部上对应的所述触控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所述错开设置的开口;
和/或,所述触控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错开设置的开口。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条虚拟走线,所述虚拟走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以及所述触控信号线相互绝缘设置,所述虚拟走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虚拟走线主体部以及自所述虚拟走线主体部延伸出并间隔设置的虚拟走线延伸部;
其中,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虚拟走线延伸段,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虚拟走线上对应的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交错设置的开口;
和/或,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错开设置的开口;
和/或,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主体部上的对应的所述触控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错开设置的开口。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子像素;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异;以及多条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绑定区,部分所述子像素设置于相邻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主体部和多组间隔设置并朝向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的延伸部,相邻两组所述延伸部之间设置有一所述子像素,每组所述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延伸段,其中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另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通过将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错开设置,减小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的触控信号线的图案化差异,以减小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排列的触控信号线在显示透光过程中的差异,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子像素的排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B处的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处的虚拟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处的虚拟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侧边的虚拟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外围的非显示区NA,所述非显示区NA包括绑定区BA以及弯折区FA,所述绑定区B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的一侧,所述弯折区F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与所述绑定区BA之间。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层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所述触控电极10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多个所述触控电极10沿第一方向X排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触控电极10沿第二方向Y排布设置成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内可以设置有M*N个触控电极,其中M、N分别表示行、列方向触控电极10的数量,且M、N均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M为8,N为5,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内可以设置有8行以及5列触控电极。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内设置的触控电极的数量可以根据显示区AA的面积大小以及触控电极的大小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条触控信号线20,多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10一一对应连接,并延伸至绑定区BA。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通过一层金属层实现触控功能。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与所述触控电极10设置于同一层,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均与对应的一个所述触控电极10连接,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与所述触控电极10的材料相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以先沉积形成一层金属层,然后采用同一蚀刻制程,同时制备形成所述触控电极10和所述触控信号线20。
所述绑定区BA内可以设置有多个触控连接垫块TCP(touchconnectpad,TCP),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一端与对应的一个触控电极10连接,另一端从所述显示区AA延伸至所述绑定区BA并与对应的触控垫块TCP连接。所述绑定区内还可以设置有多个显示连接垫块(displayconnectpad,DCP),所述显示连接垫块可以通过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显示区AA内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
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区AA包括靠近所述弯折区FA的边缘显示区AA,部分所述触控信号线20从所述触控电极10引出后,可以直接沿第二方向Y延伸至所述绑定区BA。还有部分触控信号线20从所述触控电极10引出后,需要先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至所述边缘显示区EA,在所述边缘显示区EA内由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调整至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然后再调整至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至所述绑定区BA。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信号线2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且位于子像素一侧设置的主体部、和多组间隔设置并自所述主体部朝向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20延伸的延伸部,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相邻两组所述延伸部之间设置有一所述子像素。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A处的放大示意图,A处位于所述边缘显示区EA内,且位于A处的所述触控信号线20均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图2仅示意了A处的四条触控信号线,分别为触控信号线20_a、20_b、20_c、20_d。
以A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的主体部包括第一主体部21,所述第一主体部21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第一主干211和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主干211的第一连接部212。所述第一主干211呈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型,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呈曲线型,所述第一连接部2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主干211。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部22,所述第一延伸部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2,所述第一延伸部22的另一端朝向相邻的所述触控信号线20延伸。
以A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和20_c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具有多组间隔设置的第一延伸部22,第一延伸部22的一端连接于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一连接部212上,第一延伸部22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X朝向相邻的触控信号线20_c延伸。触控信号线20_c也具有多组间隔设置的第一延伸部22,且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一延伸部22沿所述第一方向X朝向相邻的触控信号线20_c延伸,并与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一延伸部22并排间隔设置。其他触控信号线的结构与触控信号线20_b的结构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2包括两条延伸段,该两条延伸段的长度不同,该两条延伸段的一端均连接于同一个第一连接部212,该两条延伸段的第二端均沿所述第一方向X朝向相邻的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其中一条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OP1,另一条延伸段与相邻的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OP2,所述第一开口OP1与所述第二开口OP2错开设置。
