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4630B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4630B
CN114594630B CN202210208098.4A CN202210208098A CN114594630B CN 114594630 B CN114594630 B CN 114594630B CN 202210208098 A CN202210208098 A CN 202210208098A CN 114594630 B CN114594630 B CN 114594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area
region
back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080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94630A (zh
Inventor
陈如星
柯耀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080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46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94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4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94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4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孔区和围绕孔区的主体区,孔区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二区设置于第一区与主体区之间,孔区开设有开口,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第一背光板,设置于开口内,第一背光板包括第一补光灯和扩散膜,第一补光灯对应第二区设置,扩散膜设置于第一补光灯朝向第一背光板出光侧的一侧,扩散膜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区;第二背光板,围绕开口对应主体区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扩散膜与第一补光灯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2mm≤S≤5mm。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能够减小模组中开口区域与未开口区域之间的亮度差,提高开口区域及其邻接区域的亮度均一性。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及显示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此,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将摄像头、指纹识别模组等具功能性的图像采集模块设置于显示屏出光面相背的一侧。与之相对应地,背光模组的对应位置需要设置开口,以便于图像采集装置等组件的安装设置,但由于开口处设置的发光元件数量少或者不设置等原因,在背光模组开口所在区域会出现出射光不均匀、亮度均一性差的现象。进一步的,开口与其他发光区的交界处还容易出现漏光、亮线等显示质量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改善显示装置功能区域的显示亮度均一性问题的背光模组及相应的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背光模组开口区域出光亮度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孔区和围绕孔区的主体区,孔区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二区设置于第一区与主体区之间,孔区开设有开口,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第一背光板,设置于开口内,第一背光板包括第一补光灯和扩散膜,第一补光灯对应第二区设置,扩散膜设置于第一补光灯朝向第一背光板出光侧的一侧,扩散膜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区;第二背光板,围绕开口对应主体区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扩散膜与第一补光灯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2mm≤S≤5mm。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和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与背光模组的第一区、第二区和主体区一一对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开口区域,开口中设置有第一背光板,第一背光板中则具有扩散膜和补光灯,且扩散膜与补光灯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通过合理设置扩散膜的位置、调整该距离的范围能够提高补光灯光线的扩散范围,使光线能够由未设置有补光灯的区域出射,进而提高开口区域的出光量和出光均匀性,消除开口区与其周边区域的边界线,最终提高具有开口的背光模组的亮度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一种剖视图;
图3是图1中A-A’处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4是图3中区域P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A’处的又一种剖视图;
图6是图5中区域Q的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雾胶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雾胶膜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
100-显示装置;101-第一区;102-第二区;103-主体区;104-第一显示区;105-第二显示区;106-第三显示区;
10-背光模组;20-显示面板;30-图像采集模块;
11-开口,12-第一背光板;13-第二背光板;14-扩散膜;15-柔性电路板;16-高雾胶膜;
21-开口区;
111-侧壁;
121-第一补光灯;122-高雾胶层;123-第二补光灯;
151-第一电路区;152-第二电路区;
161-反射结构;
1511-通孔;
