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7605A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97605A CN114597605A CN202011400924.2A CN202011400924A CN114597605A CN 114597605 A CN114597605 A CN 114597605A CN 202011400924 A CN202011400924 A CN 202011400924A CN 114597605 A CN114597605 A CN 1145976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core
- pole
- limiting
- tab
- space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23 metal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括:极芯,极芯的一端设有第一极耳,极芯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极耳;第一隔圈,第一隔圈设于极芯的一端,第一隔圈设有供第一极耳通过的第一通道;第二隔圈,第二隔圈设于极芯的另一端,第二隔圈设有供电池的第二极耳通过的第二通道;连接件,连接件与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相连以固定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第一引出片的一部分伸入第一通道与第一极耳相连,第二引出片的一部分伸入第二通道与第二极耳相连。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第一隔圈、第二隔圈与连接件配合可以起到支撑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作用,减少电池短路风险,提高电池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装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二次电池中,极芯引出结构(极耳)在与电池引出结构连接之后通常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弯折,弯折的极耳根部偏离直立位置,发生倾斜,使隔膜受压迫,和极片敷料边界线形成一定的角度。极耳根部在倾斜严重时会越过隔膜,从而一极极耳与另一极的极片,或,极耳与异极极片接触造成二次电池发生短路。极耳与极片敷料边界线所形成的角度,即“极耳折弯角”或“ζ角”。
如图1所示:以正极耳(Al箔)为例,正极耳折弯后压倒隔膜,当正极耳折弯的角度过大或者过小时,会导致正极耳、隔膜、负极料三者紧紧接触。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被挤压的隔膜可能破损导致绝缘失效,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极芯,所述极芯的一端设有第一极耳,所述极芯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极耳;第一隔圈,所述第一隔圈设于所述极芯的一端,所述第一隔圈设有供所述第一极耳通过的第一通道;第二隔圈,所述第二隔圈设于所述极芯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隔圈设有供电池的第二极耳通过的第二通道;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相连以固定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所述第一引出片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极耳相连,所述第二引出片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极耳相连。
可选地,所述极芯的上端设有所述第一极耳,所述极芯的下端设有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一隔圈与所述第二隔圈相对设置且结构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分别为长条形,所述第一隔圈包括:两个第一夹持部,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间隔开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间隔开的间隙为所述第一通道;两个第一连接部,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另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隔圈包括:两个第二夹持部,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间隔开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间隔开的间隙为所述第二通道;两个第二连接部,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限位横板,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一限位横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限定出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限位横板,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二限位横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横板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表面为第一导向面,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为从所述极芯的两侧向中间位置背向所述极芯倾斜延伸的斜面;所述第二限位横板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表面为第二导向面,两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为从所述极芯的两侧向中间位置背向所述极芯倾斜延伸的斜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限位纵板,所述第一限位纵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板的外侧面相连,且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限位纵板,所述第二限位纵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横板的外侧面相连,且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横板与所述第一限位纵板之间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加强筋,所述第二限位横板与所述第二限位纵板之间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与所述极芯的外侧面平行,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1,另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2,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纵向高度l1满足:
l1=(w1-1/2g1)cotα1+δ=(w2-1/2g1)cotα2+δ (1)
其中,w1为所述极芯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的一侧的厚度,w2为所述极芯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侧的厚度,g1为所述第一通道的宽度,δ为所述第一引出片伸入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纵板和所述第一通道之间的总长度;
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与所述极芯的外侧面平行,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3,另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4,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纵向高度l2满足:
