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5657B - 角膜塑形镜 - Google Patents

角膜塑形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5657B
CN114545657B CN202111415570.3A CN202111415570A CN114545657B CN 114545657 B CN114545657 B CN 114545657B CN 202111415570 A CN202111415570 A CN 202111415570A CN 114545657 B CN114545657 B CN 1145456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nea
arc
shaping
lens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155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45657A (zh
Inventor
刘熠
蔡勇
尚利如
魏强
崔秀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45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5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45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56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描述一种角膜塑形镜,其具有配戴时朝向角膜的内表面、以及与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内表面自中心向外连续形成有基弧区、反转弧区和配适弧区,在以角膜的前表面的矢高方向为Z轴方向、以角膜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并且以角膜的前表面的顶点为原点所构成的XZ平面上,基弧区满足:其中e被设定成使得:反转弧区的曲率半径小于基弧区的曲率半径,当配戴角膜塑形镜时,反转弧区与角膜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纳泪液的泪液空间,反转弧区重塑角膜的中周部组织而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配适弧区接触于眼球的前表面以进行定位。根据本公开,能够有助于更高效地对角膜进行塑形。

Description

角膜塑形镜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体涉及眼视科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角膜塑形镜。
背景技术
角膜塑形镜(OK镜)是一种硬性角膜接触镜,其通过逆几何设计以使得配戴时角膜的上皮细胞发生迁移,从而使得角膜的上皮细胞重新分布以改变角膜的前表面的几何形状以矫正视力。
目前,角膜塑形镜通常设计为包括自中心向外的光学区、眼泪区和外围区,当配戴时,通常通过例如镜片与角膜之间的泪液的流体力等以使得光学区产生施加至角膜的前表面的正压力,从而使得角膜的上皮细胞可能发生迁移。
在上述现有的角膜塑形镜中,光学区一般设计为具有较大的直径,例如6mm。然而,对于上述具有较大直径的光学区而言,其压力传导至角膜的速率可能较慢,从而可能造成对角膜进行塑形的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弧区被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直径以助于更高效地对角膜进行塑形的角膜塑形镜。
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角膜塑形镜,所述角膜塑形镜具有配戴时朝向角膜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自中心向外连续形成有基弧区、反转弧区和配适弧区,在以角膜的前表面的矢高方向为Z轴方向、以角膜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并且以角膜的前表面的顶点为原点所构成的XZ平面上,所述基弧区满足:其中,x为所述基弧区上的点距Z轴的垂直距离,Z(x)为所述基弧区上的点距X轴的垂直距离,R为设定的所述角膜塑形镜的顶点半径,e为所述基弧区的偏心率,并且e被设定成使得:/>其中,X1为基弧区的边界处的x值,R为设定的所述角膜塑形镜的顶点半径,RRC为设定的所述角膜塑形镜的反转弧区的曲率半径,X2取自大于X1的值;所述反转弧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基弧区的曲率半径,当配戴所述角膜塑形镜时,所述反转弧区与角膜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纳泪液的泪液空间,所述反转弧区重塑角膜的中周部组织而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所述配适弧区接触于眼球的前表面以进行定位。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基弧区被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基弧区施加至角膜的前表面的压力能够更快地传导至角膜的前表面,从而能够有助于更高效地对角膜进行塑形。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X2满足:X2=X1+C1;其中C1选自0.3mm-1mm之间的任意值。由此,通过将基弧区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直径能够有助于压力更快地传导至角膜的前表面。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X1满足:2.5mm≤X1<3mm。由此,通过将基弧区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直径能够有助于压力更快地传导至角膜的前表面。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X2满足:3mm≤X2≤4mm。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顶点半径R至少基于期望的矫正光度D1和过焦量D2中的一个而获得。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于期望的矫正光度D1和过焦量D2来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顶点半径,由此能够有助于使得经塑形后的角膜屈光正常。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角膜塑形镜的预设顶点半径R为:其中,RC为角膜的前表面的顶点半径,C2选自320至350。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反转弧区的矢高为0.2mm至0.9mm,并且所述反转弧区的宽度为0.45mm至3mm。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反转弧被配置成,使得所述角膜塑形镜被配戴时,所述基弧区的顶点与角膜的前表面的顶点重合并且所述反转弧区与角膜不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配戴时反转弧区与角膜不接触以形成容纳泪液的泪液空间,由此能够利用流体力学以使基弧区产生施加至角膜的前表面的正压力。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所述内表面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由此,能够提高配戴舒适性。
