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便于施工的电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钻,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便于施工的电钻。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经常使用到电钻进行钻孔,现在市面上的电钻能够实现最基本的钻孔功能,在钻孔过程中,需要人工手持电钻进行工作,比较费时费力,而且使用电钻过程中,安全性比较低。
专利申请号为CN202022225726.9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电钻,包括电钻主体,所述电钻主体的上侧后部固定安装有蓄水腔,蓄水腔上安装有小型增压泵,蓄水腔的前侧固定连接喷出管,所述电钻主体上侧前部固定安装有安装块,安装块上设置有滑套,滑套上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块,转块内设置有量尺,且转块上端固定安装有气泡水平仪。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蓄水腔的后侧连接有连接管口,且连接管口内部设置有内螺纹。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喷出管贯穿安装块,且喷出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该用于建筑施工的电钻,通过在电钻主体对钻孔件进行钻孔,在钻孔过程中,容易出现钻孔件进行位移,这样导致钻孔的位置出现偏差,而且不能对电钻进行保护,因此现在研发一种能够实现对钻孔件进行夹紧限位,同时可以对电钻进行防护的用于建筑施工的电钻。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用于建筑施工的电钻容易导致钻孔的位置出现偏差,而且不能对电钻进行保护的缺点,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钻孔件进行夹紧限位,同时可以对电钻进行防护的用于建筑施工的电钻。
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建筑便于施工的电钻,包括有连接框、电钻、第一滑动杆、滑动机构和限位机构,连接框内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滑动杆,第一滑动杆底部设置有电钻,电钻前侧上部设置有开关,连接框内设置有滑动机构,连接框下部设置有限位机构。
进一步,滑动机构包括有第一滑套、第二滑动杆、第一弹簧和带动块,连接框内壁上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滑套,第一滑套之间滑动式设置有第二滑动杆,第二滑动杆和电钻连接,第二滑动杆上部左右两侧和第一滑套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弹簧,连接框内前侧中部设置有带动块,带动块触碰开关。
进一步,限位机构包括有连接板、第一螺母环、旋转把手、第一螺纹杆和限位环,连接框下部外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内均转动式设置有第一螺母环,第一螺母环上部均设置有旋转把手,第一螺母环内均螺纹式设置有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底部之间转动式设置有限位环。
进一步,还包括有归位机构,归位机构包括有固定板、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单向齿轮、第一连接杆、齿条和第二弹簧,连接框下部外侧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均转动式设置有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前侧均设置有单向齿轮,旋转把手顶部均设置有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框下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上均滑动式设置有齿条,齿条上部和连接框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弹簧。
进一步,还包括有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有第二连接杆、滑动板、第三弹簧、第二螺纹杆和第二螺母环,连接框下部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上均滑动式设置有滑动板,滑动板底部和第二连接杆之间均设置有第三弹簧,滑动板外侧均设置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上均螺纹式设置有第二螺母环,第二螺纹杆上均滑动式设置有夹紧器,夹紧器分别和第二螺母环内侧转动式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有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包括有第二滑套、第三滑动杆、第一卡位板、第四弹簧和第一带动板,连接框内后侧设置有第二滑套,第二滑套和连接框后侧之间滑动式设置有第三滑动杆,第三滑动杆前端设置有第一卡位板,第一卡位板后侧和第二滑套之间设置有第四弹簧,电钻后侧上部设置有第一带动板。
进一步,还包括有省力机构,连接框上设置有省力机构。
进一步,省力机构包括有第三滑套、第二卡位杆、第二带动板和第五弹簧,连接框下部内后侧设置有第三滑套,第三滑套上滑动式设置有第二卡位杆,第二卡位杆后侧设置有第二带动板,第二带动板上部前侧和第一卡位板连接,第二卡位杆后侧和第三滑套之间设置有第五弹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通过移动第一滑动杆带动电钻进行向下移动,电钻进行向下移动能够对钻孔件进行钻孔,同时在连接框的作用下,能够对电钻起到防护的作用。
2、本发明采用转动旋转把手带动第一螺母环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螺纹杆和限位环能够向下移动,如此能够自由调节限位环的位置,从而调节钻孔的深度。