l2=(w3-1/2g2)cotα3+δ=(w4-1/2g2)cotα4+δ (2)
其中,w3为所述极芯位于所述第二极耳的一侧的厚度,w4为所述极芯位于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侧的厚度,g2为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δ为所述第二引出片伸入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纵板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总长度。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极芯的中线重合时,w1=w2,且α1=α2,l1=1/2(w-g1)cotα+δ,其中,w为所述极芯的厚度,α为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g1为所述第一通道的宽度;
当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极芯的中线重合时,w3=w4,且α3=α4,
l2=1/2(w-g2)cotα+δ,
其中,w为所述极芯的厚度,α为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g2为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电池还包括:密封片,所述密封片设于所述第一引出片和所述第二引出片的外周,所述密封片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隔圈或所述第二隔圈;所述δ满足:x≤δ≤x+y+z(3)
其中,x为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引出片重合连接的长度或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二引出片重合连接的长度,y为所述密封片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距离,z为所述密封片伸入所述第一隔圈或所述第二隔圈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块状,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凸出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凸出部分挤压所述极芯;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块状,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凸出于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凸出部分挤压所述极芯。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圈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隔圈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连接件为两个,每个所述连接件分别为片状,且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极芯设有第一极耳的第一端设置第一隔圈,在设有第二极耳的第二端设置第二隔圈,第一极耳穿过第一隔圈的第一通道与第一引出片相连,第二极耳穿过第二隔圈的第二通道与第二引出片相连,连接件可以固定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三者共同配合起到支撑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作用,减少电池短路风险,提高电池使用安全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池的正极耳折弯压倒隔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剖面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第一隔圈或第二隔圈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第一隔圈或第二隔圈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第一隔圈或第二隔圈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第一隔圈或第二隔圈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第一隔圈、第二隔圈与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池100;
极芯10;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
第一隔圈20;第一通道21;第一夹持部22;第一限位横板221;第一限位纵板222;第一导向面223;加强筋224;第一连接部23;第一安装部25;
第二隔圈30;第二通道31;
连接件40;第三安装部41;
第一引出片50;
第二引出片60;
密封片7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100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基于以下事实所得出的发明创造。
目前,常用的软包电池的安装结构中存在如下四个风险点:
1、如图1所示,在正极耳折弯时,若折弯角过小,正极铝箔容易与负极料接触,该问题产生的安全风险最高,造成的安全隐患最大;2、正极料与负极料接触,此现象除隔膜缺陷或金属颗粒刺穿隔膜外,一般不容易发生;3、负极铜箔与正极料接触,此情况在负极极耳折弯角过小时也可能会发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4、负极铜箔与正极铝箔接触,此情况在正极耳折弯时也可能发生。
对于上述四个风险点,在第1、第3、第4种情况下,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被挤压的隔膜有可能由于振动、被挤压的材料间相互摩擦等因素而发生破损,从而导致绝缘失效,使正负极接触,导致电池内部发生短路。导致此情况发生的原因有:1、正极铝箔和负极铜箔边缘未涂绝缘涂层或涂层的涂覆厚度或涂覆宽度不够;2、极耳折弯时,折弯角太小,导致正负极、隔膜相互挤压;3、正负极耳间无隔圈保护和固定极耳,导致电池制程中或后续使用过程极耳窜动。
软包电池通常采用铝塑膜作为封装材料,铝塑膜外层为尼龙,中间为Al箔,内层为PP。在使用程中,电池可能受到挤压和振动、冲击,铝塑膜内层或者外层的塑料绝缘层可能因外力破坏发生绝缘失效,导致铝塑膜与正负极耳、软包外金属结构直接导通,形成安全隐患。
基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和实验,创造性的得出本申请的如下发明创造。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100。
如图2至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100包括:极芯10、第一隔圈20、第二隔圈30、连接件40、第一引出片50和第二引出片60。
具体而言,极芯10的一端设有第一极耳11,极芯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极耳12,第一隔圈20设于极芯10的一端,第一隔圈20设有供第一极耳11通过的第一通道21,第二隔圈30设于极芯10的另一端,第二隔圈30设有供第二极耳12通过的第二通道31,连接件40与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相连以固定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第一引出片50的一部分伸入第一通道21与第一极耳11相连,第二引出片60的一部分伸入第二通道31与第二极耳12相连。