此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中,可选地,在经过镜片中心的纵截面上,所述配适弧区具有能够与角膜相切的切线段。由此,能够有利于将镜片与角膜进行适配。
根据本公开,能够有助于更高效地对角膜进行塑形。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应用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2中的角膜塑形镜沿着MM'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的俯视投影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基弧区的设计示意图。
图6A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贴附在角膜上的状态示意图;图6B是示出了图6A中S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公开。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标记,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角膜塑形镜,是对角膜的形状进行重塑以进行视力矫正的角膜接触镜。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能够更高效地对角膜进行塑形。
图1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应用示意图。图2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可以应用于眼球表面。具体而言,角膜塑形镜1可以施用于角膜2的前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膜2的形状可以因受到外力而发生改变。角膜2形状改变可以是可逆的,并且角膜2的形状会随着时间恢复至初始状态。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可以为夜戴型或日戴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角膜塑形镜1与角膜2的前表面之间可以形成有泪液空间T(参见图1)。另外,当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角膜塑形镜1与角膜2之间可以存在分布不均的泪液层(泪镜),以用于角膜2的塑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例如容纳在泪液空间T中的泪液所产生的流体力,角膜塑形镜1能够对角膜2的形状进行重塑,从而能够进行视力矫正。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可以具有内表面10和外表面20,外表面20可以与内表面10相对(参见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10可以呈凹状,外表面20可以呈凸状(参见图2)。另外,当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角膜塑形镜1的内表面10可以朝向角膜2的前表面(参见图1)。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10可以被配置为改变角膜2的形状。例如,当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内表面10可以使角膜2的中央部变得更平坦,并且可以使角膜2的中周部变得更陡。
在一些示例中,内表面10可以被配置为改变角膜2的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另外,在例如内表面10的压力等力学作用角膜2的前表面的上皮细胞层可以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角膜2的前表面的形状。具体而言,当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例如在容纳在泪液空间T中的泪液所产生的流体力以及内表面10所产生的压力的作用下,角膜2的前表面的上皮细胞的分布可以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角膜2的前表面的形状,角膜2的前表面的上皮细胞可以由角膜2的中央部向角膜2的中周部移行,以使角膜2的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减,中央部由此变薄,而角膜2的中周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增多,中周部由此变厚等。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重塑角膜2的前表面的形状。
图3是示出图2中的角膜塑形镜1沿着MM'的剖面示意图。图3所示的剖面示意图为沿着镜片的矢高方向且经过镜片中心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的俯视投影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可以被设计为具有多个弧区的内表面10。具体而言,角膜塑形镜1的内表面10可以由多个弧区衔接而成,多个弧区可以由中心向外衔接。例如,内表面10可以由3个、4个、5个、6个、7个或8个弧区衔接而成。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为三区设计。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内表面10可以具有基弧区11、反转弧区12和配适弧区13(参见图3和图4)。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反转弧区12和配适弧区13可以由中心向外依次衔接。换言之,内表面10自中心向外可以连续形成有基弧区11、反转弧区12和配适弧区13。在图3中,d1为基弧区11的直径、d2为反转弧区12的宽度、d3为配适弧区13的宽度、并且h为反转弧区12的深度(矢高)。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各个弧区(例如基弧区11、反转弧区12和配适弧区13)之间可以采用临近分区控制技术。