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7420B -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7420B
CN114567420B CN202111550680.0A CN202111550680A CN114567420B CN 114567420 B CN114567420 B CN 114567420B CN 202111550680 A CN202111550680 A CN 202111550680A CN 114567420 B CN114567420 B CN 114567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ci
control signal
downlink control
signa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06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7420A (zh
Inventor
堀内绫子
铃木秀俊
王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to CN2021115506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74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7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7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7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7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6Code rate detection or code type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04L1/000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5Transmission of coding parameters to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该用户设备包括:接收器,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电路,使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数据信号,其中,电路基于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与数据信号相关的信息来识别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以及根据数据信号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来识别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Description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月6日、申请号为:201780079537.3、发明名称为“终端、基站和通信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基站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通信系统一直在研究中。在5G中,已经进行了关于分别为通信业务量增加、要连接的终端的数目增加、以及需要高可靠性和/或低延迟的用例灵活地提供功能的研究。存在三个代表性用例,它们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Mobile Broadband,eMBB)、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s,mMTC)、以及超可靠且低延迟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s,URLLC)。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一直从LTE系统的进一步演进和新无线电接入技术(New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两方面进行关于通信系统的进一步演进的研究(参见,例如,非专利文献(在下文中,称为“NPL”)1)。
作为用于新RAT的下行链路(Downlink,DL)控制信号(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两个步骤的DCI(在下文中,称为“两步DCI”或“两级DCI”)一直在研究中。两步DCI是一种将DCI中包含的信息分成第一和第二DCI的方法。
引用列表
非专利文献
NPL 1
RP-161596,“Revision of SI: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TTDOCOMO,2016年9月
NPL 2
R1-1613668,“WF on two stage DCI design”,华为、海思、高通、OPPO、Convida、中兴通讯、富士通、InterDigital、英特尔,2016年11月
NPL 3
3GPP TS 36.213V13.3.0,“Physical procedures(Release 13)”,2016年9月
发明内容
在两步DCI中,需要研究确定DCI(特别是第二DCI)被映射到的资源的方法。
一个非限制性和示例性实施例有助于提供一种终端、基站和通信方法以及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其每个都能够适当地确定DCI(特别是第二DCI)被映射到的资源。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用户设备包括:接收器,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电路,使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数据信号,其中,电路基于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与数据信号相关的信息来识别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以及根据数据信号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来识别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接收方法是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接收方法,其包括: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以及使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数据信号,其中,基于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与数据信号相关的信息来识别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以及根据数据信号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来识别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终端包括:接收单元,接收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电路,使用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DL数据信号,所述接收单元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L控制信号的资源。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基站包括:电路,生成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DL数据信号,所述发送单元使用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配置的资源,发送第二DL控制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使用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DL数据信号,其中,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L控制信号的资源。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通信方法包括:生成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发送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DL数据信号,其中,使用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包含在第一DL控制信号中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配置的资源,发送第二DL控制信号。
注意,上述综合或具体方面可以由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或者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何组合来实施。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可以适当地识别DCI(特别是第二DCI)被映射到的资源。
说明书和附图使得本公开的一方面的更多的优点和效果清楚。这些优点和/或效果由一些实施例以及说明书和附图中公开的特征提供,但是不必为了获得一个或多个相同的特征而提供其全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基站的配置的框图;
图2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终端的配置的框图;
图3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基站的配置的另一框图;
图4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终端的配置的另一框图;
图5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基站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6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终端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7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和第二DCI的大小之间的关联的示例的图;