X-厚度方向。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申请,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来描述显示装置的形态,但这些形态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这些形态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形态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形态,类似地,第二形态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形态。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在现有的显示技术领域中,更好地实现全面屏、提高屏占比是各厂商和用户的普遍追求,因此,将图像采集模块集成在屏幕下方的技术,即屏下摄像、屏下指纹识别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液晶显示面板中通常都包括层叠设置的屏体与背光模组,当需要在液晶显示装置中设置屏下图像采集模块时,通常需要在背光模组中对应位置设置贯通的开口,再将相应的感光元件设置在开口中,但由于开口区域无法正常设置发光元件和导光板等结构,常会导致背光模组的开口区域及其附近区域出光不均匀,进而影响显示质量。在此基础上,发明人提出本申请中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能够有效改善具有开口区域的背光模组出光不均匀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处的一种剖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孔区和围绕孔区的主体区103,孔区包括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第二区102设置于第一区101与主体区103之间,孔区开设有开口11,其中背光模组10包括:第一背光板12,设置于开口11内,第一背光板12包括第一补光灯121和扩散膜14,第一补光灯121对应第二区102设置,扩散膜14设置于第一补光灯121朝向第一背光板12出光侧的一侧,扩散膜14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区102;第二背光板13,围绕开口11对应主体区103设置;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X上,扩散膜14与第一补光灯12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2mm≤S≤5m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中设置有开口11,同时,背光模组10还划分为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区101、第二区102和主体区103,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位于开口11内。其中,开口1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等,本申请中以开口11的形状是圆形为例进行说明,此时第一区101、第二区102和开口11的圆心相互重叠。将开口11设置为圆形能够更好地提高出光均匀性,但应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只要开口11、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的形状相互匹配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背光板12还包括第一补光灯121和扩散膜14,其中扩散膜14可以为采用不影响图像采集的、具有高透过率的材料,能够将第一补光灯121发出的光变成角度更大、面积更大、均匀度更好、色度更稳定的二次光源,即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膜14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区102,此时能够经由扩散膜14使得对应第二区102设置的第一补光灯121中出射的光线发生散射,从而使光线进入第一区101中,对未设置补光灯的第一区101的出射光量进行补偿,从而提高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之间的出光均匀性。
本申请这实施例中,扩散膜14设置于第一补光灯121出光的一侧,以使得光线穿过扩散膜14,此时扩散膜14与多个第一补光灯121的出光面可以为平行设置,即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X,扩散膜14与多个第一补光灯121之间的距离相同,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出光的均匀性。进一步地,扩散膜14与第一补光灯121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为S,则S应当处于2mm~5mm的范围内。
距离S大小的变化会对第一区101及第二区102的出光量造成显著影响,在0mm≤S≤3.5mm的范围内,第一区101的亮度随S的增大而增大;在3.5mm≤S≤5mm的范围内,第一区101的亮度随S的增大略有下降,但仍具有较高的亮度,此时第一区101的亮度仍大于0mm≤S≤2mm时第一区101的亮度。即在0~3.5mm范围内时,随着扩散膜14与第一补光灯121之间的距离增大,将会使得第一补光灯121中出射的光线进入第一区的光量也增大。在超过3.5mm后,由第二区102进入第一区101的光能量开始逐渐衰减,但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同时,过大的间距S可能会使得背光模组10整体的厚度增大,影响后续与其他显示组件的配合。因此,综上所述,为了达到一定的出光均匀性要求,距离S可以为处于2mm~5mm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前述距离S的范围中,当S=3mm时,从第二区102中的第一补光灯121进入第一区101的光量达到顶峰,此时,不设置补光灯的第一区101的亮度能够达到设置有第一补光灯121的第二区102亮度的50%以上。因此,对扩散膜14和第一补光灯121之间距离的要求可进一步限定为3mm≤S≤3.5mm,在这个范围内,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具有最好的出光均匀性。
请再次参阅图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区102的高雾胶层122,一部分的第一补光灯121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X上至少部分埋设于高雾胶层122内。
高雾胶层122即由具有高雾度的胶材制成的层结构,雾度即偏离入射光方向2.5°以上的透射光强占总透射光强的百分数,在第一补光灯121上包覆设置高雾胶层122能够进一步使得第一补光灯121的出光发散,增大出光角度和均匀度,从而提高进入第一区101的光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高雾胶层122可以为部分覆盖第一补光灯121,具体地,高雾胶层122可以为以开口11的圆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地设置于第二区102中,或者,高雾胶层122可以为沿圆环形的第二区102等间隔地设置为多个子胶层。为了更好地提高出光的扩散性,还可以使得高雾胶层122将所有的第一补光灯121全部包覆在内,本申请中以高雾胶层122完整覆盖第一补光灯121为例进行说明,但应理解,本申请并不限于此。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15,柔性电路板15至少覆盖第二区102,柔性电路板15设置于第一补光灯121背离扩散膜14的一侧。
与第一补光灯121的设置相对应地,在第一补光灯121背离其出光面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柔性电路板15,第一补光灯121可以为设置于柔性电路板15上,并通过柔性电路板15控制第一补光灯121的开启、关闭及相应的显示。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1中A-A’处的另一种剖视图,图4是图3中区域P的俯视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15包括覆盖第一区101的第一电路区151和覆盖第二区102的第二电路区152,第一电路区151开设有多个通孔1511;第一背光板12还包括位于第一区101的第二补光灯123,第二补光灯123设置于第一电路区151靠近扩散膜14的一侧且与第一电路区151电连接,第二补光灯123在柔性电路板15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通孔1511之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为了提高其出光均匀性,需要在保证开口11具有一定透光率的前提下提高第一区的出光量,由此,除了前述提高由第二区102进入第一区101的光量的方法外,还可以在第一区101中直接设置第二补光灯123,由第二补光灯123直接地提高第一区101的出光量。与第一补光灯133相对应地,柔性电路板15可以为同时覆盖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即柔性电路板15包括设置于第一区101中的第一电路区151和设置于第二区102中的第二电路区152,第二补光灯123和第一补光灯121分别与第一电路区151和第二电路区152对应设置且电连接。