由此,能够使各个弧区相对独立,即各个弧区的参数之间不存在联动关系,从而能够有利于各个弧区参数的调控。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内表面10可以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也就是说,基弧区11、反转弧区12和配适弧区13可以连续且平滑地连接。由此,能够提高配戴舒适性。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位于内表面10的中心位置。当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基弧区11可以对应于角膜2的中央部的前表面(以下简称“角膜中央部”)。由此,角膜中央部组织形态能够被改变以与基弧区11的形状大致相同。另外,在本公开中,角膜中央部可以是指角膜2的中央光学区。在另一些示例中,经角膜塑形镜1塑形后,角膜中央部可以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由此,能够矫正裸眼视力。换言之,在改变角膜2的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中央部可以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被配置成非球面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被配置成重塑角膜中央部组织而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中心视网膜)上的非球面形状。也就是说,重塑角膜中央部组织可以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换言之,经角膜塑形镜1塑形后,角膜中央部可以使中心影像落在视网膜上。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曲率半径可以自中心向外逐渐增大。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比重塑前的角膜中央部更平坦。换言之,基弧区11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重塑前的角膜中央部的曲率半径。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起塑形作用,基弧区11能够使角膜中央部扁平化,改变近视屈光状态,改善视力。具体而言,基弧区11可以减少角膜中央部上皮细胞层数,翼状细胞扁平化,使角膜中央部变薄。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直径d1根据角膜2的预定形状进行设置。由此,能够更有利于角膜中央部的平坦化。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直径d1可以大于或等于瞳孔的直径,也即,基弧区11能够至少覆盖瞳孔所在的区域。换言之,角膜塑形镜1至少可以使得瞳孔区域的角膜发生形状的改变。
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直径d1可以为3mm至6mm。由此,能够对角膜光学区进行塑形,也即能够改变角膜光学区前表面的上皮细胞的分布。例如,基弧区11的直径d1可以为3mm、3.5mm、4mm、4.5mm、5mm、5.2mm、5.5mm、5.7mm、或6mm。另外,通过调整基弧区11的直径d1,能够使压力传导到角膜中央部更快更彻底,使塑形更容易,有利于近视防控。
在一些示例中,优选地,基弧区11的直径d1可以为5mm至5.5m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强压力传导使角膜塑形加快,使角膜2能够形成更大的近视性离焦,提高近视防控效果。
根据Randy Kojima等人在“Pupillary Plus and Spherical AberrationFollowing Orthokeratology”提出的理论,较小的光学区会产生较大的近视离焦效果,更加有利于近视的防控。然而,发明人发现,除了光学区的大小会对近视防控产生影响之外,角膜塑形镜的内表面同角膜之间的矢高关系分布也会明显影响近视防控效果。因此,如何设计尺寸的小光学区,同时保证角膜塑形镜满足矢高要求成为本公开的目的之一。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设计理念。
图5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基弧区的设计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以角膜2的前表面的矢高方向为Z轴方向、以角膜2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并且以角膜2的前表面的顶点为原点所构成的XZ平面上,基弧区11可以被设计为满足:其中,x为基弧区11上的点距Z轴的垂直距离,Z(x)为基弧区11上的点距X轴的垂直距离,R为设定的角膜塑形镜1的顶点半径(即,基弧区11的顶点半径),e为基弧区11的偏心率。
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基弧区的偏心率e可以被设定成使得:其中,X1为基弧区11的边界处的x值,R为设定的角膜塑形镜1的顶点半径,RRC为设定的角膜塑形镜1的反转弧区12的曲率半径,X2取自大于X1的值。
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曲线P1和曲线P2为预设的曲线。曲线P1的顶点半径可以基于反转弧区12的顶点半径RRC而获得,例如等于反转弧区12的顶点半径RRC,并且曲线P1可以被设计为在XZ平面上满足:其中,x为曲线P1上的点距Z轴的垂直距离,Z1(x)为曲线P1上的点距X轴的垂直距离。曲线P2的顶点半径可以基于基弧区11的顶点半径R而获得,例如等于基弧区11的顶点半径R,并且曲线P2可以被设计为在XZ平面上满足:/>其中,x为曲线P2上的点距Z轴的垂直距离,Z2(x)为曲线P2上的点距X轴的垂直距离。
另外,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当x=X1时,曲线P1与基弧区11的边界相交,当x=X2时,曲线P1与曲线P2相交。反转弧区12的边界距X轴的距离可以基于曲线P1而获得。
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曲线P1上选取预设点,该预设点的x=X3并且X3大于X2,并且在预设点处,曲线P1距X轴的距离H满足:H=H1+H2,其中,H1为曲线P1在x=X1处距X轴的距离,H2为曲线P1在x=X1处与x=X3处的矢高之差,同时,H1还是基弧区11在x=X1处的矢高。也即,H满足: 另外,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H还满足H=H3+H4,其中,H3为曲线P1在x=X2处距X轴的距离,H4为曲线P1在x=X2处与x=X3处的矢高之差,同时,H3还是曲线P2在x=X2处的矢高。