图8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和第二DCI的大小之间的关联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9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在用于数据的MCS与第二DCI的大小之间的关联的示例的图;
图10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数据调制方案与第二DCI的大小之间的关联的示例的图;
图11是图示根据实施例1的在用于数据的MCS与第二DCI的大小之间的关联的示例的图;
图12A是图示根据实施例2的第二DCI的映射示例的图;
图12B是提供用于描述实施例2中的问题的图;
图13是图示根据实施例2(操作示例2-1)的第二DCI的映射示例的图;
图14是图示根据实施例2(操作示例2-2)的第二DCI的映射示例的图;
图15是图示根据实施例2(操作示例2-2)的第二DCI的映射示例的图;
图16是图示根据实施例2(操作示例2-3)的第二DCI的映射示例的图;以及
图17是图示根据实施例2(操作示例2-4)的第二DCI的映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两步DCI的优点在于,将包含执行信道估计的资源区域(信道估计区域)的第一DCI从基站(在下文中,可以称为“eNB”)发送到终端(在下文中,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允许终端在解码第二DCI之前开始信道估计。另外,两步DCI的优点在于,将包含在DCI中的信息分成第一和第二DCI可以减小第一DCI的编码长度,因此可以减小用于第一DCI的搜索空间的大小。
以与LTE/高级LTE中的方式类似的方式来确定本文第一DCI被映射到的资源。同时,关于识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资源的方法,已经对例如使用给定资源的方法、或由第一DCI指示资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然而,在为第二DCI分派给定资源的方法中,需要配置用于第二DCI的资源,以便不中断对另一终端的资源分派,并且这使处理复杂化。同时,利用第一DCI指示分配了第二DCI的资源的方法,需要将用于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信息添加到第一DCI,并且这种添加增加了第一DCI的长度。
在这方面,下文将给出对高效地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方法的描述。
[假设]
基站将第一DCI映射到被称为搜索空间的任何区域。此外,第一DCI配置有多个聚合等级中的任何一个。术语“聚合等级”是指示用于第一DCI的资源量的值。
终端对于多个聚合等级对第一DCI执行监视(盲解码),并且当接收成功时,确定对于已成功接收的终端存在用于第一DCI的资源分派。由终端执行对于多个聚合等级的监视使得能够根据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来调整第一DCI的冗余。
[通信系统的概述]
根据本公开的每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包括基站100和终端200。
图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100的配置的框图。在图1中所示的基站100中,DCI生成单元101生成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一DCI)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二DCI),并且发送单元105发送第一和第二DCI、以及DL数据信号。注意,发送单元105使用基于关于第一DCI的信息、或由第一DCI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配置的资源来发送第二DCI。
图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200的配置的框图。在图2所示的终端200中,DCI接收单元203接收第一和第二DCI,并且信号解复用单元202使用第一和第二DCI解复用DL数据信号。注意,DCI接收单元203基于关于第一DCI的信息、或由第一DCI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
(实施例1)
[基站的配置]
图3是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100的配置的框图。图3中的基站100包括DCI生成单元101、纠错编码单元102、调制单元103、信号分配单元104、发送单元105、接收单元106、信号解复用单元107、解调单元108和纠错解码单元109。
DCI生成单元101生成用于分配DL数据信号或UL数据信号的DL控制信号(DCI)。DCI生成单元101由第一DCI生成单元1011和第二DCI生成单元1012组成。例如,当所生成的控制信号长(例如,当长于配置的阈值)时,DCI生成单元101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分成第一和第二DCI。
第一DCI生成单元1011生成第一DCI。第一DCI可以包含例如指示由控制信号分配的数据信号是否是重传信号的信息、HARQ处理编号(处理ID)、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Reference Signal,SRS)请求、用于数据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MCS)等。本文的SRS请求可以包含在第一DCI中,用于确保在发送单元侧(终端200)上生成参考信号的时间。此外,指示数据信号是否是重传信号的信息和指示HARQ处理编号的控制信号可以被映射到第一DCI,以便确保终端200确定是否删除缓冲区的时间,并且在DL数据信号分配的情况下准备删除,并且可以包含在第一DCI中,以便在UL数据信号分配的情况下确保终端200准备发送信号的时间。此外,在DL数据信号分配的情况下,第一DCI可以包含用于识别由终端200执行信道估计的区域(信道估计区域)的控制信号等。
第二DCI生成单元1012生成第二DCI。例如,第二DCI包含所生成的控制信号的剩余信息,其不包含在第一DCI中。
注意,在DCI生成单元101中,可以可变地确定将哪个信息映射到第一DCI和第二DCI中的每个,并且可以将不适合第一DCI的信息映射到第二DCI。此外,当要生成的控制信号的信息量小时,DCI生成单元101可以仅生成第一DCI而不必生成第二DCI。
DCI生成单元101将所生成的DCI(第一DCI、或第一和第二DCI)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4。DCI生成单元101将所生成的DCI的DL分配信息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4,并将UL分配信息输出到信号解复用单元107。
纠错编码单元102将纠错编码应用于发送数据信号(DL数据信号)并将经编码的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3。
调制单元103将调制处理应用于从纠错编码单元102接收的信号,并将经调制的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4。
信号分配单元104基于从DCI生成单元输入的DL分配信息,将从调制单元103接收的DL数据信号和作为从DCI生成单元101接收的控制信号的DCI(第一和第二DCI)分配给DL资源。更具体地,信号分配单元104基于包含在第一或第二DCI中的DL分配信息,将DL数据信号分配给数据区域。
信号分配单元104将第一DCI映射到用于第一DCI的搜索空间。本文的第一DCI的聚合等级是基于第一DCI的信道质量和信息量来确定的。同时,从用于与关于第二DCI的信号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并且包含在第一DCI中的信号、或用于识别第一DCI的信息,识别分配了第二DCI的资源(资源大小和资源区域(位置))(详情将在下文给出)。以此方式形成发送信号。如此形成的发送信号被输出到发送单元105。
发送单元105将诸如上变频的无线电发送处理应用于从信号分配单元104输入的发送信号,并经由天线将得到的信号发送到终端200。
接收单元106经由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信号,将诸如下变频的无线电接收处理应用于接收信号,并将得到的信号发送到信号解复用单元107。
信号解复用单元107基于从DCI生成单元101输入的UL分配信息,从自接收单元106接收的接收信号中解复用UL数据信号,并将UL数据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108。
解调单元108将解调处理应用于从信号解复用单元107输入的信号,并将得到的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109。
纠错解码单元109解码从解调单元108输入的信号,以从终端200获取接收数据信号(UL数据信号)。
[终端的配置]
图4是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200的配置的框图。在图4中,终端200包括接收单元201、信号解复用单元202、DCI接收单元203、信道估计单元204、解调单元205、纠错解码单元206、纠错编码单元207、调制单元208、信号分配单元209和发送单元210。
接收单元201经由天线接收接收信号,并在向接收信号应用诸如下变频的接收处理之后将接收信号输出到信号解复用单元202。
信号解复用单元202从自接收单元201接收的接收信号中解复用映射到可能已经分配了第一DCI的资源(搜索空间区域)的信号,并将解复用的信号输出到DCI接收单元203(在下文中将描述的第一DCI接收单元2031)。信号解复用单元202基于从DCI接收单元203输入的信息(用于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第二DCI,并将第二DCI输出到DCI接收单元203(在下文中将描述的第二DCI接收单元2032)。
信号解复用单元202基于从DCI接收单元203输入的指示信道估计区域的信息或DL分配信息,将接收信号的DL数据区域的信号输出到信道估计单元204。此外,信号解复用单元202基于从DCI接收单元203输入的DL分配信息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DL数据信号,并将DL数据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5。
DCI接收单元203接收指示DL数据信号或UL数据信号分配的控制信号(DCI)。DCI接收单元203由第一DCI接收单元2031和第二DCI接收单元2032组成。当接收到包含DL资源分派信息的DCI时,DCI接收单元203将DCI输出到信号解复用单元202,当接收到包含UL资源分派信息的DCI时,DCI接收单元203将DCI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09。
更具体地,第一DCI接收单元2031尝试对在可能已经分配了第一DCI的资源上(即,搜索空间信号)并且从信号解复用单元202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以及检测并接收第一DCI。此外,第一DCI接收单元2031将用于识别分配了第二DCI的资源的信息输出到信号解复用单元202。用于识别分配了第二DCI的资源的信息不是用于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而指示的信息本身,而是用于其它目的的信息,诸如,例如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编码率、信道估计区域等。
