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4663A -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4663A
CN114614663A CN202011400442.7A CN202011400442A CN114614663A CN 114614663 A CN114614663 A CN 114614663A CN 202011400442 A CN202011400442 A CN 202011400442A CN 114614663 A CN114614663 A CN 114614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tarting
output
power supply
coup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004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禹玺
朱选才
翁炳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004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14663A/zh
Priority to US17/457,253 priority patent/US20220181884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614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4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7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02J2300/26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involvin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for photovoltaic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an adequate voltage to the control circuit of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变换电路耦接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用于将直流电能转换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功率判断单元和电压判断单元耦接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辅助电源启动。无需额外增加控制电路,适用于不同系统电压的光伏逆变器,能够避免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不足时辅助电源的反复重启,同时降低光伏逆变器的夜间损耗。

Description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取电方式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从光伏逆变器的直流母线上取电,另一种是从交流电网上取电,还有一种是结合前两种,即同时从光伏逆变器的直流母线和交流电网上分别取电。其中,当从光伏逆变器的直流母线上取电时,针对不同系统电压的光伏逆变器,其取电方案存在较大差异,尤其随着系统电压上升至1100V、1500V甚至更高时,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实施方案会变得更为复杂,不但导致投入成本显著增加,还使其工作效率显著降低,进而影响光伏逆变器的并网效率和功率密度。在清晨、阴雨天等因素导致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过小时,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会出现反复重启现象,进而影响光伏逆变器的可靠性及用户体验。当从交流电网上取电时,由于夜间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功率输出,光伏逆变器无需工作,但是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依然无法停止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夜间损耗。当上述两种取电方式结合时,各自的缺点问题也依然存在。
现有技术中,针对上述问题已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在光伏逆变器与其辅助电源之间设置启动电路或卸荷电路,又或是针对光伏逆变器辅助电源的启停设置新的控制方法等等。然而,这种额外增加相应控制电路的方案,对于不同系统电压而言,额外增加的元器件会使得硬件投入成本进一步增加,而且其技术方案无法同时解决辅助电源的反复重启以及不必要的夜间损耗问题,适应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反复重启以及存在不必要的夜间损耗和适应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所述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耦接,用于将所述电网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并将所述直流电能输出至所述变换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变换电路耦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用于将所述直流电能转换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获取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获取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其中,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使得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压判断单元包括:启动电阻、启动电容和控制芯片;
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启动端、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耦接,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经由所述启动电阻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输入电流,以使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获取所述输出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所述启动功率时,所述控制芯片被启动,以控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所述第一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工作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所述启动电阻的阻值以及启动电流阈值确定所述启动电压,所述启动电流阈值用于表征启动所述控制芯片时的所述输入电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功率判断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启动电容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开通阀值电压时,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使得所述第一电阻两端的电压等于所述正端和所述负端之间的电压,以使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获取所述输出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开通阀值电压小于所述启动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启动功率根据所述启动电压、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确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还包括第二开关管;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耦接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
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二输出端耦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所述启动功率时,所述第二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网为单相电网,所述整流电路耦接于所述单相电网的两个输入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网为三相电网,所述整流电路耦接于所述三相电网的火线和/或零线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辅助电源还包括:辅助电源母线电容;
所述辅助电源母线电容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辅助电源母线电容的电容值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BDA0002816763610000031
其中,C2为所述辅助电源母线电容的电容值,Umin为所述辅助电源工作时的最小直流母线电压,Umon为所述电网额定电压对应的辅助电源的直流母线电压,Pout为所述光伏逆变器稳定工作时所述辅助电源的输出功率,η为所述辅助电源的最低转化率,TLVRT为低压穿越时的持续时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太阳能电池板、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直流母线电容、逆变电路、电网以及第一方面及可选方案涉及的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