也即,H满足:从而得到基弧区的偏心率e可以被设定成使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曲线P1的示例性表达式、并且上述/>仅为曲线P2的示例性表达式,以用于对基弧区11的设计方案进行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给出的技术启示下可以合理推测该曲线P1和曲线P2也可以被设计为其他已知的形式。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X1可以被设计为满足:2.5mm≤X1<3mm。例如,X1可以为2.5mm、2.6mm、2.7mm、2.8mm、2.9mm、或2.95mm等。由此,通过将基弧区11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直径能够有助于压力更快地传导至角膜2的前表面。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X2可以被设计为满足:X2=X1+C1;其中C1选自0.3mm-1mm之间的任意值。例如,C1可以为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或1.0mm等。由此,通过将基弧区11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直径能够有助于压力更快地传导至角膜2的前表面。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X2可以被设计为满足:3mm≤X2≤4mm。例如,,X2可以为3mm、3.1mm、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3.9mm、或4.0mm等。
根据本公开的以上设计,角膜塑形镜能够获得较小的基弧区(例如,基弧区的直径小于3mm)。同时,在小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中与常规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中,二者在反转弧区的边界位置处具有相同的宽度,并且具有相同的总矢高,从而可以保证角膜塑形镜获得小光学区,同时在具备良好近视防控效果下的角膜塑形镜的矢高要求。
以下,以X1=2.5mm、X2=3mm、并且反转弧区12的边界位置处的x=4mm为例,对本公开的设计进一步详细说明。可以理解,在本示例中,小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的基弧区的直径为2.5mm,常规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的基弧区的直径为3mm,且二者在反转弧区的边界位置处的x都为4mm。
对于小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而言,其在反转弧区的边界处的总矢高为:
对于常规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而言,其在反转弧区的边界处的总矢高为:
另外,如上所述,两种角膜塑形镜(即,小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和常规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反转弧区的边界处具有相同的总矢高,即,小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即本公开所设计的小光学区的角膜塑形镜)的基弧区的偏心率e可以满足: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R至少基于期望的矫正光度D1和过焦量D2而获得。其中,矫正光度D1可以理解为为了改善视力而需要对眼球的屈光力进行调整的光度,过焦量D2可以理解为角膜2被塑形且角膜塑形镜1被移除后因角膜2发生恢复而产生的光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于期望的矫正光度D1和过焦量D2来设计角膜塑形镜1的顶点半径,由此能够有助于使得经塑形后的角膜2屈光正常。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预设顶点半径R可以被设计为:在该示例中,RC可以为角膜2的前表面的顶点半径,通过/>可以获得角膜2(例如,角膜2的中央部)被塑形之前的光度,并且RC可以基于角膜地形图而获得。C2可以选自320至350,例如,C2可以为320、325、330、335、340、345、350等。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中,基弧区11被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基弧区11施加至角膜2的前表面的压力能够更快地传导至角膜2的前表面,从而能够有助于更高效地对角膜2进行塑形。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反转弧区12可以设置在基弧区11外周并环绕基弧区11。另外,反转弧区12可以聚集泪液,通过泪液的流体力作用,以促进基弧区11对角膜中央部的压平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反转弧区12可以对应角膜2的中周部的前表面(以下简称“角膜中周部”)。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可以呈弧形。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基弧区11的曲率半径。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曲率半径可以自中心向外逐渐减小。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当角膜塑形镜1被配戴时,基弧区11的顶点与角膜2的前表面的顶点重合并且反转弧区12与角膜2不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配戴时反转弧区12与角膜2不接触以形成容纳泪液的泪液空间T。由此能够利用流体力学以使基弧区11产生施加至角膜2的前表面的正压力。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曲率半径RRC可以基于期望的矫正光度D1、过焦量D2、以及离焦光度D3而获得。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于期望的矫正光度D1、过焦量D2、以及离焦光度D3来设计反转弧区12的曲率半径RRC,由此能够有助于使得经塑形后的角膜2在角膜中周部产生离焦效应以抑止眼轴的过快增长。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曲率半径RRC可以被设计为:在该示例中,RS可以为角膜中周部的前表面的顶点半径,通过/>可以获得角膜2(例如,角膜2的中周部)被塑形之前的光度,并且RS可以基于角膜地形图而获得。C2可以选自320至350,例如,C2可以为320、325、330、335、340、345、350等。
但本公开的示例并不限于此,反转弧区的曲率半径RRC也可以采用现有公开的其他方式来进行设定,例如基于泪液厚度、离焦光度、角膜中周部的曲率半径等来进行设定。