此时,为了使得开口11仍具有一定的透光率,位于第一区101中的第一电路区151中设置有多个通孔1511,当开口11中或与开口11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图像采集模块时,成像物发出/反射的光线能够穿过第一电路区151中的通孔1511,到达下方的图像采集模块,实现相应的功能,从而保证在第一区101中设置有柔性电路板15和补光灯时仍保持一定的透光率。
进一步地,在第一电路区151中,第二补光灯123在柔性电路板15上的正投影可以为与通孔1511不重叠,以避免第二补光灯123对通孔1511的透光造成影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补光灯121与第二补光灯123同步开启且同步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为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即显示状态下,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中的补光灯同步开启,与主体区103中的背光源相配合,能够实现整体亮度均一性良好的出光效果,避免开口11的位置与周边区域形成亮度差。在第二状态,即图像采集状态下,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中的补光灯同步关闭,此时主体区103中的背光源可以为正常工作,由此能够通过开口11进行相应的图像采集等工作,且能够避免补光灯对感光元件造成影响。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进行切换时,第一补光灯121与第二补光灯123同步开启、同步关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15上多个通孔1511等间隔阵列排布。
等间隔阵列排布能够使得通孔1511便于加工,且透光均匀。可以理解的是,在多个通孔1511等间隔阵列排布的前提下,第二补光灯123可以为与通孔1511交替地等间隔阵列设置,或者,相邻通孔151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补光灯123,或者,相邻的第二补光灯123之间设置有多个通孔;同时,通孔1511可以为圆形、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特定的限定,通孔1511能够提供一定的透光率即可。
请再次参阅图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区102的高雾胶层122,至少存在一部分的第一补光灯121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X上至少部分埋设于高雾胶层122内,高雾胶层122的厚度可以选择性设置为等于第一补光灯121与扩散膜14之间的最小间距S。
与前述第二区102中的情况相类似地,在第一区101中设置有第二补光灯132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在第二区102中设置高雾胶层122,此时高雾胶层122可以为完全填充位于第二区102内、扩散膜14与第一补光灯121之间的空间,即高雾胶层122将第一补光灯121包覆在内,且高雾胶层122的上表面与扩散膜14的下表面相接。
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10中的开口11通常用于设置图像采集模块等组件,受限于对显示质量的要求,开口11的面积通常有限,因此对补光灯的大小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当第一区101中设置有带通孔1511的柔性电路板15和第二补光灯123时,开口11内的发光元件的设置较为密集,因此需要对所采用的补光灯的大小做一定的限制,此时第一补光灯121通常需要使用micro-LED,而由于受到制造技术方面的限制,红光micro-LED的发光效率很低,现有的micro-LED芯片通常是发蓝色光的,使用时可以通过在出光侧设置色彩转换层等方法得到所需颜色的光。在此前提下,当第一补光灯121采用micro-LED时,第二区102中设置的高雾胶层122除了使光线扩散、出光角度变大之外,还可以用于将第一补光灯121的出光颜色转化为背光模组10整体需要发出的白色,即高雾胶层122同时起到光线扩散和色彩转化的作用。
进一步地,前述高雾胶层122需要起色彩转化的作用时,所采用的转化方法为在该高雾胶层122中掺入黄色荧光粉,当第一补光灯121所发射出的蓝光照射到荧光粉时,会激发荧光粉发出对应颜色的光线,即黄色光线,由此,激发荧光粉得到的黄色光线和第一补光灯121所发出的蓝色光线相混合并加以平衡,即可得到白色光,完成色彩转化。基于此,设置于第二区102中的高雾胶层122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用以提高第一补光灯121发出的光线的转化率,其转化率越靠近某一标准值,则出射光线的均匀性越好、色度越稳定,由此,可以使得高雾胶层122完全填充第一补光灯121与扩散膜14之间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高雾胶层122仅设置于第二区102中,可以为覆盖全部的第一补光灯121,第一区101中可以为不设置有高雾胶层122,高雾胶层122可能会对开口11处的透光率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设置高雾胶层122时,应注意避免高雾胶溢出到第一区101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扩散膜14覆盖孔区设置。
如前所述地,扩散膜14的作用在于使补光灯发出的光线扩散,形成均匀度更好、色度更稳定的二次光源,基于此,扩散膜14可以为同时覆盖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覆盖两个区的扩散膜14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区101和第二区102的出光均匀性。同时,在第一区101中设置有第二补光灯123的情况中,扩散膜14能够辅助平衡第一补光灯121和第二补光灯123之间的亮度差异,使得背光模组10整体的出光更加均匀。
请参阅图5,图5是图1中A-A’处的又一种剖视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高雾胶膜16,高雾胶膜16覆盖于开口11的外侧壁111设置。
在现有的背光模组中,设置有开口和环状补光灯的显示区易在区与区之间的交界面处产生亮边、亮线,影响出光的均匀性。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中在开口11的外侧壁111处,即第二区102与主体区103的交界处设置了高雾胶膜16。该高雾胶膜16可以为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X设置,并围绕开口呈筒状分布。高雾胶膜16具有较高的雾度,与高雾胶层122相类似地,高雾胶膜16能够使入射到其中的光线偏离原传播方向并产生散射,由此,高雾胶膜16能够使得第二区102中的补光灯和主体区103中的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均产生散射并模糊化,进而能够避免在第二区102与主体区103的交界面处产生亮线或亮斑,最终提高背光模组10整体的出光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高雾胶膜16通常与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X平行设置,即高雾胶膜16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垂直,此时能够较均匀、全面地将自两侧照射至高雾胶膜16的光线散射或反射,避免在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上产生由反射光形成的不均匀亮斑。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高雾胶膜16的透光率小于等于10%。