以A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一延伸部22包括两条延伸段,分别为第一延伸段221和第二延伸段222,所述第一延伸段221与所述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不同。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一延伸部22同样包括两条延伸段,分别为第一延伸段221和第二延伸段222,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一延伸段221与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一延伸段221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OP1,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二延伸段222与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二延伸段222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OP2,第一开口OP1与第二开口OP2呈交错排布,以使触控信号线20_b与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一延伸部22之间形成如图2中虚线所示的折线形沟道。
对于图1中由触控电极引出后直接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至所述绑定区BA的触控信号线20,其可以仅具有图2中所示的第一主体部21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朝向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2,其结构可参考触控信号线20_b,此处不再赘述。对于在边缘显示区EA内需要改变延伸方向的触控信号线20,不仅可以具有第一主体部21以及第一延伸部22,还可以具有第二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3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24。
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B处的放大示意图,B处位于所述边缘显示区内,且位于B处的所述触控信号线均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图3中B处所示的四条触控信号线为图2中A处所示的四条触控信号线20_a、20_b、20_c、20_d。
以B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所述触控信号线20包括第二主体部23,所述第二主体部23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所述第二主体部23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第二主干231以及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干231的第二连接部232。所述第二主干231呈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型,所述第二连接部232呈曲线型,所述第二连接部23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主干231。
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二延伸部24,所述第二延伸部2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32,所述第二延伸部24的另一端朝向相邻的所述触控信号线20延伸。
以B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具有多组间隔设置的第二延伸部24,第二延伸部24的一端连接于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二连接部232上,第二延伸部24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Y朝向相邻的触控信号线20_c延伸。触控信号线20_c也具有多组间隔设置的第二延伸部24,且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二延伸部24沿所述第二方向Y朝向相邻的触控信号线20_c延伸,并与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二延伸部24并排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延伸部24包括两条延伸段,该两条延伸段的长度不同,该两条延伸段的一端均连接于同一个第二连接部232,该两条延伸段的第二端均沿所述第二方向Y朝向相邻的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其中一条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OP1,另一条延伸段与相邻的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OP2,所述第一开口OP1与所述第二开口OP2错开设置。
以B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二延伸部24包括两条延伸段,分别为第三延伸段241和第四延伸段242,所述第三延伸段241与所述第四延伸段242的长度不同。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三延伸段241同样包括两条延伸段,分别为第三延伸段241和第四延伸段242,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三延伸段241与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三延伸段241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OP1,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四延伸段242与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四延伸段242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OP2,第一开口OP1与第二开口OP2呈交错排布,以使触控信号线20_b与触控信号线20_c的第二延伸部24之间形成如图3中虚线所示的折线形沟道。
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子像素的排布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的多个子像素30。所述子像素30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31、绿色子像素32以及蓝色子像素33,所述各个所述子像素30按照预设的方式排列,并且相邻两列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可以设置有所述子像素30。
如图4所示,相邻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上的第一连接部212可以围合形成多个网格,绿色子像素32可以设置于该多个网格内。以触控信号线20_a和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触控信号线20_a上的多个第一连接部212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20_b上的多个第一连接部212围绕所述绿色子像素32的外围设置,以形成包围所述绿色子像素32的网格状,以此避免遮挡位于触控层下方的绿色子像素32发出的光线。
相邻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还可以围绕所述红色子像素31或所述蓝色子像素33的外围设置,以形成包围所述红色子像素31或所述蓝色子像素33的多个网格。以触控信号线20_b和触控信号线20_c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上的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12、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部212的第一主干211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12的两组第一延伸部22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20_c上的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12、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部212的第一主干211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12的两组第一延伸部22围合形成包围所述蓝色子像素33的网格,以此避免触控信号线20阻挡蓝色子像素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以A处为例进行说明,B处触控信号线与子像素30的排布方式与A处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B处触控信号线的延伸方向有别于A处,B处的触控信号线20与子像素30的排布方式可以参考A处,此处不再赘述。