换言之,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100主要由极芯10、极芯支撑结构、与极芯10的第一极耳11相连的第一引出片50、与极芯10的第二极耳12相连的第二引出片60构成。其中,极芯支撑结构包括设于极芯10两端的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连接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的连接件40,第一极耳11设于极芯10的一端,第二极耳12设于极芯10上与第一极耳11相对的一端,极芯的两端分别设有多层极耳,每端的多层极耳汇合后形成整个极芯10的第一极耳11或者第二极耳12,极芯10的一端设有第一隔圈20,第一极耳11穿过第一隔圈20上的第一通道21,极芯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隔圈30,第二极耳12穿过第二隔圈30上的第二通道31,第一引出片50的一部分伸入第一隔圈20与第一极耳11相连,第二引出片60的一部分伸入第二隔圈30与第二极耳12相连,连接件40用于将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进行固定,第一隔圈20与第二隔圈30位置固定时,可以对极芯10两端的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起到支撑作用,减少极耳出现弯曲或倒伏的现象,从而减少电池100出现短路的可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100为软包电池,软包电池中极芯10由正极片、正极耳、隔膜、负极片、负极耳组成,该装配结构以及极芯10上的第一极耳11与第一引出片50的连接结构、第二极耳12与第二引出片60的连接结构、第一引出片50和第二引出片60与外部的连接结构、电池100整体装配完成之后通过铝塑膜密封的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100,通过在极芯10设有第一极耳11的第一端设置第一隔圈20,在设有第二极耳12的第二端设置第二隔圈30,第一极耳11穿过第一隔圈20的第一通道21与第一引出片50相连,第二极耳12穿过第二隔圈30的第二通道31与第二引出片60相连,连接件40可以固定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三者共同配合起到支撑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的作用,减少电池100短路风险,提高电池100使用安全性。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极芯10的上端设有第一极耳11,极芯10的下端设有第二极耳12,第一隔圈20与第二隔圈30相对设置且结构相同。
换句话说,极芯10的截面可以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结构,第一极耳11设于极芯10的上端,第二极耳12设于极芯10的下端,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的结构可以采用相同设计,第一隔圈20设于极芯10的上端,第二隔圈30设于极芯10的下端,并且第一隔圈20与第二隔圈30的结构相同。连接件40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件40的上端与第一隔圈20相连,连接件40的下端与第二隔圈30相连,从而实现对极芯10的装配和固定。
如图5至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分别为长条形,第一隔圈20包括:两个第一夹持部22和两个第一连接部23。
具体地,两个第一夹持部22间隔开且相对设置,两个第一夹持部22之间间隔开的间隙为第一通道21,一个第一连接部23设于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一端并与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一端相连,另一个第一连接部23设于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另一端并与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另一端相连。
第二隔圈30包括:两个第二夹持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二夹持部间隔开且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夹持部之间间隔开的间隙为第二通道31,一个第二连接部设于两个第二夹持部的一端并与两个第二夹持部的一端相连,另一个第二连接部设于两个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并与两个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相连。
由于极芯10的上端装配结构与下端的装配结构相似,下面将以极芯10上端的装配结构为例对第一隔圈20、第一极耳11和第一引出片5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一隔圈20外形呈长方体,第一隔圈20主要由两个第一夹持部22和两个第一连接部23组成,两个第一连接部23位移第一隔圈20的两端位置,两个第一连接部23之间设有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夹持部22,两个夹持部22的一端与同一个第一连接部23相连,两个夹持部2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连接部23相连,两个第一夹持部22之间间隔开的间隙构成第一通道21。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连接部23为块状,第一连接部23朝向极芯10的一侧凸出于第一夹持部22朝向极芯10的一侧,且第一连接部23相对于第一夹持部22的凸出部分挤压极芯10,第二连接部为块状,第二连接部朝向极芯10的一侧凸出于第二夹持部朝向极芯10的一侧,且第二连接部相对于第二夹持部的凸出部分挤压极芯10。
换句话说,如图4所示,当第一隔圈20设于极芯10上方,第一隔圈20的下表面朝向极芯10时,第一连接部23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超出第一夹持部22的下表面,并且第一连接部23的超出部分挤压极芯10上第一极耳11两侧的隔膜,第一连接部23挤压隔膜使其边缘回缩的长度为1mm-3mm,该长度可以根据极芯10的设计,依据隔膜超出正极片和负极片的长度来确定,并且同时考虑电池100在封装时的封装尺寸要求及极芯10的膨胀程度。
第一连接部23挤压隔膜,使得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三者位置被固定,限制正极片和负极片与隔膜之间的相对运动,减少正极片和负极片边缘与隔膜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正极片和负极片的锋利边缘或者毛刺破坏隔膜而导致正负极接触短路的可能性。另外,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的两端通过连接件40固定,连接件40与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配合,可以在极芯10的宽度方向上固定极芯10,同时拉住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保证正极片和负极片两侧隔膜被压紧。
由此,通过将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设置为两端较厚且向外突出、中间位置较薄的结构,较厚的部位可以压紧极芯10的隔膜,使得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位置固定,从而固定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的引出位置,被压紧的隔膜对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根部形成夹持和支撑,达到控制极耳折弯角的目的,同时被压紧的隔膜能够限制正极片和负极片边缘及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的弯曲或者倒伏,降低极片破坏隔膜完整性而造成正负极短路的可能性。另外,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可以将正负极片边缘与铝塑膜隔开,杜绝两者发生接触的可能,防止短路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22包括第一限位横板221,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两个第一限位横板221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限定出第一通道21;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限位横板,两个第二夹持部的两个第二限位横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下定出第二通道31。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22还包括第一限位纵板222,第一限位纵板222与第一限位横板221的外侧面相连,且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第一限位纵板222相对设置;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限位纵板,第二限位纵板与第二限位横板的外侧面相连,且两个第二夹持部的第二限位纵板相对设置,第一限位横板221与第一限位纵板222之间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加强筋224,第二限位横板与第二限位纵板之间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加强筋。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夹持部22由第一限位横板221和第一限位纵板222组成,第一限位纵板222的下边沿与第一限位横板221的外侧面相连,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第一限位横板221的内侧面朝向相对,并且间隔开的间隙构成第一通道21,两个第一夹持部22的第一限位纵板222朝向相对且互相平行。第一限位横板221与第一限位纵板222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224,多个加强筋224可以互相平行,并且每个加强筋224分别与第一限位横板221和第一限位纵板222相连。