第二DCI接收单元2032接收分配了从信号解复用单元202接收的第二DCI的资源区域的信号。
信道估计单元204对从信号解复用单元202接收的DL数据区域(即,信道估计区域)的信号执行信道估计。信道估计单元204将指示信道估计的结果的信道估计信息输出到解调单元205。
解调单元205基于从信道估计单元204接收的信道估计信息解调从信号解复用单元202接收的信号,并将经解调的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206。
纠错解码单元206解码从解调单元205接收的经解调的信号,并输出得到的接收数据信号。
纠错编码单元207将纠错编码应用于发送数据信号(UL数据信号),并将经编码的数据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8。
调制单元208调制从纠错编码单元207接收的数据信号,并将经调制的数据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09。
信号分配单元209基于从DCI接收单元203接收的UL分配信息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入的数据信号分配给资源,并将得到的信号输出到发送单元210。
发送单元210将诸如上变频的发送处理应用于从信号分配单元209输入的信号,并经由天线发送得到的信号。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操作]
将详细描述具有上述配置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操作。
图5是图示基站100的操作的流程图,图6是图示终端200的操作的流程图。
基站100首先生成第一和第二DCI(ST101),并基于第一DCI中包含的信息(诸如,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或关于第一DCI的信息来确定用于第二DCI的资源(资源大小)(ST102)。注意,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确定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方法。基站100将第一和第二DCI发送到终端200(ST103),并将由第一和第二DCI指示的DL数据信号发送到终端200(ST104)。
同时,在从基站100接收到第一DCI(ST201)时,终端200基于第一DCI中包含的信息(诸如,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或关于第一DCI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资源大小)(ST202)。注意,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方法。终端200基于所识别的用于第二DCI的资源接收第二DCI(ST203),并基于所接收的第一和第二DCI接收DL数据信号(ST204)。
更具体地,通过用于另一目的并包含在第一DCI中的信息、或在第一DCI中配置的信息,向终端200隐式地指示分配了第二DCI的资源。因此,用于指示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信息本身变得不必要,因此,可以防止第一DCI的信息量的增加。
在此实施例中,将描述根据第一DCI确定和/或识别第二DCI的大小(资源大小)(在下文中,称为“第二DCI大小”)的方法。
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二DCI大小”指示DCI的聚合等级或编码率。
聚合等级在LTE/高级LTE中用作指示用于DCI的资源量的值。聚合等级越大,用于DCI的资源量就越大。此外,当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区域中发送DCI时,聚合等级1对应于LTE中的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channel element,CCE)。注意,一个CCE由36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构成。同样,聚合等级2对应于两个CCE(72个RE),聚合等级4对应于四个CCE(144个RE),聚合等级8对应于八个CCE(288个RE)。
此外,编码率指示冗余比特的添加与信息比特的比率。例如,当两个冗余比特被添加到一个信息比特时,编码率是1/3。更具体地,编码率越低,冗余就越高,并且对于相同的信息比特的发送,需要更大的资源量。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示例1-1和1-2。
<操作示例1-1>
在操作示例1-1中,根据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确定第二DCI大小。
第一DCI的聚合等级是当通过在终端200中对第一DCI的盲解码来检测寻址到终端200的第一DCI时的聚合等级。换句话说,由于终端200根据通过盲解码识别的第一DCI的聚合等级来识别第二DCI大小,因此用于指示第二DCI大小的信令变得不必要。
例如,假定第一和第二DCI从同一基站100发送并由同一终端200接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假设第一和第二DCI的接收质量(例如,信号与干扰和噪声比(Signal to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SINR))彼此相等。
当第一和第二DCI的信息量(信息比特的数目)彼此相等并且它们的目标错误率彼此相等时,如图7所示,可以为第二DCI的聚合等级配置与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相同的值。注意,第一和第二DCI的聚合等级不限于图7中所示的值。
更具体地,基站100根据与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相关联的聚合等级来分配第二DCI,并发送第二DCI。另外,终端200将与所检测的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相关联的聚合等级识别为第二DCI的聚合等级,并接收第二DCI。
此外,当在第一DCI与第二DCI之间信息量(信息比特的数目)不同时,可以使用以下表达式(表达式1)来确定第二DCI的聚合等级:
第二DCI的聚合等级=第二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第一DCI的聚合等级......(表达式1)。
在表达式1中,通过(第二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找到第一DCI与第二DCI之间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的比率。更具体地,当第二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是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的两倍时,第二DCI的聚合等级是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的两倍。
注意,当表达式1的结果不是整数时,结果可以四舍五入、向上取整或向下取整到最接近的整数。此外,当使用诸如1、2、4、8和16的给定值作为聚合等级时,可以使表达式1的结果收敛到给定值。
接下来,将给出第二DCI大小由编码率而非聚合等级定义的情况的描述。
如图8所示,根据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确定第二DCI的编码率。
更具体地,基站100利用与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相关联的编码率来配置第二DCI,并发送第二DCI。终端200将与所检测的第一DCI的聚合等级相关联的编码率识别为第二DCI的编码率。
在图8中,与第一DCI的聚合等级1相关联的第二DCI的编码率被设置为4/5,并且当第一DCI的聚合等级增加到X倍(在图8中,X=2、4、8)时,第二DCI的编码率变为1/X。换句话说,第一DCI的聚合等级越大(用于第一DCI的资源量越大),第二DCI的编码率就越低。更具体地,第一DCI的聚合等级越大,用于第二DCI的资源量就越大。注意,第一DCI的聚合等级与第二DCI的编码率之间的关联不限于图8中所示的情况。
此外,可以使用以下表达式(表达式2)找到第二DCI的编码率,使得第一DCI的编码率和第二DCI的编码率彼此相等。
第二DCI的编码率=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用于发送第一DCI的RE的数目*2)......(表达式2)
在表达式2中,“(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用于发送第一DCI的RE的数目*2))”指示第一DCI经历QPSK调制(调制阶数=2)的情况的编码率。
如上所述,在操作示例1-1中,注意到在第一和第二DCI的接收质量之间存在关系的事实。因此,当第一和第二DCI被映射到同一码元或同一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Block,PRB)或彼此靠近的码元(PRB)时、或者当使用同一天线端口和/或同一发送方案时,操作示例1-1是有效的。
注意,当聚合等级被用作第二DCI大小时,存在第一DCI的聚合等级1的资源量(RE的数目)和第二DCI的聚合等级1的资源量(RE的数目)彼此不相等的可能性。例如,存在每CCE的RE的数目在第一DCI与第二DCI之间不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00和终端200可以使用附加变量来执行算术运算,以便使第一和第二DCI的编码率(资源量)彼此相等。
<操作示例1-2>
在操作示例1-2中,根据用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的MCS确定第二DCI大小,MCS是由第一DCI指示的数据(DL数据信号)。
用于数据的MCS表示由基站100预测的数据的接收质量。
当第二DCI被映射到用于数据(PDSCH)的资源区域时,可以假设第二DCI的接收质量(例如,SINR)和PDSCH的接收质量彼此相等。
在此方面,当通过聚合等级确定第二DCI大小时,如图9所示,根据用于数据(PDSCH)的MCS确定第二DCI的聚合等级。注意,在图9中假设用于第二DCI的调制方案是QPSK。数据的MCS与第二DCI的聚合等级之间的关联不限于图9所示的情况。
基站100根据与由第一DCI指示的用于数据的MCS相关联的聚合等级分配第二DCI,并发送第二DCI。此外,终端200将与由所检测的第一DCI指示的用于数据的MCS相关联的聚合等级识别为第二DCI的聚合等级,并接收第二DCI。
如图9所示,当MCS索引(IMCS)小时,调制阶数变低,即,QPSK(Qm=2),并且,基于接收质量差的假设,编码率也变低。此外,MCS索引越小,TBS索引(ITBS)就越小。注意,TBS索引越小,要分配的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就越小(例如,参见NPL 3)。更具体地,MCS索引越小,TBS索引就越小,并且信息比特的数目变小,但是冗余比特的数目变大,使得编码率变低。更具体地,在图9中,随着MCS索引变小,假设第二DCI的信息量更大,并且更大的值被关联作为第二DCI的聚合等级。