3、本发明通过齿条向上移动时通过单向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螺纹杆和限位环向上移动复位,如此能够实现自动将限位环移动复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滑动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滑动机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限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限位机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归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归位机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夹紧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夹紧机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保护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保护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省力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省力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连接框,2:电钻,3:第一滑动杆,4:滑动机构,41:第一滑套,42:第二滑动杆,43:第一弹簧,44:带动块,5:限位机构,51:连接板,52:第一螺母环,53:旋转把手,54:第一螺纹杆,55:限位环,6:归位机构,61:固定板,62:第一锥齿轮,63:第二锥齿轮,64:单向齿轮,65:第一连接杆,66:齿条,67:第二弹簧,7:夹紧机构,71:第二连接杆,72:滑动板,73:第三弹簧,74:第二螺纹杆,75:第二螺母环,8:保护机构,81:第二滑套,82:第三滑动杆,83:第一卡位板,84:第四弹簧,85:第一带动板,9:省力机构,91:第三滑套,92:第二卡位杆,93:第二带动板,94:第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说的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本文中为零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如: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建筑便于施工的电钻,如图1-2所示,包括有连接框1、电钻2、第一滑动杆3、滑动机构4和限位机构5,连接框1内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动杆3,第一滑动杆3能够在连接框1内进行上下滑动,第一滑动杆3底部通过螺栓设有电钻2,电钻2能够进行钻孔,连接框1用于对电钻2进行保护,电钻2前侧上部设有开关,连接框1内设有滑动机构4,便于电钻2进行移动,连接框1下部设有限位机构5,能够对电钻2下降的距离进行限制。
如图3和图4所示,滑动机构4包括有第一滑套41、第二滑动杆42、第一弹簧43和带动块44,连接框1内壁上部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设有第一滑套41,第一滑套41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动杆42,第二滑动杆42能够在第一滑套41上进行上下移动,第二滑动杆42和电钻2连接,第二滑动杆42上部左右两侧和第一滑套41之间均设有第一弹簧43,在第一弹簧43的作用下,能够带动第二滑动杆42移动复位,连接框1内前侧中部通过螺栓设有带动块44,带动块44触碰开关。
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机构5包括有连接板51、第一螺母环52、旋转把手53、第一螺纹杆54和限位环55,连接框1下部外侧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设有连接板51,连接板51内均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螺母环52,连接板51能够对第一螺母环52进行支撑,第一螺母环52上部均设有旋转把手53,通过旋转把手53能够带动第一螺母环52进行转动,第一螺母环52内均螺纹式连接有第一螺纹杆54,第一螺母环52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螺纹杆54上下移动,第一螺纹杆54底部之间转动式连接有限位环55,限位环55能够穿进钻孔件外侧。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钻孔件进行钻孔时,可以使用本电钻2进行操作,首先可以根据钻孔的深度对限位环55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手动转动旋转把手53带动第一螺母环52进行转动,第一螺母环52进行转动带动第一螺纹杆54向下移动,第一螺纹杆54向下移动带动限位环55向下移动,然后调整好后,可以将钻孔件放置在限位环55底部位置,然后手动将第一滑动杆3向下移动,第一滑动杆3向下移动带动电钻2向下移动,电钻2向下移动带动开关向下移动,开关和带动块44分离时,电钻2开始工作,电钻2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滑动杆42向下移动,第一弹簧43被压缩,电钻2向下运动时能够对钻孔件进行钻孔,当电钻2移动到最下侧时,完成对钻孔件进行钻孔,随后松开第一滑动杆3,在第一弹簧43的作用下,能够带动第二滑动杆42、电钻2和第一滑动杆3向上移动复位,当电钻2的开关再次被带动块44挤压时,电钻2停止工作,然后可以反转旋转把手53带动第一螺母环52进行反转,进而使得第一螺纹杆54和限位环55向上移动复位;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实现自动对钻孔件进行钻孔,而且能够自由调节钻孔的深度。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图7和图8所示,还包括有归位机构6,能够带动限位环55自动向上运动复位,归位机构6包括有固定板61、第一锥齿轮62、第二锥齿轮63、单向齿轮64、第一连接杆65、齿条66和第二弹簧67,连接框1下部外侧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设有固定板61,固定板61上均转动式连接有第一锥齿轮62,固定板61能够对第一锥齿轮62进行导向,第一锥齿轮62前侧均设有单向齿轮64,旋转把手53顶部均设有第二锥齿轮63,第一锥齿轮62和第二锥齿轮63啮合,第一锥齿轮62转动能够带动第二锥齿轮63进行转动,连接框1下部内侧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第一连接杆65,第一连接杆65上均滑动式连接有齿条66,齿条66能够在第一连接杆65上进行滑动,齿条66向上移动能够带动单向齿轮64进行转动,齿条66上部和连接框1之间均设有第二弹簧67,在第二弹簧67的作用下,带动齿条66移动复位。