以图4为例进行说明,若第一开口OP1与第二开口OP2没有错开设置,而是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样会使从第一开口OP1出射的光线与从第二开口OP2出射的光线集中在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交汇处,使得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交汇处的亮度高于周边金属层所遮挡的区域的亮度,导致触控显示面板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通过将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错开设置,可以使从第一开口OP1出射的光线与第二开口OP2出射的光线分散开,避免光线在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交汇处集中,以此降低第一开口OP1与周边金属层遮挡的区域的亮度差异以及第二开口OP2与周边金属层遮挡的区域的亮度差异,从而可以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亮暗不均的现象,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进一步的,同一所述延伸部中,其中任一所述延伸段的长度,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长度不同。
如图2所示,以A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和20_c为例进行说明,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一延伸段221的长度W1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_c中对应的第一延伸段221的长度W1*不同,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W2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_c中对应的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W2*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一延伸段221的长度W1小于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W2,并且所述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一延伸段221的长度W1小于所述触控信号线20_c中对应的第一延伸段221的长度W1*,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W2大于所述触控信号线20_c中对应的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W2*,以通过控制第一延伸部22中第一延伸段221和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可以使得第一开口OP1与第二开口OP2错开设置,从而可以减少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处形成的竖直或者水平亮线的长度,从而可以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由于横向和竖向走线的图案化设计差异所导致的亮暗不均的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一延伸段221的长度W1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_c中对应的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W2*相等,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第二延伸段222的长度W2与触控信号线20_c中对应的第一延伸段221的长度W1*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口OP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开口OP2的长度相等。
以A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和20_c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开口OP1的长度为W3,第二开口OP2的长度为W3*,第一开口OP1的长度W3与第二开口OP2的长度W3*相等。对于B处而言,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相邻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第二延伸部24之间所形成的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的长度同样也相等,如此可以降低从各个角度观察所述第一开口OP1和所述第二开口OP2的差异,从而可以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亮暗不均的现象。
进一步的,每组所述延伸部中的两个所述延伸段的宽度相等,其中任一所述延伸段的宽度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宽度相等。
如图2所示,以A处的触控信号线20_b和20_c为例进行说明,触控信号线20_b上的第一延伸部22中的第一延伸段221与第二延伸段222的宽度相等,触控信号线20_c上的第一延伸部22中的第一延伸段221与第二延伸段222的宽度也相等。触控信号线20_b上的第一延伸段221与触控信号线20_c上对应的第一延伸段221的宽度相等,触控信号线20_b上的第二延伸段222与触控信号线20_c上对应的第二延伸段222的宽度相等,如此不仅可以降低制程工艺监控的难度,还可以降低从各个角度观察所述第一开口OP1和所述第二开口OP2的差异,从而可以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亮暗不均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图1中A处的触控信号线中第一延伸部22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图1中B处的触控信号线中第二延伸部24的结构、第二延伸部24中的第三延伸段与第四延伸段的长度关系、第三延伸段与相邻触控信号线中对应的第三延伸段的长度关系、以及第四延伸段与相邻触控信号线中对应的第四延伸段的长度关系等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A处的第一延伸部22的结构进行设置,此处不做赘述。
进一步的,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中,所述第一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同一侧;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中,所述第三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四延伸段的同一侧。
如图4所示,以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上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2中的第一延伸段221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段222的上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段221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段222的下方。
如图3所示,以触控信号线20_b为例,触控信号线20_b上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延伸部24中的第三延伸段241设置于所述第四延伸段242的右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延伸段241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四延伸段242的左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A处的放大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第二种触控信号线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图5所示的第二种触控信号线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以图5中的触控信号线20_b和触控信号线20_c为例进行说明,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任意一个第一主干211的垂直平分线为L1,第一主干211的垂直平分线L1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
如图5所示,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干211上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关于所述第一主干211的垂直平分线L1对称,连接于第一个第一连接部212的一组第一延伸部22与连接于第二个第一连接部212的一组第一延伸部22关于所述第一主干211的垂直平分线L1对称。其中,第一组第一延伸部22中的第一延伸段221与第二组第一延伸部22中的第一延伸段221关于垂直平分线L1对称,第一组第一延伸部22中的第二延伸段222与第二组第一延伸部22中的第二延伸段222关于垂直平分线L1对称。
触控信号线20_c的对称结构可参考触控信号线20_b,此处不做赘述。如此,可使触控信号线20_b和触控信号线20_c围绕的蓝色子像素33或者红色子像素31的外围触控信号线呈对称分布,从而可以降低不对称设计所带来的大视角差异。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B处的放大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第二种触控信号线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图6所示的第二种触控信号线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以图6中的触控信号线20_b和触控信号线20_c为例进行说明,触控信号线20_b中的任意一个第二主干231的垂直平分线为L2,第二主干231的垂直平分线L2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Y。
如图6所示,连接于所述第二主干231上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232关于所述第二主干231的垂直平分线L2对称,连接于第一个第二连接部232的一组第二延伸部24与连接于第二个第二连接部232的一组第二延伸部24关于所述第二主干231的垂直平分线L2对称。其中,第一组第二延伸部24中的第三延伸段241与第二组第二延伸部24中的第三延伸段241关于垂直平分线L2对称,第一组第二延伸部24中的第四延伸段242与第二组第二延伸部24中的第四延伸段242关于垂直平分线L2对称。