注意,虽然已经给出了对图9中MCS索引与第二DCI的聚合等级彼此相关联的情况的描述,但是如图10所示,用于数据的调制方案(调制阶数Qm)与第二DCI的聚合等级可以彼此相关联。
接下来,将给出由编码率而非聚合等级定义第二DCI大小的情况的描述。
可以基于根据由第一DCI指示的用于数据的MCS的以下表达式(表达式3)来确定第二DCI的编码率。
第二DCI的编码率=传输块大小/(N_PRB*每PRB的RE的数目*调制阶数*层数)......(表达式3)
在表达式3中,“N_PRB”表示分配了数据的PRB的数目。此外,表达式3中的分母表示可由所分配的数据区域发送的比特的数目。例如,调制阶数越大,每PRB的可发送比特的数目就越大。此外,随着用于空间复用的层数增加,每PRB的可发送比特的数目增加。同时,表达式3中的分子表示信息比特的数目。
通过以下表达式(表达式4)找到用于第二DCI的资源量(RE的数目)。
用于第二DCI的资源量=第二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第二DCI的编码率*第二DCI的调制阶数*第二DCI的层数)......(表达式4)
当在以多个RE组成的每个单位(诸如,以CCE、PRB和微时隙为单位)表示用于第二DCI的资源量时,可以在进行诸如四舍五入、向上取整或向下取整的调整以匹配目标单位的同时确定用于第二DCI的资源量。
虽然已经给出了使数据和第二DCI的编码率彼此相等的情况的描述,但是存在在数据和第二DCI所需的期望错误率之间的比较中第二DCI所需的期望错误率低的可能性。因此,由表达式3找到的第二DCI的编码率可以乘以1/N,以将第二DCI的编码率设置为低于数据的编码率。
此外,如图11所示,基站100和终端200可以包括将用于数据的MCS与用于第二DCI的编码率或资源量彼此关联的表,并且可以参考表从用于数据的MCS确定用于第二DCI的编码率或资源量。
图11所示的第二DCI的期望编码率通过以下表达式(表达式5)找到。
第二DCI的期望编码率=1/2*传输块大小/(N_PRB*每PRB的RE的数目*调制阶数*层数)...(表达式5)
在图11中,在表达式5中,数据的N_PRB是8,每PRB的RE的数目是138,并且层数是1,并且应用1/2的乘数以便将第二DCI的编码率设置为低于数据的编码率。
当图11所示的第二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是40比特和20比特时CCE的数目(用于40比特的CCE的数目和用于20比特的CCE的数目)被计算为当假设每CCE的RE的数目为36时所需的CCE的数目。此外,假设用于第二DCI的调制阶数为2(QPSK)。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以下表达式(表达式6)找到用于第二DCI的CCE的数目。
CCE的数目=取上限(ceiling)(信息比特的数目/期望编码率/2/36)......(表达式6)。
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用于确定第二DCI大小的操作示例1-1和1-2。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中,根据关于第一DCI的信息(本文的聚合等级)或者由第一DCI指示的信息(本文的用于数据的MCS)来确定第二DCI大小。因此,基站100可以使用第一DCI隐式地指示第二DCI大小,并且终端200可以使用第一DCI来识别第二DCI大小。更具体地,根据实施例1,可以在不增加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的情况下向终端200指示第二DCI大小。因此,根据实施例1,终端200可以适当地识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资源。
(实施例2)
为了使UE在早期阶段对数据执行信道估计,基站可以使用第一DCI向UE指示执行信道估计的资源区域(信道估计区域),并且使用第二DCI指示详细的资源分派。在这种情况下,第一DCI被映射在时域中的前向发送单元(子帧/时隙/微时隙/子时隙)中。UE在接收到第一DCI之后开始信道估计,然后接收第二DCI。
[问题]
在上述操作中,由第一DCI指示的数据区域(信道估计区域)是UE执行信道估计的范围,并且可能大于由第二DCI指示的实际分配的数据区域(PDSCH资源区域)。在图12A中,由UE1数据指示该区域。如图12A所示,第二DCI可能被映射到数据区域。
如图12A所示,当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包含在分配了数据(UE1数据)的频率资源中时,UE1可以在接收到第二DCI之后识别哪个频率资源分配了第二DCI,因此可以辨识到除了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是数据被映射到的资源。
然而,如图12B所示,当用于UE1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位于未分配UE1的数据的频率资源(在图12B中由虚线围绕的资源)时,出现的问题在于,基站难以向UE2分配未分配UE1的数据的频率资源的后向码元。由于UE2不能检测未寻址到UE2的任何第二DCI,因此UE2不能识别寻址到UE1的第二DCI被映射到哪个区域。因此,出现的问题在于,当分配用于UE的数据时,基站不能将用于UE的数据分配给用于另一UE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此外,例如,在图12B中,当基站向UE分配用于另一UE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时,基站需要分配码元#2或后续码元(排除用于UE1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码元#1)的频率资源,并且这使处理复杂化。
在此方面,在实施例2中,将给出适当地识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资源位置)的方法的描述。
注意,根据实施例2的基站和终端具有与根据实施例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共同的基本配置,使得在本文结合图3和图4时给出描述。
更具体地,基站100基于包含在第一DCI中的指示信道估计区域的信息来确定用于第二DCI的资源(资源区域)(图5中所示的ST102)。同时,终端200基于包含在由基站100指示的第一DCI中的指示信道估计区域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资源区域)(图6中所示的ST202)。
更具体地,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通过用于另一目的并且包含在第一DCI中的信息向终端200隐式地指示分配了第二DCI的资源。这使得用于指示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信息本身是不必要的,并且可以防止第一DCI的信息量的增加。
在下文中,将给出根据包含在第一DCI中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CI的频域的方法的详细描述。
[操作示例2-1]
在操作示例2-1中,如图13所示,第二DCI各自被映射到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
更具体地,基站100将第二DCI映射到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并且发送第二DCI。同时,终端200将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识别为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并且接收第二DCI。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示,基站100以包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这样的方式将数据分配给终端200。此外,当使用第一DCI指示信道估计区域时,基站100在假设UE1的数据被分配给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的情况下,主要在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进行UE1与另一用户(UE2)之间的数据分配的资源量的调整。
例如,在图13中,UE1和UE2的第二DCI被映射到各个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00在UE的信道估计区域彼此重叠的间隔中调整UE1与UE2之间的资源量。
因此,如图13所示,由于由基站100调整UE之间的资源量,因此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分配给用于此终端200的数据区域的范围之外的可能性变低。因此,在基站100中,使得可以防止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不能进行用于另一UE的数据分配。注意,终端200可以在接收到第二DCI之后辨识到在数据区域中除了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是数据被映射到的资源。
操作示例2-1(图13)中的方法适合于假定在频域中顺序地分配多个终端200的数据的情况。例如,在图13中,同时向UE1和UE2分配数据,并且由第一DCI分别指示给UE1和UE2的信道估计区域包括重叠部分。
[操作示例2-2]
在操作示例2-2中,如图14所示,第二DCI各自被映射到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注意,作为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使用信道估计区域的一侧边缘以及使用两个边缘的两个情况是可能的。
更具体地,基站100将第二DCI映射到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并且发送第二DCI。同时,终端200将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识别为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并且接收第二DCI。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基站100可以以包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这样的方式向终端200分配数据。此外,当使用第一DCI指示信道估计区域时,基站100在假设UE1的数据被分配给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的情况下,主要在除了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之外的区域处进行UE1与另一用户(UE2)之间的数据分配的资源量的调整。
例如,在图14中,数据被同时分配给UE1和UE2。在图14中,用于每个UE的第二DCI被映射到UE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一侧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每个UE,基站100可以将数据映射到第二DCI被映射到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一侧边缘。