所述至少一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与所述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的输入端耦接,所述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直流母线电容耦接,所述直流母线电容通过正直流母线和负直流母线耦接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网耦接,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电网的输入端和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耦接,或者,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电网的输入端和所述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耦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所述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所述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和所述变换电路分别耦接;所述变换电路耦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
若所述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控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
获取电网的交流电能,并转换所述交流电能为直流电能;以及
转换所述直流电能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以使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压判断单元包括:启动电阻、启动电容和控制芯片;
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启动端、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耦接,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包括:
根据所述正端的电压以及所述启动电阻确定所述输出电流,以使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获取所述输出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所述启动电阻的阻值以及启动电流阈值确定所述启动电压,所述启动电流阈值用于表征启动所述控制芯片时的所述输入电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功率判断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启动电容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开通阀值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电阻两端的电压等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以使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获取输出功率,所述开通阀值电压小于所述启动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所述启动电压、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确定所述启动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还包括第二开关管;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耦接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
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二输出端耦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所述启动功率时,控制所述控制芯片启动,以控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所述第一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工作电压,以及所述第二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
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而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该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其中,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耦接,用于将电网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并将直流电能输出至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变换电路耦接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转换直流电能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功率判断单元耦接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电压判断单元耦接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在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辅助电源启动工作,使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实现辅助电源的正常启动。无需额外增加控制电路,可以为不同系统电压的光伏逆变器提供辅助电源方案,并能够避免白天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不足时辅助电源的反复重启,提高了光伏逆变器的可靠性,同时,夜间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都不足时,即输出电压小于启动电压,或者输出功率小于启动功率时,控制芯片无法开启工作,因而辅助电源无法被启动,进而降低了夜间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电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方法和装置的例子。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另外,术语“输入端”和“输出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端子。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光伏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当辅助电源从光伏逆变器的直流母线上取电时,会存在辅助电源反复重启的问题。例如,在清晨、阴雨天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过小时,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会出现反复重启现象,进而影响光伏逆变器的可靠性及用户体验。而另一方面,夜间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功率输出,光伏逆变器无需工作,由于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从电网上取电,使得辅助电源依然无法停止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夜间损耗。现有技术通过在光伏逆变器与其辅助电源之间设置启动电路或卸荷电路,又或是针对光伏逆变器辅助电源的启停设置新的控制方法等解决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上述解决方案一方面无法同时解决反复重启以及夜间损耗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系统电压而言,通过额外增加元器件解决上述问题会使得硬件投入成本进一步增加,导致解决方案的适应性较低。
针对现有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而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变换电路用于转换直流电能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所设置的电压判断单元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所设置的功率判断单元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当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启动,使得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从而光伏逆变器正常运行,不会因为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功率不足时的反复重启。并且,在夜间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输电电压和输出功率都不足,辅助电源无法被启动工作,故而降低夜间的额外损耗。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电源的解决方案简单通用,适用于不同系统电压的光伏逆变器,进而提高了辅助电源的适应性。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示例性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太阳能电池板11、最大功率追踪电路12、直流母线电容13、逆变电路14、电网15以及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16。光伏逆变器包括最大功率追踪电路12、直流母线电容13、逆变电路14以及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16。