触控信号线20_c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对称结构可参考触控信号线20_b,此处不做赘述。如此,可使触控信号线20_b和触控信号线20_c围绕的蓝色子像素33或者红色子像素31的外围触控信号线呈对称分布,从而可以降低不对称设计所带来的大视角差异。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信号线的至少部分,关于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中的所述第一主干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主干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对称。
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处的放大示意图,C处为A处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触控信号线连接至B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触控信号线的拐角处,所述触控信号线2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25,所述第三连接部25呈曲线型,所述第三连接部2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干211和所述第二主干231,以此将A处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触控信号线与B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触控信号线连接。
以C处的触控信号线20_a、20_b以及20_c为例,触控信号线20_a的第三连接部与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三连接部25围合形成网格,子像素30可以设置于该网格内,触控信号线20_b的第三连接部25上还连接有所述第一延伸部22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4,第一延伸部22和第二延伸部24分别朝向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20_c延伸,与触控信号线20_b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20_a以及20_c的第三连接部25上则没有设置第一延伸部22和第二延伸部24,仅用于连接各自对应的第一主干211和第二主干231,并与相邻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第三连接部25围合形成容纳子像素30的网格,以确保A处的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触控信号线能够与B处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触控信号线连接。
触控信号线20_b中,所述第一主干211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主干231的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为L3,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5的第一延伸部22与第二延伸部24关于所述角平分线L3对称,以此确保A处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触控信号线可以顺利连接至B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触控信号线。不仅如此,所述触控信号线20_b在C处的部分可以关于所述角平分线L3对称,同时所述触控信号线20_b在A处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_b在B处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关于角平分线L3对称,触控信号线20_a、20_c以及20_d也可以关于所述角平分线L3对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以触控信号线20_b在拐角处C的对称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其他触控信号线在沿第一方向X延伸与第二方向Y延伸的拐角处也可以呈对称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7中的触控信号线20_a、20_b、20_c以及20_d,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触控电极10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触控主体部11和多组由所述触控主体部11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出并间隔设置的触控延伸部12,多个所述触控主体部11之间可以通过相邻所述触控主体部11之间的金属电极相互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8仅对触控电极中的触控主体部11和触控延伸部12的结构进行了示意,并不限制所述触控电极中触控主体部11和触控延伸部12的数量以及结构。
所述触控延伸部12包括第一触控延伸段121和第二触控延伸段122,所述第一触控延伸段121与所述第二触控延伸段122的长度不同。
以位于所述触控电极10中间区域的触控主体部11和触控延伸部12为例,所述触控主体部11上的同一所述触控延伸部12中,第一触控延伸段121与相邻一条所述触控主体部11上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延伸段121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三开口OP3;第二触控延伸段122与相邻一条所述触控主体部11上对应的所述第二触控延伸段122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OP3与所述第四开口OP4错开设置。
所述触控信号线20可以经由所述触控电极10的任意一侧延伸至所述绑定区BA。以位于所述触控电极10边缘且靠近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触控主体部11和触控延伸部12为例,所述触控主体部11上的同一所述触控延伸部12中,第一触控延伸段121可以与相邻的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上对应的第一延伸段221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五开口OP5,第二触控延伸段122可以与相邻的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上对应的第二延伸段222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六开口OP6,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第六开口OP6错开设置。
通过将第五开口OP5和第六开口OP6错开设置,可以避免光线在第五开口OP5和第六开口OP6处集中,从而减小在触控电极10与触控信号线20相邻的边缘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异。
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条虚拟走线40,所述虚拟走线40可以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内除所述触控电极10以及所述触控信号线20之外的其他区域,并且与所述触控电极10以及所述触控信号线20相互绝缘设置,所述虚拟走线40可以不接收任何电信号,以此利用所述虚拟走线40对未设置有所述触控电极10以及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区域进行填充,降低设置有所述触控电极10和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异。
所述虚拟走线40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结构大致相同,所述虚拟走线40可以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设置于同一层,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材料相同。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先沉积形成金属层,然后采用同一时刻制程,同时制备形成所述虚拟走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
所述虚拟走线40可以与相邻的所述虚拟走线40、触控信号线20或者触控电极10围绕所述子像素设置,以使未设置有触控信号线20和所述触控电极10的区域可以具有与其他区域近似的金属层的覆盖面积,以此减少未设置触控信号线20以及触控电极10的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异。
所述虚拟走线4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或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的虚拟走线主体部41、以及自所述虚拟走线主体部41延伸出并间隔设置的虚拟走线延伸部42,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42包括第一虚拟走线延伸段421和第二虚拟走线延伸段422,所述第一虚拟走线延伸段421与第二虚拟走线延伸段422的长度不同。
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处的虚拟走线的结构示意图,以位于图1中A处且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一侧的虚拟走线40为例。所述触控信号线20在A处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所述虚拟走线40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的虚拟走线主体部41以及自所述虚拟走线主体部41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虚拟走线延伸部42。