此外,在图14中,用于UE1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包含在UE2的信道估计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00可以映射UE2的数据,同时避免用于UE1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例如,当使用第一DCI指示信道估计区域时,基站100确定信道估计区域(即,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的两个边缘处的频域的数据分配,并且在除了这些边缘之外的区域中进行数据分配的资源量的调整。更具体地,在图14中,基站100可以在UE的信道估计区域彼此重叠的间隔中,在除了用于UE1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之外的区域中进行UE1与UE2之间的资源量的调整。
因此,如图14所示,由于由基站100调整UE之间的资源量,因此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分配到用于此终端200的数据区域的范围之外的可能性变低。因此,在基站100中,使得可以防止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不能进行用于另一UE的数据分配。注意,终端200可以在接收到第二DCI之后辨识到在数据区域中除了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是数据被映射到的资源。
例如,在图15中,数据被同时分配给UE1和UE2。在图15中,每个UE的第二DCI被映射到UE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两个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每个UE,基站100可以将数据映射到第二DCI被映射到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两个边缘。
如图15所示,当第二DCI被映射到信道估计区域的两个边缘时,第二DCI被映射到频域中彼此远离的位置,使得可以获得频率分集效应。图15特别适合于以非连续方式分配数据的情况。
[操作示例2-3]
在操作示例2-3中,如图16所示,第二DCI被分配给与第一DCI被映射到的频域相邻的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更具体地,基站100将第二DCI映射到与第一DCI被映射到的频域相邻的频域,并且发送第二DCI。此外,终端200将与检测到第一DCI的频域相邻的频域识别为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并且接收第二DCI。终端200基于检测到用于终端200的第一DCI的区域、而非用于第一DCI的搜索空间来确定第二DCI的映射。
注意,本文使用的术语“相邻区域”包括频域中的相邻区域和逻辑上的相邻区域(例如,CCE号是连续的)。此外,术语“相邻区域”可以包括添加了某个偏移的区域。
当使用第一DCI指示信道估计区域时,基站100可以以包含第一DCI被映射到的频域这样的方式分配数据。为此,如图16所示,将数据和第二DCI分配给与第一DCI被映射到的区域相邻的区域使得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分配到用于此终端200的数据区域的范围之外的可能性低。因此,使得可以防止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不能进行用于另一UE的数据分配。
另外,如图16所示,由于数据被分配给与第一DCI被映射到的区域相邻的区域,因此分配变得连续,使得可以限制信道估计区域。
在操作示例2-3中,通过从数据分配区域中排除终端200已经检测到第一和第二DCI的区域(图16中的码元#0),基站100可以将数据映射到从起始码元起第一和第二DCI未被映射到的频域(码元#1和后续码元)。
[操作示例2-4]
在操作示例2-4中,如图17中所示,从基于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定义的起始位置起,将第二DCI分别分布式地映射到X间隔的频域。
在图17中,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的起始位置是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一侧边缘,并且第二DCI被分成四个部分并且被分布式地映射到频域。另外,在图17中,对于用于映射用于每个UE的第二DCI的频率间隔,在UE之间采用公共值。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00可以以包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这样的方式向终端200分配数据。此外,当使用第一DCI指示信道估计区域时,基站100在假设数据被分配给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和第二DCI被映射到并且根据间隔确定的频域的情况下,在无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处进行与另一用户的数据分配的资源量的调整。
因此,如图17所示,由于由基站100调整UE之间的资源量,因此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分配给用于此终端200的数据区域的范围之外的可能性变低。因此,在基站100中,使得可以防止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不能进行用于另一UE的数据分配。
此外,对于间隔采用给定值具有的优点在于,当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的起始位置在UE之间不同时,不同UE之间的第二DCI的冲突的可能性变低。此外,可以将间隔配置为根据信道估计区域的大小而可变,诸如,可以为大信道估计区域配置大间隔。当根据信道估计区域的大小确定间隔时,在整个信道估计区域上映射第二DCI,使得频率分集效应还有利地更高。
另外,虽然本文已经给了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的起始位置是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的情况的描述,但是此起始位置不限于此情况,并且根据诸如UE ID、小区ID、组ID和子小区ID的信息确定的位置可以被配置为起始位置。
此外,可以在信道估计区域内配置间隔。当信道估计区域在频域中不连续时,可以配置间隔,同时信道估计区域内的PRB在逻辑上对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间隔不是物理上恒定的可能性。
此外,间隔可以不是恒定的。可以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预先确定间隔,并且,根据间隔,可以确定用于要被分布式地映射的DCI的间隔。
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根据实施例2的识别用于第二DCI的频域的方法。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2,基于由第一DCI指示的信息(信道估计区域)来确定用于终端200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域。此时,执行用于数据的资源分派,使得第二DCI被映射到数据被映射到的区域(PDSCH)。因此,基站100可以防止用于某个终端200的第二DCI被映射到的频率资源不能进行用于另一终端200的数据分配。换句话说,基站100可以在多个终端200之间的数据分配中容易地执行资源分派。
此外,基站100可以使用第一DCI隐式地指示用于第二DCI的频域,并且终端200可以使用第一DCI来识别用于第二DCI的频域。换句话说,根据实施例2,可以在不增加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的情况下向终端200指示用于第二DCI的频域。根据实施例2,终端200可以适当地识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资源。
[实施例2的变形]
注意,虽然在实施例2中已经给出了将数据分配给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的情况的描述,但是可以不将数据分配给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具体地,当预测插入诸如URLLC的少量码元的数据时、当映射参考信号时、或者当插入诸如MBMS的另一服务时,当DCI被映射到前向码元时不向后向码元分配数据是有效的。
另外,对于频域,作为示例图示了物理映射,可以采用逻辑映射。在逻辑映射的情况下,进行从逻辑映射到物理映射的改变,使得,甚至对于当将图13至图17视为逻辑映射时连续的频域,也可以在物理上远的位置处执行映射,并且因此,可以获得频率分集效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描述了信道估计区域由连续资源组成的情况,但是信道估计区域不限于此情况,并且信道估计区域可以由非连续资源组成。
除了上述之外,可以根据诸如小区ID、子小区ID、组ID和UE ID的参数来确定用于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的偏移。
此外,当诸如CRC的第二DCI的错误检测成功时,由终端200接收要由第二DCI分配的数据。因此,当第二DCI的接收失败时,终端200不接收数据。在此方面,当指定数据分配包含用于第二DCI的区域时,终端200确定无数据映射到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RE)。换句话说,对第二DCI被映射到的区域(RE)进行速率匹配。
此外,可以假设第一DCI被映射到的码元的子载波间距窄(码元间距宽),并且第二DCI和数据符号被映射到的码元的子载波间距宽(码元间距短)。在此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子载波间距用于第一DCI和数据发送的终端200可以通过接收第一DCI并辨识用于数据的数据分配和子载波间距,来接收具有比第一DCI的子载波间距宽的子载波间距的第二DCI。在这种情况下,第二DCI的码元间距可以短,使得可以减少发送DCI所需的时间。因此,将DCI分成第一和第二DCI并减少用于控制信号的开销的效果变高。
(实施例3)
注意,根据实施例3的基站和终端具有与根据实施例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共同的基本配置,使得将在本文结合图3和图4时给出描述。
在实施例3中,定义了终端200接收第一和第二DCI两者的情况和终端200接收第一DCI而不接收第二DCI的情况。
更具体地,基站100基于终端200中配置的信息或包含在第一DCI中的信息来确定用于第二DCI的资源(存在或不存在资源分派)(图5中所示的ST102)。同时,终端200基于终端200中配置的信息或由基站100指示的第一DCI中包含的信息,确定是否从基站100发送第二DCI,并且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分派的存在或不存在(图6中所示的ST202)。