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端与最大功率追踪电路12的输入端耦接,最大功率追踪电路12的输出端与直流母线电容13耦接,直流母线电容13通过正直流母线和负直流母线耦接于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逆变电路14的输出端与电网15耦接,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16与电网15和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分别耦接,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16与电网15和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如最大功率追踪电路12的输入端,分别耦接,其中直流母线电容13与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通过正直流母线和负直流母线相连接。通过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辅助电源16输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实现光伏逆变器正常工作。
值得说明的是,电网16可以是单相电网或三相电网,图1中的电网16以单相电网为例示出。当电网16为单相时,如图1所示,辅助电源16耦接于电网16的两个输入端之间。
而当为三相电网17时,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如图2-图4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4所示,在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中,除过辅助电源16与电网的连接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他部件均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即辅助电源16耦接于三相电网17的火线和/或零线之间。具体地,图2示出了辅助电源16耦接于三相电网17的三根火线的情形。图3示出了辅助电源16耦接于三相电网17的两根火线的情形。图4示出了辅助电源16耦接于三相电网17的一根火线和零线之间的情形,其中该零线由中性点引出。
可以理解的是,单相电网与三相电网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工况决定,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描述方便,本图中还示出了与辅助电源相连接的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其他组件。图5中的电网以单相电网为例示出。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电源16,包括:
整流电路161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162,变换电路162包括电压判断单元1621和功率判断单元1622。
整流电路161的输入端与电网15耦接,用于将电网15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并将直流电能输出至变换电路162的输入端。
变换电路162耦接于整流电路161的输出端,用于将整流电路161输出的直流电能转换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
电压判断单元1621耦接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功率判断单元1622耦接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功率。其中,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16启动工作,使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压判断单元1621用于获得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有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功率判断单元1622用于获得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有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功率。
如图5所示,变换电路162的至少一路输出端通过输出第1路、输出第2路直至输出第n路进行示意性表示,n为正自然数。而在实际工况中,至少一路输出端所具体对应的输出端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对此,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光伏逆变器启动时,逆变电路14还未运行,光伏逆变器未接负载,此时光伏逆变器处于开路状态,即太阳能电池板11输出的电压为开路电压。随着光照增强,太阳能电池板11输出的开路电压增大,即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增大,功率判断单元1622电性接入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作为光伏逆变器的负载,使得太阳能电池板11与功率判断单元1622之间构成电流流通通路,功率判断单元1622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获取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功率,电压判断单元1621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获取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在其他实施例中,随着光照增强,太阳能电池板11输出的开路电压增大,即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增大,功率判断单元1622电性接入到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作为光伏逆变器的负载,使得太阳能电池板11与功率判断单元1622之间构成电流流通通路,功率判断单元1622从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获取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功率,电压判断单元1621从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获取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随着光照继续增强,太阳能电池板11输出的能量进一步增大,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并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16开始工作,整流电路161接收电网15的交流电能,并将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变换电路162将整流电路161输出的直流电能转换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变换电路162的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以为光伏逆变器相应的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在实施例中,启动电压和启动功率为辅助电源16开启工作时所需的开启电压阈值和开启功率阀值。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描述中的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为太阳能电池板11输出电压,相应地,太阳能电池板11输出的对应能量即为输出功率。
通过变换电路162中的电压判断单元1621和功率判断单元1622的双重条件,只有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16才启动工作,从而可以避免白天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功率从较小到逐渐增大过程时的反复重启。另一方面,在夜间时,由于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都不足,即输出电压小于电压判断单元1621的启动电压或者输出功率小于功率判断单元1622的启动功率,则不满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启动的工作条件,无法启动辅助电源,从而降低了光伏逆变器的夜间损耗。再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启动的工作条件无需考虑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压,因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网为三相电网时,辅助电源16与三相电网17的连接关系可参考图2-图4所示,其实质为辅助电源16中的整流电路161与三相电网17的连接关系发生了变化,本申请实施例中未示出相关连接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其中,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耦接,用于将电网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并将直流电能输出至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变换电路耦接于整流电路输出端,用于将该直流电能转换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分别用于分别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启动工作,使得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的辅助电压。无需额外增加控制电路,可以为不同系统电压的光伏逆变器提供辅助电源,并能够避免白天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不足时辅助电源的反复重启,提高了光伏逆变器的可靠性,同时降低光伏逆变器的夜间损耗。