由此,该结构使得第一夹持部22整体形成为从顶面向内镂空的结构,可以减少材料用量,减轻重量;镂空部位添加加强筋224,用于保证第一夹持部22的强度,避免其变形过度导致失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限位横板221朝向极芯10的一侧表面为第一导向面223,两个第一导向面223为从极芯10的两侧向中间背向极芯10倾斜延伸的斜面;第二限位横板朝向极芯10的一侧表面为第二导向面,两个第二导向面为从极芯10的两侧向中间位置背向极芯10倾斜延伸的斜面。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图3和图4所示状态下,极芯1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夹持部22的两个第一限位横板221的下表面均形成为斜面,两个斜面分别从极芯10的两侧向中间位置并背向极芯10倾斜延伸,该斜面结构不仅可以作为第一极耳11的导向面,而且第一隔圈20中间部分开槽给第一极耳11引出空间便于第一极耳11从第一通道21伸出,导向面贴合第一极耳11引出角度(最外层极耳与竖直方向形成的角度),形成避位角α,避位角可以给第一极耳11增加限位,防止第一极耳11外扩,维持第一极耳11收束的形态,同时第一夹持部22与第一极耳11之间留出间隙,给第一极耳11留出一定的活动空间,可以避免压迫第一极耳1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只是为了方便对于本申请进行说明,并不是限定了极芯10的排布方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极芯1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排布方向,第一导向面223和第二导向面可以分别从极芯10的两侧向中间位置,沿着极芯10的延伸方向向两端倾斜延伸,从而可以便于极耳导出。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纵板222的外侧面与极芯10的外侧面平行,一个第一导向面223与对应一侧的第一限位纵板222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1,另一个第一导向面223与对应一侧的第一限位纵板222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2,一个第一导向面223与对应一侧的第一限位纵板222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如图4和图8所示,即第一限位横板221与第一限位纵板222相连之后,两者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第一限位纵板222的纵向高度l1满足:
l1=(w1-1/2g1)cotα1+δ=(w2-1/2g1)cotα2+δ (1)
其中,w1为极芯10的位于第一极耳11的一侧的厚度,w2为极芯10位于第一极耳11的另一侧的厚度,g1为第一通道的宽度,δ为第一引出片伸入两个第一限位纵板222和第一通道之间的总长度;
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与极芯10的外侧面平行,一个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3,另一个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4,第二限位纵板的纵向高度l2满足:
l2=(w3-1/2g2)cotα3+δ=(w4-1/2g2)cotα4+δ (2)
其中,w3为极芯10的位于第二极耳12的一侧的厚度,w4为极芯10位于第二极耳12的另一侧的厚度,g2为第二通道的宽度,δ为第二引出片伸入两个第二限位纵板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总长度。
换句话说,以第一极耳11为例,由于极耳引出的位置不一定在极芯厚度的正中间,有可能偏向一侧大面,针对于非正中间引出的结构,隔圈两侧的避位角α1和α2是不相等的,因为两侧分配到的极芯的厚度w1和w2不相等。
当第一极耳11与与极芯10的中线重合时,w1=w2,且α1=α2,
l1=1/2(w-g1)cotα1+δ,其中,w为极芯10的厚度,α1为一个第一导向面223与对应一侧的第一限位纵板222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g1为第一通道的宽度;
当第二极耳12位于与极芯10的中线重合时,w3=w4,且α3=α4,
l2=1/2(w-g2)cotα3+δ,其中,w为极芯10的厚度,α3为一个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g2为第二通道的宽度。
即当第一极耳11位于极芯厚度的正中间位置时,w1和w2相等,w1+w2=w,w为极芯的总厚度,α1和α2也相等可表示为α,此时,第一极耳11的长度l=1/2(w-g1)cotα+δ。
另外,考虑到第一隔圈20内的第一通道21与第二隔圈30内的第二通道31的宽度也有差别,因此,第一限位纵板与第二限位纵板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通道21与第二通道31的宽度分别进行计算。
进一步地,电池100还包括:密封片70,密封片70设于第一引出片50和第二引出片60的外周,密封片70的一部分伸入第一隔圈20或第二隔圈30;δ满足:
x≤δ≤x+y+z(3)
其中,x为第一极耳11与第一引出片50重合连接的长度或第二极耳12与第二引出片60重合连接的长度,y为密封片70与相对应的第一极耳11或第二极耳12之间的距离,z为密封片70伸入第一隔圈20或第二隔圈30的长度。
另外,δ的数值大小由第一隔圈20的材料性质、设计结构强度及第一隔圈20中所容纳第一极耳11与第一引出片50的连接工艺决定。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100,通过对极芯支撑结构进行设计,形成了极耳保护空间,对极耳自由活动进行了限制,有助于维持极耳状态的稳定,防止集流体的破坏和多种短路情况的发生。
如图9和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隔圈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25,第二隔圈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安装部,连接件40为两个,每个连接件40分别为片状,且每个连接件4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安装部41,第三安装部41与第一安装部25和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相连。
优选地,第一安装部25为设于第一隔圈20的两端的凸柱,第二安装部为设于第二隔圈30的两端的凸柱,连接件40为片状,第三安装部41为与凸柱对应的安装孔。
由此,通过在第一隔圈20的两端设置凸柱结构,连接件40设为片状,并且两端各开有开孔,分别用于与第一隔圈20和第二隔圈30相连,该设计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装配方便,稳定性高。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极芯,所述极芯的一端设有第一极耳,所述极芯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极耳;
第一隔圈,所述第一隔圈设于所述极芯的一端,所述第一隔圈设有供所述第一极耳通过的第一通道;
第二隔圈,所述第二隔圈设于所述极芯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隔圈设有供电池的第二极耳通过的第二通道;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相连以固定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