虚拟走线40上的其中一个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42中,所述第一虚拟走线延伸段421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上对应的第一延伸段221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七开口OP7,所述第二虚拟走线延伸段422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上对应的第二延伸段222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八开口OP8,所述第一开口OP7与所述第八开口OP8错开设置。
如图10为例,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处的虚拟走线的结构示意图,以位于图1中B处且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一侧的虚拟走线40为例。所述触控信号线20在B处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所述虚拟走线4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虚拟走线主体部41以及自所述虚拟走线主体部41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的虚拟走线延伸部42,虚拟走线40上的其中一个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42中,所述第一虚拟走线延伸段421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上对应的第三延伸段241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九开口OP9,所述第二虚拟走线延伸段422与所述触控信号线20上对应的第四延伸段242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十开口OP10,所述第九开口OP9与所述第十开口OP10错开设置。
如图1所示,多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所述触控信号线20设置于各列所述触控电极10的一侧或者相邻两列所述触控电极20之间,并形成多个如图1中虚线框所示的盲区DA,所述盲区DA内也可以设置有多条所述虚拟走线40,所述虚拟走线40的结构以及排布方式可以参照图9或者图10中虚拟走线40的结构以及排布方式,此处不做赘述。
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侧边的虚拟走线的结构示意图,以位于所述触控电极10一侧的虚拟走线40为例,所述虚拟走线40可以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虚拟走线主体部41以及自所述虚拟走线主体部41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的虚拟走线延伸部42,虚拟走线40上的其中一个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42中,第一虚拟走线延伸段421与所述触控主体部11上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延伸段121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十一开口OP11,第二虚拟走线延伸段422与所述触控主体部11上对应的所述第二触控延伸段122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十二开口OP12,所述第十一开口OP11与所述第十二开口OP12错开设置。
以未设置有所述触控电极10和所述触控信号线20的区域为例,该区域可以设置有多条虚拟走线40,所述虚拟走线40的结构以及多条所述虚拟走线40之间的排布方式和位置关系可以参考所述触控信号线20。
所述虚拟走线40上的虚拟走线延伸部42的第一虚拟走线延伸段421可以与相邻一条虚拟走线40上对应的第一虚拟走线延伸段421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十三开口OP13,第二虚拟走线延伸段422可以与相邻一条虚拟走线40上对应的第二虚拟走线延伸段422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十四开口,所述第十三开口可以与所述第十四开口错开设置。
依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显示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例如彩色电子纸、彩色电子书、智能手机等,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可穿戴式终端,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固定终端,例如彩色电子广告牌、彩色电子海报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子像素;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异;以及多条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绑定区,部分所述子像素设置于相邻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主体部和多组间隔设置并朝向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的延伸部,相邻两组所述延伸部之间设置有一所述子像素,每组所述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延伸段,其中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另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通过将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错开设置,减小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的触控信号线的图案化差异,以减小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排列的触控信号线在显示透光过程中的差异,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的现象。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基准。
Claims (13)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
显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子像素;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层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异;以及
多条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绑定区;
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且位于所述子像素一侧设置的主体部、和多组间隔设置并自所述主体部朝向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延伸的延伸部,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相邻两组所述延伸部之间设置有一所述子像素;
每组所述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延伸段,其中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开口,另一所述延伸段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错开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延伸部中,其中任一所述延伸段的长度,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长度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延伸段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长度,另一所述延伸段的长度小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延伸部中的两个所述延伸段的宽度相等,其中任一所述延伸段的宽度与位于所述子像素相对侧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段的宽度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的所述主体部包括:
第一主体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多个第一主干和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主干的第一连接部;以及
第二主体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多个第二主干和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干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延伸部包括:
第一延伸部,包括长度不同且自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以及
第二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且自同一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段和第四延伸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中,所述第一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同一侧;