通过调整高雾胶膜16所采用的组成材料,能够相应地调整高雾胶膜16整体的透光率,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提高高雾胶膜16的雾度、将高雾胶膜16的透光率设置为小于等于10%,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从主体区103中进入第二区102的光线,减少第二区102和主体区103之间的光线交互,避免出现在出光面上形成亮线、亮斑的问题。
请参阅图6,图6是图5中区域Q的放大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高雾胶膜16朝向主体区103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反射结构161,反射结构161能够反射由主体区103照射至高雾胶膜16的光线。
在第二区102与主体区103的交界面设置有高雾胶膜16的前提下,还可以对高雾胶膜16做出进一步加工,在高雾胶膜16朝向主体区103的一侧表面设置反射结构161,反射结构161可以为自高雾胶膜16朝向主体区103的一侧表面起始、向对侧凹陷的凹槽,当主体区103中的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射至反射结构161时,会按照反射结构161在该处的角度进行反射,通过一次或多次反射使得光线返回到主体区103中,设置反射结构161能够使得高雾胶膜16将照射在该表面上的大部分光线反射回去,从而避免该交界面处产生亮线,同时能够使得第二区102与主体区103之间过渡更加均匀、自然。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雾胶膜16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结构161包括多个凹槽,这些凹槽为沿开口11的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凹槽。
反射结构161可以设置为多种形式,例如:呈波浪形延伸、折线形延伸等,在此基础上,反射结构161可以为沿平行于扩散膜14所在平面的方向、即垂直于厚度方向X的方向延伸设置,多条平行设置的反射结构161能够更均匀地反射自主体区103中入射的光线,且加工更为简便。此时,还可以通过调整反射结构161的数量以及多条反射结构161之间的间距来调整高雾胶膜16整体的反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高雾胶膜16沿背光模组10厚度方向X的截面中,反射结构161的形状为弧形。
可以理解的是,反射结构161在沿厚度方向X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尤其是可以为劣弧,均匀的弧形反射结构161能够提高反射回到主体区103中的光量,且能够使反射光更为均匀。进一步地,反射结构161的截面可以为大小处处相等的半圆形,半圆形凹槽加工简便,同时能够得到较优的反射效果,提高第二区102与主体区103之间的过渡均匀性。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雾胶膜16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结构161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半球形凹部,多个半球形凹部等间隔阵列排布。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高雾胶膜16除了前述将反射结构161设置为平行于扩散膜14延伸的多条凹槽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将反射结构161设置为多个间隔分布的半球形凹部,与半圆形条状凹槽相类似地,间隔设置的球形凹部也能够较好地反射自主体区103入射的光线。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半球形凹部的分布密度来调整反射光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X上,高雾胶膜16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第二背光板13的厚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高雾胶膜16位于第二区102与主体区103的交界面处并呈筒状分布,该高雾胶膜16用于将两侧的光线散射以使第二区102和主体区103均匀过渡,在此基础上,高雾胶膜16需要沿厚度方向X延伸一定的长度,完整地覆盖第二背光板13朝向第二区102的一侧侧壁,以对由主体区103进入第二区102的全部光线产生如前所述的散射/反射作用,避免存在漏光区域产生亮线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主体区103的背光源,第一补光灯121的电流与背光源的电流大小相同,以使第一补光灯121与背光源的亮度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中在第二区102和主体区103均设置有发光元件,两个显示区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补光灯121和背光源,为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10的出光均匀性,可以对前述两种发光元件的工作电流做出一定的限定,使得在背光模组10单体下,第一补光灯121的电流大小与背光源的电流大小相同,从而能够在在两种发光元件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发光元件时具有相同大小的亮度,以此提高背光模组10的出光均匀性。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第一显示区104、第二显示区105和第三显示区106,显示装置100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20和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10,第一显示区104、第二显示区105和第三显示区106与背光模组10的第一区101、第二区102和主体区103分别一一对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由背光模组10和显示面板20层叠设置构成,并具有与背光模组10的第一区101、第二区102和主体区103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显示区104、第二显示区105和第三显示区106。显示装置100中还可以包括图像采集模块30,图像采集模块30设置于开口11中,通过开口11对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一侧进行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模块30例如可以为摄像头、指纹识别模组等。此时,显示面板20中与背光模组10的开口11相对应的位置可以为设置有相应的开口区21,并可以使得开口区21具有一定的透光率,以避免对图像采集模块30的工作造成影响,例如可以为降低开口区21中的像素密度等。
可以理解的是,该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对此不作特定的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在第一显示区104的透光率为T1,在第二显示区105的透光率为T2,在第三显示区106的透光率为T3,T1≤4.5×T3,T2≤4.5×T3。