另外,反转弧区12与角膜2之间的泪液厚度可以大于基弧区11与角膜2之间的泪液厚度。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与角膜2之间的泪液可以产生负压吸引作用。由此,能够促使角膜2的前表面的上皮细胞从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在这种情况下,反转弧区12可以重塑角膜2的中周部组织而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深度h(矢高)可以为0.2mm至0.9mm。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宽度d2可以为0.45mm至2.2mm(参见图3)。由此,能够补偿基弧与角膜中心曲率的差异所带来的矢深改变,有利于形成更显著的角膜中周部陡峭化改变。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深度h可以为0.200mm、0.300mm、0.400mm、0.500mm、0.600mm、0.700mm、0.800mm或0.900mm。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的宽度d3可以为0.45mm、0.5mm、0.6mm、0.8mm、1mm、1.2mm、1.5mm、1.8mm、2mm或2.2mm。
如图3所示,反转弧区12的深度h可以是指反转弧区12与基弧区11相连的一端到反转弧区12与配适弧区13相连的另一端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反转弧区12的宽度d2可以是指反转弧区12与配适弧区13相连的一端到反转弧区12与基弧区11相连的另一端在反转弧区12与配适弧区13相连的一端所在矢高方向上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可以重塑角膜中周部组织(改变角膜中央部上皮细胞分布)以使角膜2能够形成近视性离焦。具体而言,反转弧区12可以对角膜2施加负压力来重塑角膜中央部和角膜中周部组织(重新分布角膜中央部和角膜中周部上皮细胞)以使角膜2能够形成近视性离焦。在另一些示例中,经角膜塑形镜1塑形后,角膜中周部可以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由此,能够在裸眼状态下形成近视性周边离焦。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中周部可以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弧区12可以通过泪液流体效应在角膜中央部外周产生负压力使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减薄、角膜中周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增厚。另外,角膜中周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增厚可以使角膜中周部变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角膜2在角膜中周部的屈光力大于角膜中央部屈光力。由此,能够使角膜2在角膜中周部形成近视性离焦。
在一些示例中,经角膜塑形镜1塑形后,角膜2的屈光力可以从角膜中央部到角膜中周部逐渐增大。由此,能够有助于形成更多的近视性周边离焦。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2的屈光力可以从角膜中央部到角膜中周部逐渐增大。
在一些示例中,经角膜塑形镜1塑形后,角膜2在角膜中周部所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不小于零。由此,能够抑制眼轴长度的增长,控制近视发展。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2在角膜中周部所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不小于零。
在一些示例中,经角膜塑形镜1塑形后,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为0D至5D。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为0D至5D。由此,角膜塑形镜1能够有效控制近视发展。例如,重塑后的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为0D、0.5D、1D、1.5D、2D、2.5D、3D、3.5D、4D、4.5D或5D。
图6A是示出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角膜塑形镜1贴附在角膜2上的状态示意图;图6B是示出了图6A中S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配适弧区13可以设置在反转弧区12外周并环绕反转弧区12。另外,如图6A和图6B所示,配适弧区13可以与角膜2接触。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用于角膜塑形镜1的定位。
在一些示例中,在经过镜片中心的纵截面上,配适弧区13可以具有能够与角膜2相切的切线段。由此,能够有利于将镜片与角膜2进行适配。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B所示,配适弧区13可以具有与角膜2接触并定位的部位13a。在一些示例中,部位13a可以被设计为呈直线状。
在一些示例中,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配适弧区13可以与角膜2相切(参见图6A)。另外,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时,配适弧区13与角膜2可以形成有翘角Q(参见图6B)。由此,翘角Q可以用于进行泪液交换。在这种情况下,配适弧区13不仅能够与角膜2接触定位,还能够与角膜2形成用于泪液交换的缝隙(即翘角Q)。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的宽度d3可以为0.75mm至2mm。例如,配适弧区13的宽度d3可以为0.75mm、0.8mm、0.9mm、1mm、1.2mm、1.5mm、1.8mm或2mm。
如图3所示,配适弧区13的宽度d3可以是指配适弧区13与反转弧区12相连的一端到配适弧区13与反转弧区12相连的另一端在镜片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经象限分区设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角膜2越接近周边,角膜2的象限不对称性越明显,因此象限特异性设计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在各个象限上与角膜2的匹配性,由此能够更好地与角膜2形状匹配,有助于均匀地分散角膜塑形镜1对角膜2造成的压力,提高角膜塑形镜1的可靠性和舒适度。也即,配适弧区13可以具有非旋转对称性(或象限特异性)。进一步而言,角膜塑形镜1可以具有非旋转对称性。不同象限可以取不同的X2来进行计算以获取不同象限的各自e值。