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中,所述第三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四延伸段的同一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二主干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的至少部分,关于同一所述触控信号线中的所述第一主干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主干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对称。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干和所述第二主干;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上连接有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所述第一主干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主干的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对称。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子像素一侧的触控主体部和多组由所述触控主体部延伸出并间隔设置的触控延伸部,多个所述触控主体部之间相互电连接;
其中,所述触控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触控延伸段,所述触控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主体部上对应的所述触控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所述错开设置的开口;
和/或,所述触控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错开设置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条虚拟走线,所述虚拟走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以及所述触控信号线相互绝缘设置,所述虚拟走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虚拟走线主体部以及自所述虚拟走线主体部延伸出并间隔设置的虚拟走线延伸部;
其中,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包括两个长度不同的虚拟走线延伸段,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虚拟走线上对应的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交错设置的开口;
和/或,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信号线上对应的所述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错开设置的开口;
和/或,所述虚拟走线延伸部与相邻所述触控主体部上的对应的所述触控延伸部并排间隔设置,并形成两个错开设置的开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47440.9A CN114625287A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触控显示面板 |
US17/755,500 US20240168578A1 (en) | 2022-04-01 | 2022-04-15 |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PCT/CN2022/087059 WO2023184595A1 (zh) | 2022-04-01 | 2022-04-15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47440.9A CN114625287A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触控显示面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25287A true CN114625287A (zh) | 2022-06-14 |
Family
ID=8190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47440.9A Pending CN114625287A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触控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68578A1 (zh) |
CN (1) | CN114625287A (zh) |
WO (1) | WO2023184595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86672A (zh) * | 2018-09-29 | 2018-12-1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
US20200104000A1 (en) * | 2017-08-10 | 2020-04-02 | Ordos Yuansheng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CN113485587A (zh) * | 2021-06-25 | 2021-10-0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237424A (zh) * | 2021-12-15 | 2022-03-2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22762A (zh) * | 2020-07-15 | 2020-09-2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CN113325970B (zh) * | 2021-06-07 | 2023-06-2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 |
CN113296637B (zh) * | 2021-06-09 | 2024-04-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327972A (zh) * | 2021-07-01 | 2021-08-3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4-01 CN CN202210347440.9A patent/CN11462528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4-15 WO PCT/CN2022/087059 patent/WO202318459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4-15 US US17/755,500 patent/US20240168578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00104000A1 (en) * | 2017-08-10 | 2020-04-02 | Ordos Yuansheng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CN108986672A (zh) * | 2018-09-29 | 2018-12-1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3485587A (zh) * | 2021-06-25 | 2021-10-0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237424A (zh) * | 2021-12-15 | 2022-03-2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84595A1 (zh) | 2023-10-05 |
US20240168578A1 (en) | 2024-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64636B (zh) | 一种触控模组、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US10732752B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0579917B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07557624U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0390456B1 (ko) |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8958534A (zh) | 电子装置 | |
CN10849276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
CN111930266B (zh) |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03140181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010078177A (ko) | 표시장치 | |
EP0617311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10767085A (zh)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8873550B (zh) | 一种阵列基板和电子纸显示装置 | |
CN114237424A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5965980A (en) | Matrix-addresse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panel with orthogonally provided upper and lower electrodes, passivation layers, and terminals on one side of substrate | |
CN110658946A (zh) | 一种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 |
CN114625287A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CN101490613B (zh) | 改进的显示器电极布局 | |
CN11383840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783366B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EP4030270B1 (en) | Touch panel | |
CN108459752B (zh) | 触控显示整合驱动电路以及使用其的触控显示装置 | |
CN115938227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0187791B (zh) |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6286602U (zh) | 一种触摸屏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