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所述第一引出片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极耳相连,所述第二引出片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极耳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的上端设有所述第一极耳,所述极芯的下端设有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一隔圈与所述第二隔圈相对设置且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分别为长条形,所述第一隔圈包括:
两个第一夹持部,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间隔开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间隔开的间隙为所述第一通道;
两个第一连接部,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另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隔圈包括:
两个第二夹持部,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间隔开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间隔开的间隙为所述第二通道;
两个第二连接部,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并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限位横板,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一限位横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限定出所述第一通道;
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限位横板,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二限位横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横板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表面为第一导向面,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为从所述极芯的两侧向中间位置背向所述极芯倾斜延伸的斜面;
所述第二限位横板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表面为第二导向面,两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为从所述极芯的两侧向中间位置背向所述极芯倾斜延伸的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限位纵板,所述第一限位纵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板的外侧面相连,且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限位纵板,所述第二限位纵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横板的外侧面相连,且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横板与所述第一限位纵板之间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加强筋,所述第二限位横板与所述第二限位纵板之间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与所述极芯的外侧面平行,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1,另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2,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纵向高度l1满足:
l1=(w1-1/2g1)cotα1+δ=(w2-1/2g1)cotα2+δ (1)
其中,w1为所述极芯的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的一侧的厚度,w2为所述极芯的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侧的厚度,g1为所述第一通道的宽度,δ为所述第一引出片伸入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纵板和所述第一通道之间的总长度;
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与所述极芯的外侧面平行,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3,另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避位角α4,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纵向高度l2满足:
l2=(w3-1/2g2)cotα3+δ=(w4-1/2g2)cotα4+δ (2)
其中,w3为所述极芯的位于所述第二极耳的一侧的厚度,w4为所述极芯的位于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侧的厚度,g2为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δ为所述第二引出片伸入两个所述第二限位纵板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总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极芯的中线重合时,w1=w2,且α1=α2,l1=1/2(w-g1)cotα1+δ,
其中,w为所述极芯的厚度,α1为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一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g1为所述第一通道的宽度;
当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极芯的中线重合时,w3=w4,且α3=α4,
l2=1/2(w-g2)cotα3+δ,
其中,w为所述极芯的厚度,α3为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面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第二限位纵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g2为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密封片,所述密封片设于所述第一引出片和所述第二引出片的外周,所述密封片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隔圈或所述第二隔圈;所述δ满足:
x≤δ≤x+y+z(3)
其中,x为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引出片重合连接的长度或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二引出片重合连接的长度,y为所述密封片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的距离,z为所述密封片伸入所述第一隔圈或所述第二隔圈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块状,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凸出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凸出部分挤压所述极芯;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块状,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凸出于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凸出部分挤压所述极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圈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隔圈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连接件为两个,每个所述连接件分别为片状,且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00924.2A CN114597605B (zh) | 2020-12-04 | 2020-12-04 | 电池 |