在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出光均匀性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调整显示面板20的显示参数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100整体的显示均一性,例如可以为调整显示面板20的透过率。通过提高显示面板20中第一显示区104、第二显示区105的透过率T1和T2,使其按比例地在第三显示区106的穿透率T3的0~450%之间变化,能够进一步实现液晶显示装置100整体上的均匀显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调整显示面板20各显示区的透过率至某一范围,可以为通过调整第一显示区104和第二显示区105中的白像素的开启程度、液晶的偏转电压达成,即通过调整第一显示区104和第二显示区105的显示灰阶来调整其透光率。
通过前述多种调整方法的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可以同时调整第一补光灯121与扩散膜14之间的距离、第二区102和主体区103中的发光元件电流大小以及显示面板20的穿透率这三方面的相关参数以及三者间的平衡关系,由此来灵活地实现将背光模组10及显示面板20中的开口区域与周边区域均匀过渡,最终在能够实现屏下摄像和/或屏下指纹识别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显示装置100整体的均匀显示,其三个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能够达到80%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说明和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8)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孔区和围绕所述孔区的主体区,所述孔区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二区设置于所述第一区与所述主体区之间,所述孔区开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第一背光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内,所述第一背光板包括第一补光灯和扩散膜,所述第一补光灯对应所述第二区设置,所述扩散膜设置于所述第一补光灯朝向所述第一背光板出光侧的一侧,所述扩散膜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区;
第二背光板,围绕所述开口对应所述主体区设置;
高雾胶膜,所述高雾胶膜覆盖于所述开口的侧壁设置;
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补光灯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2mm≤S≤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区的高雾胶层,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补光灯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埋设于所述高雾胶层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区,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补光灯背离所述扩散膜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覆盖所述第一区的第一电路区和覆盖所述第二区的第二电路区,所述第一电路区开设有多个通孔;
所述第一背光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二补光灯,所述第二补光灯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区靠近所述扩散膜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电路区电连接,所述第二补光灯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所述通孔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光灯与所述第二补光灯同步开启且同步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所述多个通孔等间隔阵列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区的高雾胶层,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补光灯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埋设于所述高雾胶层内,所述高雾胶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补光灯与所述扩散膜之间的最小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覆盖所述孔区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雾胶膜的透光率小于等于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雾胶膜朝向所述主体区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能够反射由所述主体区照射至所述高雾胶膜的光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为沿所述开口的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凹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雾胶膜沿所述背光模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反射结构的形状为弧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半球形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半球形凹部等间隔阵列排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高雾胶膜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背光板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区的背光源,所述第一补光灯的电流与所述背光源的电流大小相同,以使所述第一补光灯与所述背光源的亮度相同。
1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第一区、第二区和所述主体区一一对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为T1,在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为T2,在所述第三显示区的透光率为T3,T1≤4.5×T3,T2≤4.5×T3。
CN202210208098.4A 2022-03-03 2022-03-0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5946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8098.4A CN114594630B (zh) 2022-03-03 2022-03-0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8098.4A CN114594630B (zh) 2022-03-03 2022-03-0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4630A CN114594630A (zh) 2022-06-07