在图5实施例的基础上,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电路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16中的电压判断单元1621,包括:启动电阻(R3)16211、启动电容(C3)16212和控制芯片16213。
其中,启动电阻16211的第一端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启动电阻16211的第二端与控制芯片16213的启动端、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一输出端181以及启动电容16212的第一端耦接,启动电容16212的第二端接地。图6中变换电路的输出第1路至输出第n路中的其中一路为第一输出端。
太阳能电池板11经由启动电阻16211为控制芯片16213提供输入电流,以使电压判断单元1621获得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
参照图6所示,电压判断单元1621包括的各组件分别为:启动电阻16211、启动电容16212和控制芯片16213。其中,启动电阻16211的第一端与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启动电阻16211的第二端与启动电容16212的第一端、至少一路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181以及控制芯片16213的启动端耦接,而启动电容16212的第二端接地。当太阳能电池板11具有输出功率时,所对应的输出电压为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或者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太阳能电池板11由启动电阻16211为控制芯片1613提供输入电流,从而根据流经启动电阻16211的电流及启动电阻16211的阻值得到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在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控制芯片16213被启动,以控制辅助电源16启动工作,其中,第一输出端181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为控制芯片16213提供工作电压。
值得说明的是,启动电阻16211的阻值、启动电容16212的电容值以及控制芯片16213的规格等参数,都可以根据辅助电源16所属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工况进行设置,对此,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启动电阻16211的阻值以及启动电流阈值确定启动电压,其中,启动电流阈值为控制芯片16213启动时控制芯片16213的电源正极(Vcc)启动电流阀值,当输入电流大于该启动电流阀值时,则控制芯片16213的启动端的电压大于启动电压,即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此时控制芯片16213被启动,以进行正常工作。换言之,启动电流阈值用于表征启动控制芯片16213时,太阳能电池板11经由启动电阻16211为控制芯片16213所提供输入电流。启动电流阈值所对应的具体数值由实际工况中所选用的控制芯片16213的规格决定。
例如,启动电压(Ustart-up)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确定:
Ustart-up=R3×Ith (1)
其中,R3表示启动电阻16211的阻值,具体数值由实际工况确定,Ith为启动电流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中,电压判断单元包括启动电阻、启动电容以及控制芯片。具体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启动电阻的第二端与控制芯片的启动端、至少一路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端以及启动电容的第一端耦接,控制芯片的启动端与第一输出端耦接,而启动电容的第二端接地。另外,太阳能电池板经由启动电阻为控制芯片提供输入电流,在此基础上,结合启动电阻的阻值,可以通过欧姆定律得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控制芯片的启动端的启动电压可以根据控制芯片的启动电流阈值以及启动电阻的阻值确定。太阳能电池板经由启动电阻给控制芯片提供输入电流,当输入电流大于控制芯片的启动电流阈值时,此时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控制芯片才被启动,进而控制辅助电源启动,使得变换电路的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
继续参照图6,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16中的功率判断单元1622,包括:第一电阻(R1)16221、第二电阻(R2)16222以及第一开关管(S1)16223。
第一电阻16221的第一端与启动电阻16211的第一端耦接,第一电阻16221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16223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开关管16223的第二端与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耦接,第一开关管16223的控制端通过第二电阻16222与启动电容16212的第一端相连接。
功率判断单元1622包括的组件分别为:第一电阻16221、第二电阻16222以及第一开关管16223。其中,第一电阻16221的第一端与启动电阻16211的第一端以及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相连接,第一电阻16221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16223的第一端串联,第一开关管16223的第二端直接与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进行耦接,第一开关管16223的控制端与第二电阻16222进行串联,以通过第二电阻16222与启动电容16212的第一端相连接,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负端以及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与接地端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判断单元1622中各组件的连接状态,当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功率小于启动功率时,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会被钳位至第一开关管16223的开通阈值电压。启动电容16212上的电压为第一开关管16223提供开通电压。因而,当启动电容16223上的电压大于第一开关管16223的该开通阈值电压,第一开关管16223才能被导通。其中,第一开关管16223可以为具有相应开关控制功能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MOS)场效应晶体管,例如绝缘栅增强型N型MOS管。
值得说明的是,在根据实际工况选择相应规格的第一开关管16223时,所选用的第一开关管16223的开通阈值电压应当小于控制芯片16213的启动端的启动电压。
进一步地,随着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功率的增大,当该输出功率达到辅助电源16的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16才能被正常启动。因而可以进一步根据启动电压、第一电阻16221的阻值以及辅助电源16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确定启动功率。
例如,启动功率(Pstart-up)可以通过如下所示的公式(2)确定:
Figure BDA0002816763610000141
其中,R1表示第一电阻16221的阻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工况设置,PIC表示辅助电源16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其具体数值由变换电路162中各组件具体的规格确定。
当太阳能电池板11的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16才启动工作,避免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其反复重启,以反复重启光伏逆变器。在功率判断单元1622中还设置了组件:第二开关管16224。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电路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16中的功率判断单元1622,还包括:第二开关管(S2)16224。
其中,第二开关管16224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一开关管16223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16224的第二端耦接于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