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划分为多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另外,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划分为2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在另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远鼻侧匹配,并且配适弧区13的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近鼻侧匹配。换言之,配适弧区13的第一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远鼻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并且配适弧区13的第二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近鼻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划分为4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在另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的第一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上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配适弧区13的第二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鼻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配适弧区13的第三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下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配适弧区13的第四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颞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其中,上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上直肌的一侧,下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下直肌(远离上直肌)的一侧,鼻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内直肌的一侧,颞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远离内直肌)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划分为3个、5个、6个或8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另外,基弧区1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象限分区设计。此外,反转弧区12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象限分区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为球面设计、非球面设计或多弧段组合设计。在另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可以存在环曲面设计,由此能够应用于更多状况的患者(例如,角膜散光值大的患者)。
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弧区13与眼球的接触位置可以位于巩膜。也就是说,配适弧区13可以与角膜2不接触,且配适弧区13可以与巩膜接触并定位。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B所示,配适弧区13可以经由椭圆边缘30与外表面20连接。换言之,角膜塑形镜1的内表面10和外表面20可以经由椭圆边缘30连接。由此,能够内表面10和外表面20平滑地连接形成完整角膜塑形镜1。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表面20的表面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外表面20可以呈为球面、非球面、环曲面、多焦点或者非旋转对称几何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外表面20的表面形状可以与内表面10的表面形状相同。
在另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提供屈光度数。在一些示例中,外表面20可以被配置为与内表面10组合以提供具有光学性质的屈光效应或者屈光度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角膜塑形镜1不仅能够改变角膜2的形状,还能够提供用于矫正屈光不正的屈光度,由此能够在配戴期间矫正视力。在另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不提供屈光度数。
在一些示例中,外表面20可以被配置为提供使中心影像聚焦于视网膜上、周边影像聚焦于视网膜前方或视网膜上的屈光效应。也就是说,外表面20可以与内表面10组合以提供使中心影像聚焦于视网膜上、周边影像聚焦于视网膜前方或视网膜上的屈光效应。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由硬性高透氧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既能够使角膜塑形镜1具有良好的透氧性,也能够提高角膜塑形镜1的抗磨损能力并且有利于角膜塑形镜1的生产。
在一些示例中,硬性高透氧材料的透氧系数(DK值)可以为100至200。由此,能够具有较好的透氧性,使得泪液能够提供给角膜提供氧气,进而有利于保持角膜的健康。例如,硬性高透氧材料的DK值可以为100、125、141。
在一些示例中,硬性高透氧材料可以为选自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氟硅甲基丙烯酸酯,全氟醚,氟化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角膜塑形镜1可以由氟硅甲基丙烯酸酯制成。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角膜塑形镜1中,镜片可以为等厚度设计。由此,能够均匀透氧。换言之,角膜塑形镜1的厚度均匀。在另一些示例中,在角膜塑形镜1中,镜片也可以为非等厚度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的厚度可以为0.16mm至0.30mm。在这种情况下,既能够缓解角膜塑形镜1镜片发生变形,也能够避免角膜塑形镜1过重,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角膜塑形镜1的透气性。例如,角膜塑形镜1的厚度可以为0.16mm、0.18mm、0.20mm、0.22mm、0.24mm、0.26mm、0.28mm或0.3mm。