更具体地,由于基站100基于用于终端200的信息确定要使用的DCI,因此,当第二DCI不是必要的时,基站100可以使用第一DCI执行资源分派。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通过包含在第一DCI中的用于另一目的的信息,向终端200隐式地指示分配了第二DCI的资源。因此,使得用于指示用于第二DCI的资源的信息本身不是必要的,因此可以防止第一DCI的信息量的增加。
在下文中,将描述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分派的方法。
[操作示例3-1]
在操作示例3-1中,在要分派给终端200的资源量大的情况下使用第二DCI。
要分派给终端200的资源量包括可能的情况:例如,(1)当载波的带宽宽时(例如,当带宽不小于阈值时);(2)当要监视的UE特定带宽宽时(例如,当带宽不小于阈值时);(3)当由第一DCI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宽时(当信道估计区域不小于阈值时);以及(4)当由第一DCI分派的资源量大时(当资源量不小于阈值时)。
在要分派给终端200的资源量大的情况下,指示向终端200的分派所需的比特的数目也变大。因此,对于此终端200使用第二DCI是有效的。同时,在要分派给终端200的资源量小的情况下,对于向终端200的资源分派使用第二DCI是无效的,因为这种使用导致开销增加,该开销是由于向第一和第二DCI两者添加CRC而导致的,并且用于控制信号的开销与数据量的比率变高。
[操作示例3-2]
在操作示例3-2中,在资源分派方法在HARQ的初始发送或重传时显著改变的情况下使用第二DCI。
当指示HARQ的重传时,存在初始发送中使用的参数在终端200中被转用(divert)的可能性。例如,在初始发送中使用的用于信道估计区域、MCS、资源分派、MIMO层数等的参数也在重传中使用。
如上所述,当存在可以转向用于重传的多条信息时,存在在重传时的DCI长度与在初始发送时的DCI长度相比变短的可能性。因此,基站100可以通过在重传时使用用于指示的第一DCI而不使用第二DCI,将用于DCI的开销量保持为低。
注意,终端200可以通过确定是否切换(toggle)包含在第一DCI中的新数据指示符(New Data Indicator,NDI)来确定是初始发送还是重传。
此外,当在重传时改变资源分派和MIMO相关信息、并且要通过使用DCI指示的信息量大时,使用第二DCI是有效的。
[操作示例3-3]
在操作示例3-3中,根据发送模式或发送方案确定是否使用第二DCI。
例如,当配置通过空间复用支持多个码字和/或多个层的发送模式或发送方案时,可以使用第二DCI。替代地,当配置使用大量层或大量天线端口的发送模式或发送方案时(例如,当层数或天线端口的数目不小于阈值时),可以使用第二DCI。
当码字的数目和/或层数大时,DCI的信息量趋向于大。因此,当使用DCI的信息量变大的发送模式或发送方案时,使用第二DCI,并且,当使用DCI的信息量小的发送模式或发送方案时,可以使用第一DCI而不使用第二DCI。注意,与DCI的信息量相关联的参数不限于码字、层或天线端口,并且可以是另一参数。
注意,可以通过第一DCI的DCI格式来识别发送模式或发送方案。换句话说,终端200可以根据所检测的第一DCI的DCI格式确定是否使用第二DCI。
[操作示例3-4]
在操作示例3-4中,在假设使用窄波束的情况下使用第二DCI。
假设使用窄波束的情况是分派诸如等于或大于6GHz的带宽的高带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使用宽波束和窄波束两者。此外,当假设模拟波束时,波束对于每个码元而变化。
例如,第一DCI被映射到使用宽波束发送的码元,第二DCI可以被映射到使用窄波束发送的后向码元。由终端200监视使用宽波束发送的用于第一DCI的搜索空间的大部分。
当检测到使用宽波束发送的寻址到终端200本身的第一DCI时,每个终端200根据所检测的第一DCI接收使用窄波束发送的UE特定第二DCI。
因此,终端200不必为所有码元监视第一DCI,因此可以节省功耗。
注意,终端200可以根据配置的频带和/或根据发送方案确定是否使用窄波束。
[操作示例3-5]
在操作示例3-5中,在DL数据的码元长度长的情况下使用第二DCI。
例如,DL数据的码元长度可以由第一DCI或与DCI分开指示的控制信号(诸如,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指示。
终端200在DL数据的码元长度长时(在DL数据的码元长度不小于阈值时)确定使用第二DCI,并且在DL数据的码元长度短时(在DL数据的码元长度小于阈值时)确定使用第一DCI而不使用第二DCI。
当DL数据的码元长度长时,可以假设要分派给终端200的资源量变大。因此,在DL数据的码元长度长时使用第二DCI是有效的。同时,当DL数据的码元长度短时,可以假设要分派给终端200的资源量变小。当要分派给终端200的资源量小时,使用第二DCI用于向终端200的资源分派是无效的,因为这种使用导致开销增加,该开销是由于向第一和第二DCI两者添加CRC而导致的,并且用于控制信号的开销与数据量的比率变高。
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分派的方法。
如上所述,根据此实施例,基站100和终端200基于由第一DCI(或在终端200中配置的信息)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确定是否从基站100向终端200发送第二DCI。更具体地,当用于DCI的资源量(信息量)大时发送第二DCI,但是当用于DCI的资源量小时不发送第二DCI。更具体地,根据用于DCI的资源量,将用于DCI的开销与数据量的比率保持为低。
另外,基站100可以使用第一DCI隐式地指示用于第二DCI的资源分派(资源分配的存在或不存在),并且终端200可以使用第一DCI识别用于第二DCI的资源分派。换句话说,根据此实施例,可以向终端200指示用于第二DCI的资源分派,而不增加第一DCI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因此,根据此实施例,终端200可以适当地识别第二DCI被映射到的资源。
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每个实施例。
注意,可以组合上述实施例1至3中的至少两个。换句话说,基站100和终端200可以以实施例1(第二DCI大小的配置)、实施例2(用于第二DCI的频域)和实施例3(第二DCI的存在或不存在)中的至少两个的组合操作。
本公开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软件与硬件协作来实现。在上述每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使用的每个功能块可以部分或全部由诸如集成电路的LSI实现,并且每个实施例中描述的每个处理可以部分或全部由同一LSI或LSI的组合控制。LSI可以单独形成为芯片,或者可以形成一个芯片以便包括部分或所有功能块。LSI可以包括与其耦合的数据输入和输出。取决于集成度的不同,本文的LSI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级(super)LSI或特级(ultra)LSI。然而,实施集成电路的技术不限于LSI,并且可以通过使用专用电路、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可以使用可以在LSI的制造之后编程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可以重新配置LSI内部部署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置的可重构处理器。本公开可以实现为数字处理或模拟处理。如果未来的集成电路技术由于半导体技术或其它衍生技术的进步而取代了LSI,则可以使用未来的集成电路技术来集成功能块。也可以应用生物技术。
根据本公开的终端包括:接收单元,接收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电路,使用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DL数据信号,该接收单元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识别用于第二DL控制信号的资源。
在根据本公开的终端中,接收单元根据第一DL控制信号的聚合等级识别用于第二DL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在根据本公开的终端中,接收单元根据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用于DL数据信号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识别用于第二DL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在根据本公开的终端中,第二DL控制信号被映射在DL数据信号被映射到的频域内。
在根据本公开的终端中,接收单元将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识别为第二DL控制信号被映射到的区域。
在根据本公开的终端中,接收单元将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识别为第二DL控制信号被映射到的区域。
在根据本公开的终端中,接收单元将与第一DL控制信号被映射到的频域相邻的频域识别为第二DL控制信号被映射到的区域。
在根据本公开的终端中,接收单元基于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确定是否发送第二DL控制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基站包括:电路,生成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DL数据信号,该发送单元使用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配置的资源,发送第二DL控制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使用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DL数据信号,其中,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由第一DL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来识别用于第二DL控制信号的资源。
根据本公开的通信方法包括:生成第一下行链路(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发送第一DL控制信号和第二DL控制信号、以及DL数据信号,其中,使用基于关于第一DL控制信号的信息或包含在第一DL控制信号中的关于DL数据信号的信息配置的资源,发送第二DL控制信号。
工业适用性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是有用的。
参考标记列表
100 基站
101 DCI生成单元
102、207 纠错编码单元
103、208 调制单元
104、209 信号分配单元
105、210 发送单元
106、201 接收单元
107、202 信号解复用单元
108、205 解调单元
109、206 纠错解码单元
200 终端
203 DCI接收单元
204 信道估计单元

Claims (14)

1.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器,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
电路,使用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数据信号,