PCT/CN2021/089033 WO2022116469A1 (zh) | 2020-12-04 | 2021-04-22 | 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00924.2A CN114597605B (zh) | 2020-12-04 | 2020-12-04 | 电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97605A true CN114597605A (zh) | 2022-06-07 |
CN114597605B CN114597605B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1813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00924.2A Active CN114597605B (zh) | 2020-12-04 | 2020-12-04 | 电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97605B (zh) |
WO (1) | WO2022116469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31973A (zh) * | 2024-05-22 | 2024-06-21 |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极组、电芯及双极组成型工艺 |
WO2024178937A1 (zh) * | 2023-02-28 | 2024-09-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车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94244Y (zh) * | 2008-10-10 | 2009-08-1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 |
CN101662045A (zh) * | 2008-08-26 | 2010-03-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极芯组件及含有该电极芯组件的电池 |
CN102479931A (zh) * | 2010-11-30 | 2012-05-3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软包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211350812U (zh) * | 2019-12-31 | 2020-08-25 | 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 | 隔圈组件及电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2810415U (zh) * | 2020-08-31 | 2021-03-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的隔圈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池 |
-
2020
- 2020-12-04 CN CN202011400924.2A patent/CN114597605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22 WO PCT/CN2021/089033 patent/WO202211646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62045A (zh) * | 2008-08-26 | 2010-03-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极芯组件及含有该电极芯组件的电池 |
CN201294244Y (zh) * | 2008-10-10 | 2009-08-1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 |
CN102479931A (zh) * | 2010-11-30 | 2012-05-3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软包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211350812U (zh) * | 2019-12-31 | 2020-08-25 | 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 | 隔圈组件及电池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78937A1 (zh) * | 2023-02-28 | 2024-09-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车辆 |
CN118231973A (zh) * | 2024-05-22 | 2024-06-21 |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极组、电芯及双极组成型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16469A1 (zh) | 2022-06-09 |
CN114597605B (zh) | 2023-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597605A (zh) | 电池 | |
KR101297288B1 (ko) | 단일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동력 배터리 팩 | |
KR20200135847A (ko) | 셀, 파워 배터리 및 전기 자동차 | |
KR20210139466A (ko) | 온도 제어 어셈블리 및 배터리 팩 | |
US20200274131A1 (en) | Battery module | |
JP7092820B2 (ja) | 電池セル・アセンブリおよび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 |
EP4148895A1 (en) |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automobile | |
JP7229235B2 (ja) | 電池セル枠部材セット及び前記電池セル枠部材セットを含む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パッケージ材 | |
KR100995076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115084569A (zh) | 一种双极板密封结构及燃料电池 | |
US20240297423A1 (en) | Electrode post and battery cover | |
CN214043715U (zh) | 铅酸电池的板栅以及铅酸电池 | |
CN212587691U (zh)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
CN109300689B (zh) | 带有防滑槽的模压表贴瓷介电容器及制备方法 | |
CN217468709U (zh) | 电池单体和电池包 | |
KR100793626B1 (ko) | 미가황 고무 부재의 권취 라이너 | |
CN114667636A (zh) | 一种柔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3422169A (zh) | 集流体组件、电池单体和电池包 | |
CN113422172A (zh) | 连接件、电池单体和电池包 | |
CN218867249U (zh) |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9642987U (zh) | 一种无模组ctp电池模块 | |
CN219739150U (zh) | 电池组 | |
US20240128602A1 (en) | Current collector assembly,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pack | |
CN212126138U (zh) | 一种型材间隔垫条 | |
CN216450696U (zh) | 一种用于软包电芯的顶封封头及封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