CN114594630B true CN114594630B (zh) 2023-05-02

Family

ID=81816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08098.4A Active CN114594630B (zh) 2022-03-03 2022-03-0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9463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34152A (ko) * 2011-09-28 2013-04-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50134305A (ko) * 2015-11-17 2015-12-01 주식회사 케이씨씨 양면 패턴이 형성된 광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5158978A (zh) * 2015-10-22 2015-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9061922A (zh) * 2018-08-31 2018-1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283745A (zh) * 2018-11-29 2019-01-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488533A (zh) * 2019-08-02 2019-11-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609032U (zh) * 2018-08-31 2019-03-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739048A (zh) * 2019-01-16 2019-05-10 柳州阜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784307B (zh) * 2019-01-31 2020-09-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CN210181348U (zh) * 2019-07-16 2020-03-24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通孔光效的背光模组
CN111752039A (zh) * 2020-07-03 2020-10-09 西人马(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965895B (zh) * 2020-08-24 2022-08-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467123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34152A (ko) * 2011-09-28 2013-04-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5158978A (zh) * 2015-10-22 2015-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KR20150134305A (ko) * 2015-11-17 2015-12-01 주식회사 케이씨씨 양면 패턴이 형성된 광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9061922A (zh) * 2018-08-31 2018-1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283745A (zh) * 2018-11-29 2019-01-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488533A (zh) * 2019-08-02 2019-11-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4630A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07316B2 (en) LCD backlight system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CN106773315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US7543965B2 (en) Side light-emitting device,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id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backlight unit
CN107505769A (zh)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JP2006344409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8549178A (zh)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0272245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TW202018931A (zh) 顯示面板及其畫素結構
JP2006286906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59786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212229384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TW202028822A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07141546A (ja) 光混合板、及び該光混合板を利用した直下式バックライト
WO2018214618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249053B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9164638B (zh) 发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直下式背光源
WO2022247941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132057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2014775A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23552154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画面
CN10903178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573093U (zh) 调光膜片、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1154075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75123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3776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