其中,所述电路基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与所述数据信号相关的信息来识别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以及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来识别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电路根据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聚合等级来识别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被映射在所述数据信号被映射到的频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电路将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识别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电路将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识别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电路将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频域相邻的频域识别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电路基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所述数据信号的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否被发送。
8.一种接收方法,其是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接收方法,所述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以及
使用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从接收信号中解复用数据信号,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与所述数据信号相关的信息来识别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以及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来识别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根据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聚合等级来识别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资源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被映射在所述数据信号被映射到的频域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中心处的频域识别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信道估计区域的边缘处的频域识别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将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频域相邻的频域识别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映射到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基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示的关于所述数据信号的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否被发送。
CN202111550680.0A 2017-01-06 2017-01-06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Active CN114567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0680.0A CN114567420B (zh) 2017-01-06 2017-01-06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80079537.3A CN110268651B (zh) 2017-01-06 2017-01-06 终端、基站和通信方法
PCT/CN2017/070378 WO2018126429A1 (en) 2017-01-06 2017-01-06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202111550680.0A CN114567420B (zh) 2017-01-06 2017-01-06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9537.3A Division CN110268651B (zh) 2017-01-06 2017-01-06 终端、基站和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7420A CN114567420A (zh) 2022-05-31
CN114567420B true CN114567420B (zh) 2024-02-13

Family

ID=627889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0680.0A Active CN114567420B (zh) 2017-01-06 2017-01-06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CN201780079537.3A Active CN110268651B (zh) 2017-01-06 2017-01-06 终端、基站和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9537.3A Active CN110268651B (zh) 2017-01-06 2017-01-06 终端、基站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10945258B2 (zh)
EP (2) EP4013076A1 (zh)
JP (1) JP6839276B2 (zh)
CN (2) CN114567420B (zh)
WO (1) WO2018126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27910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of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633015B (zh) * 2017-03-22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收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和发送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
US10511399B2 (en) * 2017-04-07 2019-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using a top to bottom search space
CN108810957B (zh) * 2017-05-05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监测信息的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18230992A1 (ko) 2017-06-15 2018-12-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 및 복호화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14531B1 (ko) * 2017-06-15 2022-06-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복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219066A (zh) * 2017-07-03 2019-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US11196512B2 (en) * 2018-06-29 2021-1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ving decodability for subsequent transmissions whose throughput exceeds a threshold
US11664937B2 (en) * 2019-06-27 2023-05-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ross-carrier repetition
CN114467346A (zh) * 2019-10-12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7005691A3 (fr) * 1986-03-13 1988-04-21 Bertin & Cie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opto-electronique a distance d'une grandeur physique
JP2011259335A (ja) * 2010-06-11 2011-12-22 Sharp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2032726A1 (ja) * 2010-09-07 2012-03-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WO2012114666A1 (ja) * 2011-02-22 2012-08-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中継局、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AU2013242861A1 (en) * 2008-05-06 2013-10-31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Control channel signalling for triggering the independent transmission of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WO2014098358A1 (ko) * 2012-12-18 2014-06-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018005A1 (en) * 2013-08-07 2015-02-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82894B1 (ko) * 2007-03-12 2014-04-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