在一些示例中,角膜塑形镜1可以基于矢高设计而成。由此,能够有利于角膜塑形镜1的验配。在另一些示例中,内表面10可以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例如,内表面10可以基于矢高设计成非球面形状。角膜塑形镜1可以通过矢高调整来调整镜片配适。此外,在一些示例中,矢高可以基于眼球的矢深获得,即矢高可以基于角膜2的矢深获得。
在一些示例中,各区域(例如基弧区11、反转弧区12和配适弧区13)矢高的改变可以对应镜片整体矢高的改变。在另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反转弧区12和配适弧区13的参数之间可以无联动关系。由此,能够有助于于角膜塑形镜1的精准验配。
根据本公开,能够有助于更高效地对角膜2进行塑形。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公开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公开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角膜塑形镜,所述角膜塑形镜具有配戴时朝向角膜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自中心向外连续形成有基弧区、反转弧区和配适弧区,在以角膜的前表面的矢高方向为Z轴方向、以角膜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并且以角膜的前表面的顶点为原点所构成的XZ平面上,所述基弧区满足:
其中,x为所述基弧区上的点距Z轴的垂直距离,Z(x)为所述基弧区上的点距X轴的垂直距离,R为设定的所述角膜塑形镜的顶点半径,e为所述基弧区的偏心率,并且e被设定成使得:
其中,X1为基弧区的边界处的x值,R为设定的所述角膜塑形镜的顶点半径,RRC为设定的所述角膜塑形镜的反转弧区的曲率半径,X2取自大于X1的值;
所述反转弧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基弧区的曲率半径,当配戴所述角膜塑形镜时,所述反转弧区与角膜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纳泪液的泪液空间,所述反转弧区重塑角膜的中周部组织而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所述配适弧区接触于眼球的前表面以进行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所述X2满足:X2=X1+C1;其中C1选自0.3mm-1mm之间的任意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所述X1满足:2.5mm≤X1<3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X2满足:3mm≤X2≤4mm。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点半径R至少基于期望的矫正光度D1和过焦量D2中的一个而获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角膜塑形镜的预设顶点半径R为:其中,RC为角膜的前表面的顶点半径,C2选自320至35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转弧区的矢高为0.2mm至0.9mm,并且所述反转弧区的宽度为0.45mm至3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转弧被配置成,使得所述角膜塑形镜被配戴时,所述基弧区的顶点与角膜的前表面的顶点重合并且所述反转弧区与角膜不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在经过镜片中心的纵截面上,所述配适弧区具有能够与角膜相切的切线段。
CN202111415570.3A 2020-11-25 2021-11-25 角膜塑形镜 Active CN1145456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34191 2020-11-25
CN2020113341917 2020-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5657A CN114545657A (zh) 2022-05-27
CN114545657B true CN114545657B (zh) 2024-03-19

Family

ID=8051674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70993.5U Active CN215986770U (zh) 2020-11-25 2021-07-21 重塑角膜前表面形状的角膜塑形镜
CN202111415570.3A Active CN114545657B (zh) 2020-11-25 2021-11-25 角膜塑形镜
CN202111415568.6A Active CN114545656B (zh) 2020-11-25 2021-11-25 角膜塑形镜
CN202122925772.4U Active CN216248646U (zh) 2020-11-25 2021-11-25 角膜塑形镜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70993.5U Active CN215986770U (zh) 2020-11-25 2021-07-21 重塑角膜前表面形状的角膜塑形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15568.6A Active CN114545656B (zh) 2020-11-25 2021-11-25 角膜塑形镜
CN202122925772.4U Active CN216248646U (zh) 2020-11-25 2021-11-25 角膜塑形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21598677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79497B (zh) * 2022-05-09 2024-05-10 天津世纪康泰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相位调制技术的巩膜接触镜
TWI812272B (zh) * 2022-06-10 2023-08-11 亨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角膜塑型片的光心及多弧段鏡片之設計結構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2906A (en) * 1965-10-04 1969-12-09 David Volk Aspheric corneal contact lens series
EP0046895A2 (de) * 1980-08-22 1982-03-10 Titmus Eurocon Kontaktlinsen GmbH & Co. KG Harte Kontaktlinse
CN108681100A (zh) * 2018-05-17 2018-10-19 珠海艾格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角膜塑形镜的设计方法