变换电路162的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二输出端182耦接于第二开关管16224的控制端,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通过第二输出端182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给第二开关管16224的门极提供门极电压,以控制第二开关管16224导通。具体地,当辅助电源16启动正常工作,辅助电源16通过第二输出端182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以控制第二开关管16224导通,此时,第一电阻16221以及第一开关管16223被断开,使得辅助电源16保持工作状态,进而启动光伏逆变器使其开始正常工作,不会发生反复重启。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开关管16224可以为具有相应开关控制功能的MOS管,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中,功率判断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启动电阻的第一端耦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耦接,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第二电阻与启动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当启动电容的电压大于第一开关管的开通阀值电压时,导通第一开关管。并且根据启动电压、第一电阻的阻值以及辅助电源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确定启动功率。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控制辅助电源启动,使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进一步地,功率判断单元还包括第二开关管,其中,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耦接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而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二输出端耦接于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第二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以控制第二开关管导通,第一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被断开,辅助电源保持工作状态,进而启动光伏逆变器使其开始正常工作,不会发生反复重启,提高了光伏逆变器的可靠性。
在实际工况中,为了保证光伏逆变器在低电压穿越时,辅助电源的稳定输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辅助电源还可以包括辅助电源母线电容。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还包括:辅助电源母线电容19。
参照图8所示,辅助电源母线电容19连接于整流电路161与变换电路162的输入端之间。
辅助电源母线电容19电容值的选择需满足如下公式(3):
Figure BDA0002816763610000161
其中,C2为辅助电源母线电容19的电容值,Umin为辅助电源16工作时的最小直流母线电压,Umon为电网额定电压对应的辅助电源的直流母线电压,Pout为光伏逆变器稳定工作时辅助电源16的输出功率,η为辅助电源16的最低转化率,TLVRT为低压穿越时的持续时间。
其中,由于辅助电源16的输出功率Pout越小,转化率越高,因而辅助电流母线电容19的电容值通常为百微法级别,可以采用高能量密度的电解电容,以减少硬件成本和体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还包括有辅助电流母线电容。其中,辅助电源母线电容连接于整流电路与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之间。基于输出功率越小转化率越高,辅助电源母线电容的电容值需满足上述公式(3),以在低电压穿越工况中,通过有限增大辅助电源母线电容的容值,以保持辅助电源的稳定输出,从而不影响光伏逆变器的功率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辅助电源所涉及的各组件以及各组件之间的电路连接仅为示例性示出,在实现同等功效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替代电路。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1: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
S102:若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控制辅助电源启动;
S103:获取电网的交流电能,并转换交流电能为直流电能,以及转换直流电能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以使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
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中,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出端的变换电路。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和变换电路分别耦接,变换电路耦接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
控制过程为,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控制辅助电源启动。并且,获取电网的交流电能,并转换交流电能为直流电能,以及转换直流电能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以使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进而启动光伏逆变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控制过程并不限定上述步骤的执行顺序。
另一方面,在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以及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才进行开启,进而光伏逆变器才被开启。从而,在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中,无需额外增加控制电路,能够避免白天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不足时辅助电源的反复重启,提高了光伏逆变器的可靠性,同时降低光伏逆变器的夜间损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电压判断单元包括:启动电阻、启动电容和控制芯片。
其中,启动电阻的第一端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启动电阻的第二端与控制芯片的启动端、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一输出端以及启动电容的第一端耦接,以通过第一输出端为控制芯片提供工作电压。另外,启动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因而,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可以包括:
太阳能电池板经由启动电阻为控制芯片提供输入电流,以使电压判断单元获取输出电压。
而启动电压可以根据启动电阻的阻值以及启动电流阈值进行确定。其中,启动电流阈值是指控制芯片能够被启动时所需的电流阀值,换言之,启动电流阈值可以表征启动控制芯片时,即控制芯片为启动状态时,流经启动电阻的输入电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功率判断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
其中,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启动电阻的第一端耦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耦接,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第二电阻与启动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
因而,当启动电容的电压大于第一开关管的开通阀值电压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得第一电阻两端的电压等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或之间的电压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功率判断单元获取输出功率。其中,开通阀值电压小于控制芯片的启动端的启动电压。
进一步地,确定启动功率可能的实现方式包括:
根据启动电压、第一电阻的阻值以及辅助电源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确定启动功率。
当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辅助电源启动工作之后,为了避免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其反复重启,以反复重启光伏逆变器。可以通过设置在功率判断单元中的第二开关管进行相应控制操作,以使光伏逆变器开启工作,不会发生反复重启。
其中,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耦接于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
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二输出端耦接于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以通过第二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给第二开关管的门极提供门极电压。
当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控制该控制芯片启动,以控制辅助电源启动工作,第一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给控制芯片提供工作电压,以及第二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控制第二开关管导通。由于第二开关管的导通,会将第一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进行断开,从而使得辅助电源保持工作状态,以启动光伏逆变器开始正常工作,不会发生反复重启。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低电压穿越工况中,辅助电源的稳定输出,辅助电源还包括:连接于整流电路与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的辅助电源母线电容。其中,辅助电源母线电容的电容值可根据前述公式(3)确定,其所涉及的原理及效果与前述内容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电网可以为单相电网,其中,整流电路耦接于单相电网的两个输入端。