KR101470648B1 (ko) 2008-09-24 2014-12-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셀 협력적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US8948316B2 (en) * 2011-03-25 2015-02-03 Broadcom Corporation Upstream frequency response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CN103563464A (zh) 2011-07-27 2014-02-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发送和接收方法、基站和移动终端
TWI583211B (zh) * 2011-08-12 2017-05-1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無線系統中彈性頻寬操作
US9826526B2 (en) * 2012-10-26 2017-11-21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9380599B2 (en) * 2013-07-03 2016-06-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schedul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the scheduled control information
JP6396445B2 (ja) 2013-10-31 2018-09-2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無線通信方法、eNodeB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WO2015087307A1 (en) * 2013-12-13 2015-06-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ultiplexing and demultiplexing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data streams
JP6364834B2 (ja) * 2014-03-13 2018-08-01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無線機および近距離無線通信方法
CN106537999B (zh) * 2014-04-08 2019-08-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支持无线资源的使用的改变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US10075309B2 (en) * 2014-04-25 2018-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dulation coding scheme (MCS) indication in LTE uplink
US10021677B2 (en) * 2014-10-31 2018-07-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wo-stage PDCCH with DCI flag and DCI format size indicator
CN105991263B (zh) * 2015-01-30 202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dci的配置、下行数据的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0855427B2 (en) * 2015-07-24 2020-12-01 Lg Electronics Inc. Downlink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downlink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RU2694586C1 (ru) * 2015-08-25 2019-07-16 Идак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Кадрирование, диспетчеризация и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я в системах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CN105634707B (zh) * 2015-12-31 2019-04-23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基站及终端
US11146358B2 (en) * 2016-12-13 2021-10-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Polar codes for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10169024B (zh) * 2017-01-05 2022-02-2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和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7005691A3 (fr) * 1986-03-13 1988-04-21 Bertin & Cie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opto-electronique a distance d'une grandeur physique
AU2013242861A1 (en) * 2008-05-06 2013-10-31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Control channel signalling for triggering the independent transmission of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JP2011259335A (ja) * 2010-06-11 2011-12-22 Sharp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2032726A1 (ja) * 2010-09-07 2012-03-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WO2012114666A1 (ja) * 2011-02-22 2012-08-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中継局、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14098358A1 (ko) * 2012-12-18 2014-06-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018005A1 (en) * 2013-08-07 2015-02-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Doc_List_Meeting_RAN2#63-BIS".3GPP tsg_ran\WG2_RL2.2016,全文. *
Huawei, HiSilicon.R1-1613028 "Discussion on sTTI scheduling schemes".3GPP tsg_ran\WG1_RL1.2016,(第TSGR1_87期),全文. *
何成龙 ; 张勇 ; .LTE-A系统PUSCH信道的研究.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第08期),全文. *
焦慧颖 ; 刘鹏 ; .终端直接通信的标准化进展.现代电信科技.2015,(第0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66474A4 (en) 2019-12-11
CN110268651B (zh) 2022-01-11
EP4013076A1 (en) 2022-06-15
EP3566474B1 (en) 2022-03-30
US20200092856A1 (en) 2020-03-19
US10945258B2 (en) 2021-03-09
US20220295463A1 (en) 2022-09-15
JP6839276B2 (ja) 2021-03-03
US20240080855A1 (en) 2024-03-07
JP2020504469A (ja) 2020-02-06
CN114567420A (zh) 2022-05-31
WO2018126429A1 (en) 2018-07-12
EP3566474A1 (en) 2019-11-13
US20210153182A1 (en) 2021-05-20
US11856588B2 (en) 2023-12-26
US11382092B2 (en) 2022-07-05
CN110268651A (zh) 2019-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67420B (zh)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CN108476434B (zh) 基站、终端和通信方法
US9814034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JP6823140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7460628B2 (ja) 端末、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US9882670B2 (e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recep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8702748B (zh) 基站、终端和通信方法
US11476906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356223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009597B2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JP7082970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7210788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11962537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