CN208270873U (zh) * 2017-04-30 2018-12-21 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切削实现的吻合性定位角膜塑形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23690T3 (es) * 2006-05-23 2014-11-28 Daxer, Albert Implante corneal para la corrección de defectos de visión del ojo humano
US8083346B2 (en) * 2008-11-26 2011-12-27 Liguori Management Contact lens for keratoconus
CN106291977B (zh) * 2015-07-24 2020-02-07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角膜塑形镜
CN110235051B (zh) * 2016-12-23 2022-08-05 卡普里科尼亚隐形眼镜私人有限公司 接触式镜片
CN210090847U (zh) * 2019-06-28 2020-02-18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角膜塑形镜
CN211293490U (zh) * 2019-12-09 2020-08-18 上海艾康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角膜接触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2906A (en) * 1965-10-04 1969-12-09 David Volk Aspheric corneal contact lens series
EP0046895A2 (de) * 1980-08-22 1982-03-10 Titmus Eurocon Kontaktlinsen GmbH & Co. KG Harte Kontaktlinse
CN208270873U (zh) * 2017-04-30 2018-12-21 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切削实现的吻合性定位角膜塑形镜
CN108681100A (zh) * 2018-05-17 2018-10-19 珠海艾格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角膜塑形镜的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角膜塑型镜片的设计及应用;张主君;眼视光学杂志;20000615(02);126-12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5656A (zh) 2022-05-27
CN114545657A (zh) 2022-05-27
CN215986770U (zh) 2022-03-08
CN114545656B (zh) 2023-10-24
CN216248646U (zh) 2022-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9608B2 (en) Contact lenses for myopic eyes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myopia
CN114545657B (zh) 角膜塑形镜
CN211293489U (zh)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JP2005534994A (ja) 角膜矯正用2焦点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CA2791748A1 (en) Corneal remodelling contact lenses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refractive error using corneal remodelling
WO2019109862A2 (zh) 角膜塑形镜以及用于制造角膜塑形镜的方法
CN211293490U (zh) 角膜接触镜
US20240111178A1 (en) Contact lens
CN214896074U (zh) 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
US12117676B2 (en) Contact lens
CN112433390B (zh) 角膜塑形镜
CN214896073U (zh) 角膜塑形接触透镜
CN114545659B (zh) 角膜接触镜及其设计方法
CN210155447U (zh) 一种多功能硬性角膜接触镜
CN112415778B (zh) 近视控制用的角膜塑形镜
CN214098006U (zh) 角膜塑形镜
CN215986772U (zh) 近视控制型的角膜接触镜
US9885882B2 (en) Progressive contact lens
CN112415777A (zh) 夜戴型的角膜塑形镜
JP3240621U (ja)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TWI758731B (zh) 一種隱形眼鏡之定位結構
CN216792610U (zh) 近视防控型角膜接触镜
CN115542575A (zh) 角膜塑形镜及其设计方法
CN117031782A (zh) 一种利用衍射离焦防控近视的角膜接触镜
CN118567125A (zh) 一种角膜接触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01114 room E102, 1st floor, 245 Xinjun Ri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Weishi Aikangte (Guangd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14 room E102, 1st floor, 245 Xinjun Ri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Zhuhai Weishi aikangte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3

Address after: 201114 room E102, 1st floor, 245 Xinjun Ri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14 room E102, 1st floor, 245 Xinjun Ri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aikangt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Weishi Aikangte (Guangd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