可选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电网可以为三相电网,其中,整流电路耦接于三相电网的火线和/或零线之间。例如整流电路耦接于三相电网的三根火线,又或整流电路耦接于三相电网的两根火线,又或整流电路耦接于三相电网的一根火线和零线之间。
值得说明的,上述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的对应步骤,具体实现方式、原理以及技术效果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20)

1.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所述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耦接,用于将所述电网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
所述变换电路耦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用于将所述直流电能转换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
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获取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其中,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使得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判断单元包括:启动电阻、启动电容和控制芯片;
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启动端、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耦接,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经由所述启动电阻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输入电流,以使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获取所述输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所述启动功率时,所述控制芯片被启动,以控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所述第一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工作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启动电阻的阻值以及启动电流阈值确定所述启动电压,所述启动电流阈值用于表征启动所述控制芯片时的所述输入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判断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启动电容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开通阀值电压时,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使得所述第一电阻两端的电压等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或者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以使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获取所述输出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阀值电压小于所述启动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功率根据所述启动电压、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确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还包括第二开关管;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耦接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
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二输出端耦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所述启动功率时,所述第二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为单相电网,所述整流电路耦接于所述单相电网的两个输入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为三相电网,所述整流电路耦接于所述三相电网的火线和/或零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还包括:辅助电源母线电容;
所述辅助电源母线电容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母线电容的电容值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FDA0002816763600000031
其中,C2为所述辅助电源母线电容的电容值,Umin为所述辅助电源工作时的最小直流母线电压,Umon为所述电网额定电压对应的辅助电源的直流母线电压,Pout为所述光伏逆变器稳定工作时所述辅助电源的输出功率,η为所述辅助电源的最低转化率,TLVRT为低压穿越时的持续时间。
14.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太阳能电池板、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直流母线电容、逆变电路、电网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
所述至少一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与所述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的输入端耦接,所述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直流母线电容耦接,所述直流母线电容通过正直流母线和负直流母线耦接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网耦接,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电网的输入端和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耦接,或者,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电网的输入端和所述最大功率追踪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耦接。
15.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所述辅助电源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一路输出端的变换电路,所述变换电路包括电压判断单元和功率判断单元;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耦接;所述变换电路耦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耦接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输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
若所述输出电压大于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启动功率时,控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
获取电网的交流电能,并转换所述交流电能为直流电能;以及
转换所述直流电能为至少一路辅助电压,以使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产生对应的所述辅助电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判断单元包括:启动电阻、启动电容和控制芯片;
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耦接,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启动端、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耦接,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获取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包括: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经由所述启动电阻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输入电流,以使所述电压判断单元获取所述输出电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启动电阻的阻值以及启动电流阈值确定所述启动电压,所述启动电流阈值用于表征启动所述控制芯片时的所述输入电流。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判断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启动电阻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启动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启动电容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开通阀值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电阻两端的电压等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正端和负端之间的电压,以使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获取输出功率,所述开通阀值电压小于所述启动电压。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启动电压、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时的最大瞬时功率确定所述启动功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判断单元还包括第二开关管;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耦接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的负端或者所述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的负端;