第二滑动杆42向下移动和第一连接杆65接触时,能够使得第一连接杆65和齿条66向下移动,第二弹簧67被压缩,齿条66向下移动带动单向齿轮64进行空转;第二滑动杆42向上移动慢慢远离齿条66,在第二弹簧67的作用下,带动齿条66向上移动复位,齿条66向上移动能够通过单向齿轮64带动第一锥齿轮62和第二锥齿轮63进行转动,第二锥齿轮63进行转动带动旋转把手53和第一螺母环52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螺纹杆54反转复位,同时带动第一螺纹杆54和限位环55向上移动复位,如此能够实现自动将限位环55进行复位的效果。
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还包括有夹紧机构7,可以对钻孔件进行夹紧,提高夹紧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钻孔的质量,夹紧机构7包括有第二连接杆71、滑动板72、第三弹簧73、第二螺纹杆74和第二螺母环75,连接框1下部前后两侧均通过螺栓设有第二连接杆71,第二连接杆71上均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板72,滑动板72底部和第二连接杆71之间均设有第三弹簧73,在第三弹簧73的作用下,带动滑动板72移动复位,滑动板72外侧均焊接有第二螺纹杆74,第二螺纹杆74上均螺纹式连接有第二螺母环75,在转动第二螺母环75过程中,会使得第二螺母环75在第二螺纹杆74上进行内外移动,第二螺纹杆74上均滑动式连接有夹紧器,夹紧器分别和第二螺母环75内侧转动式连接。
如果对柱状的钻孔件进行转孔时,可以转动第二螺母环75带动夹紧器向外侧移动,然后将第二螺纹杆74向下移动带动滑动板72和夹紧器向下移动,使得第三弹簧73被压缩,当夹紧器移动至钻孔件的外侧时,可以反转第二螺母环75,带动夹紧器向内侧移动,夹紧器向内侧移动对钻孔件进行夹紧限位,此时由于夹紧器对钻孔件夹紧,因此第三弹簧73无法带动滑动板72向上移动复位,随后进行钻孔操作,在钻孔过程中,钻孔件处于被夹紧的状态,因此不仅能够提高钻孔件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提高钻孔的质量,完成钻孔后,可以反转第二螺母环75,使得夹紧器向外侧移动复位松开钻孔件,然后松开第二螺纹杆74,在第三弹簧73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滑动板72、第二螺母环75、夹紧器和第二螺纹杆74向上移动复位。
如图2、图11和图12所示,还包括有保护机构8,保护机构8包括有第二滑套81、第三滑动杆82、第一卡位板83、第四弹簧84和第一带动板85,连接框1内后侧通过螺栓设有第二滑套81,第二滑套81和连接框1后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三滑动杆82,第三滑动杆82能够在连接框1上进行滑动,第三滑动杆82前端焊接有第一卡位板83,第一卡位板83后侧和第二滑套81之间设有第四弹簧84,在第四弹簧84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卡位板83和第三滑动杆82移动复位,电钻2后侧上部通过螺栓设有第一带动板85。
初始时,第一卡位板83能够对第一带动板85进行限位;需要使用电钻2时,可以手动将第三滑动杆82向后移动,使得第一卡位板83向后移动,第四弹簧84被压缩,第一卡位板83向后移动和第一带动板85分离,然后人们即可将电钻2向下移动带动第一带动板85向下移动,随后松开第三滑动杆82,在第四弹簧84的作用下,能够带动第一卡位板83和第三滑动杆82向前移动复位;当电钻2使用完成后,将电钻2向上移动带动第一带动板85向上移动,第一带动板85向上移动和第一卡位板83接触时,能够使得第一卡位板83和第三滑动杆82向后移动,第四弹簧84被压缩,当第一带动板85向上移动到第一卡位板83上方时,在第四弹簧84的作用下,能够带动第三滑动杆82和第一卡位板83向前移动复位,如此第一卡位板83能够对第一带动板85进行卡住限位,进而使得电钻2的位置被限制,然后人们在携带本电钻2时,就可以防止电钻2意外向下移动,从而触发电钻2进行工作,甚至会伤害到人们,如此能够提高安全性。
如图2、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有省力机构9,能够对第一带动板85进行卡位,省力机构9包括有第三滑套91、第二卡位杆92、第二带动板93和第五弹簧94,连接框1下部内后侧通过螺栓设有第三滑套91,第三滑套91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卡位杆92,第二卡位杆92能够在第三滑套91上进行滑动,第二卡位杆92后侧焊接有第二带动板93,第二带动板93上部前侧和第一卡位板83连接,第二卡位杆92后侧和第三滑套91之间设有第五弹簧94,在第五弹簧94的作用下,能够带动第二卡位杆92移动复位。
第一带动板85向下移动和第二卡位杆92接触时,能够使得第二卡位杆92向后移动,第五弹簧94被压缩,第二卡位杆92向后移动带动第二带动板93向后移动,当第一带动板85和第二卡位杆92分离时,在第五弹簧94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卡位杆92和第二带动板93向前移动复位,第二卡位杆92能够对第一带动板85进行限位,能够在电钻2运行过程中,防止第一带动板85和电钻2向上移动复位,从而影响到钻孔作业,如此第二卡位杆92对第一带动板85进行限位,能够对电钻2的位置起到限位的作用;如需将第一带动板85进行释放时,可以将第三滑动杆82和第一卡位板83向后移动,第四弹簧84被压缩,当第一卡位板83向后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二带动板93和第二卡位杆92向后移动,第五弹簧94被压缩,第二卡位杆92向后移动能够和第一带动板85分离,随后电钻2和第一带动板85会顺利向上移动复位,当第一带动板85向上移动到第一卡位板83上方位置时,可以松开第三滑动杆82,在第四弹簧84的作用下,能够带动第一卡位板83和第三滑动杆82向前移动复位,同时在第五弹簧94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带动板93和第二卡位杆92向前移动复位,如此第一卡位板83能够对第一带动板85进行限位,避免电钻2会意外向下移动;重复以上操作,即可方便对电钻2进行限位以及释放。
尽管已经参照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多种改变。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该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应该不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进行确定,还由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来进行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