所述至少一路输出端中的第二输出端耦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启动电压,且所述输出功率大于所述启动功率时,控制所述控制芯片启动,以控制所述辅助电源启动,所述第一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工作电压,以及所述第二输出端产生对应的辅助电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
CN202011400442.7A 2020-12-03 2020-12-03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Pending CN1146146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00442.7A CN114614663A (zh) 2020-12-03 2020-12-03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US17/457,253 US20220181884A1 (en) 2020-12-03 2021-12-01 Control method, auxiliary power supply of photovoltaic inverter a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00442.7A CN114614663A (zh) 2020-12-03 2020-12-03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4663A true CN114614663A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49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00442.7A Pending CN114614663A (zh) 2020-12-03 2020-12-03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1884A1 (zh)
CN (1) CN11461466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85964A (zh) * 2023-09-06 2023-10-13 浙江华昱欣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7220601A (zh) * 2023-09-14 2023-12-12 广州菲利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输入功率检测装置及光伏逆变器输入控制方法
CN117240057A (zh) * 2023-11-09 2023-12-15 杭州禾迈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光伏发电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42797B2 (en) * 2021-02-09 2023-08-29 Ut-Battelle, Llc System for evaluating hardware
CN115693728B (zh) * 2023-01-03 2023-07-04 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直流电加热熔盐储热系统及其储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95652U (zh) * 2011-09-16 2012-08-22 深圳创动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辅助电源的控制装置及光伏逆变器的控制装置
AT515725B1 (de) * 2014-04-15 2020-12-15 Fronius Int Gmbh Verfahren zum Einspeisen von Energie von Photovoltaikmodulen einer Photovoltaikanlage sowie Wechselrichter zur Durchführung eines solchen Verfahren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85964A (zh) * 2023-09-06 2023-10-13 浙江华昱欣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6885964B (zh) * 2023-09-06 2023-12-05 浙江华昱欣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7220601A (zh) * 2023-09-14 2023-12-12 广州菲利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输入功率检测装置及光伏逆变器输入控制方法
CN117240057A (zh) * 2023-11-09 2023-12-15 杭州禾迈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光伏发电系统
CN117240057B (zh) * 2023-11-09 2024-03-26 杭州禾迈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光伏发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81884A1 (en)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14663A (zh) 控制方法、光伏逆变器的辅助电源及光伏发电系统
US20210249867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US746657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wakeup time i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systems and transformer isolation
JP5246239B2 (ja) 電力供給装置
US10666056B2 (en) Photovoltaic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photovoltaic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JP2017524323A (ja) シングルステージ太陽光発電グリッドタイインバー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応用
JP2008054473A (ja) 蓄電機能を有する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2009142013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US9306407B2 (en) Battery system and method
JP6849076B2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5284447B2 (ja) 分散電源システム
JPH0916277A (ja) 太陽電池を有する直流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EP3823152A1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conversion circuit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2002010496A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5398162B2 (ja)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装置
Sirsi et al. Efficiency of DC microgrid on DC distribution system
US9647570B2 (en)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116301186A (zh) 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光伏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09247185A (ja)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自立運転方法
JP688100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JP7285449B2 (ja) 制御システム、電力変換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62048B2 (ja) 電力変換システム、試験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63858B2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7236639B2 (ja) 電力変換システム、電力供給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79097A (ja) 電力変換システム、及び電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